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2.辨析本文的比喻、舉例、對比論證的方法。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習目標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目標新課導入當你面對選擇時,你會如何做出抉擇?新課導入當你面對選擇時,你會如何做出抉擇?3走近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人稱他為“亞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其言論和行為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走近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4字詞積累為宮室之美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得我與
一簞食蹴爾而與之wèiwéiyúdāncùwù字詞積累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wéiyúdāncùwù5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能愿動詞,喜愛。動詞,同時得到或占有。生命大義舍棄“兼”是副詞狀語置后。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6【譯文】魚,是我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要)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譯文】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動詞,超過、勝過做,干茍且禍患,災難同“避”,躲避【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災禍我不躲避。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如,假使。那么做,干【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9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由于這個原因因為這個緣故【譯文】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10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不只是這種心不喪失【譯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
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
孟子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喪失它罷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不只是這種11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沒有禮貌地吆喝給踩踏【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1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優厚的俸祿同“辨”,辨別有什么益處侍奉【譯文】對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這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倒裝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1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停止,放棄【譯文】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天性。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14細節感知探究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價值低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細節感知探究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15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幸福,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16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違法犯罪等。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17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18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19(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宏。(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第(20論證思路以劃分層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由設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論證思路以劃分層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21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魚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自己的論點“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的進一步論證。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闡發自己的觀點。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22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持“本心”而已。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23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舍生取義”就是人應該保有“本心”,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24論證方法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比喻論證】
用比喻論證引出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引出生和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主旨)。論證方法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比喻論證】25【舉例論證】舉“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關乎生命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舉“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舉例論證】26【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讓人認識到貪求富貴行為的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對比論證】27提出論點:舍生取義——比喻論證正面:生—有甚于生—不為茍得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得出推論:舍生取義舉例論證:——(不受嗟來之食)舉例論證:——(不辨禮義受萬鐘)論證過程對比論證對比論證板書設計提出論點:舍生取義——比喻論證正面:生—有甚于生—不為茍得得28本文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義”比生命更重要,人應該保持本心,舍生取義。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課堂小結本文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義”比生命更重要,人應該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隨堂練習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魚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孟子》1、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2、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3、理清本文的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4、深入體會孟子“舍生取義”的思想。學習目標1、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學習目標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介紹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
《孟子》,《四書
》之一。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本課所選的《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背景資料《孟子》,《四書
》之一。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本心”: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禮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只要不喪失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知識鏈接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檢查預習掌握重點字音字形。為()宮室之美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簞()
羹()
蹴()wèiwéiwùdāngēng
cù
檢查預習掌握重點字音字形。wèiwéiwùdāngēngc停頓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3.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文言文斷句方法:①掌握大意,語感審讀。②抓住標志,巧段句讀。③讀后檢查,通順合理。朗讀指導停頓及重音:朗讀指導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整體感知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內容探究舍生而取義。內容探究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品味賞析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
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比喻論證:文章一開始用“魚”和“熊掌”來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把“鄉”與“今”對萬鐘的不同態度做了對比,從反面論證了“舍生而取義”。舉例論證:“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形象證明了“義”重于“生”的觀點。寫法探究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么?寫法探究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看法?這篇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鑒賞評價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看法?鑒賞評價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拓展延伸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述生死與“義”的關系,指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總結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結構圖示
魚、熊掌→生、義→舍生取義生、欲→甚于生→不為茍得正死、惡→甚于死→不避禍患欲→莫甚于生→何不為反惡→莫甚于死→何不用正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反不辨禮義→受萬鐘→失本心魚我所欲也義重于生人應保其本心結構圖示魚我謝謝觀看謝謝觀看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2.辨析本文的比喻、舉例、對比論證的方法。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習目標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目標新課導入當你面對選擇時,你會如何做出抉擇?新課導入當你面對選擇時,你會如何做出抉擇?52走近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人稱他為“亞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其言論和行為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走近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53字詞積累為宮室之美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得我與
一簞食蹴爾而與之wèiwéiyúdāncùwù字詞積累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wéiyúdāncùwù54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能愿動詞,喜愛。動詞,同時得到或占有。生命大義舍棄“兼”是副詞狀語置后。整體感知疏通文意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55【譯文】魚,是我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要)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譯文】5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動詞,超過、勝過做,干茍且禍患,災難同“避”,躲避【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災禍我不躲避。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5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假如,假使。那么做,干【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58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由于這個原因因為這個緣故【譯文】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5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不只是這種心不喪失【譯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
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
孟子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喪失它罷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不僅,不只是這種60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沒有禮貌地吆喝給踩踏【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6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優厚的俸祿同“辨”,辨別有什么益處侍奉【譯文】對優厚的俸祿卻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這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倒裝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6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停止,放棄【譯文】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天性。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63細節感知探究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價值低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細節感知探究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64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幸福,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65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違法犯罪等。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66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67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6.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68(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宏。(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第(69論證思路以劃分層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由設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論證思路以劃分層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第一部分(第一自70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魚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自己的論點“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的進一步論證。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闡發自己的觀點。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71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持“本心”而已。第三層(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都有向善之7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舍生取義”就是人應該保有“本心”,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73論證方法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比喻論證】
用比喻論證引出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引出生和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主旨)。論證方法列舉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比喻論證】74【舉例論證】舉“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關乎生命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舉“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舉例論證】75【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讓人認識到貪求富貴行為的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對比論證】76提出論點:舍生取義——比喻論證正面:生—有甚于生—不為茍得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得出推論:舍生取義舉例論證:——(不受嗟來之食)舉例論證:——(不辨禮義受萬鐘)論證過程對比論證對比論證板書設計提出論點:舍生取義——比喻論證正面:生—有甚于生—不為茍得得77本文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義”比生命更重要,人應該保持本心,舍生取義。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課堂小結本文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義”比生命更重要,人應該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隨堂練習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學以致用,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影魚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孟子》1、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2、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3、理清本文的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4、深入體會孟子“舍生取義”的思想。學習目標1、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學習目標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介紹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
《孟子》,《四書
》之一。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本課所選的《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背景資料《孟子》,《四書
》之一。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本心”: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禮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只要不喪失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知識鏈接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檢查預習掌握重點字音字形。為()宮室之美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簞()
羹()
蹴()wèiwéiwùdāngēng
cù
檢查預習掌握重點字音字形。wèiwéiwùdāngēngc停頓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3.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文言文斷句方法:①掌握大意,語感審讀。②抓住標志,巧段句讀。③讀后檢查,通順合理。朗讀指導停頓及重音:朗讀指導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整體感知
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內容探究舍生而取義。內容探究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魚和為什么說“非獨賢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師附中2025年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卷數學試題含解析
- 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文學概論Ⅰ》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商場員工內部偷盜培訓
- 化療局部毒副反應的護理
- 搶救病人護理工作流程
- 2025短期合同工的勞動合同示例
- 2025標準城鎮住宅裝修合同范本
- 【8物(粵)期中】蕪湖市無為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物理試題
- 期中試題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四年級下冊(含答案)
- 勞務合作協議書(個人咨詢版)
- 新時代高職英語(基礎模塊)2 Unit7
- 胸外科肺癌“一病一品”落實匯報
- 西門豹治鄴說課稿
- 永大新梯種Y15電梯調試手順及故障碼
- 英美經典作家作品導讀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綏化學院
- 深圳藝術學校初升高招生測試卷(英語)
- 幼兒園幼兒消防安全知識課件
- GB/T 629-1997化學試劑氫氧化鈉
-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浙江大學西方文學經典課件
- 焦化廠生產工序及工藝流程圖
- 建筑信息模型BIM概論第2章-BIM標準、參數化建模與支持平臺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