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林業概況_第1頁
夷陵區林業概況_第2頁
夷陵區林業概況_第3頁
夷陵區林業概況_第4頁
夷陵區林業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夷陵區林業概況夷陵區林業概況一、發展沿革夷陵區地扼西陵峽口,上控巴蜀渝,下引荊、襄、湘,乃歷代置州郡、設府衙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代,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土壤肥沃,是鄂西山區全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夷陵區是長江三峽大壩所在地,是入渝進川、出入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及道教圣地武當山、歷史著名愛國詩人一屈原故里秭歸縣、古代民族團結典范一王昭君故里興山縣的必徑之地。轄區霧渡河鎮是世界獼猴桃的的原產地。夷陵區素有“魚米之鄉”、“橘都茶鄉”之稱,夷陵區是古往今來的軍事戰略要塞,在當今有承接東西部戰略轉移的前導優勢,是宜昌市主城區和東部縣市區飲水和農田灌溉的水源涵養地和取水區。伴隨宜昌市主城區擁有完備的立體交通網絡。隨著湖北省宜昌市為省城副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的提速,夷陵區正向“綜合實力雄厚,產業優勢明顯,人民生活富裕,文化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安定”的特色新區和宜昌市魅力主城區目標邁進。夷陵區林業的發展經歷了曲折坎坷的歷史。解放前宜昌縣存留的森林,大部分位于偏僻的西北山區,山林權屬多為富戶、宗族權勢所有。許多原本森林茂密的地方,因多種因素,成為童山禿嶺,生態環境惡化。加之辛亥革命之后長期戰亂,宜昌縣森林亦屢遭踐踏,大片森林被毀。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度時期,農村土地改革將山林分到農戶后,農民以輪歇方式墾荒種地恢復民生。1955年1月,宜昌縣正式成立縣林業機構,夷陵區林業步入管理、使用與發展建設軌道。1955年至1956年,農民憧憬社會主義美好前景,自愿帶山林加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高級社”)。1958年,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摸索階段,“大辦鋼鐵”運動,全縣森林資源遭到極大破壞。1958年10月,全縣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森林資源全部轉為集體所有和經營。1962年,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給農民劃定自留山和少量自留樹,在黨和政府“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號召下,縣委、縣人委多次組織農村集體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生產活動。由于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束縛,“重砍輕造,重眼前輕長遠”,在很長時間里,森林是農村集體副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過量采伐”導致森林資源日減。1972年開始基地造林,主要營造用材林、油茶、油桐等,到1982年,累計達6325.4公頃。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的決定,全縣興起義務植樹、“四旁”綠化、庭院綠化新風。1983年,縣人民政府拿出60萬公斤定銷糧指標,用于山區“停耕還林”。同年,全縣落實“林業三定”政策,由于“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的影響,農民擔心政策多變,劃給農民的山林,部分遭無計劃砍伐。1985年,宜昌縣實行“兩山(責任管理山、自留山)并一山(經營山)”對“林業三定”作政策性調整。大力貫徹“以營林為基礎,造管并舉,永續利用”的林業方針,加強法治,依法治林,使林業走上“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更好地發揮林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的道路,人們對林業的重要性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二、現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縣林業工作注重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處理好計劃管理和市場經濟的關系,在限額采伐上要按計劃嚴格管理,在發展和經營上要搞市場經濟;大林業和狹隘林業的關系,綠化本身就是效益,轉變“兩眼盯在木頭上,賣木頭才是效益”的觀念;急功近利與利在千秋的關系。林業是一項特殊產業,周期性強,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樹立長遠思想,要一代接著一代十。盡快、盡早、盡好地使全縣山地綠起來,林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積極穩妥地調整優化林業結構,大幅度提高林業效益,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消荒成果,加快綠化步伐,建設高效林業和生態林業。夷陵區林業受國內外廣泛關注,1995年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1996年實施德國政府援助造林項目、2005年9月營造中日青年友好紀念林等,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積累了工程造林經驗。三峽大壩工程建設期間,國家有關領導提出“用一流的生態環境,保衛一流的水電工程”的要求,給宜昌縣(區)林業委以重任。1999年10月,正式納入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范圍并實施,2001年正式實施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國家“天保工程”期間,取消了商品林生產經營,關閉了27家國有木材采伐和經營加工企業,對375名森工企業富余職工作了一次性安置。19.25萬公頃森林納入“天保工程”管護。夷陵區林業局在實施兩大工程中,制定并秉持“構筑三峽綠色生態屏障,建立農民綠色致富銀行”的工作思路,用整村推進方式,參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全區柑橘、茶葉兩大支柱產業長足發展,分別達到1.67萬公頃和0.67萬公頃,為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橘都茶鄉”目標實現作出了應有貢獻。兩大工程在夷陵區的實施,夷陵區林業迅速發展,森林的生態功能得到發揮。全區森林面積在國家三峽大壩工程征用林地800公頃和城區拓展以及工業、交通事業發展用地較多情況下,全區林業用地面積由2001年7月建區時的25.024萬公頃有所增加。森林防火保持了自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以來,集體和農民經營47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業績。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由1998年的20.93萬公頃減少到2003年的9.533萬公頃,減少45.55%,年平均侵蝕模數由2795噸/平方公里減少為2077噸/平方公里,減少78.96%,據三峽總公司環保監測處監測,長江宜昌段泥沙含量比十年前下降30%,并以每年1%遞減。2003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下發后,決策全國六林林業重點工程,夷陵區涉及五個,夷陵區林業的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03年7月,12個鄉鎮林業工作站收歸區林業局直管;2004年區林業局森林公安股擴編升格為宜昌市森林公安局夷陵區分局(副科級事業單位);增編十人新設立區天然林源保護工程管理辦公室和區林業科技推廣站兩個區林業局直屬事業單位。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后,夷陵區林業局進一步找準定位,以整村推進方式,加大支農工作力度,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夷陵區委、區人民政府把林業建設與發展的內容列為區域發展戰略,賦予了新時期夷陵區林業新的歷史史命。三、管理機構1、縣(區)林業機構沿革1949年7月16日,宜昌縣城解放,縣黨政機關設于宜昌市,縣政府成立宜昌縣建設科,管理農、林、水工作至1954年12月。1952年4月至11月苗春任科長,1952年11月至1953年3月李榮超任科長,1953年3月至1955年4月苗春任科長(1955年1月起縣建設科不管理林業工作)。1955年1月,成立宜昌縣林業科。同年12月,縣森林作業所改為宜昌縣木材公司,仍為雙重管理。1957年12月,中共宜昌縣委決定,縣木材公司合并到縣林業科,改稱宜昌縣林業局,局長兼任木材公司經理,性質為行政機構。1960年10月,中共宜昌縣委決定,縣農、林、水、多種經濟、機械五個局合并為大局合署辦公,各局機構名稱不變,大局局長由王蘇民擔任,辦公地點為宜昌市二馬路縣招待所。1962年撤銷大局,各局單獨辦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動亂開始后,1968年11月,由造反派組織成立的縣林業局革命委員會掌控工作,原有行政管理制度被打亂。1969年元月,縣委組成農、林、水領導小組,縣林業局四名干部參加合署辦公,其余干部上“焦一枝”鐵路工程建設。1970年4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林業局領導小組(籌備小組)”,1971年4月,正式成立縣林業局,11月24日,縣革命委員會將縣林業局改為縣林業科。1972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決定縣林業科與縣特產科合并為縣林特科,1973年2月4日,縣林業科與特產科分署辦公。1978年6月,縣委統一機構名稱“科改局”時,縣林業科改為縣林業局。2001年7月28日,撤銷宜昌縣建立宜昌市夷陵區黨政機構時,縣林業局更名為宜昌市夷陵區林業局。2001年行政機構改革,保留區林業局專門機構,定

為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2002年,全區機構改革時,區人民政府宜夷文〔2001〕17號文件明確區林業局為區人民政府正科級直屬事業單位。夷陵區林業局歷任行政領導表機構名稱及時間局(科)長副局(科)長宜昌縣林業科(1955.1?1957.12)科長池忠祥(1955.1?1957.12)宜昌縣林業局(1957.12?1970.3)局長魯章(1957.12?1960.11)兼縣木材公司經理局長王章鎖(1959.6?1964.3)廖開本(1961.2?1962.3)譚宏仁(1961.7?1962.5)王章鎖(1961.4?1965.3)王宗潮(1965.3?1965.10)王章鎖(1965.3?1965.10王宗潮抽調社教,代理)張振良(1965.10?1970.3)王章鎖(1965.10?1970.3)易德維(1965.10?1967.1)宜昌縣林業局(籌備)領導小組(1970.4?1971.4)張秀岐(1970.4?1971.4)黃大海(1971.4?1972.7)王章鎖(1970.4?1971.4)宜昌縣林業局(1971.4?1972.7)王惠民(1971.4?1972.7)黃大海(1971.4?1972.7)王章鎖(1972.4?1972.7)宜昌縣林特科(1972.7?1973.2)王惠民(1972.7?1973.2)黃大海(1972.7?1973.2)王章鎖(1972.7?1973.2)李孝新(1972.7?1973.2)宜昌縣林業科(1973.2?1978.6)王惠民(1973.2?1974.11)黃大海(1973.2?1975.2)王章鎖(1973.2?1978.6)傅振祿(1976.8?1978.6)李家祥(1976.10?1978.6)王宗潮(1974.11?1978.6)

王宗潮(1978.6?1983.5)傅振祿(1978.6?1983.6)王章鎖(1978.6?1982.4)李家祥(1978.6?1983.5)李家祥(1983.5?1994.6)劉宗漢(1978.7?1985.11)舒伯華(1979.2?1985.11)傅嗣禎(1982.9?1985.11)習蘭榮(1983.7?1994.6)楊一民(1985.11?1988.1)易萬斌(1994.3?1994.6)彭永炎(1994.6?1997.11)易萬斌(1994.6?1997.11)黃衛(1994.6?1997.11)王繼舜(1994.6?1997.11)羅世松(1997.11?1999.4)易萬斌(1997.11?1999.4)望運喜(1998.1?1999.4)劉本榮(1998.1?1999.4)張沛榮(1998.1?1999.4)柳綱(1999.4?2001.7)易萬斌(1999.4?2001.7)望運喜(1999.4?2001.7)劉本榮(1999.4?2001.7)張沛榮(1999.4?2001.7)柳綱(2001.7?2002.1)易萬斌(2001.7?2002.1)望運喜(2001.7?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