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同步講解_第1頁
桃花源記同步講解_第2頁
桃花源記同步講解_第3頁
桃花源記同步講解_第4頁
桃花源記同步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臺,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全文梳理這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入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順序,分為三個部分。3、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和沿途所見的統麗的景色。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花林優美的自然環境:長長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芳香的嫩草,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4、第2段,描寫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圖景。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和感受。這里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迎來的是“豁然開朗”,深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豁然開朗”為漁人的總的感覺,接下去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寫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的環境。這里的環境是平和、寧靜、淡遠。文中把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清景——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不絕于耳。寫桃花源中人的衣著及和平勞動與幸福生活。這兩句在上文描的基礎上,由遠而近,由景及人,寫桃花源中人的生活。這里往來的行人和耕作的農夫,男男女女,他們穿戴雖然與挑花源外的人一樣,但他們精神面貌卻大不相同。這里不管黃發的老人還是披發的兒童,個個精神煥發,恰然自樂。作者在這一段中,著力描述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氣氛。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靜閑適的山野抒情詩,又如一幅祥和、古樸的田園風景畫。這一幅理想的生活圖景,同當時戰亂紛擾、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現實形成強烈對照。5、第3段,寫桃花源中的社會風尚。寫桃花源的人情世風。漁人的到來,打破了桃花源的寧靜生活。大為驚奇,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與世疏離久遠之情,同時又為后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和“無論魏晉”張本。驚喜之余,“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這些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古道熱腸。這里淳樸、真摯的古風依然存在,這與當時的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傷風敗俗的污濁的社會現實,形成了十分鮮明對照。明寫桃花源中人自述來到此地的原因和經過。他們來此地為了躲避暴秦的壓迫和社會的動亂,表現了他們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這幾句還暗寫了作者對秦漢以來,特別是東晉黑暗腐朽現實社會的否定。“皆嘆惋”一句,反襯了世人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對戰亂的厭惡,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理想的追求。最后幾句寫村人叮囑就要離去的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時也為漁人出而復尋“不復得”一事,設下伏筆。6、上面的2、3兩段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桃花源中寧靜美的生活環境和淳樸的社會風尚。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一、《桃花源記》知識點、考點集錦1、作者:陶淵明,朝代:晉宋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2、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3、順序:時間先后4、虛構: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5、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6、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7、通假字:要通“邀”,邀請。8、古今異議:交通,交錯相通。無論:不要說,要不必說。妻子:妻子和兒女。絕境:與世隔絕之地鮮美:鮮艷美麗9、一字多義:志:(1)名詞做動詞,做標記,“處處志之”;(2)標記,“尋向所志”。10、重點句子:(1)欲窮其林:想要走完這片桃花林。窮:窮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林之類。(3)問所從來,具答之: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具:詳盡。(4)桃盡水源:(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5)悉如外人:完全和(陶花源)外面的人一樣。悉,全部、完全。(6)咸來問訊:都來打聽消息。咸,都。(7)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并:都。11、成語:(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12、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8)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9)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二、深層體會情感1、課文開頭和結尾都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樣寫有什么好處?明確要點:文章如何寫,是由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決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所以中間部分寫得詳細,無論是寫村落的概貌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動人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地,如見其人。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略。2、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實戰演練:一、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B.①遂與外人間隔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D.①停數日,辭去②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后,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話是。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二、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譯文:(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答:3.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3分)答:5.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三、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從選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在空格處填入短語。(2分)發現桃花源——()——()2.在選段中找出與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詞。(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還家()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4.第一段中表現桃花源優美環境的句子是,,;表現村中人快樂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答:同步練習:【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節選自《禮記·檀弓下》)【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還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譯文: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選自《資治通鑒》)〔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2分)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還家要:(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3)誠不可缺誠:(4)卒亡天下卒:附錄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一帶。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緣:沿著,順著。行:走。遠近:偏義副詞,這里指遠。忽逢:忽然遇到。夾岸:兩岸。雜:別的,其它的。芳:泛指花朵。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的樣子。甚:很,非常。異:對……驚異、詫異。欲:想要。窮:盡,窮盡,此指走完。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于是,就。得:看見。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若:好像。舍:舍棄。初:起初,剛開始。才:僅僅。通:通過。復:又。行:行走。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平:平坦。曠:寬闊。舍:房屋。儼然:整齊的樣子。之:助詞,起語法作用,無實意。屬:類。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種作:耕種勞作。衣著:穿著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指長壽的特征,這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辭)并:都。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乃:便。大:很,非常。從來:從……地方來。具:詳細、詳盡。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要(yāo):通“邀”,邀請。咸:副詞,都,全。問訊:詢問打探(消息)。云:說。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鄉的人,鄉鄰。率:率領。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復:再,又。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遂:于是。間隔:隔絕。今:現在。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古今異義)為:給。具言:詳細地說。(具:通“俱”詳細、具體。)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嘆惋:感嘆驚訝延至:邀請到。(延,邀請。)停:停留。辭:告辭。去:離開語:對……說,告訴。不足:不值得。為:介詞,向、對。便扶向路:就沿著原來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原來的。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及:到達。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詣:晉謁,拜見。如此:在桃花源的見聞。即:便。遣:派遣。尋向所志: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志:標記。向:舊的。遂:最終。復:再。得:找到。高尚:品德高尚。士:隱士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打算。未:沒有果:實現。尋:不久。終:死亡。問津:津:渡口。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第1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