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_第1頁
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_第2頁
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_第3頁
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_第4頁
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周變易理論認識里的人體有形周身r——兼論中周學說與中醫經典形體觀之差異王琪林【摘要】中周論里的中為零壹(氣、陰陽),周為五周四六八支廿(土火木水金).五周變易理論認為氣津血精是人體的基本物質,組成人體靈肉組織;六臟(連同六腑)和八器是軀體的二十個核心器官,聯系二十經絡;六臟六腑又與十二管道相感應.四質在六臟八器中生成與儲存,又在支道廿經中運行,共同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形體.【期刊名稱】《廣東蠶業》【年(卷),期】2016(050)004【總頁數】10頁(P50-59)【關鍵詞】五周變易理論;中周學說;中者零壹;四質六臟八器支道廿經;人體結構【作者】王琪林【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語種】中文【中圖分類】R29羌源于先秦之西戎,逐漸向西、南遷徙。后秦為晉所亡,而羌人仍居于西北一帶。漢時,“漢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將兵十萬擊平之。始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左右?!蔽骱<唇袢涨嗪J『D喜刈遄灾沃葜輰傥蹇h之一的共和縣,鹽池即今日青海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附近。根據古代羌人“所居無常,依居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的記載,當時的羌人仍舊過著游牧生活。羌人因勇猛繁衍擴散,但終因戰亂而被迫遷徙。進入中原的羌人多融于或同化于藏族,或同化于漢族。亦有一小部分羌人,在唐朝與吐蕃長期的戰爭和不定的局勢罅隙中單獨保存并發展下來,形成了今天的羌族。中周論(中周學說)是羌醫藥學的基本哲學理論,包括中氣本原論和五周變易論。中氣本原論認為宇宙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無形之氣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構筑世界有形萬物的基礎。陰陽(黑白,尼核砒石依基)陰陽吸斥的作用是宇宙萬物變化的力、能本原。陰陽的對立理論在羌人的生活中常稱為為黑白學,明朝楊大年《談苑》中記載:“羌人以心順為心白人,以心逆為心黑人?!蔽逯茏円渍摰幕緝热菸逯苷摚卜Q五石論、五系論,與中華傳統的五行論相似。羌人認為羌屬金,貴如寶石,尊白色,尚大數,好辛味,居氣燥之西方(西羌)?!逗鬂h書·西羌傳贊》明云“金行氣剛,播生西羌”。西羌自古崇尚折色,西夏立國初時,稱作“邦尼定國”——西夏語之意為“白上國”、“尚白之國”。古羌族興于中國的西北部,那里高山戈壁,古羌人對隨時隨地可見可用的石頭產生特殊的情感,積累了大量對石頭性狀的認識,逐漸根據石頭的圓整程度總結出了五種石:尖石、長石、方石、寶石和圓石,并神奇地把五石與世界上僅有的五種正多面體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五石對應了五數:四、八、六、二十和十二;后人結合了漢字的意義對五石進行了命名:象、荒、合、廿和支。羌人認為氣石是構筑世界萬物的本原,但運動不足、變化太過或時空混亂等原因也會使石成為致病因素,形成石病(饒·依基)。五石對應五氣、五化、五味和五音的理論,與我國傳統的五行理論有著驚人的一致,這充分地說明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是華夏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并不能說五行論是漢族發明的,五石論是羌族首創的,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血緣還是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文化的交融并不代表各族群的文化已經全然同化,五周論(五石論)所反映出來的獨特認識就是羌族傳統哲學理論的特色之一。表1五周變易屬性歸類表?五周變易理論對人體有形周身的認識人體的構成包括“中”(零壹)和“周”(四六八支廿),“中”為中心元神,存在;所以,這里闡述的有形周身就是指內周身。四質(羌語稱“革日杭”):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作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四質也有單獨的連屬體系,具體如表2。一年四季中的春天和一天四時中的早晨,均為氣候溫暖、元氣升發之時,故氣聯結于春和晨,春生蘭,屬東方青龍。同理,津性涼,應于四季之秋與四時之昏,秋開菊,屬西方白虎。血性熱,應于四季之夏和四時之午,夏長竹,屬南方朱雀。人體陰胞生里陽睪長外,即卵精具有“陰者喜暖、陽者喜寒”的特點,卵胞之精外生于寒內育于熱,陰陽交會而新生;一身之精的生精養精蓄精保精,在外寒內溫平衡狀態更能充分得到養護和發揮潛能,所以精應于四季之冬和四時之夜。冬發梅,屬北方這玄武。在具體應用方面,衍生出有“氣適春養晨練、津宜秋滋昏潤、血在夏益午護,精于冬填夜守”等養生康復的理論與方法。表2四質系統歸類表?六臟系(羌語稱“禾朵爾牟合”):六臟與六腑互為表里的六對器官六臟系統中,羌族的六臟六腑在概念和功能上與傳統中醫認識的大體相同,所不同此對臟腑有其單獨的連屬系統。包膈也稱包膈絡或包,在羌醫里它的生理作用包括經,其華在腹(這里的腹,是指向軀體的前面,而不僅僅是指現代解剖學上的腹部),雖然在人體周身這個整體里六臟系屬火,但在六臟系內部,包膈屬于中周之中,其余五臟屬于中周之周,這是“中周之內仍有中周、五行之內包含五行”道理的客觀體現。表3六臟系統歸類表?八器(八輔,羌語稱“克爾嘎”):內周形體之重器但不與水谷直接接觸,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于六臟藏精氣的作用,卻不像六臟一樣有著與血液非常緊密關聯,似臟非臟。有些學者誤解“八輔”為“八腑”,這樣就會與六臟體系中的“六腑”相混淆;而稱為“八官”又易與“五官”,所以按民間所稱“八器”比較合適。也有學者誤會這八個輔助器官完全等同于中醫里的奇恒之腑,這也是不對的。中周理論體系中的八器,是與“奇經八脈”相對應的,雖然沒有十二經那樣經典的表里配對關系,但也有偏陰偏陽的說法,詳見表4。腦相對于脊而言,腦藏于顱內類臟,脊連通肢體類腑。卵相對乳來說,卵聚精氣而類臟,乳通陽表而類腑。胰相對迎而言,胰深藏腹里類臟,迎淺生項表類腑。髓相對骨來說,髓,陰柔若水生津化血而類臟;骨,陽剛堅強受盛護髓而類腑。表4八器系統歸類表?支道(羌語稱“賽米薩喜居·依基”):具有神靈通道的人體系統結構羌醫賽米管道學說的內容與現代解剖學對人體結構的相關認識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可能是跟羌族古老而樸素的驗尸習俗有關。羌人釋比對于野外意外死亡或暴疾而亡的族人除了對遺體進行仔細觀察記錄以外,還要用動物來模擬死者外傷事故的過程,然后解剖動物獲取傷亡原因,這為羌族醫學積累了確切的動物形態學知識,并通過類關聯和推演絡繹,歸納出十二管道學說(如表5)。表5支道系統歸類表?廿經(羌語稱“依雖·格惹”):有形周身的無形結構督脊脈、沖卵脈、帶乳脈、陰維胰脈、陽維咽脈、陰蹻髓脈和陽蹻骨脈。二十經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特點與中醫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大體相同,而在循行分布、經氣特點、腧穴數量和定位以及特定穴規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中周廿經的經氣行聚特性和特定穴規律脈的絡脈也各有絡出腧穴(絡穴),4結是指六臟腑之經脈連于肢體末端(根)和頭胸腹(結)在四肢的肘膝關節部。十二標本是指十二管道與十二正經的感應部位,感應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稱為本,感應在頭胸背部稱為標。氣街是二十經各自強盛之部位,大體位于所連屬器官所在位置的附近。五周四六八支廿理論中的四海、六根結、十并不指明具體定位,這與傳統中醫里的理論有所不同。在特定穴方面,中周廿經里的每個經穴都是特定穴,十四正經中每條經都有其四質輸穴(4)、六臟腑合穴(陽經有俞陰經有募,共6個,位于本臟之經稱原穴)、八器會穴(8個,位于本臟之經稱原穴)、支道應穴(12個),如表6。另外,廿經在循行過程中發生交會的地方若為腧穴所在,則此類腧穴稱為交會穴。表6十四經腧穴及特定穴?中周廿經在循行分布和經穴構成方面與傳統中醫的異同點傳統中醫的二十經脈共有腧穴361個,中周學說里廿經中的十四正經各有腧穴30個,共有腧穴420個,詳見表6。中周肺經循行分布的描述與傳統中醫理論里的描述是一致的,但理解上有差異。中周學說認為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通過氣沖、歸來、水道、大巨、庫房、氣戶(以上十八穴在傳統中醫里屬足陽明胃經)還循,途中經過胃口,然后接于包樞(中周學說特有腧穴;位于氣戶與中府連線的中點,正對第一肋間隙),再連到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止于少商(以上十一穴在傳統中醫里本屬于手太陰肺經)。中周大腸經比傳統中醫里的要長一些,也就是在末尾的“上挾鼻孔”之后還有肩前、夾承漿、金玉(即金津玉液)經。中周胃經循行分布的描述與傳統中醫理論里的描述相同,但也存在理解不周。中周學說認為胃經循行胸腹部只有少腹、提托、盆隔三個腧穴(這三個腧穴在傳統中醫里屬于經外奇穴),氣街是胃經與肺經的交會穴,屬于肺經。中周脾經比傳統中醫里的也要長一些,在“連舌本散舌下”后接的是“其直者,從胃出脅,上膈,下循外側,至腹股”,再接回“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由于中周脾經比傳統中醫脾經多了這一段循行,經穴上也多了九個中周學說特有腧穴,分別是包膈、三焦以及八器在本經上的感應穴。周里穴位于在胸外側區,第7肋間隙,在腋后線上,在大包后1寸。與周里在同一垂直線上,腦稟位于第8肋間隙;卵稟位于第9肋下緣;胰稟位于第10肋下緣;髓稟髂嵴上緣。與小包81911011中周心經比傳統中醫里的多一個分支,在直行的“下膈絡下小腸”后接的是“以下出臀,挾脊上腰中,至肩膊”,再接回“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若在傳統中醫理論里,全經穴中的后九個本屬于手少陰心經,而前二十一腧穴除了脘俞(也稱胃脘下俞)是經外奇穴外全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中周小腸經比傳統中醫里的多一個小段,就是在“卻入耳中”之后接“出耳后,從第二十至第二十八個腧穴(完骨到頷厭)屬于足少陽膽經,最后兩個腧穴為經外奇穴。中周膀胱經相對于傳統中醫而言,在循行上少了“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這一段,在經穴構成上少了從“大杼”到“白環俞”共二十穴(歸于的少陰心經)、從“上髎”到“會陽”共五穴(歸于手厥陰心包經)以及從“附分”到“秩邊”十四穴(歸于手厥陰心包經),但多了“痞根、腰眼”這兩個在傳統中醫里屬于經外奇穴的腧穴。中周學說在背腰部只有痞根和腰眼兩個腧穴,這與傳統中醫里認識區別相當大的地方。大收、長收這三個腧穴,介于陰谷與橫骨之間。蟲巢、長收和大收三穴均在大腿的大收位于股骨內側髁與恥骨結節連線的中點;長收位于股骨內側髁與恥骨結節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的交界處。中周學說理解“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是在軀體后方行走的,并經過了從“夾脊一”到“下髎”的腧穴位置。三十個經穴中,前十九穴在傳統中醫里是經外奇穴,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在傳統中醫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中周三焦經的循行相較于傳統中醫而言,在末端有所不同。傳統中醫中的“……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在中周學說的描述是“……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額,過客主人,走耳前,交頰,至目銳眥”。此經經穴中的定喘、百勞在傳統中醫里是經外奇穴,而本神、頭臨泣、陽白、上關、聽會這五個腧穴在傳統中醫里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腧穴。中周膽經的循行與傳統中醫中里的描述是相同的,但經穴分布上有所不同。在中周學說中,完骨、頭竅陰、浮白、天沖、率谷、曲鬢、懸厘、懸顱、頷厭、本神、頭臨泣、陽白、上關、聽會不是膽經經穴,前九個腧穴屬于經的手太陽小腸經,的五個腧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中周學說里的足厥陰肝經的循行在傳統中醫里“……與督脈會于巔”與“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之間,插入了“其支者,從陰器過下極,從骶后上腰,經背至上焦”。相對于傳統中醫多了這一段循行,也多了從“會陽”到“附分”的十六個腧穴。經穴的后十六個腧穴中除了通陽(位于會陽與秩邊連線的中點)是中周學說特有腧穴,其它十五個腧穴在傳統中醫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八器脈包括任腦脈、督脊脈、沖卵脈、帶乳脈、陰維胰脈、陽維咽脈、陰蹻髓脈和陽蹻骨脈。任腦脈與脊督脈的循行與傳統中醫里的任督脈循行完全吻合,只是腧穴組成上略有不同。八器脈中的其它六條經脈沒有屬于其本經的腧穴,但存在與它經的交會穴。表7中周廿經相對于傳統中醫二十經的經穴特點?3基于經典哲學理論的人體認識也應與科學俱進中周學說是羌醫藥學關于生命學(峚蘇·德爾思)的基本理論,包括了自然醫學(尼納尼·伲悟依基赤貝)和文化醫學(科斯達璽·納祿斯)等內容。羌醫中周論認為人體除了有形的內周身,還有無形的外周身——即五周天,內外周身可以進行氣體交換(莫斯納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