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4.1 走向生態文明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課件】4.1 走向生態文明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課件】4.1 走向生態文明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課件】4.1 走向生態文明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課件】4.1 走向生態文明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必三3.4.1——走向生態文明-Ecological2021版2019新課標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課程標準運用圖文資料,說明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結合實例,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的內涵,舉例說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聯系實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作為貧困縣的浙江省安吉縣利用當地礦產資源優勢走上工業立縣之路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但山禿、氣濁、水渾卻成了安吉新的煩惱安吉為什么要從工業立縣轉向生態立縣?安吉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個案還是一種時代潮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Greenwaterandgreenmountainsaregoldenmountainsandsilvermountains‘1998年安吉縣開始整治污染企業和礦山走上生態立縣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現一幅青山綠水、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安吉為什么要從工業立縣轉向生態立縣?安吉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個案還是一種時代潮流?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01.02.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CONTENTS目錄01Fromindustrialcivilizationtoecologicalcivilization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01-人地關系及其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影響的程度,受技術條件和人地關系思想的共同影響OA-采集-狩獵社會時期在早期的采集漁獵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并且發展緩慢,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A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把一切自然現象及其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歸結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采獵社會OB-農業社會時期進入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術的發展,使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人口開始迅速增長B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社會在這一時期,人類盡管還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但對人地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如我國古代樸素的人地關系思想農業社會#我國古代樸素的人地關系思想我國戰國時的孟軻,在《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時地利#我國古代樸素的人地關系思想天人相關論的核心思想是荀況在其著作《天論》中提出來的他寫道:“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他主張,人類應“制天命而用之”OC-工業社會時期工業社會時期,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C大量的資源開發利用和廢棄物排放,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源、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乃至人類生存與發展已構成現實威脅環境問題02-人類社會發展史不同社會階段的生產方式、資源基礎,環境問題、人與自然關系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新的社會階段的出現,都源于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并伴隨者人地關系的演變02-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階段主導產業資源基礎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原始社會采集狩獵自然植物動物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局地依附自然農業社會種植養殖作物馴化動物土壤、氣候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區域性生態危機半依附自然工業社會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礦產資源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征服自然03-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現代,人類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飯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繼續對自然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壞,需要改變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生態文明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OD-信息社會時期信息社會,又稱為后工業社會,現代通信技術及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D當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使人類社會的組織制度、經營管理、價值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等產生了一系列變革21世紀以來,關于人地關系的研究又向生態化、低碳化、綠色化、循環化等方向進一步發展,為協調人地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動方案綠色低碳04-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浙江省安吉縣就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綠水青山安吉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活動-比較被動屋與空調屋被動屋,也叫被動式房屋、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是集高舒適度、低能耗、經濟性于一體的節能建筑#活動-比較被動屋與空調屋之所以稱其為被動屋,是因為它不需要主動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空調和暖氣,基本上依靠被動收集的熱量就可以使屋內一年四季保持舒適的溫度被動房屋在理想狀態下,被動屋正常運作時,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合適的材料只靠人體和室內電器余熱,就能保持室溫25℃左右,大幅降低冬季采暖與夏季制冷的能耗被動房屋#活動-比較被動屋與空調屋被動屋1991年源于德國法蘭克福;作為低能耗和高舒適度的節能建筑被動屋已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開始推廣一般而言,被動屋比普通建筑可節省高達90%的能耗,理論上可將采暖和供熱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被動房屋#活動-比較被動屋與空調屋個人上網查閱資料,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和主動屋相比,被動屋主要有哪些減少能耗的途徑?你還能舉出其他體現生態文明的生產或生活方式的實例嗎?02Resources,environmentandnationalsecurityunderEcologicalCivilization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01-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是生態文明的一種具體體現這種資源與環境安全觀強調: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01-資源與環境安全觀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02-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建設)要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從根本上講需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02-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要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02-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建設)你身邊生產方式的綠色化程度怎么樣?你能想到什么改進措施嗎?課堂思考Classroomdiscussion.#自學窗-可持續發展經典讀物——《我們共同的未來》1983年12月受聯合國第38屆大會秘書長的委托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組織并領導了一個獨立的、臨時性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來自21個國家的社會活動家和科學家組成#自學窗-可持續發展經典讀物——《我們共同的未來》委員會成員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在全世界范圍內,收集了有關經濟、人口、醫療、教育、軍事、資源、環境、生態等各方面的材料與數據數據收集#自學窗-可持續發展經典讀物——《我們共同的未來》廣泛聽取了政府官員、科學家、社會組織以及成千上萬的個人——農民、棚戶區居民、青年、企業家、原住民等對環境和發展問題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篇里程碑式的報告一一《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于1987年2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上獲得通過#《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共同的未來》把環境與發展這兩個緊密相聯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生態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而環境問題也只有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才能夠得到解決因此,只有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使人類社會長遠發展《我們共同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報告指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必須從現在起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兩個重大問題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制定正確的政策并付諸實施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綱領,該報告從保護和發展環境資源、滿足當代和后代的需要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標和行動建議,對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政策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基本綱領#自學窗-可持續發展經典讀物——《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在第11章“和平、安全、發展和環境”中專門闡述了環境與安全的相互關系指出環境壓力既是政治緊張局勢和武裝沖突的起因,也是它們的結果環境安全#自學窗-可持續發展經典讀物——《我們共同的未來》國家間常常為爭奪原材料、能源、土地、河流流域、海上航道和其他重要的環境資源的控制權而發生武裝沖突;隨著資源的減少和競爭的加劇,這種沖突也可能加劇國家沖突2030可持續發展計劃GOALS宣傳片同學們按要求完成課堂作業課時作業Classassignment.課時作業分析下圖人地關系的三種不同觀點,完成1~3題。

1.下列有關觀點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觀點一也就是地理環境決定論B.觀點一產生于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時代C.觀點一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D.觀點一認為人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課時作業分析下圖人地關系的三種不同觀點,完成1~3題。2.下列有關觀點二的說法,正確的是(

)A.觀點二產生于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現代B.觀點二以通過農業生產破壞自然環境為其主要影響C.觀點二以通過工業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為其主要影響D.觀點二的后果是造成人地關系的全面不協調3.下列做法或說法不符合觀點三思想的是(

)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B.退耕還林,退耕還牧C.竭澤而漁,焚藪而田D.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課時作業2019年4月28日,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強調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據此完成第4題。4.習近平的講話,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共同性原則的是(

)①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②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③生態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④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③課時作業人地關系在范疇上含“人”和“地”兩個主體,兩個主體間通過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人地關系的主要內容。如圖為人地“三元”結構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5.下列關于人地關系內涵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人”兼具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體C.人地關系協調與否,取決于“地”D.人地關系是動態、開放、復雜的系統6.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凸顯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現為(

)A.勞動力不足 B.土地價值衰落C.生態破壞嚴重 D.人多地少課時作業讀某地區農業科技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圖,完成7~8題。

7.該地區最有可能是(

)A.東北地區 B.西北地區C.西南地區 D.東南地區8.此種生產模式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鎮化水平 B.完善基礎設施C.提高資源利用率 D.加速人口流動課時作業垃圾分類是一件人人身邊的小事,也是一件關系社會文明水平的大事,還是一件影響中國綠色發展轉型的實事。在201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垃圾分類的科學管理,推動習慣養成。并號召大家為改善生活環境做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做貢獻。如圖是垃圾分類箱標志示意圖。據此完成9~10題。

甲乙丙丁課時作業9.在上圖中,下列垃圾投放正確的是(

)A.塑料礦泉水瓶——甲 B.嚴重霉變的米——乙C.打碎的陶瓷碗——丙 D.用壞的充電寶——丁10.垃圾分類有利于(

)A.減少糧食的浪費 B.節約生活消費支出C.減少水資源消耗 D.減少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