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南渡中學2022年度高三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含蓄即含而不露、隱晦曲折,它是中國古典詩詞追求的一種美學境界。詩詞的含蓄包括兩層內涵:一是題旨即內容上的含蓄,一些題旨,詩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種是手法上的含蓄,詩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讀者從中獲得無窮之意蘊。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詩歌中就有運用,如《詩經·蒹葭》,那種“宛在水中央”的朦朧,“所謂伊人”的隱約,都帶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雖未具體提及“含蓄”一詞,但已推許類似的手法,《文心雕龍》有《隱秀》篇,認為“情在詞外曰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這為含蓄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含蓄”成為一種美學形態和詩學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詩式》,他在解釋“辨體有一十九字”時,在詩學領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將含蓄正式尊為一種詩歌體式。含蓄風格也成為唐代詩人的一種創作追求,劉禹錫就深為“言不盡意”而苦惱。他說:“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認為詩人應該在詩歌中營造“象外之象”,這樣才會“言有盡而意無窮”。晚唐司空圖的含蓄理論可以說是“言外之意”說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具體的“象”“景”“味”“韻”是有限的,要獲得無限的意蘊,就要從中超脫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韻外”的更大的空間作無待的逍遙之游,以有“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到了兩宋,含蓄作為一個主要的批評標準被廣泛運用。梅堯臣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現于言外,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則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現于言外乎?”梅堯臣的話可說是對司空圖的一種補充。之后,含蓄美已成為詩、文、繪畫創作的一條基本準則,并推至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嚴羽,他在《滄浪詩話》中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含蓄之美推至極致,還提出了“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說法。降及明清,以含蓄評詩文更成為慣則。清代“神韻”領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司空圖的含蓄說。他盛贊盛唐詩“蘊藉含蓄,意在言外”,認為“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認為詩要“神寄影中”,所以須“脫形寫影”,認為謝靈運詩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環中”。明人胡翰認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語言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會“四表無窮”。以上論述,說明不同的時代都在強調含蓄所具有的筆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學價值。崇尚深情綿邈、含蓄蘊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韻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至今不衰。(摘編自陳友冰《中國古典詩詞的顯隱》)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詩人采用借代、暗示、隱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讀者從有限的描述中獲得無窮的意蘊。B.先秦六朝典籍中,雖沒有提及“含蓄”一詞,但朦朧隱約手法的運用卻受到推崇贊許,《文心雕龍》有《隱秀》篇為含蓄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C.到了兩宋,含蓄美已成為詩、文、繪畫創作的一條基本準則,而嚴羽的《滄浪詩話》將其推至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之一。D.明清時期,以含蓄評論詩文成為習慣準則。王士禎盛贊盛唐詩“蘊藉含蓄,意在言外”,唐人五言絕句“有得意忘言之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先秦詩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運用,例如《詩經?蒹葭》中就有“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當時已得到人們的推重。B.作者引劉禹錫的“常恨語言淺,不如人意深”是為了證明在唐代營造含蓄風格已成為詩人的一種創作追求。C.梅堯臣的“含不盡之意,現于言外”的主張是對司空圖倡導在有限的“象”“景”之外營造更大的空間,來傳達“不盡之意”等的補充。D.晚唐司空圖的含蓄理論可謂是“言外之意”說的集大成者,清代王士禎直承了司空圖的含蓄說,可見司空圖對后世的文學批評理論有著較大的影響。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思路,以時間為序,具體論述了“含蓄”作為一種美學追求在不同時代的發展,以及為后人的創作提供了借鑒。B.唐代是詩歌的巔峰期,也是“含蓄”發展的重要時期,它從詩學概念到被尊為一種詩歌體式,含蓄風格也成為唐代詩人的一種創作追求。C.含蓄美不僅是詩歌創作的一條基本準則,同樣適用于散文、繪畫等藝術形式,可以說含蓄美是藝術創作的普遍追求。D.王士禎認為盛唐詩“意蘊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說謝靈運詩“多取象外,不失環中”,說明在含蓄理論出現之前,詩人們對含蓄手法的運用已較成熟。參考答案:1.C

2.A

3.C1.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C項,“嚴羽的《滄浪詩話》將其推至藝術創作的最高追求之一”有誤,張冠李戴;文章第三段說的是“至南宋的嚴羽,他在《滄浪詩話》中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含蓄之美推至極致”。2.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設題的誤區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A項,“含蓄手法當時已得到人們的推重”于文無據。文章第二段只是說“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詩歌中就有運用……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雖未具體提及‘含蓄’一詞,但已推許類似的手法”。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C項,“含蓄美是藝術創作的普遍追求”有誤;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化。2.材料概括分析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悲,亦可稱為悲劇、悲劇性。最早出現的悲劇,源于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的酒神頌歌。悲劇作為一種戲劇文學和舞臺藝術的樣式,源遠流長。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劇性的矛盾作為戲劇沖突,即具有肯定素質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致毀滅,喚起人們以悲為特點的審美感受。由此人們把這一根本的特征的其他文學作品,甚至把生活中具有悲劇意義的事件,統統稱為悲劇,從而使悲劇成為較為普泛的美學范疇。其實,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是廣義的悲劇,稱為悲或悲劇較為合適;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的悲劇,是狹義的悲劇,仍以悲劇稱之為宜。即使做了這樣的區分,被、悲劇、悲劇性三個術語,在表示和體現美學特征這一本質方面,仍是可以通用的。日常生活中,常運用悲劇泛指一切令人悲傷、悲憫的事情,這類事件的成原因,多種多樣的。它比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要寬泛得多,因而不應一概稱為悲劇。生活中的悲慘事件,往往與強烈的生理刺激、特定的功利態度交織在一起,主要激起人們的倫理態度和行為,因而常常不能立即把人們引進審美領域。藝術中的悲劇,是藝術家對生活中悲劇現象進行藝術認識和藝術凈化的結果,因而它可能而且應該直接呈現出巨大的審美意義。惟其如此,迄今為止的美學學科,有關悲的研究,實際上是以藝術中的悲劇為主要對象的。1.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悲劇”?請簡要概述。

2.日常生活中的“悲劇”與美學范疇的“悲劇”,具體區別有哪些?

3.請結合材料,從美學的范疇談談沈從文《邊城》中翠翠愛情的悲劇美。

參考答案:1.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是廣義的悲劇,稱之為悲或悲劇性。作為戲劇類型的悲劇,是狹義的悲劇,稱為悲劇。2.日常生活中的“悲劇”泛指令人悲傷、悲憫的事情,范圍寬泛。與生理刺激、功利態度交織在一起,主要激起人們的倫理態度和行為,不能立即把人們引進審美領域。美學范疇“悲劇”是藝術家對生活中悲劇現象藝術化處理的結果,直接呈現出巨大的審美意義。3.天寶因沒有得到翠翠的愛,下青浪灘淹死了;儺送最后也離家出走,不知道漂泊何處;翠翠孤獨的等待著儺送的歸來。翠翠的愛情悲劇喚起人們的審美感受,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顯現出巨大的審美意義。因此說,翠翠的悲劇是藝術中的悲劇,屬于美學范疇。1.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我們要根據文本的內容分層概括并且要關注關鍵詞,因為很多關鍵詞顯示的語句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根據文本內容要分層概括,第一段首先介紹的是傳統意義的悲劇,狹義的戲劇的悲劇;之后一個“其實”就顯示了悲劇的真正內涵。“其實,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是廣義的悲劇,稱為悲或悲劇較為合適;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的悲劇,是狹義的悲劇,仍以悲劇稱之為宜。”就成為第一段至關重要的一句。據此可以得出答案。2.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篩選信息首先要劃定答題區間,注意審題,題目顯示的答題的方向。本題的答案在第二段,根據內容加以整合。一二句是第一點,第三句是第二點,第四句是第三點。3.本題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本題要結合作品談文中的觀點,文中的觀點是悲劇是藝術中的悲劇,是美學范疇。答題時要結合小說的情節談悲劇及其美學價值。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劉喬,字仲彥,南陽人也。少為秘書郎,建威將軍王戎引為參軍。伐吳之役,戎使喬與參軍羅尚濟江,破武昌,還授滎陽令,遷太子洗馬。以誅楊駿功,賜爵關中侯,拜尚書右丞。豫誅賈謐,封安眾男,累遷散騎常侍。齊王冏為大司馬,初,嵇紹為冏所重,每下階迎之。喬言于冏曰:“裴、張之誅,朝臣畏憚孫秀,故不敢不受財物。嵇紹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車牛、張家奴婢邪?樂彥輔來,公未嘗下床,何獨加敬于紹?”冏乃止。頃之,遷御史中丞。同腹心董艾勢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喬二旬之中,奏劾艾罪釁者六。艾諷尚書右丞茍晞免喬官。張昌之亂,喬出為威遠將軍、豫州刺史,與荊州刺史劉弘共討昌。惠帝西幸長安,東海王越承制轉喬安北將軍、冀州刺史,以范陽王虓領豫州刺史。喬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發兵距之。潁川太守劉輿昵于虓,喬上尚書列輿罪惡。河間王颙得喬所上,乃宣詔使鎮南將軍劉弘、征東大將軍劉準、平南將軍彭城王釋與喬并力攻虓于許昌。輿弟琨率眾救虓,未至而虓敗,虓乃與琨俱奔河北。未幾,琨率突騎五千濟河攻喬,喬劫琨父蕃,以檻車載之,據考城以距虓,眾不敵而潰。喬復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間王颙進喬鎮東將軍、假節,以其長子祐為東郡太守,又遣劉弘、劉準、彭城王釋等率兵援喬。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劉琨分兵自滎陽率兵迎越,遇祐,眾潰見殺。喬眾遂散,與五百騎奔平氏。帝還洛陽,大赦,越復表喬為太傅軍諮祭酒。越薨,復以喬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史。卒于官,時年六十三。(節選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一》)5.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B.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C.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D.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洗馬是太子侍從官,平時負責管理宮廷馬匹,太子出行時充任先導。B.領指在本職之外另兼較低職位,范陽王是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稱領。C.假節即借用符節,持節者大都鎮守一方,戰時可以斬殺違犯軍令的人。D.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舉足輕重的人,軍諮祭酒即軍中首席幕僚。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喬初入仕途,屢次建立功勛。他參加滅吳之戰,攻下武昌,參與誅殺楊駿,協助除掉賈謐,因而多次升遷,獲封勛爵,官至散騎常侍。B.劉喬不懼權貴,敢于直言諫阻。齊王司馬冏十分器重嵇紹,經常走下殿階迎接,劉喬認為司馬冏不該如此謙卑,當面質問加以阻止。C.劉喬反對矯詔,起兵聯合抗擊。司馬越調動劉喬和司馬虓的官職,劉喬認為這不是皇帝旨意,聯合司馬颙等人發兵許昌,進攻司馬虓。D.劉喬爭雄兵敗,晚年仍獲重用。司馬越領兵三萬入關迎駕,打敗劉喬,護送惠帝還都洛陽,直到司馬越死后,劉喬才再次獲得朝廷重用。參考答案:5.B

6.A

7.D【5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找出句中名詞代詞如“東海王越”“檄”“天下”“甲士”“關”“大駕”“蕭”“喬”“子祐”“越”“蕭縣”“靈壁”,虛詞“于”“之”,然后根據語法和句意進行排除。A項,“子祜”為人名,作“距”的主語,其后不可斷,排除A項;CD項,“帥”的意思是“帶領”,其主語不是“天下”,而是“東海王越”,因此,“帥”前斷句,排除CD兩項;再結合本句意思:東海王司馬越向天下轉發檄文,帶領三萬士兵,將要入關迎接皇上,大軍駐扎在蕭縣,劉喬感到畏懼,派其子劉祜在蕭縣的靈璧抵抗司馬越。句子可以斷開為: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故選B。【6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要求選出“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A項,“平時負責管理宮廷馬匹”說法錯誤,洗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馬。秦始置。漢時亦作“先馬”。秦漢時為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沒有“管理宮廷馬匹”的職責。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D項,“直到司馬越死后,劉喬才再次獲得朝廷重用”說法錯誤,相關信息在文章最后,原文為“帝還洛陽,大赦,越復表喬為太傅軍諮祭酒”,意思是說惠帝還都洛陽大赦天下后,司馬越就上表舉薦劉喬,劉喬在司馬越去世之前已獲得朝廷重用。故選D。[點睛]斷句首先牢記一個前提―――領會大意。要通讀全文文段,領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之間的聯系。斷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標志性詞語斷句,比如句首發語詞、句尾語氣,對話標志詞(如曰、云、語、言、道、白、對、謂等字),抓住了它們,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徑或訣竅。(2)結合章法結構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而“分承”或“分說”部分,又多用對稱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結構斷句,固定結構是文言運用中逐漸形成的凝固的詞與詞之間的搭配關系,每一種固定結構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熟悉每種固定結構的常規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斷開。這些特點,均有益于斷句。

參考譯文:劉喬,字仲彥,南陽人。年輕時擔任秘書即,建威將軍王戎引他為參軍。討伐吳國的戰役中,王戎派劉喬和參軍羅尚渡過長江,攻陷武昌,回來后任滎陽令,升任太子洗馬。因誅殺楊駿有功,賜爵關內侯,任尚書右丞。參與誅殺賈謐,封爵安眾男,多次升官至散騎常侍。齊王司馬囧擔任大司馬,起初,嵇紹受到司馬囧的器重,司馬囧常走下殿階迎接嵇紹。劉喬對司馬囧說:“裴頠、張華遭到誅殺,朝臣都畏懼孫秀,所以不敢不接受財物。嵇紹現在對朝廷有什么威逼禁忌,而專門畜養裴家車牛、張家奴牌呢?樂彥輔來,您都不曾離開坐位,為什么偏偏對嵇紹敬意有加呢?”司馬囧于是停止了這一舉動。不久,劉喬調任御史中丞。司馬囧的心腹董艾在朝廷極有權勢,百官無人敢違背他的旨意。劉喬在二十天內,六次上奏彈勤董艾的罪過。董艾暗示尚書右丞茍晞罷免了劉喬的官職。張昌叛亂時,劉喬出任威遠將軍、豫州刺史,與荊州刺史劉弘共同征討張昌。惠帝西至長安,東海王司馬越秉承皇帝旨意調任劉喬為安北將軍、冀州刺史,派范陽王司馬虓兼任豫州刺史。劉喬認為任用司馬虓并非天子詔命,不接受司馬虓代理豫州刺史一事,起兵抵拒。潁川太守劉輿與司馬虓親近,劉喬上書尚書省列舉劉輿的罪惡。河間王司馬顒得到劉喬上書,就宣布詔命派鎮南將軍劉弘、征東將軍劉準、平南將軍彭城王司馬釋與劉喬共同在許昌攻打司馬虓。劉輿之弟劉琨帶領軍隊解救司馬虓,援軍未至而司馬虓已敗北,司馬虓就與劉琨一同逃向河北。過了不久,劉琨帶領五千名精銳的騎兵渡河攻打劉喬,劉喬劫持了劉琨的父親劉蕃,用囚禁犯人的柵欄車載著劉蕃,據守考城以抵杭司馬虓,劉喬的士卒不敵對手而潰敗。劉喬又收攏散兵,在平氏縣屯兵。河間王司馬顒進升劉喬為鎮東將軍、假節,任他的長子劉祜為鎮東太守,又派劉弘、劉準、彭城王司馬釋等率兵增援劉喬。東海王司馬越向天下轉發檄文,帶領三萬士兵,將要入關迎接皇上,大軍駐扎在蕭縣,劉喬感到畏懼,派其子劉祜在蕭縣的靈璧抵抗司馬越。劉琨分兵從滎陽帶領軍隊接應司馬越,與劉祜遭遇,劉祜士卒潰散遭到殺害。劉喬的軍隊也隨即潰散,帶著五百個騎兵奔向平氏。元帝返回洛陽,大赦天下,司馬越又上表請求讓劉喬擔任太傅軍諮祭酒。司馬越去世后,元帝又任劉喬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史。劉喬死于官任,當時六十三歲。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何敞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陰。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時務,每請召,常稱疾不應。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禮。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時京師及四方累有奇異鳥獸草木,言事者以為祥瑞。敞通經傳,意甚惡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今異鳥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際,不可不察。”由、安懼然不敢答。居無何而肅宗崩。時竇氏專政,外戚奢侈,賞賜過制。敞奏記由日:“賞賚過度,至于空竭帑藏,損耗國資。尋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賜賚,宜有品制,忠臣受賞,亦應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還所得賜,因陳得失,奏王侯就國,節省浮費,賑恤窮孤,則恩澤下暢,黎庶悅豫,上天聰明,必有立應。”由不能用。竇憲為車騎將軍,憲弟篤、景并起邸第,興造勞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諫日:“臣雖斗筲之人,誠竊懷怪,以為篤、景親近貴臣,當為百僚表儀。今百姓愁苦,縣官無用,而遽起大第,崇飾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罷工匠,恤人之困。”書奏不省。后拜為尚書,復上封事日:“昔鄭武姜之幸叔段,愛而不教,終至兇戾。由是觀之,愛子若此,猶饑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憲秉三軍之重,篤、景總宮衛之權,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誅戮無罪。今者論議兇兇,成謂叔段復生于漢。雖知言必夷滅,而冒死自盡者,誠不忍目見其禍而懷默茍全。”敞數切諫,言諸竇罪過,憲等深怨之。時濟南王康尊貴驕甚,憲乃白出敞為濟南太傅。歲余遷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當時名譽,故在職以寬和為政。及舉冤獄,以《春秋》義斷之。是以郡中無怨聲,百姓化其恩禮。其出居者,皆歸養其父母,推財相讓者二百許人。又修理陽舊渠,百姓賴其利,墾田增三萬余頃。吏人共刻石,頌敞功德。

(節選自《后漢書·卷四十三》)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陰

家:安家

B.尋公家之用

尋: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憲乃白出敞為濟南太傅

白:稟告。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禮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懼然不敢答

④憲乃白出敞為濟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禮

⑥吏人共刻石,頌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圍出現奇異的草木鳥獸,有人認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見。B.竇氏專權,賞賜超過規定,何敞勸諫并懇請宋由送回得到的賞賜,給屬下作表率,但是沒有被采納。C.竇憲弟篤、景一起興造邸第,勞民傷財。何敞上書勸諫,言辭懇切,認為竇憲應該給百官做好表率。D.何敞多次諷諫,指出竇氏諸人罪過,遭到竇憲嫉恨,后被竇憲排擠出京,做了濟南王的太傅。7.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夫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今異鳥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際,不可不察。(5分)(2)及舉冤獄,以《春秋》義斷之。是以郡中無怨聲,百姓化其恩禮。(3分)參考答案:4.B

尋:推究。5.D

③是表現宋、袁二人的擔心;④是表現竇憲打擊何敞;⑤是表現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6.C

“認為竇憲應該給百官做好表率”錯,應該是“認為竇憲弟篤、景應該給百官做好表率”。7.答案見參考譯文。(1)“依德而至”“緣政而生”各1分,“于殿屋”,“于庭際”各1分,通順1分。(2)“舉”“獄”“斷”各1分,“化”被動1分,通順1分。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王弼,其先定遠人,后徙臨淮。善用雙刀,號”雙刀王”,初結鄉里,依三臺山樹柵自保。逾年,帥所部來歸。太祖知其才使備宿衛破張士誠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拔其城獲甲三千。擢元帥。下蘭溪、金華、諸暨。援池州,復太平,下龍興、吉安。大戰鄱陽,邀擊陳友諒于涇江口。從平武昌,還克廬州。拔安豐,破襄陽、安陸。取淮東,克舊館,降士誠將朱暹,遂取湖州。遷驍騎右衛親軍指揮使。進圍平江,弼軍盤門。士誠親帥銳士突圍,出西門搏戰,將奔常遇春軍。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別遣兵與戰。士誠軍殊死斗。遇春拊弼臂曰:“軍中皆稱爾健將,能為我取此乎?”弼應曰:“諾。”馳騎,揮雙刀奮擊。敵小卻。遇春帥眾乘之,吳兵大敗,人馬溺死沙盆潭者甚眾。士誠馬逸墮水,幾不救,肩輿入城,自是不敢復出。吳平,賞賚甚厚。從大軍征中原,下山東,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克山西,走擴廓。自河中渡河,克陜西,進征察罕腦兒,師還。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諸酋及洮州十八族,殺獲甚眾。論功,封定遠侯,食祿二千石。十四年從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龍尾關。弼以兵由洱水趨上關,與沐英兵夾擊之,拔其城,擒段世,鶴慶、麗江諸郡以次悉平。加祿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以副將軍從馮勝北伐,降納哈出。明年復以副將軍從藍玉出塞。深入不見敵,玉欲引還。弼持不可,玉從之。進至捕魚兒海,以弼為前鋒,直薄敵營。走元嗣主脫古思帖木兒,盡獲其輜重,語在玉傳。二十三年奉詔還鄉。二十五年從馮勝、傅友德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同召還,先后賜死。爵除。(節選自《明史?王弼傳》,有刪改)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太祖知其才/使備宿衛/破張士誠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拔其城/獲甲三千。B.太祖知其才/使備宿衛/破張士誠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拔其城/獲甲三千。C.太祖知其才/使備宿衛/破張士誠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拔其城/獲甲三千。D.太祖知其才/使備宿衛/破張士誠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拔其城/獲甲三千。8.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是項是A.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詞。B.洪武,年號,帝王即位后用以紀年的名號,古人將它與“干支紀年法”并行紀年。C.世襲,指帝位、爵位等專權世代相傳,“世襲指揮使”指世代可繼續擔任指揮使。D.世券,又稱鐵券,世代享受某些特權的憑證,帝王常將它賜給身邊寵愛的妃嬪。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弼武藝高強,善于打仗。他擅長使用雙刀,有“雙刀王”之稱,太祖提拔他任元帥,先后攻下蘭溪、金華、諸暨、太平、龍興、吉安。B.王弼戰功赫赫,屢受賞賜。他在圍攻平江時立下戰功,后來得到了豐厚獎賞;在隨沐英、傅友德等討伐西番、云南后,他被封為定遠侯,食祿二千石。C.王弼屢輔主將,平定邊疆。他以副將軍身份跟從馮勝北伐,收降納哈出;又以副將軍身份跟隨藍玉出塞,擔任前鋒,趕走了脫古思貼木兒。D.王弼奉詔返鄉,賜死削爵。他奉詔還鄉后,跟隨馮勝、傅友德到山西、河南選練士兵,皇帝將三人同時召還京城,將他們賜死并剝奪爵位。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遇春率眾乘之,吳兵大敗,人馬溺死沙盆潭者甚眾。(2)弼以眾由洱水趨上關,拔其城,擒段世,鶴慶、麗江諸郡以次悉平。(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參考答案:7.C

8.D

9.B

10.(1)常遇春率軍乘機進擊,吳兵大敗,在沙盆潭溺死的人馬很多。(2)王弼帶領部隊從洱海直奔上關,攻占敵城,活捉段世,鶴慶、麗江諸郡依次全部平定。(3)(現在晉國)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4)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窘迫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長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話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司,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要特別注意。原文大意:太祖知道他的才能,讓他擔任宿衛。在潮州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攻取了池州石壕,攻打婺源州,斬殺守將鐵木兒不花,占領敵城,俘獲兵卒三千。“于湖州”與“破張士誠兵”構成介詞結構后置,不可斷開,排除BD項;“斬守將鐵木兒不花”整個句子意思已經完整,需與“拔其城”斷開,排除A項。故選C。【8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D項,“帝王常將它賜給身邊寵愛的妃”錯誤,常將它賜給立有大功的人。故選D。【9題詳解】本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力分析綜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譯錯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本題B項,時間有誤,原文“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諸酋及洮州十八族,殺獲甚眾。論功,封定遠侯,食祿二千石。十四年從傅友德征云南”可見,“封為定遠侯,食祿二千石“是在征討西番后的賞賜,面不是在征討云南后。故選B。【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要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1)“帥”,率領;“乘”,趁機;“人馬溺死沙盆潭者”定語后置。(2)“趨”,直奔;“拔”,攻占“以次”,依次;“悉”,全部。【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王弼,他的祖先是定遠人,后來遷徙到臨淮,擅長使用雙刀,有“雙刀王”之稱。最初集結同鄉,依靠三臺山建柵欄自保。過了一年,領部下前來歸降。太祖知道他的才能,讓他擔任宿衛。在潮州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攻取了池州石壕,攻打婺源州,斬殺守將鐵木兒不花,占領敵城,俘獲兵卒三千。提升為元帥。攻下蘭溪、全華、諸暨,救援池州,收復太平,攻下龍興、古安。大戰鄱陽,在涇江口攔擊陳友諒。隨大軍平定武昌,回師攻克廬州,占領安豐,攻破襄陽,安陸,攻取淮東,攻克舊館,收降張士誠的將領朱暹,于是占領湖州。升遷為騎右衛靠軍指揮使。進而圍攻平江,王弼駐軍盤門。張士誠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突圍,出西門搏擊交戰,將要進擊常遇春部隊。常遇春分兵到北邊的護城河截斷了他的后路,又另外派兵與張士誠交戰。張士誠的軍隊拼死搏斗,常遇春撫著王弻的手臂說:“軍中都稱你為健將,能為我獲取這人嗎?”王弼說:“好。”他縱馬揮舞雙刀奮力搏擊,敵人稍稍退卻。常遇春率軍乘機進擊,吳兵大敗,在沙盆潭溺死的人馬很多。張士誠落入水中,差點淹死,乘著轎子入城,從此不敢再出城。吳地平定后,(王弼)得到的獎賞十分豐厚。跟從大軍征戰中原,攻下山東,平定黃河南北,于是奪取元都。攻克山西,趕走擴廓。從河中渡黃河,攻克陜西,進軍征討察罕腦兒,奉軍還京。洪武三年,授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洪武十一年,輔佐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收降朵甘諸酋和洮州十八族,斬殺和俘獲很多。論功,封為定選侯,食綠二千石。洪武十四年,跟從傅友德征討云南,到了大理,土酋段世扼守龍尾關。王弼帶領部隊從洱海直奔上關,攻占敵城,活捉段世,鶴慶、麗江諸郡依次全部平定。增加俸祿五百石,賜予鐵券。洪武二十年,以副將軍身份跟從馮勝北伐,收降納哈出。第二年,又以副將軍身份跟從藍玉出塞。深入塞外卻不見敵軍,藍玉想引軍返回,但王弼堅持認為不可以,藍玉聽從他的意見。到了捕魚兒海,以王弼為前鋒,徑直逼近敵營,趕走了元嗣主脫古思帖木兒,全部繳獲了敵軍輜重,洪武二十三年,奉詔回鄉。洪武二十五年,跟從馮勝、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練兵。第二年一同被召回,先后賜死。爵位被削除。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趙廣漢,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屬河間。少為郡吏、州從事,以廉潔、通敏、下士為名。舉茂材,平準令①。察廉為陽翟令。以治行尤異,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會昭帝崩,而新豐杜建為京兆掾,護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俠,賓客為奸利,廣漢聞之,先風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貴人豪長者為請無不至,終無所聽。宗族賓客謀欲篡取,廣漢盡知其計議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計如此,且并滅家。”令數吏將建棄市,莫敢近者。京師稱之。是時,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亂,大將軍霍光與群臣共廢王,尊立宣帝。廣漢以與議定策,賜爵關內侯,遷潁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橫恣,賓客犯為盜賊,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廣漢既至數月,誅原、褚首惡,郡中震栗。先是,潁川豪桀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廣漢患之,厲使其中可用者受記③,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令相怨咎。又教吏為缿筩④,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托以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強宗大族家家結為仇讎,奸黨散落,風俗大改。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一切治理,威名流聞,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本始二年,從軍還,復用守京兆尹,滿歲為真。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⑤,以得事情。鉤距者,設預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出死,豫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廣漢奏請,令長安游徼獄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稱之不容口。長老傳以為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地節三年七月,司直蕭望之核奏:“廣漢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節傷化,不道。”宣帝惡之。廣漢竟坐要斬。廣漢雖坐法誅,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強,小民得職。百姓追思,歌之至今。(節選自《漢書·趙廣漢傳》)注:①舉茂材,平準令:茂材,即“秀才”,漢代選舉科目之一。平準令:官名,管理物價。②平陵方上:平陵,漢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頂。③受記:得知公文的內容。④缿筩:(xiàng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鉤距:從事物關系中尋找線索。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

守:暫時代理B.廣漢聞之,先風告

風:同“諷”,勸告,警告C.參伍其賈,以類相準

準:準確D.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

謝:勸告5.以下各組句子中,最能表明趙廣漢精于吏職的一組是①若計如此,且并滅家

②廣漢以與議定策,賜爵關內侯③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

④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⑤豫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

⑥長老傳以為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趙廣漢年輕時就做官并因廉潔、通達、敏捷、謙虛待士而有名氣,并因此升遷為京輔都尉和京兆尹。B.杜建的門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錯,被趙廣漢立案法辦,雖然有權勢的宦官和有聲望的豪紳為之說情,趙廣漢最終也沒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門客想要劫獄。C.趙廣漢在京兆尹一職上,利用挑撥離間之策懲辦了原、褚兩大家族,改變了那里官員之間的相互勾結的惡俗。D.趙廣漢曾奏請朝廷上調全國游徼獄吏的俸祿等級,也因此使得這一級別的官員比較自重,秉公執法,讓官吏百姓們一并贊不絕口。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5分)譯文:

。(2)廣漢雖坐法誅,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強,小民得職。(5分)譯文:

。參考答案:4.C(準:衡量)5.B(②被賜予侯爵,不能表現精于吏職;④⑥間接表現趙廣漢精于吏職,主要表現為人稱道的)6.B(A因果關系不當;C不是在京兆尹一職上;D上調的是長安城這些官員的俸祿等級)7.(1)官吏百姓互相揭發暗地里做過的壞事(“告發”、“舉報”等亦可),趙廣漢能夠以此作為耳目,盜賊因為這個緣故不敢作案,作案又總是被抓。(5分。“告訐”“以故”“輒”各1分,句意2分)(2)趙廣漢雖然犯法判罪被處死(因犯法應當處死),擔任京兆尹廉潔清明,以威力(或“用威力”,或“威懾”)控制強橫有權勢的人,平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