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第1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_第1頁
專題一、第1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_第2頁
專題一、第1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_第3頁
專題一、第1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_第4頁
專題一、第1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心素養——內化沉淀家國情懷1、愛國主義、民族精神2、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公民意識3、人文精神、人文情懷4、尊重文明多樣性5、團結精神、合作精神6、科學精神時空觀念1、凸顯階段特征2、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

普遍性無處不在、無題不有多樣性方式呈現的多樣性綜合性1、從史料引出結論(選擇題為主)2、用史料說明結論(非選擇為主)3、用史觀對歷史現象、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非選擇為主,41題最典型)1、能夠從史料中體會作者意圖2、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重視史料的搜集,史料教學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含義: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唯物史觀理論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理論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四:階級、國家、革命、民族理論五:評價歷史人物基本線索和整體結構(1)縱向線索:從中國古代農耕經濟講起到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再到20世紀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以及中國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結束于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的現狀。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即現代化的進程。(2)橫向線索:展示了歷史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并著重分析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從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歷史,從世界各地域、民族、國家間的互動聯系角度揭示人類文明的演進,即全球史觀。總之,生產力發展(現代化)和人類社會交往的發展(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兩根主軸。

中國史經濟發展大的可分為三個階段:古代小農經濟、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現代社會主義經濟。古代經濟一般可分為:

農業:家庭農耕和家庭手工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專業的民間作坊手工業商業:大小商人從事的買賣活動(商賈)農、手、商相互關系: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手工業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是商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具有反作用經濟結構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農業手工業商業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教材從什么角度介紹了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古代農業的起源刀耕火種—“以牛田”----古代農業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沉重的賦稅和力役----古代賦役制度貧者無立錐之地----古代土地制度大禹和他的繼承人----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技術神農的傳說學習目標目標一:在課堂討論中能夠敘述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重點)目標二:通過學習能歸納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難點)第一環節自學自測任務:通過獨學完成導學案獨學部分(黑色筆完成)。要求:全身心投入,無討論、無下位、無傳遞、無聲音,及時標疑。1.仔細閱讀材料,圈劃出材料的關鍵信息、核心詞匯,挖掘出材料中的隱含信息。2.圈劃出設問中的限定性詞語,明確答題、思考的方向。3.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知識遷移能力。4.規范用語,使用書面語、專業術語,提高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5.注意答題的規范性要求(要點化、序號化、書寫工整、字跡清晰)6.核對答案,學習吸收參考答案的優點,依據參考答案,

梳理答題思路。

第二環節展示討論第一步:對學核對獨學內容和對學內容,交流解決疑問,藍色筆完成。(2分鐘左右)第二步:小組長組織組員群學,討論完成對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并完成群學內容,記錄新的感悟。(5分鐘)第三步:群學完成后可以參觀其他小組,也可以向老師咨詢,注意時間分配。

任務1:展示本組討論出的獨學內容;任務2:展示小組對學、群學中存在的疑惑;任務3:展示者請使用規范展示用語:如:我代表第幾組回答\質疑\補充\修正第幾個問題。其他同學要注意聚焦,認真傾聽,并記錄筆記。(20分鐘左右)展示討論流程核對答案1、(1)表現:①發明創新農業生產工具;②改進耕作技術;③興修農田水利;④重視農時;⑤總結推廣農業經驗。(4分,每點1分,任答4點即可)(2)原因:①人多地少;(2分)②小農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2分)③重農抑商觀念的長期影響。(2分)2、可能性政治上:兼并戰爭的需要,要求國富民強,重視農業和水利;經濟上:鐵農具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思想上: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增強,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本課小結:鐵鏵骨耜石斧遠古刀耕火種(火耕)

以牛田(鐵犁牛耕)古代耕作方式的進步“二牛抬杠”,也即“耦犁”。一牛挽犁曲轅犁耦犁戰國水利工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在秦國開鑿鄭國渠。全長300余里,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灌溉工具的進步翻車,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后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灌溉工具的進步筒車考點1生產工具的演進【考法提示】命題者往往把生產工具與耕作方式緊密聯系,通過生產工具的進步,考查相關聯的耕作方式的變化;通過生產工具的演進考查精耕細作。1.耕作方式演進刀耕火種(原始社會)→石器鋤耕(商周時期)→鐵犁牛耕(封建社會)考點2耕作方式(技術)的演進2.鐵犁牛耕的發展春秋戰國西漢隋唐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推廣耦犁(趙過,二牛三人)二牛一人犁壁曲轅犁(犁評)1.灌溉工具的進步曹魏→唐朝→宋朝→明清考點3水利灌溉2.水利設施的進步春秋戰國→西漢→隋朝芍阪、都江堰、鄭國渠漕渠、白渠、坎兒井大運河考點4

土地制度的演變考法1井田制1.實質:奴隸制土地國有制。2.特點:王有侯用,井形群耕。【重要提示】夏商周時期,受封的諸侯只有對土地的世代使用權.而無權轉讓與買賣,需向國王繳納貢斌。3.演變:產生于商,強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商鞍變法。4.瓦解的原因: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土地的日益增多,各諸侯國為刺激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擴大剝削量,先后進行了稅制改革。魯國實行“初稅畝”,齊國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實際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古代中國社會的賦役制度與土地兼并問題: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國家佃農抑制兼并地主自耕農田賦人頭稅田賦地租土地兼并淪為農民起義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國家新的自耕農輕徭薄賦推翻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無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給農民,目的在于增加政府收人,維護統治,并沒有觸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考法2均田制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農破產,一方面使農業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使國家失去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導致階級矛盾尖銳,進而危及封建政權的安危。為了鞏固統治,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保護小農經濟:北魏至唐玄宗時實行均田制;明朝重新丈量土地,繪制“魚鱗圖冊”,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井問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考法3

土地兼并與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2)土地兼并導致的社會問題:①地權和勞動者的分離,導致農耕生產秩序的嚴重破壞。瘋狂的土地兼并,使得無數小農破產,社會動蕩不安。

土地兼并(1)現象:②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因為自耕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③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3)如何解決?①開明政治家的改革:抑制兼并②農民起義:要求平均土地(4)土地兼并問題為什么不能從根本得以解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考點4

土地制度的演變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商周時期)封建社會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少量青銅農具鐵犁牛耕精耕細作生產經營方式簡單協作集體勞作個體勞作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為主)1.成因: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小農經濟形成。2.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白足。【重要提示】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中的“自給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3.地位: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4.分散性(一家一戶)、封閉性(自給自足)、落后性(男耕女織,難以進行擴大再生產)、保守性(水平低,難以進行技術改進)、脆弱性(沒有積累,難以抵御天災人禍)、可再生性。考點5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基本模式5.影響(評價)(1)積極:自給自足,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推動精耕細作農業發展,是中國古代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會形成發展時期,基本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消極:小農經濟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的特點,使人們形成“安土重遷”思想,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明清時期影響中國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易混提示】小農經濟不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然經濟可以包括多個家庭組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