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初一復習資料-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1頁
衡水中學初一復習資料-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2頁
衡水中學初一復習資料-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3頁
衡水中學初一復習資料-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4頁
衡水中學初一復習資料-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語文總復習資料第一單元一、知識結構第1課《春》蓑笠suōlì朗潤lǎngrùn明朗潤澤的意思。嗡嗡wēngwēng醞釀yùnniàng比喻做準備工作。賣弄màinòng指夸示;炫耀。婉轉wǎnzhuǎn①形容言辭委婉含蓄。②聲音委婉而動聽。應和yìnghè嘹亮liáoliàng黃暈huángyùn烘托hōngtuō靜默jìngmó①寂靜;沒有聲音。②肅立不作聲。風箏fēngzhēng舒活shūhuó舒展,活動抖擻精神dǒusǒujīngshén振作起精神來。欣欣然xīnxīnrán高興的樣子,形容心情好。繁花嫩葉fánhuānènyè呼朋引伴hūpéngyǐnbàn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比喻姿態美麗(一)文學常識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詩人、學者(稱謂),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二)文章主題:作者通過描繪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草木花爭榮的景象,贊美了春的創造力,激勵人們珍惜大好時光、辛勤勞作、奮發向上,抒發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三)結構:1、盼春:①段表達方式是抒情,表達作者急切盼望春到來的心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們的期盼,使人倍感親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悅的抒情基調。2、繪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宏觀勾勒,繪春的總輪廓。)③段春草圖。④段春花圖。⑤段春風圖。⑥段春雨圖。⑦段迎春圖。{描寫具體,繪春}3、⑧段贊春:新(新生)、美(美麗)、力(活力)(四)多個角度多種手法描繪景物。春草圖——顏色,質地,長勢,側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動)春花圖——顏色,味道,虛實(虛:聯想到春華秋實)、動靜、高低春風圖——觸覺,味道,聽覺(從觸覺寫春風的柔和,從嗅覺寫春風的芳香,從聽覺寫春風的悅耳,這就把本來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春雨圖——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從近寫到遠。近景寫春雨的滋潤,用遠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靜謐。其中“靜默”:運用擬人的修辭,傳達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氛,著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溫馨。迎春圖——側面烘托3.課文結尾的三個比喻各自成段,它們的順序能顛倒嗎?如果把這三個比喻合為一段,表達效果會有什么影響?不能顛倒。從剛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的成長過程。三個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強調春的不同的生長過程,抒發作者強烈地贊美春天的真摯感情。五、知識延伸有關“春”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第2課《濟南的冬天》發髻fàjì鑲嵌xiāngqiàn響晴xiǎngqíng溫暖晴朗溫晴wēnqíng非常晴朗涼爽,或晴朗無云安適ānshì安閑舒適。慈善císhàn肌膚jīfū秀氣xiùqi清秀。寬敞kuānchǎng綠萍lǜpíng水藻shuǐzǎo貯蓄zhùxù儲存,積聚。澄清chéngqīng清亮;清澈。空靈kōnglíng地毯dìtǎn藍汪汪lánwāngwāng水墨畫shuǐmóhuà(一)文學常識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話劇《龍須溝》《茶館》等。(二)文章思想內容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寫了澄清碧綠的水.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贊美。重點問題文章標題是“濟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為何“濟南”與“冬天”位置互換?答:因為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標題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則突出在冬天這個特定季節里,濟南特有的韻致,這是在具體描繪了冬天里濟南山水的絢麗后所做的總結,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文末一句的作用)修辭運用(1)“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運用擬人,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p>

“臥”字寫村莊,寫雪,賦予其生命和情感,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3)“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皼r且’’一詞不可去掉,“況且’’表示進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4)“這一圈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本體:一圈小山(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喻體:小搖籃“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北倔w:頂雪的矮松喻體:日本看護婦一、文學常識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代表作《駱駝祥子》。二、日積月累鑲(xiānɡ)發髻(jì)安適寬敞空靈濟(jǐ)南水藻(zǎo)澄(chénɡ)清顯露(lù)露(lòu)馬腳響晴響亮三、文章思想內容本文抓住“溫晴”這一文眼構思,角度獨特,描繪出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之情。第1段:濟南的天氣——溫晴第2-4段:濟南的山:鳥瞰全城、濟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后斜陽第5段:濟南的水:城外遠山、臥雪眠房、岸邊垂柳、綠萍水藻第6段:總束全文,既點題,又深化題意。四、重點問題“濟南的冬天”與“冬天的濟南”有什么不同?“冬天的濟南”落在“濟南”這個地方,重在景象;“濟南的冬天”,落在“冬天”這個時令,重在感覺(精神)。文章取題為“濟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從感覺(精神)的角度去寫的,而不是從景物的角度去寫的。五、有關“冬”的詩句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3課《雨的四季》花苞:huābāo沒有開放的花骨朵兒。嬌媚:jiāomèi撒嬌討人喜歡的樣子。棱鏡:léngjìng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體。粗獷:cūguǎng豪放。睫毛:jiémáo衣裳:yīshang鈴鐺:língdang端莊:duānzhuāng靜謐:jìngmì安靜。屋檐:wūyán凄冷:qīlěng凄清寒冷?;瘖y:huàzhuāng蒞臨:lìlín來到,來臨(多指貴賓)。多作于書面。吝嗇:lìnsè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不舍得給別人,也不舍得自己用。淅瀝:xīlì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干澀:gānsè因發干而顯得滯澀或不潤。草垛:cǎoduò存放干草類(如谷類植物、稻草或干草)的露天的長垛或長堆,并經常覆以茅草頂用以防潮。綠茵茵:lǜyīnyīn青草茂密濃厚。咄咄逼人:duōduōbīrén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一)文學常識本文作者:劉湛秋,男,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曾被譽為“抒情詩之王”。(二)文章思想內容作者抓住多種景物及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為我們展現了四幅美麗的畫面,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雨深深的喜愛之情。(三)重點內容春雨——美麗、溫柔、嬌媚夏雨——熱烈、粗獷秋雨——沉靜、端莊、成熟冬雨(雪)——自然、平靜、純潔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文學常識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沛國譙縣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曹操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重要作家。2.重點內容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這兩句敘事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1.文學常識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享年61歲,2.重點內容(1)表現對遠方朋友的慰問,表現掛念友人命運之情無時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證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本詩表達悲涼氣氛的句子:楊花落盡子規啼

(3)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選取了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有什么作用?答: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的作用是:點明時令,點明主旨,營造基調氣氛。楊花象征離別與漂泊,子規啼聲悲哀?!皸罨ā憋h飛給人以漂泊之感,“子規”悲啼使人頓生離別之恨,通過特定的景物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愁苦、凄涼的氣氛。

(5)第二聯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聯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與同情。

(6)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7)人們對這首詩后兩句尤為贊賞,請你說說其妙處。

答:詩人將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次北固山下》1.文學常識選自《全唐詩》。王灣,洛陽(現在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體裁:五律詩,寫景抒情詩。2.重點內容(1)重點句子賞析首聯: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②賞析:寫行途所見之美?!翱吐贰薄靶兄邸斌w現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③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畫面描述:漲潮時江水漫無際崖,水面變得遼闊無邊。曉風徐徐,波濤不驚,一葉白帆順風飄蕩。賞析①“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俺逼健币徽Z,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懸”反映了一帆風順,行船平穩。②“平”“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皯摇狈从沉艘环L順,行船平穩。采用了襯托的手法,描繪了洪水浩瀚、輕風和順的傳神景象。表現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心情的舒坦。頷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闊”與“失”哪個更好?“風正一帆懸”能否改為“風正數帆懸”?為什么?(a、“闊”字更好,它給人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也更響亮。*或“失”更好。它生動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b、不能改,詩人意在以“一帆懸”之小景襯“兩岸闊”之大景,改了就沒有這種效果了)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畫面描述: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顯露春意。賞析:①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讓“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擬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②兩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和江上春氣回轉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擬人化,顯得生動有趣。把“日”和“春”作為新生事物的象征,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同時蘊含哲理:新事物誕生于舊事物,舊事物中蘊含著新事物。頸聯歷來為人們所欣賞,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答:A“生”“入”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生機。B“殘”“舊”反映了時序的交替,蘊涵自然理趣。C“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賞析: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抒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思。(2)典故哲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涵著一種自然理趣的詩句。(3)詩中情感詩中詩人借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羈旅行役詩(類型)寫作手法:寫景抒情。《天凈沙秋思》1.文學常識這是一首小令,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2.重點內容詩中最能表現游子的思鄉之情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局R結構】第5課《秋天的懷念》癱瘓tānhuàn暴怒bàonù沉寂chénjì非常寂靜;捶打chuídǎ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臉色不好。央求yānɡqiú懇求,乞求神色shénsè神情面色敏感mǐngǎn訣別juébié分別;指無會期的離別;死別。淡雅dànyǎ(顏色花樣)素凈雅致;(花草等的香氣)清淡深沉shēnchén指聲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穩,不外露。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過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別高興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說話啰嗦。爛漫lànmàn翻來覆去fānláifùqù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一、文學常識《秋天的懷念》作者是當代作家史鐵生,這是一篇敘事散文(體裁)。二、文章主旨本文講述了雖重病纏身,仍體貼入微的照顧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在臨終前還在掛念兒女的母親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三、內容理解1、文章反復寫“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線索。(母親央我看花—我答應看花—母親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看花”是母愛的集中體現。(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親愿望的達成。(4)母親生前愛花,反復寫看花表達對母親的懷念。2、敘述方式:插敘例句: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1)內容:補充交代母親愛花,愛生活,為了兒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放棄對生活的享受,表現出母親的無私。(2)結構:為下文母親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緬懷母親做鋪墊。例句: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1)內容:補充交代母親病情的嚴重。在重病的情況下,她仍無微不至、不厭其煩的關心我,開導我,更表現出母親的堅強和隱忍。(2)結構:為下文母親離世做鋪墊。例句: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1)內容:補充交代無親臨終前仍牽掛自己的兒女,為兒女操勞,表現母愛的無私偉大。(2)結構:為下文我懂得母親沒說完的話做鋪墊。插敘的作用:內容:補充交代,使內容更內容充實豐富、中心鮮明。使文章波瀾起伏。塑造人物形象結構:與上文……照應;為下文……鋪墊。3.例句賞析:“每當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保?)“悄悄”,"偷偷”,“眼邊紅紅的”等詞表現了母親怎樣的情感?母親“悄悄地出去”,是因為母親充分體諒“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發脾氣時,悄悄地躲出去,給“我”空間,讓我盡情發泄心中的痛苦?!扒那牡剡M來”是因為母親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復沉寂后,為了盡可能不驚擾“我”,又悄悄地回來了。兩個“悄悄”突出母親的細心體貼、善解人意?!巴低档摹北憩F了母親不放心“我”,關注著“我”,表現出母親的慈愛和細心。“眼邊紅紅”的表現了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再徒增感傷,強忍著內心的悲傷,表現出母愛的細膩、無私與偉大。體現了母親全心全意為“我”著想,悉心呵護“我”。4.例句賞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1)這句中“撲”一字用得好,請說說你的理解。答:“撲”字寫出動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點,想象地表現母親不顧一切,竭力制止兒子的自虐行為,不忍心孩子再受傷害,表現出母親的慈愛。(2)當“我”喊著活著沒勁時,母親“忍住哭聲”說出娘兒倆好好兒活的話,此時母親心里很苦,但她為什么要“忍住哭聲”呢?答:母親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兒子更痛苦、絕望,為了安慰、鼓勵兒子,所以忍住哭聲,體現了偉大的母愛和堅忍的個性。5.“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句中“擋”寫有意的動作還是無意的行為?答:母親這是有意的動作,怕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景象,而觸景傷情,產生傷感痛苦,表現出母親對時刻為孩子著想,母愛的細膩。6.為什么母親對于“跑”、“踩”之類的詞語比“我”還敏感?答:因為母親不想讓雙腿癱瘓的“我”聽到這些詞而回想往事,引來更多的傷心。母親的敏感足以體現她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四、景物描寫解析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1、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1)點明季節秋天。(2)落葉渲染出秋天蕭瑟的氣氛(3)烘托我孤獨、痛苦、絕望的心境。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1)寫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風中綻放的菊花象征著我已從痛苦絕望中走出來,變得了樂觀堅強。3、文中最后寫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這段描寫是否多余?請談談你的看法。答:不多余。作者在結尾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些菊花,既表現了作者已經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囑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帶著感激與自責。第6課《散步》信服xìnfú相信(并)佩服。嫩芽nènyá分歧fēnqí取決qǔjué拆散chāisàn委屈wěiqū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水波粼粼shuǐbōlínlín形容水面明凈。一霎時yīshàshí短時間;一會兒。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一、文學常識《散步》作者是當代作家莫懷戚,這是一篇敘事散文(體裁)。文章主旨《散步》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的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內容理解課文寫了那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理清故事情節。(1)散步的時間:初春(2)散步的地點:田野(3)散步的人物:我、母親、妻子、兒子(3)散步中發生了什么: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4)誰來解決分歧:我(5)為什么我來解決: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6)我要如何解決: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7)最后是如何選擇的:最后,我們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穩穩地走了過去。(8)為什么選擇了小路:母親改變了主意。3.“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去。因為母親的現狀是“老了”“身體不好”,母親從寒冷的冬天挺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鞍尽弊钟腥淌?、艱苦支持的意思,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分歧”在這里是大詞小勇,大有深意,為下文體現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愛買下伏筆,使文章更加生動。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的含義及作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點上,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肩負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對生活的使命感。文中的“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親聽“我”的,兒子聽“我”的,妻子聽“我”的,現在祖孫發生分歧,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第7課《散文詩二首》匿笑nìxiào花蒂huādì梗gěng搖擺yáobǎi沐浴mùyù禱告dǎogào陰影yīnyǐng姊妹zǐmèi繁雜fánzá繁瑣而雜亂。遮蔽zhēbì煩悶fánmèn心里厭煩而郁悶;不暢快敧斜qīxié傾斜,不正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覆蓋fùgài蔭蔽yīnbì慈憐cílián愛憐。心緒xīnxù心思;心情(多就安寧或紊亂說)《金色花》一、文學常識《金色花》作者是印度文學家泰戈爾,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飛鳥集》、《吉檀迦利》。文體知識散文詩:是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的描寫性的某些特點。詩歌主旨《金色花》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象,描繪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達兒童對母親的愛,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四、理解詩歌內容1.“我對母親的愛”是怎么表達出來的呢?為什么選“金色花”而不是別的意向呢?借助“金色花”這個意象來表達的。因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樹,是非常美好和圣潔的,這和母子之間的感情很相似。2.“金色花”是怎樣愛母親的呢?(簡要概括幾個生活場景)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要經過的小庭院為媽媽散發香氣;將花的影子投在媽媽讀著的書頁上,突然變成孩子纏著媽媽講故事。詩歌中的孩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天真、快樂、幸福、可愛但也調皮的孩子。4.“我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表現了孩子的什么特點?寫出了孩子調皮、快樂、天真、活潑的特點,說明沐浴在母愛中的孩子是快樂幸福的。5.詩歌第八段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心情?如何理解“壞孩子”的含義?體現了母親一天見不到孩子,內心焦慮,突然見到孩子又驚又喜的心情?!皦暮⒆印笔悄赣H疼愛孩子的特殊表達方式,也是母親對孩子“失蹤”的嗔怪。《荷葉母親》一、文學常識《荷葉母親》作者是現代詩人冰心,原名謝婉瑩。代表作《繁星》、《春水》。二、詩歌主旨這首詩借雨中勇敢慈憐的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讓作者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表達謳歌母愛這一主題。三、理解詩歌內容1.為何將“荷葉”和“母親”并列作為文章的標題?因為荷葉像母親,借“荷葉”這個意象表達母愛。2.“心中的雨點”指什么?如何理解結尾一段話的內涵?“心中的雨點”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這段話將母親比作荷葉,將自己比作荷葉,意在說明只有母親才是保護自己渡過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難的人?!俺四恪睆娬{母愛的偉大,表達作者對母愛的依戀和贊美。3.《荷葉母親》寫了風雨中幾次看紅蓮?寫出每一次的環境情況、紅蓮表現和作者心境變化的詞語。答:四次寫看紅蓮。一寫看紅蓮:環境: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紅蓮:開滿、亭亭。心情:煩悶。二寫看紅蓮:環境:雷聲作了,雨越下越大。紅蓮:左右欹斜,無依無靠。心情:不適意三寫看紅蓮:環境:雨肆意的下著。紅蓮:在大荷葉的覆蓋下不動搖。心情:不寧的心緒散盡,感動。四寫看紅蓮:環境:雨勢并不減退,勇敢慈憐的荷葉上聚了些水珠。紅蓮:不動搖。心情:深深受了感動。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一、文學常識《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二、文章主旨《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韞的出眾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蛾愄鹋c友期行》講的是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了小小年紀的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三、理解文章內容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等詞有什么作用?“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營造了一中溫馨、融洽、歡快、、熱鬧的家庭氛圍,同時交代了詠雪的背景。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你認為他大笑的內涵有哪些?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的更好?既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題獲得成功的得意;有對兄子的略含貶義的笑,更有對兄女的贊許之笑。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耐人尋味。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身份這種寫法?這樣寫,使讀者在不知道她是誰的時候先領略了她的才華,已經暗示了她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這是一種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的寫作技巧,使謝道韞這個人物形象和她的才華展現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贊賞她的才氣。4.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你認為哪一個更好呢?①“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②“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睆纳駪B、語言描寫品析這句話。一個“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無理的神態畢現?!胺侨嗽铡备憩F了“友人”的粗野、毫無羞恥之心的特點。這也為陳元方的反駁之語提供了依據。6.“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白鹁笔菍e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7.元方指出了父親友人的哪兩個錯誤?“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8.“友人慚,下車引之”表現了什么?“慚”字寫出了“友人”已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盡顯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則表明了友人想對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9.陳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10.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①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這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所以我覺得元方最后的舉動略顯失禮。四、文言知識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問,相當于“嗎”。2.古今異義:(1)兒女:古:子侄輩今:子女(2)去古:離開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義古:詩文今:文章意思3.一詞多義1、顧: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相顧一笑瞻前顧后)相顧驚疑(顧野有麥場):看2、信則是無信信:講信用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4.敬辭與謙辭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5.其它關鍵詞(1)寒雪日內集集:聚會(2)白雪紛紛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驟俄而:不久,一會兒。驟:急速(暴風驟雨)(5)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定(4)未若柳絮因風起因:趁著、隨著未若:比不上。(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舍、委:丟下、舍棄。去:離開(7)下車引之引:拉(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公欣然曰欣然:高興的樣子(10)差可擬差:差不多擬:相比6.重點句子翻譯:(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丟下他先離開了。(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您跟家父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4)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彼绺绲拈L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6)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柳絮隨風吹飛舞。B.讀著《秋天的懷念》,我們無不被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感動。C.史鐵生的作品《合歡樹》大約有2000字左右,被收錄在高二語文教材中。D.這部學術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學的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解析:A項句式雜糅,可刪掉“以及中國當代50本經典著作”;C項語義重復,刪掉“大約”或“左右”;D項句式雜糅,可刪去“的作者”或“由”“寫成的”。)8《世說新語》兩則一、生字讀音。陳寔(shí)在不(fǒu)謝道韞(yùn)無奕女(yì)王凝之(níng)二、句讀停頓:①與兒女/講論文義②白雪紛紛/何所似③撒鹽空中/差可擬④未若/柳絮因風起⑤陳太丘與友/期行⑥君與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門不顧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嗎?(二)古今異義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2.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動詞。今義:日期,名詞。3.太丘舍去:古義:離去、離開今義:前往。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用。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今義:照顧或顧客。(三)一詞多義1、而俄而雪驟:與“俄”構成副詞性詞組“俄而”,表時間短促,可譯為“不久”等。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后”等。2、之: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車引之(代詞,他,代元方)(四)解釋下列詞語君:對對方的尊稱,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謙詞《陳太丘與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丟下去:離開②下車引之引:拉之:代詞,他③乃至乃:才④則是無信則:就《詠雪》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內集:家庭聚會②俄而雪驟:俄而:不久③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欣然:高興地似:像④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辈睿翰畈欢鄶M: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蔽慈簦翰蝗缫颍簯{借⑥即公大兄無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譯【特殊句式及難譯易錯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跟別人約定一起出行,丟下別人自己就走了。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朋友很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進入大門不回頭看。4與兒女講論文義跟子侄輩一起談論詩文。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保ǖ寡b句)哥哥的兒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風而起。六、內容理解: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點撥:融洽歡快輕松。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點撥:(1)“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不僅講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3.文章最后寫道:“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蹦阋詾樽髡邔懮线@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補充謝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贊賞道韞的才氣。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七、人物形象:1、文中對謝道韞的評價如何?點撥:聰明有才學。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神。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5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元方:明事理、懂禮識儀;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知錯能改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6:(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句:①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瘏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2)你知道哪些有關誠信的的詞語或名言?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詞語: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名言:言必行,行必果金誠所至,金石為開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王冕四歲畫畫曹植七歲做詩第三單元一、知識結構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竄(cuàn)覓(mì)跪(guì):兩膝著地,腰和股都伸直。拗():[ǎo]彎曲使斷,折:竹竿~斷了。[ào]不順,不順從:~口?!诹睢niù]固執,不馴順:執~。~不過他。確鑿(quèzáo)輕捷(qīngjié)云霄(yúnxiāo):1.云塊飄浮的高空2.舊時比喻極高的地位倘若(tǎngruò):用在偏正復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使。多用于書面語。鑒賞(jiànshǎng):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啄食(zhuóshí):[指鳥]用嘴取食。和藹(héǎi)恭敬(gōngjìng)質樸(zhìpǔ)博學(bóxué)淵博(yuānbó)倜儻(tìtǎng):形容灑脫;不拘束。淋漓(línlí):1.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2.形容痛快盔甲(kuījiǎ):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鎧甲。紳士(shēnshì):1舊時在地方上有財有勢或得過一官半職的人,以地主和退職官僚居多。2行為優雅有禮的男士。人跡罕至(rénjìhǎnzhì):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人聲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像煮開了鍋一樣。(一)文學常識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有《野草》和雜文集《墳》等。文章思想內容(二)文章主題: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三)結構: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文題出現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發現,課文大致分為兩部分,反映了作者從童年的游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請你根據題目“從……到……”給文章劃分結構。第一部分(1~8):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煞譃樗膶樱阂粚樱?):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二層(2):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三層(3~6):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層(7、8):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第二部分(9~24):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煞譃槲鍖樱阂粚樱?):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二層(10、11):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三層(12~16):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四層(17~20):寫不準去后園玩。五層(21~24):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四)品味亮點詞語。1.“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這句話中使用的動詞,并分析其作用?!皰摺薄爸А薄叭觥薄跋怠薄盃俊薄翱础薄袄薄罢帧钡缺硎緞幼鞯脑~,寫出捕鳥時的動作和緊張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憶時的愉快心情。2.下面兩句話中加點的字能否改為括號內的字?為什么?(1)肥胖的黃蜂伏(停)在菜花上。不能?!胺弊譁蚀_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弊志蜔o法表現這種情態。(2)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飛)向云霄里去了。不能。“竄”字寫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來得突然,“飛”字則無法表達出這種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達作用。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非常悅耳。2.作者寫百草園這個樂園內容豐富、趣味無窮。若請你來賞析第②段,你認為有哪些精彩之處?請找出一處說說你的理由。(1)第②段的形容詞用得精彩,如用“碧綠”“紫紅”,既準確地描寫了這些植物的顏色,又給人以明艷美麗、充滿生氣的感覺。(2)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也不必說……”從整體上勾勒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印象;“單是……就……”從局部強調了“泥墻角一帶”,這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生動。(六)分析主體形象。你怎樣看待三味書屋里的教書先生?對三味書屋里那位先生的評價,不應過多貶斥。從文中“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可見魯迅先生對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對學生的提問拒絕回答還面帶怒色,則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這種教學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的規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對學生的寬容慈愛。(七)把握文章主旨1.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大不同點是:百草園的生活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其言行顯然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有何相同點?相同點是自由與快樂。三味書屋的生活雖然受到一定的約束,但學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時不時地跑到書屋后面的園子里去折蠟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教書先生雖然很嚴厲,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但也不乏和藹,極少體罰責罵學生;教學內容雖然枯燥乏味,卻也讓“我”疑心是“極好的文章”;在隨先生有板有眼地學習的同時,亦有玩指甲游戲與畫畫兒的樂趣。3.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兩部分內容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兩部分之間應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第10課《再塑生命的人》妮nī莎shā撿起jiǎnqǐ截然jiérán界限分明感慨gǎnkǎi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感慨不已)搓捻cuōniǎn綻開zhànkāi綻放撫弄fǔnòng1.撥弄,彈奏。2.撫摩擺弄。唯恐wéikǒng只擔心。爭執zhēngzhí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慚愧cánkuì(1)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羞愧。(2)幸運,僥幸。激蕩jīdàng受到沖擊而動蕩疲倦不堪píjuànbùkān形容非常疲乏。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本是虔誠,莊嚴的意思,現在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原指讀書只求理解精,不著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釋,無貶義?;鞛橐徽刪ùnwéiyītán將本質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說成是同一事物?;腥淮笪騢uǎngrándàwù突然醒悟過來了。花團錦簇huātuánjǐncù形容五彩繽紛、景象十分華麗。也比喻花色繁多,華美艷麗。美不勝收měibùshèngshōu美景多得看不過來;藝術品太美而目不睱接。形容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盡。(一)文學常識作者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憑著自強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二)文章思想內容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真實地記敘了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認識各種事物的過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師“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藝術,表現了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敬愛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求知的熱切希望和求學中艱辛卻愉快的生活感受。第11課《竊讀記》蹭(cèng)抵達(dǐdá)尷尬(gāngà)難堪(nánkān)俯視(fǔshì):1.從高處往下看2.從高處或居高臨下的地方向下看狼狽(lángbèi):1.二獸名。狽是傳說中一種似狼的野獸。2.喻指惡人。3.喻艱難窘迫。4.急速,急忙。5.喻互相勾結。6.喻互相配合。8.困頓疲憊貌。9.破敝不整貌。原諒(yuánliàng)狂然(kuángrán)貪婪(tānlán):對財物、錢等充滿非同尋常的強烈欲望。彈簧(tánhuáng)自卑(zìbēi)暢銷(chàngxiāo):指商品因受歡迎而銷路廣,賣得快。詛咒(zǔzhòu)慘淡(cǎndàn)1.光線暗淡2.[籌劃、構思等]艱苦地;苦費心力地3.悲慘凄涼威風凜凜(wēifēnglǐnlǐn):威風:威嚴的氣概;凜凜:嚴肅,可敬畏的樣子。形容聲勢或氣派使人敬畏。(褒義)眾目睽睽(zhòngmùkuíkuí):睽睽:張目注視的樣子。許多人爭著眼睛看著。指在廣大群眾注視之下。煞有介事(shàyǒujièshì):原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裝模作樣,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樣,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貶義)廢寢忘食(fèiqǐnwàngshí):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褒義)饑腸轆轆(jīchánglùlù):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一)文學常識本文作者:林海音,原名含英,臺灣苗栗人,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城南舊事》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二)文章思想內容1.請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我”因買不起自己喜歡的書,便放學后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偷偷地讀書,直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有時候“我”藏身于眾多顧客之中,匆忙而貪婪地閱讀;有時候“我”以下雨天為借口,享受閱讀的快樂。在竊讀中,“我”收獲了知識和智慧,不斷成長。2.仔細思考,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本文記敘了作者童年時的竊讀經歷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第12課《論語》十二章(一)文學常識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與孟子并稱“孔孟”??鬃釉罅π麄鳌叭省钡膶W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如文中1-9則)散文,南宋時,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書。(二)文章主題十二章語錄闡述了求知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啟迪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愛之心,要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理想遠大。(三)主要內容1.涉及的成語:(1)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2)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4)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5)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別人學習。(6)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7)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事業奮斗到底的決心。(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別人。2.區分內容:3、名句默寫: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eq\o\ac(○,4)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文學常識1、《論語》:先秦諸子散文之一,《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語錄體散文集,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稱為“大成至圣”,著有《尚書》《春秋》等。二、理解性默寫(用原文回答)1、胡錦濤在北京會見來自臺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引用了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心情。2、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學習精神和教學態度的語句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懊舳脤W,不恥下問?!?、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而借鑒的意思(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我們常引用《<論語>六則》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論語六則》中表示虛心學習的成語是“學而不厭”和“不恥下問”。(限四字)三、成語1、溫故知新:復習舊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更好地認識現在。2、不恥下問: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職位低下的人請教為可恥。3、學而不厭:學習不感到滿足。形容謙虛好學。4、誨人不倦:耐心地教導別人,沒有厭煩的情緒。5、擇善而從:挑選好的,并加依從。指挑好的學,按好的做。6、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同行,應該不恥下問,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師的。指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四、字形字音不人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ɡ)思而不學則殆(dài)誨(huì)人不倦(juàn)不亦說(yuè)乎默而識(zhì)之五、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2、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六、古今異義:1、學而不厭古:滿足今:討厭,厭煩2、可以為師古:可以憑借今:能夠七、一詞多義知:人不知而不慍(了解)溫故而知新(理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知道)而:學而不厭/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順承)默而識之(表修飾)敏而好學(表并列)八、詞性活用①不恥下問(以……為恥,意動用法)②溫故而知新(新知識,新領悟,形容詞作名詞)③學而時習之(按時,名詞作狀語)九、句式歸納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倒裝句,賓語前置,孔文子以何謂之“文”也。)譯:孔文子(死后)憑什么被稱做“文”呢?2、溫故而新知,可以為師矣。(省略句,省略賓語,可以(之)為師矣。)譯: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問的句式。)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十、重點問題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談思想修養的例句。1、前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方法,后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態度。2、學習正確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3、學習正確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心有我師焉。4、思想修養: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下面這句話與文中哪句話意思接近?請寫出來,并談談你從中受到的啟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譯: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答:人不知而慍。啟示做人應該寬容。12《論語十二章》知識點復習一、文學常識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二、生字注音論(lún)語不亦說(yuè)乎慍(yùn)三?。▁ǐng)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矩(jǔ)罔(w?ng)殆(dài)哉(zāi)簞(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篤(dǔ)志陬邑(zōuyì)三、重點字詞解釋及翻譯第一章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字詞解釋:時:按時說:通“悅”,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慍:生氣,發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2.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3.課文探究:第1句:講學習方法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第3句:講個人修養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字詞解釋:日:每天三?。憾啻畏词?。省;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忠:盡心竭力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2.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3.課文探究: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道德修養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字詞解釋:有:通:“又”,用于零數和整數之間立:獨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越過、超過矩:規范、規范2.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夠獨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為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時能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法度規矩?!?.課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第四章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字詞解釋:故:舊的知識知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可以憑借。以:憑借為:做,成為2.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體會與理解,可以憑借這成為老師?!?.課文探究:本章談學習方法。(強調“溫故”,還要能“知新”,新舊知識相融合)第五章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字詞解釋:而:表轉折,卻。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2.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有疑惑?!?.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學思相結合。第六章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1.字詞解釋:賢:賢德、高尚簞: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樂:樂趣2.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3.課文探究: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貧樂道的品質。(學習態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字詞解釋:之:代詞,指學問和事業好:喜歡、愛好樂:以……為樂趣2.譯文: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課文探究: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第八章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字詞解釋:飯:吃飯名詞作動詞水:冷水肱:胳膊于:對于2.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課文探究: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提倡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字詞解釋:焉:于此,在其中擇:選擇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從:跟從、學習2.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字詞解釋:川:河、河流逝:流逝斯:這舍:舍棄2.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呀!3.課文探究: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字詞解釋:三軍:軍隊的通稱匹夫:普通人,男子漢。奪;改變2.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課文探究: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志向。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詞解釋:博:廣泛篤:忠實、堅守切:懇切仁:仁德2.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提問并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課文探究:本章講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多學、多思、多問)四、字詞積累(一)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二)古今異義詞語1.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今義:表示確數)2飲水(水,古義:冷水今義:指所有的水)3.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三)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作狀語,每日3.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4.傳不習乎傳: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5.飯疏食飲水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四)一詞多義1.為:可以為師矣當、做、2.志志于學立志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博學篤志/不可奪志志向3.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不亦樂乎快樂而:溫故而知新表順承4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博學而篤志表并列樂亦在其中矣樂趣三十而立表修飾回也不改其樂樂趣(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耙浴焙竺媸÷源~“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賢哉,回也!(六)成語歸類1.不亦樂乎2.溫故知新3.擇善而從4.三人行,必有我師5.博學篤志6.三十而立五、按要求默寫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2.求學應該謙虛,向一切人學習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新舊知識相結合的句子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當別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5.孔子贊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庇纱宋覀兛梢月撓氲健墩撜Z》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宜說悅乎“9強調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句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與朋友交往應該做到誠信的句子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11.珍惜時間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2.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意思相近的一句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3.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六、孔子名言錦句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钡谒膯卧?、知識結構第13課《紀念白求恩》冀(jì):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2.中國河北省的別稱。3.姓。派遣(pàiqiǎn):1.以賦予或給予正式證件或授權的證明文件的方式委派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殉職(xùnzhí):指的是某個職務人員因為公務事而死亡,是一個褒義詞。動機(dòngjī):促使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念頭。狹隘(xiáài):基本含義是指不寬闊,現在更多的引申為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宏大寬廣。極端(jíduān):形容詞、名詞。指事物發展的端點狀態,兩個最高峰,兩個互為對立的方面。熱忱(rèchén):熱心;熱衷;熱誠,熱情的、慷慨的、熱誠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質或狀態。冷清(lěngqīng):純粹(chúncuì)佩服(pèifú)高明(gāomíng)。鄙?。╞ǐbó)1、指輕視;看不起;2、淺略微薄(多用謙辭)。3.輕視;厭棄。4.指相貌猥瑣,不厚重。出路(chūlù)1.關閉的地方或空間向外的通道2.能夠向前發展的途徑;擺脫逆境的門路,前途3.商品的銷路拈輕怕重(niānqīngpàzhòng):指接受任務時揀輕的擔子挑,怕挑重擔。(貶義)漠不關心(mòbùguānxīn):漠:冷淡。態度冷淡,毫不關心。(貶義)麻木不仁(mámùbùrén):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貶義)精益求精(jīngyìqiú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見異思遷(jiànyìsīqiān):遷:變動??匆娏硪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貶義)(一)文學常識作者: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澤東選集》中。文章主題本文概括敘述了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不尋常的經歷,高度評價了他的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共產主義精神,并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三)結構第一部分(1)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二部分(2)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3)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4)總結全文,點明向白求恩同志學習的深刻意義,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議論文文體知識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論據的形式: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夾敘夾議:夾敘夾議是本文語言表達的特點。一、三、四段都是先敘后議,第二段分三層,每一層都是先敘后議,整個段落夾敘夾議的特點更加明顯。夾敘夾議,既能使讀者由表及里地認識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讀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學習什么,為什么向他學習。重點問題:1、“只見過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樣的心情?“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說明了什么?明確:“只”表達了一種遺憾之情。“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見白求思同志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那種傾心的熱愛和忠誠。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嗎?為什么?明確:不行?!笆恰痹谶@里有強調作用,語氣很沉重,樸實地表達了一種沉痛哀悼的心情。(七)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1、設問句,如:“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币鹱x者的注意。2、雙重否定句,如:“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他,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加強肯定的語氣。3、排比句,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睆娜烁?、品質、修養、志趣、人生意義五個方面強調向白求恩學習的意義。采取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使贊頌的感情顯得熱情洋溢,同時也避免句子過于冗長,以此結尾,更加有力。第14課《植樹的牧羊人》棟(dòng):1.房屋的脊檁,喻能擔負重任的人:~梁。~宇。畫~雕梁。2.量詞,指房屋:一~房子。揀(jiǎn):1.挑選:挑~。~擇?!x。挑肥~瘦。2.同“撿”。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觸擊,刺:~穿。2.因猛觸硬物而受傷或損壞:~傷?!耸?。3.豎立,站立:把棍子~住4.圖章:~記。蓋~子??犊╧āngkǎi):大方;不吝嗇。帳篷(zhàng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疊式住處。廢墟(fèixū):坍塌(tānt?。汉魢[(hūxiào):(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滾燙(gǔntàng):很燙張揚(zhāngyáng):聲張宣揚。溜達(liūdá):也作蹓跶。閑逛;漫步。琢磨(zuómo):1.琢和打磨[玉石]2.通過潤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3.思考;研究酬勞(chóuláo):1.用錢物酬報答謝出過力的人2.酬謝的錢物硬朗(yìnglǎng):指身體健壯、強硬有力、敢于擔當。水渠(shuǐqú):人工挖掘的渠道。流淌(liútǎng):液體流動光禿禿(guāngtūtū):形容沒有草木、樹葉、毛發等蓋著的樣子。不毛之地(bùmáozhīdì):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刨根問底(páogēnwèndǐ):比喻追究底細。沉默寡言(chénmòguǎyán):不聲不響,很少說話。(一)文學常識讓.喬諾,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二)文章思想內容《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為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余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重點問題本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牧羊人的形象特點有哪些?①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眾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為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無私、慷慨。②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自信,果斷。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積極生活,愛整潔。④他說,這塊高原因為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目標遠大而高尚。⑤或許正因為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著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無私,儉樸。第15課《走一步再走一步》凸出來tūchūlái訓誡xùnjiè峭壁qiàobì迂回yūhuí曲折回旋的;環繞的。嘲笑cháoxiào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暮色mùsè屢次lǚcì凝視níngshì不眨眼地看。聳立sǒnglì高高地矗立。灰心喪氣huīxīnsàngqì高不可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