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講教師王斌勝中醫基礎理論1醫學課件主講教師王斌勝中醫基礎理論1醫學課件緒論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
二、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具有社會科學的特性,同時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2醫學課件緒論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2醫學課件
(一)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二)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三)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
(四)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農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軍事學、數學、及釀酒技術、冶煉技術等3醫學課件(一)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3醫學課件
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
中醫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
中醫理論體系是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體現在:
主導思想:
整體觀念;
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
生理病理學基礎: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
診治特點:辨證論治。4醫學課件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4醫學課件(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成書,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5醫學課件(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5醫學課件
1.《黃帝內經》
成書年代:春秋戰國至秦漢。至隋唐仍有修訂和補充。
作者:古代醫家集體創作,非黃帝所作。
主要內容:可謂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百科全書。
在醫學方面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因此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奠定中醫基礎理論的專著。6醫學課件1.《黃帝內經》6醫學課件
2、《難經》
成書年代:東漢以前
作者:相傳系秦越人(扁鵲)
主要內容: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該書所論述以基礎理論為主,涉及生理、病理、診斷、病證、治療等各個方面,尤其對脈學有較詳細的論述和創見,對經絡學說及藏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較《內經》有所發展,與《內經》同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專著。7醫學課件2、《難經》7醫學課件
3、《傷寒雜病論》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張仲景
主要內容: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
《傷寒論》主要論述外感病的辨證與治療,以六經辨證為主;《金匱要略》主要論述臟腑雜病的辨證與治療。體現了理、法、方、藥的完整性。是我國目前現存的一部最早的臨床專著之一。8醫學課件3、《傷寒雜病論》8醫學課件
4、《神農本草經》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假托神農
主要內容:共載藥365種,根據藥物的毒性分上、中、下三品;載了每味藥物的藥性理論:“四氣五味”、性能、主治;用藥原則:“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藥物的配伍理論“七情”。其理論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理論與藥物研究,均較漢代以前有重大發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9醫學課件4、《神農本草經》9醫學課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1、魏晉隋唐時期
晉·王叔和著《脈經》: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
提倡“寸口診法”,描述了24種病脈的形態及主病證,推動了寸口脈診法的普遍應用。
晉·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
該書論述了藏象、經絡、腧穴、標本、九針、刺法、診法、病證治法等內容,對后世針灸發展貢獻很大。
10醫學課件(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0醫學課件
隋·巢元方《諸病原候論》:該書以1729論分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諸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和癥狀,尤重于病源的研究。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唐·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盛唐的醫學發展水平,可謂開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先河。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11醫學課件隋·巢元方《諸病原候論》:11醫學課件
2、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較快,成果較多,醫學有長足的進步。此時醫學發展迅速,且流派紛呈,建樹較多,對后世醫學發展有很大影響。
南宋.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共18卷該書將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即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以病因與病證相結合的方法,系統闡述了三因理論。12醫學課件2、宋金元時期12醫學課件
金元四大家簡介
劉完素(字守真)創河間派,尊稱為劉河間、河間老人。《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倡導火熱論,認為外感病的主要病機主要是化火化熱,內傷病中“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百病皆因火熱,故治療中主以寒涼清熱,后人稱其為“寒涼派”。13醫學課件金元四大家簡介13醫學課件張從正(字子和)
師從劉完素,著有《儒門世親》.
主張治病“邪去正自安”,不可濫用補藥,治病應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后世稱為“攻邪派”。14醫學課件張從正(字子和)14醫學課件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后世尊稱李東垣),師從張元素(字潔古),著《脾胃論》,《內傷外感辨惑論》強調胃氣對發病的決策性作用,倡導“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世稱為“補土派”。金元四大家之論,各有創見,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15醫學課件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后世尊稱李東垣),
朱震亨(字顏修,號丹溪翁,后世尊稱為朱丹溪),傳河間之學。代表作為《格致余論》。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復規律,認為“人非相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則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世稱為滋陰派。16醫學課件朱震亨(字顏修,號丹溪翁,后世尊稱為朱丹溪)
3、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發展階段,既對醫學理論有許多新的發明和創新,又進行了綜合整理,編纂了大量的醫學全書,叢書和類書。17醫學課件3、明清時期17醫學課件明.趙獻可(字養葵)著作《醫貫》認為命門為人身之主,強調命門之火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意義,此對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尤其對養生防病、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復治療,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18醫學課件明.趙獻可(字養葵)18醫學課件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中醫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明·吳有性(字又可)著《瘟疫論》。創“戾氣”學說,對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見。19醫學課件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中醫理論的清·葉桂(字天士,號番巖)著《溫熱論》,闡明了溫熱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創建了溫熱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理論,對清代溫病學說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清·薛雪(字生白)著《濕熱條辨》,對溫熱病的病因、癥狀、傳變規律、治則治法等,做了簡要闡述,對溫病學說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20醫學課件清·葉桂(字天士,號番巖)20醫學課件
清·吳瑭(字鞠通)著《溫病條辨》,創建了溫熱病三焦辨證理論,使溫病學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步走向系統與完整。
清·王清任(字勛臣)著《醫林改錯》,改正了古籍中人體解剖方面的錯誤;肯定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發展了瘀血理論,創立了多首治療瘀血的有效方劑,對中醫學氣血理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21醫學課件清·吳瑭(字鞠通)21醫學課件
4、近代時期
近代時期(鴉片戰爭后),隨著社會制度變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傳入,中西文化出現大碰撞,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趨勢:
①繼續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學術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編的《中國醫學大成》,是一部古今中醫學大成巨著。22醫學課件4、近代時期22醫學課件
②中西醫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
中西醫匯通派: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中西臟腑圖象合纂》惲鐵樵《藥庵醫學叢書》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23醫學課件②中西醫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23醫學術見解:認為中西醫各有優勢,主張汲取西醫之長以發展中醫,如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即是中西醫匯通的代表作。現代時期(建國后):國家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倡導以現代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當前,中醫學術蓬勃發展。24醫學課件學術見解:認為中西醫各有優勢,主張汲取西醫之長
(四)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學理論的發展與現代化,必須走繼承與創新并行的發展道路,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目的是創新,只有重視繼承才能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傳承下來,為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創新是繼承和發展的需要,是中醫學新理論、新觀點的產生之源,也是中醫學的生命之源。25醫學課件(四)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25醫學課件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26醫學課件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26醫整體觀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理病理▼防治▼形體神—形神一體觀結構功能五大生理系統▼精氣血津液▼臟腑五官五體五液經絡經絡心神▼形與神▼精氣與神▼27醫學課件整體觀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理病理▼防治▼形體神—形神
(1)生理上的整體性
人體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五臟一體觀,二是形神一體觀。
五臟一體觀指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
結構上:
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腎、脾、肺五個生理系統。28醫學課件(1)生理上的整體性28醫學課件
人體生理系統簡表系統五臟六腑五體官竅經脈肝系統肝——膽——筋——目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心系統心——小腸——脈——舌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脾系統脾——胃——肉——口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腎系統腎——膀胱——骨——耳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以上五個系統之間,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了一個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29醫學課件人體生理系統簡表29醫學課件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于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并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
30醫學課件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功能。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31醫學課件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
形神一體觀:形:即形體(人體這個有機整體);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形神一體觀: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形與神的關系: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形神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神不能離開形單獨存在,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主導作用▲。32醫學課件形神一體觀:32醫學課件精和氣:都是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都能化生神。神:控制與調節精與氣。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精氣與神33醫學課件精和氣:都是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都能化生神。
(2)病理上的整體性內臟病變可反映于相應的形體官竅,即局部的病理變化與反映整體病理變化——“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之間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形與神在病理上相互影響▲。34醫學課件(2)病理上的整體性34醫學課件
(3)診治上的整體性▲舌診則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舌診測知臟腑的功能狀態;舌診臟腑精氣虛實;舌診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逆順轉歸。在疾病的治療方面: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治療原則,如:口舌生瘡-----清瀉心火;目赤腫痛------清瀉肝火;齒齦腫痛------清瀉胃火等。35醫學課件(3)診治上的整體性▲35醫學課件
2、人與自然界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于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環境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呈“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36醫學課件2、人與自然界環境的統一性36醫學課件
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規律變化而進行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而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氣血運行在不同的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37醫學課件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37醫學課
一日之內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體也要隨晝夜晨昏變化而出現適應性調節。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地域環境主要指地勢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38醫學課件一日之內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38醫學課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的變化超越人體的適應能力而致人體發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發生。由此可見,疾病的發生主要關系到兩個方面:1、關系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抵邪能力;2、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39醫學課件(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39醫學課件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影響:每一季節有其不同發病特點。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復發。
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
某些疾病晝輕夜重。
地域環境對疾病的影響:地方性疾病、職業病。40醫學課件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影響:每一季節有其不同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養生: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即“法于四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界保持協調統一。
防病:
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41醫學課件(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41醫學課件
治病要因時制宜:
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藥,秋冬慎用寒涼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冬病夏治:如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目的是夏用溫熱藥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夏病冬治: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目的是冬用寒涼藥培其陰,則夏不發病。針灸“子午流注法”:提倡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治病因地制宜:北方少用寒涼藥,南方慎用辛熱藥。42醫學課件治病要因時制宜: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藥,秋冬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影響個人的身心機能: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政治、經濟地位低下: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機能和氣血流通。
影響個體的體質:政治、經濟地位高者:多筋柔骨脆,臟腑嬌氣,腠理疏松易感冒;政治、經濟地位低下者:多筋強骨勁,臟腑堅固,腠理致密而外邪難干。43醫學課件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43醫學課件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社會環境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會隨之而變。如社會地位驟然由過高變為低下,經濟條件由富裕變為貧窮,均可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導致人的精神情志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44醫學課件(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44醫學課件不利的社會因素: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關系緊張等,均可破壞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引發某些身心疾病,
不利的社會因素使某些原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等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45醫學課件不利的社會因素: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①在防治疾病時,要考到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力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②要通過精神調節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生,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46醫學課件(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46醫學課件
辨證論證
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
(1)病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邪氣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在疾病的全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邪正斗爭。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發病原因,病理演變規律,固定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有診斷要點和與相似疾病的鑒別要點。如麻疹、感冒、腸癰、痢疾、消渴等。47醫學課件辨證論證47醫學課件
(2)證的基本概念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
證候與病機(病理)的關系: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
病機的內涵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用藥的依據。如風寒感冒、肝陽上亢、心血虧虛、心陽痹阻等,都屬于證候的概念。48醫學課件(2)證的基本概念48醫學課件
(3)癥的基本概念
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癥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異常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煩躁易怒等(稱癥狀),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征象,如舌苔、脈象等(稱體征)。49醫學課件(3)癥的基本概念49醫學課件(4)癥與疾病、證候的關系:
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但因其僅是疾病的個別現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質。同一癥狀,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機制不盡相同,因此可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
注意:孤立的癥狀或體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證候的本質,因而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50醫學課件(4)癥與疾病、證候的關系:50醫學課件(5)病、證、癥三者的聯系于區別:
病、證、癥三者均由癥狀和體征構成
病: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病的重點是全過程,疾病的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穿并疊和起來,一種疾病由不同的或多個證候組成。
證:是對疾病某一階段或類型病變的認識,證的重點是現階段,是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的組合,同一證候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
癥: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未必能反映疾病和證候的本質,可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51醫學課件(5)病、證、癥三者的聯系于區別:51醫學課件胃下垂陳××,男,56歲,農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診。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補中益氣(丸)湯、黃芪建中湯及維生素等藥物,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反復發作。因近來勞累過度而發。刻下見腹部墜脹難忍,站立或飯后加劇,伴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頭昏,心悸,鋇餐造影示Ⅲ度胃下垂。中醫辨證為脾胃虛弱。
52醫學課件胃下垂陳××,男,56歲,農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診。
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1)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候,論治則是其治則治法方藥,并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53醫學課件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53醫學課件
(2)辨證的基本概念
辨證,是認識疾病的過程中確立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①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論分析疾病的癥狀和體征,推導出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證候,為針對病因治療提供依據。54醫學課件(2)辨證的基本概念54醫學課件
②辨病位:即確定病證所在的部位。
不同的病因侵襲人體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證。外在病邪多侵襲人體之表,引起表證。表證失于治療,或治療不當,則可由表入里。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則易直接損傷臟腑精氣,病變在里。辨明疾病的病位,既可推知致病邪氣的屬性,又可了解病情輕重及疾病傳變趨向,因而對確立證候是非常重要的。55醫學課件②辨病位:即確定病證所在的部位。55醫學課件
③辨病性: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疾病是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結果。邪正之氣的盛衰決定著病證的虛實,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致病邪氣有陰陽之分,人體正氣也有陰陽之別,不同屬性的病邪侵犯人體,人體相應的正氣則與之抗爭,導致不同類型的陰陽失調而出現寒熱性病證,即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56醫學課件③辨病性: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56醫學
④辨病勢:即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
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傷寒論》把外感病的傳變規律概括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溫熱病的傳變規律概括為:衛氣營血。
濕熱病的傳變規律概括為:上焦中焦下焦。
內傷雜病的傳變: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表述。現在趨向于以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表達。57醫學課件④辨病勢:即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5秦某某,女20歲。1948年秋,因產后七八日,頭暈眼花,不能坐起,臨診時忽見患者手指抽掣,相繼哈欠,張大其口,越張越大,竟至口角裂破流血,急令人以手按合,亦竟不止。復現面色淡白,目瞪流涎,冷汗時出,神識昏迷。脈弦緩無力。辨證:新產亡血傷陰,汗多傷陽;復受外邪,風入經俞而發痙,勢有陰竭陽脫之象。治法:回陽固脫,祛風鎮痙余瀛鰲高益民《現代名中醫類案選》人民衛生出版社58醫學課件秦某某,女20歲。58醫學課件
掌握疾病傳變規律的臨床意義:
①可以洞察疾病發展變化及轉歸的全局。②可確立證候在疾病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類型。③可明確該證的來龍去脈,即上下聯系。④提高了辨證的準確性。⑤可通過防治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59醫學課件掌握疾病傳變規律的臨床意義:59醫學課件
(3)論治的基本概念
論治,是在通過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辨證與論治的關系: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辨證是認識疾病確立證候,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治法和處方遣藥。辨證論治是辨證的延續也是對辨證是否正確的檢驗。可見辨證與論治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60醫學課件(3)論治的基本概念60醫學課件血虛案例李某,男,32歲。癥狀:初夏,頭暈,眼花、如山崩地震、搖撼不定。兩足轉筋、攣痛、脈象弦軟、舌苔薄凈。診斷:肝為藏血之臟,主風木而養筋脈。血虛肝燥,風火相煽,血不上榮,故頭暈目眩;血不養筋,故轉筋攣痛。血虛生風;療法:議用滋血養營,平肝息風之法。處方:當歸9克白芍15克天麻9克生地黃12克木瓜9克菊花6克川芎5克黨參9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八劑,痊愈。61醫學課件血虛案例李某,男,32歲。癥狀:初夏,頭暈,眼花、如山崩地震
3、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所處的疾病階段或類型不同,或病人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候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異。
異病同治: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大致相同的證,故可用大致同的治法和方藥治療。62醫學課件3、同病異治,異病同治62醫學課件主講教師王斌勝中醫基礎理論63醫學課件主講教師王斌勝中醫基礎理論1醫學課件緒論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
二、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具有社會科學的特性,同時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64醫學課件緒論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2醫學課件
(一)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二)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三)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
(四)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物候學、農學、生物學、礦物學、植物學、軍事學、數學、及釀酒技術、冶煉技術等65醫學課件(一)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3醫學課件
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
中醫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
中醫理論體系是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體現在:
主導思想:
整體觀念;
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
生理病理學基礎: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
診治特點:辨證論治。66醫學課件三、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4醫學課件(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成書,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67醫學課件(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5醫學課件
1.《黃帝內經》
成書年代:春秋戰國至秦漢。至隋唐仍有修訂和補充。
作者:古代醫家集體創作,非黃帝所作。
主要內容:可謂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百科全書。
在醫學方面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因此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奠定中醫基礎理論的專著。68醫學課件1.《黃帝內經》6醫學課件
2、《難經》
成書年代:東漢以前
作者:相傳系秦越人(扁鵲)
主要內容: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該書所論述以基礎理論為主,涉及生理、病理、診斷、病證、治療等各個方面,尤其對脈學有較詳細的論述和創見,對經絡學說及藏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較《內經》有所發展,與《內經》同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專著。69醫學課件2、《難經》7醫學課件
3、《傷寒雜病論》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張仲景
主要內容: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
《傷寒論》主要論述外感病的辨證與治療,以六經辨證為主;《金匱要略》主要論述臟腑雜病的辨證與治療。體現了理、法、方、藥的完整性。是我國目前現存的一部最早的臨床專著之一。70醫學課件3、《傷寒雜病論》8醫學課件
4、《神農本草經》
成書年代:東漢
作者:假托神農
主要內容:共載藥365種,根據藥物的毒性分上、中、下三品;載了每味藥物的藥性理論:“四氣五味”、性能、主治;用藥原則:“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藥物的配伍理論“七情”。其理論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理論與藥物研究,均較漢代以前有重大發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71醫學課件4、《神農本草經》9醫學課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1、魏晉隋唐時期
晉·王叔和著《脈經》: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
提倡“寸口診法”,描述了24種病脈的形態及主病證,推動了寸口脈診法的普遍應用。
晉·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
該書論述了藏象、經絡、腧穴、標本、九針、刺法、診法、病證治法等內容,對后世針灸發展貢獻很大。
72醫學課件(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0醫學課件
隋·巢元方《諸病原候論》:該書以1729論分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諸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和癥狀,尤重于病源的研究。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唐·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代表了盛唐的醫學發展水平,可謂開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先河。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73醫學課件隋·巢元方《諸病原候論》:11醫學課件
2、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較快,成果較多,醫學有長足的進步。此時醫學發展迅速,且流派紛呈,建樹較多,對后世醫學發展有很大影響。
南宋.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共18卷該書將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即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以病因與病證相結合的方法,系統闡述了三因理論。74醫學課件2、宋金元時期12醫學課件
金元四大家簡介
劉完素(字守真)創河間派,尊稱為劉河間、河間老人。《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倡導火熱論,認為外感病的主要病機主要是化火化熱,內傷病中“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百病皆因火熱,故治療中主以寒涼清熱,后人稱其為“寒涼派”。75醫學課件金元四大家簡介13醫學課件張從正(字子和)
師從劉完素,著有《儒門世親》.
主張治病“邪去正自安”,不可濫用補藥,治病應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后世稱為“攻邪派”。76醫學課件張從正(字子和)14醫學課件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后世尊稱李東垣),師從張元素(字潔古),著《脾胃論》,《內傷外感辨惑論》強調胃氣對發病的決策性作用,倡導“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世稱為“補土派”。金元四大家之論,各有創見,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77醫學課件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后世尊稱李東垣),
朱震亨(字顏修,號丹溪翁,后世尊稱為朱丹溪),傳河間之學。代表作為《格致余論》。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復規律,認為“人非相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則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世稱為滋陰派。78醫學課件朱震亨(字顏修,號丹溪翁,后世尊稱為朱丹溪)
3、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發展階段,既對醫學理論有許多新的發明和創新,又進行了綜合整理,編纂了大量的醫學全書,叢書和類書。79醫學課件3、明清時期17醫學課件明.趙獻可(字養葵)著作《醫貫》認為命門為人身之主,強調命門之火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意義,此對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各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尤其對養生防病、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復治療,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80醫學課件明.趙獻可(字養葵)18醫學課件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中醫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明·吳有性(字又可)著《瘟疫論》。創“戾氣”學說,對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見。81醫學課件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中醫理論的清·葉桂(字天士,號番巖)著《溫熱論》,闡明了溫熱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創建了溫熱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理論,對清代溫病學說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清·薛雪(字生白)著《濕熱條辨》,對溫熱病的病因、癥狀、傳變規律、治則治法等,做了簡要闡述,對溫病學說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82醫學課件清·葉桂(字天士,號番巖)20醫學課件
清·吳瑭(字鞠通)著《溫病條辨》,創建了溫熱病三焦辨證理論,使溫病學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步走向系統與完整。
清·王清任(字勛臣)著《醫林改錯》,改正了古籍中人體解剖方面的錯誤;肯定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發展了瘀血理論,創立了多首治療瘀血的有效方劑,對中醫學氣血理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83醫學課件清·吳瑭(字鞠通)21醫學課件
4、近代時期
近代時期(鴉片戰爭后),隨著社會制度變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傳入,中西文化出現大碰撞,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趨勢:
①繼續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學術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編的《中國醫學大成》,是一部古今中醫學大成巨著。84醫學課件4、近代時期22醫學課件
②中西醫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
中西醫匯通派: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中西臟腑圖象合纂》惲鐵樵《藥庵醫學叢書》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85醫學課件②中西醫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23醫學術見解:認為中西醫各有優勢,主張汲取西醫之長以發展中醫,如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即是中西醫匯通的代表作。現代時期(建國后):國家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倡導以現代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當前,中醫學術蓬勃發展。86醫學課件學術見解:認為中西醫各有優勢,主張汲取西醫之長
(四)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中醫學理論的發展與現代化,必須走繼承與創新并行的發展道路,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目的是創新,只有重視繼承才能將中醫學的傳統理論傳承下來,為發展和創新奠定基礎;創新是繼承和發展的需要,是中醫學新理論、新觀點的產生之源,也是中醫學的生命之源。87醫學課件(四)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25醫學課件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88醫學課件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26醫整體觀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理病理▼防治▼形體神—形神一體觀結構功能五大生理系統▼精氣血津液▼臟腑五官五體五液經絡經絡心神▼形與神▼精氣與神▼89醫學課件整體觀人體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生理病理▼防治▼形體神—形神
(1)生理上的整體性
人體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五臟一體觀,二是形神一體觀。
五臟一體觀指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
結構上:
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腎、脾、肺五個生理系統。90醫學課件(1)生理上的整體性28醫學課件
人體生理系統簡表系統五臟六腑五體官竅經脈肝系統肝——膽——筋——目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心系統心——小腸——脈——舌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脾系統脾——胃——肉——口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腎系統腎——膀胱——骨——耳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以上五個系統之間,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了一個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91醫學課件人體生理系統簡表29醫學課件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于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并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
92醫學課件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功能。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93醫學課件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
形神一體觀:形:即形體(人體這個有機整體);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形神一體觀: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形與神的關系: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形神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神不能離開形單獨存在,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主導作用▲。94醫學課件形神一體觀:32醫學課件精和氣:都是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都能化生神。神:控制與調節精與氣。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精氣與神95醫學課件精和氣:都是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都能化生神。
(2)病理上的整體性內臟病變可反映于相應的形體官竅,即局部的病理變化與反映整體病理變化——“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之間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形與神在病理上相互影響▲。96醫學課件(2)病理上的整體性34醫學課件
(3)診治上的整體性▲舌診則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舌診測知臟腑的功能狀態;舌診臟腑精氣虛實;舌診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逆順轉歸。在疾病的治療方面: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治療原則,如:口舌生瘡-----清瀉心火;目赤腫痛------清瀉肝火;齒齦腫痛------清瀉胃火等。97醫學課件(3)診治上的整體性▲35醫學課件
2、人與自然界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于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環境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呈“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98醫學課件2、人與自然界環境的統一性36醫學課件
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規律變化而進行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而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氣血運行在不同的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99醫學課件一年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37醫學課
一日之內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人體也要隨晝夜晨昏變化而出現適應性調節。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地域環境主要指地勢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100醫學課件一日之內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的影響:38醫學課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自然環境的變化超越人體的適應能力而致人體發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發生。由此可見,疾病的發生主要關系到兩個方面:1、關系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抵邪能力;2、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101醫學課件(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39醫學課件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影響:每一季節有其不同發病特點。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氣候劇變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復發。
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
某些疾病晝輕夜重。
地域環境對疾病的影響:地方性疾病、職業病。102醫學課件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病理影響:每一季節有其不同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養生: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即“法于四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界保持協調統一。
防病:
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103醫學課件(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41醫學課件
治病要因時制宜:
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藥,秋冬慎用寒涼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冬病夏治:如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目的是夏用溫熱藥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夏病冬治: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目的是冬用寒涼藥培其陰,則夏不發病。針灸“子午流注法”:提倡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治病因地制宜:北方少用寒涼藥,南方慎用辛熱藥。104醫學課件治病要因時制宜: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藥,秋冬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影響個人的身心機能: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政治、經濟地位低下: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機能和氣血流通。
影響個體的體質:政治、經濟地位高者:多筋柔骨脆,臟腑嬌氣,腠理疏松易感冒;政治、經濟地位低下者:多筋強骨勁,臟腑堅固,腠理致密而外邪難干。105醫學課件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43醫學課件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社會環境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會隨之而變。如社會地位驟然由過高變為低下,經濟條件由富裕變為貧窮,均可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導致人的精神情志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106醫學課件(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44醫學課件不利的社會因素: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關系緊張等,均可破壞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引發某些身心疾病,
不利的社會因素使某些原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等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107醫學課件不利的社會因素: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①在防治疾病時,要考到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力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②要通過精神調節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生,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108醫學課件(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46醫學課件
辨證論證
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
(1)病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邪氣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在疾病的全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邪正斗爭。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發病原因,病理演變規律,固定的臨床癥狀與體征,有診斷要點和與相似疾病的鑒別要點。如麻疹、感冒、腸癰、痢疾、消渴等。109醫學課件辨證論證47醫學課件
(2)證的基本概念
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
證候與病機(病理)的關系:證候是病機的外在反映,病機是證候的內在本質。
病機的內涵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變化。故證候能揭示病變的機理和發展趨勢,中醫學將其作為確定治法、處方用藥的依據。如風寒感冒、肝陽上亢、心血虧虛、心陽痹阻等,都屬于證候的概念。110醫學課件(2)證的基本概念48醫學課件
(3)癥的基本概念
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癥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異常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煩躁易怒等(稱癥狀),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征象,如舌苔、脈象等(稱體征)。111醫學課件(3)癥的基本概念49醫學課件(4)癥與疾病、證候的關系:
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但因其僅是疾病的個別現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質。同一癥狀,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機制不盡相同,因此可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
注意:孤立的癥狀或體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證候的本質,因而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112醫學課件(4)癥與疾病、證候的關系:50醫學課件(5)病、證、癥三者的聯系于區別:
病、證、癥三者均由癥狀和體征構成
病: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病的重點是全過程,疾病的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穿并疊和起來,一種疾病由不同的或多個證候組成。
證:是對疾病某一階段或類型病變的認識,證的重點是現階段,是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的組合,同一證候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
癥: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未必能反映疾病和證候的本質,可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 32438-2015民用燃煤取暖爐安全通 用技術條件》(2025版)深度解析
- 鐵路市場營銷市場定位的方法課件
- 焦炭塔防腐施工方案
- 中醫中的肝教學課件
- 【課件】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課件-高一上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冊
- 消防器材配件供應合同
- 食品供應鏈管理與監督分公司合作協議
- 高級顧問合同書格式范文
- 音響設備采購與銷售合同范本
- 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倫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全國清華版信息技術小學一年級下冊新授課 第12課 在網上交流信息 說課稿
- 辦公樓拆除施工方案
- 橋梁路基施工安全
- 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方案
- 管理學實證研究應用模板
- 《自貢市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匯編(2023版)》
- 手銬的課件教學課件
- 體育場館消防設施提升施工方案
- 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設計之七年級第三單元便捷的互聯網服務
- 合作無固定期限合作協議書范本
- 【《新能源汽車行業融資模式探析:以蔚來汽車為例》11000字(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