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習: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_第1頁
高考專題復習: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_第2頁
高考專題復習: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_第3頁
高考專題復習: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_第4頁
高考專題復習: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訓練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幾絲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馬兒此時尚氣宇昂揚,我卻不勝酒力,在河邊下馬,等不及解下馬鞍,就想倒在這芳草中睡一覺。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幾絲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馬兒此時尚氣宇昂揚,我卻不勝酒力,在河邊下馬,等不及解下馬鞍,就想倒在這芳草中睡一覺。

這小河中的清風明月多么可愛,馬兒啊可千萬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馬鞍作枕頭,斜臥在綠楊橋上進入了夢鄉,聽見杜鵑叫時,天已明了。西江月①【宋】蘇軾照野彌彌②淺浪,橫空隱隱層霄=3\*GB3③。障泥=4\*GB3④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揚橋,杜宇=5\*GB3⑤一聲春曉。【注】①此詞為蘇軾被貶黃州作。其春夜行蘄水邊,過酒家,飲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枕臂醉臥少休。拂曉,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書此詞于橋柱上。②彌彌:水波翻動的樣子。=3\*GB3③層霄:彌漫的云氣。=4\*GB3④障泥:馬韉,垂于馬兩側以擋泥土。=5\*GB3⑤杜宇:指杜鵑鳥。(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寫詞人臨溪流,即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韉,就欲眠于芳草。既側面描繪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現了詞人的喜悅心情。B.“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一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瓊瑤,本是美玉,這里指月色;水月交輝,有如晶瑩剔透的珠玉。此句傳神地寫出水月之靜美。C.“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一句用“解鞍欹枕”這個特寫鏡頭表現出詞人的隨意豁達,而“杜鵑春曉”寫出空山春晨的喧鬧和生機。D.詩人于拂曉被杜鵑鳥吵醒,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書此詞,卻未寫此景,只用“杜宇一聲”概之,這是留白寫法,讓人頓生無限遐想。E.本詞寫作者愛惜一溪風月,不讓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曉,描寫了一個醉心自然、隨性灑脫、樂觀豁達的詩人形象。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鬧和生機”不對,應為“表現了空山春晨的萬籟俱寂”。D“被杜鵑鳥吵醒”無根據,且不合詩歌意境】(2)請從表達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兩句的妙處。(6分)①側面描寫(或側面烘托):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涌起,空中云朵依稀,側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過寫景營造出清爽明麗的意境,凸顯詩人愉悅之情。③疊詞,“彌彌”“隱隱”表現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諧,瑯瑯上口,聲聲悅耳。④對仗,“照野”對“橫空”,“彌彌”對“隱隱”,“淺浪”對“層霄”,對仗工整,富于音韻之美。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題目。(11分)《紅樓夢》中寫道,經過兩首不成功的《詠月詩》后,香菱終于寫成了一首眾人稱贊為“新巧有趣”的詩。詩文如下: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月亮的光華誰也難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質地多清寒。廣袤的原野一片銀色傳來搗衣聲陣陣,雄雞報曉夜色將可闌可殘月仍掛天邊。秋江里漂泊的旅人聞笛聲更添愁緒,樓上傷情的少婦終夜里倦倚欄桿。惹得月宮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不使人們永遠團圓。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月亮的光華誰也難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質地多清寒。廣袤的原野一片銀色傳來搗衣聲陣陣,雄雞報曉夜色將可闌可殘月仍掛天邊。秋江里漂泊的旅人聞笛聲更添愁緒,樓上傷情的少婦終夜里倦倚欄桿。惹得月宮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不使人們永遠團圓。(1)閱讀上面一首詩,選擇對詩意解說有誤的兩項:(5分)A.首聯寫月光璀璨,光芒難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卻非常凄清。B.頷聯寫一瀉千里的月光之下,處處傳來搗衣之聲,直到雄雞高唱、缺月高掛。C.頸聯寫了穿綠蓑的江上人秋夜聞笛,閨中女子樓頭望月兩幅畫面。D.尾聯詩人向嫦娥發問:“為什么不讓分離的親人重新團聚在一起,永不再分離呢?”E.該詩同《春江花月夜》一樣,借思婦、離人、游子的月下情懷表達月之思鄉懷人意蘊。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誤,該句另寫早行之人,D不是詩人向嫦娥發問,而是詩人想像嫦娥自己問自己,E本詩寫的是行人別情、思婦懷人、江上之人思鄉。)(2)這首詩被眾人贊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體現在何處?請從寫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新巧之處有三點:(1)除首聯直接寫月外,其它句句不著“月”字,但句句與月相關。(2)首聯一個“寒”字為全詩之骨(“詩眼”、“奠定感情基調”均可),全詩圍繞這個寒字展開,情感濃郁。(3)詩中化用古代詩句,卻不露痕跡,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致。全詩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個要點2分,寫夠三個要點可得滿分,如果有其他說法,言之成理亦可給分)三、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后面題目。(11分)浪淘沙

感事明

劉基天際草離離,鴻雁南歸,冷煙凝恨鎖斜暉。蝴蝶不知身是夢,飛上寒枝。惆悵倚闌時,總是傷悲,絕憐紅葉似芳菲。清露自凋楓自落,沒個人知。【注】這首詞寫與元末亂世,避難于江湖時期。(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分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A.首句寫無邊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機,奠定昂揚的基調。B.“鴻雁”這一意象不僅點出深秋季節,也暗示出旅人的思歸。C.上片結句暗用典故,與“莊生曉夢迷蝴蝶”如出一轍,蝴蝶正是詩人夢中之物。D.楓葉紅似春花,卻無人憐,遇清露而自凋,這“楓葉”正是孤高詩人的寫照。E.全詩明寫秋實寫“感事”,所以是一首傷時失意的寓托之作,詞風婉約。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飄零凄涼的感情基調;C、是推陳出新,蝴蝶是實有之物,如在夢中尋覓花枝而棲,卻只能飛上寒枝。D、“孤高”判斷無據。)(2)“沒個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結之情,詞人在這首詞中“郁結”了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6分)①飄零江湖的悲愁與失落;②實現人生抱負的無望而執著;③人生失意的自憐與自愛;④才華被埋沒的孤苦與怨恨。(解說略。每點2分,三點即可)【解析】本詞借景抒情,要想明確情感的內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蘊藏的深意。“凋楓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飄零江湖的失意。“鴻雁南歸”思歸之情,思歸更有深意,結合背景可知,避難江湖期間,希望安定,這個安定應該是心靈的安定,國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應該有無法實現的人生抱負。再抓一些關鍵詞品析,“飛上寒枝”“清露自凋”“沒個人知”,寫出了才華無人知曉的孤獨惆悵與悲憤。戰場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個人憂愁地吟詩。亂云低低的在黃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風中飄舞回旋。葫蘆丟棄了,酒器中沒有酒,火爐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紅。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著用手在空中劃著字。四、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戰場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個人憂愁地吟詩。亂云低低的在黃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風中飄舞回旋。葫蘆丟棄了,酒器中沒有酒,火爐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紅。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著用手在空中劃著字。對雪①杜甫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被叛軍抓住,解送回長安。②《世說新語。黜免》載:“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詩人用“多”寫“安史之亂”帶來的悲慘景象;用“獨”寫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發了詩人的悲涼之情。B.“瓢棄樽無綠”一句寫出了詩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態,表現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的艱苦。C.“爐存火似紅”中的“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寫出了詩人對溫暖的渴望。D.第四聯,詩人以殷浩自比,因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寫著字,以此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離散的親人深切牽掛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E.詩歌塑造了因國家動亂而滯留京城的一位貧寒交困、牽掛親人、愁苦無奈、憂傷國事而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C3分、A2分、E1分【A應為用“獨”寫詩人自己(“老翁”)的處境。C項“‘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錯誤,這句詩是寫爐火燃盡的情景。E項“壯志難酬”錯誤,詩歌中沒有體現。】(2)詩歌的第二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6分)詩歌第二聯描寫了黃昏云亂、風急雪緊的景象。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飛雪的狀態,表現自己在戰亂之中內心的悲涼;同時呼應詩歌標題“對雪”為下文描寫室內景象和抒發詩人感情做鋪墊,有利于突出詩歌憂國憂民的主旨。五、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注]崔峒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這首詩作于崔峒晚年,其時,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屬于閑官。詩題中“韋使君”指韋應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首句中的“謝”是“拒絕”的意思,詩句是說作者不務政事,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B.“竹杖紗巾”是隱者裝束,這一句是說作者如隱者般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兩聯寫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頸聯對兩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寫。D.頸聯運用典故,將李明府比作陶潛,將韋應物比作庾亮,夸贊他們的清廉。E.最后一聯寫作者不愿從萬里之外給君王獻書,因為君王深居禁宮無法收到。A3分、E2分、D1分【A項“作者不務政事”曲解詩意,根據注釋信息可知,作者當時任潞府功曹這樣的閑職,作者只是無政事可做。D為夸贊他們的雅潔。E項對最后一聯有曲解,最后一聯是作者的訴苦,是埋怨自己上書,君王卻不能賞識自己。】(2)詩歌題目中有“書情”二字,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①率意而為的自在閑適之情;②對隱居生活的向往、羨慕之情;③自傷不遇,對君王的怨恨之情。六、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注]辛棄疾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卜歸消息。便歸來、只是賦行云,襄王客。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注】陳季陵罷職辭行,辛棄疾在宴席上作此詞贈之。暮色蒼茫,風平浪靜,一葉孤舟有氣無力的停在江邊。還記得快樂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給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擊,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事,佳人離你而去。即便佳人歸來,和楚襄王夢高唐、賦行云一樣,不過是夢幻而己,并非現實。不要為那些小事而煩惱。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沒用,想也沒用,讓它過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現眼前的也只是凝貼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時少,失意時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頭發都蒼白了。笑你太多情,連青衫都濕透了。(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落日蒼茫”既點明了離別的時間,也給離別的宴席涂上了一層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寫到暮色,照應開頭,情含景中,形象鮮明。B.上片的景物描寫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特點,其中實景是眼前的蒼茫落日、一葉孤舟,虛景是記憶中的水光山色。C.“眉來眼去”寫山水的美好,詞人使用擬人的手法把無生命的山水寫得有生命有感情,以樂景寫哀情,表達了濃重的離愁別緒。D.“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卜歸消息”中,“倦客”是對罷職者的委婉說法,此處是指陳季陵;而此時佳人也離開詞人,二人均有難言的悲情。E.本詞除了在景物描寫上獨具匠心外,還大量使用了議論的寫作手法,如上片中“風才定、片帆無力”,下片中的“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就是議論句。B3分、D2分、E1分【B項“動靜結合”錯誤,上片的景物描寫沒有使用這種手法。D項“佳人也離開詞人,二人均有難言的悲情”錯誤,應該是佳人離陳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項上片中“風才定、片帆無力”不是議論句。】(2)這首詞的下片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抒發了詞人對友人的勸勉與激勵之情。“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四句,勸友人不要為那些小事煩惱。“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二句即事明理,說明人生在世,得意時少,失意時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頭白”呢。“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二句借古喻今,從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實是要激勵友人振作起來。七、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復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復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夜飲東坡①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注】①東坡:地名,在湖北黃岡,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岡時所寫。②縠(hū)紋:水中細小的波紋。(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上片首句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寄情于縱飲的心境。B.“歸來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時間之晚,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作者當時酒醉的情態。C.上片后三句寫家童鼻息如雷導致作者無法入眠,只好轉而諦聽江濤洶涌的聲音,更烘托出作者內心的無奈。D.下片前兩句寫出了作者的嘆息:遺憾自己總是身不由己,總免不了勞苦奔波,從而達不到真正的物我兩忘的境界。E.一葉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飄逝,不由得讓作者感慨萬千,希望能將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這廣闊的江海。C3分、E2分、D1分【C項“家童鼻息如雷導致作者無法入眠”理解錯誤,詞中是說敲不開門,所以去聽江聲。D“從而達不到真正的物我兩忘的境界”錯。E項從上下文來看,“小舟從此逝”并非實寫,而是作者超越現實的浪漫主義想象,是作者曠達襟懷的一種寄托。】(2)清代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這首詞中也有這樣的詞句,請指出來并作簡要分析。(6分)(示例)①上片敘述作者夜飲歸來,敲門無應而“倚杖聽江聲”,作者置身于寧靜、曠闊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榮辱仿佛被一筆勾銷,令人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其中充滿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闌風靜毅紋平”一句,既是寫的夜深風停、水面平靜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的一種體現,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脫的愿望的一種表達。八、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感遇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薦之嘉賓必受稱贊,山重水阻如何進獻?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環奧秘難尋。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②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注】①開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貶斥賢臣,本詩是作者被貶荊州時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語,故后世常用“歲寒”借指砥礪節操。(1)下列對本詩的解說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一、二句寫丹橘區別于一般樹木,能夠經受住嚴冬的摧殘,“猶”字的運用包含著作者對丹橘的贊頌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詰語“豈伊地氣暖”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贊美丹橘具有耐寒的節操。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來款待嘉賓,可是從中原到江南卻有山水阻隔,嘉賓難以到來。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來,是說那些嘉賓們的命運難測,只能聽其自然,如同寒暑變更四季交替讓人無法追尋。E.最后兩句指出人們只顧栽種桃李而不種丹橘,并以“此木豈無陰”反詰收束全詩,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喜愛之情。C3分、D2分、E1分【C項這兩句是說丹橘雖好,無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難以把它運出去,進獻給嘉賓。D項這里說的是丹橘的命運。E抒發了詩人的怨憤之情。】(2)杜甫曾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余”,意思是說他的詩意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余地。結合具體詩句,說說這首《感遇》能讓人聯想到哪些內容。(6分)示例:①詩人贊頌丹橘經冬猶綠,并不是因江南地氣溫暖,而是因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聯想到詩人自己雖遭權貴排擠,卻堅貞不屈保持正直高潔的品質與情操。②“自有歲寒心”一句充分顯現了丹橘堅韌的性格,歷霜雪而彌堅的高尚情操,使人聯想到詩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滿自信的神情,表現出威武不屈、挺拔崢嶸的英雄氣概。③詩中寫丹橘由于路途阻隔無法進獻給嘉賓,不能受到嘉賓的青睞,這不由使讀者聯想到當時朝政的黑暗和詩人遭貶斥的坎坷遭遇,詩人借橘喻人,感嘆自己空懷報國之才而無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賞識。④最后兩句寫桃李受世人重視,而被人們忽視的丹橘卻也能綠樹成陰,不禁使人聯想到詩人當時的心境,雖因遭受排擠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著自己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九、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高陽臺·送陳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里天低。寶帶金章,尊前茸帽風欹。秦關汴水經行地,想登臨、都付新詩。縱英游,疊鼓清笳,駿馬名姬。酒酣應對燕山雪,正冰河月凍,曉隴云飛。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②。東風漸綠西湖岸,雁已還、人未南歸。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注】①周密的友人陳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將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詞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隱居不仕。②方回:賀鑄的字。詞人在此處以賀鑄自比。【注解】原野中移動的旌旗耀眼飛揚,朝覲天子的車馬浩浩蕩蕩,平沙萬里,云天低曠,在餞別的宴席上,你腰系著寶帶身佩著金章,風吹茸帽傾斜而神采飛揚,故鄉的秦關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經過的地方。我猜想當你登臨它們時,一定會激動得吟詠新的章。你將在北國盡情游歷,聽疊鼓胡笳高亢雄壯的樂聲。你騎著駿馬威風凜凜,還有著名的美姬陪伴在身旁。當你酒酣耳熱時,面對著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如凝凍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結滿層冰的河面上,拂曉時隴頭處有幾朵白云在飛翔。如今我已是韶華遠逝,像當年的賀方回一樣,身在江南無法返家而無限感傷。又人誰來惦念思量?春風漸漸染綠西湖。大雁已經回到這里,但你卻依舊未能返鄉,最令人動情的是,即便折飛了梅花,也無法寄托我對你的思量。注釋:1.高陽臺:詞牌名,又名“慶春澤”。雙調一百字,平韻格。2.陳君衡:名允平,號西麓,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宋亡后,曾應召至元大者,不仕而歸。有詞集《日湖漁唱》。詞風和婉平正,少數作品表現了故國之思。3.旌旗:旗幟的總稱。4.朝天:指朝見天子。5.寶帶金章:官服有寶玉飾帶,金章即金印。6.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7.茸帽風攲(yǐ):《《北史·周書·獨孤信傳》:“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陳師道《南鄉子》詞:“側帽獨行斜照里,颼颼。”茸帽,皮帽;欹,側。“風欹”,原本作“風欺”,據別本改。8.英游:英俊之輩;才智杰出的人物。9.曉隴云飛:柳永《曲玉管》詞:“隴首云飛,江邊日晚。”10.投老:到老,臨老。11.方回:北宋詞人賀鑄字,有《青玉案》一詞最負盛名。黃庭堅曾賦詩贊云:“解道江南腸斷句,只今唯有賀方回。”此處作者自指。12.東風:王安石《泊船瓜洲》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此處借用其意。13.最關情:用陸凱、范曄故事,見舒亶《虞美人》注。(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詞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里天低”以豪放的筆調描繪出送別時凄涼、冷清和蕭瑟的景象。B.“茸帽風欹”寫友人頭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風吹得略略傾斜,一個“欹”字,極為傳神地勾畫出人物志得意滿的神氣。C.下闋前三句闊大而凄清的景象與上闋中“疊鼓清笳”的歡快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下面的抒情做了鋪墊。D.“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風燭殘年,江南的人誰會念及我呢?詞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賀鑄自比。E.這首詞中詞人既寫了眼前的實景,也寫了想象中的虛景,虛實相合,深沉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羨慕友人前程、哀嘆自己命運復雜感情。A3分、D2分、E1分【A項“描繪出送別時凄涼、冷清和蕭瑟的景象”分析不當。詞人描繪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壯闊場面。D項“江南誰念方回”的意思應是自己隱居江南,又有誰會念及我。由后面的“東風漸綠西湖岸,雁已還、人末南歸”可以看出詞人隱居江南。E“羨慕友人前程、哀嘆自己命運”錯,詩人是對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2)詞的下闋表達了詞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①“酒酣應對燕山雪,正冰河月凍,曉隴云飛”,設想友人遠去北國燕山雪飄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達了對友人遠去的不舍。②“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不僅包含了年老力衰、無人念及的傷感,還有國家淪亡的傷痛。③“東風漸綠西湖岸”至結尾,借對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繪,含蓄地表達了與友人離別的傷感和對友人仕元的不滿。十、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由于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發了仍不被重用.詠史(其二)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由于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發了仍不被重用.【晉】左思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①藉舊業,七葉珥漢貂②。馮公③豈不偉,白首不見招。【注】①金:指漢代金日?(dī),他家自漢武帝到漢平帝,七代為內侍。張:指漢代張湯,他家自漢宣帝以后,有十余人為侍中、中常侍。②七葉:七代。珥漢貂:漢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馮公:指漢代馮唐,他直到年老還在做中郎署長的小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詩歌前兩句是說松樹高大卻長在低處,小草低矮卻長在高山上。B.詩歌通過“澗底松”和“山上苗”的對比引出了對人世間的不公的描寫。C.詩人認為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沒法改變,體現了詩人消極的思想。D.全詩前四句起興,后四句“詠史”,表達詩人懷才不遇之情。E.詩人認為馮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為金張兩家的壓制未能做高官。C3分、E2分、D1分【C項“詩人認為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沒法改變,體現了詩人消極的思想”錯誤,從詩歌中看不出詩人有這種想法和思想。D“表達詩人懷才不遇之情”錯,表達的情感可參見后一題答案。E項“但因為金張兩家的壓制來能做高官”分析錯誤,此處用典是為了證明“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馮唐與金張兩家不在同一時期。】(2)全詩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幾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①全詩在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層,每四句為一層,先以澗底之松對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對比屈沉下僚的寒門才俊,再以世代顯赫的金張子弟對比壯志難酬、白首浩嘆的馮唐,引賢才以自況。②全詩抒發了對世族庸碌子弟竊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賢才屈沉下位這一社會不公現象的憤懣不平和悲嘆。十一、閱{賣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冬至留滯舒州有懷歲旦泊舟平江門外①曹彥約②舒郡驚冬節,吳門憶歲時③,天寒城閉早,凍合水行遲。再拜為兄壽,同聲念母慈。窮年終是客,至日始題詩。【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歲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彥約:南宋大臣、詩人,江西人。③吳門:指蘇州或蘇州一帶,即詩題中的“平江門外”。歲時:每年一定的季節或時間,此指春節。(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詩歌標題中的“冬至”交代了詩人寫這首詩的時間,“留滯舒州”點明了這首詩的寫作地點及緣由。B.詩歌第三、四句寫詩人回憶去年在吳門時,城門早早關閉,江面結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誤的情景。C.詩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是指拜兩次,詩中表達的是詩人對兄長的敬意。D.最后兩句寫詩人想到自己身在異鄉,又處于貧寒之中,無暇思念故鄉,冬至時思念之情頓起,寫下了這首詩。E.這首詩采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將對往事的回憶和現實的擔憂融為一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B3分、D2分、E1分【B項“回憶去年在吳門時”說法錯誤,三、四兩句寫的是眼前“滯留舒州”的景象,詩人擔心江面結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誤。D項“又處于貧寒之中”望文生義,“窮年”指一整年。E“化虛為實”應為“虛實結合”。】(2)詩眼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某個詞句,本詩首聯中哪個字是詩眼?它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6分)首聯中的“驚”是詩眼。詩人為冬至到來、春節為期不遠了感到驚嘆,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傷感之情,以及因留滯在舒州,擔心不能及時趕回家與母親春節團聚的憂慮之情。十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悲愁充滿了客游千里的羈旅之心。沒有機會進京求取功名,卻只能長久地淹留在趙國的舊地。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悲愁充滿了客游千里的羈旅之心。沒有機會進京求取功名,卻只能長久地淹留在趙國的舊地。自己已經離鄉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沒有機會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經常像馮諼那樣彈唱失意的劍歌。每次思歸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寫封書信來表示自己希望早日還家的心情。李賀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謁承明廬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國。旅歌屢彈鋏④,歸問時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賀家鄉的山。②承明廬:漢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趙勝。李賀作客潞州,是舊趙地,故云“平原客”。④彈鋏:《戰國策·齊策》載馮諼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彈鋏而歌,要魚、要車等。⑤裂帛:指寫家信。(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白勺兩項是(4分)A.詩歌標題“客游”,點明了詩人的身份,即客居他鄉的游子,通過標題可以看出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可能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虛寫的手法表現詩人遠在千里之外內心的情懷,“日暖”屬于想象的內容,詩人想象家鄉溫暖的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C.首聯下句的“暖”字與上句的“滿”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在客居他鄉的游子心目中,故鄉永遠是溫暖的,永遠是值得依戀的。D.頷聯上句中“承明廬”指代當朝統治者,表達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詩人以“平原客”自稱,抒發壯志難酬的慨嘆。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邁、年歲已高”的意思,詩人通過寫自己老邁,表達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之情。CE【C項“下句的‘暖’字與上句的‘滿’字形成鮮明的對比”錯誤,應該是“暖”字和“悲”字形成對比。E項頷聯中的“老”字是“總是”的意思,突出了詩人在外漂泊的時間長,表現了詩人羈旅漂泊和懷才不遇的凄楚與痛苦。】(2)唐代詩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崔詩中的“書”指家信,李詩尾聯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請簡要分析兩者表達的情感的異同。(7分)同:二者都借“家信”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異:崔詩主要寫詩人長期不能回家。所以連家信也常年斷絕。春天到來之時看到了鏡中的門發,表達丁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詩主要寫詩人想入朝為官而愿望始終得不到實現,于是想寫封家信告訴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傷。那時,我的住宅臨近湖水,秋水浸漬著石頭上的青苔。我整天都手持竹竿去那釣魚,樂而忘歸。堤邊楊柳在經久不息的秋風中搖曳,潮水還沒有退去。蘆葦凝結著白霜,冷氣逼人;大雁剛剛起飛。又聽到馬兒嘶叫了,那大概是它在頌贊美麗的紅葉吧。回頭聽到稀稀落落的鐘聲,這聲音喚起了我對青翠山色的記憶。今夜長安城樓被月色籠罩,老朋友相見,談起過去,彼此感慨,淚濕沾滿衣巾。十三、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那時,我的住宅臨近湖水,秋水浸漬著石頭上的青苔。我整天都手持竹竿去那釣魚,樂而忘歸。堤邊楊柳在經久不息的秋風中搖曳,潮水還沒有退去。蘆葦凝結著白霜,冷氣逼人;大雁剛剛起飛。又聽到馬兒嘶叫了,那大概是它在頌贊美麗的紅葉吧。回頭聽到稀稀落落的鐘聲,這聲音喚起了我對青翠山色的記憶。今夜長安城樓被月色籠罩,老朋友相見,談起過去,彼此感慨,淚濕沾滿衣巾。長安月夜與友人話故山趙嘏宅邊秋水浸苔磯①,日日持竿去不歸。楊桃風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飛。重嘶匹馬吟紅葉,卻聽疏鐘憶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滿樓月,故人相見一沾衣。【注】①苔磯:水邊突出的長滿青苔的巖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長安。(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宅邊秋水浸苔磯”描寫了住宅旁邊秋水浸濕苔磯的情景,既點明了時令特點,又渲染了一種凄清悲涼的氣氛。B.“日日持竿去不歸”是虛寫,回憶了當年在故鄉的生活狀態,“持竿”表現詩人生活的閑適,“去不歸”表現詩人對持竿垂釣的喜愛。C.“重嘶匹馬吟紅葉”使用擬人的手法,意思是馬的嘶嗚也許是在吟唱紅葉的美好吧,詩人以此表現對家鄉風物的贊美之情。D.“卻聽疏鐘憶翠微”是對故鄉風物的回憶,意思是詩人回憶起在故鄉山中聽到的鐘聲,還有那滿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E.尾聯回到觀實,寫詩人與友人相見,禁不住流下淚來,淚水沾濕了衣裳,這表現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的深情。AD【A項“渲染了一種凄清悲涼的氣氛”錯,詩人回憶中的故山生活是輕松閑適的。D項解讀錯誤,“卻聽疏鐘憶翠微”是說聽到鐘聲憶起了故鄉的山色。】(2)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7分)從意象上看,頷聯兩句各選三種富有特色的景物組接成畫,描畫故山風情,從側面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無盡思念;從意境上看,用楊桃、大風、潮水、蒹葭、冷霜、飛雁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凄清、悠遠的意境;語言上,這兩句用白描的手法寫景,樸素自然,更突出了對故鄉景物的記憶之深。十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結客少年場行孔紹安結客佩吳鉤,橫行度隴頭。雁在弓前落,云從陣后浮。吳師驚燧象①,燕將警奔牛②。轉蓬③飛不息,冰河結未流。若使三邊定,當封萬戶侯。【注】①吳師驚燧象:春秋時,吳、楚大戰,吳軍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讓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沖向吳軍把他們嚇退了。②燕將警奔牛:戰國時燕攻齊,圍即墨,齊將田單用牛千馀頭,灌脂束葦于牛尾,燃之,牛驚,突奔燕軍,燕軍大潰。③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飄零無定。(1)下列對詩歌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結客佩吳鉤,橫行度隴頭”,突出結客少年俠客的形象特征;“橫行”是走遍之意,“隴頭”,古代之邊疆。B.“雁在弓前落”寫結客少年本事的高超。“云從陣后浮”與“雁在弓前落”虛實結合,描繪了一幅較為廣闊的場景,既寫結客少年射箭本領的高超,又表達了對結客少年的贊美。C.“吳師驚燧象,燕將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個戰例,從正面進一步來表現結客少年的軍事才華。D.“轉蓬飛不息,冰河結未流”,寫的是結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E.“若使三邊定,當封萬戶侯”,表達了對結客少年的信心和寬慰。“三邊”,古稱幽州、并州、涼州為三邊,后泛指邊疆。CD【C項不是“正面”而是側面。D項“不包含其他情感”分析不當,還包含對朝廷不能重用結客少年的不平。】(2)請簡要分析“轉蓬飛不息,冰河結未流”的妙處。(7分)“轉蓬飛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結客少年像“轉蓬”一樣四處飄零;“冰河結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現了結客少年的運氣像冰河一樣還沒化解開,時運不濟。詩人通過這兩句詩表達了對結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卻未能建功立業的不平和感嘆,同時也寄寓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感傷情懷。①芙蓉:指荷花。②涵:包含,包容。③滄:暗綠色(指水)。④背飛雙燕:雙燕相背而飛。此處有勞燕分飛、朋友離別的意思。⑤闌:欄桿。⑥合:應該。⑦尊:同“樽”,酒杯。荷花落盡天連著水,暮色蒼茫煙波隨風起。分飛的雙燕緊貼著寒云,我獨上小樓東邊倚欄觀看。短暫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蓋滿京城道。遠方友人也定會登臺凝望,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①芙蓉:指荷花。②涵:包含,包容。③滄:暗綠色(指水)。④背飛雙燕:雙燕相背而飛。此處有勞燕分飛、朋友離別的意思。⑤闌:欄桿。⑥合:應該。⑦尊:同“樽”,酒杯。荷花落盡天連著水,暮色蒼茫煙波隨風起。分飛的雙燕緊貼著寒云,我獨上小樓東邊倚欄觀看。短暫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蓋滿京城道。遠方友人也定會登臺凝望,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注】①舒亶:宋神宗時任御史中丞,獲罪罷官,寫此詞寄贈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陸凱與范曄是好友,陸凱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長安給范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1)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上片的前兩句寫詩人日暮登樓所見,寥寥幾筆,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B.本詞用字精妙,“芙蓉落盡天涵水”中“涵”字寫出了天空蒼茫、水天一色的特點。C.“貼云寒”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雙燕背飛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詩人內心的凄涼。D.此詞上片主寫景,下片主言情,用語清婉雅麗,情真意切,不失為贈答詞中的佳作。C.(不是擬人手法,“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寒”表面寫天氣,實指詩人心境。)(2)本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8分)本詞表達了詩人罷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僅表達了對他鄉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達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詩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寫光陰荏苒,自己寂寥寡歡,只能借酒澆愁,孤獨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時分登樓所見的花殘香消、煙波蕩漾與雙燕分飛來寄托內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陸凱折梅相贈的典故,這一枝明艷的“江南春色”定會給“雪滿長安”的自己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友情的溫暖,表達渴望得到友人慰問的心情。④虛寫(或虛實結合、從對方落筆、想象),下片后兩句設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臺眺望,即使道遠雪阻也會寄給我江南一枝梅,更能顯出遲暮懷人的深深情誼(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點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寫出一種3分,寫出兩種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結合詞句分析2分。)十六、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喜遷鶯·晉師勝淝上李綱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將至。延晉祚,庇燕民,周雅③何曾專莢。⑴淝上:淝水之濱。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境內。⑵限:阻隔,界限。⑶逾:越過。⑷人謀克敵:人的謀略可以克敵制勝。⑸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辱稱。⑹阿堅:指十六國時前秦皇帝苻堅。南牧:南侵。⑺倏忽:轉眼之間,突然。⑻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處畫:處理籌劃。⑼頤指:指下巴的動向示意,進行指揮。這里形容謝安指揮若定。⑽八千戈甲:指謝玄率領八千精兵渡淝水作戰,大破秦軍。⑾蛇豕:毒蛇和野豬。比如兇殘的敵人。⑿鞭弭:揮鞭駕車前行。⒀麾: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⒁風靡:望風披靡。⒂鳴鶴:即風聲鶴唳之意。苻堅敗退,見八公山上草木,以為是晉軍,聽到風聲鶴叫也以為是晉軍追來。⒃祚:皇帝,國統。⒄烝民:眾多的百姓。⒅周雅:指《詩經》“大雅”和“小雅”中贊頌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獫狁的詩篇。【注】①晉師勝淝上: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前秦的苻堅以百萬之師犯晉,東晉謝安指揮八千軍士在淝水抗擊,并大獲全勝。②李綱: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詩經》中贊頌周宣王戰功的詩篇。⑴淝上:淝水之濱。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境內。⑵限:阻隔,界限。⑶逾:越過。⑷人謀克敵:人的謀略可以克敵制勝。⑸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辱稱。⑹阿堅:指十六國時前秦皇帝苻堅。南牧:南侵。⑺倏忽:轉眼之間,突然。⑻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處畫:處理籌劃。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