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課件_第1頁
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課件_第2頁
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課件_第3頁
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課件_第4頁
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課1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圣人孔子》轟動維也納,老外看戲學論語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

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圣人孔子》轟動維也納2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

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3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4據考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受到當地貴族社會的排擠。困苦的境遇激勵孔子奮發向上。他一面謀生,一面刻苦自學。他困知勉行,不恥下問,謙恭知禮,處世深沉。于是,很快在祔上,包括在貴族中間獲得了聲譽。二十歲以后,他曾經當過季氏的“季吏”,負責管理倉庫,又當過乘田,負責管理牛羊,干得都很出色。據考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5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孔子的故鄉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61、青少年時代:①學習禮儀,虛心求教,30歲精通六藝:②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求學活動)35歲收徒講學,首創私學。(教學活動)2、齊國歲月:被齊景公任命為官,后因遭到晏嬰反對而返回魯國。

3、從政魯國(51—54歲:從政生涯,人生輝煌)

:A.擔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B.取得夾谷之會外交勝利:C.改革碰壁,失意去魯,結束政治生涯。4、周游列國(55—68歲:顛沛流離)

:宣傳自己仁政德治主張,但未被采納。

5、晚年結局(68—73歲):整理古典文獻,從事文教事業①68歲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教育,整理六經;②73歲病逝后,其言行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生平事跡1、青少年時代:①學習禮儀,虛心求教,30歲精通六藝:②名言7一、追求禮樂的一生⑤整理典籍(“六經”)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張為何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采納?①立志學習禮樂②創辦私學,收徒講學③從政失敗(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國(衛\陳\宋\蔡\楚…)一、追求禮樂的一生⑤整理典籍(“六經”)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張8孔子

生活

時代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在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國有制))這時出現了土地私有(“私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文化上,私學的興起,文化下移,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孔子

生活

時代春秋(前770年—9二、開創儒家思想1.產生背景①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充滿著新與舊的矛盾(經濟、政治、文化思想)②階級關系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猛烈沖擊,違背周禮行為司空見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2.目的:通過恢復周禮,承擔傳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的社會道義3.核心內容:(禮、仁、中庸)二、開創儒家思想1.產生背景①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101)“禮”的思想:含義:“周禮”----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主張:“貴賤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正名”---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尊尊——維護君主制、等級制親親——維護宗法制內容及實質1)“禮”的思想:含義:“周禮”----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11何為“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與身份、地位一致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級之間不越位、不僭禮。何為“正名”?名---身份、地位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12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變動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德淪喪,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為了維護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親親,孔子在“禮”的基礎上提出了“正名”。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變動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德淪13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禮主要是涉及社會等級、秩序建設,是外向性的規范。不知禮,無以立也。禮主要是涉及社會等級、秩序建設,是外向性142)“仁”的思想——核心含義——《論語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即“親親”:愛自己親人愛他人)行“忠恕”之道“愛人”方法------2)“仁”的思想——核心含義——《論語十則》子貢問曰:“有一15“仁”的表現:對于統治階級:“內圣外王”——仁政、“為政以德”、民本思想對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注重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并將和諧的家庭的倫理擴展到社會上,從而來穩定社會秩序。認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人的重視,是有進步意義的。)“仁”的表現:對于統治階級:“內圣外王”——仁政、“為政以德16杏壇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楊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錢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為政以禮杏壇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楊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17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義。積極意義:仁即愛人,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系,愛護人民的主張;仁還提出忘我的、無私的、積極奮發、自強不息的現實態度。消極意義(目的):“仁”的思想必須“禮”相結合,為統治階級安定社會服務,為恢復西周貴賤有序的社會秩序服務,帶有很大的落后性。極大地限制人的主觀能動精神和創造欲望。

這種兩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歲月,造成中華民族崇奉公德,壓抑私欲,強調義務,蔑視權利,以及安貧樂道,因循保守的社會心理特征。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義。積極意義:這種兩重性18

如果說“禮”是儒學的表層結構的話,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是內向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禮何?”“克己復禮,為仁”

儒家學說是以“仁”釋“禮”,“仁”、“禮”合一,力圖將社會外在規范化為個體的內在自覺,再由個體自覺推廣至整個社會,從而鋪墊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互為表里”如果說“禮”是儒學的表層結構的話,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19孔子希望通過仁和禮構建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有等級之分但不過分對立,有仁愛但仍有差別的溫情社會

------體現了中庸思想孔子希望通過仁和禮構建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有等級之分但不203)中庸之道

——實現仁的方法1.中庸的含義:

(1)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處;(2)將各種正確的原則、思想等妥善加以調和,使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制約。2.中庸與仁禮的關系

A.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劃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據3)中庸之道——實現仁的方法A.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21

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實現和諧(“和為貴”)的價值目標。

應該說中庸思想倡導的崇尚和平,講究信義,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群體的和諧,是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對調適、化解、規范社會各方面利益的矛盾與沖突,使社會不至于在無謂的利益沖突中頻繁動亂乃至消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22探究: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講原則嗎?是墻頭草兩邊倒嗎?

“中庸”的本意: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中庸思想倡導崇尚和平,講究信義,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群體的和諧,是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對調適、化解、規范社會各方面利益的矛盾與沖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探究: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講原則嗎?是墻頭23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標:

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③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④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的教材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24孔子的教育事跡及思想1,創辦私學,打破官方壟斷辦學的傳統。2,在教育對象上,孔子倡導“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從而使文化教育下移。3,教學實踐中重視啟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強調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4,教學方法上強調學與思的關系,學習與復習的關系。5,在培養目標上強調弟子要有濃厚的參政意識。“學而優則仕”6,孔子還善于“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孔子的教育事跡及思想1,創辦私學,打破官方壟斷辦學的傳統。25學習態度:學習方法:

個人修養:

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態度: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26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27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28四、儒學對后世的影響1.對中國: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②教育: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四、儒學對后世的影響1.對中國: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29世界看孔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評價孔子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寫入《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世界看孔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302、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①對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早的是日本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為自由民權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橋梁B.儒家的“義利之辨”成為日本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道德支柱C.儒家的“忠孝”觀念為近代日本的國家和企業服務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來協調日本的現代政治……2、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①對日本:受中31②對韓國: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A.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紀念孔子誕辰B.韓國有儒教學會、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在20多所大學里還設有專門研究儒教的學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的熏陶C.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②對韓國: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A.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圣文32③對越南: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越南儒、佛、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國濃厚得多,越南人稱之為“三教同源”3、對歐洲:明清以后,孔子學說被傳到西方,《論語》被譯成拉丁文、英文等,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③對越南: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越南儒、佛、道三教合一或33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34組圖: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組圖: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35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1日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

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1日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36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37

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38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里根(美前總統)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39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40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41冰火兩重天

---近代以來孔子的地位1.春秋、戰國、秦、漢初----冷遇2.漢武帝之后----正統3.維新派----改革先師4.陳獨秀----打倒孔家店5、批林批孔---文革時期6、傳統文化代表----現代冰火兩重天42閱讀下列材料: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請回答1)概括孔子上述言論反映出他怎樣的政治主張。2)結合社會歷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這些主張的原因和目的閱讀下列材料:431)重視禮,強調仁,主張以德和禮治理國家,以中庸思想協調禮和仁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完美。2)原因:春秋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禮崩樂壞”,新舊勢力矛盾激化,人際關系緊張。目的:恢復周禮,傳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1)重視禮,強調仁,主張以德和禮治理國家,以中庸思想協調禮和4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說自己15歲時就立志學習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歲時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40歲時已經成為知者;到了50歲、60歲,孔子認識到天命了,并且能夠順乎天命了;70歲時能從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確,這是圣人發展的最高階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45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46孔子杏壇講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杏壇講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47管理內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55歲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沒有為官

外交勝利:夾谷之會改革碰壁失意去魯從政魯國(51—54歲:從政生涯,人生輝煌)管理內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從政48公元前500年,孔子作為主持禮儀的副使,參加了齊景公提議舉行的齊魯兩國之間的夾谷之會。當他看到齊國組織一批人企圖制造混亂、劫持魯定公的時候,挺身來到齊景公面前,指責齊國失禮。當時周禮是諸侯的行為準則,失禮即成為丑聞。齊景公見勢不妙,當即承認錯誤,揮退眾人。齊人不肯就此罷休,在起草盟約時提出,如果齊國有事出兵,魯國必須派300乘兵車相助,否則就是破壞盟約。孔子針鋒相對地提出,齊國必須歸還強占魯國的汶陽之田,否則也是破壞聯盟。孔子就是這樣利用周禮和自己的勇敢機智,頂住了強齊的外交攻勢,為魯國爭得了榮譽和利益。公元前500年,孔子作為主持禮儀的副使,參加了齊景公提議舉行49接連出現了兩件對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夾谷之會的失利,加之擔心魯國的強盛,齊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獻計,派人給魯國送來美女與駿馬。魯定公與季孫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樂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見孔子。二是魯公郊祭,按慣例,儀式結束后,要把祭肉分給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這次卻有意沒有給孔子,使孔子感到憤懣。失意的孔子于是決定辭去職務,離開魯國,希望到其他諸侯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接連出現了兩件對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夾谷之會的失利,50孔子終生熱衷于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于他始終是采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干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孔子終生熱衷于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51周游列國,推行儒家學說(55--68)周游列國,推行儒家學說(55--68)52孔子周游列國,推行儒家學說孔子周游列國,推行儒家學說53思考:

孔子的周游列強結果如何?

這種結果是必然還是偶然的?“茍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14年的坎坷悲歌,可以看出孔子的怎樣的品質?思考:孔子的周游列強結果如何?這種結果是必然還是偶然的54由于政治理想破滅,孔子曾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詩經》書影《周禮》書影由于政治理想破滅,孔子曾整理出《詩》《書》《禮》《易55如何理解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標準?“內圣”-----具有高度道德修養的人,“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夠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視為古代社會理想的政治人才。如何理解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標準?56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的弟子中,成份是相當復雜多元的。既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宮敬叔、司馬牛等;又有家境貧窮、出身卑微的,如顏回、閔子騫、曾參、子路等;也有家境富裕的,如子貢、冉有等;有天資聰穎的,如顏回、子游、子夏等;也有相對愚鈍的,如曾參、子路等;有的是父子同窗,如顏由、顏回父子,曾點、曾參父子等;有的是叔侄同師,如冉耕、冉雍叔侄等;還有一些是品行較差,甚至有過“前科”的,如公冶長、宰我等。對于學生,不論出身、不論貧富、不論賢愚、不論善惡,不論年齡,孔子都是一視同仁,“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而且,孔子還能根據各自的個性特長,如顏回的賢明、端木賜的善辯、高柴的的愚笨、曾參的遲鈍、顓孫師的偏激、仲由的魯莽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悉心教導。

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的弟子中,成份是相當復雜多元的。既有貴族子572003年10月到2004年2月在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孔子文化展”,每天參觀人數多達4000人,法國文化部長說到“孔子屬于全世界,屬于全人類。”西方社會興起了一陣孔子文化熱。2003年10月到2004年2月在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舉辦58美國文化部長說:孔子的人格與他的業績,值得受到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國文化部長說:從久遠的年代開始,歐洲就承認了孔子這位中國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美國文化部長說:孔子的人格與他的業績,值得受到中國和全世界人59

第一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課60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圣人孔子》轟動維也納,老外看戲學論語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

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圣人孔子》轟動維也納61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

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62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63據考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受到當地貴族社會的排擠。困苦的境遇激勵孔子奮發向上。他一面謀生,一面刻苦自學。他困知勉行,不恥下問,謙恭知禮,處世深沉。于是,很快在祔上,包括在貴族中間獲得了聲譽。二十歲以后,他曾經當過季氏的“季吏”,負責管理倉庫,又當過乘田,負責管理牛羊,干得都很出色。據考證,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64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孔子的故鄉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651、青少年時代:①學習禮儀,虛心求教,30歲精通六藝:②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求學活動)35歲收徒講學,首創私學。(教學活動)2、齊國歲月:被齊景公任命為官,后因遭到晏嬰反對而返回魯國。

3、從政魯國(51—54歲:從政生涯,人生輝煌)

:A.擔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B.取得夾谷之會外交勝利:C.改革碰壁,失意去魯,結束政治生涯。4、周游列國(55—68歲:顛沛流離)

:宣傳自己仁政德治主張,但未被采納。

5、晚年結局(68—73歲):整理古典文獻,從事文教事業①68歲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教育,整理六經;②73歲病逝后,其言行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中。

孔子生平事跡1、青少年時代:①學習禮儀,虛心求教,30歲精通六藝:②名言66一、追求禮樂的一生⑤整理典籍(“六經”)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張為何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采納?①立志學習禮樂②創辦私學,收徒講學③從政失敗(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國(衛\陳\宋\蔡\楚…)一、追求禮樂的一生⑤整理典籍(“六經”)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張67孔子

生活

時代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在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國有制))這時出現了土地私有(“私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文化上,私學的興起,文化下移,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孔子

生活

時代春秋(前770年—68二、開創儒家思想1.產生背景①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充滿著新與舊的矛盾(經濟、政治、文化思想)②階級關系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猛烈沖擊,違背周禮行為司空見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2.目的:通過恢復周禮,承擔傳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的社會道義3.核心內容:(禮、仁、中庸)二、開創儒家思想1.產生背景①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691)“禮”的思想:含義:“周禮”----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名分制度.主張:“貴賤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正名”---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尊尊——維護君主制、等級制親親——維護宗法制內容及實質1)“禮”的思想:含義:“周禮”----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70何為“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與身份、地位一致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級之間不越位、不僭禮。何為“正名”?名---身份、地位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71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變動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德淪喪,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為了維護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親親,孔子在“禮”的基礎上提出了“正名”。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在大變動的春秋戰國時期,道德淪72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禮主要是涉及社會等級、秩序建設,是外向性的規范。不知禮,無以立也。禮主要是涉及社會等級、秩序建設,是外向性732)“仁”的思想——核心含義——《論語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即“親親”:愛自己親人愛他人)行“忠恕”之道“愛人”方法------2)“仁”的思想——核心含義——《論語十則》子貢問曰:“有一74“仁”的表現:對于統治階級:“內圣外王”——仁政、“為政以德”、民本思想對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注重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并將和諧的家庭的倫理擴展到社會上,從而來穩定社會秩序。認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人的重視,是有進步意義的。)“仁”的表現:對于統治階級:“內圣外王”——仁政、“為政以德75杏壇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楊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錢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為政以禮杏壇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楊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76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義。積極意義:仁即愛人,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系,愛護人民的主張;仁還提出忘我的、無私的、積極奮發、自強不息的現實態度。消極意義(目的):“仁”的思想必須“禮”相結合,為統治階級安定社會服務,為恢復西周貴賤有序的社會秩序服務,帶有很大的落后性。極大地限制人的主觀能動精神和創造欲望。

這種兩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歲月,造成中華民族崇奉公德,壓抑私欲,強調義務,蔑視權利,以及安貧樂道,因循保守的社會心理特征。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義。積極意義:這種兩重性77

如果說“禮”是儒學的表層結構的話,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是內向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禮何?”“克己復禮,為仁”

儒家學說是以“仁”釋“禮”,“仁”、“禮”合一,力圖將社會外在規范化為個體的內在自覺,再由個體自覺推廣至整個社會,從而鋪墊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互為表里”如果說“禮”是儒學的表層結構的話,那么“仁”就是它的思想78孔子希望通過仁和禮構建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有等級之分但不過分對立,有仁愛但仍有差別的溫情社會

------體現了中庸思想孔子希望通過仁和禮構建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有等級之分但不793)中庸之道

——實現仁的方法1.中庸的含義:

(1)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處;(2)將各種正確的原則、思想等妥善加以調和,使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制約。2.中庸與仁禮的關系

A.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劃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據3)中庸之道——實現仁的方法A.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80

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實現和諧(“和為貴”)的價值目標。

應該說中庸思想倡導的崇尚和平,講究信義,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群體的和諧,是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對調適、化解、規范社會各方面利益的矛盾與沖突,使社會不至于在無謂的利益沖突中頻繁動亂乃至消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81探究: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講原則嗎?是墻頭草兩邊倒嗎?

“中庸”的本意: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中庸思想倡導崇尚和平,講究信義,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群體的和諧,是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對調適、化解、規范社會各方面利益的矛盾與沖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探究: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講原則嗎?是墻頭82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標:

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③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④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的教材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83孔子的教育事跡及思想1,創辦私學,打破官方壟斷辦學的傳統。2,在教育對象上,孔子倡導“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從而使文化教育下移。3,教學實踐中重視啟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強調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4,教學方法上強調學與思的關系,學習與復習的關系。5,在培養目標上強調弟子要有濃厚的參政意識。“學而優則仕”6,孔子還善于“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孔子的教育事跡及思想1,創辦私學,打破官方壟斷辦學的傳統。84學習態度:學習方法:

個人修養:

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態度: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85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86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孔子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成為最負盛名的偉大教育家87四、儒學對后世的影響1.對中國: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②教育: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四、儒學對后世的影響1.對中國: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88世界看孔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從孔子那里尋找智慧。”——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評價孔子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寫入《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世界看孔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892、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①對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早的是日本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為自由民權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橋梁B.儒家的“義利之辨”成為日本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道德支柱C.儒家的“忠孝”觀念為近代日本的國家和企業服務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來協調日本的現代政治……2、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①對日本:受中90②對韓國: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A.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紀念孔子誕辰B.韓國有儒教學會、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在20多所大學里還設有專門研究儒教的學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的熏陶C.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②對韓國:韓國受儒學影響最深A.孔子在韓國被尊為“大成至圣文91③對越南: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越南儒、佛、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國濃厚得多,越南人稱之為“三教同源”3、對歐洲:明清以后,孔子學說被傳到西方,《論語》被譯成拉丁文、英文等,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③對越南:儒學在秦漢時期即已傳入越南越南儒、佛、道三教合一或92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93組圖: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組圖: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94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1日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

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21日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95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

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96

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97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世界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里根(美前總統)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98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99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100冰火兩重天

---近代以來孔子的地位1.春秋、戰國、秦、漢初----冷遇2.漢武帝之后----正統3.維新派----改革先師4.陳獨秀----打倒孔家店5、批林批孔---文革時期6、傳統文化代表----現代冰火兩重天101閱讀下列材料: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請回答1)概括孔子上述言論反映出他怎樣的政治主張。2)結合社會歷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這些主張的原因和目的閱讀下列材料:1021)重視禮,強調仁,主張以德和禮治理國家,以中庸思想協調禮和仁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完美。2)原因:春秋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禮崩樂壞”,新舊勢力矛盾激化,人際關系緊張。目的:恢復周禮,傳承文化和改善人際關系1)重視禮,強調仁,主張以德和禮治理國家,以中庸思想協調禮和10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說自己15歲時就立志學習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歲時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40歲時已經成為知者;到了50歲、60歲,孔子認識到天命了,并且能夠順乎天命了;70歲時能從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確,這是圣人發展的最高階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04選四二1《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105孔子杏壇講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杏壇講學六藝——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