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_第1頁
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_第2頁
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_第3頁
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_第4頁
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鶴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壯大高效種養業、打造現代農業載體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加快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保持現代農業全國領先地位,打造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鶴壁模式”,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以“四優四化”為重點,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優質糧源基地、全省現代畜牧產業核心區。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打造優質糧源基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120萬畝。完善農業節水長效機制,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開展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創建,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到2025年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96。依托鶴壁國家級農業氣象試驗站,全面推進農業氣象服務,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實施農業機械化,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3%,爭創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

壯大高效種養業加快推動高效種養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小麥、玉米主產區優勢,穩步發展優質林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面積,推進3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20萬畝優質花生等生產基地建設。優化畜禽養殖結構,重點建設現代蛋雞、肉雞、生豬、肉羊特色養殖集聚區,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打造標準化養殖鶴壁模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大糧倉”邁進“大餐桌”,讓更多“鶴壁食品”走進“國人廚房”、端上“世界餐桌”,叫響“鶴壁小麥”、“浚縣花生”、“黃淮肉羊”等鶴壁品牌。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和管理,持續提升綠色食品占比。到2025年,生豬出欄率達到165%,全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以上;市級以上農業品牌發展到100個以上,綠色食品經營主體達到80家、標志許可100個。

打造現代農業載體推進“三鏈同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浚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依托,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經營模式,打造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優質高產的農業種養體系、高水平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廣覆蓋的冷鏈物流體系、全域化的農旅康養體系、高效便捷的農村電商體系。培育融合發展模式,發展“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互聯網”“農業+服務業”“農業+健康養生”等產業融合新業態。到2025年,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5家,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家以上;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10個以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0家以上,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以上,家庭農場保持500家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00家以上。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重點推進浚縣省級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創建,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由零增長到負增長。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浚縣、淇縣畜牧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推廣地膜減量增效技術,完善廢舊地膜等回收處理制度。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以上。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種業種質提升工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技為支撐、產學研相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搶占種業發展制高點。

推動種業種質提升利用國家省共享技術平臺,加快種質資源創新及品種選育,強化本土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利用,建設實用性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技術應用平臺,充分運用基因育種、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聚焦種豬、種羊、種雞和玉米、小麥等優勢領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的高產優質新品種。構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國家核心種公豬站+國家生豬戰略種源基地”三位一體的生豬育種群架構體系,選育出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誼發“華系”種豬,力爭把鶴壁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國家生豬種源基地。打造黃淮肉羊良種育種場、繁殖場和商品肉羊場三級良種繁育體系,探索黃淮肉羊新品種與地方品種之間的最優雜交組合。全面推進鶴壁市農業科學院“一院、一中心、四基地”建設,加快推動“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黃淮海試驗基地”落地,積極創建全國南繁示范基地“鶴壁模式”,力爭在玉米、小麥新品種選育上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選育出適宜市場和生產需求的國審品種4個,省審品種8個。

培育現代種業企業謀劃實施種業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聯合育種攻關,提升種苗繁育、品種試驗示范、生產加工等能力,建設集科研攻關、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高標準種業基地。依托中德、中法國際豬業合作項目,發展壯大誼發牧業。支持永優種業加快發展,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大優秀種業人才引進力度,做強做大“永優”種業民族品牌。推動鑫林牧業、博龍種禽、禾盛公司等優勢企業在黃淮肉羊新品種、肉種雞、功能性微生物菌劑等細分市場做優做精。

大力發展種業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健全良種育繁體系、營養飼料和飼養管理體系、智能化生產管理和環境控制體系、疫病防控體系和產品溯源體系,打造“養殖+加工+科技+營銷”的畜禽全產業鏈布局。以家庭農場、種植專業戶和農民合作社為重點服務對象,實施種子工程,建立農業樣板示范,加快形成“作物生長全周期”上門服務全程化的科技服務新模式。堅持以“四優四化”項目實施為抓手,以“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鶴壁綜合試驗站”平臺為載體,做好良種良法示范推廣。支持種業企業開展連鎖經營、訂單經營等,擴大良種覆蓋面。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規范種業市場準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加快建設數字鄉村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數字鄉村)標準化試點、全省數字鄉村示范市,構建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打造數字鄉村建設“鶴壁模式”。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生產管理數字化。推進全國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推進“遙感大數據”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等方面的應用,收集、制定高標準農田氣象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標準。大力發展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農業智能裝備為主的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產業,依托京東“一基地三中心”、農業硅谷產業園“一院六園三中心”等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農業行業云,推動實現種業數字化、畜牧業智能化、種植業管理信息化、農業裝備現代化、質量安全管控全程化。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主體,支持新農邦等骨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農業農村數字化示范企業,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中小企業提速專項行動,加快建設玉米、小麥、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基地。加快農產品經營服務數字化,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開展農產品電商對接行動,促進農產品上網銷售,培育農村電商產品品牌。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格,不斷增強基層監管能力,加快質量安全追溯推廣應用。到2025年,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提高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推動5G網絡在農村地區全覆蓋,構建覆蓋全域的高速光纖寬帶網。深入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數字化,建設“互聯網+數字鄉村”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村務管理及信息服務在線化。

強化鄉村治理數字化推動“數字管理服務”在鄉村村務、財務、黨務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健全村委管理、農業執法、土地確權和流轉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信息平臺,構建自然資源、集體資產、宅基地、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健全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支持技術、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數字農業農村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智能監測服務,推動鄉村管理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優化村莊布局,高標準開展鄉村規劃設計。抓好鄉村振興示范村(帶)建設,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業”創建。突出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建設文明善治鄉村,培育鄉村發展載體,重點打造13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質量安全監管網格,不斷增強基層監管能力,加快質量安全追溯推廣應用。到2025年,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提高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推動5G網絡在農村地區全覆蓋,構建覆蓋全域的高速光纖寬帶網。深入推進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數字化,建設“互聯網+數字鄉村”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村務管理及信息服務在線化。

強化鄉村治理數字化推動“數字管理服務”在鄉村村務、財務、黨務等方面的應用,建立健全村委管理、農業執法、土地確權和流轉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信息平臺,構建自然資源、集體資產、宅基地、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健全農業農村管理決策支持技術、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數字農業農村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智能監測服務,推動鄉村管理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優化村莊布局,高標準開展鄉村規劃設計。抓好鄉村振興示范村(帶)建設,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業”創建。突出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建設文明善治鄉村,培育鄉村發展載體,重點打造13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鄉村旅游等服務體系,促進傳統村落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大數據應用。到2025年,申報10—2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20—30個省級傳統村落。

建設文明善治鄉村深化實施“頭雁領航”工程,加強農村干部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深入實施強基固本工程,突出抓好帶頭人、基層黨員、第一書記“三支隊伍”建設,穩固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大力推行“萬名黨員進黨校”,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素質能力。加快推進高素質農民和新型農民培育,每年培育3000人以上,打造形成“一懂兩愛”的“三農”隊伍。加強平安鄉村建設,構建“一本三化”基層社會治理新體系。

培育鄉村發展載體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圍繞打造一批先進制造類、現代服務類、農業田園類特色鄉村,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充分利用鄉村特色產品、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園區,形成錯位競爭、競相發展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以新理念、新機制推進鄉村產業集聚、產業創新與產業升級,形成產業、居住和服務緊湊、協調、和諧的空間布局,打造特色鮮明、充滿魅力的現代鄉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建設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市為抓手,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農村土地制度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積極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到2025年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加強宅基地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

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內部經營管理與監督分離的制約機制,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大力推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繼續實施“雙清雙培”計劃,到2025年力爭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的標兵村達到100個。探索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制度,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資金供給體系,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信貸,提高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專業化服務能力。不斷完善縣域支行、鄉鎮支行、農村惠農服務點“三位一體”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無貸戶—首貸戶—伙伴客戶”遞進式惠農金融服務,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常態化開展“金融惠企大走訪”活動,使政策精準直達涉農及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構建“地方政府+人民銀行+主辦銀行”三級聯控風險防范機制,防范普惠授信貸款各類風險發生。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持續改善脫貧群眾生活水平,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已脫貧人口不返貧、易致貧人口不入貧。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持續發揮效益。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加強扶志扶智,加大職業培訓和勞務輸出力度,調整優化公益崗位政策。加大以工代賑投入,擴大實施范圍和受益對象。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動農村低收入人口和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全面促進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過渡期內保持財政投入、金融服務、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總體穩定。全面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拓寬消費渠道,促進農產品穩定銷售。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穩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現行各級定點幫扶、結對幫扶、駐村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