中國古代手工業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手工業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手工業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手工業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手工業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開始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一、中國古代傳統手工業部門發展狀態

據史書記載,古羅馬人十分喜愛中國的絲織品,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身穿絲袍出現在劇場曾轟動一時。那時期,身穿中國絲織品衣服,成為羅馬社會上層的風尚。西方稱中國“賽里絲”(絲國),長期以來絲綢之路綿綿不絕。中國古代紡織業發展歷程原始社會紡織技術萌芽:原料麻葛,開始養蠶織絲。商周絲織業迅速發展:有負責指導桑蠶生產的專職官員,紡織業在經濟生活中已相當重要;形成絲織中心臨淄。漢代絲織業進一步發展:提花機進一步完善、定型;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褝衣,代表這一時期絲織業的水平;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地中海。中國稱為“絲國”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也有相當規模。宋元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進一步推廣;元代黃道婆革新內地棉紡織技術,使棉紡織業迅速發展。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明清時期明代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明中葉,私營手工業開始超過官營手工業開始占主導地位,在紡織行業,出現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關系,標志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我國瓷器在唐代中期即開始向外輸出,時間持續千余年,從而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一八五三年在南非卓灣撈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這些瓷器現存放在大英博物館。近年來,埃及、肯尼亞也出土了許多從中國福建輸入的德化窯白瓷。福建泉州的“瓷都”——德化瓷路中國古代陶瓷業發展歷程新石器時代

商中期到東漢唐代宋代元代清彩陶蛋殼黑陶陶到瓷的過渡階段原始青瓷唐三彩;制瓷成獨立生產部門南青北白秘色瓷、釉下彩繪官、民窯海上陶瓷之路成熟青花瓷粉彩瓷雍正登峰造極歷史悠久世界領先多種經營型態并存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發展歷程:商周時期:青銅冶煉.春秋晚期:出現中國最早的人工煉鐵;戰國時期:煉鋼和淬火工藝已經有所發展;兩漢時期:武帝時推行鐵業官營制度。漢代使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南北朝時: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北宋時期:有了以煤作燃料冶鐵的明確記載。“中國人賦予織造工具一個極佳的名稱:機。從此,機成了機智、巧妙、機動敏捷的同義詞。”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提花機作為一種紡織工具,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花本式提花機出現于東漢,又稱花樓。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

棉毯出土于浙江蘭溪縣一座南宋墓葬里。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棉毯,長2.51米,寬1.16米,經緯條線一致,兩面拉毛均勻、細密。宋代,棉花種植和綿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地區。絲織工藝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元代,棉紡織家黃道婆革新紡織工藝,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漢朝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陶器不是中國獨有的發明,而瓷器則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繪成都大邑景德鎮“奪得千峰翠色來”

“君家白碗勝霜雪”唐代: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她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同時還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河南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河南鈞窯宋朝五大官窯景德鎮:

這是元代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它色彩明快,釉質光潤。體現了元代制瓷業已經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紋瓶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出現于康熙晚期,至雍正王朝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粉彩瓷艷麗清逸、色調柔和,所繪花鳥蟲魚形態逼真,其精者甚至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充分反映了雍正時期制瓷工藝的精致細美。

在2002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只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上拍,以4150萬港元的驚人價格拍出。價格創下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清朝琺瑯彩瓷

康熙年間黃地琺瑯彩花瓷碗粉彩云龍盤螭長瓶光緒年間

康熙時期又出現了琺瑯彩的瓷器,其花紋凸起有立體感,畫面瑰麗,華美絕倫。到雍正時期,把琺瑯彩中花、鳥、竹、石與詩、書法融為一體,富麗中見古雅之風,使人愛不釋手。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于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灌鋼法,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采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二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經營形態管理方式

產品流通方式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武器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田莊手工業地主控制,農戶生產經營加工農副產品、工具、生活日用品主要滿足本田莊需求私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的產品剩余部分出售1.官營手工業我國最早的官營手工業再現在歷史上的哪一時期?“工官”制度□出現時期:漢武帝時代□出現原因: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行業最有利可圖,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統治。□制度特點:·特殊行業的壟斷性。鹽鐵官營·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皇帝私用和官家專用·技術工藝的高超性。·不計成本的奢侈性。·行業生產的封閉性。·束縛勞動者創造性。□制度評價:積極作用:·鹽鐵官營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和封建經濟的繁榮。消極作用:·增加朝廷財政負擔。·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封閉,往往導致失傳。匠戶制度□匠戶概念: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做“匠戶”。□匠戶制度沿革:唐代:已有工匠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戶往往被官府以強制的方式役使;元代:工匠被編入專門的戶籍,稱“匠籍”,由專門機構直接管理,不得脫籍改業,世代相襲,承擔指定工役。匠戶沒有人身自由,勞動創造性受到嚴重束縛。明代:將匠戶制度改為輪班輪作,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清代:順治二年宣布廢除“匠籍”,匠人才獲得自由身份。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

——《顏氏家訓》2.田莊手工業□出現:土地集中導致漢代田莊出現□性質:田莊手工業生產也是自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生產部門不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濟形態并存,且私營手工業比重日益增大,直至主導地位。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相應變化

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

A(2011·重慶文綜)中國古代絲織業一直很發達,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下列選項中,反映明代絲織業狀況的是

A.使用新式“紗綢機”

B.開始吸收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

C.開始培育八輩之蠶

D.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開始西傳(2009海南歷史)明代中期以后,私營手工業在許多行業取代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官營手工業、這主要的因為

A.官營作坊產品有限

B.私營作坊工人增加

C.資本主義的萌芽

D.商品經濟的發展

D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有了重大發展,其突出標志是①青銅農具的普遍使用②鐵制農具的出現和推廣③棉花種植的逐步普及④馭牛耕地的產生和推廣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紡織業在商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選項中可以支持這一判斷的是A.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B.紡織家黃道婆創立的新式紡車C.甲骨文中關于祭祀蠶神的內容D.《說文解字》中有關紡織產品的字□下圖是成都地區出土的東漢說唱俑。作為歷史材料,它①展現了漢代高超的雕塑藝術②有助于我們了當時的文化生活③證明了漢代娛樂方式的多樣性④增加了我們對說唱人的直觀感受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漢書·貢禹傳》記載:“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三服官”“東西織室”代表的手工業特點不包括A.規模大 B.耗費大C.政府設置機構管理D.產品進入市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令將國內所有的礦產、冶煉、鑄造等行業收歸國有,由政府經營,商人不得參與。漢武帝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穩定統治秩序,增強中央政府實力

B.保證生產所需鐵制工具的供應C.進一步拓展官營手工業的經營范圍

D.保障武器生產以滿足戰爭需要□“從宋代起,棉花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紡織原料……到了元代,絲、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過麻。”出現這些變化的前提條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廣B.棉紡織技術的改進C.商品經濟的發展D.棉花成為經濟作物□中國古代生產和科技成就突出,對文明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漢代紡織技術相當發達,絲織品遠銷至地中海,中國被稱“賽里絲”B.唐朝時青花瓷、粉彩瓷大量行銷海外C.指南針在宋朝時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D.紙的發明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用最為顯著□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東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計中反映了宋代A.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C.開始出現獨立的手工業家庭D.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這一記載所反映的歷史是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

B、北宋東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

C、北宋東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

D、河南開封是我國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區材料一:《蘇州風俗考》記載蘇州紡織業情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計日受值。……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材料一反映出蘇州紡織業的哪些社會現象?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么?□紡織業發達,工匠與機戶之間存在雇傭關系。□本質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材料二:《吳縣志》記載清代蘇州情況是”各帳房除自行設機督織外,大都以經緯交與織工,各就織工居處雇匠織造,謂之機戶”。《清稗類鈔》記載:“(帳房)散放絲經,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風麓小志》記載:”小機戶無甚資本,往往恃帳房為生。”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有何異同之處?說明了什么問題?□相同點:都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存在。□不同點:表現在早期資本家身份的變化:明朝時機戶為早期資本家,清朝時帳房成為早期資本家。清代的資本主義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