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_第1頁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_第2頁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_第3頁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_第4頁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編第四章第1節一、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形象古典詩歌的“形象”是作者意蘊與情感的載體。詩歌形象與作者的心思、情愫、審美傾向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意義,具有相對穩定性。如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蘊涵詩人感情的形象,已成了古典詩歌里面失意的“秋士”與“漂泊的客子”的形象代稱。1.人物形象古典詩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同時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豐滿人物形象。鑒賞這種形象要注意鑒賞依據——人物肖像、行動、語言、神態、心理的描寫、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交代、情節的展開以及塑造人物用到的各種手法,同時也要注意鑒賞視角——總結人物形象,挖掘所寫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等。(1)豪放灑脫、懷才不遇的形象。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高度自信,淡泊錢財,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思想;賈島《劍客》中的“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則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情懷,辛棄疾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則流露了作者遲暮的心境。古典詩歌中的“遷客”與“秋士”,均屬此類。(2)憂國憂民、青衫淚濕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3)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寫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則是描寫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田園風景使人樂而忘返。(4)戍守邊陲、建功立業的形象。如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張敬忠《邊詞》:“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從“斬樓蘭”與“河畔冰開”中不難發現作者在春遲、荒寒的景象中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5)愛民惜才的形象。如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攔地表現在字里行間。(6)兒女情長的形象。如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描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后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了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7)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知識分子形象。(8)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9)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0)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疾苦,反對戰爭。(11)獨守閨房、心懷凄婉的思婦形象。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是一首著名的思婦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意雙關,用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二、特殊物象1.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1)楊柳。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2)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涵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3)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2.思鄉類(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1)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窮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2)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遂成千古絕唱。3.愁苦類(或表達憂愁、悲傷之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1)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2)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3)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4)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些詩詞,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4.抒懷類(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3)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后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很多詩中以松柏來象征孤直堅強的品格。(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不立不倚者。”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于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5)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衰昔盛的痛惜傷感之情。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6)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5.愛情類(表達愛戀、相思之情)(1)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豆”,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2)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3)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6.戰爭類(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2)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4)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后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5)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以其比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7.閑適類(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