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儒林外史》文學地位:批判現實主義杰作;諷刺小說的高峰。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第三節理想文士的探求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1.第二章《儒林外史》文學地位:批判現實主義杰作;1.
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一、吳敬梓(1701—1754)生平:字敏軒,號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興盛之家。祖輩顯達,家門鼎盛。18歲考取秀才。23歲時父卒,家產被親族侵奪,所承者又很快蕩盡,被同族視為“敗類”。33歲被迫遷家南京,貧困,仍出資修先賢祠。36歲因對科舉生厭,拒絕博學鴻詞科考試。54歲客死揚州,朋友買棺收殮,歸葬南京。2.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一、吳敬梓(170二、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1、從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
喪親之痛與遠游之樂;析產之累;移家之變;晚游之苦。一生坎坷,對丑惡現實和污濁世風有清醒認識和深切體會。
2、從熱衷功名到棄絕仕進:學識淵博,科場不遇,覺醒-放棄。
3、從篤信儒學到追求民主的轉變:
思想激進,憤世嫉俗,援筆刺世。3.二、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1、從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3.三、《儒林外史》的創作及取材
1、窮愁困苦著《儒林》作于移家南京以后,大約36—49歲(1749)間。既是一生心血的結晶,也反映他探索前進的歷程。熔鑄著親身的生活體驗,帶有強烈的個性。程晉芳《懷人詩》:“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2、《儒林外史》的取材取材于現實士林,原型多為親友、相識相知者。如杜慎卿、馬純上、虞育德、莊紹光(以“至契”程廷祚為原型)、遲衡山、牛布衣等等。以杜少卿自況4.三、《儒林外史》的創作及取材1、窮愁困苦著《儒林》4.四、《儒林外史》的版本抄本55回,已佚。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50回),已亡佚。現存最早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臥閑草堂刻本,共56回。今流行本55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其它著述:現存《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圖詩》《詩說》等。李漢秋集軼《吳敬梓詩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5.四、《儒林外史》的版本5.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舉:假托明代故事,其實展示的是18世紀清代中葉的社會風俗畫。第一回“敷陳大義”,“隱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導致知識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貴,從而“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使“一代文人有厄”。6.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舉:明清科舉考試程序童生縣·府院試秀才監生省城鄉試舉人禮部會試貢士皇帝殿試進士
分三甲: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八股制義文:簡稱八股文,別稱制義、制藝、時藝、時文、八比文,是明代科舉考試中使用的特定文體。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體裁特征是對偶性。所謂的股,有對偶之意。從起股、中股、后股、到束股,每股都有兩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故稱八股文。7.明清科舉考試程序童生縣·府院試秀才省城鄉試舉禮部會試貢皇榜眼和舉人1.榜眼(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明清兩代稱殿試考取進士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2.舉人(南京師大2004):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唐代各地鄉貢中試者,需舉薦入京應試,故稱舉人。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8.榜眼和舉人1.榜眼(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科舉制度中的一《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閑齋老人《序》)以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題材,對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通過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全面批判科舉制度的罪惡,描繪了封建社會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丑惡現象,從而預示這個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同時,通過對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現出對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也流露出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情緒。9.《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閑齋老人《序》)9(一)通過塑造一系列科舉迷形象,深刻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摧殘,對靈魂的腐蝕和愚民本質,說明“一代文人有厄”。1、科舉使人神魂顛倒,精神空虛,愚昧無知。
周進貢院痛哭,死去活來;可憐又可笑。
范進中舉傻笑,狂奔瘋跑。范母喜極而死。2、科舉造成趨炎附勢、烏煙瘴氣的社會風氣。舉子們如癡如狂,醉心八股,婦孺難逃。
馬二先生、魯編修、魯小姐(蘧駪夫之妻)3、科舉使人性扭曲和蛻變。道德墮落,廉恥丟盡。匡超人由善良淳樸青年,變成卑鄙惡劣的文痞。10.(一)通過塑造一系列科舉迷形象,深刻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摧噫,好了,我中了!11.噫,好了,我中了!11.(二)把批判科場與官場結合,有力說明科舉培養出的不是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紳。揭示科舉制度實為政治腐敗的根源,思想深刻。王惠,南昌知府,新官上任,三種聲音:戥.算.板湯奉,高要知縣,沽名釣譽,害死回民師傅。張靜齋,退職知縣,橫行南海縣,謀田產.誣陷和尚嚴貢生,墮落無行的劣紳,無恥地訛詐欺壓百姓。如賴豬、索利息銀、賴船錢、強占弟媳和侄子房產嚴監生吝嗇透頂。12.(二)把批判科場與官場結合,有力說明科舉培養出的不是貪官酷吏(三)通過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
形象,批判科舉制度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后果一些文士混充高人名士,構成腐敗社會的文化奇觀。鶯脰湖名士:婁琒、婁瓚求賢養士,沽名釣譽。聚集的六位“名士”:楊執中、牛布衣、張鐵臂、陳和甫、蘧公孫、權勿用。都是揩油、行騙、四處欺詐之徒;西湖名士:趙雪齋、胡三公子、景蘭江、支劍鋒等。典型的斗方名士。高談闊論,揀韻聯詩,附庸風雅,“不講八股”,自命清高,卻羨慕攀附權貴。莫愁湖名士:紈绔子弟杜慎卿、幫閑季葦簫、蕭金鉉。牛浦郎的蛻變,冒充牛布衣行騙,顛狂癡迷。13.(三)通過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
形象,批判科舉制度(四)把批科舉同批理學、禮教結合,
使它揭露性更強,反映社會內容更深廣。王玉輝:是個受封建禮教毒害極深的迂拙夫子。勸女殉夫盡節,不自覺地成為“以理殺人”的幫兇。地方上旌表烈女大開宴席。可見禮教的虛偽殘酷。王德、王仁:是嚴監生的內兄,虛偽勢利的小人。“拍著桌子道: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說話,也不過這個理;你若不依,我們就不上門了。”14.(四)把批科舉同批理學、禮教結合,
使它揭露性更強,反映社會《儒林外史》內容上有破必有立小說俯仰百年,寫了幾代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他們追逐功名富貴,不顧“文行出處”,把生命耗費在毫無價值的八股制藝、無病呻吟的詩作和玄虛的清談之中,造成了道德墮落,精神荒謬,才華枯萎,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價值。理想的文人應該怎樣才能贏得人格獨立,實現人生價值?吳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15.《儒林外史》內容上有破必有立小說俯仰百年,寫了幾代儒士在科舉
第三節對理想文士的探求既有傳統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風度的文人,追求德才互補兼濟的人生境界。善良正直,性情孤傲,反對科舉,鄙棄功名,講究實學。一、首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以王冕總領全書,樹立楷模,作為臧否人物的標準二、叛逆型人物杜少卿、沈瓊枝三、“真儒”與實學思想: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蕭云仙等。經世致用,禮樂兵農。集資修建泰伯祠。四、金陵市井奇人與理想人格:荊元(裁縫)、王太(賣火紙筒子)、季遐年、蓋寬(開茶館的),是文人高雅生活“琴棋書畫”的化身。16.第三節對理想文士的探求既有傳統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杜少卿形象是作者殷情稱頌的理想人物。有作者影子。淡薄功名,不赴科考,拒絕征辟,背離了科舉世家為他規定的人生道路。傲視權貴,又輕財仗義。敢于向封建權威和禮俗挑戰:注《詩經》敢于質疑、批駁朱注;尊重女性,反對歧視與摧殘婦女,反對納妾;反對看風水、遷祖墳的迷信做法;尊重個性,反對名教,熱愛自然,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夫妻攜手游清涼山、旁若無人。外表豪放狂傲,卻講求傳統美德,捐銀修泰伯祠、行孝,想以道德教化來挽救頹世。憂國憂民。其理想和追求為凡夫俗子所不解,陷入苦悶孤獨。17.杜少卿形象是作者殷情稱頌的理想人物。有作者影子。17.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內涵較之傳統的賢儒,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少了些迂闊古板;較之六朝名士,有著傳統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頹唐放誕。他是一個既有傳統品德又有名士風度的人物,既體現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又閃耀著時代精神,帶有個性解放色彩,與賈寶玉為同一類人物,但傳統思想的烙印更深一些。18.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內涵較之傳統的賢儒,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少了《儒林外史》兩組對立人物及其意義以魏晉風度為標桿,塑造兩組對立的人物:一、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文人,利祿之徒。除了舉業一無所長,只能依附于封建政權,犧牲自我的獨立人格,扭曲與墮落,作者以悲憤和辛酸的筆觸,抨擊和徹底否定封建科舉制度。二、保持獨立人格,講究文行出處的理想文士。鄙棄功名富貴,不樂舉業,不愿做官;自由獨立、狂放不羈;堅守儒家的德治仁政的思想。但這類人只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是賢人政治的符號,觀念化的、缺乏真實生活基礎,形象不突出,性格顯得單調蒼白。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模糊性,看不到出路的苦悶彷徨。19.《儒林外史》兩組對立人物及其意義以魏晉風度為標桿,塑造兩組對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一、長篇結構的新形式結構常套:主要人物經歷,基本事件的過程脈絡《儒》中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從思考幾代知識分子的厄運出發,以心理的流動串聯生活經驗,將人物與事件按照邏輯意義作連綴展覽。創造了一種魯迅說的“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特形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繪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寫出隨處可見的生活。適合本書的內容。綜合了短篇和長篇的特點,運用起來極其靈活自由,毫無拘束,為晚清的譴責小說所繼承。20.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一、長篇結構的新《儒林外史》的結構藝術1、通過場面轉遞、前后呼應等藝術手段,把將許多分散的人物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故事,環環相連,構成長篇,無松弛散亂之感,結構獨特。2、眾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側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過渡性人物、事件,粘連緊密,轉換自然,還原生活原貌。如第2—15回:周進—范進—嚴貢生、嚴監生—周進—范進——荀玫—王惠—蘧駪夫—婁琒、婁瓚—蘧駪夫——馬純上—匡超人21.《儒林外史》的結構藝術1、通過場面轉遞、前后呼應等藝術手段,3、結構完整,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全書主體可分為三部分:第2-30回主要描寫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第31-46回,寫對理想文士的探求。第47-55回,描寫真儒名賢理想的破滅22.3、結構完整,首尾呼應,渾然一體。22.學者對《儒林外史》結構的評價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惟全書無主干,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何其芳《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寫一個或數個重要人物,就是以這樣一些部分組成了全書……這種結構可能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23.學者對《儒林外史》結構的評價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造成《儒林外史》散點透視結構的原因1.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緊密相連。理性色彩很濃。2.與作者搜集、編輯素材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作者是以邏輯關系為主,輔以時間關系來觀察士林、組織小說的。3.對史傳、話本、擬話本小說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文人化、個人化、知識分子倫理化。24.造成《儒林外史》散點透視結構的原因1.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緊密相二、諷刺藝術的新成就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以往諷刺手法缺點:或“大不近情”類似插科打諢;或非出公心,“私懷怨毒,乃逞惡言”;或“詞意淺露,已同謾罵”。《儒林》成為諷刺小說的高峰。其諷刺不僅僅是藝術手法,而是創作思想。25.二、諷刺藝術的新成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寓譏彈于稗史者魯迅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然亦謂之絕響。……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云希圣賢。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26.魯迅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一)《儒林外史》的諷刺特征1、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與真實性結合。詼諧諷刺與嚴肅的寫實結合,既可笑又真實,諷刺辛辣而深刻。2、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和悲劇性結合。荒唐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富喜劇性。笑中含淚,引人深思心痛,具悲劇性。
被諷刺人物的喜劇行為背后幾乎都隱藏著深刻的悲劇意蘊。《儒林外史》不僅是儒林丑史更是痛史,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27.(一)《儒林外史》的諷刺特征1、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與真實(二)《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
1、“秉持公心,指擿時弊”,對不同對象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
2、對照法:①言行矛盾②前后矛盾
3、大膽而合理的夸張。
4、點破法:順其所始,攻其所弊。5、通過細節描繪和情節的逆轉增強諷刺效果。
6、運用白描手法據實摹寫,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
28.(二)《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1、“秉持公心,指擿時學、練結合——思考:臥閑草堂本評價《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時指出:“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根據上述觀點,結合書中具體例子,論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29.學、練結合——思考:臥閑草堂本評價《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時指1.“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是指作者冷靜地敘述人物的表現,不加自己的主觀評論,只讓人物以自身言行顯示其荒謬之處。即所謂的“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2.作者運用了出色的諷刺技巧,使人物言行自顯其丑:或把人物前后相反的言行排列在一起,使讀者在對比中發現其荒謬;或讓人物一本正經地說大話說假話,然后輕輕一筆點出其漏洞,使讀者恍悟其可笑;或讓人物弄巧反拙,真相大白后,自取其辱(舉例)30.1.“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是指作者冷靜地敘述3.“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指出了此書戚諧相溶諷刺手法的恰當運用,使文章思想內容深刻。4.往往能在表面的滑稽可笑中透露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悲與喜水乳交融地滲透在一起,是一種含淚的笑。這是因為作者能在開掘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的同時,揭示生活的本質。所揭示的不僅是儒林的丑史,還是儒林的痛史,于是人物的塑造達到了比較復雜比較深刻的高度。(舉例)31.3.“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指出了此書戚諧相三、敘事藝術的新特點展現出與生活更直接不隔的、顯示著生活本身流動的、豐繁的天然形態。1、改變了傳統小說中說書人的評述模式,采取第三人稱隱身人的客觀觀察的敘事方式。讓讀者直接與生活見面,大大縮短了小說形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2、客觀地描寫人物的言談舉止,由人物形象自我表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和體味。如薛家集申祥甫、夏總甲、周進的表現。32.三、敘事藝術的新特點展現出與生活更直接不隔的、顯示著生活本身3、把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換為小說中的人物,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和心理感受,寫出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大大豐富了小說的敘事角度。如西湖名士聚會,匡超人的新鮮感受,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風雅的丑態。佃戶何美之渾家對僧官惠敏說到范進妻子的變化。33.3、把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換為小說中的人物,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何美之渾家說道:“范家老奶奶,我們自小看見他的,是個和氣不過的老人家;只有她媳婦兒,是莊南頭胡屠戶的女兒,一雙紅鑲邊的眼睛,一窩子黃頭發,那時在這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而今弄兩件尸皮子穿起來,聽見說做了夫人,好不體面;你說那里看人去!”
34.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何美
四、人物塑造的成就
《儒林外史》使中國古代小說完成了從“傳奇型”向“現實型”的徹底轉變。書中人物270多人,高人隱士、官吏舉子、差役里胥、醫卜星相,娼妓狎客、小販老農等等,無所不包,遍及三教九流,是當時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凡人物,從而展示了一幅幅社會風俗畫。臥閑草堂本第三回末總評:“慎毋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35.
四、人物塑造的成就
《儒林外史》使中國古代小說完成了從“傳
1、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故事情節,也不靠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而是尊重現實,用尋常細事,通過精細白描來再現生活,塑造人物。馬二。
2、通過平凡的生活寫出平凡人的真實性格。更切近人的真實面貌。馬二的熱心腸,真誠樸實。
3、人物有豐富的個性。嚴監生。
4、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時知縣要見王冕。
5、在有限的情節里,體現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匡超人的墮落。
6、去除肖像描寫的臉譜化,以真實細致的描寫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寫夏總甲。36.1、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故事情節,也不靠激烈的矛五、《儒林處史》的語言特色晚清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長篇小說中,其完全白話之小說,予平生實未之見。其俗語、官語文言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為首屈一指。”錢玄同說它是“國語的文學”,可作“中等學校模范國語讀本”。用較純熟的白話,準確有力,簡潔洗煉,含蓄風趣而富于形象性。敘述語言形象簡練;寫景語言清新淡雅;人物語言切合其身份性格,富有個性化。37.五、《儒林處史》的語言特色晚清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長篇1、人物語言,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嚴貢生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個暈船病,費了幾百兩銀子合了這一料藥,是省里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了來的人參,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來的黃連!你這奴才!‘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說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這幾片,不要說值幾十兩銀子,‘半夜里不見了銀頭子,攘到賊肚里’;只是我將來再發了暈病,卻拿甚么藥來醫?你這奴才,害我不淺!”叫寫帖子,“送這奴才到湯老爺衙里去,先打他幾十板子再講!”“還說是云片糕!再說云片糕,先打你幾個嘴巴!”38.1、人物語言,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嚴貢生怒道:“放你的2、寫景語言
舍棄了章回小說沿襲的模式化駢儷化的韻語,運用口語化的散文,對客觀景物作精確的、不落俗套的描寫。例如第1回王冕放牛:“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云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云邊上鑲著白云,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上山,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39.2、寫景語言舍棄了章回小說沿襲的模式化駢儷化的韻語,3、敘述語言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落后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氣候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40.3、敘述語言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40.《儒林外史》的地位及影響《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標志著我國古代諷刺小說藝術發展的新階段。對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影響大。與世界諷刺名著并列而無愧。《儒》早已馳名中外,為我們的民族文化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至今已有英、法、德、俄、日、越、捷克、匈牙利等八個語種的外文譯本。
41.《儒林外史》的地位及影響《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最杰參考書目1.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2.楊子堅《新編中國古代小說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3.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4.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6.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7.《水滸傳》與《儒林外史》“分—總式結構”比較談.太原大學學報,2008.142.參考書目1.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思考題一、填空:《儒林外史》現存最早刻本是臥閑草堂刻本。(中山大學2004)《儒林外史》中寄托作者人生理想的人物形象是
()(廣西師大2002)二、單選:以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題材,對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的作品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的人物是()。三、多選:《儒林外史》中科舉迷形象有
,《儒林外史》中理想文士形象有
43.思考題一、填空:43.四、名詞解釋1.舉人(南京師大2004)2.榜眼(南京師大2003年)3.雖云長篇,頗同短制4.馬二先生(南京師大2000)五、簡述1.簡述《儒林外史》的結構特點(北京師大1993)2.簡述《儒林外史》的結構特征(南開大學1999)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幾個特點?(山東師大2001)六、論述題1.試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北師大1996)概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北師大1997)44.四、名詞解釋44.六、論述題1.論述《儒林外史》中的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2.論述《儒林外史》丑史兼痛史的思想傾向3.試比較《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在揭露和批判科舉制度方面的異同。4.論述《儒林外史》結構的藝術性(北京師大2003)5.試論《水滸傳》與《儒林外史》結構的異同。6.你是怎樣看待《儒林外史》藝術成就的?(南京師大2003)7.魯迅對于《儒林外史》的評價。(蘇州大學2005)45.六、論述題1.論述《儒林外史》中的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4比較《聊齋》和《儒林》對科舉批判的異同兩書問世相隔五、六十年,但都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批判,對后世文學產生很大影響,使得科舉制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是批判小說的精品。(一)相同點:1、都明智地采取婉曲的手法來諷刺科舉制度蒲松齡用妖狐靈鬼的故事來寄托對科舉腐朽的憤慨,吳敬梓把故事背景假托于明代中葉,這樣,既避開了文字獄迫害,又使作品得以保留下來。46.比較《聊齋》和《儒林》對科舉批判的異同兩書問世相隔五、六十年2、對科舉弊端的批判內容相似(1)揭露科舉制度對文人精神的摧殘和腐蝕,對知識分子智能的破壞,使生計困頓。《聊·王子安》中王子安,《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和范進對中第做官夢寐以求,飽受折磨而不舍。《聊》中《嘉平公子》鬼女以嫁給錯字連篇的秀才為恥,長嘆:“有婿如此,不如為娼。”《儒林外史》中范進主持一省學政,不知蘇軾,匡超人自稱“先儒”。(2)科舉污染世風,中舉為官者不廉不善。47.2、對科舉弊端的批判內容相似47.(二)兩者對科舉批判的差異1、對科舉的態度不同《聊齋》批判聚焦在科舉弊端上,并未從根本上否定科舉制的合理性,蒲松齡對科舉既怨恨又依賴,態度很矛盾,所以批判不徹底。而《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從根本上否定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是知識分子痛苦的根源,把批判科舉與批判官僚制度、程朱理學結合起來,對封建政體和思想價值表示懷疑,指出科舉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墮落。這些都是《聊》很少涉及的,《儒》在反科舉的深度廣度上有大幅度的超越。48.(二)兩者對科舉批判的差異1、對科舉的態度不同48.2、表現手法不同《聊》大量借用民間故事,寫鬼寫狐,想象奇特,以神怪幻異的手法諷喻現實,有寓言特點,屬于浪漫主義手法。《儒林外史》夸張中透著寫實,人物創作有原型,貼近生活,很真實。把科舉制的種種偽裝統統撕破,從理論到實踐都否定了科舉存在的合理性,屬于批判現實主義手法。49.2、表現手法不同49.《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內容比較是兩股文化潮流影響下的偉大作品,一個明初產生的英雄傳奇典范,表現了中國的尚武精神;一個清中葉問世的諷刺小說杰作,表現了中國重文傳統。雖然二者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存在著很大差別,但共同點是“都圍繞著國家問題展開描寫”,兩書中的人物對封建朝廷的關系都面臨著進退維谷的選擇:梁山英雄們并非都同意在適當的時候結束流寇生活而去效忠宋王朝,《儒林外史》中的文士也同樣存在著究竟是獨善其身還是參政入世的矛盾。50.《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內容比較是兩股文化潮流影響下的偉大作《水滸傳》和《儒林外史》結構比較從表面結構形態來看,兩書都屬于單線組合式結構,或曰“分—總式結構”。具體而言,則同中有異。一、同是“分”(鏈式線性結構),但一個注重因果關系、一個注重自然聯系。兩者在開始的若干回目,都是用列傳連環體式來自由地串聯故事。每段故事間首尾接續,主角間傳遞“接力棒”。各個故事自成單元,相對獨立,頗似短篇小說,又彼此緊密勾聯,過渡無痕,合成一個有機的全局,共同承載著主題。51.《水滸傳》和《儒林外史》結構比較從表面結構形態來看,兩書都屬例如《水滸傳》第2—13回:高俅——王進——史進——魯達——林沖——楊志——晁蓋——宋江——武松《儒林外史》第2—15回:周進—范進—嚴貢生、嚴監生—周進——范進—荀玫—王惠——蘧駪夫—婁琒婁瓚—蘧駪夫—馬純上—匡超人52.例如52.《水》《儒》連環式的區別無論是局部還是整體,前者都注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后者更注重生活的自然聯系,注重對現實生活的原生態的展示,以展現一幅儒林全景圖。兩部書的局部表現:如《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起讓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屬于全書的楔子,也存在因果關系:鬧瘟疫—祈禳—天師—洪信——游山——開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53.《水》《儒》連環式的區別無論是局部還是整體,前者都注重事件之《儒林外史》局部情節的邏輯聯系舉例以馬純上的故事為例,主要寫了三件事:一是枕箱事,馬純上仗義疏財,為蘧駪夫了案;二是游西湖遇到一個騙子神仙洪憨仙,并為其理喪;三是理喪后遇到匡超人,勉勵并資助他回鄉孝親做舉業。三件事只是按人物活動時間及地點的推移而推移,其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態。54.《儒林外史》局部情節的邏輯聯系舉例以馬純上的故事為例,主要寫二、同是“總”(百川匯海式結構),區別在于一個不再分開、一個再次分開。二書都是先分散后匯合,但在大匯合之前,又都分別出現了若干次小型的聚合,呈現出“分—總式結構”的遞進態勢,故可稱之為“小總”、“大總”。1、小總:即在連環線條上安排幾個較為密集的點。55.二、同是“總”(百川匯海式結構),區別在于一個不再分開、一《水滸傳》71回之前,主要的“小總”略有五次:(1)智取生辰綱;(2)大鬧清風寨;(3)潯陽起事;(4)登州大劫牢;(5)三山(桃花二龍白虎)聚義打青州。生動地反映了四面八方風起云涌、如火如茶、不可遏止的人民反抗斗爭。《儒林外史》也是時時組織一些較大的聚會,使眾多的人物和事跡不散不亂,在36回之前,主要寫了三次大聚會:(1)大宴鶯版湖,(2)西湖宴集,(3)高會莫愁湖。三會蘊含諷刺,表達對名士的厭惡。56.《水滸傳》71回之前,主要的“小總”略有五次:(1)智取生辰2、大總:皆是兩本小說描寫的高潮、頂點前者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標志著梁山起義軍開始走向成熟;后者以“泰伯祠名賢主祭”,象征著作者社會理想的完美體現。在“大總”之后都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呈現出風流云散、江河直下之勢。57.2、大總:皆是兩本小說描寫的高潮、頂點57.《水》《儒》匯總式的區別1.因兩者所表現的主旨不同,故逼上梁山是人物的必然結果;但是祭泰伯祠沒有那樣自然、那樣必要。2.《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加歷史演義體,在“大總”之后便一直集體活動。而《儒林外史》“大總”在短暫聚合以后又再次分開,又繼續寫了大約十幾個人物傳記,全書總體上是一種“分-總一分”的結構。58.《水》《儒》匯總式的區別1.因兩者所表現的主旨不同,故逼上梁第二章《儒林外史》文學地位:批判現實主義杰作;諷刺小說的高峰。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第三節理想文士的探求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59.第二章《儒林外史》文學地位:批判現實主義杰作;1.
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一、吳敬梓(1701—1754)生平:字敏軒,號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興盛之家。祖輩顯達,家門鼎盛。18歲考取秀才。23歲時父卒,家產被親族侵奪,所承者又很快蕩盡,被同族視為“敗類”。33歲被迫遷家南京,貧困,仍出資修先賢祠。36歲因對科舉生厭,拒絕博學鴻詞科考試。54歲客死揚州,朋友買棺收殮,歸葬南京。60.第一節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一、吳敬梓(170二、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1、從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
喪親之痛與遠游之樂;析產之累;移家之變;晚游之苦。一生坎坷,對丑惡現實和污濁世風有清醒認識和深切體會。
2、從熱衷功名到棄絕仕進:學識淵博,科場不遇,覺醒-放棄。
3、從篤信儒學到追求民主的轉變:
思想激進,憤世嫉俗,援筆刺世。61.二、創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礎1、從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3.三、《儒林外史》的創作及取材
1、窮愁困苦著《儒林》作于移家南京以后,大約36—49歲(1749)間。既是一生心血的結晶,也反映他探索前進的歷程。熔鑄著親身的生活體驗,帶有強烈的個性。程晉芳《懷人詩》:“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2、《儒林外史》的取材取材于現實士林,原型多為親友、相識相知者。如杜慎卿、馬純上、虞育德、莊紹光(以“至契”程廷祚為原型)、遲衡山、牛布衣等等。以杜少卿自況62.三、《儒林外史》的創作及取材1、窮愁困苦著《儒林》4.四、《儒林外史》的版本抄本55回,已佚。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50回),已亡佚。現存最早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臥閑草堂刻本,共56回。今流行本55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其它著述:現存《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圖詩》《詩說》等。李漢秋集軼《吳敬梓詩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3.四、《儒林外史》的版本5.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舉:假托明代故事,其實展示的是18世紀清代中葉的社會風俗畫。第一回“敷陳大義”,“隱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導致知識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貴,從而“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使“一代文人有厄”。64.第二節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舉:明清科舉考試程序童生縣·府院試秀才監生省城鄉試舉人禮部會試貢士皇帝殿試進士
分三甲: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八股制義文:簡稱八股文,別稱制義、制藝、時藝、時文、八比文,是明代科舉考試中使用的特定文體。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體裁特征是對偶性。所謂的股,有對偶之意。從起股、中股、后股、到束股,每股都有兩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故稱八股文。65.明清科舉考試程序童生縣·府院試秀才省城鄉試舉禮部會試貢皇榜眼和舉人1.榜眼(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明清兩代稱殿試考取進士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2.舉人(南京師大2004):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唐代各地鄉貢中試者,需舉薦入京應試,故稱舉人。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66.榜眼和舉人1.榜眼(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科舉制度中的一《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閑齋老人《序》)以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題材,對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通過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全面批判科舉制度的罪惡,描繪了封建社會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丑惡現象,從而預示這個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同時,通過對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現出對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也流露出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情緒。67.《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閑齋老人《序》)9(一)通過塑造一系列科舉迷形象,深刻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摧殘,對靈魂的腐蝕和愚民本質,說明“一代文人有厄”。1、科舉使人神魂顛倒,精神空虛,愚昧無知。
周進貢院痛哭,死去活來;可憐又可笑。
范進中舉傻笑,狂奔瘋跑。范母喜極而死。2、科舉造成趨炎附勢、烏煙瘴氣的社會風氣。舉子們如癡如狂,醉心八股,婦孺難逃。
馬二先生、魯編修、魯小姐(蘧駪夫之妻)3、科舉使人性扭曲和蛻變。道德墮落,廉恥丟盡。匡超人由善良淳樸青年,變成卑鄙惡劣的文痞。68.(一)通過塑造一系列科舉迷形象,深刻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摧噫,好了,我中了!69.噫,好了,我中了!11.(二)把批判科場與官場結合,有力說明科舉培養出的不是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紳。揭示科舉制度實為政治腐敗的根源,思想深刻。王惠,南昌知府,新官上任,三種聲音:戥.算.板湯奉,高要知縣,沽名釣譽,害死回民師傅。張靜齋,退職知縣,橫行南海縣,謀田產.誣陷和尚嚴貢生,墮落無行的劣紳,無恥地訛詐欺壓百姓。如賴豬、索利息銀、賴船錢、強占弟媳和侄子房產嚴監生吝嗇透頂。70.(二)把批判科場與官場結合,有力說明科舉培養出的不是貪官酷吏(三)通過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
形象,批判科舉制度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后果一些文士混充高人名士,構成腐敗社會的文化奇觀。鶯脰湖名士:婁琒、婁瓚求賢養士,沽名釣譽。聚集的六位“名士”:楊執中、牛布衣、張鐵臂、陳和甫、蘧公孫、權勿用。都是揩油、行騙、四處欺詐之徒;西湖名士:趙雪齋、胡三公子、景蘭江、支劍鋒等。典型的斗方名士。高談闊論,揀韻聯詩,附庸風雅,“不講八股”,自命清高,卻羨慕攀附權貴。莫愁湖名士:紈绔子弟杜慎卿、幫閑季葦簫、蕭金鉉。牛浦郎的蛻變,冒充牛布衣行騙,顛狂癡迷。71.(三)通過形形色色的“高人”、“名士”
形象,批判科舉制度(四)把批科舉同批理學、禮教結合,
使它揭露性更強,反映社會內容更深廣。王玉輝:是個受封建禮教毒害極深的迂拙夫子。勸女殉夫盡節,不自覺地成為“以理殺人”的幫兇。地方上旌表烈女大開宴席。可見禮教的虛偽殘酷。王德、王仁:是嚴監生的內兄,虛偽勢利的小人。“拍著桌子道: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說話,也不過這個理;你若不依,我們就不上門了。”72.(四)把批科舉同批理學、禮教結合,
使它揭露性更強,反映社會《儒林外史》內容上有破必有立小說俯仰百年,寫了幾代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他們追逐功名富貴,不顧“文行出處”,把生命耗費在毫無價值的八股制藝、無病呻吟的詩作和玄虛的清談之中,造成了道德墮落,精神荒謬,才華枯萎,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價值。理想的文人應該怎樣才能贏得人格獨立,實現人生價值?吳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73.《儒林外史》內容上有破必有立小說俯仰百年,寫了幾代儒士在科舉
第三節對理想文士的探求既有傳統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風度的文人,追求德才互補兼濟的人生境界。善良正直,性情孤傲,反對科舉,鄙棄功名,講究實學。一、首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以王冕總領全書,樹立楷模,作為臧否人物的標準二、叛逆型人物杜少卿、沈瓊枝三、“真儒”與實學思想: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蕭云仙等。經世致用,禮樂兵農。集資修建泰伯祠。四、金陵市井奇人與理想人格:荊元(裁縫)、王太(賣火紙筒子)、季遐年、蓋寬(開茶館的),是文人高雅生活“琴棋書畫”的化身。74.第三節對理想文士的探求既有傳統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杜少卿形象是作者殷情稱頌的理想人物。有作者影子。淡薄功名,不赴科考,拒絕征辟,背離了科舉世家為他規定的人生道路。傲視權貴,又輕財仗義。敢于向封建權威和禮俗挑戰:注《詩經》敢于質疑、批駁朱注;尊重女性,反對歧視與摧殘婦女,反對納妾;反對看風水、遷祖墳的迷信做法;尊重個性,反對名教,熱愛自然,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夫妻攜手游清涼山、旁若無人。外表豪放狂傲,卻講求傳統美德,捐銀修泰伯祠、行孝,想以道德教化來挽救頹世。憂國憂民。其理想和追求為凡夫俗子所不解,陷入苦悶孤獨。75.杜少卿形象是作者殷情稱頌的理想人物。有作者影子。17.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內涵較之傳統的賢儒,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少了些迂闊古板;較之六朝名士,有著傳統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頹唐放誕。他是一個既有傳統品德又有名士風度的人物,既體現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又閃耀著時代精神,帶有個性解放色彩,與賈寶玉為同一類人物,但傳統思想的烙印更深一些。76.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內涵較之傳統的賢儒,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少了《儒林外史》兩組對立人物及其意義以魏晉風度為標桿,塑造兩組對立的人物:一、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文人,利祿之徒。除了舉業一無所長,只能依附于封建政權,犧牲自我的獨立人格,扭曲與墮落,作者以悲憤和辛酸的筆觸,抨擊和徹底否定封建科舉制度。二、保持獨立人格,講究文行出處的理想文士。鄙棄功名富貴,不樂舉業,不愿做官;自由獨立、狂放不羈;堅守儒家的德治仁政的思想。但這類人只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是賢人政治的符號,觀念化的、缺乏真實生活基礎,形象不突出,性格顯得單調蒼白。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模糊性,看不到出路的苦悶彷徨。77.《儒林外史》兩組對立人物及其意義以魏晉風度為標桿,塑造兩組對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一、長篇結構的新形式結構常套:主要人物經歷,基本事件的過程脈絡《儒》中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從思考幾代知識分子的厄運出發,以心理的流動串聯生活經驗,將人物與事件按照邏輯意義作連綴展覽。創造了一種魯迅說的“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特形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繪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寫出隨處可見的生活。適合本書的內容。綜合了短篇和長篇的特點,運用起來極其靈活自由,毫無拘束,為晚清的譴責小說所繼承。78.第四節《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一、長篇結構的新《儒林外史》的結構藝術1、通過場面轉遞、前后呼應等藝術手段,把將許多分散的人物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故事,環環相連,構成長篇,無松弛散亂之感,結構獨特。2、眾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側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過渡性人物、事件,粘連緊密,轉換自然,還原生活原貌。如第2—15回:周進—范進—嚴貢生、嚴監生—周進—范進——荀玫—王惠—蘧駪夫—婁琒、婁瓚—蘧駪夫——馬純上—匡超人79.《儒林外史》的結構藝術1、通過場面轉遞、前后呼應等藝術手段,3、結構完整,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全書主體可分為三部分:第2-30回主要描寫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圖譜第31-46回,寫對理想文士的探求。第47-55回,描寫真儒名賢理想的破滅80.3、結構完整,首尾呼應,渾然一體。22.學者對《儒林外史》結構的評價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惟全書無主干,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何其芳《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寫一個或數個重要人物,就是以這樣一些部分組成了全書……這種結構可能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81.學者對《儒林外史》結構的評價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造成《儒林外史》散點透視結構的原因1.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緊密相連。理性色彩很濃。2.與作者搜集、編輯素材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作者是以邏輯關系為主,輔以時間關系來觀察士林、組織小說的。3.對史傳、話本、擬話本小說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文人化、個人化、知識分子倫理化。82.造成《儒林外史》散點透視結構的原因1.和作者的創作意圖緊密相二、諷刺藝術的新成就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以往諷刺手法缺點:或“大不近情”類似插科打諢;或非出公心,“私懷怨毒,乃逞惡言”;或“詞意淺露,已同謾罵”。《儒林》成為諷刺小說的高峰。其諷刺不僅僅是藝術手法,而是創作思想。83.二、諷刺藝術的新成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寓譏彈于稗史者魯迅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然亦謂之絕響。……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云希圣賢。敬梓之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84.魯迅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一)《儒林外史》的諷刺特征1、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與真實性結合。詼諧諷刺與嚴肅的寫實結合,既可笑又真實,諷刺辛辣而深刻。2、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和悲劇性結合。荒唐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富喜劇性。笑中含淚,引人深思心痛,具悲劇性。
被諷刺人物的喜劇行為背后幾乎都隱藏著深刻的悲劇意蘊。《儒林外史》不僅是儒林丑史更是痛史,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85.(一)《儒林外史》的諷刺特征1、善于將諷刺對象的喜劇性與真實(二)《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
1、“秉持公心,指擿時弊”,對不同對象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
2、對照法:①言行矛盾②前后矛盾
3、大膽而合理的夸張。
4、點破法:順其所始,攻其所弊。5、通過細節描繪和情節的逆轉增強諷刺效果。
6、運用白描手法據實摹寫,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
86.(二)《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1、“秉持公心,指擿時學、練結合——思考:臥閑草堂本評價《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時指出:“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根據上述觀點,結合書中具體例子,論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87.學、練結合——思考:臥閑草堂本評價《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時指1.“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是指作者冷靜地敘述人物的表現,不加自己的主觀評論,只讓人物以自身言行顯示其荒謬之處。即所謂的“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2.作者運用了出色的諷刺技巧,使人物言行自顯其丑:或把人物前后相反的言行排列在一起,使讀者在對比中發現其荒謬;或讓人物一本正經地說大話說假話,然后輕輕一筆點出其漏洞,使讀者恍悟其可笑;或讓人物弄巧反拙,真相大白后,自取其辱(舉例)88.1.“所謂正書其事,不加斷語,其是非自見”是指作者冷靜地敘述3.“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指出了此書戚諧相溶諷刺手法的恰當運用,使文章思想內容深刻。4.往往能在表面的滑稽可笑中透露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悲與喜水乳交融地滲透在一起,是一種含淚的笑。這是因為作者能在開掘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內心的同時,揭示生活的本質。所揭示的不僅是儒林的丑史,還是儒林的痛史,于是人物的塑造達到了比較復雜比較深刻的高度。(舉例)89.3.“作者雖以謔語出之,其實處處皆淚痕也”,指出了此書戚諧相三、敘事藝術的新特點展現出與生活更直接不隔的、顯示著生活本身流動的、豐繁的天然形態。1、改變了傳統小說中說書人的評述模式,采取第三人稱隱身人的客觀觀察的敘事方式。讓讀者直接與生活見面,大大縮短了小說形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2、客觀地描寫人物的言談舉止,由人物形象自我表現,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和體味。如薛家集申祥甫、夏總甲、周進的表現。90.三、敘事藝術的新特點展現出與生活更直接不隔的、顯示著生活本身3、把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換為小說中的人物,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和心理感受,寫出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大大豐富了小說的敘事角度。如西湖名士聚會,匡超人的新鮮感受,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風雅的丑態。佃戶何美之渾家對僧官惠敏說到范進妻子的變化。91.3、把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換為小說中的人物,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何美之渾家說道:“范家老奶奶,我們自小看見他的,是個和氣不過的老人家;只有她媳婦兒,是莊南頭胡屠戶的女兒,一雙紅鑲邊的眼睛,一窩子黃頭發,那時在這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而今弄兩件尸皮子穿起來,聽見說做了夫人,好不體面;你說那里看人去!”
92.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吃官司
打秋風鄉紳遭橫事何美
四、人物塑造的成就
《儒林外史》使中國古代小說完成了從“傳奇型”向“現實型”的徹底轉變。書中人物270多人,高人隱士、官吏舉子、差役里胥、醫卜星相,娼妓狎客、小販老農等等,無所不包,遍及三教九流,是當時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凡人物,從而展示了一幅幅社會風俗畫。臥閑草堂本第三回末總評:“慎毋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93.
四、人物塑造的成就
《儒林外史》使中國古代小說完成了從“傳
1、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故事情節,也不靠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而是尊重現實,用尋常細事,通過精細白描來再現生活,塑造人物。馬二。
2、通過平凡的生活寫出平凡人的真實性格。更切近人的真實面貌。馬二的熱心腸,真誠樸實。
3、人物有豐富的個性。嚴監生。
4、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時知縣要見王冕。
5、在有限的情節里,體現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匡超人的墮落。
6、去除肖像描寫的臉譜化,以真實細致的描寫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寫夏總甲。94.1、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故事情節,也不靠激烈的矛五、《儒林處史》的語言特色晚清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長篇小說中,其完全白話之小說,予平生實未之見。其俗語、官語文言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為首屈一指。”錢玄同說它是“國語的文學”,可作“中等學校模范國語讀本”。用較純熟的白話,準確有力,簡潔洗煉,含蓄風趣而富于形象性。敘述語言形象簡練;寫景語言清新淡雅;人物語言切合其身份性格,富有個性化。95.五、《儒林處史》的語言特色晚清蔣瑞藻《小說考證拾遺》:“長篇1、人物語言,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嚴貢生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個暈船病,費了幾百兩銀子合了這一料藥,是省里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了來的人參,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來的黃連!你這奴才!‘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說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這幾片,不要說值幾十兩銀子,‘半夜里不見了銀頭子,攘到賊肚里’;只是我將來再發了暈病,卻拿甚么藥來醫?你這奴才,害我不淺!”叫寫帖子,“送這奴才到湯老爺衙里去,先打他幾十板子再講!”“還說是云片糕!再說云片糕,先打你幾個嘴巴!”96.1、人物語言,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嚴貢生怒道:“放你的2、寫景語言
舍棄了章回小說沿襲的模式化駢儷化的韻語,運用口語化的散文,對客觀景物作精確的、不落俗套的描寫。例如第1回王冕放牛:“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云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云邊上鑲著白云,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上山,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97.2、寫景語言舍棄了章回小說沿襲的模式化駢儷化的韻語,3、敘述語言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落后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氣候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98.3、敘述語言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40.《儒林外史》的地位及影響《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標志著我國古代諷刺小說藝術發展的新階段。對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影響大。與世界諷刺名著并列而無愧。《儒》早已馳名中外,為我們的民族文化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至今已有英、法、德、俄、日、越、捷克、匈牙利等八個語種的外文譯本。
99.《儒林外史》的地位及影響《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中最杰參考書目1.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2.楊子堅《新編中國古代小說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3.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4.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6.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7.《水滸傳》與《儒林外史》“分—總式結構”比較談.太原大學學報,2008.1100.參考書目1.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思考題一、填空:《儒林外史》現存最早刻本是臥閑草堂刻本。(中山大學2004)《儒林外史》中寄托作者人生理想的人物形象是
()(廣西師大2002)二、單選:以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題材,對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的作品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的人物是()。三、多選:《儒林外史》中科舉迷形象有
,《儒林外史》中理想文士形象有
101.思考題一、填空:43.四、名詞解釋1.舉人(南京師大2004)2.榜眼(南京師大2003年)3.雖云長篇,頗同短制4.馬二先生(南京師大2000)五、簡述1.簡述《儒林外史》的結構特點(北京師大1993)2.簡述《儒林外史》的結構特征(南開大學1999)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哪幾個特點?(山東師大2001)六、論述題1.試論《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北師大1996)概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北師大1997)102.四、名詞解釋44.六、論述題1.論述《儒林外史》中的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2.論述《儒林外史》丑史兼痛史的思想傾向3.試比較《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在揭露和批判科舉制度方面的異同。4.論述《儒林外史》結構的藝術性(北京師大2003)5.試論《水滸傳》與《儒林外史》結構的異同。6.你是怎樣看待《儒林外史》藝術成就的?(南京師大2003)7.魯迅對于《儒林外史》的評價。(蘇州大學2005)103.六、論述題1.論述《儒林外史》中的儒士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4比較《聊齋》和《儒林》對科舉批判的異同兩書問世相隔五、六十年,但都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批判,對后世文學產生很大影響,使得科舉制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是批判小說的精品。(一)相同點:1、都明智地采取婉曲的手法來諷刺科舉制度蒲松齡用妖狐靈鬼的故事來寄托對科舉腐朽的憤慨,吳敬梓把故事背景假托于明代中葉,這樣,既避開了文字獄迫害,又使作品得以保留下來。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冷凍倉儲合同范文
- 2025年水果批發的合同模板
- 2025年智能配電自動化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簡明勞動合同樣本
- 2025物業保安服務合同協議書模板
- 2025健身房的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紡織染整助劑:凈洗劑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坤泰膠囊合作協議書
- 2025商業店鋪買賣合同范例
- 2025商業大廈物業管理合同
- 2013-2022全國高考真題物理匯編:練習使用多用電表
- 2023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康復醫學與技術崗位招聘考試歷年高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GB/T 21567-2008危險品爆炸品撞擊感度試驗方法
- 《綠色建筑概論》整套教學課件
- 衛生人才培養方案計劃
- DB64-T 1684-2020 智慧工地建設技術標準-(高清可復制)
- 婚喪嫁娶事宜備案表
- “三級”安全安全教育記錄卡
- 風生水起博主的投資周記
- 賽艇賽事活動推廣方案
-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競賽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