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學期吳文化_第1頁
五年級下學期吳文化_第2頁
五年級下學期吳文化_第3頁
五年級下學期吳文化_第4頁
五年級下學期吳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州文化

蘇州名勝知多少?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環秀山莊、滄浪亭、網師園、耦園、藝圃、退思園、甪直、周莊、同里、木瀆、光福、東山、千燈、錦溪、沙溪、陸巷、楊灣、堂里、寒山寺、重元寺、北寺塔、觀音寺、玄妙觀、禹王廟、虎丘、水陸古盤門、瑞光塔、吳門橋、古胥門、寶帶橋、七里山塘、太平天國忠王府、五人墓、太湖、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青劍湖、石湖天平山、靈巖山、上方山、穹窿山、玄墓山、五峰山、陽山、花山、天池山白馬澗(龍池風景區)、白象灣、沙湖生態公園、太湖濕地公園等

蘇州名勝——拙政園拙政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位于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漢族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漢族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1]1961年3月,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蘇州名勝——虎丘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了“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虎丘山高僅30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并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劍池和千人石:高聳入云的云巖寺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成為蘇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令人流連忘返;千人石氣勢磅礴,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

蘇州特色小吃知多少八寶粥、雞頭米、奧灶面、蟹粉小籠、三鮮餛飩、雞絲餛飩、芝麻湯圓、蝦肉餛飩、生煎饅頭、餛飩、雙菇面、粽子糖、豆腐干、貝母糖、豆酥糖、薄荷糖、薄荷糕、糕團、生煎、豬油糕、豬油年糕、松糕、八寶飯、青團、玫瑰松糕、條頭糕、青團子、各式糕團、糕點、豆腐花、薄荷方糕、香菇青菜包、肉包、咸菜包、肉包、豆沙包、素雞、無錫醬排骨、醬汁肉、燜肉、醬鴨、蛋松、三丁包、咸菜包、青菜包、虎皮鳳爪、鴨掌、湯面、燜肉面、爆魚面、蝦仁面、雞腳、赤豆圓子等

蘇州小吃——啞巴生煎如果啥都沒有就是白饅頭,如果是花卷則還是花卷。生煎饅頭顧名思義就是把饅頭生著煎一下。

蘇州“啞巴生煎”的創始人叫俞二媛,因9歲時生了一場病而喪失了說話的能力。13歲被家人送到一家小吃店當學徒,學滿3年后回到父親開的生煎饅頭店幫忙。

學徒期間學得了餡料的秘方:肉餡里一定要放入肉皮凍,再加上因他又聾又啞,干活時從不受外界的干擾,煎生煎時十分專注,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煎出來的生煎特別好吃,久而久之,“啞巴生煎”的名氣就打響了。

啞巴生煎是江蘇蘇州漢族特色小吃,蘇州人沒有包子這一說,如果是肉餡的就是肉饅頭,如果是菜餡的就是菜饅頭,

蘇州小吃——酒釀圓子酒釀元宵是常州地區漢族小吃。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

蘇州小吃——鹵汁豆腐干

鹵汁豆腐干是江蘇蘇州著名的漢族小吃。已有超過八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現在生產“津津牌”鹵汁豆腐干的廠家。也就是蘇州食品廠。蘇州食品廠前身為“老津津牛肉工場”,“津津牌”鹵汁豆腐干由此得名。”津津牌”鹵汁豆腐干,精選上等原料,配以優質輔料,使用傳統技法和先進工藝生產而成;鹵汁豐富,吃口鮮甜,軟糯適中,風味獨特,兼有姑蘇鹵菜和蘇州蜜餞的特色。蘇州特色——

絲綢、刺繡、木石雕刻、燈彩、制扇、泥塑等

蘇州特色——評彈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采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漢族曲藝說書形式。它產生并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余年至今不衰。

蘇州特色——昆曲

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貫云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后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后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昆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