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分析研究 法學專業_第1頁
論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分析研究 法學專業_第2頁
論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分析研究 法學專業_第3頁
論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分析研究 法學專業_第4頁
論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分析研究 法學專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安樂死”的理論和實踐都有相當長久的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其也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在世界上容許安樂死的國家和地區中,比較代表性的有荷蘭、比利時和美國的新墨西哥州、華盛頓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人文觀念的進步,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由懼怕死亡轉變成為更加注重生命的質量。

我國法律對于安樂死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更多的是保護和提倡個人生的權利,筆者認為病人應有尊嚴死去的自主權,對于安樂死的定性應排除刑法層面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再匹配與我國現實情況相符的立法規定和司法處理方式,讓其更完善。

安樂死在我國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我們不應一味的借鑒國外的立法狀況和司法經驗為衡量標準,而是應該對中國當下的現實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具體論證,對于安樂死是否合理、合情、以及如何防止其可能帶來的弊端,關鍵是看其是否遵循我國民眾的意愿和是否符合了我國社會的實際需求,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其進行一定的完善,促進我國的社會和國民發展。

關鍵詞:安樂死;合法化;非犯罪化

Abstract

"Euthanasia"hasquitealonghistory,theoryandpracticefortheChineseitisnotanunfamiliarwords,alloweuthanasiacountriesandregionsintheworld,themoretypicalistheNetherlands,BelgiumandtheUnitedStatesofnewMexico,WashingtonandCalifornia,etc.Withthedevelopmentofmedicaltechnologyandtheprogressofhumanisticconcept,people'sattitudetowardsdeathhasalsochanged,fromfearofdeathtomoreattentiontothequalityoflife.

Ourcountrylawforeuthanasiaisnoclearlaw,moreistoprotectandpromotetherightsoflife,theauthorthinksthattheautonomyofthepatientshouldhavedignity,forqualitativeeuthanasiashouldeliminatethesocialharmfulnessandcriminalillegalityonthelevelofcriminallaw,matchagainconsistentwiththerealityinourcountry'slegislationandjudicialwaytohandleit,makeitmoreperfect.

Euthanasiahasbeenacontroversialtopicinourcountry,weshouldnotblindlydrawlessonsfromforeignlegislativeandjudicialexperienceforthemeasureofthecondition,butshouldbeonChina'scurrentreality,tomakeaconcreteanalysisofconcreteargumentforeuthanasiaisreasonable,reasonable,andhowtopreventthepossibilityofdisadvantages,thekeyistoseeifitfollowsinthepeople'swishesandconformtotheactualdemandofsocietyinourcountry,combiningtheconcretesituationinourcountry,intheoryandpracticetoimprove,promoteourcountry'ssocialandnationaldevelopment.

Keywords:euthanasia;Legalization;Non-criminalization

第1章緒論

安樂死源于希臘語,翻譯成“優化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在中國我們對安樂死的的解釋是指對于瀕危死亡的重癥患者,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精神和身體的雙重痛苦,在患者及其親友的要求下并且經過醫師同意,通過一定措施使患者加速生命結束的進程從而不再飽受痛苦。安樂死這個話題一直源遠流長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立法案的增加,再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并且對于其是否合法的性質各界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國也不例外。

荷蘭于2004年通過安樂死立法法案后,其他國家也相繼通過法案,允許醫師在特殊情況下對患者實施安樂死行為,根據最新新聞報道,韓國從2017年10月23日至2018年1月15日將試行《維持生命醫療決定法》,臨終患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繼續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2018年4月5日,美國夏威夷州州長簽署了一項法案,將醫療協助自殺合法化,夏威夷州的醫生將可以通過藥物的方式,來滿足患絕癥病人的安樂死需求;但是這與其非常嚴格的行為準則要求和細致的法律規定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給了我們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更引起我們對末期患者臨終關懷和切身利益的注意。

安樂死在中國而言目前并未獲得合法地位,依據我國刑法典規定,安樂死的定性屬與故意殺人罪。對于其法律后果,存在兩種爭論。第一種是安樂死無論是在主觀心理還是客觀要件甚至侵害的客體上都與故意殺人罪一致,安樂死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但由于社會危害性較小,這類案件一般從輕處罰。另一種是,安樂死雖然在形式上具備故意殺人罪的要件,但是其是在瀕危患者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精神和身體的痛苦下才采取的醫療行為,而醫療行為是正常行為,因而可以排除刑事違法性,不構成故意殺人罪。

1986年發生在陜西漢中夏素文事件是我國首例安樂死案件,該主治醫師后無罪釋放。事情的經過是因為醫師蒲連升在患者兒女的要求下,為患者實施了安樂死,后被檢察院以涉嫌"故意殺人罪"批準逮捕。案件審理了6年后,蒲連生終獲無罪釋放。在中國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但是我國并沒有承認安樂死的合法地位。

我國之所以遲遲未明確規定安樂死性質的原因之一是我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對安樂死的研究時間短,基礎差,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樂死涉及的面非常廣泛,不僅包括法律上、醫療技術上,還與哲學、倫理、道德等都有著交叉,它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和減輕家屬的負擔,另一方面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造成侵害病患生命選擇權的不良后果。

結合我國現狀分析,我國已邁入老齡化社會,安樂死是中國在未來階段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問題,我們當下所討論的是如何能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將安樂死制定的合情合理還要防止其可能會出現的弊端,而且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具體如下:查閱檢索國內外在安樂死領域的學術著作以及法律的相關規定,掌握與此相關的理論知識,并逐漸對這一問題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提出對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立法構想;篩取了我國關于安樂死比較典型的案例進行研究,來分析我國法律對于安樂死問題的相關處理方式與不足;重點對國外和我國對安樂死行為的定性和處理方式上進行比較,從中得出有益的借鑒。

第2章

關于我國“安樂死”問題的概述

2.1

我國“安樂死”的基本概念

對于安樂死基本概念我們可以參考的解釋有很多,從最初來源于希臘文到各個法律大辭典或百科全書等對安樂死都有著不一但近似的定義,在中國比較具有代表性且被社會群眾所廣泛認知的安樂死含義指的是對于那些現代醫療技術無法挽救的瀕危的重癥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痛苦,患者自愿委托醫師,采取一定措施加速結束病患生命的進程。

雖然不同國家或者不同學界對于安樂死的定義不能完全一樣,這也是為什么安樂死是一個飽受爭議話題的原因之一,但是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相似性:其一安樂死的對象是現代醫療技術無法挽救的瀕危的重癥患者,其二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痛苦,其三在患者本人自愿的情況下做出,其四目的是解除病患的痛苦,其五在主治醫師的指導和操作下進行,其六采取符合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

2.2辨析“安樂死”問題的代表觀點

安樂死在中國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各派學者對于安樂死的理解褒貶不一,在支持與反對聲中,選取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接下來將逐一進行概述和分析。

對安樂死持支持態度的學者認為,從憲法角度出發,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和人格尊嚴權不受限制,公民有選擇生的權利,那么在一定情況中也存在結束生命的權利;其次從有利于分配社會資源的角度出發,安樂死的對象是現代醫療技術無法挽救的瀕危患者,那么還把過多的醫療資源使用在病患身上,不僅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對其他患者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一方面現代醫療技術可能治療好病患的疾病,另一方面對這些不治之癥的患者而言其實是延長了他們的痛苦;最后從倫理道德上來說,安樂死是在病患自愿的情況下實施的,因為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比起在重癥監護病房渾身插滿導管只能靜等死亡的來臨,病患更愿意主動體面地結束自己生命的進程。

對安樂死持反對態度的學者認為,在傳統倫理道德上,醫生是救死扶傷的代表,醫生的使命和任務就是盡心盡力照顧好病患,但是允許醫生為病患實施安樂死,無異于殺人的劊子手,醫生的形象也會受到一定不利的影響。其次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如果患者通過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其結果與他人無關,但是如果是在親友或者醫師的幫助下所導致的死亡結果,屬于故意殺人的性質,其親友或者醫師及其他與死亡結果有關的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還有就是可能會被非法分子利用,從而剝奪病患選擇生命的權利。

但是,筆者亦對安樂死合法化持支持態度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通觀我國社會的大環境來看,無論是各界學者還是我國普通的社會大眾對安樂死的態度越發明朗起來,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從1994年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案組每年都會受到倡議為安樂死立法的法案,支持安樂死立法的代表占多數,這表明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并認可安樂死的存在。第二,截止目前,我國法律中無論是在憲法亦或刑法中對于安樂死的性質都沒有明確而統一的規定,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安樂死的處理方式也五花八門,但隨著我國現在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安樂死這個話題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成為了我們一個無法完全避免的要面對的問題,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不應該繼續保持沉默;在我國刑法界對于安樂死的屬性,占據主流觀點的一直是將其等同于故意殺人的性質,但是個案的處理不能夠完全等同于我國法律對今后所出現的安樂死相關案例的定性和態度,對于法律的空白,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論證和實踐;第三,我國司法對于安樂死行為的處理方式上,單從刑法的四要件來判斷是不合理的也是片面的,存在封閉性和單一性,這是我國司法處理方式的不足,更是我們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2.3中國“安樂死”問題現狀

2.3.1一組關于“安樂死”事件的鏡像

事件一:2005年2006年間,北京市有超過上百名的患有尿毒癥的患者聯名寫信給當地政府要求為其安樂死。

事件二:在重慶有一名名叫陳洪的男子在母親真誠的請愿下,幫助其服食農藥實施安樂死,后被當地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批準逮捕。在起訴現場,村民聯名寫信事件請求法院能夠對陳洪從輕處罰,在這場道德與法律的較量中,安樂死應何去何從?

事件三:我國知名作家瓊瑤于2017年3月底公開發表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女兒的信,信中內容是關于如何處理自己的身后事,明確表示支持安樂死,不將過多的醫療資源浪費在自己身上,不實施任何搶救,并告誡子女不要刻意的糾結在死亡或存活的漩渦里,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事件四:也是我國的第一起安樂死案件,1986年6月23日,王某因不忍心看見其母親夏某被病痛折磨的現狀,便要求其主旨醫師蒲某某對其母親實施安樂死,同年9月,當地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將蒲某和王某批準逮捕,并提起公訴,后上訴到最高人民法院,因案件的特殊性,做了非罪化處理。

在上述的四個事件中,我們可以分為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方面在倫理方面講,病患是因為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才采取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痛苦,是病人自己的意愿,對他人和社會沒有危害性,另一方面從法律角度看,病患自愿選擇自殺與他人無關,他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是在他人協助的情況下導致死亡結果的發生,與刑法故意殺人罪一致。所以安樂死是一個與道德與法律都交叉的問題。2.3.22.3.2我國法律對“安樂死”問題的相關處理方式

通過上述所討論的真實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安樂死在我國法律上定性等同于故意殺人,一旦實施安樂死行為,法律肯定會追究要求其承擔刑事責任;例如在事件三中,即使嫌疑人陳洪是因為不忍看到母親被病痛折磨的模樣才幫助其實施安樂死的,但是依據我國的法律規定,陳洪的行為符合幫助自殺的性質,即構成故意殺人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在實踐中,雖然中國對于安樂死行為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司法機關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幾乎采取的是“非刑事化”的態度,即司法機關在定罪上認為其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在量刑方面一般會從輕甚至減輕刑事處罰。

2.3.3我國法律對“安樂死”問題的相關處理方式的不足

第一,在我國刑法界中,為患者實施“安樂死”行為的法律屬性上,基本是把它等同于故意殺人罪,司法機關對于許多的安樂死事件處理是根據一般理論進行,即從刑法的四要件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來判斷,但是這種判斷方式是片面的;例如我們在判斷行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時候我們要分析其是否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權,安樂死的方式是提前結束了病患生命的進程,但是我們要知道,導致病患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所患的不治之癥,即使未對他采取安樂死,不久的將來病患一樣是面對死亡的結果,而安樂死是稍稍提前一點,而并未改變患者將死的命運。

第二,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而統一的規定,各地司法機關對安樂死的處理方式上都不完全一致,并且常常會受到輿論的限制而有所偏向,截止目前已處理的安樂死的案例中,各種刑罰五花八門,但是對于接下來出現的安樂死事件,我們又應該如何處理?

所以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我們力求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制定符合我國現狀相適應的安樂死法案,讓安樂死存在在陽光下。

第3章外國“安樂死”問題的立法現狀和經驗啟示

3.1外國“安樂死”問題的立法現狀

在已立法的安樂死國家中,荷蘭和美國是目前關于安樂死問題研究和實踐比較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具體立法制度上以及其醫療水平的發展上,這些對于我國安樂死問題的討論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可借鑒之處。

荷蘭是與2001年4月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在該國度對如何是是安樂死有著非常細致的規定,第一病患必須是在本人真實意愿下實施安樂死并且不允許外國人去當地實施安樂死,即只對該國家自己的公民受用;第二,根據當代醫療技術病患所患為不治之癥,且不堪忍受痛苦;第三,必須有兩名醫生以上完成,即主治醫師必須要與其他醫師商量再下結論,而另一名醫師需要起到類似于見證人的作用來出具書面意見,書面意見包括病患的身體狀況,是否自愿采取安樂死等內容;第四,醫師必須按照規定的方式進行安樂死;第五,醫師在進行安樂死行為后需要向當地的政府提出報告。

而安樂死在美國并不是全美合法,其只在個別州是合法的,且合法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那么最新通過安樂死立法法案的州是在夏威夷州,2018年4月5日州長簽署了一項法案,將醫療協助自殺合法化,夏威夷州的醫生將可以通過藥物的方式,來滿足患絕癥病人的安樂死需求;相對而言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州是德克薩斯州,其規定是醫院可以在違背患者或親屬意愿的情況下中斷患者的醫療救助,這樣的行為并不會受到起訴或刑事處罰,當然其營業執照也不會被吊銷,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該項規定只是排除了安樂死的刑事處罰性,并未明確承認其合法地位。

但是美國為什么沒有全面開放安樂死,而是以各州立法的形式通過安樂死法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問題,其中的理由除了是由美國的國家體制和權力分配的特殊性所決定之外,還在于對荷蘭實踐的擔憂。在荷蘭安樂死實施合法化后,每年依然有一定數量的安樂死是在病患非自愿的情況下作出的,美國最高法院對這一結果產生了擔憂和懷疑。通過這樣的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即使荷蘭在安樂死制度上是一個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國家,可是也存在著一定的瑕疵與弊端,再反思我國各個方面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審時度勢,正確認識安樂死并積極采取一定的方式防止其可能出現的弊端。

3.2外國“安樂死”問題的經驗與啟示

在安樂死制度上荷蘭是一個相對于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其有著非常嚴格的行為準則要求,通過上述對于荷蘭立法現狀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僅有著實質性要求,并且在程序性要求也有著明確而細致的規定,其次在實行和監督上,醫師為病患實施安樂死行為后必須向醫療檢察官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病患有無改善的希望,患者表達死亡請求有無輔助死亡內容的談話和在什么環境下作出的等等非常具體的情況,然后醫療檢查官將對其進行審核后再提交到安樂死復審委員會復審,以便仔細研究其是否遵循了行為準則和法律規定;另外根據資料顯示在荷蘭每年選擇安樂死的患者日益增多,但相比于其他國家是在醫療機構實行安樂死而言,荷蘭患者大部分是選擇在家中接受安樂死,這表明這并不是醫生濫用安樂死行為準則和法律規定而導致的結果,而與患者對于安樂死信任程度提高有關。

美國對于公民的醫療待遇是非常好的,且醫療保險覆蓋率高,大部分公民都能夠享受到醫療照顧和保險,當然這離不開國家對其每年大量的醫療資金投入和先進的醫療技術手段;其次,聽證會是美國對于安樂死討論的一種十分廣泛的方式,聽證會上對于安樂死持不同觀點和態度的學者和代表都可以對其發表意見,有利于讓民眾充分認識和理解安樂死以及防止其施行后可能帶來的弊端;最后美國有著非常嚴格的司法裁定原則和審查程序,所有安樂死行為都將接受嚴格的司法審查,以已查證安樂死的正當性。

通過以上討論,也給了我國很多立法上的啟示,通說來看有,第一,思想上的謹慎性。即謹慎從事,結合國情、民情和現代醫學等客觀條件綜合論證立法之利弊,而非貿然行事。第二,立法上的綜合性。安樂死立法不僅具有法律的專門性,而且涉及醫學、社會、倫理、道德等領域。而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宗旨又必須符合這些領域的基本原則。反之則失去立法之意義。第三,程序上的嚴密性。通過設置并遵守具體的程序規定,每一程序都要落到實處,嚴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

第4章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4.1

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理論依據

4.1.1

從刑法的角度看,“安樂死”具有非犯罪性

4.1.1.1

安樂死不具有社會危害性

第一,接受安樂死是患者在清醒狀態下作出的真實意愿?;颊哂袡嘧鞒鼋邮芑虿唤邮馨矘匪?,這是他們自由權的變現,而生命權的內容也不僅僅指的是維持生命延續的權利,還有排除他人對生命侵害的權利,和自己決定生命是否還要延續的權利,尊重患者的決定是對他們意志自由和社會存在的認可。我們不能夠剝奪病患的權利。意志自由是每一個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否則便如同行尸走肉般從而失去了自由權和生命權的意義。

第二,患者自愿承諾接受安樂死排除了醫師的主觀故意和惡性。根據國外已經對安樂死立法的國家來看,對病患實施安樂死行為的通常是病患的主治醫生,病患提出愿希望安樂死的請求是因為不堪忍受疾病所給他帶來的痛苦,才委托親屬或醫生對其實施安樂死,那么醫生做出安樂死的行為是在得到病人授權下進行的,且主觀心理是不忍看到病患被病痛折磨的模樣,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對醫生給予處罰,是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而刑法的規定的主觀故意很顯然在這里是與之相矛盾的,那么安樂死就缺少了犯罪構成的要件。

第三,患者自愿承諾接受安樂死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中的情形。醫生對患者實施安樂死不是對病患的生命的不負責任或肆意處置。醫生對患者實施安樂死是在得到患者承諾和委托下進行的。而影響犯罪成立的原因之一就有被害人的承諾。安樂死作為一種特殊的案件,我們更要理性分析,因為它與一般的承諾謀殺是有著質的不一樣的。那么病患自愿選擇接受安樂死并沒有侵犯或者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

在這里必須要強調一種認知錯誤,病患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所患的不治之癥,而醫生為其實施安樂死的行為只是提前結束了病患將死的命運,反過來這其實是對病患選擇自己時間進程和死亡方式權利的尊重,并且是在病患的承諾下進行的,所以醫生在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行兇的劊子手,醫生也沒有侵犯或者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那么也就不具備社會危害性。

4.1.1.2

安樂死不具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刑事違法性

首先,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因此安樂死不具備刑事處罰性。我國刑罰處罰的目的是在于預防犯罪,教育并且改造罪犯的同時也強調對社會的威懾作用,防止這樣的犯罪行為再次發生,起到警示大眾的作用。但是在安樂死案件中,醫生對患者實施安樂死是對病患遭受痛苦折磨的不忍,主觀目的不是剝奪病患的生命權,所以不具備主觀危害的惡性,那么應受刑事處罰就不具備正當理由。

其次,我國法律保護公民合法權利不受侵害,那么在安樂死身上的病患中合法權利的內容應包括那些呢?醫生為了尊重病患體面死去的權利對其實施安樂死,是出于一種善意,是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反過來,如果醫生對病患的痛苦置若罔聞,僅僅是為了讓病患活著而活著,病患生命的價值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對這些希望給到病人最好臨終關懷的醫師來說,接受刑事處罰是不公平的。所以綜上所述,一味將安樂死等同于故意殺人的性質,在犯罪要件上是存在著欠缺的。

4.1.2從民法的角度看,應該允許身患絕癥的病人選擇“安樂死”

生命權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任何公民都享有生命權且不受他人侵犯,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生命權中是否包含生命自決權或分配權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對于那些患有不治之癥的瀕?;颊叨?,實施安樂死的行為就是一種生命自決權或分配權的表現。病患可以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自愿做出接受安樂死的決定,也可以已遺囑委托的方式授權家屬是否接受安樂死。

人,不僅僅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比起重視人的身體健康,我們更不能忽視人的精神質量,瀕?;颊咴缫言诩膊〉恼勰ハ率チ藢ι畹募で椋绕鹑怏w上的痛苦,更折磨他們的應該是漫長的等待,所以我們提倡生命自決權或分配權,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生命權。

4.1.3從人的尊嚴角度看,“安樂死”是人權的體現

我們常常會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體現在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上,生命權也不是僅僅指維持生命延續的權利,對于患有不治之癥的病患來說,他們還需要生命自決權,疾病給臨終患者所帶來的痛苦是我們常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患有不治之癥看不到痊愈的希望只能靜靜等待死亡,這樣的生命早無質量可言,還要躺在冰冷的病床上任及其擺弄,病患的尊嚴也早已被耗光,提倡為安樂死立法,不是不尊重生命權的表現,而是想給病人最需要的臨終關懷,以讓他們能夠帶著平靜的笑容離開人世,因為過度的治療不是他們所殷切希望的,他們所希望的是能夠擁有體面的解脫方式。允許瀕?;颊邔嵤┌矘匪朗菍λ麄兩鼨嗟囊环N尊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也符合當代的文明理念。

4.2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實踐基礎

4.2.1“安樂死”具有的個人效益

對于那些患有不治之癥的瀕危患者而言,實施安樂死可以讓他們不再飽受疾病的折磨,而不是躺在重癥監護病房渾身插滿導管需要靠呼吸機來維持自己的存活時間,病患所需要的是其自愿選擇生命進程的權利,現代醫療技術雖然延長了重癥病人的存活時間,但是這樣的存活方式并沒有減少病患所遭受的痛苦,他們更希望用一種體面的方式早日結束自己的痛;另一方面我國的醫療體系還不是很健全,醫療保險并沒有覆蓋在每一個公民身上,那么可想而知對于其家庭負擔的影響是多么的沉重,病患痛苦,病患的親屬更是活在醫療費用的壓力之下,所以實施安樂死,不僅幫助病患早日解脫痛苦,也把其家庭從高昂的醫療費用下解脫出來。

4.2.2“安樂死”具有的社會效益

醫療資源屬于社會公共資源,如果對于那些現代醫療技術所無法挽救的重癥病患,還把過多的醫療資源花費在他們身上,就是對社會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因為額外的醫療救助不能夠治愈病患的疾病,只是勉強維持著病患的呼吸,但是在全國還有著上千萬的看病群眾,他們還缺乏醫療資源的救助,所以,從社會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我們提倡安樂死是想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更需要他們的病患身上。

第5章對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立法構想

由于我國未明確規定安樂死的性質,所以安樂死行為仍是違法行為,為何安樂死的發展如此舉步維艱,其實與我國傳統孝道觀念和醫療水平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具體來說,我國傳統道德觀念是子女負有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如果許可自己的父母接受安樂死,則會背上大不孝的罵名,但是這也跟我國傳統的文化觀念有關,所以相比于西方國家權利平等的理念,很顯然,就社會氛圍而言,社會對安樂死問題關注是不夠的;另一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醫療技術發展和醫療保險覆蓋率還存在欠缺的地方,就拿美國而言,美國對于公民的醫療待遇是非常好的,且醫療保險覆蓋率高,大部分公民都能夠享受到醫療照顧和保險,國家對其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醫療資金投入,我國雖然也在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水平,但看病難,醫療保險覆蓋率低等事實也在阻礙著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發展。

但是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現狀,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國情,我們也應看到在安樂死未立法狀態下,那些瀕危患者飽受痛苦只能靜等死亡的來臨,他們的痛苦是身體健康的我們所不能感同身受的,所以為了早日結束痛苦他們會采取一些極端的自殺方式,或者委托自己的親友、主治醫生請求幫助其安樂死,把自己的親友和我國的法律限制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提倡安樂死合法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一個我們不能完全避免的問題,所以筆者根據上述對西方國家的經驗總結,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希望能為我國未來安樂死的立法提出一點建議。

5.1“安樂死”的適用對象

首先就社會現狀而言,希望接受安樂死的一般多為老年人或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所以在適用對象上必須是根據當代醫療水平已經不能治愈的瀕危患者;其次,病患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因為作為一個有意志自由的人,我們更加注重的是生命的質量和意義,若病患雖然肉體上有疼痛,但意志還一直充滿著活下去的希望,我們就不能剝奪他這種敢和病魔斗爭的精神。病患的痛苦我們無法用一個既定的標注去衡量大小和深淺,但是最基本的兩個方面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是必須要具備的。

5.2“安樂死”的適用條件

第一,病人在清醒狀態下自愿做出接受安樂死的決定。這一決定不能來自于被迫或強制,因為每一個公民都是個體,他人無法干涉其本人的生命權和自由權,否則就是侵犯了公民的權利,就要承擔刑事責任;第二,必須在減輕病患痛苦的醫療救助窮盡后才能實施安樂死,這主要是防止有心之人利用可能會肆意處置病患生命的情況發生;第三,原則上由醫生執行且必須是兩名以上,由醫生執行主要是本著對病患負責任的態度,而另外一名醫生需要充當的是見證人或監督人的角色,負責記錄中間的操作程序和病人的死亡過程,為日后復查留下檔案。

5.3“安樂死”的適用程序

第一,設置安樂死審查委員會,安樂死審查委員會的作用一是病患實施安樂死需向委員會提出申請,二是對實施安樂死的過程進行監督,三將安樂死實施結果向法院報備;第二,主治醫師出具一份關于病患身體情況的書面結論,其內容主要是該病患所患疾病是否是現代醫療技術所無法挽救的,病患是否承受著由疾病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其余能夠幫助病患減輕痛苦的醫療救助措施是否已使用窮盡,病患是否有好轉現象等;第三,病患需向指定機關提出安樂死申請,即只能向安樂死審查委員會提出,申請采用書面格式,申請的內容包括主治醫生開具的疾病證明和申請安樂死的原因,原則上由病患本人自己書寫,沒有書寫能力的,由親屬或監護人書寫并進行公證,以保證代書內容與病患本人口述的一致性;第四,對安樂死實施情況進行審查,審查分為兩項,一是由安樂死委員監督會進行的事先審查,其審查內容主要包括病患是否不堪忍受疾病所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現代醫療技術是否已經無法治愈病患的疾病,二是由司法機關進行的事后審查,審查內容是是否能夠排除故意殺人的嫌疑以及實施步驟是否按照嚴格的法律規定,這一點主要是借鑒了荷蘭安樂死復審委員會報告制度,通過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強化醫生的責任,對臨終患者的處置方式更加慎重,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安樂死案件的上報,起到對安樂死的法律監督作用;第五,成立專門的安樂死監督機制。首先醫院要進行自我監督,保證安樂死實施行為的的公正性,其次在執行時除了主治醫師外,還需要病人家屬以及安樂死審查委員會的人員在場,最后社會大眾的監督,一經發現違法行為,可隨時向人民法院舉報,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筆者之所以強調要建立專門的監督機制不僅與我國國家機關的權力分配和權力行使的原則有著密切的關系,還有就是對荷蘭近期安樂死案件的漏報率的關注,即使是像荷蘭這樣醫療實踐非常深入的國家也會存在紕漏的地方,所以我國更應該防患于未然;第六,對于違反法律規定實施安樂死的必須要受到嚴厲的制裁,在實施安樂死這一過程中因為允許無書寫能力的病患由其監護人或近親屬提出申請,家屬可能會以不愿贍養老人或撫養嬰幼兒為借口實施安樂死,那就是故意殺人的性質,并從重處罰。其次,執行醫生也有可能為謀取利益提供虛假病歷或者是沒有窮盡能夠幫助病人減輕痛苦的醫療救助就貿然實施安樂死,對于這種情況也應當給與刑事處罰。最后審查委員會本身也可能在審查過程中出現錯誤,由審查委員會自身造成的錯誤由審查委員會承擔責任。

結論

安樂死在我國遲遲未能立法的原因有很多,各界學者對此也是褒貶不一,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我們必須要審視當下的大環境并采取一定的行動以適應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氛圍中,死亡是一個避諱的話題,但是捫心自問,我們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安樂死并理解其存在的意義,而不是一味地以我國經濟發展不發達,醫療體系不健全,違背傳統倫理道德,不符合大眾觀念等緣由就否定安樂死的存在及意義。

安樂死的對象針對的是那些現代醫療技術無法挽救的瀕危患者,他們在疾病的折磨下所遭受的痛苦是我們常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延長了這些病患的存活時間,另一方面更增加了他們的痛苦,我們一直倡導臨終關懷,那么我們不應該剝奪病患選擇生命的權利,尊重他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病患應該有體面死去的權利。

雖然安樂死在我國立法還存在著一定障礙,但是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當下的國情和已出現的安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