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大部分簡答及論述題答案_第1頁
2022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大部分簡答及論述題答案_第2頁
2022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大部分簡答及論述題答案_第3頁
2022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大部分簡答及論述題答案_第4頁
2022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考大部分簡答及論述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經濟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社會結構上,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政治方面:

(1)資本—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外國列強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實行聯合專政)

經濟方面:

(3)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會經濟中占顯著優勢,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4)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

社會方面:

(5)在列強爭奪和間接統治下,加之地方性農業經濟所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極不平衡性。

(6)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群眾毫無政治權利和生活的極端貧困化。(貧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見)

3.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1)深受三重壓迫和剝削,革命性最強;(2)人數雖少,但相對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傳播思想最先進;(3)同農民有著天然聯系,便于結成工農聯盟最有力量。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及其關系: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關系:

(1)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當外國列強同封建政權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時,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國內戰爭威脅帝國主義利益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時,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完全勾結。

5.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關系:相互區別、相互聯系。

區別:二者的主體、內容不一樣。第一個歷史任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從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問題;第二個歷史任務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決生產力問題。

聯系:第一個歷史任務是第二歷史任務的前提條件;第二個歷史任務時第一個歷史任務的最終目標。

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社會制度的腐敗(最根本原因);經濟技術的落后。

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1)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清政府的衰敗過程;(2)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新的歷史特點。(兩個綱領);(3)太平天國對孔子及儒家經典予以嚴厲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5)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具有世界意義。

2.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完整、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無法制止統治集團內部的腐化,嚴重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向心力和戰斗力。)

(2)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3)對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缺乏理性的認識。

3.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是革命的主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3)傳播了新知識,打開了人們的眼界;

(4)引起了社會風氣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5.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1)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2)洋務運動對西方具有依賴性;

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6.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張之洞的《勸學篇》成為對抗維新變法的代表作)

第一、要不要變法;

第二,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第三,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興西學。

論戰的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

(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3)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4)戊戌維新運動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

主要原因:(1)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2)維新派自身的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義;第二,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第三,脫離人民群眾)。

次要原因:(1)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2)維新派無嚴密組織、不掌握軍隊;(3)沒有發動群眾支持。

9.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歷史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學說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內容: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變“次殖民地”的中國為獨立的國家。

評價:第一,進步性是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統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第二,局限性:沒有明確反帝主張;沒有明確把漢族軍閥、官僚、地主作為革命對象。

(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

內容: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評價:第一,進步性:為資產階級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國方案,在理論上解決了當時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決的革命目的問題。

第二,局限性:沒有明確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也難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權利。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最具特色的內容)

內容:核定地價,現有地價屬于原主,革命后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

評價:局限性是沒有正面觸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難以成為發動農民的理論武器。

對三民主義整體評價:

進步性: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提出了一套在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推動了思想的傳播和革命運動的發展

局限性:

第一,革命派未能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口號;

第二,革命派只停留在對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對民主建政的深入認識;

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封建主義聯系起來,無法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2.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革命派:孫中山,《民報》

改良派:康有為,《新民叢報》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這是論戰的焦點)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會革命;

論戰的意義: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

3.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國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4)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發揮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作用。

5.辛亥革命的教訓: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

五四運動以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1)沒有揭示封建專制主義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

(2)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于優先地位,但脫離社會實踐,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3)在實行方法上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形式主義偏向。

3.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6月3日以前,以北京為中心,以學生為主力;

6月3日以后,以上海為中心,以工人為主力。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5.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1)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地方共產黨組織,成為黨的發起組和聯絡中心。

1920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張申府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6.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

第一,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第二,到工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李中主持成立了第一個產業工會:上海機器工會)

進行關于建黨問題的討論和實際組織工作。

7.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歷史特點:

(1)它成立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破產之后,得到了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代表的指導和幫助,是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建立起來馬克思主義政黨,有一個好的思想基礎。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工人運動基礎上產生的。中國工人階級深受三重壓迫,具有堅強的革命性,沒有社會改良主義的基礎,有一個好階級基礎。

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具有劃時代偉大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終于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

(2)中國革命從此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3)溝通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聯系,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8.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制定(1922年7月)(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1)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2)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

(3)提出“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方法。

意義: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在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解決了八十多年來沒有弄清楚的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9.第一次國共合作合作

標志: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新三民主義。

改組后的國民黨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聯盟。

10.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

(1)國共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特別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重要原因;

(2)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

北伐戰爭得到蘇聯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11.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客觀原因:第一,反革命力量的強大,敵我力量懸殊。第二,革命統一戰線內部出現劇烈的分化,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

主觀原因:第一,以陳獨秀為代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犯了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領導權。第二,中共還處于幼年時期,沒有經驗,缺乏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深刻認識。第三,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

12.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明顯提高。

(2)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使黨經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禮,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13.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1)它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同封建主義就文虎的斗爭,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沉重打擊了封建專制主義。(2)它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啟發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覺悟,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3)它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準備了適宜的土壤,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思想文化條件。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國民黨所實行的是代表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

(1)建立了龐大的軍隊;

(2)建立龐大的全國性特務系統:中統和軍統;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厲行文化專制主義

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經濟

(1)國民黨統治時期,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優勢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經濟。

(2)官僚壟斷資本的急劇膨脹(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官僚資本的壟斷活動是從金融業開始的,建立以“四行二局”為中心的金融壟斷體系(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郵政儲蓄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

發行“法幣”,是四大銀行完成其金融壟斷的有決定意義的步驟。

1928年10、11月,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分析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

客觀條件:全國形勢的向前發展;國民革命的影響

主觀條件:相當力量正式紅軍存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各項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

4.“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

5.“左”教條主義的主要錯誤

第一,在革命性質和統一戰線問題上,將民族資產階級視為革命敵人,進行排斥和打擊。

第二,在革命道路問題上,繼續堅持以城市為中心。

第三,在土地革命問題上,提出堅決打擊富農的主張。

第四,在軍事斗爭問題上,實行消極防御的方針。

在黨內斗爭和組織問題上,推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方針。

6.中央紅軍長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開始了震驚中外的長征。為調動和牽制國民黨軍隊,組成了以方志敏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隊。

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于四川懋功。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會師于陜北吳起鎮。

(3)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于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

7.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1)它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消滅革命力量的企圖,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2)長征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準備了條件。

(3)長征保存并錘煉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5)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8.遵義會議(1935年1月)

內容:集中解決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1)在軍事問題上,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作戰基本原則。(2)在組織問題上,改組了黨和紅軍的領導,增選毛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意義:(1)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成為這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地點:北平)

意義: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吞并華北的計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

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了實現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在“哭諫”無效的情況下,毅然對蔣介石實現“兵諫”。

和平解決:通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六條承諾。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戰略防御階段:1938年3月,李宗仁等取得臺兒莊大捷。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失敗的原因:

客觀原因:敵強我弱。

主觀原因:國民黨戰略指導方針上的失誤。

在戰略上: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將希望單純寄托在政府和正規軍的抵抗上。

第二,在戰術上:單純的陣地防御戰,沒有采取積極防御的方針。

戰略相持階段:1939年1月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這標志著國民黨由片面抗戰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

棗宜會戰:1940年5月,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殉國;

1942年2月,十萬大軍遠征緬甸,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緬北殉國。

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

(1)洛川會議:1937年8月,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實行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后方發動游擊戰爭,在國統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全面抗戰路線

(2)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毛澤東《論持久戰》,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

內容:第一,分析了中日雙方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指出戰爭是持久的,但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的。第二,科學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最關鍵階段)、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意義: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確定了堅持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的戰略方針,增強了全國人民贏得抗戰勝利的信心,對全國抗戰的戰略指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敵后戰場的開辟:平型關大捷,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粉粹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4)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第一,在防御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第二,在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是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同時輔之以運動戰,如百團大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第三,為戰略反攻準備條件。第四,拖住了侵華日軍的主力,配合了太平洋戰場,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新民主主義理論

(1)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特征,科學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的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2)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政治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經濟上: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國家所有,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階級土地歸農民所有,引導個體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富農經濟的存在。

文化上:廢除封建買辦文化,發展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總結了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延安整風運動(20世紀40年代前期)

毛澤東的文獻有:《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

主要內容: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最主要的任務)、反對宗派主義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整頓文風。

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是黨內出現“左”右傾錯誤的認識根源。

整風運動的意義,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全黨范圍內確立起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1)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8.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的結果。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是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反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國家,在反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戰場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1)中國的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

(2)推遲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減輕了美英軍隊的壓力,為盟軍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3)中國作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

10.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走向抗戰勝利的一面旗幟;

(3)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

(4)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5)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于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11.兩個戰場及其關系

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3)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

13.中國革命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及其關系

一個是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個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的聯盟,這是輔助的,同時又是重要的。

三灣改編:

將原有的一個師改編成一個團

在部隊中建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將黨的支部建在連上

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部隊內部實行民主管理。

為新中國而奮斗

三種建國方案

第一種建國方案: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反動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上的代表是北洋政府、國民黨統治集團,要建立法西斯軍事獨統治。這是一個黑暗的前途。

第二種建國方案: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中間勢力、是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上的代表是民主黨派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即第三條道路,走不通)。

第三種建國方案: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是進步勢力

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動力,其政治上的代表是中國共產黨,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是一個光明的前途。

反蔣第二條戰線:在國統區以學生運動為主體的人民民主運動。

(1)一二一運動:1945年12月1日,昆明學生以“反對內戰,爭取自由”為口號,舉行游行示威活動。

(2)一二三0運動(抗暴運動):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學生高喊;“抗議美軍暴行!”、“美軍退出中國!”的口號,抗議美軍暴行。

(3)五二0運動: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等地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運動。標志著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正式形成。

《共同綱領》的主要內容

第一,關于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

國體:人民民主專政;政體: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關于新中國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三,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

第四,關于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原則。

《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

(1)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深厚的社會根源和雄厚的群眾基礎。

(3)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5.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三大法寶)

(1)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2)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3)加強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意義)

(1)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近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國人站立起來。(反帝的勝利)

(2)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廣大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人民共和國建立。(反封建的勝利)

(3)軍閥割據、戰亂頻繁、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國家統一)

(4)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5)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基本上完成了。

新中國面前的嚴峻考驗

(1)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政治)

(2)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經濟)

(3)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外交)

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作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執政黨建設)

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開展“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對不法資本家開展“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資財、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的原因: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緊緊抓住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確處理恢復國民經濟同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

(2)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制定了“不要四面出擊”等正確方針政策,妥善處理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等各項社會關系;

(3)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用,及時抵制了資產階級的腐蝕。

社會主義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4)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8.簡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一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中路線的兩翼,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的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時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這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2)主要內容:

第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

(3)既相適應又相矛盾;

(4)這些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不斷得到解決。

第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

解決敵我矛盾要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七千人大會”(1962年1、2月):這次會議對于恢復實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評精神起了積極作用,在貫徹落實“八字方針”、推動形勢迅速好轉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貢獻

(1)毛澤東論述了必須實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

(2)關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3)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

戰略目標: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四個現代化)

現代化建設“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的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正確處理好綜合平衡的問題,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生產與生活,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統籌兼顧,適當安排。

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目標:“六又局面”;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處理好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切實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社會主義法制要保護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社會生產力。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實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