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資料大全_第1頁
脈診資料大全_第2頁
脈診資料大全_第3頁
脈診資料大全_第4頁
脈診資料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脈診資料大全收藏人:小城a2011-09-16

|

閱:1187

轉:53

|

來源

|

分享

脈診資料大全I、淺談張錫純脈診來源:互聯網

一代大師、近代名醫,鹽山張錫純,是一位善于繼承,又勇于開拓進取的醫家。他注重實踐,臨證辨治,精于脈法,且多深邃之見。張氏有云:“醫家四診,以辨證為最要。醫者終身臨證,而于診脈之際,總覺游移而無確據。此固因脈法之難學,實亦脈學之出,不能簡要詳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習張良之學,就《衷中參西錄》中脈法,試為下述。

(一)三部總看

張氏診脈常用寸關尺“三部總看”法,認為“脈雖分部位,而其大致實不分部位”,“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弱象”。他雖宗寸關尺三部各配臟腑之說,但三部分診以候臟腑診法,卻很少用。

著中記述脈象近三十種,其中以“弦浮數微細沉遲洪滑”九種論述為多,以各脈象主證為:

1.弦脈:主肝血少,肝陰虛,肝火浮動,或疼痛。常見:

(1)左脈弦細、無力。見于產后下血,血陷氣陷,肺勞痰喘氣虛。兼硬為肝血虛、津液不足。高年之脈多弦細,因氣虛,故無甚起伏;又血虛,是以細而不濡。亦見于肝疏泄減弱,而致小便小利,陰虛水腫。

(2)左脈弦硬、有力、長。見于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沖,并迫胃氣上逆,吐血,咳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脈訣謂“直上直下,沖脈昭昭”者即此。并見于肝膽火上沖過甚之中風證。兼數者,見于熱久竭涸陰血、液虧損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氣郁結。

(3)左脈弦細、硬,而右脈濡兼沉者,濕痰留飲,中焦氣化不足。

(4)右脈弦細、無力。土為木傷,脾胃失于健運,脅痛,胃脘痛。

(5)右脈弦硬、有力、長,大于左脈。沖氣上沖,胃氣不降,胃陰虛。牙痛或外感熱人陽明之府。虛勞咳嗽,中風,吐血。若重按不實者,皆有氣血虧損。

(6)左右脈弦細、無力。氣血兩虧,痢,腸炎。陰陽兩虛而陰虛為甚。或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或氣血虛衰,又勞心過度而痰飲盛。兼遲,則為寒飲結胸,阻塞氣化。弦細甚,則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7)左右脈弦硬、有力、長。亦陰分有虧,肝木之盛。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降,膈食證,或久痢陰虛、肝膽蘊有實熱。

(8)左脈平和、微無力;右脈弦似有力。腎陰虛致沖氣挾痰上沖。

綜之,弦脈主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左脈弦,已陰虛不能潛陽,肝火浮動;右脈弦,已肝火與肝氣并沖、胃上逆。兼數者熱甚,兼沉者肝氣郁。細而無力者氣虛,硬而有力者虛火盛。其治,以滋陰、平肝、清熱、降胃、安沖諸法。

2.浮脈:主氣血虧虛。常見:

(1)左脈浮弦、有力、按之不實。肝血虛損、肝火上升,陰虛不能潛陽,心虛不寐,皆陰虧火盛。

(2)右脈浮芤。氣血虧極,陽氣上浮,虛勞。兼數,為陽氣外越而熱。

(3)左右脈浮而無力。失血過多而陰虧、下焦氣化不固攝,或心肺陽虛,脾胃氣弱。兼數者,陰陽兩虛,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肝腎不能納氣,見于喘息、膈食。

3.數脈:主陰虛,或氣虛。常見:

(1)左右脈數。陰虛、氣虛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脈數而沉濡。陰虛不能納氣,虛勞發熱而喘,喘證脈多數。

(3)脈數八至,按之即無,已屬危證。久病見此,誠難挽回;新病見此,當急挽圖。

4.微脈:主氣虛、氣陷。常見:

(1)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熱,或肝虛脅痛。

(2)右脈微弱,氣陷。

(3)左右脈微弱、細,或見于兩寸。大氣下陷,中風,久痢虛寒,下焦虛憊,氣虛滑脫,或氣虛燥結。兼遲者,素有寒飲,風寒陡襲,寒飲凝結。兼沉者,腎氣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腎不交。

5.細脈:主氣血虧虛,或大氣下陷。常見:

(1)左脈細弱。氣血虛,吐血,咳嗽。

(2)右脈細。胸中大氣下陷。

(3)左右脈細微無力。氣血兩虧,噎膈。兼沉者,上焦氣陷于下焦。

6.沉脈:主心肺陽虛。常見:

(1)左脈沉弦。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或氣不通暢,肝郁嘔逆,腰疼。

(2)右脈沉遲微弱、沉濡。大氣下陷。

(3)左右脈沉細。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痰飲。兼遲,或大氣下陷又心肺陽分虛損。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脈沉弦遲。腸中冷積。

(5)傷寒脈沉細,多為陰證;溫病脈沉細,多為陽證。

(6)左右脈沉、有力。實熱郁于下焦,癃閉。

7.遲脈:主寒飲,大氣下陷。常見:

(1)左右脈遲。寒飲,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

(2)左右脈遲而無力。大氣下陷,氣郁。

8.洪脈:主熱。常見:

(1)右脈洪長有力。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脈洪滑、重按甚實。熱迫胃氣不降,吐衄。或陽明府實,心肝內熱挾陽明之熱上攻。或實熱痢。兼數者,純是熱象。

9.滑脈:主痰熱及氣血虛。常見:

(1)右脈滑實。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飲。

(2)左右脈滑而有力。濕熱壅滯,或心中氣血虛損,心下停有痰飲,驚悸不眠。兩寸滑甚者,痰涎壅滯于上焦。兼數者有熱、滑數而搖搖無力者失血。

(3)左右脈滑而無力。上盛下虛。

另亦述及長脈見于肝火挾胃氣上沖,芤脈見于失血,大脈見于胃氣上沖、失血,弱脈見于風寒或頑痰阻塞經絡,及虛脈、實脈、如水上浮麻、雀啄、緩急等脈象。

概括張氏脈法,脈象可分為三類:

(1)弦、硬、長、實、浮、“有力”等。見于肝腎陰虛,肝血虛,陰不潛陽,肝火浮動,肝火盛,沖氣、胃氣上沖,及內風煽動所致諸證。此類在著中記述最多,其病機為肝腎陰虛,乃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

(2)微、細、弱、沉、遲、虛、數、結、代、無力等。見于大氣下陷,氣血虧虛,陽氣虛,陰血虛諸證。此類在著中也記述較多。大氣下陷亦緣由脾胃陰血不足,無以氣化,故其病機為脾胃陰虛。這是張氏病機論“陰常不足”醫學思想的另一個方面,即肝腎陰虛和脾胃陰虛,構成了張氏“陰常不足”論的中心,也是張氏“陰血學說”的主要內容。

由肝腎陰虛而陽浮火盛,脈顯太過;由脾胃陰虛,陽無以化,而氣虛、氣陷,脈顯不及,然皆本虛之征象。

(3)洪、滑、數、有力等,見于陽熱、痰熱、濕熱諸證,皆屬邪盛。陽熱實證。此即張氏病機論“陽常有余”之謂。

可知,張氏脈學,是和他的“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病機之論是一體的。(張錫純有這樣的醫論?本人待查)

(二)三部二候

1.肝腎之陰為根

張氏以三部總看診脈法,配合診尺部以候腎,以診脈之“根”。

(1)尺脈無根,左右脈浮而動,浮濡,見于肝腎虛極,陰陽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當急防虛脫。尺脈無根,寸部搖搖,即有將脫之勢。左右脈浮數、兩寸浮甚、兩尺按之即無,乃腎陰將竭,肝風已動。

(2)尺脈重按無根、左脈弦、右脈濡,為肝腎陰虛,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尺脈重按虛者,腎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維系,真陽脫而上奔。

(3)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

(4)左右脈微弱,尺脈尤甚者,見于下焦虛寒,久痢下。

(5)左右脈平和,尺脈重按有力者,見于腎經實熱。

張氏脈法認為,脈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脈沉取,即可候“氣之根”,病雖兇險,其脈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氣為神

張氏棄“三部九候”浮、中、沉診法,而常用“三部總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無力,候脈之神。

(1)脈有力、按之甚實,其洪大無倫者,見于陽明府熱至極。又浮數者,經虛熱。沉者,實熱郁于下焦。或脈有力而弦長,皆為濕熱有力,即有神之脈。

(2)脈之“有力”,當辨真假。真有力者,當于敦厚和緩中見之,此脾胃之氣化壯旺,能包括諸臟。脈真有力,皆當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濤疊涌,勢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潤,累累如貫珠。若脈象弦直,既無起伏之勢,又無貫珠之形,雖大而有力,實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千之證,慎勿作實證治。

張氏認為,脈之神,一在有力、無力,一在和緩。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脈中皆和緩為貴,”以其饒有脾土之氣。即有神也。

可見,張氏脈法,根、神之候,一在腎,候陰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氣之盛衰及陰血之盛衰。

(三)結語

脈法,在張氏著中無專章論述,乃散見于書中治例、醫案之記述中,故非泛泛之談。他“三部總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診法,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余對張氏脈法,證之多年、臨證實踐,深感其論述獨到,又深合脈學之精義;臨證易行,而無繁復之累;切合病機,而標本攸分,實能開“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疑塞。他的脈法,源于中醫經典古義,又承李東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見。他匠心獨運,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陰血之說,獨辟溪徑,而有所創見和發展,形成了以“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為病機,以肝腎、脾胃為核心的脈學體系,而獨具特色。J、.如何學看脈和脈診的經驗來源:愛愛醫

作者:蔡仰高(汕頭市中醫院副院長)

一、讀脈書

首先要說明的,是初時學習脈診,必須將脈書讀熟,王叔和的脈經,李瀕湖的脈學。所謂脈書不厭百回讀,而且不僅要熟讀,還要爛讀,爛,像吃的肉一樣,必須爛,才不要嚼。這樣,然后才可以談切脈的道理。

二、關于呼吸定脈

初學脈時,要仔仔細細的以呼吸定脈,后來純熟了,就不必數呼吸,而且要閉住呼吸,再細心聽脈。切不要虛應故事,以為診脈只不過是一種形式。

三、鍛煉看脈知病的方法

看脈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煉。有極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脈,一面問病人:頭痛嗎?胸痛嗎?這樣,便不會看見脈,所以學習脈診,要先看脈,切莫忙著問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夠體會脈象所反映的病癥了。

四、脈學的基本精神

脈是兩種相對的:有數,就有遲,有滑,就有澀,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長。從相對的當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癥和疾病的機理,作為診斷和處方的依據。

五、平人脈和病時脈

常脈和病脈不同,以緩為平,以獨為病。這在張景岳已經有較詳的論述。獨是什么?獨就是不同。脈有三部,兩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謂不同,是獨大、獨小、獨虛、獨實。

六、脈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壽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脈,病人有病人的脈,而且據脈斷病,可知生死。七怪脈如出現,那多數是死脈,不能得生。久病的脈,有胃氣則生。所謂胃氣的脈,就是所謂“‘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狀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則俱有胃氣”。此外,尺為生命之根,尺部無力細微,病狀雖輕,而脈象所指示的真實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兩尺無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過三天。

據脈還可以知道情緒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脈浮大,主心有喜,六脈沉伏,主憂思失志,無精打采,胃納欠佳。

同時,還能從脈上征驗一個人的性格:脈數疾的,則性情急躁,脈柔順和緩的,則人亦和藹。

脈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夠看出壽命的長短。例如人長脈短,為大損,壽命只能有30歲。人短脈長,也是一種大損,壽命只能有40歲,平人脈長,為長壽之征。

看脈既可以知壽夭,那么脈象表征病情的順逆,不是不可能測驗的。癥實脈實為順,廟虛脈虛為順;癥實脈虛為逆,癥虛脈實為逆。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贅述。

七、脈象所表示的病癥

有好多種脈象,表現病癥很明顯。例如中央空兩旁有的芤脈,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見此。肺脈出現病脈而見此,則為肺出血。如芤見于胃關,則為胃潰瘍。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著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則為大腸出血(腸風),女子則為子宮出血;如這次未見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數的脈象,見于寸部,其脈波的來勢,有如鐵錘的打擊,血壓太高會有此脈。有的高血壓其尺部卻無力。我地鐘XX的父親就是如此。高血壓的脈象是多種多樣的,但也可以察脈而知其病情。

風濕性關節炎,脈有多少弦硬。所謂弦硬,即是弦中帶些堅象,因為有風則脈狀似乎拉緊了。不緊的也有,那便是出現弦濡;弦為風,濡為濕。

弦是瘧脈,它的寒熱往來有一定的時間。無弦則非正瘧,其寒熱的形狀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見于關部,而且寸尺無異狀,關獨濡而無力,必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脈搏重手按無力,而兼弦象,為肝木克土,主腹瀉或五更瀉。

還有脈浮沉如平,中見乍大乍小,主腹痛癥。

尺部見緊脈,為腰痛癥,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風,則寸脈浮大。關浮,主風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動脈和散脈的脈形及病候

有些脈的形狀要談一談,這里要提出動脈:瀕湖脈學體狀詩說:“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無頭無尾是怎么說呢?那即是中央獨動,兩頭都虛。也就是說:關上搖幌為動,寸尺則無此現象。所謂陰陽相搏的陰陽,則代替氣血。虛者搖兮勝者安的勝,指身體好,雖有動脈無礙,只是因思慮太過而已。動與滑有所區別,滑脈如珠走盤,動則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動,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勢。

散脈的形狀也值得一提:這種脈按起來,有時這邊有,有時那邊沒有,有時中間有,散脈的體象是無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婦現散脈,則為坐產。若未足月而有散脈,則為流產之故。有一女人,因腸熱癥,熱迫墮胎,奄奄一息,來邀請出診,說是病情萬分嚴重。問我這病會不會死?我說有一線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藥材生意的,也拜過老師。可能剛才他的老師已經診察過。他的丈夫認為我的診斷不對,說是久病散脈必死;因為她寒腸熱已一個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過產的。我診病的時候也是在上午。流產脈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結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據脈象而定治療的方法

左寸關弦浮為肝風。尺小,為精氣差。兩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應該補陰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藥。

長久的出血癥,脈必芤,女人有這種脈,往往是血癥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個月以上。曾有一個鄉村婦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歷時七個月。因為能吃能做,有時又好一些,所以一直遷延未治。這是子宮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則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氣虛不能升舉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脈芤而無力。結果用升補之法治愈。

十、據脈斷癥不誤

某些病癥,出現某類的脈象,根據它以推斷疾病,可以無誤。即使是情景萬殊,而如果脈象不變,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記得在香港做醫生的時候,有一個人本來是闌尾炎腹痛,看過脈后,說是有腹痛癥。病人反問我說:你說什么?我說:你是右邊腹痛。因為你右手脈象數疾。他說:你看錯了,我是闌尾炎你都不知?其實既然診脈知道他的右側腹痛,也更可以據脈而運用攻瀉的療法。脈仍然是并未瞞我。

還有一件醫案也是在香港時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婦,名字叫趙XX,在月經停止兩個月的時候,經西醫張XX診斷,說是有孕,我的診斷亦同。后來到了五個月時,腹部并不大,又往張醫生處檢查,按腹摸不著,聽診也聽不見什么。叫她回廣州作詳細檢診。她因為生產過一男一女,所以對于有孕無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沒有婦科病。于是來我處復診。我說:潮州人說的“餓不死胎不肥”,因此不會腹大。她問我用什么療法?我說:“吃補藥”。給予補中益氣湯,重用歸芪。第三天復診。我看了她的脈,對她說:“你已經有了感覺了,是嗎?”她說:“服了第一劑藥,便有感覺了——胎兒能動”。這一個例子不僅僅在于說明憑脈知孕,而且說明連服藥后的感應都能在脈上感知。根據脈情運用補藥,把胎氣托上來,脈氣因而也隨著胎氣而增旺了;故而敢說你自己也能知道。這實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這位孕婦很興奮的對我說:“我以前以為你們中醫看脈,似乎不過是虛應故事,不如西醫用聽診或按腹檢查的可靠。而且我總以為三個指頭在手上摸摸,這種診斷方法未免太簡單太古老了,很有些看不起中醫。現在看起來,真是令人佩服中醫的脈學,不能不說中醫也一樣高明!”

十一、看脈知有胎無胎和月份深淺

憑脈知孕,上面已經說過。有的人可能提出:這不過是結合月經期停止和惡阻等癥候而互相參合,推演出來的診斷而已。這種提法我認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為有孕無孕,遇到最復雜的情況時,若根據脈征,也仍舊是可以取決論定而不致貽誤的。我現在舉述三例如下:

1、月經凈后和胎脈之別——有一個婦人已生過二個女孩,未生過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著急,想再生育孩子,剛好這次月經過期未至,于是要求我給予診脈處斷。我察過脈,說:“還看不出。再過二星期來復診”。將近二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請出診,她也就便搭診。大家都默不作聲。我診過脈便說道:“根本不是懷孕,沒有胎脈”。她的家婆笑著說:“你上次看過脈后,第二天月經就來了。如果你這次說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來了。”

2、月經未到期,28天現孕脈——有新婚夫婦同來,女人求診,左脈滑實。我說有孩子。她愛人說:“不對,月經還未到期”。其實一般經期當臨而未至,只要逾期多過一兩天,不必過期太多,僅僅31天左右,脈上也往往可以看出有孕。這位女人在命門脈中有一點澀的樣子,雖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氣不牢固。后來這女人因落雨上曬臺收衣服,下樓梯時還有四級,不慎跌下,因而子宮出血。初找西醫打針止血,開始有效,但歷時七天仍未止。后來又大量出血,有血塊,于是要我診治。這時胎脈仍在,漸漸的因體力日差,胎脈的脈氣也降低了。大約過了半個多月后,漸有好轉,可以步行來門診。脈象方面,還是有孩子。他愛人說:“這是不是還是以前的胎呢?”我說:“以前胎脈是左邊手,現在仍是左是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動。”后過了八個月,生了一個男孩子。這一點,說明:第一,28天脈即表示懷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脈象未變,雖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脈氣低落,而胎脈未改,故仍能確診其胎孕如前;第四,脈始終在左,故知其為男胎。

3、憑脈判斷非葡萄胎——有位叫紀XX的,據說因為懷了孩子,子宮出血,經過婦科治療,沒有好,要施行刮宮,她不同意,請中醫看過。青蛙試驗第一次十性,第二次一性,西醫的診斷是①流產先兆,②葡萄胎。經我診視,我看她的脈象,是受孕。于是替她治療,血干凈了,還有多少白帶;仍需要繼續治療。服藥期中,胎氣還未恢復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責,竟連胎都下來了。護士來報告說:胎兒約有五寸長,頭如雞蛋大;證明不是葡萄胎。

4、葡萄胎的脈——就是所謂鬼胎脈,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陽人,有過兩次葡萄胎,醫生要她切除子宮,她不肯。但自己已認為受孕無希望。第三胎子宮又出血,醫生還是說要把子宮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據脈象確是受孕,便給予止血安胎的藥。滿足了10個月,往醫生那里去生產,醫生很驚訝。于是我她接生,產下了一個女胎。這女人認為這是破除迷信的勝利。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懷胎,是從脈象上辨認出來的。

十二、診脈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淺

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經所稱手少陰動甚者,妊子也。心脈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實。按之滑疾而數的,為三月。但疾而不散的,懷孕必五月以上。

此外診斷有孕的方法,是孕婦多見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嘔吐而脈象不病,或脈比平常更有力;這是人病而脈不病,也可以認出她是有孕的。

十三、有關月經之脈

女人皮膚不熱,無外感癥象,而脈狀有點數疾,不是滑,此極可能是月經剛剛來潮的征狀。這種脈診準確性頗大,常常有些婦女病號笑起來:“你連我的月經來了都知道”!

如果月經來時,脈有時快有時慢,即是帶點促狀,或者沉細。這種脈形,表現她有經期腹痛。這因為月經的來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暢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經水像泉水被阻,有時流得暢快,有時又不暢快,這時必然會有腹痛。

如果六脈細小,或微帶澀狀,這一方面是,月經后期,或者就是阻閉不行了。脈波稍疾一點,那常常是月經先期。也有脈不快而先期的這屬于體虛。色欲不節,也常是先期而至,來時必定血量過多,其脈必虛細尺部無力;由于虛,故無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脈

腹那有瘤之脈,其狀不一定。有一個女人,脈左尺在搏動時,數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樣。我說:“左尺脈如勾,腹內左側有瘤一塊,是嗎?”病人說:“對”!

十五、直上直下之脈

至于張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脈波,所謂思春脈,倉公傳上說:“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澀而不屬,澀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我所體會的,和倉公傳上說的是一樣。

十六、學脈診要靠自己去體會

脈書上所指示的脈診,方法訣竅很多,但都只是一個大概,是一些規矩。良匠授人以規矩準繩,不能使人巧。所以學習脈學和鍛煉脈診,主要是全靠自己去體會,才能夠領悟它,和不斷的發現它。K、魏長春論脈——《診脈須識常與變》來源:清陽客棧

作者:連建偉

整理者(連建偉)按:1974年春節過后,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原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魏長春老先生給我寄來了他對脈學古籍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總結《診脈須識常與變》一文,供我學習。這篇醫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輕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開發表。現征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醫師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緬懷魏老,并傳絕學于后人。

余從事中醫工作達五十余年,研讀許多脈學古籍,通過長期臨證實踐,認識到必須把脈診和望、聞、問三診結合起來,同時還必須充分認識脈診的常規和其變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異的脈象,從其體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來確定其為常脈和病脈、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

知常篇

提綱要脈,總歸浮、沉、遲、數、滑、澀六類。包括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臟腑氣血。浮,為陽為表。沉,為陰為里。遲,為在臟,為寒為虛。數,為在腑,為熱為實。滑為血有余,澀為氣獨滯。浮沉以舉按輕重言,洪、芤、弦、虛、濡、長、散,皆輕按而得之類,故統于浮。短、細、實、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類,故統于沉。

遲數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緩、結,皆遲之類,故統于遲。緊、促、動皆數之類,故統于數。滑雖似數,澀雖似遲,而其理各別,因遲數以呼吸定其至數,滑、澀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且滑、澀兩脈,多主氣血,故此兩脈雖無所統,平列于浮沉遲數為六綱。

1浮脈

浮以候表,其象輕手即得,重手不見,動在肌肉之上。浮為風、虛、眩之候,陽脈浮為表熱,陰脈浮為表虛。浮而有力是風熱,浮而無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為洪,即是大脈,又名鉤脈,其象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涌,來盛去衰,來大去長。洪為經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見此脈。形瘦多氣者大忌。凡病脈見洪是病加重之象。洪為表里皆熱,為大小便秘,為煩躁,為口燥咽干。

芤:浮而無力為芤,其象浮大而柔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指下成窟,診察在浮舉重按之間得之。芤為失血之候,為氣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載氣之征。火犯陽經則血上溢而見吐衄,火侵陰絡則血下流,而見便血、崩漏。

弦:浮而端直為弦,其象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新張弓弦之狀。弦為血氣收斂,為陽中伏陰,或經絡間為寒所滯之候。弦緊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弦而軟病輕,弦而硬病重,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主痛,為瘧,為疝,為飲,為冷痹,為勞倦,為拘急,為寒熱,為血虛,為盜汗,為寒凝氣結。弦兼數為勞瘧,弦兼長則中有積滯,兩手脈皆弦為脅急痛。

虛:浮而遲大為虛,其象遲軟散大,舉按少力,豁然空虛,不能自固。虛為氣血俱虛之候,多為內臟不足之癥,為傷暑,為虛損,為煩躁,為自汗,為小兒驚風。

濡:浮而遲細為濡,即軟脈。其象虛軟無力,應手細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輕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隨手而沒。濡為氣血兩虛之候,亦主脾濕,為虛損,為自汗,為痹,為下冷,為亡血少氣。

長:浮而迢亙為長,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過于本位。長為氣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長,有一部之長,按之如牽繩則病。為壯熱,為癲癇,為陽毒內蘊,為三焦煩熱,為陽明經熱盛。

散:浮而虛大為散,其象有表無里,有陰無陽,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散為氣血耗散,臟腑真氣消耗。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猶為平脈。倘病脈見代散者病危,主虛陽不斂,心氣不足,多非佳兆。

2沉脈

沉脈以候里,其象輕手不見,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間。沉為陰逆陽虛之候,主陰經病,主氣,主水,主寒,主骨,為停飲,為癖塊,為脅脹,為厥逆,為洞泄。沉兼細少氣,沉兼滑是宿食停滯,沉兼遲痼冷內寒,沉兼伏主吐瀉,沉兼數是內熱甚,沉兼弦是心腹冷痛。

短:沉而不及為短,其象兩頭短縮不滿,不及本位,應手而回。短為氣血不足之候,俱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氣壅,宿食不消。短脈兼浮為血澀,短脈兼沉多痞塊。短脈一般只見于尺寸,若見關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則是陰陽危絕之候。

細:沉而微軟為細,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細直而軟,指下尋之,往來如蠶絲狀。細為血冷氣虛不足以充之候。主諸虛勞損。為元氣不足,內外俱冷,虛弱洞泄,憂勞過度。或為濕侵腰脊,為積為痛,俱主在內在下之病。

實:沉而弦長為實,其象舉按不絕,迢亙而長,不疾不徐,動而有力。實為三焦氣滿之候。俱主有余之病。為嘔,為痛,為利,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伏陽在內。

伏:沉極幾無為伏,其象極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覺隱隱然。伏為陰陽潛伏,關格閉塞之候。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后得之為陰伏。見脈伏者,不可發汗。主痛甚,為積聚,為疝瘕,為吐瀉,為水氣,為食不消,為營衛氣閉而厥逆。

牢:沉而有力為牢,其象以沉似伏,實大而長,少弦,按之動而不移,若牢固然。牢為沉寒里實,或勞傷痿極之候。沉寒里實者,為疝癥瘕。勞傷痿極者,多近乎無胃氣之危殆病證,是虛病反見實脈。此外,有見于骨節疼痛之表證。

革:沉失常度為革,其象沉伏實大,如按鼓皮一般。革為虛寒失血之候(其實即芤弦兩脈相合之象,

芤為虛,弦為寒,虛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又為中風感濕之證。

代:沉而更代為代,其象動而中止,良久方還,復動,前后歇止均勻,而有定數。代為臟氣虛衰,氣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見此,是為一臟衰竭之象。若因病氣血驟損而至元氣卒不相續,或因風因痛而致則為病脈,妥善調治,仍屬無妨。

3遲脈

遲脈以候臟,其象呼吸之間,脈僅三至,來去極慢。遲為陰盛陽虛之候,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居寸為氣不足,氣寒則縮。居尺為血不足,血寒則凝。主寒,主虛。兼浮為表寒。陽不足,身必惡寒。兼沉為里寒。陽不足,常臟寒下利。

微:遲而細軟為微,其象極細而軟,若有若無,按之如欲絕。微為氣虛血弱之候,又主陰寒。亦有外感蓄熱在里,脈道不利,不屬于寒者,當分別之。總之,氣血微脈亦微,主虛弱。為虛汗,為泄瀉,為少氣,為崩漏不止。

弱:遲而無力為弱,其象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輕取則無。弱脈為陽陷入陰、精氣不足之候,亦主筋。為痼冷,為烘熱,為泄精,為虛汗,為筋痿,為虛虧。弱而兼滑,為有胃氣。弱而兼澀,多為久病。陽浮陰弱,則為血虛而筋急,惡寒發熱。

緩:遲而有力為緩,其象比浮而稍大,似遲而小疾。一息四至,來往迂緩,呼吸徐徐。緩為氣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從容和緩,無徐疾微弱之偏,則為神氣充足,脾胃正常之象。倘為病脈則為風,為虛,為痹,為弱,為疼。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兼浮為外感風邪,兼沉為血氣虛弱。

結:遲而時止為結。其象來時遲緩,時一止又復來。結脈為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之候。此為陰脈之極,為亡陽,為汗下,為疝瘕,為積聚,為宿痰滯結,為氣血凝結,為食飲留滯,為七情郁結。兼浮為寒邪滯結,兼沉為積氣在內,雖多因氣血凝滯所致,但應注意其因陰陽虛損病變而來,以免貽誤病機。

4數脈

數脈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動疾速。數為陽熱亢盛,陰液虧損,為有熱的征象。數而浮多為表熱,數而沉多為里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多為虛熱。

緊:數而弦急為緊,其象來時勁急,按之長,左右彈指,舉之如牽繩轉索之狀。但至數卻不及六至,又名急脈。緊為寒風激搏伏于營衛之候,主寒,主痛,內而腹,外而身,有痛多見緊象。亦有熱痛者,但必兼實數。熱為寒束,故急數如此,但須有神氣為妙。緊而兼浮,為外感風寒身痛。緊而兼沉,為腹中有寒,或為風癇。

促:數而時止為促,其象來時數,時一止復又來,徐疾無一定之狀。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候。怒氣逆上,亦令脈促。此陽脈之極,為氣痛,為郁悶,為毒疽,為瘀血發狂,為三焦郁火,為痰積咳嗽,為喘逆。

動:數見關中為動,其象數而獨見于關。形圓如豆,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動脈為痛,為驚,為泄痢,為拘攣,為崩脫,為虛勞體痛,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5滑脈

滑脈候氣。其象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不進不退。滑脈為血實氣壅,血不勝氣之候。主痰飲諸病,為血瘀血盛。婦女經停無病,諸脈調,惟尺獨滑,為有胎。上為吐逆,下為氣結。滑而兼數,為熱結。

6澀脈

澀脈候血。其象虛細而遲,往來極難。或一止復來,三五不調。澀為氣多血少之候,主血少精傷之病,為無汗,或為血痹痛。婦女有孕,而見澀脈為胎病。無孕而見澀脈為敗血之候。

第二部分

達變篇

1脈有疑似須辨

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脈多熱,遲脈多寒。弦緊為實,細微為虛,此為常理。然疑似之中,須當辨別真假,關系非輕,不可不察。

如浮雖屬表,而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其脈見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作為表證。

沉雖屬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經絡,脈不能達,則見沉緊。是沉不可概作為里。

數為熱,但真熱者,未必數。而虛損癥陰陽俱困,氣血失調衰弱,虛甚者數愈甚。是數不可概作為熱。

遲為寒,但外感病初愈,余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概作寒。

弦緊類實,但真陰胃氣大虧,陰陽關格等癥,脈多豁大弦緊。是弦緊不可概作實證看。

微細類虛,但凡痛極氣閉,脈絡壅滯不通,常見伏匿微細。是伏未必為虛。

由此推之,諸脈中皆有疑似,皆須詳辨。

2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此條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舍癥從脈舍脈從癥》)

徐靈胎曰:有宜從癥者,有宜從脈者,必有一定之故。審之既真,則病情不能逃。若辨證不明,則不為癥所誤,必為脈所誤矣。故宜從癥者,雖脈極順而癥危,亦斷其必死。宜從脈者,雖癥極險,而脈和,亦決其必生。如脫血之人,形如死狀,危在頃刻,而六脈有根則不死,此宜從脈不從癥也。如痰厥之人,六脈或促或絕,痰降則愈,此宜從癥不從脈也。陰虛咳嗽,飲食起居如常,而六脈細數,久則必死。此宜從脈不從癥也。噎嗝反胃,脈如常人,久則胃絕,而脈驟變,百無一生,此又宜從癥不從脈也。總之脈與癥,分觀之則吉兇兩不可憑,合觀之則某癥忌某脈,某脈忌某癥,其吉兇乃可定矣。

2.1舍脈從證

脈浮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脈浮而大,心下反堅,有熱屬臟者攻之,不宜發汗。

脈沉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從汗解,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

脈促為陽盛,當用葛根芩連湯清之。而脈促并見厥冷則非灸百會穴以通其陽不可。此等促脈,非陽盛之候,應當舍脈以從證。

脈遲為寒,當用姜、附溫之,若陽明病脈遲不惡寒,身體然汗出,則用大承氣湯。則遲非陰寒之候。

2.2舍證從脈

有表證應發汗,是為常法。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

里證用下法,則屬常規,如日晡發熱,則屬陽明,而脈則浮虛,則宜發汗,可用桂枝湯。

結胸癥具,當與陷胸湯下之。脈浮大者,不可下,當予桂枝人參湯溫之。

身體疼痛,當以桂枝、麻黃汗之,然尺中脈遲者不可汗,當與小建中湯和之。

3切脈以有神無神辨吉兇

李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神無不在。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有力”二字,最當細心體察。如實、緊、弦、牢均系有力,均屬病脈,以是知力者非強硬之謂,是中和之謂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之脈。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脈也。若其太過,即弦緊真臟之脈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

4診脈實踐經驗點滴

4.1熱病脈伏乃火邪內郁。外感熱病邪熱內閉,有脈不起者,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此非陽證見陰脈,乃火邪內郁,血分郁結,不得發越,陽極似陰之候,必得大汗方解。治法當以涼藥透達為主,忌用辛溫熱藥。(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2脈極大而無力,須防陽氣浮散于外。臨證遇到脈極粗大,重按無力,面色蒼白,頭部有汗,往往是陽氣浮散于外的虛證。此等證候雖有外感,亦忌表散,須當急進納氣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脫(即休克)。(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3脈極微,也有伏匿脈,為邪閉之癥。極微之脈,久久尋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則現堅牢者,六部皆無脈,惟尺后則實數有力,為伏匿脈,不可認作虛寒,是實熱邪閉之候。(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4牢脈多主癥瘕腫瘤。牢脈浮按不見,沉按堅硬實大有力觸指。牢脈主實證。凡見此脈,其腹多有癥瘕腫瘤或癌癥。

牢脈與革脈不同,牢脈沉堅有根,革脈浮堅無根。

牢脈與伏脈不同,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而牢脈則實大弦長重按便滿指有力。(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5革脈為大虛之脈,主亡血失精。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臨證實踐,革脈形狀如按鼓皮,外雖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虛,雖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凡見此脈,其面色多蒼白,按其腹必軟,行動則氣促,是外浮內空,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多見此脈,極難治愈。(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6久病倦怠無神而見緩脈則是敗癥。《三指禪脈訣》說緩脈為無病之脈,最佳,諸病見此則無危險。臨證實踐,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納日減,其脈雖見和緩,多致不救。因而深信《慎柔五書》查丁吾之言。他說凡久病之人,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見和緩,體倦者決死。實踐證明確實可信。(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7暴病發熱,脈雖弱,須從外感論治。治病必須詳察外感與內傷,暴病發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傷。同時兼察舌質與舌苔,外感發熱,大多有苔或黃或白,內傷癥發熱,舌光無苔居多。其舌嫩紅、淡紅、絳赤,需分辨其血虛、氣虛、血熱,脈證合參,分辨益明。(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8郁病脈象,大多弦澀凝滯,其來必不能緩,其去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是無韻之音,是往來不圓滑,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舒,必至燒干而自盡。故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9平人脈緩而遲者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虞摶(天明)《醫學正傳》曰:“生成之脈,豈無緩急遲數之殊歟。經曰:性急脈亦急,性緩脈亦緩,大抵脈緩而遲者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經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蓋氣血者,人身之神也。脈急數者,氣血易虧而神機易息,故多夭。脈遲緩者,氣血和平而神機難損,故多壽。”按脈急數多夭,驗之臨證確然。凡青年男女患勞損而脈大急疾者,證多難治。虞摶所云,急數者氣血易虧,遲緩者氣血和平,蓋全在平日涵養功夫。要做到外動內靜,心平氣和,使自身氣血調和,自然身體健康少病。(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平人脈見遲緩者多壽急數及病脈強者夭》)

4.10寡婦處女常見兩尺脈滑動滑疾。妊娠脈,以滑動滑疾居多,但寡婦及逾齡未婚處女,其兩尺脈滑動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欲不遂所致。《褚氏遺書》曾有論及,凡臨證必需細辨,切勿誤診為懷孕。故古人四診望、聞、問、切,以察脈殿后,是脈有可憑,有不可憑的至理存在,應當通常達變。(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4.11脈過旺與過弱,須細心詳辨。老年人氣血已衰,脈宜衰弱,過旺則病。若脈盛而不躁,健飯如常,此稟受先天特厚,是長壽之征。若脈強而躁疾,則為孤陽。

青壯年脈宜充實。若脈弱則多病。青年氣血旺盛之年,而見脈弱,是虛弱不足之象。若脈體小而和緩,寸關尺脈相等,此秉質清靜有涵養,是無病之征。若脈細而勁急,,則為兇兆。

執脈辨證是為常,隨人變通,靈機變法。肥盛之人,氣盛于外,而肌肉豐厚,其脈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氣結于中,肌肉淺薄,其脈多數而浮。飲酒之后,脈必浮洪。遠行初至,氣血未寧,脈多見疾。(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平人脈見遲緩者多壽急數及病脈強者夭》)

4.12秉體不同,脈有六陽、六陰、反關及無脈之異。六陽脈,是強大有力之脈,而不是堅硬脈,此乃秉體特征,而非病脈;六陰脈,是細微而靜,脈來有序,與沉細細微脈不同。凡遇此等脈象,必須從整體考慮,并在平時注意。若初診遇著脈象強大或細微,必須詳細詢問病人平日脈象有無特殊。

還有反關脈和終身兩手無脈的病人,都是素體的脈象,臨證均宜細辨。(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L、我的診脈方法來源:愛愛醫

現在很多人都不信脈診,有西醫,也有中醫,我初學時,我臨床進修的一位老師也這樣認為,在他的眼里,脈只不過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說明心臟的搏動,所謂的脈,只不過故作神秘罷了。然我不以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東西,如果真是他們所說的那樣,也不會流傳到今天的。

我所接觸的第一位老師,診脈就很好,每當病人來診時,總是能很明確的診斷病情,當時我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脈診學好,每當他說出病情時,我就想患者應該是什么脈象,有機會,我就試試,閑時我就看書,中醫診斷大全,脈訣,然這樣又過了很長時間,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心中一片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我會烹飪,技術還是很好的(我是這樣認為的,呵呵)我可以用幾十種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魚來,我發現,我共跟了8位老師,每個人都喜歡烹飪,一談起吃來,都很興奮,故可作為談資,一次談的的高興,我就問,有關脈診方面的問題,老師說,其實你應該從浮沉遲數來學習這樣你進步就快了。

在我看來,這樣真的是一個好方法,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好方法。

相信學中醫診脈的都看28種脈象,再看5絕脈,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見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脈象是什么,一個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緩均勻,即為有神,為常脈,其余即為病脈,當然也要考慮特殊人群,如老人脈略弦,小孩脈數,胖瘦,春夏秋冬,相信書里也不泛記載。

知道了常脈,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種脈象,即浮,沉,遲,數,浮脈輕輕搭手既得,沉脈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為遲脈,大于4次的為數脈,浮脈在人體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證,沉脈主里證,遲脈主寒,數脈主熱,也有例外的,如浮脈,如果陰分虛極,陽亢于外,也現浮脈,且多浮而有力,多屬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們的手上,以枕后高骨為關脈,前面為寸,后為尺脈,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脈主心,小腸,關脈主肝膽,尺脈主膀胱,腎右手,寸脈主肺與大腸,關脈脾胃,尺脈腎與命門。

在寸,關,尺,上分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這樣結合浮沉遲數,我們就可以對人體的陰陽,表里,寒熱,大致分清了。在結合有力,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然后看脈形長短,長為有余,短為不足。這樣就可以把,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分清了。最后結合部位,看所體現的脈,在臟器分部屬于何臟就可以斷病了。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把這些脈象再重新組合,因為臨床會有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如,浮遲,浮數,浮長,浮細,同樣,沉脈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數,都需要我們結合起來細細分析。

舉個例子,如左寸沉短而無力,寸關平脈。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無力也主不足心脈不足會導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動輸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無力,每天懶洋洋的。

如左尺脈見沉數,沉主里證,主陰,數主熱證,在病位在腎與膀胱,那么就是腎與膀胱有熱,會出現小便黃,熱,手腳發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癥狀。

再如,寸脈浮數,尺脈沉細,寸脈主陽,數主熱,浮脈也主陽,尺為陰細為不足,結合起來就是陰虛不制陽,陽浮于上,這樣的病人必然會頭暈,用藥也可補陰潛陽為治。

再一個就是,要多實踐,我們周圍有很多人,我們的朋友親人,我們都可以作為實習對象,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多練才會出成績。我剛開始時,一天有時看幾十人,看完之后對比一下,看哪對了哪錯了,總結,慢慢的就熟練了。診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分析,分部,分臟器,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現了寒熱,表里,陰陽,虛實會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診而診病,古人的四診合參是很有道理的。

再說就是生男生女的問題,書上說左手脈疾為男,反之為女,老師也這么講的,我的經驗是在40天左右時很準幾乎不差,過了4,5個月準確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準吧,也許還要提高水平,呵呵。

打字對我來說真是太難了,很長時間哪,或許對初學者有點幫助,希望不會誤導了你們。M、我所看到的脈象

來源:愛愛醫

作者:張露清

四診中的脈學,是祖國醫學中的最精細的診法之一。有的人說是沒有根據,以為寸關尺那樣極小的一個部位,而且三個指頭距離那樣近,怎么會搞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來?尤其是在那樣的短短的一點橈骨動脈的地方,卻有臟腑陰陽和人體上中下那么變化復雜而且范圍廣泛的東西配屬和分布著。恐怕是理之所無,事不可有。其實,我認為持這樣的理由去非議脈學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他并沒有觸摸到實質。如果以為短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窺察內臟的全景,那么,且試舉一律請問:簫笛上面的六個音孔,不也是相距密邇嗎?為什么吹一口氣,六個指頭按動,便演化出1234567各種音色和曲譜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在經過橈骨動脈時,固然也和吹一口氣在簫笛的官腔里一樣的看似簡單,然而問題究竟是不能僅從表面來把物理輕率簡化的。

《內經》提出察脈和診尺的診術,扁鵲難經,獨取寸口,其法更為精致。所以能在兩尺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樣,這是診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來,名醫輩出,在脈診的一點上,各人的體會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但由此卻也說明了脈學是一種深奧的學問,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可是,它是應該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發掘的。我個人幾十年的經驗,對脈學的體認如此。感覺到從脈診上來斷病,其正確性是很大的。

現在以診妊娠的滑脈為例:女人有孕,兩寸見滑。滑的脈象,確確實實是如珠走盤。左寸滑為男胎,右寸為女。滑脈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脈多滑象,但這種有痰的滑脈,卻不是像如珠走盤那樣。在我多年的臨床上,所見都是如此。

據脈以斷定生死,真可以說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脈,主要是看兩尺;左尺腎水,右尺腎火。若尺部無脈(男右女左),必死。這是我的老師傳授給我的。可以征驗。有這樣的脈,即使言行、舉動、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無疑。試舉一個病例:有一個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診。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廳,半途暈倒在地,蘇醒后,扶持到廳上,當時病情嚴重,但左尺有脈,我說無礙,終于醫治好了。后來第二次患病,病勢較輕,坐在廳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卻沒有脈,我判斷她必死。結果,遲半日后,即告死亡。這是看死脈的診法的一種,在這之外,還可以看脈象的彼此相生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癆久咳病人,出現數脈,甚至實大洪盛的,必死;因為洪數屬于火脈,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現于肺癆久咳病人的脈象中。其他各臟的病的生死脈,都是像這樣的。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它。

還有思春的脈象,表現在左關的特別弦旺上;這種弦脈,上貫寸,下貫尺。若發現如此形狀的脈波,則絕不能使用辛溫的藥劑;誤用辛溫,必發癲狂。故有此脈象,不論男女老少,都應該給予滋水平肝的療法。

祖國醫學的脈診學,前人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一般分已被記載在醫書里面。前人并沒有欺騙我們。我們體會不到脈象及其有關辨識疾病的脈法,只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肯虛心而已。N、學好中醫必先學習診脈來源:新浪博客

中醫看病,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在辨證論治中又以四診八綱為要目,四診八綱中又以四診為前提,由四診才能識八綱。在望聞問切四診中,雖然脈診排在最后,但它是中醫診斷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環。清代毛祥麟說:“切脈辨證立方,為醫家三要,而脈尤重,蓋脈既明,自能辨證,而投藥不難也。”(《對山醫話》)吳鞠通也說:“四診之法,惟脈最難,亦惟脈最為可憑也。”(《增訂醫醫病書》)強調脈診的重要性。所以《內經》的162篇里,討論脈象的就有30余篇,《難經》的八十一難,前二十難說的也是脈診。老百姓找中醫看病,俗呼為“看脈”,意思是“看脈”二字可以代表整個診病過程與醫生的學識技術高低,這說明一個好中醫必然精于脈診。

事實上歷代醫家無不把脈象作為辨證論治的關鍵。我的老師梁秀清在學醫之初,先學了3年脈診,他憑著這一手脈診的硬功夫挽救了許多癌癥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老師黃杰熙也是對脈診的學習和研究下的功夫特別多,上從《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下從歷代脈書與名醫醫案中搜求研究,并一點一滴加以驗證,才掌握了“平脈辨證”這一中醫看病的“訣竅”而成為臨床大家。我自己在開始學習中醫的幾年里,盡管背熟了藥性和許多方劑,一到用時就對不上號。后來拜師學了點“平脈辨證”的本領,才在臨床中大有長進。

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大醫院應邀診治一個住院病人,男,36歲,高燒(38~39度)20日不退,經省城各大醫院專家會診,打針輸液均不見效,從外表來看,最大的特點是怕冷,雖在夏季的三伏天,仍然穿著羽絨服,十分虛弱,連說話的勁兒也沒有,但診其脈卻浮數而濡,沉取也有力,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層面粉,但舌苔中心色黃,據脈診判斷其為暑濕之熱過重、外形寒而內大熱的暑濕證,遂開方用生石膏150g,滑石粉60g,佐以黨參30g,知母30g,連翹20g,苡米30g,佩蘭10g,蒼術15g,香薷15g,甘草10g,這個方子總的意思是清熱利濕、芳香化濁、扶正祛邪,令其4小時服1次藥,服藥兩劑燒退病愈,神清氣爽,出院回家。此案若僅從望診問診,見其如此惡寒,很容易判斷成風寒感冒,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曾治過一個50多歲的婦女,患子宮大出血,弄得屋里地下都是血,觀其面色蒼白,語言無力,脈微弱,病勢垂危,急令其用1枝高麗參切小塊開水一次送服,很快就不出血了。還有一個年輕女醫生來了月經20多天一直止不住,兼有脫肛,脈細弱,令其服一小塊人參,約指頭大,很快經血就止住了,后來又服了半枝人參,身體也好了。書上并沒有說人參有止血作用,但以上兩例從脈診來判斷,均屬氣虛,用人參補氣就能止住血,因為氣是血之帥。用人參必需掌握其脈是沉細弱,倘是浮或數均不能用,那等于火上加油,兩寸沉弱也能用。但關尺很大就不能用,那就會把肝火引上來,只能加重病情。六脈沉細最好用,當然如果有口干現象,最好配上天冬、生地,叫做天地人“三才湯”,用來治療氣陰不足。

如果遇上疑難證,那更得要憑脈診來用藥。我曾跟我的老師黃杰熙看過一個怪病,她是一個中年婦女,平時她跟好人一樣,只是不能上樓或上坡,上則眩暈倒仆,十分駭人。多方醫治無效,住省某大醫院治療近1年。CT、B超等各種儀器也檢查不出病來,作心臟病試治之,根本無效,院方以“不知何病”相辭,只好出院回家靜養。當時黃師診見其寸脈大而兼實,關尺則沉遲細小,斷為氣血郁停上焦、難于周流中下兩焦所致。上樓上坡,則郁血上奔,沖激腦部,故眩暈仆倒;走平路則無激動,故安然無恙;下樓、下坡,則氣血下注,故亦平安。遂治之以懷牛膝、代赫石等引血下行之藥,兩劑即痊愈,結束2年之休養,隨即上班,后逢“九九”重陽節,隨其家人登山,上下自如,勝過常人。此案若不依脈診何以能斷其為氣血郁停上焦而愈此怪疾呢?

西醫診病靠的是聽診器、X線、B超、CT、多普勒、心電圖等以及各種化驗數據,這些只可作為中醫的參考,不得為中醫處方用藥的憑據。中醫診病靠的就是脈證,脈證不明,有如盲人夜行,方向不明,用藥豈能奏效?中醫的“三個指頭一個枕頭”里有大學問。孫思邈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備急千金要方》)對于脈診這樣一個重要的內容,在5年中醫大學教育中,只占了區區20個課時,而且授者多不懂脈診,講課往往是一帶而過。造成學生在臨證時指下茫然,只好據問診而來的征象,以成方經驗為用,這就叫本末倒置,所以治愈率不高。所以許多人覺得中醫很難學,中醫院校畢業生乃至博士生盡管背了滿肚子方劑,一到臨床還是開不了一張對證的方子,甚至在臨床中干了多少年療效還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沒有突破脈診這一關。如果說學習中醫有什么竅門的話,學好脈診就是主要的竅門。掌握了這個竅門,臨證中憑脈辨證兼顧其他三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就能看清楚了,用藥大方向對了頭,就會減少失誤,就不難取得療效,甚至能治愈許多疑難病。O、楊則民論脈診來源:放心醫苑網

按:網上討論脈診的帖子似乎很少。現在把近代名醫楊則民論脈診的文字貼在這里,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或爭鳴——業中醫者若對此無話可說是難以想象的。楊文中有個別術語可能會引起誤解,比如那時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稱為心房,故特別指出。又,《潛廠醫話》中的“廠”字,讀作AN,意思與“安”大體相同。

楊則民氏為近代著名中醫,理論造詣很高。拙著《近代中西醫論爭史》,曾有專節介紹。以下所引,是他對脈診的見解。楊氏所論或偶有不當處,但總體而言,筆者自覺不如楊氏認識精當。引文見楊氏遺著《潛廠醫話》。(董漢良陳天祥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引用時改正了幾處比較明顯得錯別字和句逗。

脈診為近世醫者病者所共信,以為診病惟一之術。在醫者可不加問診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則隱匿病情以試醫生脈診之能否,醫道之荒莫甚于此。此習不去,吾醫將無立足地乎。前賢知之,發為振聵之論:“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此李時珍之說也。“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于望聞問之際,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此張景岳之說也。而徐大椿之論尤為明確。其言曰:“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記?篇鵲傳》曰:“視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臟腑癥結”,但以脈為名耳。夫創寸口診脈之扁鵲猶如此,況其后人乎。

考古人切脈,非獨寸口而已。十二經,奇經八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沖、任、督、帶皆可按診之,王叔和之脈經詳言矣。蓋脈之搏動原于心房,故凡淺層動脈無不可按。人迎、趺陽、巨里古人多診之,惟橈動脈為最淺層,按之更明晰耳。最先論述按橈動脈(即寸口)者為《難經》,后人因奉之以為不易之診法(《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證)。按脈之搏動而相對的分為種種脈象,其名與日俱多。傷寒金匱所言,只十余種,后人則增為二十四種,脈經更增至二十七種,且有更增二種為二十九脈者。此外如柯琴主十脈,陳修園主八脈,近人惲鐵樵主內經十脈,殆無一定者也。以脈測病已近懸揣,更分配臟腑于寸口三部而診之,則妄甚矣。試以王叔和、李時珍、張景岳、李中梓諸家所分配者觀之,其差參殊甚,比而觀之,其異如下:

左關以候肝膽,右關以候脾胃,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與心包,張與二李同,王則以候心與小腸也,其異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則以候肺大腸,張則以候肺心包也,其異二;左尺以候腎膀胱,諸家同,惟張更加大腸,時珍更加小腸,其異三;右尺以候腎大腸,二李同說,而王則主候命門三焦,張主候腎小腸也,其異四。嗚呼!區區寸口三部而異說如此,將何取信于后人乎。此皆懸揣無驗之談,宜其隨人不同也。

時有人,其診脈只以寸候上焦諸病,關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諸病而已。此則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脛足中事也。”

以脈取名,大抵可分三類。以按脈輕重而得其狀者,以浮沉為綱,浮者輕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古人以浮為皮脈,謂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沉為骨脈,以指按須推筋及骨乃顯其象也。其浮而無力者為濡脈,其浮而極有力者為革脈。其沉而無力者為弱脈,其沉而極有力者為牢脈,其沉極如無者為伏脈。脈在革牢之間,三部皆有力者為實脈,皆無力者為虛脈,無力甚者為微脈,無力而大者為散脈,但中空無力者為芤脈。共計十二脈,皆統于浮沉。

以脈搏至數分者,遲數為綱。一呼吸間三至者為遲,六至者為數脈搏。數脈時而一止者為促脈。四至者為緩脈,其時而一止者為結脈。七至者為疾脈,時而一止須臾復動者為代脈。共計七脈統屬于遲數。

以形狀分者,滑澀為綱。往來流利如珠者為滑,滯澀艱難者為澀脈。弦細端直按之且勁者為弦,較弦更勁左右彈指為緊脈。來盛去衰為洪脈,粗大闊為大脈。形細如絲為小脈,如豆亂動,動搖不移為動脈。來去迢迢而長為長脈,縮縮而短為短脈。共計八脈,皆以形狀為言,統屬于滑澀。

中醫言脈,雖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輕重分候之法,實皆不適用。必不得已而采用舊說。可依難經,寸以候頭至胸,關以候自膈至臍,尺以候自臍至足。醫宗金鑒謂:“脈象渾一,并不兩條,亦不兩截”。足以證三部配合臟腑之無理矣。李時珍謂:“余每見時醫于兩手六部之脈搏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猶若臟腑于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丑態,實則自欺之甚也。”

夫脈不可獨憑,與望聞問合參則為共通之診,以為醫者施治之準則也。

脈診之真詮

按橈骨動脈之深淺、部位以候病之深淺者曰脈診。前人僅依臨床經驗,師心自用,對此有種種玄妙之談:“合色脈之法,圣人所首重,治病之權輿”、“色脈之要,可通神明。”今之西醫,則祗用以識至數,候心臟。對前人脈說,一切置諸不問。中醫脈說之夸張者,誠應棄不顧,而精切有當于治術與診斷者,寧可置諸不問乎?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亂正,啟今人之悟解。欲令診脈之法,不局于心臟,精巧之診,重光于將來也。先祛惑論,次布真解。

一、脈診之惑論

中醫脈診之法,肇始于素問,宏通于越人,而大成于叔和。自是厥后,代有名家。然決陰陽虛實于三指之下,別表里內外于方寸之內,其事雖簡,其理難解。前人只憑臨床之經驗,而無詮釋之科學,臆見所及,遂多謬說。此時代限之也。時至今日而猶信以為真則惑矣。考中醫脈說之惑亂后人者,殆有三端:

一曰脈分部位之誤:脈分三部,所以為切脈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脈,所以便別脈狀也。弦緊虛實大小等脈狀,非以三指察之則不明,若今西醫僅以至數診脈,則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脈分九候,所以便診脈也,浮沉虛實牢革諸脈,非舉(浮按)、按(中按)、尋(深按)三法候之則不明,此至淺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見素問三部九候論),則推理過當之談雖非合理,尚無大過。其牽強附會遺害后世者,莫如以臟腑配當三部之說。

夫寸關尺三部之分,原為取便診脈,前人不于脈與疾病影響上求確當之理解,無端而以臟腑部位配當之,幾于治絲益紛矣。考素問、難經、中臟經諸古書,雖已以五臟配當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后,則鑿然分左右,配以五臟六腑矣。茲取六家之說比較之:

王叔和李杲滑壽喻嘉言李士材張景岳左寸心、小腸心、小腸心、小腸心心、膻中心、心包左關肝、膽肝、膽肝、膽肝、膽肝、膈肝、膽左尺腎、膀胱腎、膀胱腎、膀胱腎、膀胱、大腸腎、小腸、膀胱腎、膀胱、大腸右寸肺、大腸肺、大腸肺、大腸肺肺、胸中肺、膻中右關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右尺腎、膀胱命門、三焦三焦、心包腎、三焦腎、小腸命門、三焦、小腸

上六家皆醫界之名家,對臟腑任意配當如此矛盾,則其說尚足信賴乎?嘗考《千金方》《傷寒論》,均無此說,即看紫虛《四言脈訣》亦謂:“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對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屬某也。故吳草廬知之,則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皆手太陰之脈也……為六脈之大會,以占一身焉。”李時珍知之,則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可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又曰:“每見時醫于兩手六部之間,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儼然臟腑居于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丑態,實則自欺之甚也。”張石頑知之,而對惑人三部分別臟腑之問,則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語曰:“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處,臟腑而能語,醫師色如土。”其臟腑配當三部之謂矣。

前人之不信配當臟腑三部者,轉而奉難經之說以為圭臬,難經十八難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按難經此說,與《內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脈之上中下三部,診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后世徐春甫《古今醫統》即據此說立論,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脛、足之有疾也,大小腸、膀胱皆在下也。”吳鶴皋脈語,丹波元堅脈學釋要,皆主此說者。按:以吾人平日經驗,此說雖非絕對正確,殆亦可信從也。

二曰以脈主病之妄:脈診為診斷方法之一,古人隸于四診之末,以切脈識病為下工。故脈診之旨,在驗病體之虛實,所患之淺深,病勢之進退,預后之良惡,氣與血之強弱而已,過此以往,非診脈所得知也。乃怪誕不經之徒,既妄信臟腑配當六部之說,復謬執以脈主病之談,某部見某脈即屬某病,大言炎炎,鑿孔栽須。尤荒謬者,且憑脈以斷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貴貧賤,幾皆以三指決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無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

以脈主病之說,創于《內經》,而大張于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關上脈緊而滑者虺?動”,“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均見王氏脈經),僅憑三指而斷之,其可笑如是。夫脈為橈骨動脈之淺層,為各動脈中之一種,據此以候氣血之盛衰,疾病之進退,如是而已。若橈骨動脈可以分部而斷疾病,則顳颥動脈、足動脈皆能博動,將亦憑之以斷病乎?蓋病有千百,脈不過20余種,以20余種之脈,而欲主斷千百種之病,其無當于理一也。病情改變,脈亦改變。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脈。然在下利之初,則尺實、尺洪、尺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后則尺伏、尺沉、尺滑、尺絕亦可見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斷下利矣。又如勞瘵咳血誠多弦數之脈,然勞瘵之初,浮數、浮洪、洪弦等脈皆常見之,而勞瘵之極,每見洪大、細小、促急之脈,是弦數固不能概斷勞瘵矣,其無當于理二也。且生人構造不同,稟賦不同,其應于脈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終身脈至沉細者,有甚洪滑者,已現結脈而始終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應指而強壯如常者,以脈斷病無當于理三也。總之,診斷疾病應以各項見證參以切脈而斷之,不能僅憑三指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前人固明示吾輩以正法矣。

三曰脈象分類迷惑:前人脈說紛亂異常,而尤令人不知適從者,莫如脈象之分類。《內經》以十二經脈左右相同,合之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二十八脈,實則二十四脈耳。高陽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為二十四脈。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結、促、代為二十一脈。陳無擇分為二十四脈(與高陽生種名不同),滑壽分為二十六脈。李時珍分為二十四脈。李中梓分為二十九脈。章潢分為十五脈。陳修園分八脈。柯琴以陰陽分為十脈。張景岳分為十六脈。張石頑以對峙立論,分為三十二脈。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脈狀如此歧異,豈非怪事。所以然者,以前人不明脈之真象耳。

夫脈分浮沉,所以顯脈壓之高低也;脈分遲數,所以明脈搏之至數也;脈分緊軟,所以示脈管之弛張也。脈分滑澀,所以見脈波(血行)之通塞也;脈分結代,所以知心房之病變也。脈狀多種,無不在此五綱中。依此五綱而分別隸屬之,則一切惑亂之說可清矣。

故脈之狀脈壓高者,曰浮、洪、革、動,四者程度之差;狀脈壓低者,曰沉、微、牢、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計八脈,皆以浮沉為綱而分別脈壓之高低者也。脈之狀脈搏多者,曰數(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脈搏少者曰遲(三至)、曰緩(不及四至),共計四脈,皆以遲數為綱而計數脈搏多少也。脈之狀脈管神經亢進者,曰緊曰弦,狀脈管神經衰退者,曰軟曰弱,共計四脈,皆以分析脈管神經之弛張也。脈之狀脈波(即血行)流暢有余者,曰滑曰實曰長,狀脈波不暢不足者,曰澀曰虛曰短,共計六脈,皆以滑澀為綱,以辨血行之暢阻也。心房衰弱或瓣膜啟閉不全,則血液噴射于橈骨動脈者時有間歇,曰促曰結曰代,皆間歇脈也,曰散則心動瀕于停息之象也。共計四脈,皆主候心臟者也。以上總計二十六脈,一切脈狀可以盡之。又有怪脈(亦稱絕脈),所謂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為心動將息時之搏動現象。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依稀仿佛莫可指究,純為虛構不可信也。

按:脈之搏動原于心房(內經稱之“脈者心之府也,血之榮也”,以心主血正此義),脈狀變化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