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工程地質學:是地質學的分支科學,又是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的分支學科。是工程科學與地質科學相互滲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門邊緣科學,從事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關系的研究,是服務于工程建設的應用科學。0.2工程地質條件:指的是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址因素的綜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質環境的各項因素。0.3工程地質問題:指的是工程地質條件與工程建筑物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或問題。0.4非線性工程地質學0.5機制過程分析法:0.6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建設前期的工作,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及有關科學理論知識和各種技術方法,在建設場地及附近進行調查研究,為工程建設的正確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等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以保證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穩定,經濟合理和正常運用。1.1巖體:通常把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巖石成分和一定結構,并賦存于一定的地應力狀態的地質環境中的地質體稱為巖體。1.2結構面:是指發育于巖體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種地質界面。(如斷層,節理,層理,不整合面等)1.3巖體結構:是指巖體中結構面與結構體的排列組合特征。(因此,巖體就結構應包括兩個要素或結構單元,即結構面和結構體)1.4結構面的連通率:在現場測定結構面的平均長度和平均間斷長i,則平均連續率1.5淺表生作用:2.1自重應力及構造應力:自重應力:在重力場的作用下生成的應力為自重應力。構造應力:地殼運動在巖體內造成的應力為構造應力。2.2變異應力:由巖體的物理狀態,化學性質或賦存條件方面的變化引起的應力,通常只具有局部意義,統稱為變異應力。2.3殘余應力:承載巖體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時,巖體中某些組分的膨脹回彈趨勢部分地受到其他組分的約束,于是就在巖體結構內形成殘余的拉,壓應力自相平衡的應力系統,即殘余應力。2.4臨界應變速率C0:2.5蓆狀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巖體內,廣泛見有一種近水平平行分布的區域性裂隙發育,通常上部較密,向下逐漸變稀疏,這就是通稱的蓆狀裂隙。2.6巖體的側壓力系數N0:在巖體力學中,側壓力系數是指水平壓應力與垂直壓應力之比,因此巖體中的側壓力系數可以大于1,而屠宰有側限的條件下受壓時,側向有效應力與垂直有效應力之比一般小于1.2.7凱塞爾(Kaiser)效應:1950年,德國學者J.Kaiser發現受單向拉伸力作用的金屬材料,只有當應力達到并超過材料所受過的最大前期應力時才會開始有明顯的聲發射現象出現,這就是凱賽爾效應。3.1屈服強度:在巖石完整應力-應變曲線中,在彈性變形至微裂隙擴展階段的上限應力稱為屈服極限(強度)。巖石壓密至最密實狀態,體積應變趨于零。一般出現在80%峰值強度處。3.2殘余強度:曲線的沿破裂面滑移階段巖石基本上已分離成一系列碎塊體,并在外荷作用下相互滑移,隨之變形不斷增加。而應力則降到某一穩定值,稱為殘余強度,其大小等于塊體間的摩擦阻力。3.3蠕變和松弛:蠕變:巖石在大小和方向不變的外力作用下,變形量隨時間延續而不斷增長的現象稱之為巖石的蠕變。松弛:在變形恒定的情況下巖石內應力隨時間而降低成為應力松弛。(注:蠕變和松弛都屬于流變性質,都是在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巖石的變形或應力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3.4超空隙水壓力:當土體受到外力擠壓,土中原有水壓力也會上升,上升的這部分壓力就是超孔隙水壓力了。一般來說,超孔隙水壓力都有消散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消散掉。但上層土層是不透水時,可能長期存在。3.5累進性破壞:即應力變化不大,微裂及擴張地不斷進行擴張、轉移直至整體破壞。4.1活斷層:是指現今正在活動的斷層,或近期曾活動過,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斷層。(在工程地質學科領域內,將由活斷層和地震活動所產生的工程地質問題,稱為“區域穩定性問題”。)5.1地震的震級和烈度:震級: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衡量。釋放的能量愈大則震級愈大。烈度: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動強烈程度的尺度。它不僅取決于地震能量,同時也受地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因素的影響。(一個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不同地點的地震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5.2地震基本烈度:是指在今后的一定時間(一般按100年考慮)和一定地區范圍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烈度。(對應的是設防烈度也稱設計烈度是抗震設計所采用的烈度)5.3震源機制斷層面解:將P波(縱波)初動象限分布的圖像用赤平極射投影圖來表示,就為震源機制斷層面解。5.4地基土的卓越周期:地震發生時,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傳至地表巖土體,迫使其振動。由于地表巖土體對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選擇放大作用,某種巖土體總是以某種周期的波選擇放大得多而好,這種周期即為該巖土的特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5.5粘滑:指剪切破壞過程中,由于動、靜摩擦角的差異或由于凸起體剪斷、翻越,或由于轉動磨擦中的翻轉所造成的剪切位移突躍現象。6.1水庫誘發地震:由于人類的工程,經濟活動而導致發生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大部分是由于水庫蓄水所引起的地震的活動的增強。這類地震稱為水庫誘發地震。7.1砂土液化:如果砂土原處于非緊密排列狀態,就會有變為緊密排列狀態的趨勢,如果砂的孔隙是飽水的,要變密實就需要從孔隙中排出一部分水,如果砂粒很細則整個砂粒很細則整個砂體滲透性不良,瞬時振動變形需要從孔隙中排除的水來不及排出砂體之外,結果必然使砂體中孔隙水壓力上升,砂粒之間的有效正應力就隨之而降低,當孔隙水壓力上升到使砂粒間有效正應力降為零時,砂粒就會懸浮于水中,砂體也就完全喪失了強度和承載力,這就是砂土液化。9.1彎曲—拉裂這類變形主要發生在由直立或陡傾坡內的層狀巖體組成的陡坡中,且結構走向與坡面走向夾角應小于30度。變形多半發生在斜坡前緣部分。陡傾的板狀巖體在自重產生的彎矩的作用下,由前緣開始向臨空方向作懸臂梁彎曲,并逐漸向破內發展,這種變形方式通常被稱為傾倒。彎曲的板梁之間或被拉裂,或互相錯動,形成平行于走向的槽溝或反坡臺階。前傾的板梁彎曲最強烈的部位也往往被折裂。10.1地下洞室圍巖:由開挖洞室引起的應力狀態的重大變化局限在洞周一定范圍內。通常此范圍等于地下洞室橫剖面中最大尺寸的3-5倍,習慣上將此范圍內的巖體稱為“圍巖”。10.2山巖壓力(山壓):設計隧道或其它地下洞室時,如果工程地質分析與巖體力學計算的結果表明開挖后圍巖是不穩定的,那么就必須設計相應的支襯結構以支承變形或塌落的圍巖,保證洞體的穩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支襯結構來說,就是所謂的山巖壓力(或簡稱山壓),它是設計支襯結構的主要依據。10.3巖爆:巖爆乃是洞室圍巖的一種伴有突然釋放大量潛能的劇烈的脆性破壞。10.4塑流涌出:當開挖揭穿了飽水的斷裂帶內的松散破碎物質時,這些物質就會和水一起在壓力下呈夾有大量碎屑物給施工的泥漿狀突然地涌入洞中,有時甚至可以堵塞坑道,給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難。10.5碎裂松動:碎裂松動是碎裂結構巖體變形,破壞的主要形式,洞室開挖后,如果圍巖應力超過了圍巖的屈服強度,這類圍巖就會因沿多組已有斷裂結構面發生剪切錯動而松弛,并圍繞洞體形成一定的碎裂松動或松動圈。10.6新奧法:在巖質,土砂質介質中開挖隧道,以使圍巖形成一個中空筒狀支承環結構為目的的隧道設計施工方法。11.1表層滑動:是沿混凝土基礎與基巖接觸面發生的剪切滑動。主要發生在坎基體的強度遠大于壩體混凝土強度,且巖體完整、無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科技學院《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昌醫學院《籃球B(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射洪市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年級摸底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三次階段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四川體育職業學院《合唱指揮技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原科技學院《文化產業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美聯物業工作總結
- 瘀血肝超聲診斷
- 2018消防安全知識課件
- 浙江省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人教版上冊 1.2.3 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教學設計
- 近代以來廣州外貿產業的發展歷程
- 29《馬說》2022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復習精選真題匯編(原卷版+解析版)
- DBJ04-T 410-2021城市停車場(庫)設施配置標準
- 國內外鋼結構焊接標準體系及國標鋼結構焊接規范介紹劉景鳳PPT教案
- 車站主體結構模板支架專項施工方案--終稿(專家意見修改的)-副本
- 景觀環境與行為特征
- 保潔崗位培訓
- 小學美術國測(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復習內容
- 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第二級 Pad, Pad, Pad! 課件
- meta分析范文展示
- 110kV升壓站電氣設備調試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