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與《史記》課件_第1頁
司馬遷與《史記》課件_第2頁
司馬遷與《史記》課件_第3頁
司馬遷與《史記》課件_第4頁
司馬遷與《史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

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

第二節關于《史記》※

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第五節《史記》的地位與影響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第三節作品選講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1

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一、司馬遷的生平:

(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其一生大約“與武帝相始終”。漢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開始寫作《史記》,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為詠懷之作。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1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一2司馬遷像司馬遷像陜西韓城芝川鎮華池村司馬遷像司3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數次隨武帝出游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4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際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馬遷的史才、史德、史膽、史識,使他具備了完成偉大歷史巨著的主客觀條件,創造出了充滿生機、活力、浪漫精神和斗爭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5二、《史記》的成書

1、客觀條件

?

時代背景:生活在漢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對這種轉變產生了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

?

歷史與時代的要求:西漢帝國的建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要求對以往歷史作全面的總結;中國歷來重視修史,歷史的發展要求出現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視:漢武帝重視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在太史宮,為編撰大規模的歷史著作準備了條件。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2二、《史記》的成書1、客觀條件62、主觀條件

?

家庭的影響:“讀萬卷書”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學淵博;其父司馬談的學術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對司馬遷有著重要的影響。

?

三次漫游的經歷:

“行萬里路”

歷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廣泛考察各地民風、民情,為寫作《史記》打下雄厚的基礎。

?

著書過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禍”:極大地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對社會、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從此“發憤著書”,前后歷經14年,終于完成了這部空前的巨著。

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32、主觀條件司馬遷與《史記7

《史記》書影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為《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書影《史記》書影“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8

※第二節關于《史記》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一、體例、性質:(原名《太史公書》)

?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是到那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寫人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共130篇,52萬余字,由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組成。?這五種體例構成了《史記》的體系,被稱為“紀傳體”,以后稍加變更就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第二節關于《史記》1※第二節關9《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是大事紀;世家敘侯王貴族之史,相當于分國史或地域史;列傳記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的歷史活動,是人物史;八書則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有專門史的性質。這樣由五體互補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同時也使它的敘事范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圖畫。《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系史10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通志·總敘》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11

二、司馬遷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特殊的寫作立場:

特定的時代、廣泛的游歷、殘酷的命運、對古老史官傳統和先秦諸子理性態度的繼承,作者確立了相對獨立和批判的寫作立場。

▲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

《史記》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絕非歌頌性的著作;

關于《史記》2二、司馬遷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特殊12▲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

獨創的“紀傳體”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記載歷史,表現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

?

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質欲望、追求生活滿足的要求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

?

依據實際成就而不是獲得的名位來衡量歷史人物的成就;

?

倫理評價標準和褒貶意識并不完全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原則或世俗的道德意識,也不是狹隘單一的。▲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獨創的“紀傳13

三、《史記》的寫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Ⅰ、“究天人之際”:探究世間人事與上天的關系

?

繼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義傳統,反對天道可以干預人事的看法,認為“順時者昌,逆時者不死則亡”的觀點“未必然”。

?

批評了所謂的“占星術”、“望氣術”等迷信思想。

?

向傳統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戰,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毫無根據的。

關于《史記》3三、《史記》的寫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際,通14

三、《史記》的寫作宗旨Ⅱ、“通古今之變”通曉歷史的發展演變規律

?認為歷史是通過:各種變革向前演進的,對歷史上出現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稱贊的態度。

?提出“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認為“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歷史見解和社會、政治理想

?對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頌,既寫他們的歷史功績,也不避開其弱點,表現出史學家“不虛美、不隱惡”的態度。

關于《史記》三、《史記》的寫作宗旨Ⅱ、“通古今之變”通曉歷史15三、《史記》的寫作宗旨

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歷史見解和社會、政治理想,表現了鮮明的傾向性

?描寫了人民的起義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爭和反暴人物。

?歌頌刺客的自我犧牲精神。

?還描寫了一些游俠,歌頌人民反抗強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物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

?

歌頌了一系列愛國的歷史人物。三、《史記》的寫作宗旨

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16荊軻刺秦王磚壁畫荊軻刺秦王磚壁畫17將相和泥塑將相和泥塑18論伯夷叔齊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引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論伯夷叔齊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19第三節作品選講

一、《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鴻門宴”的戲劇性場面

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背關懷楚-本土觀?不能任賢?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劉邦:?老練成熟、工于心計?占據鞏固的根據地?知人任賢第三節作品選講一、《史記·項羽本紀》20《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傳奇性與悲劇性詩化與抒情性《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21《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史公所記獨鉅鹿、垓下兩戰為詳。鉅鹿之戰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戰事,而于垓下顯出項羽兵法及其斬將搴旗之功。項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勢窮力盡處自顯神通。鉅鹿、鴻門、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史公所記獨鉅鹿、22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它標志著楚漢相爭的序幕從此拉開。鴻門宴圖“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23二、《報任安書》

1、寫作背景2、主要內容:“刑余之人”難以薦士,況當年自己的悲慘遭遇即由為李陵申辯而來。所以隱忍茍活就是要著書以償前辱之債。3、藝術特點:?內蘊深厚,文氣偉壯;?縱橫開闔,筆法雄健;?騰挪跌宕,行文迂曲;?瑰偉奇麗,文辭優美。

二、《報任安書》1、寫作背景24《報任安書》

?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直接啟發了中國文學史上純粹的抒情散文從私人書信體中開始的傳統;影響了后世一系列表達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被后世稱為“天下奇文”,代表了西漢中期散文的最高成就。《報任安書》?在25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

一、《史記》創作的文學動機:

?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詩人氣質,因此賦予作品許多文學色彩;?寫作目的決定了要通過大量歷史人物的活動來反映和推究人類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境,這正是文學的根本目的;?具有抒發情懷的目的;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一、《史記》創26二、《史記》運用的文學手段☆

紀傳體的運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命運,更接近作為“人學”的文學,更富有文學性。☆

采取文學典型化的手法,通過對人物生活經歷、言行、活動場面的具體描繪來再現歷史人物,使人物都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寓論斷于敘事之中”,作者的傾向性是靠形象的感染力、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具體描繪自然流露出來。?

“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顧炎武《日知錄》)二、《史記》運用的文學手段☆紀傳體的運用更充分集27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總體特點: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鮮明?“好奇”:喜愛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與才華出眾的人物;?注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充分暴露人的普遍弱點,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用比較的方法表現出人對命運的強烈抗爭。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總體特點:28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

?“讀《游俠列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生列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列傳》即欲離世,讀《李將軍列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列傳》即欲養士。”(明·茅坤)Ⅰ、選材原則:選取最重要、最有代表意義、最能表現人物身世和性格特征的事件,突出人物主要特征。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讀《游俠列傳》即欲輕29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Ⅱ、使用“互見法”:“人物互見”:在每一篇傳記中只寫傳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經歷,在其他地方補寫出次要特征和經歷,既保證了傳記審美意味上的統一性和藝術上的完整性,又使歷史事實不至于遺漏。“事件互見”:在不同的傳記中從不同的角度來敘述同一件事,既突出了每個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給人以重復之感。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Ⅱ、使用“互見法”:30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

Ⅲ、善于通過小事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Ⅳ、具體寫出人物間的關系、矛盾和沖突,具有強烈的故事性;Ⅴ、語言方面:a對話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個性心理;b直錄口語,通俗傳神;c敘述語言夾敘夾議,描寫人物情態、心理簡練精確;d敘事記言中常引用民謠、諺語和俗語,富有表現力。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Ⅲ、善于通過小事來展現人物的思想31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32李斯五嘆(2)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李斯五嘆(2)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33李斯五嘆(3)(秦始皇死,為趙高所挾制,被迫從其謀更易太子。)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五嘆(3)(秦始皇死,為趙高所挾制,被迫從其謀更易太子。34李斯五嘆(4)(上書言趙高之短,反為趙誣下獄)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于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于朝也。”李斯五嘆(4)(上書言趙高之短,反為趙誣下獄)居囹圄中,仰天35李斯五嘆(5)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五嘆(5)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36石建父子謹慎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石建父子謹慎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37劉邦的無賴性格表現不喜儒生,有戴儒冠來見者,“輒解其冠,溲溺其中。”(《酈生列傳》)彭城大敗于項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項羽本紀》)項羽威脅欲烹太公,劉邦云:“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周昌求見,劉邦“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張丞相列傳》)劉邦的無賴性格表現不喜儒生,有戴儒冠來見者,“輒解其冠,溲溺38《史記》的文學成就成熟的敘事技巧成功的人物刻畫自如的語言運用濃郁的悲劇氣氛強烈的傳奇色彩《史記》的文學成就成熟的敘事技巧39第五節《史記》的地位與影響

☆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的體例,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較完整地記敘了漢代以前的許多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跡和活動,使后代有史可察、有案可稽。☆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文學觀都對后代產生了巨大影響。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后,惟有此書。”第五節《史記》的地位與影響☆開創40

《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為后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體裁和敘事方式直接影響著中國傳統小說,并為后代小說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標志著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為“古文”的崇高典范,使我國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建立41作業一、翻譯(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二、寫一篇短文,從項羽的個性談談你對<項羽本紀>的認識.,作業一、翻譯42

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

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

第二節關于《史記》※

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第五節《史記》的地位與影響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第三節作品選講第三章司馬遷與《史記》43

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一、司馬遷的生平:

(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其一生大約“與武帝相始終”。漢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開始寫作《史記》,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有著名散文《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為詠懷之作。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1第一節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一44司馬遷像司馬遷像陜西韓城芝川鎮華池村司馬遷像司45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數次隨武帝出游司馬遷青年時期的壯游歷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46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際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馬遷的史才、史德、史膽、史識,使他具備了完成偉大歷史巨著的主客觀條件,創造出了充滿生機、活力、浪漫精神和斗爭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司馬遷的人生與創作關系攻讀、游歷、遺命、蒙辱,這種特殊的生活47二、《史記》的成書

1、客觀條件

?

時代背景:生活在漢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對這種轉變產生了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

?

歷史與時代的要求:西漢帝國的建立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要求對以往歷史作全面的總結;中國歷來重視修史,歷史的發展要求出現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視:漢武帝重視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在太史宮,為編撰大規模的歷史著作準備了條件。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2二、《史記》的成書1、客觀條件482、主觀條件

?

家庭的影響:“讀萬卷書”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學淵博;其父司馬談的學術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對司馬遷有著重要的影響。

?

三次漫游的經歷:

“行萬里路”

歷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廣泛考察各地民風、民情,為寫作《史記》打下雄厚的基礎。

?

著書過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禍”:極大地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對社會、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從此“發憤著書”,前后歷經14年,終于完成了這部空前的巨著。

司馬遷與《史記》的成書32、主觀條件司馬遷與《史記49

《史記》書影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為《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書影《史記》書影“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50

※第二節關于《史記》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一、體例、性質:(原名《太史公書》)

?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是到那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第一部以寫人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共130篇,52萬余字,由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組成。?這五種體例構成了《史記》的體系,被稱為“紀傳體”,以后稍加變更就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第二節關于《史記》1※第二節關51《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是大事紀;世家敘侯王貴族之史,相當于分國史或地域史;列傳記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的歷史活動,是人物史;八書則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有專門史的性質。這樣由五體互補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同時也使它的敘事范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圖畫。《史記》的體例《史記》以十二本紀敘各代帝王興衰始終,是世系史52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通志·總敘》宋鄭樵評《史記》體例《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53

二、司馬遷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特殊的寫作立場:

特定的時代、廣泛的游歷、殘酷的命運、對古老史官傳統和先秦諸子理性態度的繼承,作者確立了相對獨立和批判的寫作立場。

▲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

《史記》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絕非歌頌性的著作;

關于《史記》2二、司馬遷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特殊54▲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

?

獨創的“紀傳體”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記載歷史,表現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

?

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質欲望、追求生活滿足的要求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

?

依據實際成就而不是獲得的名位來衡量歷史人物的成就;

?

倫理評價標準和褒貶意識并不完全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原則或世俗的道德意識,也不是狹隘單一的。▲對歷史社會獨特的理解?獨創的“紀傳55

三、《史記》的寫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Ⅰ、“究天人之際”:探究世間人事與上天的關系

?

繼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義傳統,反對天道可以干預人事的看法,認為“順時者昌,逆時者不死則亡”的觀點“未必然”。

?

批評了所謂的“占星術”、“望氣術”等迷信思想。

?

向傳統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戰,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毫無根據的。

關于《史記》3三、《史記》的寫作宗旨(目的)※“欲究天人之際,通56

三、《史記》的寫作宗旨Ⅱ、“通古今之變”通曉歷史的發展演變規律

?認為歷史是通過:各種變革向前演進的,對歷史上出現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稱贊的態度。

?提出“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認為“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歷史見解和社會、政治理想

?對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頌,既寫他們的歷史功績,也不避開其弱點,表現出史學家“不虛美、不隱惡”的態度。

關于《史記》三、《史記》的寫作宗旨Ⅱ、“通古今之變”通曉歷史57三、《史記》的寫作宗旨

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歷史見解和社會、政治理想,表現了鮮明的傾向性

?描寫了人民的起義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爭和反暴人物。

?歌頌刺客的自我犧牲精神。

?還描寫了一些游俠,歌頌人民反抗強暴的愿望。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物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

?

歌頌了一系列愛國的歷史人物。三、《史記》的寫作宗旨

Ⅲ、“成一家之言”:表達其獨到的58荊軻刺秦王磚壁畫荊軻刺秦王磚壁畫59將相和泥塑將相和泥塑60論伯夷叔齊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引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論伯夷叔齊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61第三節作品選講

一、《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鴻門宴”的戲劇性場面

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背關懷楚-本土觀?不能任賢?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劉邦:?老練成熟、工于心計?占據鞏固的根據地?知人任賢第三節作品選講一、《史記·項羽本紀》62《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傳奇性與悲劇性詩化與抒情性《項羽本紀》的敘事與寫人選取典型事件63《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史公所記獨鉅鹿、垓下兩戰為詳。鉅鹿之戰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戰事,而于垓下顯出項羽兵法及其斬將搴旗之功。項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勢窮力盡處自顯神通。鉅鹿、鴻門、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項羽本紀》中聚精會神,極得意文字。《項羽本紀》之三大戰役項王自敘七十余戰,史公所記獨鉅鹿、64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它標志著楚漢相爭的序幕從此拉開。鴻門宴圖“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65二、《報任安書》

1、寫作背景2、主要內容:“刑余之人”難以薦士,況當年自己的悲慘遭遇即由為李陵申辯而來。所以隱忍茍活就是要著書以償前辱之債。3、藝術特點:?內蘊深厚,文氣偉壯;?縱橫開闔,筆法雄健;?騰挪跌宕,行文迂曲;?瑰偉奇麗,文辭優美。

二、《報任安書》1、寫作背景66《報任安書》

?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直接啟發了中國文學史上純粹的抒情散文從私人書信體中開始的傳統;影響了后世一系列表達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被后世稱為“天下奇文”,代表了西漢中期散文的最高成就。《報任安書》?在67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

一、《史記》創作的文學動機:

?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詩人氣質,因此賦予作品許多文學色彩;?寫作目的決定了要通過大量歷史人物的活動來反映和推究人類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類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困境,這正是文學的根本目的;?具有抒發情懷的目的;第四節《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成就一、《史記》創68二、《史記》運用的文學手段☆

紀傳體的運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命運,更接近作為“人學”的文學,更富有文學性。☆

采取文學典型化的手法,通過對人物生活經歷、言行、活動場面的具體描繪來再現歷史人物,使人物都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寓論斷于敘事之中”,作者的傾向性是靠形象的感染力、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具體描繪自然流露出來。?

“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顧炎武《日知錄》)二、《史記》運用的文學手段☆紀傳體的運用更充分集69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總體特點: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鮮明?“好奇”:喜愛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與才華出眾的人物;?注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充分暴露人的普遍弱點,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用比較的方法表現出人對命運的強烈抗爭。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總體特點:70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

?“讀《游俠列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生列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列傳》即欲離世,讀《李將軍列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列傳》即欲養士。”(明·茅坤)Ⅰ、選材原則:選取最重要、最有代表意義、最能表現人物身世和性格特征的事件,突出人物主要特征。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讀《游俠列傳》即欲輕71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Ⅱ、使用“互見法”:“人物互見”:在每一篇傳記中只寫傳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經歷,在其他地方補寫出次要特征和經歷,既保證了傳記審美意味上的統一性和藝術上的完整性,又使歷史事實不至于遺漏。“事件互見”:在不同的傳記中從不同的角度來敘述同一件事,既突出了每個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給人以重復之感。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Ⅱ、使用“互見法”:72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

Ⅲ、善于通過小事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Ⅳ、具體寫出人物間的關系、矛盾和沖突,具有強烈的故事性;Ⅴ、語言方面:a對話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個性心理;b直錄口語,通俗傳神;c敘述語言夾敘夾議,描寫人物情態、心理簡練精確;d敘事記言中常引用民謠、諺語和俗語,富有表現力。四、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Ⅲ、善于通過小事來展現人物的思想73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李斯五嘆(1)(李斯)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74李斯五嘆(2)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