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_第1頁
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_第2頁
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_第3頁
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_第4頁
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沙鷗,是詩人們常常用來抒發(fā)內(nèi)心因漂泊無依而傷感的意象。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zhuǎn)徙江湖。陸游《秋思》“利欲驅(qū)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樣含有飄零之意。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雙調(diào)】沉醉東風漁夫白樸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①。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注】①“忘機友”指與人友好相處的動物。(1)“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兩句描繪出一幅怎樣的圖景?(4分)▲▲▲(2)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哪些情感?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xiàn)這些感情?請結(jié)合全曲簡要分析。(6分)▲▲▲.(1)(4分)該句通過黃蘆、白蘋、綠楊、紅蓼等自然景物(意象)(2分)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田野風景圖(2分)。(2)(6分)第一問: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生活的喜愛、對權(quán)貴的蔑視、對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向往。(寫出一點得1分、兩點得2分,寫出任意兩點即可。)第二問:①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五彩繽紛的自然景物和自由自在的白鷺沙鷗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漁夫(隱者)生活的向往。(2分)②對比。通過“刎頸交”與“忘機友”、“萬戶侯”與“釣叟”的態(tài)度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權(quán)貴的蔑視。(2分)古詩文中常見意象詳解詩詞鑒賞:古詩文中“海鷗”意象詳解《列子·黃帝篇》載,有人住在海邊,與鷗鳥相親相習。他的父親知道了,要他把鷗鳥捉回去。他再去海邊,海鷗便不飛近他了。海鷗本來是容易與人親近的,但是,卻因為人的心術(shù)不正破壞了與海鷗的關(guān)系。古詩中寫海鷗,多是寫人的生活與水鳥相親,用以表達詩人欲與大自然相依相諧、淡泊寧靜的內(nèi)心世界。但是,如果海鷗不與人親近,那就表示與人產(chǎn)生了隔閡。王維《積雨輞川莊作》:“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作者自指,“爭席”是用典:《莊子?雜篇?寓言》里記載,楊朱去見老子前,旅舍主人歡迎他,鋪席請他坐下,其他客人給他讓坐。他從老子處學了道理返回時,旅客們就不再給他讓坐,而是與他爭席了。“爭席”表示與人沒有隔膜。王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輞川莊是他的別墅,他經(jīng)常在這隱居。但是,他這個朝廷命官與陶淵明不一樣,與當?shù)氐陌傩沾蟾盼幢睾椭C吧。詩中不是明顯地表現(xiàn)出他內(nèi)心的苦悶嗎?詩的意思是說,我已經(jīng)不拘形跡(放下官架)了,大家為什么還猜忌我呢?本應(yīng)相親相近,可事實卻恰恰相反,“海鷗”并不和我相近。這里還是用典,運用《列子?黃帝篇》里的那個典故,很簡捷地表達了比較復雜的心理。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仙人要想上天,還得乘黃鶴,所以是“有待”;而“海客”(作者自指)與白鷗相親無猜并不是有意追求無機巧之心,而是在忘卻機巧之心的情況下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的,這不比眼巴巴地等著黃鶴飛來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辱窮通就都不在話下了。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這兩句是說草堂南北綠水環(huán)繞,春波蕩漾,景象十分可愛;鷗鳥成群,日日相伴,環(huán)境異常清幽。兩句詩寫盡了作者生活的隱逸色彩。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飛鳥與人相親無猜,正扣住一個“幽”字,表現(xiàn)出作者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當然,海鷗作為自然界的水鳥,在古代詩詞中有時并不與《列子》的記載相關(guān),也不是作為原型意象來使用的。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作者是說,自己要隱退江湖,象白鷗那樣飄飄遠逝于萬里波濤之間。此乃老杜憤激之語。陸龜蒙《新沙》:“渤澥(音泄)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yīng)亦年年稅紫芝。”渤海岸邊逐漸壘積起一線沙堤,即新沙,海鷗常在海邊飛翔,應(yīng)該是這片新沙最先知情者,然而,海鷗的眼睛卻敵不過“官家”的眼睛,他們早已準備為新沙收稅了。古詩文中“浮云”原型意象詳解“浮云”,在古代詩詞中是一個運用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擋,如“浮云蔽日”;二是飄流無定,如“浮云游子”;三是變化無常,如“浮云蒼狗”。先說“浮云蔽日”。由于“日”這個喻體的不同變化,“浮云”這個本體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對象。當然,有時“日”在語言上并不顯現(xiàn),其意義是隱含著的。1、“日”是君主或賢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義,“浮云”是讒邪奸佞。陸賈《新語》:“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楚辭?九辯》:“何泛濫之浮云兮,猋(音標,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顯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在詩句里比喻君主或賢臣。李白《灞陵行送別》:“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來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離京有著令人不愉快的原因。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意同此。《古楊柳行》:“讒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這句詩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則是“讒邪”了。2、以“浮云”喻天下戰(zhàn)亂的局面。《莊子·雜篇·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上決浮云,下決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句詩即化用莊子語,“浮云”象征當時天下陰暗混亂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天下一統(tǒng)。如果說和平安定的時局是麗日中天,那么,戰(zhàn)亂不斷的環(huán)境當然是亂云飛渡了。所以這“浮云”還是“浮云蔽日”之“浮云”。3、“白日”是夫君,“浮云”則是誘惑夫君的另一個女子。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這里的“白日”是指遠游未歸的丈夫,遮擋“白日”的是思婦想像中的遠方的另外一個女子。在我國古代,夫婦關(guān)系和君臣關(guān)系在觀念上是一樣的,所以這一文化內(nèi)涵還是來自于“邪臣之蔽賢”。4、“浮云”是遮蔽實質(zhì)或事實的那種表象。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交語速裝束,絡(luò)繹如浮云。”(大家紛紛說:“趕快準備吧。”人來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樣接連不斷。)作者為什么要用浮云來比喻“人來人往,接連不斷”呢?如果只取其“連續(xù)”之義,“浮云”并不十分恰當,或者說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當?shù)脑~語。問題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劉蘭芝答應(yīng)成婚是假,準備自殺殉情才是真。而了解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絡(luò)繹如浮云”般地忙著準備婚事。再說“浮云游子”。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1、送別友人,抒發(fā)離情別緒。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動,就像遠行的游子(友人)從今而后將行蹤不定,任意東西。更兼有“孤蓬萬里”、“班馬蕭蕭”的意象配合,還有落日昏黃的情意渲染,離情別意,撕心裂肺,關(guān)盡千古送別詩人之口。2、懷念友人或情人,表達思念之情。杜甫《夢李白》:“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在思念友人這樣的詩意中,浮云多與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則是分別久遠之意,來源于“逝者如斯”。如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李陵、蘇武河梁送別詩中多有浮云之喻。蘇武《詩四首》之一:“俯視江漢流,仰視浮云翔。”李陵《與蘇武詩》:“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詩是寫春江花月夜中思婦和游子的兩地相思之情。“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3、游子自況,感嘆身世飄零。《楚辭?悲回風》:“眇遠志之所及兮,憐浮云之徜徉。”蘇颋《汾上驚秋》:“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白云即浮云。蘇颋在詩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風吹到萬里之外。這是即景自況。當時他站在汾河邊上,被北風一吹,驚覺到秋天的來臨,而當時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階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飄浮的白云被北風吹得老遠。詩中不僅表達浮云游子的情懷,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緒。三說“浮云蒼狗”。本是白衣般潔白的浮云,頃刻間變成了蒼(青色)狗的模樣,比喻變化之快。蔣捷《賀新郎》:“嘆浮云,本是無心,也成蒼狗。”杜甫《可嘆》:“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張元干《瑞鷓鴣》:“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塵”.這里的“白衣蒼狗變浮云”,其正常的語序應(yīng)為“白衣浮云變蒼狗”。詩句的意思是: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塵,不值一錢了,就像“浮云蒼狗”一樣變化太快。詩詞鑒賞:古詩文中“鴻雁”意象詳解鴻雁是一種大型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在千百年來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故事,承載了多少文化,真是難以盡數(shù)!作為最常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詩文中,鴻雁的文化內(nèi)涵是最豐富,最深厚的。為了便于掌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試陳述之。1、哀鴻遍野哀鴻,即哀鳴的鴻雁,比喻在天災(zāi)人禍中到處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的災(zāi)民。哀鴻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比喻流離失所的災(zāi)民這一意義,是由這首詩引來的后起義。黃侃《水龍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鴻遍地,都成愁侶。”李頎《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這幾首詩詞的作者都是對戰(zhàn)爭和社會的黑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寄予了無限的同情,為“哀鴻”而哀也。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虜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外驚飛四散哀鳴的當然是漢族邊地的百姓。這是“哀鴻”的哭喊。2、孤雁失群據(jù)說,鴻雁群棲群飛時是不鳴叫的,鴻雁鳴叫意味著失群。所以古詩文中寫孤雁失群都是從鳴叫聲入筆。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蔣捷《虞美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錢起《送征雁》:“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xiāng)情滿目生。”“斷鴻”和“斷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獨”而孤,幾個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鳴叫聲,與落日、西風、寒夜哀笳、霜天、寂靜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組合,極寫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傷。寫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寫人。或懷人念遠,或睹物思鄉(xiāng),或自傷孤寂。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行人斷,邊秋一雁聲。”李頎《送魏萬之京》:“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李頎《送劉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試聽沙邊有雁聲。”杜甫和崔涂都寫有以《孤雁》為題的詩。杜甫《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浦起龍《讀杜心解》)在安史之亂那動蕩不安的歲月里,詩人流落他鄉(xiāng),親朋離散,他無日不夢想骨肉團聚,親朋重逢。詩中這孤零零的雁兒,寄予了詩人自己的影子。崔涂《孤雁》:“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獨下遲。渚云低暗度,關(guān)月冷相隨。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詩人飄泊異鄉(xiāng)的詩。在瀟瀟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單影只獨自飛翔悲鳴,在靜靜的寒塘上面盤旋,欲下卻又遲疑,只恐遇險。詩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畫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詠物抒懷,全詩意境凄苦感人。3、歸雁衡陽秋天,大雁南飛。飛到哪里不再繼續(xù)向南呢?一說是衡陽,即現(xiàn)在的湖南省衡陽市,在衡山之南,故名。傳說衡山有回雁峰,雁飛至此而止,不再南飛,待春而歸。如,王勃《騰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歸雁時。”這是最流行的說法。一說是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境。傳說大雁南飛至此而回。如宋之問《題大庚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來歸?”這一說法較少見。“雁歸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離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鴻雁的南飛或北飛(南飛、北飛都是歸)。所以,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多以“雁歸人未歸”來寄托游子(或征夫,或遷客)思鄉(xiāng)的感情。這樣的詩句在古詩詞中最為常見。如賀鑄《搗練子?夜搗衣》:“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有人替換時)見雁南歸。”朱敦儒《臨江仙》:“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歸雁”常出現(xiàn)在送別詩或謫遷詩中,那是詩人以歸雁反襯友人的遠游或外遷,或自傷身世飄零。如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歸目并隨回雁去,愁腸正遇斷猿時。”李益《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王沂孫《高陽臺》:“江南自是離恨苦,況游騘古道,歸雁平沙。”4、鴻雁傳書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信使。何以“鴻雁”代稱書信或信使呢?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并設(shè)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后,只有讓蘇武回漢。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有關(guān)“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shù)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家書,讓鴻雁捎去。詩人們往往借用鴻雁傳書的傳說,表達對遠人的思念,或歸鄉(xiāng)的渴望。唐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維《伊州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shù)附書。”李清照最喜用鴻雁的傳說表達心中的相思之苦。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念奴嬌》:“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詩人們看見鴻雁即希望捎書至家鄉(xiāng)親人,這是正寫,也有反寫者。看見鴻雁,無書可寄;或怨鴻雁失信等。如范成大《鷓鴣天》:“模淚易,寫愁難,瀟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作者是說,模擬外表流淚容易,抒寫內(nèi)心的哀愁很難,我心中的哀愁有如瀟湘江邊的竹子一樣血淚斑斑。都說鴻雁能傳書,在此“碧云日暮”之時,空見一雁從寒天飛過,我卻沒有書信可傳。極寫心中的悲痛無處傾訴之苦。張元干《點絳唇》:“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書難托,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這是借恨歸鴻而怨爽約者。李煜《清平樂》“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都說鴻雁能傳書,但如今已到雁來之季人卻音信全無。詩詞鑒賞:古詩文中“猿啼”意象詳解“猿啼”,聲噭噭(音叫),高急之聲,似哭似號,聞之令人傷心。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噭噭夜猿啼。”酈道元《三峽》:“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古代詩歌中寫到猿啼時多指哀音。詩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愴、孤寂無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寫出。李白《遠別離》:“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李白這首詩開頭即寫娥皇、女英二女哭舜的故事。二女心中的離別之苦是何種程度呢?李白先用夸張,說這苦有萬里之深;再從視覺寫,這苦猶如日月無光,烏云慘淡;又從聽覺寫,這苦恰似昏昏煙霧中聽到猩猩啼哭,淫雨霏霏中聽到魔鬼長嘯。猩猩即猿的一種。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此詩寫于當時的安徽秋浦縣。秋浦多猿,所以李白多次以描寫猿聲,如“秋浦夜猿愁”等,來表達內(nèi)心的積郁。寫此詩時正是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這對于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嚴重的心靈打擊,所以,面對清溪之水,縱然感到“清心”,但又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所以在向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心中的悲切之感,落寞情緒不禁油然而生。李珣《巫山一段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行客至此,已自多愁,何況又聽到催人淚下的猿猴悲啼呢!此為烘云托月法:猿啼為愁苦之人又增添了一層憂愁。杜甫《秋興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音查,義斫)。??”《秋興》寫于杜甫晚年旅居夔州之時,詩中多寫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國家的衰敗殘破。這第二首的前兩聯(lián),寫的是:身在孤城,落日西斜,遙望北斗,思念京華,在這樣的時候,聽到幾聲悲切的長猿鳴嘯,禁不住淚如雨下。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這首詩也是寫于晚年夔州,作者身在“殊方”,流落異鄉(xiāng),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悲哭,不免落淚自傷。更何況看到從故鄉(xiāng)方向飛來的白雁,就愈加觸動了思鄉(xiāng)之情。尾聯(lián)是遙憐弟妹,傷時憂國。還有,如韓愈《答張十一》:“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韓愈《湘中》:“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歸目并隨回雁去,愁腸正遇斷猿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楚辭?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孟浩然《宿桐江寄廣陵舊游》:“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但是,在理解“猿啼”這一典型意象時,有一種“景因情變”的詩法,需格外加以注意。如: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高猿長嘯”,本來在多數(shù)情況下給人以“哀囀”、“凄清”的感受,這是具有普遍性的,是“猿啼”這一典型意象特有的象征意義,但是,景因情變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條規(guī)律,面對不同的景象,可以生發(fā)出不同的感情。這是變例。此時的李白,遇赦放還,心情格外高興,船過三峽,縱然有高猿長嘯,但絕不影響輕舟飛快地順流而下,言外之意是:盡管啼猿鳴哀,但這時心情快慰、精神爽利的李白卻毫不在意,反倒有一種釋放的快感。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也是這種景因情變的詩法。詩詞鑒賞:古詩文中“征蓬”意象詳解“征蓬”,即飛蓬,飛向遠方的蓬。“蓬”,草名,俗稱扎莫棵。蓬草一干分枝數(shù)十計,枝上生稚枝,密排細葉。枯后往往在近根處被風折斷,由于外呈圓形,似草球,遇春風就被卷起飛旋,所以也叫“飛蓬”、“飄蓬”、“轉(zhuǎn)蓬”、“孤蓬”。依其斷根飛向遠方,而且飄泊無依的特點,在古詩文中,“征蓬”就象征著天涯游子。游子離開家鄉(xiāng),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斷根;游子行無定點,居無定處又如同蓬草的飄泊無依,所以,一般來說,當詩人孤身在外,或送別友人,感嘆自己或友人身世飄零的時候,思鄉(xiāng)念友的時候,便用征蓬來寄托心曲。溫庭筠《過陳琳墓》:“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這是一首懷古詩,實際上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即表面上是過陳琳墓而憑吊古人,其實是感嘆自己身世遭遇,無人賞識。陳琳以文章名世,曹操的軍國檄文多出自其手,詞人過古跡而思遺文,在欽慕陳琳之余,感嘆自己以飄蓬之才而不為人所用,因此黯然神傷。李商隱《無題》:“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這本是一首愛情詩,寫愛情被阻隔,“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一點通”的感嘆,但感嘆之余,不知不覺中催促上班的鼓聲已經(jīng)響起,官場應(yīng)差的時間到了,自己不得不象飄轉(zhuǎn)不定的蓬草一樣,匆匆走馬蘭臺(任職的地方)。作者自比轉(zhuǎn)蓬,把對美好愛情的想望和對官場生涯的厭惡融合起來,抒寫自傷身世的心理。徐昌圖《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浮生長恨飄蓬。回頭煙柳漸重重。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徐昌圖一生多次旅居在外,飄泊無定,有如飄蓬,這一次又是與友人宴別離去,頓生旅愁,所以“長恨飄蓬”。并在詞中寫到煙柳、孤雁、落日等令人感傷的意象,表現(xiàn)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旅人的飄泊之感。白居易《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作者以“雁”、“蓬”作比,寫兄弟因戰(zhàn)亂而離散五處,各自飄零,各各像分飛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斷根的蓬草,辭別故鄉(xiāng)流落他方。李白常在送別詩中采用飛蓬的意象感嘆友人的身世飄零。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詩中想像這次分別后,友人就像是孤蓬一樣,萬里之外,飄飛無定。懷想之情,意在言外。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為杜甫餞別,贈詩中想像兩人分別后,各自會像飛蓬一樣飄流遠方,相見時難矣。此情說不盡,且盡飲杯中酒,讓一切離情別恨都寄予在酒中吧。詩詞鑒賞:古詩文中“寒砧”意象詳解“砧”,搗衣時用以墊在底下的大石板。“寒”,修飾“砧”,因為搗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氣已近寒冷。搗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漿洗過的用來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搗(打)平搗軟,這樣做出來的棉衣柔軟舒適,是謂“搗衣”。所搗之衣多為征衣,是要寄往遠方親人的。因為千家萬戶搗衣都是在同一個時節(jié)里,所以,在人口眾多的居住區(qū)往往就會出現(xiàn)砧杵之聲響徹一片的“交響樂”。如李白詩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那是一種很壯觀的情景。這情景最能引起人們思人懷鄉(xiāng)的情感。所以,在古詩文中,經(jīng)常把“寒砧”、“杵聲”、“搗衣”、“月色”等這樣一些詞語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種特定的語境,用以描寫思婦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鄉(xiāng)等感情。賀鑄《搗練子·夜搗衣》:“收錦字,下鴛機,凈拂床砧夜搗衣。”《搗練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前一首是思婦念征人不歸,把搗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凈,連夜給遠征的丈夫搗衣。后一首是寫思婦不是因為勤快才搗衣,而是因思念征人無法入睡,才搗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這度夜如年。賀鑄還有《杵聲齊》一首:“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guān)應(yīng)萬里,戍人猶在玉關(guān)西。”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淚寫了書信,但哪里知道親人是否能收得到呢?李珣《定風波》:“沉水香消金鴨冷,愁永。候蟲聲接杵聲長。”在萬籟俱寂中,秋蟲唧唧聲起,本已讓人鄉(xiāng)情無限,隨著秋蟲鳴聲再傳來陣陣砧杵聲,豈不更令人肝腸寸斷?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九月寒砧摧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寒砧聲里,秋葉飄零,戍邊十年在外的征人,思鄉(xiāng)情冷。姜夔《齊天樂》:“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xù),相和砧杵。”寫蟋蟀鳴聲與寒砧聲相應(yīng)和,更增添了無限凄楚之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前四句寫景,但在景中又處處關(guān)情。“長安一片月”,整個長安城月色籠罩,光華朗朗。見月懷人,月圓人未圓,這是傳統(tǒng)詩詞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此時,思婦見月色懷征人,心中自會深隱離合之意。此句從視覺切入。“萬戶搗衣聲”,砧聲總是和月色相伴,見月已不堪,更何堪長安城中正響徹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搗衣為何?送給萬里玉關(guān)外的征人。這砧聲中又包含著多少思婦的相思之苦!此句是從聽覺切入。“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秋風乍起,天氣漸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讓人心懷掛念?月色、砧聲、秋風,三種景物,三重情感,絲絲入扣,綿綿不盡。“總是”一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