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眼見為實的例子篇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讀《科學失誤故事》有感爸爸媽媽會利用周末時間帶我去圖書館。這是我每個星期最為期待的時刻。終于又是一個周末的來臨,一大早興高采烈的來到圖書館。呀!書店書店里有許多的新書,是一批科學書,我看到了一本叫《科學失誤故事》的書,書中主要講述了科學歷史上許多的科學家實驗中失誤的小故事,在科學歷史上,失誤與失敗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但是前人的失誤也給了我們不少的教訓,我們一定能從前人的失誤中得到啟迪而有所收獲,從而能進步。《科學失誤故事》里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他寫成了“電磁理論”,但沒有受到人們的認同。一天,他準備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沒想到的是只有2個人來聽,但是他并沒有氣餒,依舊把自己的理論認真得講給2名聽眾,他還是要把不同凡響的電磁理論向全世界宣讀。由于麥克斯韋的理論太超前,當時的人們根本理解不了,他的理論受到了冷落。當時的人們把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諷刺的說成是“紙上發現”的失誤。過了幾年后,他在所提到的電磁波,被德國的物理學家赫茲發現了,到處證實了這個理論,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因此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無線電時代”,而在我們生活的今天,所以我們才知道了雷達這個高科技東西。無線電通信,電腦,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科學研究有時候不像科學應用那樣得立竿見影的作用,開始是無作用的,但是隨著社會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它一定會發揮它自己巨大的作用。平時的生活中,當有問題不會時,不能光聽別人說,萬一別人說的是錯誤的觀念呢,一定要自己動腦思考,自己親身體驗,并己動手研究而得到答案。所以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一定要用實踐檢驗真知。篇二:從科學哲學看眼見為實從科學哲學看“眼見為實”原則文章摘要:“眼見為實”原則深刻地滲透我們的生活,但是基于科學哲學的相關理論,本文從理論與觀察是否獨立,整體論的限制以及客觀性的內涵三個方面對該原則進行了批判,從而提出“眼見不一定為實”,并在此基礎上討論當今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關鍵詞:眼見為實,整體論,觀察滲透理論,客觀性“眼見為實”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句諺語,但更廣泛的說是我們常識中信以為真的一個原則。這樣一個說法不僅順應了我們常識的直觀,即我們的眼睛充當著最廣泛、最直接、最客觀的媒介去客觀地獲取外部信息,同時還有著一定的科學基礎。早在遠古的亞里士多德那里,他就提出科學的基礎是基于觀察的歸納1并且一種常識的科學觀也可以表述為“科學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以事實為基礎,這些事實被假定為就是一些關于世界的主張,它們可以通過仔細和無偏見的感官直接證實。科學是以我們所能看到、聽到和觸摸到的東西為基礎的(在此意義上科學與形而上學有強大的張力),而不是以個人的觀點或推測性的想象為基礎的。” 2但是我們的疑問是,是否眼見一定為事實?在科學哲學史上,對這種常識科學觀的反駁十分強烈,我們可以從核心的三點來看。第一是觀察與理論的關系問題。如果承認“眼見為實”,那么我們可以合理推論說正常的人面對同樣的情景能獲得同樣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通過X光片來診斷病情的日常案例。一個大街上的路人甲和一個經過職業訓練的醫生面對同樣的 x光片,醫生應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人得了某種具體病癥,但是路人甲卻一無所知。這并不是說兩個人在感覺器官上有什么差別,而是說兩人的知識構成有差異,而正是這種知識構成決定了他們把什么看作是“問題”。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就宣稱“觀察滲透理論”,如果沒有前觀察的理論,我們甚至不知道去觀察“什么”(something),因為“什么”(something)也要根據理論和概念去判定和識別。所以一種合理的立場是,并不存在獨立于理論的觀察,而這樣一來就不存在鏡射式的觀察(mirrorreflection),相反可以比喻成是一種戴著有色眼鏡的觀看。第二是整體論的原則。“眼見為實”原則在肯定的一方面建立事實,在否定1JohnLosee.A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scienee.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p52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商務印書館, 2009,P13的一方面否認事實。日常生活中,如果八卦新聞說某個女星很衷愛公益事業,如果我們有幸看到了她出席一次募捐活動并表現得真誠又熱心,心里面大多會相信這一新聞;如果我們更有幸看到她對希望小學的孩子毫不理睬還頤指氣使,心里面估計會認為這一新聞純屬炒作,沒有真實性可言。但是在科學哲學界,這樣一種單一經驗證據被單一命題直接證實/證偽的觀點已被Duhem-Quine命題所推翻。該命題指出,理論或命題并不是單一的面對經驗證據,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去接受檢驗的,所以一個看似經驗的反駁很有可能并不針對一個命題,而是理論整體中的初始條件(initialcondition )和輔助假說(auxiliaryhypothesis)。很明顯,在生活中,我們認為筷子一般是不容易形變的,自然狀態下的水也不具有使筷子形變的作用, 而當放入裝滿水的玻璃杯中,大家都能看到這個筷子變“彎曲”了,可是就連最一般的人都會解釋說“這個現象不是證明筷子是直的這個命題錯了,或者水的性質描述錯了,而是光的折射產生了這一現象”。這么一個平常的例子就是通過增加了光在水中折射這一輔助假設來保證了關于筷子與關于水的性質的命題, 從而免于被一個例子反駁。整體論的觀點更強的來看,就是一個句子或命題的意義是由其他一堆命題和句子集合來給出的,所以有可能一個人說了一句看似很荒謬的話,但是在其整體語境下卻有著充分的合理性。第三是關于實在的客觀性來源,“眼見為實”預設了真實性是由我的客觀性決定的,即我沒有刻意歪曲我所感受到的和接收到的東西。但是正如“理論滲透觀察”這個口號一樣,你的知識基礎或一些偏見是潛在的,乃至于很難意識到。但是就當今討論來看,客觀性定義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 )和融貫性(coherenee)。自己一個人首先不能決定自己是在面對一個實際存在的外部對象還是自己的神經刺激3,并且個人的感覺經驗也并不能為那些關于外部世界的理論和描述提供證據 4。所以客觀性一方面不是由我決定的,必須由一個以上的生物體通過交流才能獲得; 同時客觀性是在一個融貫的理論整體與世界的相關的意義上成立的, 所以要尋求那種單一命題與單一物體或經驗相對應都會落入一種符合論(correspondence)的窠臼,陷于其中會使得我們往往在生活中碰壁。綜合來看,“眼見為實”原則的確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并且在科學哲學中已經被分析得淋漓盡致。但是這一命題至少有那么一點是值得推崇的,即我們應該反對一種主觀臆斷或猜想的對世界的理解,而必須采取一些公共的途徑去通達客觀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被這個原則支配著做了一些看似“聰明”但很愚蠢的事,例如站在西醫的立場上批評中醫的不科學。很容易根據我們的上面三個觀點指出,中醫是從一種整體論的框架中來研究人體某個局部病癥的, 不僅講究身體中部分與整體的聯系,更強調五行歸類,通過草藥的五行生克來治愈病癥部位。這種模式初看起來沒有實驗基礎和觀察證據, 但是出于西醫的反駁就好比“彎曲”的筷子對筷子是直的做出反駁一樣沒有任何功效。中醫擁有自己的體系,與西醫對比來看,只不過是針對人的身體疾病用不同的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 頂多可以談論功效好壞,不存在迷信與知識的區分。同樣,我們的很多生活信念都基于一次證實性觀察或證偽性觀察,并且我們認為相比于僅僅耳聞,親眼見到對于客觀性已經是充分了,可是經過本文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眼見不一定為實”,事實的建立需要的遠遠大于主觀上的真誠或與世界的一次次邂逅,對34參看普特南(HilaryPutnam)著名的缸中腦(braininvat)思想實驗參看戴維森(DonaldDavidson),真理、意義與方法 《關于真理與知識的融貫論》,商務印書館,2007,p336于客觀性的追求將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參考文獻: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商務印書館,2009JohnLosee.A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science.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戴維森,真理、意義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7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篇三:讀史書中的眼見為虛的故事感想李增泓讀史書中的"眼見為虛"的故事感想李增泓任何一個能夠流傳下來的故事,都飽含著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孔子眼見為虛的故事就是這樣。史書有如下記載: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 “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后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2、 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這兩部分文字可理解為:2500多年前,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們周游列國,走到陳國的時候受到當地人的誤解,被圍困了起來。大家連續七天都沒有吃上飯,一個個餓得眼冒金星。孔子有氣無力地躺在那里,連頭都不想抬了。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面對如此困境,便想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四處奔波,終于弄來了一點糧食。于是,他趕緊生起火來,為大家做飯。一陣飯香飄過來,孔子睜開了眼睛,正好看到顏回抓了一把飯送到嘴里。孔子吃了一驚,卻假裝什么都沒有看到,繼續閉上眼睛休息。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先盛了一碗,恭恭敬敬地給孔子送來。孔子坐起來說: “我剛才夢見了我的父親,如果飯干凈的話,就先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誠實的顏回趕緊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干凈。剛才燒飯的時候,想不到一些灰塵落在飯里。棄掉了很可惜,我就抓出來把它們吃掉了。”孔子聽罷,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顏回“偷吃”的真相,心中頓時感慨。他馬上把弟子們召集起來,向大家公開說清了自己誤會顏回的事。他說:“我們大家平時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認為眼見為實,剛才的事實證明,我們親眼看見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我們應該從這件事得到反思,就是說,要了解一個人不是容易的,一定要調查研究,弄清真相。否則,僅憑看到的一點蛛絲馬跡來作判斷,就可能誤解、甚至冤枉別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發現自己錯了,就及時公開檢討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舉一反三,從而得出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孔子能夠成為一代宗師的原因。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由此看來也不盡如此。從這件事我們可以想到,如今好多人之間產生的誤會、矛盾和糾紛,其中原因之一,可能就與孔子對顏回的誤解是類似的。由此可以悟出,千萬不要僅憑一孔之見就一葉障目,輕率地作出對他人的判斷,從而輕易地改變對他人的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鄭州工業安全職業學院《生理學實驗室》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傳承與創新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財經大學《產品包裝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園林生態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工程計量與計價(安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西方文化導論及經典文本》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生物統計附實驗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博弈論及其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施工升降機其設備租賃合同
- 單位電腦維護合同
- 第六單元《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設計)-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
- 地理-北京市朝陽區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考試試題和答案
- 【MOOC】中國紅色文化精神-西安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2024年度高中報名輔導中介服務合同
- 【MOOC】信號與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不銹鋼地溝施工方案
- 2024年10月自考13683管理學原理中級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 十四五《中成藥學》第一章-緒論
-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分析設計與建模》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外科護理學(第七版)》考試復習題庫(濃縮500題)
- 任務2 比亞迪·秦混合動力汽車動力系統構造與檢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