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_第1頁
關于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_第2頁
關于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_第3頁
關于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_第4頁
關于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題目:對歷史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專業:_財務會計教育_______________班級:_10財務會計教育班__________學號:201016402118_______________姓名:李正朋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導教師:__斯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歷史文化名城——會澤的調查報告姓名:李正朋專業:財務會計教育班級:10財會班學號:201016402118【摘要】會澤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會澤之名,源于境內金沙江、牛欄江、小江、以禮河等數水匯合而得名。西漢建元六年置堂瑯縣,屬犍為郡。隋朝屬恭州地。唐初設唐興縣。南詔置東川郡。大理國設東川大都督。元代為東川路。明朝時為東川府。清雍正五年改隸云南省,開置會澤縣駐巧家,翌年遷到鐘屏。民國二年,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1927年又復會澤縣。1947年屬曲靖專署。新中國后改屬昭通專署;1958年10月撤會澤縣并東川市;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地區至今。目前,會澤是富饒與貧窮的矛盾。富饒的是會澤資源豐富,物華天寶。會澤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水能資源;發展畜牧業條件得天獨厚;同時還是云南省華山松種子基地縣、國家長防林工程重點示范縣。但是會澤是全國貧困縣之一,直到目前為止,會澤縣還有大量的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不過近幾年的會澤發展速度相當快,已經慢慢擺脫貧困啦。【關鍵詞】會澤,歷史文化,經濟,旅游,交通,發展實踐的目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能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能學到許許多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并且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高等院校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彌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不足,豐富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內容,促進青年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增長才干、健康成長的重要課堂,從而優質成才、全面成才,實踐可以引導青年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可以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優勢,為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基本需求服務,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奉獻精神。同時作為會澤人的我更應該加強對自己家鄉的了解,所以這個暑假我對會澤進行了調查。實踐的時間:2011年7月15日——2011年7月23日實踐的地點:會澤縣縣城會澤的地理位置概況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巧家縣,北與魯甸縣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8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8公里,占地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占95.7%。縣城鐘屏鎮,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區254公里,距省會昆明273公里。轄21個鄉(鎮),376個村委會(社區),有26個民族,總人口95萬,在云南省128個縣(市)中,系人口第三大縣;境內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氣候類型屬亞熱帶和溫帶,年平均氣溫12.7℃,是一個集深山區、石山區、冷涼地區、干熱河谷地區及泥石流滑坡地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二、歷史文化狀況會澤,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漢武帝建元六年設堂瑯縣,是云南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唐置唐興縣,明設東川府,清雍正五年置會澤縣。民國二年,裁東川府;1927年又復會澤縣。1947年屬曲靖專署。新中國后改屬昭通專署;1958年10月撤會澤縣并東川市;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早在新石器時代,會澤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商朝晚期,會澤的銅礦資源開始開發利用,在世界冶金史上,會澤首創的鎳銅合金白銅,比歐洲早15個世紀。明代東川府鑄錢局開爐鑄造的紀念幣“嘉靖通寶”是至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被基尼斯世界委員會認定為世界基尼斯之最,會澤因此而得“錢王之鄉”美名,并且現在的“嘉靖通寶”還筑于會澤公園。在設郡縣以來的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雍正、乾隆、光緒、宣統年間,會澤定為辦運湖南、湖北、廣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八省額定京銅的主要地區之一。銅礦開采的興旺帶動了運輸、冶煉、建筑、加工、金融、紡織、商業服務等行業的繁榮,會澤當年成了眾人向往的“淘金地”。會澤在明清時期、家祠等。至今,在縣城內,仍保存有三四十座會館、寺廟、宮觀書載,在會澤銅商經濟的鼎盛時期,共建有以上各種建筑108座。究其原因,是由于會澤三千年的歷史,是一部銅的開采、冶煉、鼓鑄、販運和銅商經濟史。會澤銅礦的開發利用,始于夏商,隨著歷史車輪的向前滾動,從未停止過。明清時期,由于朝廷推行銅錢貨幣,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會澤銅商經濟的發展;發達的銅商經濟,又極大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官紳、富賈、工匠、平民。這些來自各省、廳、府、州、縣的客民們聚集會澤(東川府)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封建家族思想的驅使下,建起了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的各地會館,以及各種行業廟宇、佛道寺廟宮觀。新中國成立后,礦產資源納入國有經營管理,歷史上那種群眾自發管理的各類組織、機構被淘汰,這些組織、機構遺留的各式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或改作它用,或被拆除,現在仍保存下來的已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了。湖廣會館,又稱壽佛寺、東岳宮,坐落在縣城東門外寶善街,始建于明朝末年,占地8474.4平方米,系湖南、湖北、廣東籍人士投資建造的同鄉會館,現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坐南朝北,依次有門樓、戲臺、前殿、中殿、后殿、偏殿、西廂、花園等。整座建筑群規模龐大,風格獨特,舉架高,布局合理,裝飾精美。最為人稱道的是門窗的雕刻,其中尤以鏤空格扇門最為著名,可惜已于民國時期被人盜走,據說已流失到大英博物館內。江西會館,又稱萬壽宮、江西廟,坐落在江西街中段,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占地面積7545.92平方米,系江西人仿南昌萬壽宮建,現為云南省重點文物。會館坐南朝北,有門樓、真君殿、觀音殿、偏殿、書房、花園、小戲臺等共44間,屬儒道佛三教合一建筑。門樓戲臺為木質結構,面闊16米,前檐三重,后檐五重,屋頂42支翼角與戲樓臺下42根落地柱對稱,藻頂、匾額、彩繪、雕刻均可謂設計精巧,獨具匠心,美不勝收。整座建筑木雕、石雕、磚雕、匾額、楹聯、彩繪、壁畫,堪稱一絕,是會澤古建筑的代表之作。此外,還有建造工藝精致考究,形狀氣勢宏偉,雖是清乾隆六十年建造,卻留有顯著明代遺風,占地2100平方米的云南會館;建筑獨特,穿斗抬梁,硬山頂殿宇形式,藝術、歷史價值共具,占地5442.2平方米,建于雍正年間的楚黔會館;不在江南卻勝江南,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回廊假山甚多,充滿水鄉韻味,建于清初,占地23000平方米的江南會館;殿堂巍峨,具有典型閩式風格,建于清中期,占地2290平方米的福建會館;以及建于清初的四川會館和陜西會館、豫章會館、衡州會館等。除了以上會館外,現在縣城內還有眾多的廟宇:占地73畝,建于康熙六十年的儒家文化殿堂———文廟;依山勢起伏而建,氣勢雄偉,布局靈活,錯落有致,占地5743.9平方米,高居金鐘山山頂,建于雍正五年的文昌宮;挑檐斗拱,莊嚴雄偉,滿院奇花,環境清幽,始建于雍正十一年的西來寺……以及大佛寺、藏經閣、彝族土主廟、武廟、城隍廟、土地廟、藥王廟、天主堂、耶穌堂,牛氏家祠、容氏家祠、劉樂家祠等。這些建筑都成了當年會澤這座“天南銅都”銅商經濟繁華、鼎盛的折射,也成了當今會澤縣城人文旅游的寶貴財富。三、會澤經濟狀況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強縣與富民同步推進,規模與質量同步增長。按照年初確定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開拓進取,真抓實干,綜合指標完成情況較好,全面推進了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著又好又快發展態勢。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1、總量不斷攀升結構更趨優化;2、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穩步前進;3、工業生產穩步發展,運行質量不斷提高;4、投資增幅繼續攀升

結構不斷優化;5、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體系運行良好;6、消費需求有效擴大,消費市場運行平穩;7、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城鄉收入結構更趨協調;8、注重民生指標發展

社會事業不斷發展。一、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通過有序調整農業結構,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支柱農業,特色農業,牢固樹立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思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發展。2011年上半年,我縣繼續以實現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呈現可喜的發展局面。上半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2274萬元,同比增長17.72%。其中:種植業產值30326萬元,同比增長23.60%;林業產值14759萬元,同比增長17.47%;畜牧業產值103795萬元,同比增長16.29%;漁業產值1085萬元,同比增長12.2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09萬元,同比增長13.69%。小春糧食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2011年全縣實際實現小春糧食產量35162噸,比2009年實際產量34648噸增長1.48%,比2010年實際產量13947噸增長1.52倍,比2011年計劃產量34300噸超額完成2.51%。由于2010年全縣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小春糧食產量比2009年減產59.75%,2011年達到2009年的小春糧食生產水平,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大春種植全面完成。我縣緊緊圍繞種植大春糧食100萬畝,實際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04.49萬畝,同比增0.04%。其中:稻谷7.02萬畝,同比增19.06%;玉米31.27萬畝,同比增0.94%;薯類56.63萬畝,同比減1.39%;雜糧9.57萬畝,同比減6.00%。實際完成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2.98萬畝,同比增8.42%。其中:油料2.11萬畝,同比增2.34%;煙葉6.71萬畝,同比增4.29%;辣椒13.85萬畝,同比增16.11%。畜牧業生產持續增長。按照“良種繁育,規模養殖,疫病防治”的工作思路,截止二季度末,全縣完成生豬存欄101.10萬頭,同比增6.90%;牛存欄32.32萬頭,同比增1.69%;山綿羊存欄40.97萬只,同比增3.31%。出欄肉豬99.57萬頭,同比增10.00%;出欄肉牛9.27萬頭,同比增4.92%;出欄肉羊21.09萬只,同比增13.74%%。實現豬牛羊禽肉總產量12.25萬噸,同比增8.22%。二、工業: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工業是我縣的主導產業,近幾年來,全縣堅持主攻工業不動搖,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立足落戶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按照規劃先行、設施先行、環境先行、產業聚集的原則,規劃建設好“一園四片區”,重點發展“兩煙兩電兩礦一建材”,積極培育綠色食品加工、礦冶、建材、電力產業。全縣工業發展呈現蓬勃生機,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在我縣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縣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工業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在領跑經濟上有不俗的表現,工業生產增幅加快,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1年上半年,我縣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產銷銜接狀況良好,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400767萬元,同比增長16.85%。完成目標任務的51.00%,做到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360169萬元,同比增長17.00%;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產值40598萬元,同比增長15.52%。

今年以來,電力緊張的狀況比去年有所緩解,冶金產業生產環境較好,加之國際市場鉛、鋅價格大幅上漲;地方電力發電量、售電量增加;卷煙廠由于生產的卷煙數量增加、質量提高,產值大幅度提升,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工業生產的快速增長。從輕重工業結構看:輕工業生產增幅高于重工業。上半年輕工業實現產值248439萬元,同比增長19.48%;重工業實現產值152328萬元,同比增長11.83%,輕工業增速高于重工業7.65個百分點。從行業情況看:我縣三大行業支撐作用強勁,上半年實現產值33120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2.64%,其中:煙草制造業241520萬元,同比增長18.33%;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4187萬元,同比增長7.85%;電力生產和供應業15499萬元,同比增長4.48%。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生產黃金15千克,同比增28.57%;發電量41393萬千瓦小時,同比增15.98%;生產水泥29.63萬噸,同比減2.41%;生產化肥18000噸,同比減14.29%;生產十種有色金屬40774噸,同比減3.63%;生產卷煙856548萬支,同比增4.90%。四、交通運輸業隨著昭待、嵩待高速路的修通,運輸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運營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縣公路通車里程超過6000公里,其中國道超過370公里,省道超過210公里,省管縣道超過93公里,農村公路超過5327公里。全年貨運量為超過827萬噸;貨運周轉量超過74692萬噸公里;客運量超過332萬人;客運周轉量超過26522萬人公里。會澤縣緊緊圍繞“通鄉公路彈石化、鄉村公路砂石化、村組公路暢通化的‘三化’發展目標”,搶抓國家投資向農村公路傾斜的歷史機遇,借助“866”工程的實施,強化項目協調,積極爭取實施農村“通達”工程,掀起了又一輪農村公路建設熱潮。到目前為止,全縣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5238公里。21個鄉鎮通四級及以上公路,通鄉率達100%;360個行政村通公路,通村率達99.7%。五、旅游業會澤,民族風情絢麗多彩,自然風光旖旎壯觀,文物古跡品位獨特,旅游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因銅的冶煉使得會澤各種社會活動頻繁,政治、經濟、文化達到空前鼎盛,可謂“五方雜聚,百物競流,商賈輻輳,酒旗茶旌,輝映相望”、“儼然一都市”,也留下了建筑風格獨特、多姿多彩的十省八府會館。至今縣城遺留會館、寺廟、祠堂108座,其中,有被譽為云南古建筑之首、堪稱清代古建筑之精華的江西會館:有集建筑獨特、工藝精細的古建筑之佳作湖廣會館;有占地73畝,建筑面積3436.5平方米,規模宏大的文廟建筑群;還有云南會館、楚黔會館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余處;有珍貴館藏文物1000余件;地方特色的居民宅院隨處可見。縣城西北部的水城漢代古墓群,是迄今為止云南省發現的同時期分布面積最廣、墓葬規模最大、隨葬品較為豐富、價值極高的墓地,出土的眾多文物造型生動、紋飾精美,體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術,有助于邛都文化、夜郎文化的深入考證和滇東北地區考古學文化體系的建立。會澤地貌形態多樣,自然風光獨特。素有“綠草之舟”美稱、“磅礴大氣,不羈野氣”的大海草山,連綿20萬畝,春夏季節,草長鶯飛、羊群如云,秋冬時節,云飛霧涌、白雪皚皚,可謂人間仙境;全世界僅有4000余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