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結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逐步轉型。作為社會轉型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生活,在力度和深度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1、不同時期物質生活習俗;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概況(史實、表現)?2、服飾有何的作用?說說服飾變化的特點或趨勢?知道中山裝的造型的含義?3、分別說明舊的風俗伴隨著近現代腳步的到來發生了什么變化?知道纏足怎么回事嗎?
4、我國最早的鐵路和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5、我國近現代交通、通訊發展的原因是什么?6、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報刊、影視、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各有什么側重?作用:服飾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裝飾美觀的作用之外,還有時代特征。如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服飾與階級、身份緊密相連,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是身份的標志。今天呢?特點: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西裝(外來)長袍馬褂中山裝近代男裝的演變禮義廉恥立國思維袋蓋為倒筆架寓為以文治國五權分立五族共和三民主義封閉的衣領顯示了嚴謹治國的理念變革表現: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⑴婚姻風俗的變遷:①古代社會:締結婚約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禮俗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新式婚禮。③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⑵喪葬禮節的變遷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簡,出現西式葬禮,城市出現殯儀館和公墓,更多農村仍然是傳統。②新中國成立后:殯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風俗的變遷民國: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官方實施公歷,點頭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禮。說明了什么變化?
⑷民眾思想觀念變化:舊道德、舊禮教遭到批判,女子獲得受教育權,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
見面禮:跪拜、作揖意義:禮節上的尊卑觀念已為平等觀念所取代鞠躬、握手清末中外官員握手意致到握手到鞠躬——纏足起源之迷
關于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于隋朝,有說始于唐朝,還有說始于五代。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
古語云:“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古代婦女纏足是個異常痛苦的過程,通常會選在女孩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因為腳骨還未長大、長硬,較易收效,目標是將小腳纏成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個要訣的小腳。在大人軟硬兼施下,尤其是“不纏足,將來嫁不出去”的威脅,使得女孩子紛紛纏足。纏足主要有試纏、試緊、裹瘦(裹腳頭)、裹彎(裹腳面)、保養等幾個步驟。被摧殘的腳正常足與纏足比較戊戌變法時期有人作詩: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放足圖說歷史我國最早的鐵路--滬淞鐵路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1)西方先進技術的傳入,外國先進交通、通訊工具的引進。(2)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與通訊事業,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的重視,改革開放后有了更大發展。
我國近現代交通、通訊發展的原因
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內因: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為報刊業提供了物質條件;近代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特別是鴉片戰爭前后,人們對動蕩社會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種報刊不斷涌現,民主思想的傳播促進了報刊業的發展。1.原因外因:西方報業產業的發展和文化擴張。2.特點(1)新聞事業功能。以報道、記錄、宣傳、批判、形成輿論為主要內容的新
聞事業功能,是報刊的主要任務。它滿足知識界“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的愿望,對人們尤其是知識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響。(2)強烈的政治性。報刊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知識、
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輿論監督的功能。機關報是新聞傳媒的主體,重視言
論,尤其注重政論。(3)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中國的傳媒事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它隨著中國國內政治運動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而出現高潮,維新運動中出現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現高潮。它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變化之大已有別于傳統社會。3.影響:中國近代報刊事業的繁榮對于喚醒民眾,爭取國家獨立和解放,促進
精神文明建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每一次大的變化,都是與特定的歷史大背景相關聯?2、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分析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3、
近現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變革推動了社會的移風易俗?5、在近代,我國近代交通發展環境如何?
交通與通訊工具發展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4、斷發易服、菜籃子工程、安居工程怎么回事?7、提示6、如何看待外來文化?
①第一次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②第二次變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地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③第三次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了。物質生活上出現了平均主義,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還是有保障的。④第四次變化: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政治環境也越來越寬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
1、理解:社會生活的每一次大的變化,都是與特定的歷史大背景相關聯的:外因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物質生活與習俗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內因鴉片戰爭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推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開放等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政治變革:經濟發展:1840年后,“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改革開放促進人們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西學東漸:
3、
近現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變革推動了社會的移風易俗?政治文明的進程反映在社會生活習俗上就是社會生活的逐步文明化和民主化。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2.變遷的特點:在鴉片戰爭后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于封閉化、獨立化。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清朝入關以后,強迫所有的男子都要留辮子。服飾方面清朝官員在官場上穿
補服、朝服,普通男子多穿長袍、馬褂或短衫、襖。清末,受民主思潮的影
響,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主張剪掉象征清朝的辮子,改穿西裝,即為“斷發
易服”。辛亥革命前后,這不僅是移風易俗,還帶有反清色彩。中華民國臨
時政府成立后,頒布剪辮易服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辮,結辮陋習至此革除。人
們也可根據各自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經濟能力,隨心所欲地選擇和設計
自己喜愛的服飾?!景簿庸こ獭堪簿庸こ淌钦囊豁棥暗抡こ獭?從1995年開始實施,是政府運用市場
機制的基本原理,解決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的一種手段,兼有調控住房
市場,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設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緩解居民住房困難
、不斷改善住房條件,正確引導消費、實現住房商品化,最終目的是解決城
鎮居民的住房問題,提高城鎮居民的居住水平,它體現了政府對住房困難戶【斷發易服(移風易俗)】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緩解中國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讓老百姓吃上了低價菜、新鮮菜、放心菜,,農業部于1988年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以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籃子工程”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安嘶@子”產品持續快速增長,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除奶類和水果外,其余“菜籃子”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達到或超過世界人均水平?!?/p>
“菜籃子”工程】
在近代,我國近代交通發展環境如何?中國近代交通工具受兩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而發生變遷,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的社會環境下,鐵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頑固勢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還
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步履維艱。交通與通訊工具發展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1.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
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促進了中
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提高了人們的
生活質量。私家車、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迅速增長,人們活動的范圍越來越
大,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4.從負面影響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環境,造成了能源危機,還帶來噪
音等。觀點1:這是一種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發展,這時候舊的文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西方文化的進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中國逐漸改掉了一些陋習,與世界接軌。觀點2:這是一種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進入,使中國傳統文化一步步淪喪,特別是我們過著西方圣誕節時,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劇烈。對于外來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觀點,現引入兩種觀點:進步說與文化侵略說,你贊同哪一觀點?1、鴉片戰爭后,中國由原本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逐步過渡,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與此同時,與人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它的影響下發生改變。鴉片戰爭后,列強們蜂涌進入中國,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西方的商品和資本,同時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帶到了中國。
中國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古老而保守的傳統文化遭受著西方文明的沖擊,一方面,傳統文化不愿意放棄自己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來勢洶涌,伴隨著這一場拉鋸戰,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場大的變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革顯得尤為突出。小結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穩定性,雖然時代變了,但是有些東西卻根深蒂固,很難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說風俗習慣方面,有些落后的風俗雖然經過了中華民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滌蕩,但還頑固地存在,特別是在偏僻的地區和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另外,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地、城市和農村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變史實原因及影響【鏈接高考】(2011高考福建文綜,13)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發動對舊式禮拜帽的批判,
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不滿,但歐式帽還是在土耳其流行起來。在百姓中最流
行的是鴨舌帽,因為在做禮拜時可以把帽舌反過來朝后戴,前額依舊可以貼
在地上。這種現象反映了A.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一種妥協B.現代是假,傳統是真C.傳統是假,現代是真D.百姓被迫戴鴨舌帽并改變信仰點評:本題就是從帽飾的變化考查社會觀念的變化,體現了高考命題的新課
程觀。第18講第19講單元整合
新課程強調歷史與現實的關聯,要求跳出課堂的囿束,放眼社會現實,以歷史
的規律闡釋社會熱點,以歷史的原理折射當代社會發展的個案。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19條《婚姻法》司法解釋。其中一條規定:明
確婚后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
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說:“此項規定
的出臺,是人民法院準確適用相關法律規定,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
一項重要舉措。人民法院將緊密結合婚姻家庭糾紛審判工作實踐,及時關注
事關民生的法律適用問題,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為依法促進家庭
關系的和睦幸福、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作出新的貢獻。”——鳳凰網點評:誠如黃牧航教授所言“新課程的教學和命題都應充滿時代感與現實感”。如今離婚中涉及的財產分割等婚姻家庭難題,反映的是快速變遷中社會
生活的真實一部分,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在今后的高考中也會
有所體現。第18講第19講單元整合6.(2011江蘇單科)右圖為民國年間天津同升和帽莊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廣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該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輸入②中國社會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③廣告主要宣傳了博士帽的實用功能④帽式的差異體現出男尊女卑的觀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7.(2012·浙江文綜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報》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云: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仔、東洋竹籃仔等。這反映出()A.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B.國人辦報事業的發展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8.(2012·四川文綜卷·17)史學家傅斯年認為,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材料之外“一點也不越過去說”。表2顯示了四川學者吳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時的消費情況;根據傅斯年的觀點,此表可以證明()類別成都(%)北京(%)衣食住行6823書籍教育2332娛樂享受945A.當時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國東西部商業發展部平衡C.吳虞到北京后消費結構有所變化D.當時成都的享受型消費場所過少1.(2009·上海歷史18)隨著汽車、火車、輪船在近代中國的出現,“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边@樣的竹枝詞也開始流行起來,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沒有改善人們的出行狀況C.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贊同與認可D.人們從沒有停止過對交通工具改進的追求2.(2010·福建文綜24)上海是近代中國茶葉的一個外銷中心。1884年,福建茶葉市場出現了茶葉收購價格與上海出口價格同步變動的現象。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近代事業是A.電報業B.大眾報業C.鐵路交通業D.輪船航運業3.(2011天津文綜)右圖為1878年天津首發的中國第一套郵票中的一枚。與該郵票設計理念無關的是A.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B.近代西方佛手影響C.“師夷長技”的思想D.興民權、倡新學思想1.(2009·福建文綜16)右圖是一份報紙的號外,從中可獲取的準確信息是A.開國人創辦政論性報刊之先河B.使用白話文報道新聞C.抨擊國民政府失敗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階級已登上政治舞臺2.(2010·海南單科18)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統計,1925年前后華商共投資開設175家電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這一現象說明A.國內政局的相對穩定B.文化產業投資推動了上海電影業的出現C.觀看電影成為市民的主要娛樂方式D.上海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匯中心
觀點一:這是一種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發展,這時候舊的文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西方文化的進入,給我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中國逐漸改掉了一些傳統陋習,與世界接軌。觀點二:這是一種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進入,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一步步淪喪,特別當我們過著西方的圣誕節時,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經被韓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當代青少年面對東西方文明碰撞時,應該做出怎樣的正確選擇?我的觀點①第一次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貨”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開放的沿海沿江地區,人民的生活與以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②第二次變化:1912年辛亥革命,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地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③第三次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強制行動,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了。物質生活上出現了平均主義,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④第四次變化: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政治環境也越來越寬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男子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干部服綠軍裝現代服裝女子旗裝改良旗袍上衣下裙列寧裝連衣裙綠軍裝現代服裝近、現代物質生活的變遷鴉片戰爭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衣食住風俗買辦穿起西裝,留美幼童揭開“斷發易服”序幕斷發易服,中山裝、洋衣洋襪流行樣式顏色單一款式多樣化時裝流行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糖果、飲料菜籃子工程西式樓房、電燈、自來水安居工程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姻自由社交禮儀歷法變化取締社會丑惡現象,1950制定《婚姻法》雙休日,生活新風尚逐漸形成四、習俗(一)閱讀第四目,思考:1、分析推動社會習俗風尚變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2、列舉中國舊時期有哪些比較落后的風俗?3、分別說明這些舊的風俗辦隨著近現代腳步的到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講解1、重大推動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背景:近代的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不僅僅在政治上、經濟上發生著巨大變革,連習俗與風尚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移風易俗成為時代的潮流。
②特點:既有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表現出新舊并存的特點。一批屬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會習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習俗改良后的新習俗,這種新習俗和中國傳統習俗共同存在,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局面。
一、服飾(一)閱讀第一目,思考:1、19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哪些重大的變化?2、服飾有何的作用?3、說說服飾變化的特點或趨勢。4、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服裝變化呈現出哪些階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樣式?為什么?
(二)講解1、點拔: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共和國建立——改革開放。2、作用:服飾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裝飾美觀的作用之外,還有時代特征。如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服飾與階級、身份緊密相連,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是身份的標志。3、特點: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4、表現:⑴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并存。男裝: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圖片尋找)女裝:旗袍(新式與舊式)
⑵第二個階段——1949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男裝:列寧裝、中山裝、中式便裝。女裝:列寧裝、連衣裙、中式便裝
⑶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從封閉走向開放。
2、舊習俗:婚姻包辦、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3、變革表現: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⑴婚姻風俗的變遷:①古代社會:締結婚約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禮俗開始刪繁就簡,仿效西方新式婚禮。③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⑵喪葬禮節的變遷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簡,出現西式葬禮,城市出現殯儀館和公墓,更多農村仍然是傳統。②新中國成立后:殯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風俗的變遷民國: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官方實施公歷,點頭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禮。
⑷民眾思想觀念變化:舊道德、舊禮教遭到批判,女子獲得受教育權,開始走出家庭,步入社會。
1、通過本課學習,請你簡單概述一下近代以來,為什么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內因:國內的歷史劇變
政治(環境、形勢)經濟(生產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觀念的轉變)外因:外來文化的涌入
3、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正處于一個急劇變化的歷史時期,我們接受到的外來文化很多,因而對待外來文化的觀點也很多,在這里我們搜集了兩種觀點:觀點一:這是一種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發展,這時候舊的文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西方文化的進入,給我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中國逐漸改掉了一些傳統陋習,與世界接軌。
觀點二:這是一種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進入,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一步步淪喪,特別當我們過著西方的圣誕節時,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已經被韓國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引導學生闡述這兩種觀點的合理之處,再總結它們的不足之處,思考作為當代青少年面對東西方文明碰撞時,應做出怎樣的正確選擇?
〖小結〗
無論是“斷發易服”還是“安居工程”都體現了近現代人們生活的發展變
遷,這些概念在教材中沒有作詳細的介紹,但又是教材涉及的內容,故高考在
此命題也就不足為奇。第18講第19講單元整合材料一:中國最早赴美留學幼童,因為辮子,受到美國孩子的嘲笑,紛紛剪辮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國,穿西服成為一大罪狀。
——劉志琴《服飾變遷——非文本的社會思潮》材料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控制技術與系統 課件 01 緒論
-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電子政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省洛陽四十五中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學業水平考試語文試題模擬卷(十四)含解析
- 中國政法大學《園林規劃設計(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省輝縣市一中2025屆高三第二次段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上海市外國語大學附屬上外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次(5月)質量檢測試題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內科學F》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色彩頭像技法解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一中學2025年高三高考最后一次模擬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寧波諾丁漢大學《水彩半身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定級評分標準(2023版)
- 化工技術經濟(第五版)課件-第7章-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決策-
- 安全掃描漏洞管理方案
- 高級煙草制品購銷員(三級)職業資格鑒定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 GA/T 527.2-2024道路交通信號控制方式第2部分:通行狀態與控制效益評估指標及方法
- 員工工資表范本
- 高中物理必修三《電磁感應現象的應用》說課課件
-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 LNG加氣站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換電站(充電樁)安全風險告知模板
- DL∕T 1753-2017 配網設備檢修試驗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