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得道多助,施寫作背景:
?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寫作背景:?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他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宣揚“仁政”、“王道”。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作者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孟子》,
現存七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的文章自成風格,其文思想深刻,說理透徹,氣勢充沛,開合自如,長于論辯,有很強的說服力。
《孟子》,現存七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貴君輕
孟子的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貴君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聽讀課文,要求:
1、聽準字音;
2、感知節奏。
聽讀課文,要求:1、聽準字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音和節奏
jiāng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注音和節奏jiāngfúguōsùgu?qīp朗讀、釋義、翻譯課文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氣候條件。
地利: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翻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朗讀、釋義、翻譯課文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郭:古義:外城。
今義:姓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轉折,卻。
夫環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是: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譯文: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戰機,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有利的天時比不上有利作戰的地理形勢。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墻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
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泛指糧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委,古義:放棄。
今義:委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
譯文: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團結。
3、城非不高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親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義:限制。
今義:地域
以:憑,靠。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區域,不靠邊境的界限。
固國:鞏固國防。
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親戚
,內外親屬
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4、故曰,域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
譯文: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
問題探究
?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論點看,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天時、地利、人和;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擺出觀點,提挈全文。
問題探究?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對比論證;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3、該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運用了排比的修辭,雙重否定句式。從多個方面強調守城一方占盡地利,但結果卻棄城而逃,從而有力證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齊的句式,使得文章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劃出文中的其他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
下”應當依靠“人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5、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劃出文中的其他排比句,說說其作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人和”的實質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6、“人和”的實質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結構圖解
→論據
進攻
——
天時不如地利
↓{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類推
固國
——————
↓{
威天下
結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戰爭事例
戰爭需要“人和”治國需要“人和”治國道理
}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構圖解→論據進攻天時舉例
不如守方失利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域民
道理
固國
治國
威天下
“仁政”
天時舉例不如守方失利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時不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藝術特色:
?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論證,善于說理。
?2、運用排比、對偶、頂真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
?藝術特色:?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對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頂真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你知道孟子的有關故事或語錄嗎?
你知道孟子的有關故事或語錄嗎??孟子語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語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
?孟母斷機杼?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項羽的巨鹿之戰
韓信的背水一戰
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
項羽的巨鹿之戰韓信的背水一戰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的主觀二人同心,其力斷金
人心齊,泰山移
眾人拾柴火焰高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單絲不拓展研究
?
1)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一古訓?跟同學們介紹一下。
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拓展研究?1)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2)文中講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獲得了哪些啟發呢?
?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2)文中講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獲得了哪
小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環而攻之不勝
戰爭需要“人和”
城高兵利糧足不守
論據:域民
……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結論:
得道多助
順
“人和”的實質
失道寡助
叛
小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點:天時不1、重點實詞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
:內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1、重點實詞道: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糧?字詞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
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
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
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字詞小結?1.古今異義。郭古義:外城七里之郭?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
他
親戚畔之
助詞
的
三里之城
動詞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飾
著、地
夫環而攻之
表轉折
卻、但是
攻之而不勝
?2.通假字。?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3.虛詞。3、詞類活用
環:域:固:威:名詞作狀語
名詞用作動詞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動詞
限制
使……鞏固
震懾
征服
?圍???3、詞類活用練
習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時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___的書。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論斷是_______
練習(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練
習
⑶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做練習
①下列朗讀節奏正確的一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練習⑶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做練習①下列朗讀節奏正確的練
習
②對“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能搞好內部團結的君主,他幫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講明正確道理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練習②對“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確的是()A練
習
③文中的“道”與下面哪個詞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④“戰必勝”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D.王道
練習③文中的“道”與下面哪個詞中的“道”意思相近?練
習
⑤這篇文章論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團結,則戰無不勝。
B.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鞏固國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強大,威懾天下。
練習⑤這篇文章論述的中心意思是()A.民心所向練
習
⑥問答題
?1、本文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2、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練習⑥問答題?1、本文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2、本《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
得道多助,
施行
失道寡助
少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得道多助,施寫作背景:
?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寫作背景:?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他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宣揚“仁政”、“王道”。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作者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孟子》,
現存七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的文章自成風格,其文思想深刻,說理透徹,氣勢充沛,開合自如,長于論辯,有很強的說服力。
《孟子》,現存七篇,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貴君輕
孟子的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貴君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聽讀課文,要求:
1、聽準字音;
2、感知節奏。
聽讀課文,要求:1、聽準字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音和節奏
jiāng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注音和節奏jiāngfúguōsùgu?qīp朗讀、釋義、翻譯課文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氣候條件。
地利: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翻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朗讀、釋義、翻譯課文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郭:古義:外城。
今義:姓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轉折,卻。
夫環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是: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譯文: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戰機,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有利的天時比不上有利作戰的地理形勢。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墻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
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泛指糧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
委,古義:放棄。
今義:委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
譯文: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團結。
3、城非不高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親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義:限制。
今義:地域
以:憑,靠。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區域,不靠邊境的界限。
固國:鞏固國防。
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親戚
,內外親屬
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4、故曰,域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
譯文: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
問題探究
?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論點看,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天時、地利、人和;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擺出觀點,提挈全文。
問題探究?1、本文提出了什么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對比論證;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3、該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運用了排比的修辭,雙重否定句式。從多個方面強調守城一方占盡地利,但結果卻棄城而逃,從而有力證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齊的句式,使得文章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劃出文中的其他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
下”應當依靠“人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5、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劃出文中的其他排比句,說說其作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人和”的實質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治理國家方面,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6、“人和”的實質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結構圖解
→論據
進攻
——
天時不如地利
↓{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類推
固國
——————
↓{
威天下
結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戰爭事例
戰爭需要“人和”治國需要“人和”治國道理
}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構圖解→論據進攻天時舉例
不如守方失利
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域民
道理
固國
治國
威天下
“仁政”
天時舉例不如守方失利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時不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藝術特色:
?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論證,善于說理。
?2、運用排比、對偶、頂真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
?藝術特色:?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對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頂真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你知道孟子的有關故事或語錄嗎?
你知道孟子的有關故事或語錄嗎??孟子語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語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
?孟母斷機杼?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項羽的巨鹿之戰
韓信的背水一戰
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
項羽的巨鹿之戰韓信的背水一戰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的主觀二人同心,其力斷金
人心齊,泰山移
眾人拾柴火焰高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單絲不拓展研究
?
1)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一古訓?跟同學們介紹一下。
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拓展研究?1)你知道歷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證了“得道2)文中講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獲得了哪些啟發呢?
?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2)文中講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獲得了哪
小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環而攻之不勝
戰爭需要“人和”
城高兵利糧足不守
論據:域民
……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結論:
得道多助
順
“人和”的實質
失道寡助
叛
小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點:天時不1、重點實詞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
:內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1、重點實詞道:就是王道、仁政米粟:泛指糧?字詞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
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
池非不深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VB語言實戰試題及答案
- 企業發展中戰略選擇的群眾性風險試題及答案
- 企業在2025年面臨的風險與戰略應對試題及答案
- 網絡管理規程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考網絡管理員考試趨勢試題及答案
- 成長建議測試題及答案
- 四六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護理奇葩面試題及答案
- 病理簡答題試題及答案
- 發電機試題及答案
- 測繪生產困難類別細則及工日定額
-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22年
- 獸醫藥理學 第15章 特效解毒藥
- 空乘人員職業形象設計與化妝(169張課件)
- 會計工作年限證明個人承諾書
- 物業公共秩序管理課件
- 淺談摩托艇的安全管理
- 女性功能治療方案ppt課件
- 公路工程計量與計價考試B本科
- 醫用耗材分類目錄 (低值 ╱ 高值)
- 短、中、長距離游泳項目的體能訓練方法及特征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