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二材料題專項訓練_第1頁
高中歷史必修二材料題專項訓練_第2頁
高中歷史必修二材料題專項訓練_第3頁
高中歷史必修二材料題專項訓練_第4頁
高中歷史必修二材料題專項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材料題專項訓練1、[2012·廣東卷]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是歷史的重要內容,從中可見社會變遷的軌跡。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6世紀,美洲的一種辛辣調味品傳入歐洲,為歐洲飲食帶來新的味道,頗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紀,歐洲人能夠在餐桌上品嘗到來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蘭人的功勞。——據《歐洲文化史》等材料一描述的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答:歷史背景:①新航路開辟;②西班牙對美洲殖民擴張和掠奪;③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材料二“(清末)舊工業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試任入一人家,觀其日常所服用者,無論為必要品為奢侈品,其來自他國者恒十而八九。”——《飲冰室合集》材料二中的“舊工業”指什么?簡要說明其衰落與工業革命的歷史關聯。答:“舊工業”指:傳統手工業。歷史關聯:①英法等國通過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國家;②對外擴張,中國遭到侵略;③采用機器大生產的洋貨物美價廉,涌入中國,傳統手工業受到嚴重沖擊。材料三2005年底,美國財經記者莎拉發現,自己家里的鞋、襪子、玩具、臺燈等用品都產自中國,其他普通美國家庭亦大多如此。——據《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3)材料三中莎拉發現的現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無法想象的,為什么?中國產品后來大量進入普通美國家庭的歷史原因有哪些?答:原因:①20世紀五六十年代處于冷戰時期,中美兩國彼此敵對;②中國經濟相對落后。歷史原因:①70年代以后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②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③中國改革開放,成為制造業大國;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帝國主義”一詞是頗有道理的,因為這種19世紀后期的歐洲擴張就其對殖民地和附屬地的影響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傳統的帝國主義包含剝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相形之下,新帝國主義迫使被征服國家發生徹底的改變。這與其說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不如說是西歐生氣勃勃的工業主義對非洲和亞洲靜止的、自給自足的農業政權的不可避免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2005年版)清政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哪些經濟發展措施體現了材料中所說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列舉三個得益于這些措施的代表人物。(10分)材料二經濟全球化可以表述為一種函數關系,既是指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基礎的各種物品和資產變量的結構性變化過程,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分化與重組的互動過程。經濟全球化涉及到每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結構,這一函數中的變量之間不一定總是呈正相關。——談世中等編《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2002年版)(2)材料中“經濟結構的分化與重組”如何體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用我國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簡要說明我國是如何逐步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12分材料三歐洲街頭標語(2003年)全球化監察網站首頁(3)材料三說明了人們對世界發展持什么樣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人們持這種態度的理由。(10分)材料四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著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測的力量的傷害,這些力量有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力量——二十年里第五次嚴重的國際貨幣和金融危機。人們日益焦慮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國家主權可能處于危險之中。甚至在最強大的國家,人們不知道誰是主宰,為自己的工作擔憂,并擔心他們的呼聲會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沒。——聯合國秘書長安南2000年4月發表《千年報告》(4)結合前三則材料,說明材料四的觀點。你認為應如何應對材料中所說的“變量之間不一定總是呈正相的狀況?(8分)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夢里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宋)陸游《雜賦》“風雨晚潮急,魚蝦曉市腥。平生誦佳句,今見海冥冥。”——(宋)陳知柔《次海上長亭村》(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經濟功能所具特點。(6分)答:特點:①商業活動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市場擴大;(3分)②飲食服務娛樂設施比較完備,城市經濟職能增強。(3分)材料二: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詹子慶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結合材料二,簡述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6分)答:①促使市民階層產生,出現了其獨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方式;(3分)②促進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3分)材料三:“若說近世史應從什么時候開始?這應當是宋以后……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北宋以后堪稱近代史。”“‘二程’之‘洛學’出,復興古學,方使‘千載不傳之學’重放光明……與西洋文藝復興時代知識人的自覺不無相似之處。”——內藤湖南,1909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比較材料三中內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諾斯對宋代歷史地位認識的異同。(8分)答:同:都認為宋代中國發生商業革命(2分);區別:①前者認為宋朝開始具備近代世界的特征。(3分)②后者認為宋朝的商業革命沒有把中國引向近代社會。(3分)4、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夫在蕓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春夏夫出于南畝,秋冬女練于布帛,則民不困。——《尉繚子·治本》依據材料一歸納小農經濟的特點,(2分)指出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我國古代的經濟政策。(1分)材料二19世紀下半葉,中國近代工業化開始緩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國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3.4%,1923年至1936年為8.7%。——劉佛丁《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2—1920年中國工業發展的特點。(2分)造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三《中國1957~1960年工業、農業總產值》中國1960年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2分),分析其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2分)材料四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我國實現工業化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不能過多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農輕重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根據材料四,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主要原因。(2分)對比材料三和四,中國關于工業化道路的認識有何變化?(2分)材料五16世紀以前,西歐的物價在數百年內一直是比較穩定的。只有當戰爭、歉收、瘟疫時才會發生暫時波動。但在16世紀歐洲各國流通的貴金屬重量增加了3倍,相應地從16世紀30年代起,物價一直迅速上漲。……到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英國高2.6倍,荷蘭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爾薩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摘自蕭國亮、隋福民著《世界經濟史》(5)依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16世紀歐洲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3分)從社會轉型角度,分析物價上漲對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5分) 5、閱讀下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一體現了人民公社體制的什么特點?(2分)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中得到的主要啟示是什么?(4分)答:特點:一大二公(2分)主要啟示:①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②生產關掉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4分)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崗村迎來發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嚴金昌與當地18位村民秘密簽下了分田到戶、自主生產的“生死契約”。契約說:“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改革模式后來得到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高度認可,隨之獲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國。2008-10-15《中國國土資源報》(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3分)依據材料概括指出這一改革模式實行的過程。“分田到戶”帶來了什么積極作用?(5分)答:“改革模式”是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

過程:自發秘密

政府肯定

全國推廣。(3分)積極作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分)材料三兩年前,小崗村開始了新型合作經濟模式。嚴金昌和十幾戶農民一起,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把自家的兩畝土地出租給一家上海養殖公司,發展規模養殖。……目前,小崗村耕地面積大約2000畝,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轉被集中起來用于發展蘑菇、花卉、葡萄規模種植及家禽養殖等。—2008-10-15《中國國土資源報》(3)小崗村的新型合作經濟特點是什么?(3分)有人對小崗村新型合作經濟提出了質疑,認為將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時期的計劃經濟模式,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4分)答:特點:集中利用土地、實現規模經營。(3分)觀點:不是倒退。新型合作經濟下農民擁有對土地的承包權和使用的自主權,并建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4分)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中國傳統文化屬于農業文明,環顧世界,在所有的農業文明中,惟有中國文化發展得最細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沒有一個農業文明可以與它匹敵。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3分)答:基本特點:①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的產業結構;②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③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3分)材料二

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為文明轉型。例如一萬年前,在人口和資源的壓力下,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游牧、農耕文明轉型,標志性的技術突破是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幾百年前,歐洲農耕文明的發展也面臨著人口與資源的激烈矛盾。后來,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并因此牽動了工業革命,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更大的征服運動。工業文明開采挖掘出地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的財富,……,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業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體。

(2)根據材料,人類經歷了怎樣的由低級文明向高級文明的演進過程?影響文明轉型的最主要的兩大因素是什么?(4分)答:過程:漁獵采集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2分)兩大因素: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2分)

(3)根據材料,分析歸納工業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樣顯著的特點?(2分)答:特點:①生產力迅速發展,伴隨著對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對落后農業國的征服,先進工業國家迅速積累財富;②建立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政體。(2分)材料三

下列是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近代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

概括說明材料三兩幅圖分別反映了近代民族工業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2分)答:圖1:產生時期;圖2:進一步發展時期(2分)假如你是民國時期的閩商,想投資創辦企業哪段時期最有利?為什么?(5分)答:時期:一戰期間(1分),原因:外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分)內因:(3分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①辛亥革命后,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④“實業救國”思潮,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的推動7、在史學研究中,人們對同一歷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觀,如革命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歐洲中心史觀等等,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關于工業革命起因的研究即為一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歐洲不是靠自身的經濟力量而興起的,當然也不能歸因于歐洲的理性、制度、創新精神、技術、地理——簡言之,種族的特殊性。我們將會看到,歐洲興起的工業革命……是分沾了亞洲的生產、市場和貿易的好處——簡言之,從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支配地位中謀取好處。歐洲從亞洲的悲傷往上爬,然后暫時站在了亞洲的肩膀上。——弗蘭克《白銀資本》據材料一,指出歐洲經濟力量興起的因素,(2分)“歐洲從亞洲的悲傷往上爬”又是通過什么途徑?(2分)答:因素:歐洲從亞洲獲取了生產、市場和貿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給2分)途徑:①新航線的開辟;②殖民活動(擴張、掠奪)。(2分)材料二“生態緩解”這一概念,在波梅蘭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國從新大陸獲得大量土地密集的產品(如糖和棉花),從而緩解了英國自身的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因為食品、燃料、纖維和建筑材料這四項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來生產,當紡織機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對于棉花纖維的需求后,必然相應減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從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價格。當食品和燃料的價格高于工資后,紡織業的技術革新也無法使工業革命持續下去,因為此時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須投入到四項必需品的生產中去,可見,孤立的技術革新無法形成持續的工業革命。美洲新大陸提供的“生態緩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關鍵因素。——崔之元《生態緩解、奴隸制與英國工業革命》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陸的“生態緩解”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的有利條件。(3分)答:條件:①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價格。(1分)②節約了土地和勞動力。(2分)材料三持續的工業進步背后是歐洲特有的文化條件的結果。……工業革命從根本上說主要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不是純粹的技術現象。這已經變得一目了然了。人們注意到,最先工業化的國家是那些與英國的文化和社會最相似的國家。——奇波拉《工業革命前歐洲的社會與經濟》請回答: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哪些“文化和社會”現象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4分)答:現象:①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②圈地運動提供了自由的勞動力;③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④經典力學等科技進步。(4分)材料一、二主要體現了哪種史觀?(1分)這種史觀在認識工業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點?(1分)答:史觀:全球史觀。(1分)特點:整體性或全面性。(1分)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戰后美國國家對一些新興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等投入大量資金,如美國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達175億美元。美國還通過國家力量擴張國外市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為了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政府對一些出口產品實行補貼。依據材料指出,兩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各采取了什么策略?(8分)答:美國:①通過政府直接投資的方式拉動國內市場;②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大力擴張國外市場。英國: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材料二二戰后,英國艾德禮工黨政府為穩定政治和經濟,先后實施了8個國有化法案,把英格蘭銀行、煤炭工業、國內運輸業、電力工業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