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廣州舉行的亞運會,提供了6種語言同步傳譯,同時配有多種語言服務中心。
請從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角度談談你對此舉的理解。
①文化的多樣性可以從語言的多樣性體現出來。廣州亞運會的做法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WHAT)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在亞運會上使用多種語言播報既能較好地弘揚本民族文化,同時也加深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推動民族間對話,豐富和繁榮世界文化。(WHY)③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也應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廣州亞運會的做法既尊重和弘揚了中華文化,也是對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區文化的尊重,共同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HOW)3.2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____培根本課時導學提綱:1.什么是文化傳播?2.文化傳播的途徑有哪些?*3.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是什么?*4.如何對待文化交流和傳播?上海世博會: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有300多個充滿創意的展館,2萬多場充滿創意的活動。作為一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上海世博會為中國了解世界文化打開了窗口,更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開啟了大門。上海世博會展期184天,每天在園區內舉辦的各類文化演藝活動超過100場,總數超過2萬場次。從這個角度看,它是民眾的嘉年華,歡樂的海洋,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盛會。
上海世博會搭建了一個展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我們要以禮儀中國的風范、平和開放的心態,呈現世博的全球性夢想,讓世界文化在黃浦江畔跨時空地交流;讓體現世界文化精神的世博化為人類的和諧。1、文化傳播的含義: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于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你說我說:
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屬于文化傳播?2、文化傳播的途徑途徑:A、商業貿易B、人口遷徙C、教育
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四大發明
養蠶絲織技術
絲綢茶葉瓷器駿馬葡萄佛教醫藥西樂制糖
天文學數學
金銀器制作技術1、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2、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思考當今世界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商業活動是否依然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回憶我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談談它們對文化變遷產生的影響。1.永嘉之亂后……2.安史之亂后……3.靖康之亂后……中國歷史上的幾次人口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亂”時期唐代安史之亂之后,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約有100萬人南遷,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人口遷徙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人口遷徙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涌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涌入,“客”勝于“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為她更多保持著漢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客家成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原漢民的一個漢族民系。客家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廣。各地的客家人,雖然所說的客家話有些差異,但相互間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因為客家話盡管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卻大體相同。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000萬之眾。除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并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紐約唐人街英國唐人街丹麥街頭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
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百年海歸政治家: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鄧小平‥‥‥文學家:魯迅、郭沫若、胡適、蔡元培‥‥‥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詹天佑、侯祥麟
‥‥‥
1978年當年在華留學生為1236人,2008年在華學習的留學生已達到22.35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這些留學生來自世界上189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全國592所高等學校和機構。
在海外學子來中國留學的同時,中國出國留學事業成績顯著。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39萬。1978年出國留學人員是860人,2008年全年出國人數為18萬人,30年間擴大了168倍。從1978年到2007年,各類回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了32萬人。留學人員的優秀群體在各行各業特別是教育、科研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各種經濟活動各種政治活動各種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傳遞環保意識的方式和媒介1、及時提醒和制止身邊的青少年破壞環境2、學校增加環保課程,對學生實施環保教育3、銷售綠色產品并在上面標注倡導環保的圖文4、在電視上播出關于環保的公益廣告5、開設關于環保的綜合網站或論壇6、在報刊中開辟環保專欄7、在黃金時段安排關于環保的廣播節目(口語)(文字)(商品)(電視)(網絡)(印刷、報刊)(廣播)傳播媒介簡稱為傳媒;傳媒的發展階段:大眾
傳媒1、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2、大眾傳媒的形式——3、大眾傳媒的作用——4、大眾傳媒的地位——傳媒的發展階段:3、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注意: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面向大眾、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局限、匯集各地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口語——文字——印刷——
電子——網絡各種文化傳播方式的特點渠道多、方法靈,意義豐富、反饋及時可信度高、傳播面廣泛對信息理解更生動、形象和真實全球性、互動性、主動性內容豐富,富有娛樂性、情感性、藝術性、哲理性是文字、圖像、聲音的完美結合手機短信電子讀物電視互聯網口語報紙、雜志、書4、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著名哲學家羅素曾對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作過這樣的概括: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世界文化就是在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中發展起來的,世界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
1405至1433年近30年的時間里,鄭和前后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亞非兩大洲沿海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海上交通和文化傳播的橋梁。鄭和使團把明代中國的歷法、技術、習俗和書籍傳播了所經各國,對這些國家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從海外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香料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文化傳播的典范,價值何在?這對于我們今天發展文化有何啟示?
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作《坤輿萬國全圖》、出版《四書》的拉丁文譯本,將孔子思想傳入意大利。(2)文化傳播的意義(why)(3)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how)(1)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what)既要熱情地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同時要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正確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既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繁榮,又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為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各國的友好關系,為全世界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教育部決定設立海外孔子學院,2004年11月,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舉行掛牌儀式。隨后,美國、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孔子學院也掛牌成立。(2003、10—2005、7)古老、多彩、現代(2004、10—2005、7)法國文化年法國文化年浪漫、創新、以人為本小結1.含義2.途徑3.現代傳播手段——
大眾傳媒4.態度:what: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Why: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繁榮世界文化How:既要熱情地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要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正確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其他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作用:超越時空、傳遞、溝通、共享地位: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練習1.培根認為,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這句話表明()A.知識的傳播比知識本身更重要B.任何知識文化都能推動社會進步C.文化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文化的傳播D.知識文化具有繼承性單項選擇題C2.“十五”期間,中華文化開始更多地走出國門,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與近千個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有著文化來往。年對文化交流量1360起,和10年前相比增長了5倍。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利于:①各國人民相互了解②東西方文化相互學習,共同發展③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④消除東西文化間的差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A3.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世界文化盛會。假如你是一位奧運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當
①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②做各國文化的弘揚者、建設者③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D回眸高考(08廣東)隨著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廣州方言中“埋單”、“打包”等餐飲用語逐漸風行全國,且發展出其本義以外的含義。這表明()①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融合與創新②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傳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動珠三角經濟的崛起④飲食文化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 30302:2022/Amd 1:2025 EN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Management systems for records -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 Amendment 1: Non conformities,corrective actio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34:2024 EN-FR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34: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motor-compressors
- 大一創新管理學
- 2025年元旦節才藝展示活動方案
- 護理查房: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病例討論與護理措施
- 2025城市更新行業前景
- 2025年財務個人工作方案及支配
- 2025年老師培訓方案總結演講稿
- 2025年中秋節策劃方案演講稿
- 品質管理與現場改善
- 砌石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年廣東省公需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考試答案
- 穿越鐵路頂管施工方案
- 2024-2029年中國可再分散乳膠粉(RDP)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戰略投資分析研究報告
- 《小蝦》學習任務群教學課件
-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模式研究
- 小學科學湘科版六年級下冊全冊同步練習含答案
- 光伏運維技能大賽備考試題庫500題(含答案)
- 2024年江蘇連云港市城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T-CPQS C011-2023 鑒賞收藏用潮流玩偶及類似用途產品揮發性有機物(VOC)安全限量及測試方法
-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地區校2024年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