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_第1頁
【課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_第2頁
【課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_第3頁
【課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_第4頁
【課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時代特征:政治方面:1)長期的統一,較為穩定。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建立、發展3)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初步形成經濟方面:

經濟中心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上游(四川)思想方面:加強思想控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春秋)諸侯割據混戰(戰國)各國掀起自上而下變法運動秦的統一諸侯勢力強大“兩制”漸漸崩壞

封建經濟的發展秦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2、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秦王嬴政想一想:秦國能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條件有哪些?一、秦朝統一的條件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各地聯系加強;

經過多年的戰爭,人民渴望統一

秦朝正確的統一策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實現了局部統一

各民族初步融合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實力強大;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候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意義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一)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1條件:A政治:秦朝的統一、地主階級的需要B經濟:封建自然經濟需要強有力政權的維護。C思想:法家理論。D制度:對商鞅變法的繼承和發展2.內涵

即君主個人的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控制地方的軍政財權,地方接受中央的管理。

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決策方式地方管理方式中央地方君權相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哪兩對矛盾?中央集權君主專制①建立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②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③建立地方機構:

廢分封,置郡縣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1、中央集權制的主要內容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權至上:權力高度集中的標志。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皇帝獨尊: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確立“皇帝”稱號;皇帝自稱“朕”;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1)皇帝制度的評價評價:它是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內容;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特定時期,它在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發展及反抗外來侵略方面是起過重要作用;但是它也造成了極端腐朽的封建專制,加強了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對人民的精神束縛,桎枯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對社會文化發展起著極大的阻礙作用。(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為百官之首,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其地位相當于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九卿: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仆: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皇帝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諸卿(牽制)(統率)(統率)(虛設)直接控制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三權分立

相互配合

互相牽制

不得世襲

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第二,充分體現“家天下”的特點。皇帝中央機構三公九卿郡郡守縣鄉里縣令或縣長

三老、有秩、嗇夫、游徼

里正●郡縣制的推行

職責?(3)地方機構——郡縣制春秋已有,戰國廣泛設置秦設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當于省長)、尉(相當于防區司令)和監(相當于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唐代柳宗元寫有政論文章《封建論》,認為中國封建制度是百害而無一利,并闡發了郡縣制的優越性。

c評價: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其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血緣政治的重要標志;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異同分封制郡縣制盛行時代奴隸社會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存在基礎以血緣為基礎按地域劃分任職方式諸侯王位世襲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與中央關系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雖拓展周朝疆域,但易發展為割據勢力。中央政府下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共同點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項目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作用措施:(1)頒布秦律;(2)統一度量衡、貨幣;(3)統一文字、車軌;(4)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5)大規模移民等等。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細密、嚴苛。統一度(長度)、量(體積)、衡(重量)齊楚燕韓趙魏秦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齊楚燕韓趙魏秦統一文字:

以秦國的小篆為統一文字,后又出現了更為簡便的隸書二)秦朝經濟發展秦始皇為維護統一,采取了哪些經濟措施?有何作用?(1)承認土地私有,按畝納稅;移民墾荒。

目的:加強稅收

作用: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2)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目的:加強稅收作用:有利于密切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也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3)統一車軌,修馳道,建立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絡。目的:有利于傳達政令、調遣軍隊。作用:促進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遼東臨洮全長一萬多公里2).初步奠定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a南征百越,設立桂林、南海、象郡。b北擊匈奴,內地移民戍守墾荒,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c打通西南夷(云、貴、川),設置行政機構,促進西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流。3).采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修馳道,開鑿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加強南北交通)3.、暴政而亡,為后世王朝提供了治國教訓。秦始皇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1)嚴刑酷法。2)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摧殘文化3)大興土木,苦役百姓: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修長城、伐南越,戍邊疆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鞏固統一的措施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總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形成背景具體內容作用影響秦的統一①確立皇帝稱號;②皇位世襲;③皇帝獨尊;④皇權至上。三公九卿制郡高于縣,郡守、縣令(縣長)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移民等。①促進秦朝國力增強,初步奠定祖國疆域,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以及中華民族的形成;②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后期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階級矛盾激化,爆發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而亡。二、漢朝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王莽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23—25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長安一)漢的政治制度漢承秦制并有所發展演變:中央:三公九卿的變化及影響三公九卿“內朝”即中朝、“外朝”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出現“王國問題”,七國之亂景帝削藩,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漢初諸侯王國地位遠在漢郡之上。從大漢國來說,郡國是相互獨立的,互不統屬,從諸侯國(轄區有郡的)內部來說郡就屬于國了

景帝三年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后,諸侯王國逐漸被削,諸侯王特權被奪,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為一級行政區劃。漢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遂行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單一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么差別。1、調整原因: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2、過程漢武帝尚書令侍中中朝決策三公九卿外朝執行光武帝尚書臺中樞3、結果:相權一分為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外朝:以丞相為首三公九卿組成。執行東漢“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總攬大權1、兩漢:中外朝與尚書臺中朝:皇帝侍從、秘書任尚書令、侍中,參與軍國大事決策。尚書令權力日顯。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漢武帝劉徹漢景帝漢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西周分封西漢初年的王國分封制目的性質瓦解鞏固奴隸制統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實質是企圖利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來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避免重蹈秦的后路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封建社會的分封制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井田制瓦解而導致是統治者主動廢除,西漢社會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自始至終都未發生變化。秦朝郡縣制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目的結果相同都繼承了夏商周奴隸制”天下為家’的傳統;出發點均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分封同姓王,確保劉姓王朝的統治郡縣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基礎,此后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七國之亂”證明封國制削弱了中央集權,也不利于“家天下‘。此后歷代王朝吸取漢初教訓,基本沒有實行鞏固統一2.選官制度(1)奴隸社會:世官制(2)戰國、秦:軍功授爵制(3)漢代: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孝、廉一人,孝廉成為做官的主要途徑(自下而上)。此外,還有征辟制。

征(皇帝特征某人為官)辟(長官自行征用士人)。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朝代制度標準方式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品行門第才學舉薦評定授官考試規律:①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標準趨向公開公平②選官權:從地方收歸中央③選擇方式;由舉薦評定授官到科舉考試,趨向嚴密、科學你如何評價科舉制?唐太宗在金殿瑞門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轂中。”明代思想家顧炎武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一大進步,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中央集權。③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①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②忽視實用性學問,不利于科技的發展。③阻礙了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積極:⑵消極:返回二)兩漢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發展1)原因:①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②興修大型水利工程:漕渠、六輔渠、白渠2)農業生產中心:關中及山東、四川3)表現:①鐵犁牛耕廣泛推行: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西漢趙過發明耬車②稻麥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東漢出現雙季稻,漢水流域出現稻麥輪作的種植方法,一年兩熟)。

③農書《汜勝之書》:我國現存最早農書,論述農作物的栽培,探索精耕細作的生產方法。《四民月令》:東漢后期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書,介紹農業生產技術。④二十四節氣的完全確立,根據節氣安排生產。2、兩漢時期手工業1)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2)發展表現:A紡織業:絲綢品種多;新疆已經種植棉花,有了棉紡織業;羊毛成為紡織原料。B冶鑄業:西漢時,煤成為冶鐵燃料;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制漆業快速發展青銅器使用鎏金、鎏銀、鑲嵌等裝飾工藝;C制瓷業:東漢時出現青瓷。D造船業:技術成熟,發明了櫓、舵和帆;使用錨;艦船類型多樣。E煮鹽業: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制度;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以前是工商食官)3、兩漢時期商業和城市發展的狀況①重農抑商:對商業以法律困辱之;苛以重稅;表現:對商業管理嚴格:各城市里有專供貿易的市(經營地點限制),內設官署,監管交易;開市和閉市的時間擊鼓通知(經營時間限制)。鹽鐵官營:打擊了地方豪強操縱鹽鐵經營,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是“抑商”政策的重要體現,給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算緡和告緡: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進行的經濟改革之一。元狩四年(前119年)開始實行算緡。算緡就是向工商業主征收財產稅,令商賈、手工業者、高利貸者向官府自報資產價值,每值2000錢則納稅一算(120錢)。并鼓勵知情者檢舉揭發,規定凡揭發者,獎給所沒收財產之一半,叫做“告緡”,當時揭發者極多。②貨幣繼承秦制,以黃金和銅錢為主;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朝廷鑄造重量統一的五銖錢通行全國,從漢到隋,歷時七百多年。③城市發展繁榮,除長安外,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宛稱為“五都”(體現了經濟中心所在區域)④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外貿道路(絲綢之路),與東亞、南亞、中亞、西亞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五銖錢始鑄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方孔圓錢,有周郭,背有內郭,法重五銖(約合3.5克),錢文篆書“五銖”2字,屬記重貨幣。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絲綢之路開辟(1)兩漢時期A兩漢時期把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稱為西域。B張騫出使西域“鑿空”:第一次目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C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張騫及其使團,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打通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交往從此曰趨頻繁。D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保護絲路。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E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有史記載的歐洲國家政府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2)唐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作為控制西域、保護絲路的機構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Thesilkroad)這一名稱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1910年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中國和敘里亞之間的古絲路》一書中,把絲綢之路延伸至地中海西岸。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中國西北地區發現大量與此有關的遺跡、遺物,使研究絲綢之路成為一門專門學問。西方學者赫德森在《歐洲和中國》第三章“絲綢貿易”中說,紀元后最初幾個世紀,在羅馬的塔斯丘斯街上有個中國絲綢市場。這種絲綢交易乃是古代最具深遠影響的大規模商業……羅馬上流社會需求絲綢的風尚,也存在于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所以這一絲綢貿易就曳著其精美料子的線頭,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橫越整個舊大陸,形成了一個共同經濟聯盟。擁有絲綢是高級地位的一種標志;對羅馬帝國而言,絲綢是一種奢侈的衣料,給羅馬經濟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走在大漠中的商旅三)、思想:1)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適應了統治者“修養生息”政策的需要,促進生產的恢復,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最終形成了漢武帝時期的盛世局面。)2)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正統3)東漢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代表作《論衡》,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反對天人感應,反對有鬼論,認為精神依附于形體,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是客觀的物質。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漢初形勢戰爭破壞社會凋弊“無為”黃老之學(道家)與民休息寬松百家復興儒學復蘇

面對漢初如此形勢,如果你是劉邦,你會怎樣做?從嚴法治國的法家到無為而治的道家2、漢初的“無為”

西漢初期以“無為”的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會出現怎樣的后果呢?1.經濟恢復2.社會穩定3.生活改善土地兼并,商賈膨脹

——中央軟弱無力邊境不寧——和親王國問題——放縱、姑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積極:消極:二、董仲舒的新儒學1、含義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陰陽五行學說漢代畫像磚上的“伏羲氏和八卦”;2、新儒學的主要內容(1)“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加強君權的需要(3)“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主張:

◆特點:◆實質:2、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內容“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①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學獨尊,思想專制③宣揚”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借助天上的神權來強化地上的皇權,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文化專制&神學傾向評價新儒學評價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2、對儒學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起了積極作用;3、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消極1、唯心主義的成分應批判;2、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專制作風不可取,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爭鳴;3、帶有神學迷信色彩,宣揚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批判。積極秦始皇漢武帝不同點政策原因影響相同點排斥、打擊秦剛剛統一,需要鞏固君主專制;秦統治受到儒士攻擊儒學發展進入低潮尊崇國力強盛,建設大一統的政治需要;董仲舒發展儒學,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目的實質作用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文化專制有利國家統一,但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四)秦漢文化秦漢文化突出特點:1)統一與多樣化相結合;2)中外文化交流頻繁3)水平先進;4)氣勢恢宏1、科技:(1)天文歷法

武帝時,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西漢時太陽黑子記錄被公認為世界上的最早記錄;

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制作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遙測地震的方向);渾天說:地球是圓形的;最早科學解釋月食。1、科技:(2)醫學A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中醫理論的基礎;

B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

C東漢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被后世稱為“醫圣”;

D東漢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發明了最早的麻醉藥劑“麻沸散”;華佗認識到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發明了五禽戲,是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3)數學:處于世界領先地位A成書于西漢的《周髀算經》提出“勾三股四弦五”,早于古希臘的畢德哥拉斯定理。

B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我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算籌為計算工具、運用十進制記數系統計算的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C至遲東漢時(公元2世紀)發明了算盤。(4)造紙術

西漢前期出現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3、文化:(1)宗教: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東漢明帝建白馬寺東漢道教形成《太平經》是主要經典(2)史學

司馬遷《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人物傳記為主,編年紀事為輔,敘述從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的歷史。班固《漢書》:敘述西漢歷史,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3)文學漢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