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3"\h\zHYPERLINK\l"_Toc16494148"一、總則1HYPERLINK\l"_Toc16494149"(一)目標與任務1HYPERLINK\l"_Toc16494150"(二)規劃思路1HYPERLINK\l"_Toc16494151"(三)規劃原則6HYPERLINK\l"_Toc16494152"(四)工作要求7HYPERLINK\l"_Toc16494153"(五)基本規定9HYPERLINK\l"_Toc16494154"(六)進度安排9HYPERLINK\l"_Toc16494155"二、水資源調查評價11HYPERLINK\l"_Toc16494156"(一)基本要求11HYPERLINK\l"_Toc16494157"(二)降水12HYPERLINK\l"_Toc16494158"(三)蒸發能力及干旱指數12HYPERLINK\l"_Toc16494159"(四)河流泥沙13HYPERLINK\l"_Toc16494160"(五)地表水資源量13HYPERLINK\l"_Toc16494161"(六)地下水資源量14HYPERLINK\l"_Toc16494162"(七)地表水水質16HYPERLINK\l"_Toc16494163"(八)地下水水質17HYPERLINK\l"_Toc16494164"(九)水資源總量19HYPERLINK\l"_Toc16494165"(十)水資源可利用量20HYPERLINK\l"_Toc16494166"(十一)水資源演變情勢分析22HYPERLINK\l"_Toc16494167"三、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24HYPERLINK\l"_Toc16494168"(一)基本要求24HYPERLINK\l"_Toc16494169"(二)經濟社會資料收集整理25HYPERLINK\l"_Toc16494170"(三)供水基礎設施及供水能力調查統計26HYPERLINK\l"_Toc16494171"(四)供水量調查統計26HYPERLINK\l"_Toc16494172"(五)供水水質調查分析27HYPERLINK\l"_Toc16494173"(六)用水量調查統計28HYPERLINK\l"_Toc16494174"(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29HYPERLINK\l"_Toc16494175"(八)廢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調查分析29HYPERLINK\l"_Toc16494176"(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檢查31HYPERLINK\l"_Toc16494177"(十)用水水平分析評價31HYPERLINK\l"_Toc16494178"(十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分析32HYPERLINK\l"_Toc16494179"(十二)河道內用水調查分析33HYPERLINK\l"_Toc16494180"(十三)與水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調查評價33HYPERLINK\l"_Toc16494181"(十四)現狀供需分析34HYPERLINK\l"_Toc16494182"四、需水預測35HYPERLINK\l"_Toc16494183"(一)基本要求35HYPERLINK\l"_Toc16494184"(二)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分析37HYPERLINK\l"_Toc16494185"(三)經濟社會需水預測39HYPERLINK\l"_Toc16494186"(四)生態環境需水預測41HYPERLINK\l"_Toc16494187"(五)河道內其他需水量預測41HYPERLINK\l"_Toc16494188"(六)需水量匯總42HYPERLINK\l"_Toc16494189"五、節約用水43HYPERLINK\l"_Toc16494190"(一)基本要求43HYPERLINK\l"_Toc16494191"(二)現狀用水水平分析43HYPERLINK\l"_Toc16494192"(三)節水標準與指標44HYPERLINK\l"_Toc16494193"(四)節水潛力45HYPERLINK\l"_Toc16494194"(五)節水方案46HYPERLINK\l"_Toc16494195"六、水資源保護47HYPERLINK\l"_Toc16494196"(一)基本要求47HYPERLINK\l"_Toc16494197"(二)水功能區水質目標48HYPERLINK\l"_Toc16494198"(三)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分析48HYPERLINK\l"_Toc16494199"(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減量49HYPERLINK\l"_Toc16494200"(五)地表水水質保護措施49HYPERLINK\l"_Toc16494201"(六)地下水保護50HYPERLINK\l"_Toc16494202"(七)與水相關的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51HYPERLINK\l"_Toc16494203"七、供水預測52HYPERLINK\l"_Toc16494204"(一)基本要求52HYPERLINK\l"_Toc16494205"(二)地表水供水52HYPERLINK\l"_Toc16494206"(三)地下水供水54HYPERLINK\l"_Toc16494207"(四)其他水源開發利用54HYPERLINK\l"_Toc16494208"(五)供水預測與供水方案56HYPERLINK\l"_Toc16494209"八、水資源配置58HYPERLINK\l"_Toc16494210"(一)基本要求58HYPERLINK\l"_Toc16494211"(二)基準年供需分析60HYPERLINK\l"_Toc16494212"(三)方案生成61HYPERLINK\l"_Toc16494213"(四)規劃水平年供需分析61HYPERLINK\l"_Toc16494214"(五)方案比選與推薦方案評價62HYPERLINK\l"_Toc16494215"(六)特殊干旱期應急對策制定63HYPERLINK\l"_Toc16494216"九、總體布局與實施方案64HYPERLINK\l"_Toc16494217"(一)基本要求64HYPERLINK\l"_Toc16494218"(二)總體布局64HYPERLINK\l"_Toc16494219"(三)實施方案65HYPERLINK\l"_Toc16494220"(四)非工程措施66HYPERLINK\l"_Toc16494221"十、規劃實施效果評價68HYPERLINK\l"_Toc16494222"(一)基本要求68HYPERLINK\l"_Toc16494223"(二)評價內容68HYPERLINK\l"_Toc16227046"附件1《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審查會審查意見HYPERLINK\l"_Toc16227047"附件2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專家組會議紀要一、總則(一)目標與任務1.總體目標。本次規劃的目的是為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規劃基礎,要在進一步查清我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和評價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對水資源的要求,提出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的總體布局及實施方案,促進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任務要求。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總體目標與要求,本次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需水預測、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供水預測、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與實施方案、規劃實施效果評價等內容。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任務總體結構見圖1。(二)規劃思路1.總體思路。規劃編制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部署,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確定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和方向、任務和重點、模式和步驟、對策和措施,統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規范水事行為,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與實施方案需水預測水資源調查評價供水預測水資源綜合規劃信息系統建設水資源綜合規劃有關專題研究規劃實施效果評價圖1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任務總體結構示意圖2.規劃重點。通過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摸清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并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化趨勢,為制定規劃方案及水資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礎。在節約、保護的前提下,分析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在此基礎上,研究水資源宏觀調配的指標,制定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統籌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根據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議。規劃要突出水資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3.規劃技術路線。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各個環節及各部分工作是一個有機組合的整體,相互之間動態反饋,需綜合協調。《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本次規劃的任務進行了分解,共分為10個部分,各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見圖2。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開發利用程度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開發利用程度開發利用水平與效率開發利用存在問題總則落實任務、明確思路、程序、途徑、資料與成果要求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數量、質量核算與評價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數量、質量核算與評價水資源可利用量水循環規律與參數水資源保護水功能區劃保護和治污水資源保護水功能區劃保護和治污節約用水潛力估算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配置的可能方案需水預測需水預測發展趨勢與需求生活、生產與生態需水城鄉及區域對水的需求可能抑制需求的措施和方案供水預測開發潛力與可能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方案其他水源開發潛力與方案抑制需求方案保護生態環境方案增加供水方案抑制需求方案保護生態環境方案增加供水方案現有工程保護方案排污削減納污能力規劃工程現有工程保護方案排污削減納污能力規劃工程其他水源節水量需水量控制目標可供水量用水需求控制目標可供水量用水需求水資源配置水資源配置各種組合方案供需分析方案比較與判別推薦配置方案水量水質工程措施實施方案工程措施實施方案實施效果評價非工程措施實施計劃總體布局圖2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各部分內容間相互關系示意圖(1)通過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可為其余部分工作提供水資源數量、質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礎成果;提供對現狀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評價成果;提供對現狀水資源問題的定性與定量識別與評價結果;為需水預測、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供水預測、水資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要在上述兩部分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為需水預測、供水預測和水資源配置提供可進行比選的方案,提出技術經濟和環境影響因素的有關分析結果;同時,在接納水資源配置部分成果反饋的基礎上,提出推薦的節水及水資源保護方案。(3)需水預測和供水預測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為基礎,為水資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排污等方面的預測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積極保護生態環境措施的可能組合方案及其相應的技術經濟指標,為水資源配置提供優化選擇的條件;預測工作與以上各部分工作及水資源配置工作經過往復與疊代,形成水資源規劃的動態過程,以尋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協調的合理配置方案。(4)水資源配置是本次規劃的重點,應在進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較的基礎上,通過經濟、技術和生態環境分析論證與比選,確定配置方案。水資源配置以流域水量和水質統籌考慮的供需分析為基礎,將流域水循環和水資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過程緊密聯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進行。水資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輸入的同時,也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間和最終成果的反饋,以便相互疊代,取得優化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同時為總體規劃布局、水資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選擇及其實施確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資源合理配置思路示意圖見圖3。現狀供需分析現狀供需分析增加供給保護生態環境抑制需求增加供給保護生態環境抑制需求用水需求控制目標可供水量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用水需求控制目標可供水量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規劃方案集生成規劃方案集生成供需分析計算供需分析計算水質水量節點平衡分區平衡水質水量節點平衡分區平衡高效規劃方案比較高效規劃方案比較公平環境經濟社會公平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可持續水系統及配置方案水系統及配置方案作用效果比較與判別推薦合理配置方案推薦合理配置方案水與經濟社會用水與供水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水與經濟社會用水與供水水資源開發與保護圖3水資源配置思路示意圖(5)總體布局與實施方案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支撐和保障,包括根據水資源條件和合理配置結果,提出對調整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建議,提出水資源調配系統的總體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等綜合措施的實施方案以及評價實施效果等。(三)規劃原則1.全面規劃。制定規劃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管理等做出總體安排。要堅持開源節流治污并重,除害興利結合,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與農村、流域與區域、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等關系。2.協調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規模、水平和速度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城市發展、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生態環境建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3.可持續利用。統籌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與地下水、當地水與外流域調水、水利工程供水與多種其它水源供水。強化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4.因地制宜。根據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確定適合本地實際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及對策,提出各類用水的優先次序,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重點。5.依法治水。規劃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真研究水資源管理的體制、機制、法制問題。制定有關水資源管理的法規、政策與制度,規范和調節水事活動。6.科學治水。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規劃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技術方法和規劃思想,科學配置水資源,緩解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科學管理水資源,制訂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四)工作要求1.協調各類規劃關系。為保障規劃工作的有序進行,一要協調好綜合規劃與專業規劃之間的關系,突出綜合規劃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綜合規劃應涵蓋有關專業規劃的原則、任務與總體方案等,對各專業規劃的編制或修訂具有指導作用,專業規劃應當服從綜合規劃并與綜合規劃成果相銜接;二要協調好全國規劃與流域規劃、流域規劃與區域規劃之間的關系,本次規劃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規劃,各流域機構按照各自職責范圍,各盡其職,組織流域內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規劃工作,經協調后,在形成流域規劃初步成果基礎上,進行全國平衡和協調,最后形成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2.做好與相關規劃的有機銜接。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等國家計劃及相關規劃為基本依據。制定規劃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部署和生產力布局以及國土整治、生態環境建設、防洪減災、城市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有機銜接,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采用技術、法律、經濟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3.加強規劃編制的組織與協調。要加強對規劃編制工作的組織與協調,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組織和動員各種力量開展規劃工作,保證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合理劃分規劃工作階段,注重規劃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適時有序地進行有關流域及區域基礎資料和有關規劃指標與中間成果等方面的協調與匯總,及時提出階段性匯總成果。4.求實創新地編制規劃。規劃編制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國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以解決重大水資源問題為出發點,按照科學和求實精神編制規劃。同時,規劃編制應具有較高的起點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有所創新,針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采用現代的規劃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資料、新方法、新技術)的要求編制規劃。5.提高規劃的開放程度。規劃要全面總結、合理吸收已有的規劃和有關研究成果,堅持科學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發揮專家的積極作用和規劃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規劃的開放程度,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6.加強規劃的基礎工作。要保證基本資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有關規劃的基礎資料、發展指標、定額,以及規劃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要深入做好調查研究和專項研究工作,各流域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按要求進行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及時提交相關資料與成果。7.嚴格控制規劃進度。各地要遵照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領導小組的部署和安排開展規劃工作,分階段突出重點,保證工作進度。對于以往規劃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要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做好人員培訓工作,確保規劃工作按進度順利進行。8.確保規劃的成果質量。各層次規劃都要嚴格按照技術大綱的要求開展工作,特別要重視與規劃有關的基礎數據一致性的審查、復核與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相互比較、綜合平衡,進行數據的合理性分析,對中間成果和最終成果進行綜合分析、檢查、協調、匯總與平衡。(五)基本規定1.規劃范圍。本次規劃的范圍為除香港、澳門和臺灣以外的我國全部地區,各流域應按照職責范圍和分工,組織開展規劃的編制工作。2.水資源分區。本次規劃采用全國統一的三級水資源分區(詳見《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三級以下分區由流域機構協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并報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3.規劃水平年。本次規劃要求水文系列延長到2000年,水資源調查評價按水文同步系列進行。規劃以2000年為基準年,2010年為近期水平年,2020年為中期水平年,2030年為遠期水平年。4.價格與投資估算水平。為使有關經濟發展及投資資料具有可比性,要求對有關經濟發展指標按照當年價和2000年可比價同時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對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價計算的統計數據,可按照統計年鑒中的環比指數逐年推算。投資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的價格水平為準。5.水資源。除特殊說明外,本規劃所指水資源主要是指通過水循環年復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對于可利用的其他水源(含通過集雨工程利用的雨水、處理并再利用的污水、可利用的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規劃利用的海水等)在規劃中也應根據各地情況,統籌考慮。(六)進度安排規劃編制工作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階段一調查評價:重點完成水資源分區及計算面積核定、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水資源保護(已開展)等工作;部署水資源綜合規劃信息系統開發及有關專題研究,按計劃進度開展工作。階段二合理配置:重點完成節約用水,需求預測,供水預測以及水資源配置等規劃工作。階段三重點完成實施方案制定:包括總體布局與實施方案,規劃實施效果評價等內容,并提交最終成果。各階段進度計劃為:2002年8月: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全面開展工作;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階段一調查評價的工作,完成第一批專題研究工作;2004年6月::初步完成階階段二合理配配置的工作,完完成第二批專專題研究工作作;2004年10月月:初步完成成階段三實施施方案制定的的工作;2004年12月月:提出省(自自治區、直轄轄市)與流域域規劃初步成成果;2005年8月::提出全國及及流域水資源源綜合規劃送送審成果;2005年12月月:完成成果果的審查與上上報。二、水資源調查評評價(一)基本要求1.根據我國水水文資料積累累條件,并考考慮系列代表表性要求,全全國統一采用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期水文系列作作為水資源評評價的基本依依據。2.對于實測徑徑流已不能代代表天然狀況況的水文站實實測資料要進進行水量還原原計算,對于于流域下墊面面條件變化造造成天然徑流流量系列明顯顯變化的水文文站要進行天天然年徑流系系列的一致性性分析處理,提提出系列一致致性較好、反反映近期下墊墊面條件的地地表水資源量量評價成果。3.考慮地下水水補給、排泄泄條件及地表表水與地下水水之間轉化關關系的變化,按按近期條件評評價地下水資資源量。地下下水資源量按按水文地質單單元進行評價價,然后將成成果歸入水資資源分區和行行政分區。4.為了更好地地反映水資源源量的時空分分布特征,以以及解決大區區和小區之間間的組合頻率率問題,要求求分區計算降降水量、天然然徑流量、降降水補給地下下水量和水資資源總量的45年系列值。5.根據近期水水質監測資料料,對河流、湖湖泊、水庫和和地下水的水水質進行評價價,并對主要要供水水源地地水質單獨評評價。6.按照人口、資資源、環境與與經濟社會協協調發展的原原則,綜合考考慮河川徑流流特征、地下下水開采條件件、生態環境境保護要求及及技術經濟等等因素,估算算地表水可利利用量和地下下水可開采量量,為水資源源承載能力分分析提供依據據。7.對水資源情情勢變化較大大的流域或區區域,應分析析變化原因和和主要影響因因素,按照本本次制訂的規規劃方案實施施前和實施后后兩種情況預預測未來水資資源量、水質質和可利用量量的變化趨勢勢。(二)降水1.繪制1956~20000年和1980~2000年兩張同步步期的年降水水量均值等值值線圖,以及及1956~2000年同步期Cv等值線圖,反反映年降水量量的時空分布布特征。2.計算各計算算分區(三級級區套地級行行政區,下同同)1956~2000年的年降水水量系列。分分別分析計算算三級區和地地級行政區1956~2000年、1956~1979年、1971~2000年和1980~2000年四個時段段年降水量系系列的統計參參數(均值、Cv、Cs/Cv)及不同頻頻率(P=20%、50%、75%、95%)的年降水水量。3.在每個三級區內,至至少選取一個個具有1956~2000年系列且分分月資料齊全全的雨量代表表站,分析計計算不同頻率率(P=20%、50%、75%、95%)典型年和和多年平均的的降水月分配配。4.選取有60年以上上且包含1956~2000年資料的長長系列雨量站站,通過長短短系列特征值值及豐枯年數數組成的對比比分析,對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兩個系列列的代表性進進行評價。5.選取有60年以上上且包含1956~2000年資料的長長系列站,分分析其降水量量的年際變化化特征,包括括豐枯周期、連連豐連枯、極極值比等。6.計算20世世紀50、60、70、80、90年代各水資資源分區和行行政分區的年年降水量均值值,分析其變變化趨勢。(三)蒸發能力及及干旱指數1.蒸發能力是指充分分供水條件下下的陸面蒸發發量,可近似似用E601型蒸發發器觀測的水水面蒸發量表表示。干旱指指數指年蒸發發能力與年降降水量的比值值。2.繪制19880~2000年同步系列列水面蒸發量量年均值等值值線圖,并分分析其地區分分布特征。3.在有蒸發站站的水資源三三級區內,至至少選取一個個月、年資料料齊全的水面面蒸發代表站站,分析計算算多年平均水水面蒸發量的的月分配。4.選擇觀測年數長、資資料質量好、蒸蒸發器型號一一致的蒸發站站,分析水面面蒸發量的多多年變化趨勢勢。5.根據19880~2000年同同步期的降水水量年均值等等值線圖與水水面蒸發量年年均值等值線線圖,繪制干干旱指數年均均值等值線圖圖。(四)河流泥沙1.選取主要河河流控制站或或區域代表站站,采用1956~2000年實測泥沙沙資料,統計計分析不同年年段的多年平平均含沙量、輸輸沙量,反映映河流泥沙的的時間變化情情況。2.選擇一些資資料條件較好好、淤積嚴重重的水庫、湖湖泊和河段,進進行泥沙沖、淤淤變化情況分分析。3.選擇中、小小集水面積的的典型流域,分分析水土保持持生態建設對對河流含沙量量和輸沙量的的影響。(五)地表水資源源量1.地表水資源源量是指河流流、湖泊、冰冰川等地表水水體中由當地地降雨形成、可可以逐年更新新的動態水量量,用天然河河川徑流量表表示。要求通通過實測徑流流還原計算和和天然徑流量量系列一致性性分析處理,提提出系列一致致性較好、反反映近期下墊墊面條件的天天然年徑流量量系列,作為為評價地表水水資源量的基基本依據。2.單站徑流資料統計計分析應在以以往工作的基基礎上進行補補充分析,將將資料系列延延長至2000年。3.選取集水面積為3300~5000kkm2的水文站(測測站稀少地區區可適當放寬寬要求),根根據還原、修修正后的1956~2000年天然年徑徑流系列均值值,繪制同步步期多年平均均年徑流深等等值線圖。4.在單站徑流流量分析計算算的基礎上,計計算各計算分分區1956~2000年的天然年年徑流量系列列。分析計算算三級區和地地級行政區與與年降水量系系列相應的年年徑流量系列列的統計參數數和不同頻率率(P=20%、50%、75%、95%)的年徑流流量。5.按不同自然地理類類型區,選取取受地表水開開發利用影響響較小且徑流流資料較齊全全的代表站,分分析天然河川川徑流量的年年內分配特征征。6.選取國界附近及沿沿海的水文站站,根據實測測徑流資料計計算流入國境境水量、流出出國境水量、流流入國際界河河水量和入海海水量。選取取省界附近的的水文站,根根據實測徑流流資料計算入入省境水量、出出省境水量和和流入省際界界河水量。按按1956~2000年逐年分別別進行統計,并并分析其年際際變化趨勢和和空間分布特特征。(六)地下水資源源量1.地下水是指賦賦存于飽水巖巖土空隙中的的重力水。地下水資源源量是指地下下水體中參與水循循環且可以逐逐年更新的動動態水量。要要求對淺層地地下水資源量量及其時空分分布特征進行行全面評價。2.地下水的補給、徑徑流、排泄情情勢受地形地地貌、地質構構造及水文地地質條件制約約,要求按地地形地貌及水水文地質條件件劃分為下列列3級類型區::(1)I級類型區:將評價價區劃分為平平原區和山丘丘區2個I級類型區;(2)Ⅱ級類型區:將平原原區劃分為一一般、內陸盆盆地、山間平平原區和沙漠漠區4個Ⅱ級類型區;;將山丘區劃劃分為一般和和巖溶山區2個Ⅱ級類型區(各各地可根據實實際需要將一一般山丘區進進一步劃分為為一般山區和和一般丘陵區區);(3)Ⅲ級類型區:根據水水文地質條件件,將各Ⅱ級類型區分分別劃分為若干均均衡計算區,稱Ⅲ級類型區。3.要求根據水文氣象象、地下水動動態、包氣帶帶及含水層與與隔水層巖性性和厚度、灌灌溉定額以及及抽水試驗等等資料,考慮慮降水、地表表水與地下水水間的轉化關關系,采用多多種方法進行行綜合分析,確定相應的水文地質參數選用值。4.要求評價反映近期期下墊面條件件下的地下水水資源量(1980~2000),并要求求計算1956~2000年與水資源源總量有關項項目的系列成成果。平原區區地下水資源源量采用補給給量法計算,同同時計算各項項排泄量;山山丘區地下水水資源量采用用排泄量法計計算。5.根據地下水礦化度度(M)分區成果果,對平原區區M1g/L、1g/L<<M2g//L、2g/L<<M3g/L(稱“微咸水”)、3g/L<<M5g/L和M>5g/L等礦化度的的地下水資源源量分別進行行評價和統計計。其中,M1g/L、1g/L<<M2g/L兩個礦化度度范圍,要求求計算地下水水蓄變量和進進行水均衡分分析,評價的的地下水資源源量參與水資資源總量評價價;M>2g//L的各礦化度度范圍,可根根據1991~2000年期間接近平水水年年份的有有關資料,計計算平均地下下水資源量,但但不參與水資資源總量評價價。6.根據水資源分分區中平原區區多年平均地地下水資源量量與山丘區的地下水資源源量年均值相相加,再扣除除兩者之間的的重復計算量量(重復計算算量為平原區區中多年平均均山前側向補補給量與由河河川基流量形形成的地表水水體補給量之之和),即為為該水資源分分區多年平均均地下水資源源量。7.南方四區(長江、東東南諸河、珠珠江及西南諸諸河)中尚未未開發利用淺淺層地下水的的地區,地下下水資源量評評價可適當簡化。8.要求對大型、特大大型地下水水水源地逐一進進行多年平均均地下水資源源量核算,并調查統計各各大型、特大大型地下水水水源地1991~2000年期間年均地下水實際開采量并核定定超采區面積積、超采量以以及引發的主主要生態環境災害害狀況。9.平原區中深層承壓壓水開發利用用程度較高的的地區,要求求進行多年平平均深層承壓壓水資源量計計算,評價成成果單列,技技術要求和方方法另行確定定。(七)地表水水質質1.地表水水質質是指地表水水體的物理、化化學和生物學學的特征和性性質。評價內內容包括各水水資源分區地地表水體的水水化學類型、水水質現狀(含含污染狀況)、水水質變化趨勢勢、供水水源源地水質以及及水功能區水水質達標情況況等。2.水化學類型型分析。要求求在第一次全全國水資源評評價相關成果果的基礎上進進行必要的補補充。選用鉀鉀、鈉、鈣、鎂鎂、重碳酸根根、氯根、硫硫酸根、碳酸酸根等項目,采采用阿廖金分分類法劃分地地表水水化學學類型,并調調查分析總硬硬度及礦化度度。3.現狀水質評評價。統一采采用2000年為基準;;若2000年數據不全全可進行補測測或以2000年前后1~2年內的數據據代替。要求求按河流、湖湖泊(水庫)分分別進行評價價。河流水質質評價項目為為pH值、硫酸根根、氯離子、溶溶解性鐵、溶溶解氧、高錳錳酸鹽指數、五五日生化需氧氧量、氨氮、硝硝酸鹽氮、亞亞硝酸鹽氮、氟氟化物、揮發發酚、總氰化化物、總砷、總總汞、總銅、總總鉛、總鋅、總總鎘、六價鉻鉻、總磷、石石油類、水溫溫、總硬度等等24項。統一要要求的必評項項目為溶解氧氧、高錳酸鹽鹽指數、氨氮氮、揮發酚和和總砷等5項。標準采采用《地面水水環境質量標標準》(GBB3838--2002)。4.底質污染評評價。對污染染較重的河流流、湖泊(水水庫),要求求進行底質污污染現狀調查查評價。評價價項目選用PPH值、總鉻鉻、總砷、總總銅、總鋅、總總鉛、總鎘、總總汞、有機質質9項,標準采采用《土地環環境質量標準準》(GB115618--1995)。5.水質變化趨趨勢分析。選選擇具有代表表性的水質監監測控制站,包包括大江大河河大湖及重要要水庫的控制制站、獨流入入海河流的出出口控制站以以及人口50萬以上重要要城市的下游游控制站等,進進行水質變化化趨勢分析。6.水資源分區區水質評價。在在河流、湖泊泊(水庫)等等地表水體水水質現狀評價價的基礎上,以以水資源三級級區為單元進進行。7.水功能區水水質達標分析析。水功能區區水質達標分分析范圍應包包括已進行水水功能區劃的的全部范圍,各各地可在水利利部頒布試行行的《中國水水功能區劃》的的基礎上,適適當擴充、調調整。要求將將分析成果歸歸并到水資源源三級區。8.供水水源地地水質評價。重重點是集中式式飲用水水源源地,包括水水功能區劃所所確定的保護護區中的集中中供水水源區區、開發利用用區中的飲用用水水源區,以以及20萬人口以上上城市的日供供水量在5萬噸以上的的飲用水水源源地等。評價價標準采用GB38338-20002,對標準所所列的全部水水質項目進行行水質級別和和達標評價。對對缺少有毒有有機物評價數數據的集中式式飲用水水源源地,要進行行補充監測,對對主要超標物物,要統計超超標率。(八)地下水水質質1.地下水水質質是指地下水水體的物理、化化學和生物學學特征和性質質。主要評價價對象是平原原區淺層地下下水以及進行行了地下水可可開采量評價價的巖溶水和和基巖裂隙水水。評價內容容包括地下水水化學分類、地地下水現狀水水質評價以及及近期地下水水水質動態變變化趨勢和地地下水污染分分析等。2.充分利用以以往及近期地地下水水質監監測資料,采采用舒卡列夫夫分類法確定定地下水化學學類型。3.地下水現狀狀水質評價。評評價基準年為為2000年,在缺少2000年地下水水水質監測資料料的地區,可可以2000年前后1~2年的資料替替代;必要時時,可以2002年補測資料料替代。統一要求必評的水水質監測項目目為pH值、礦化度度(M)、總硬度度(以CaCO3計)、氨氮氮、揮發性酚酚類(以苯酚酚計)、高錳錳酸鹽指數、總總大腸菌群等等共7項。各地可可根據實際需需要,選用評評價氟化物(以F表示)、氯化物、氰化物、碘化物、砷、硝酸鹽、亞硝酸鹽、鉻(六價)、汞、鉛、錳、鐵、鎘、化學需氧量以及其它有毒有機物或重金屬等水質監測項目。按照國家標準GBB/T144848-93《地下水質質量標準》在GB/T14848-93中沒有列出分類指標的項目,可參照其他國家級或行業級水質標準確定分類和控制標準,并要求列出參照標準的名稱。,對對各計算分區區的地下水水水質進行分類類。并以Ⅲ類水標準的的上限值作為為控制標準,記記錄達到IV類、V類標準的各各水質監測項項目的名稱、監監測值、超標標指數和超標在GB/T14848-93中沒有列出分類指標的項目,可參照其他國家級或行業級水質標準確定分類和控制標準,并要求列出參照標準的名稱。4.要求廣泛收收集各有關部部門地下水水水質監測資料料,選用質量量較好且具有有代表性,盡盡可能多年份份的地下水水水質監測井進進行地下水水水質變化趨勢勢分析。綜合分析計算分區區內地下水水水質監測井各各監測項目的的變化趨勢,作作為相應分區區的地下水水水質變化趨勢勢。5.地下水污染染分析。要求求調查有可能能造成地下水水污染的污染染源。污染源源包括水質低低劣的地表水水體(如排污污河道、滲井井、納污湖庫庫塘壩等)、污污灌區和農藥藥化肥施用量量較高的農田田、廢棄物堆堆放場等。地地下水污染分分析的重點區區域是污染源源附近,尤其其是存在污染染源的地下水水水源地。在充分利用已有資資料的基礎上上,分別調查查分析海水入入侵、地下咸咸水侵入淡水水含水層的情情況,分析其其變化趨勢,繪繪出現狀條件件下咸淡水界界線。充分利用地下水水水質現狀評價價和變化趨勢勢分析成果,密密切結合污染染源種類、物物質組成和地地理分布特征征,通過綜合合分析,確定定地下水現狀狀污染區域界界線、主要污污染項目和污污染程度。6.大型及特大大型地下水水水源地水質評評價。要求對對大型及特大大型地下水水水源地逐一進進行水質評價價。未形成超超采區的,以以生產井布井井區為評價區區;已形成超超采區的,以以相應超采區區為評價區。評評價內容包括括地下水水質質現狀、變化化趨勢和地下下水污染分析析,選用監測測井應適當加加密,并要求求充分收集“三致”物質的檢出出情況,必要要時進行補充充監測。7.根據評價區區地下水水質質現狀、變化化趨勢分析和和地下水污染染分析成果,以以及各大型及及特大型地下下水水源地水水質評價成果果,提出保護護和改善地下下水水質的保保障措施。(九)水資源總量量1.一定區域內內的水資源總總量是指當地地降水形成的的地表和地下下產水量,即即地表產流量量與降水入滲滲補給地下水水量之和。要要求計算統一一到近期下墊墊面條件下的的1956~2000年水資源總總量系列。2.分區水資源源總量一般可可用下列公式式計算:W=Rs+Pr==R+Pr-Rg式中:W為水資源源總量,Rs為地表徑流流量(不包括括河川基流),R為河川徑流量,Pr為降水入滲補給量(山丘區用地下水排泄總量代替);Rg為河川基流量(平原區只計降水入滲補給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上述各分量均應在在近期下墊面面條件下進行行計算,可直直接采用地表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量評價價的系列成果果。在某些特特殊地區如南南方水網區、巖巖溶山區等,難難以計算降水水入滲補給量量和分割基流流量的,可根根據當地情況況采用其他方方法估算。3.計算各分區區1956~2000年的水資源源總量系列,統統計分析三級級區和地級行行政區不同長長度系列的統統計參數和不不同頻率的水水資源總量。4.根據各分區區的降水量(P)、地表徑徑流量(Rs)、降水入入滲補給量(Pr)、水資源源總量(W)和計算面面積(F),分區計計算地表產流流系數(Rs/P)、降水入入滲補給系數數(Pr/P)、產水系系數(W/P)和產水模模數(W/F),結合降降水量和下墊墊面因素的地地帶性規律,分分析其地區分分布情況,檢檢查水資源總總量計算成果果的合理性。(十)水資源可利利用量1.地表水資源源可利用量(1)本次規劃確定的的地表水資源源可利用量,是是指在可預見見的時期內,在在統籌考慮生生活、生產和和生態環境用用水,協調河河道內與河道道外用水的基基礎上,通過過經濟合理,技技術可行的措措施可供河道道外一次性利利用的最大水水量(不包括括回歸水重復復利用量)。(2)地表水資源可利利用量應按流流域水系進行行分析計算,以以反映流域上上下游、干支支流、左右岸岸之間的聯系系以及整體性性。省(自治治區、直轄市市)按獨立流流域或控制節節點進行計算算,流域機構構按一級區協協調匯總。(3)根據各流域水系系的特點以及及水資源條件件,可采用適適宜的方法估估算地表水資資源可利用量量。如在水資資源緊缺及生生態環境脆弱弱的地區,應應優先滿足河河道內最小生生態環境需水水要求,并扣扣除由于不能能控制利用而而下泄的水量量;在水資源源較豐沛的地地區,其上游游及支流重點點考慮技術經經濟條件確定定的供水能力力,下游及干干流主要考慮慮滿足最小生生態環境要求求的河道內用用水;沿海地地區獨流入海海的河流,可可在考慮工程程調蓄能力及及河口生態環環境保護要求求的基礎上,估估算可利用量量;國際河流流應根據有關關國際協議參參照國際通用用的規則,結結合現狀水資資源利用的實實際情況進行行估算。具體體計算方法另另行確定。2.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采量(1)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采量是指在可可預見的時期期內,通過經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措施,在不引引起生態環境境惡化條件下下允許從含水水層中獲取的的最大水量。(2)地下水資源可開開采量評價的的地域范圍為為目前已經開開采和有開采采前景的地區區。其中,北北方六區(松松花江區、遼遼河區、海河河區、黃河區區、淮河區及及西北諸河區區)平原區的的多年平均淺淺層地下水資資源可開采量量是評價的重重點;一般山山丘區和巖溶溶山區(包括括小型河谷平平原)中,以以鑿井取水形形式開發利用用地下水程度度較高的區域域以及在不具具備蓄引提等等地表水開發發利用方式、具具有鑿井取水水形式開發利利用地下水的的條件且當地地水資源供需需矛盾突出的的區域,宜計計算多年平均均地下水資源源可開采量;;大型及特大大型地下水水水源地要求逐逐一進行多年年平均地下水水資源可開采采量計算。(3)分析確定一般山山丘區和巖溶溶山區地下水水資源可開采采量時,應區區分出與當地地地表水資源源可利用量間間的重復計算算量。(4)要求根據近期條條件下的多年年平均地下水水資源量,計計算多年平均均淺層地下水水資源可開采采量。北方六六區應繪制平平原區多年平平均淺層地下下水資源可開開采量模數分分區圖,并填填制各地下水水Ⅱ級類型區多多年平均地下下水資源可開開采量成果表表。(5)在深層承壓水開發發利用程度較較高的平原區區,要求計算算多年平均深深層承壓水可可開采量。深層承壓水水可開采量計計算的技術要要求和方法另另行確定。3.水資源可利用總總量水資源可利用總量量是指在可預預見的時期內內,在統籌生生活、生產和和生態環境用用水要求的基基礎上,通過過經濟合理、技技術可行的措措施可資一次次性利用的最最大水量。本次規劃中水資源源可利用總量量的計算,可可采取地表水水資源可利用用量與淺層地地下水資源可可開采量相加加再扣除地表表水資源可利利用量與地下下水資源可開開采量兩者之之間重復計算算水量的方法法估算。重復復水量主要是是除平原區淺淺層地下水的的渠系滲漏和和渠灌田間入入滲補給量的的開采利用部部分與地表水水資源可利用用量之間的重重復計算量,采采用下式估算算:Q總=Q地表+Q地下-Q重其中:Q重重=ρ(Q渠+Q田)式中:Q總為水資資源可利用總總量;Q地表為地表水水資源可利用用量;Q地下為淺層地地下水資源可可開采量;Q重為地表水資資源可利用量量與地下水資資源可開采量量之間重復計計算量;Q渠為渠系滲漏漏補給量;Q田為田間地表表水灌溉入滲滲補給量;ρρ為可開采系系數,是可開開采量與地下下水資源量的的比值。(十一)水資源演演變情勢分析析1.對于新中國國成立以來特特別是近20年來水資源源情勢變化較較大的流域或或區域,要求求利用已有資資料分析成因因和主要影響響因素。重點點分析人類活活動改變下墊墊面條件對水水資源情勢的的影響,包括括土地和水資資源開發利用用對地表產水水量的影響,地地表水開發利利用方式及農農業節水措施施等對平原區區地下水資源源量和可開采采量的影響,以以及山丘區地地下水資源開開采對河川基基流量的影響響等。2.未來人類活活動對水資源源形成及轉化化的影響仍將將持續,未來來水資源的開開發利用情況況也將與現狀狀有所不同,如如節約用水水水平的提高、水水污染防治力力度加大以及及水資源配置置等工程措施施的實施等,也也將會對未來來的水資源情情勢產生一定定的影響。要要求結合水資資源綜合規劃劃的有關成果果,以現狀水水資源評價的的成果為基礎礎,對水資源源的形成和轉轉化起主要作作用的一些關關鍵因素的未未來可能變化化趨勢,進行行定性和定量量相結合的分分析;對未來來地表水與地地下水相互轉轉化關系的有有關參數和水水資源形成與與轉化邊界條條件的可能變變化進行趨勢勢分析和情景景預測;按照照規劃推薦方方案實施前后后兩種情況的的對比,預測測未來水資源源量、水質和和可利用量的的可能變化趨趨勢。三、水資源開發利利用情況調查查評價(一)基本要求1.以水資源三三級區和地級級行政區為統統計單元,收收集整理1980、1985、1990、1995、2000年等5年與用水關關聯的主要經經濟社會指標標,調查統計計2000年的供水基基礎設施及其其供水能力。2.以水資源三三級區和地級級行政區為統統計單元,調調查統計1980、1985、1990、1995、2000年等5年的供水量量和用水量,估估算1995年和2000年的用水消消耗量,全面面分析供、用用、耗水量的的組成情況及及其變化趨勢勢。此外,還還需調查統計計國家批準的的各建制市建建成區范圍內內1995年和2000年的供水量量和用水量。3.考慮到歷史史資料的延續續性,本次規規劃規定水資資源開發利用用情況調查評評價部分對歷歷史用水情況況的調查仍采采用現“全國水資源源公報”規定的用水水統計分類(其其供用水統計計口徑簡稱“原口徑”);需水預預測和供需分分析及合理配配置工作依照照水資源分區區,區別河道道內與河道外外用水,分城城鎮和農村,按按生活、生產產和生態(環環境)三大類類分別進行(其其供需水統計計口徑簡稱“新口徑”,詳見本《大大綱》需水預預測部分)。4.1980年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的用水量量按“原口徑”,分農業、工工業、生活進進行分類統計計;2000年用水量除除按“原口徑”統計外,還還要按本次規規劃要求的“新口徑”進行分類統統計。供用水水資料不足的的省(自治區區、直轄市),要要求2000年按水資源源三級區和地地級行政區填填報,其余4個年份可按按水資源二級級區填報。5.根據地表水水取水口、地地下水開采井井的水質監測測資料及其供供水量,分析析估算1995年和2000年各類用戶戶不同水質的的供水量,對對供水水質進進行評價。6.對20000年的點污染染源(工業和和城市生活)、面面污染源、入入河(湖、庫庫)排污口等等情況進行調調查,結合水水功能區劃分分,統計分析析各水資源三三級區2000年的廢污水水和主要污染染物的排放量量,以及排入入河湖庫的廢廢污水量和主主要污染物量量。7.在經濟社會會指標和用水水調查統計的的基礎上,分分析各分區上上述5個年份的綜綜合用水指標標,評價各地地區的節水水水平和用水效效率。調查分分析一些城市市和不同類型型灌區的供水水水價及用水水管理指標,為為分析各地區區的節水潛力力和需水預測測提供基礎數數據。8.以19911~2000年為計算時時段,對各流流域的地表水水資源開發率率、平原區淺淺層地下水開開采率及水資資源消耗率進進行分析計算算,評價水資資源的開發利利用程度。9.選擇重點研研究河段,調調查分析河道道內生態環境境用水和生產產用水情況。對對地表水過量量引用、地下下水超采、水水體污染等不不合理開發利利用所造成的的生態環境問問題進行調查查和評價。(二)經濟社會資資料收集整理理1.收集統計與與用水密切關關聯的經濟社社會發展指標標,主要有人人口、工農業業產值、灌溉溉面積、牲畜畜頭數、國內內生產總值(GDP)、耕地面面積、糧食產產量等。應結結合用水項目目分類,進一一步對有關指指標劃分為與與用水項目分分類相對應的的細目。2.人口分別按按城鎮人口和和農村人口統統計,并要統統計非農業人人口。各年份份城鎮人口沿沿用《中國統統計年鑒》1982年規定的統統計概念。3.國內生產總總值、工業總總產值和工業業增加值按當當年價和2000年可比價兩兩種價格統計計。工業按總總產值和增加加值統計,并并將火電(包包括核電)工工業單獨列出出。水力發電電屬河道內用用水,應將其其從工業產值值中扣除。4.2000年年耕地面積以以1996年國家土地地管理局公布布的數據為基基礎,按國土土資源部發布布的2000年數據分解解到各水資源源分區和行政政分區。5.灌溉面積分分為農田灌溉溉面積和林牧牧漁業用水面面積,農田灌灌溉按有效灌灌溉面積和實實際灌溉面積積分別統計。農農田灌溉面積積分為水田、水水澆地和菜田田面積(含花花卉等);林林牧漁業用水水面積分為林林果地灌溉面面積、草場灌灌溉面積和魚魚塘補水面積積。(三)供水基礎設設施及供水能能力調查統計計1.以20000年為基準年年,分別調查查統計地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和其他水水源供水工程程的數量和供供水能力,以以反映供水基基礎設施的現現狀情況。供供水能力是指指現狀條件下下相應供水保保證率的可供供水量。除了了對水利部門門所屬的水源源工程進行統統計外,對其其他部門所屬屬的水源工程程及企事業單單位的自備水水源工程均需需進行統計。2.地表水源工工程分蓄水、引引水、提水和和調水工程,按按供水系統統統計,要避免免重復計算。蓄蓄水工程指水水庫和塘壩,調調水工程指跨跨水資源一級級區之間的調調水工程。3.地下水源工工程指水井工工程,按淺層層地下水和深深層承壓水分分別統計。4.其他水源工工程包括集雨雨工程、污水水處理回用和和海水利用等等供水工程。(四)供水量調查查統計1.供水量指各各種水源工程程為用水戶提提供的包括輸輸水損失在內內的毛供水量量。對跨流域域跨省區的長長距離地表水水調水工程,以以省(自治區區、直轄市)收收水口作為毛毛供水量的計計算點。水源源取水口至收收水口之間的的輸水損失需需單獨統計。在在受水區內,按按取水水源分分為地表水源源供水量、地地下水源供水水量和其他水水源供水量分分別統計。2.地表水源供供水量應以實實測引水量或或提水量作為為統計依據,無無實測水量資資料時可根據據灌溉面積、工工業產值、實實際毛用水定定額等資料進進行估算,成成果按蓄、引引、提、調四四種形式統計計,要避免重重復統計。3.地下水源供供水量指水井井工程的開采采量,按淺層層淡水、深層層承壓水和微微咸水分別統統計。坎兒井井的供水量計計入淺層水開開采量中。混混合開采井的的供水量,可可根據實際情情況按比例劃劃分為淺層淡淡水和深層承承壓水,并作作說明。城市地下水源供水水量應包括自自來水廠的開開采量和企事事業單位的自自備井開采量量。缺乏計量量資料的農灌灌井開采量可可根據配套機機電井數和調調查確定的單單井出水量(或或單井灌溉面面積、單井耗耗電量等資料料)估算開采采量,但應進進行平衡分析析校驗。4.其他水源供供水量包括污污水處理回用用、集雨工程程、海水淡化化等。對利用用未經處理的的污水和海水水直接利用量量也需調查統統計。5.分析19880年以來供水水總量、地表表水源供水、地地下水源供水水、其他水源源供水及供水水組成的變化化趨勢。(五)供水水質調調查分析1.根據地表水水取水口、地地下水開采井井的水質監測測資料及其供供水量,分別別統計2000年現狀供給給生活、工業業、農業不同同水質類別的的供水量。其其中農村生活活供水和除大大型灌區外的的其他農業供供水可按“符合”或“不符合”兩項水質要要求進行統計計。2.地表水供水水量的水質按按《地面水環環境質量標準準》(GB38338-20002)評價。地地下水供水量量的水質按《地地下水質量標標準》(GB/T114848--93)評價。原原則上,供水水水質按取水水口水質統計計,若缺乏取取水口水質監監測資料,有有條件的地區區可進行必要要的補測,也也可按相應水水功能區的水水質類別替代代;農村生活活及小型灌區區等較為分散散的取水可按按水資源調查查評價中相應應地區的水質質類別替代。(六)用水量調查查統計1.用水量指分分配給用水戶戶的包括輸水水損失在內的的毛用水量。按按農業、工業業和生活三大大類,并按城城(鎮)鄉分分別統計。2.農業用水包包括農田灌溉溉和林牧漁用用水。農田灌灌溉按水田、水水澆地(旱田)和菜田分別別統計。林牧牧漁業用水按按林果地灌溉溉(含果樹、苗苗圃、經濟林林等)、草場場灌溉(含人人工草場和飼飼料基地)和和魚塘補水分分別統計。3.工業行業的萬元產產值用水量按按火電工業和和一般工業分分別進行統計計。工業用水水量按取用新新的水量計,不不包括企業內內部的重復利利用量。4.生活用水按按城鎮生活用用水和農村生生活用水分別別統計。城鎮鎮生活用水由由居民住宅用用水、公共用用水(含服務務業、商飲業業及建筑業等等用水)、消消防、綠化用用水與河湖補補水等組成。農農村生活用水水除居民生活活用水外,還還包括牲畜用用水。5.未經處理的的污水和海水水直接利用量量,要另行單單列統計。6.分析19880年以來用水水總量、農業業用水、工業業用水、生活活用水及用水水組成的變化化趨勢。7.除按行政分分區、水資源源分區統計供供用水量外,要要對國家行政政設立的直轄轄市與市的供供用水量單獨獨統計,其中中城市自來水水供水量需單單項列出。城城市各項供用用水量的統計計地域范圍為為建成區,統統計年份為1995和2000年。(七)用水消耗量量分析估算1.用水消耗量量(簡稱耗水水量)是指毛毛用水量在輸輸水、用水過過程中,通過過蒸騰蒸發、土土壤吸收、產產品帶走、居居民和牲畜飲飲用等多種途途徑消耗掉而而不能回歸到到地表水體或或地下含水層層的水量,統統計年份為1995和2000年。2.農田灌溉耗耗水量包括作作物蒸騰、棵棵間蒸散發、渠渠系水面蒸發發和浸潤損失失等水量。一一般可通過灌灌區水量平衡衡分析方法推推求。水田與與水澆地、渠渠灌與井灌,應應分別計算。3.工業耗水量量包括輸水和和生產過程中中的蒸發損失失量、產品帶帶走的水量、廠廠區生活耗水水量等。一般般可用工業取取水量減去廢廢污水排放量量求得。直流流式冷卻火電電廠的耗水率率較小,應單單列計算。4.生活耗水量量包括居民家家庭和公共用用水消耗的水水量。城鎮生生活耗水量的的計算方法與與工業基本相相同,即由用用水量減去污污水排放量求求得。農村住住宅一般沒有有給排水設施施,用水定額額低,耗水率率較高(可近近似認為農村村生活用水量量基本為耗水水量);對于于有給排水設設施的農村,應應采用典型調調查確定耗水水率的辦法估估算耗水量。5.其他用水戶戶耗水量,各各地可根據實實際情況和資資料條件采用用不同方法估估算。(八)廢污水排放放量和污染源源調查分析1.廢污水排放放量是工業企企業廢污水排排放量和城鎮鎮生活污水排排放量的總稱稱,其中火電電廠直流式冷冷卻水排放量量應單列,并并不計入工業業廢污水排放放量中。要求求對廢污水排排放量進行全全面的調查統統計,并對調調查結果進行行對比分析,檢檢驗用水量、用用水消耗量與與廢污水排放放量的合理性性。2.調查20000年工業企業業廢污水排放放量、達標排排放量、廢污污水處理量以以及主要污染染物排放量。3.根據廢污水水排放量及水水質監測資料料,估算主要要污染物的排排放量。主要要污染物為CODcr、BOD5﹑SS﹑氨氮﹑揮發酚﹑總氮﹑總磷、總汞﹑總鎘等,需需要進行全國國匯總的CODcr和氨氮為為必選項。4.調查統計22000年城市(建建制市)建成成區污廢水排排放、處理及及回用情況,并并對人均污水水排放量、單單位產值污水水排放量、單單位產值各主主要污染物排排放量、污水水處理率、回回用率等指標標進行分析與與綜合評價。5.調查分析22000年面污染源源狀況,主要要統計化肥(需需折算為有效效成份,以氮氮、磷計量)和和農藥(需要要折算為有效效成份,以有有機氯、有機機磷計量)施施用量,以及及禽畜養殖場場CODcr和氨氮排排放量,并選選擇面源污染染較重且資料料條件好的地地區或流域進進行面源污染染貢獻率分析析評價。6.調查20000年入河排污污口、支流口口的廢污水排排放量以及主主要污染物的的排放量,分分析各類污染染物的入河量量及其時空分分布。重點分分析流經大中中城市的河段段和水域的排排污口及其排排污情況,無無新資料的可可采用近年已已有的調查成成果分析估算算。7.排入河流、湖湖泊、水庫等等地表水體的的廢污水量(即即入河廢污水水量)為廢污污水排放量扣扣除廢污水輸輸送過程中的的損失量,可可由入河(湖湖、庫)排污污口污水流量量觀測資料求求得或根據典典型調查得到到的入河系數數(入河廢污污水量占廢污污水排放量的的比值)進行行估算。入河河廢污水量和和入河主要污污染物量的調調查分析應以以水功能區為為基本單元,并并把結果歸并并到水資源三三級分區,以以便與陸域排排放量對應。有有條件的應對對以往廢污水水、污染物排排放量及其入入河量進行分分析,以便對對水污染的變變化趨勢進行行分析研究。8.除進行入河河排污口的調調查統計外,還還要求對尚無無控制的入河河廢污水量按按河流斷面的的通量估算各各水功能區全全口徑的入河河廢污水量。(九)供、用、耗耗、排水成果果的合理性檢檢查1.供水量和用用水量從供、用用兩個層面反反映水資源開開發利用情況況,兩者可以以互相校驗。某某一年度各分分區的總供水水量與總用水水量應平衡,若若不平衡,則則要分析其原原因并對有關關數據進行必必要的修正。供供水量與用水水量平衡校驗驗中要注意供供用水的統計計斷面與口徑徑相一致。2.將歷年供水水量進行序列列比較,分析析變化趨勢及及與來水豐枯枯、蓄水變量量及新增供水水等實際情況況的協調性;;將歷年用水水量進行比較較,分析變化化趨勢是否與與人口、工業業產值、灌溉溉面積的增長長及節水措施施等情況大致致相符;根據據用水量和經經濟社會指標標計算各年用用水定額,并并進行合理性性分析。3.選擇部分水水資源二級區區或三級區,對1995年和2000年進行當地產水量、消耗水量和出入境水量計算成果的水量平衡分析。若平衡差較大,則應分析其原因,并對有關結果進行修正。(十)用水水平分分析評價1.在經濟社會會資料收集整整理和用水調調查統計的基基礎上,對各各分區的綜合合用水指標、農農業用水指標標、工業用水水指標和生活活用水指標進進行分析計算算,評價各地地區的用水效效率和節水水水平及其變化化情況。2.綜合用水指指標包括人均均用水量和單單位GDP用水量。GDP采用2000年可比價。3.農業用水指指標按農田灌灌溉、林果地地灌溉、草場場灌溉和魚塘塘補水分別計計算。對農田田灌溉進一步步細分為水田田、水澆地和和菜田(按實實灌面積計算算)。資料條條件好的地區區,可以分析析主要作物的的用水指標。4.工業用水指指標按火電工工業和一般工工業分別計算算。火電工業業用水指標用用單位裝機容容量用水量(不不包括重復利利用水量,下下同)表示;;一般工業用用水指標以單單位工業總產產值用水量或或單位工業產產值增加值的的用水量表示示,產值采用用2000年可比價。資資料條件好的的地區,還應應分析主要行行業用水的重重復利用率、萬萬元產值用水水量和單位產產品用水量。5.生活用水指指標包括城鎮鎮生活和農村村生活用水指指標。城鎮生生活用水指標標按城鎮居民民和公共設施施分別計算,統統一用人均日日用水量表示示。農村生活活用水指標分分別按農村居居民和牲畜計計算。6.分析各地區區綜合用水指指標和主要單單項用水指標標的變化趨勢勢;結合GDP、農業產值值和工業產值值的增長速度度,分析總用用水量、農業業用水和工業業用水的彈性性系數。7.調查分析各各城市(建制制市)2000年的用水管管理和水價情情況,并計算算城市綜合水水價。用水戶戶可按居民生生活、工業、服服務業等進行行分類。8.調查分析不不同類型(水水庫灌區、引引水灌區、提提水灌區、井井灌區等)典典型灌區2000年的凈灌溉溉定額、綜合合毛灌溉定額額、灌溉水利利用系數和水水價。(十一)水資源開開發利用程度度分析1.以19911~2000年為計算時時段,對地表表水資源開發發率、平原區區淺層地下水水開采率及水水資源利用消消耗率進行分分析計算。大大江大河水資資源開發利用用程度按獨立立流域或一級級支流為單元元進行分析,中中小流域由各各省(自治區區、直轄市)選選擇進行分析析。2.在開發利用用程度分析中中所采用的地地表水資源量量、平原區地地下水資源量量、水資源總總量、地表水水供水量、淺淺層地下水開開采量、用水水消耗量等基基本數據,都都應計算1991~2000年的平均值值。3.地表水資源源開發率指地地表水源供水水量占地表水水資源量的百百分比。為了了真實反映評評價流域內自自產地表水的的控制利用情情況,在供水水量中要消除除跨流域調水水的影響(調調出為正,調調入為負)。4.平原區淺層層地下水開采采率指淺層地地下水開采量量占地下水資資源量的百分分比。5.水資源利用用消耗率指用用水消耗量占占水資源總量量的百分比。在在統計評價區區內的用水消消耗量時,要要考慮調出水水量或調入水水量和深層承承壓水開采量量對區域用水水消耗量的影影響,如從評評價區調出水水量而不能回回歸到本區的的,應將調出出水量作為本本區的消耗量量計;區內用用水消耗量應應扣除由區外外調入水量和和深層承壓水水開采利用所所產生的用水水消耗量。(十二)河道內用用水調查分析析1.河道內用水水分為生產用用水和生態環環境用水兩類類,前者指水水力發電和航航運用水等,后后者包括沖沙沙、防凌、沖沖淤保港、稀稀釋凈化、保保護河湖濕地地等用水以及及維持生態環環境所需的基基本徑流和入入海水量。2.在收集已有有河道內用水水調查研究成成果的基礎上上,確定重點點研究河段,結結合必要的野野外調查工作作,分析確定定主要河流及及其控制節點點的的河道內內用水量。3.同一河道內內各項用水可可以重復利用用,應分析重重點河段各主主要用水項的的月水量分配配過程,取外外包線作為該該河段的河道道內各項用水水綜合要求。4.大江大河由由流域機構選選擇控制斷面面進行調查分分析,中小流流域由各省(自自治區、直轄轄市)選擇斷斷面進行調查查分析。(十三)與水相關關的生態環境境問題調查評評價1.調查評價內內容包括地表表水不合理開開發利用、地地下水超采、水水體污染等造造成的經濟損損失和生態環環境問題。各各省(自治區區、直轄市)應應針對本轄區區發生的主要要生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吉林省住宅裝修設計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權許可協議合同范本
- 采購蔬菜監獄2023年大宗伙食物資政府采購項目
- 包頭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李瑞教學課件
- 2025年度工程材料供應合同協議書樣本
- 2025年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豬場養殖設備合同協議
- 白酒體驗店合同協議
- 電動車采購合同協議
- 特殊教育干預合同協議
- 2023年新高考生物江蘇卷試題真題答案解析版
- 刑法學教全套課件(完整)-2024鮮版
- 專題16.7 二次根式章末八大題型總結(拔尖篇)-八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解析版)
- 三級電梯安全教育
- 醫院物資采購管理暫行規定
- 如何提高調查研究能力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同等學力(政治學)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
- 初三勵志、拼搏主題班會課件
- 城市軌道交通的智能調度與運營優化
- 放射性金屬礦的輻射事故案例與防范
- 不良分析改善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