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課件_第1頁
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課件_第2頁
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課件_第3頁
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課件_第4頁
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編輯課件1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編輯課件1站立訓練一負重訓練

如果患者較長時間臥床,缺乏站立位的感覺,應在步行訓練前,首先練習平行杠內雙腿負重。在平行杠的一端放兩個體重計,另一端放置矯形鏡,患者在治療師的保護下,站在體重計上,利用對面的鏡子,矯正站立姿勢。治療師觀察雙側體重計的計數,指示患者調整到對稱位置。并讓患者體會,記憶控制正常姿勢的感覺。(一)訓練要點

1雙側全足底著地

2保持正確的頭,頸,軀干及骨盆的對線關系

3髖關節伸展

4膝關節屈曲8°~15°5雙足并攏,身體重心保持在中線位置

編輯課件2站立訓練一負重訓練編輯課件2

(二)注意事項

1注意矯正姿勢,不得出現脊柱側彎等代償性動作

2防止髖關節屈曲

3防止膝關節出現過伸展(膝反張),或有意識的過度屈曲

4防止疲勞。可在患者后面放置椅子,經常重復坐位到站立位的體位變化,達到熟練掌握站立姿勢的正確控制,減少能量消耗。

5在重心保持中線位置,雙足并攏訓練完成的基礎上,練習雙足分開站立編輯課件3(二)注意事項編輯課件3重心左右轉移訓練

單腿站立訓練中常見的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錯誤的代償模式:患者身體向支撐側傾斜,體重幾乎全部轉移到支撐側。此時,非支撐側下肢通過其重量調整身體的平衡,達到平衡后,該下肢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位置,不能隨意移動。這種運動被稱為反向負荷模式,是導致異常步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種是反向控制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正常的控制使頭,頸,軀干保持在中線上,體重以骨盆為中心向側方移動,利用支撐側髖關節為主控制身體的重心,非支撐側下肢可以在空間不受限制地移動。是正常步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此成為步行前必須達到的治療目標之一。

編輯課件4重心左右轉移訓練編輯課件4(一)反向控制模式動作分析

1從骨盆開始運動,伴隨著骨盆向側方移動,支撐側軀干伸張,同側髖關節外展肌群充分收縮。非支撐側下肢放松,抬起時軀干幾乎不引起運動。

2支撐側體重負荷不充分時,另一側不能抬起

3通過骨盆的移動量,使平衡活動作用于髖關節外展肌群。如果移動量過大,達到運動終末時,骨盆的固定作用是依靠肌腱完成的。如果移動量小,為了對抗重力產生的旋轉,需要外展肌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

編輯課件5(一)反向控制模式動作分析編輯課件5(二)訓練要點

1骨盆稍微向將要成為支撐側的方向移動(設為左側),另一側下肢(右側)仍維持負荷狀態。訓練左側軀干伸張,右側短縮,右側下肢的負荷隨著骨盆的牽拉逐漸減少。

2骨盆被支撐側(左側)髖關節外展肌群和另一側軀干的側屈肌群牽拉,將骨盆固定,防止出現向下方的傾斜與旋轉。

3非支撐側(右側)下肢抬起,并可以在空間自由活動,也就是說可以將抬起的下維持在隨意運動的狀態下。

4治療師要選擇適當的移動量,使具有不同控制能力的患者,通過適應骨盆移動量的變化,達到提高控制能力的效果。

5在判斷支撐腿(左側)能否充分支撐體重時,首先要求患者在頭和軀干維持現有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慢慢將右腿抬起。編輯課件6(二)訓練要點編輯課件6(三)注意事項

1骨盆的移動量不要過大,否則骨盆的固定是肌腱作用,而不是肌肉的控制。

2一側下肢負荷時頭部和軀干上部向支撐側方向側屈說明運動不是從骨盆開始的,是錯誤的反向負荷。

3運動開始的部位是骨盆,運動的標志點為大轉子。

4骨盆移動時,標志點描記的運動軌跡應是直線。編輯課件7(三)注意事項編輯課件7三重心前后移動訓練

通過對邁步時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分析,可以看出當體重移動到位于前方的下肢后再將體重返回到后方下肢,這樣一個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過程,需要支撐側的膝關節抗重力,并能夠利用伸肌群的反向控制,使膝關節大致保持在伸展位。同時,髖關節的屈曲,伸展,踝關節的趾屈,背屈以及髖關節的屈曲,外展肌群和伸展,外展肌群的反向控制,都是完成正常步態時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基本條件。(一)動作分析

1身體重心位于前方的下肢時,骨盆向支撐側下肢移動。

2髖關節周圍如果能夠充分固定,移動就能夠從骨盆開始。

3支撐側下肢膝關節大致維持在伸展位。

4伴隨著體重向前方移動,膝關節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活動因抗重力的需要而被誘發,髖關節向伸展方向,踝關節向背屈方向運動。

5體重充分地移動到前方下肢后,后方的下肢伸展,足跟抬起,此時下肢放松,足跟向內側旋轉。支撐側髖關節的外展肌群和屈曲肌群出現反向控制模式活動。編輯課件8三重心前后移動訓練編輯課件86當體重向后方下肢移動時,后方下肢膝伸展的同時,骨盆向外側,后方移動,髖關節向屈曲,踝關節向趾屈方向運動。在充分支撐體重時,前方下肢的踝關節向趾屈方向運動,當超過趾屈活動范圍時足尖抬起。

7前方下肢放松,完全用后方支撐時,后方下肢的髖關節外展肌群和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模式活動得到提高。(二)訓練要點

1體重向外前方,外后方交替移動,一側下肢支撐全身體體重。

2身體前后移動時,以骨盆作為開始運動的部位,股性標志點為大轉子。

3前方下肢的大轉子在體重向前移動時,向前,外側方向呈直線移動。體重向后移動時,向后方向呈直線移動到開始的位置。

4確保髖,膝,踝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容易出現反向負荷的代償動作。

5髖關節,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在反向控制活動中應具有支撐體重的肌肉或控制能力。編輯課件96當體重向后方下肢移動時,后方下肢膝伸展的同時,(三)注意事項

1防止出現從頭部,軀干上部開始運動和軀干向支撐側下肢傾斜。這種現象往往是由于髖外展肌群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反向控制模式不充分所致。

2防止體重向前方移動時軀干前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是前方下肢髖關節伸展,內收,踝關節背屈的活動度低下和膝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所致。

3防止體重向后方移動時軀干后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是后方下肢髖關節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所致。編輯課件10(三)注意事項編輯課件10步行訓練一共性問題及其訓練要點(一)軀干前傾在行走支撐末期(站立相末期),不僅僅是將下肢向前擺動,而且必須使身體重心向前方移動。而向前擺動的下肢要求髖關節有充分的伸展,踝關節背屈,重心移動到前足部,然后利用足前部用力蹬地動作,使足跟抬起,身體向前方移動加速。這個動作可以使在后方的下肢離地的一瞬間,克服由于下肢重量構成的重心向前移動的制動力,也就是抑制反向負荷作用,使下肢向前移動。在上述移動動作中,身體移動方向和足蹬離地面的力量是推進身體向前移動并使其平穩無制動行進的重要環節。患側下肢在支撐末期時頭和軀干上部首先移動或下肢于支撐末期蹬離動作不充分都是引起軀干前傾的主要原因。這種異常的運動模式破壞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關系,與正常的步行相比,需要較多肌肉活動的參與,因此在步行訓練中應注意矯正。編輯課件11步行訓練一共性問題及其訓練要點編輯課件11(二)軀干后傾患側下肢在擺動前期時蹬離動作不充分以及被誘發和強化的軀干前傾的反向負荷導致患側下肢與軀干出現重量均等的平衡關系。此時,患側下肢(位于后方)要通過支撐足向前方移動,為了維持原來的下肢與軀干重量的平衡,軀干必須向后方移動,再次激活,強化了反向負荷。下肢屈曲模式顯著的偏癱患者軀干后傾與下肢屈曲模式同時發生時很容易跌倒。此外,周圍神經損傷導致的下肢屈肌肌力低下者,在擺動期軀干也會因代償而后傾。無論導致后傾的原因如何,其結果都是利用反向負荷模式完成的動作。因此,為了矯正步態應進行軀干后傾的抑制訓練。

編輯課件12(二)軀干后傾編輯課件12(三)軀干側傾軀干側傾是由于一側下肢于支撐中期軀干與髖外展肌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對側下肢髖關節內收受限時,利用反向負荷而引起的代償動作。這種異常的動作模式很容易使下肢盡快的完成擺動,雙足著地以確保平衡。這也是不行中健側擺動期(邁步相)變短的主要原因之一。與軀干前傾相比,側傾更容易發生。但是,如果患者能單腿站立保持側方平衡,軀干側傾的情況就會減少。

(四)下肢的支撐性支撐期膝關節的穩定性問題非常重要,因此要強化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的肌力訓練。以及加強下肢整體穩定性的旋轉功能的訓練。支撐后期,體重向拇趾移動,足向外翻方向旋轉。此時如果下肢不能出現對抗旋轉的活動,就會引起膝內翻。下肢外旋功能減弱或散失導致下肢支撐期穩定性下降,在下肢以屈曲模式占優勢的偏癱患者中常見。膝關節僅僅具有防止折膝的伸展力也不能獲得膝關節的穩定性。因此,通過髖關節外旋肌群的活動,防止膝內翻是提高下肢支撐性的非常重要的訓練內容。編輯課件13(三)軀干側傾編輯課件13注意事項

1患者往往對上,下肢的活動非常重視,什么部位不能運動心里很清楚。但是,患者對軀干的活動缺乏理解,例如:哪些運動模式是異常的,哪些運動時代償動作,哪些動作應該予以抑制等。因此,凡是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問題都應該充分理解,并且制定計劃,作為訓練的目標。

2在日常生活中,以步行作為目的的動作的情況是很少的,因此在治療中不能僅限于訓練場地的步行,還應在生活的環境中練習。既要設計出使患者精力集中的步行訓練,也要特意的設計成使患者精力分散的訓練情況,如一邊拍球一邊行走,按節拍器變化的節奏行走等。同時治療師也應該對異常步態進行全面的分析,重視步行中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訓練。

3步態矯正是基本功能與綜合能力相結合的訓練,不能片面的強調任何一個方面。編輯課件14注意事項編輯課件14臨床特點

1平行杠內重心轉移良好

2可以維持單腿站立

3具有骨盆運動控制能力

4立位下肢分離運動充分康復目標

1拄拐獨立步行

2徒手獨立步行

3室內獨立安全步行

4上下階梯

5復雜地面的獨立步行

6室外獨立步行編輯課件15臨床特點編輯課件15訓練方法1平行杠內步行訓練首先將平行杠高度調節在與患者股骨大轉子相同的位置。步行模式一般采用兩點支撐步行。患者立于平行杠內,伸出健手握住平行杠,向前邁出患足,利用健手,患足兩點支撐邁出健足。即健手——患足——健足,按三個動作的程序練習,同時注意握杠的手從握杠變為扶杠再變成手指伸展用手掌按壓平行杠。步幅也應從小到大,即從不超過患足的“后型”到與患足平齊的“平型”最后為超過患肢的“前型”,為過渡到拄拐步行打好基礎。2拄拐步行訓練

當在平行杠內步行穩定后應轉換為拄拐步行,具體方法與平行杠內步行相同。區別在于平行杠是穩定的支持物,患者用健手抓握平行杠可以向前后,左右,上下各個方向用力,以保持身體平衡,而手杖穩定性差,只能向下按壓。因此,必須使平衡功能良好,步行穩定的患者才能轉為拄拐步行訓練。常采用的方式有:仗——患足——健足,杖患足——健足兩種。健側足跨步的大小可分為前型,后型,平型。手杖也可根據穩定性從大到小依次分為肘拐,四腳拐,手杖三種。訓練中還要注意重點練習步行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提高耐力和速度。編輯課件16訓練方法編輯課件163控制雙肩步行訓練治療師位于患者身后,雙側輕輕搭在患者肩上(拇指在后,四指在前)當患肢處于支撐期,健側下肢擺動時,在足跟著地前肩胛骨向后方旋轉,可以防止足外旋。當患肢處于擺動期時,治療師誘發患者雙上肢呈對角線方向有節奏地自然擺動可使軀干旋轉,為出現正常步態創造條件。4控制骨盆步行訓練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骨盆兩側,用拇指或掌根抵住臀部,使髖關節伸展,骨盆后傾。在健側下肢處于擺動期時,治療師協助將體重轉移到患足,防止膝關節過伸展,并維持患肢穩定的支撐,同時協助患者將重心緩慢地向前方移動。當患側下肢處于擺動期時,髖,膝關節放松,足跟向內側傾斜,即髖關節外旋。治療師將患者骨盆向前下方加壓,防止骨盆上抬,并協助其向前方旋轉。

編輯課件173控制雙肩步行訓練編輯課件175特殊步行訓練(1)向患側橫向邁步訓練治療師立于患側,一手置于患側腋窩,使患側軀干伸展,另一手置于健側骨盆,使患者身體重心移向患肢,然后囑患者健側下肢從患肢前方橫向邁出。患側下肢從健側下肢后方,向患側方邁出。治療師可用旋轉患側軀干和骨盆的方法協助動作的完成,當步行能力改善時,逐漸減小旋轉的角度。當患者能控制骨盆和下肢時,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肩部,根據患者的能力給與輔助,或施加外力破壞患者的平衡以增加步行難度。(2)向健側橫向邁步訓練治療師一手置于患側骨盆,另一手放在健側肩部,前者協助調整軀干的姿勢,后者協助身體重心的轉移。令患側下肢在健側下肢前方橫向邁步,邁出的患足要與健足平行(足尖方向一致)。再將健側下肢向健側方向邁出。治療師也可將雙手置于骨盆處,協助控制身體的平衡和重心的轉移,用上肢協助患者控制軀干的伸展。(3)倒退步訓練患者一手扶于治療臺上,將患側下肢放松,由治療師輔助,將膝關節,踝關節屈曲向后方邁一小步。如此反復練習,當無抵抗感時,指示患者健手離開治療臺,獨立完成,治療者的輔助力量逐漸減小。健側,患側交替練習,達到稍加輔助就可完成的水編輯課件185特殊步行訓練編輯課件18

平時,開始學習倒退步行,治療師一手置于下腹部使軀干前屈,另一手置于骨盆的后面保持骨盆水平,并將重心向后誘導。6上下階梯訓練上階梯訓練的要領是先練“兩足一階法”

(1)健手抓住扶手(2)健足上臺階(3)利用健手與健足將身體重心引向上一層臺階(4)患側下肢盡量以內收內旋的狀態上抬,與健足站到同一層臺階上(5)治療師在患者身后予以保護。當患者熟練掌握后,或為了練習重心轉移,患側支撐等,可訓練“一足一階法”,方法同上。區別是患足不與健足站在同一層臺階上,治療師的輔助重點是協助患肢上抬得正確模式及患肢支撐的穩定性。下階梯訓練的要領是先練習“兩足一階”法(1)健手握住前下方的扶手(2)利用健側手足支撐身體,患足先下一層臺階(3)再將健足下到與患足同一層臺階上(4)治療師在患者前方予以保護。患者熟練掌握后,同樣可以訓練一足一階法。編輯課件19平時,開始學習倒退步行,治療師一手置于下腹部使軀步行輔助具及其使用訓練步行輔助具的種類(一)拐杖手杖(T型或問號型手杖,三足手杖,四足手杖)前臂支撐型拐杖(又稱肘拐)肱三頭肌支撐拐(又叫上臂拐)腋窩支撐型拐杖(又叫腋拐)(二)助行器(助行架和助行車)編輯課件20步行輔助具及其使用訓練步行輔助具的種類編輯課件20步行輔助具的選擇上肢功能正常,下肢功能損害較重者,選用腋拐或輪椅上肢功能正常,下肢功能部分損害者,可選用助行架,臂拐,手杖肱三頭肌肌力弱,下肢功能部分喪失者,可選臂拐加三頭肌支持板肘關節穩定性差,下肢功能部分喪失者,可選用臂拐腕關節支持無力,下肢功能部分喪失者,可選用臂拐加腕固定帶平衡功能障礙者,可選用助行器。編輯課件21步行輔助具的選擇編輯課件21利用拐杖的步行訓練(一)平行杠外保持立位平衡訓練(此時大部分動作要背靠墻壁)訓練內容包括:身體重心向左右,前后轉移;拐杖交替向側方上舉,伸出;拐杖交替前伸,后伸;雙拐同時前伸,后伸;軀干旋轉,雙拐同時向側方伸出;雙手拄拐,單腿站立,另一側下肢前后擺動;患者身體靠在墻壁上,將拐杖緊貼體側,身體挺直,伸肘時雙足離地。(二)拄拐步行練習1交替拖地步行將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雙足同時拖地向前移動至拐腳附近2同時拖地步行雙拐同時向前方伸出,兩腳拖地移動至拐腳附近3擺至步雙側拐杖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同時擺動,雙足在拐腳附近著地。(使用于道路不平,人多,擁擠的場合)編輯課件22利用拐杖的步行訓練編輯課件22擺過步雙側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撐把手,使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向前擺動,雙足在拐杖著地點前方的位置著地。(適用于路面寬闊,行人較少的場合)四點步行先伸出左側拐杖,邁出右足,再伸出右側拐杖,最后邁出左足。(適用于骨盆上體肌肌力較好的雙下肢運動障礙者)兩點步行一側拐杖與對側足同時伸出作為第一著地點,然后另一側拐杖與相對的另一側足再向前伸出作為第二著地點。(步行環境與擺過步相同)三點步患側下肢和雙拐同時伸出,雙拐先落地,健側待三個點支撐后再向前邁出。(適用于一側下肢患病,且患側部能負重的患者,如一側下肢骨折,另一側下肢麻痹的小兒麻痹患者)手杖三點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時先伸出手杖,再邁患側足,最后邁健側足的步行方式。手杖二點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時伸出并支持體重,再邁出健足。手杖與患足作為一個點,健足作為一個點,交替支撐體重。編輯課件23擺過步雙側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撐把手,使身體重輪椅的驅動訓練(一)平地前進驅動訓練驅動輪椅時,雙手盡量后伸,握住手輪圈,將此定為A點;將手輪圈向前推進,手的位置在輪椅大輪頂點附近時定為B點;繼續向前推動手輪圈,當肘關節呈接近伸展位時手在手輪圈上的點為C點;繼續前進,肘關節完全伸展后離開手輪圈時為D點;上肢放松自然下垂位于大輪的軸心位置為E點。驅動輪椅時上肢動作的順序為A——E,其中A——C為驅動期,D——E為放松期。訓練患者握住手輪圈做加力動作將手輪圈向前推動,在B點和C點之間要以全力向前推進,當手輪圈達到D點和E點時應使上肢放松。平衡功能良好的患者再配合軀干動作,即驅動期B——C,軀干用力完成屈曲動作,配合上肢用力伸展,使輪椅快速向前行駛,當手的位置達到D點時上肢要放松,不放松易造成疲勞。編輯課件24輪椅的驅動訓練(一)平地前進驅動訓練編輯課件24(二)方向轉換和旋轉訓練患者用一只手驅動輪椅即可改變方向。無論是在前進還是在后退的行駛過程中均可應用。如在靜止狀態下希望迅速轉換方向,可用一只手固定一側手動輪,另一只手驅動另一側手動輪,就會以固定車輪為軸使輪椅旋轉。如希望在固定位置上使輪椅旋轉180°,可使左,右輪向相反方向驅動,即一側向前,另一側向后,便可完成快速180°旋轉。(三)抬前輪訓練

1在輪椅前放一個低臺階(約2-3厘米),試讓患者驅動輪椅上臺階。

2將患者乘坐的輪椅置于坡路上,向背后滑動,在輪椅下坡滑動到一定速度時,患者用力握后輪使輪椅停住,此時由于慣性作用有利于前輪抬起,但由于這種訓練很容易造成輪椅向后翻倒,因此在后方必須有人保護。

3平地練習,患者雙手緊握手動輪,完成輪椅向前,向后,再向前的驅動動作。在再次向前驅動時突然加力,同時軀干后傾,前輪即可抬起。訓練時后面應有人保護,以免向后翻倒造成危險。編輯課件25(二)方向轉換和旋轉訓練編輯課件25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編輯課件26步行與移動能力的訓練編輯課件1站立訓練一負重訓練

如果患者較長時間臥床,缺乏站立位的感覺,應在步行訓練前,首先練習平行杠內雙腿負重。在平行杠的一端放兩個體重計,另一端放置矯形鏡,患者在治療師的保護下,站在體重計上,利用對面的鏡子,矯正站立姿勢。治療師觀察雙側體重計的計數,指示患者調整到對稱位置。并讓患者體會,記憶控制正常姿勢的感覺。(一)訓練要點

1雙側全足底著地

2保持正確的頭,頸,軀干及骨盆的對線關系

3髖關節伸展

4膝關節屈曲8°~15°5雙足并攏,身體重心保持在中線位置

編輯課件27站立訓練一負重訓練編輯課件2

(二)注意事項

1注意矯正姿勢,不得出現脊柱側彎等代償性動作

2防止髖關節屈曲

3防止膝關節出現過伸展(膝反張),或有意識的過度屈曲

4防止疲勞。可在患者后面放置椅子,經常重復坐位到站立位的體位變化,達到熟練掌握站立姿勢的正確控制,減少能量消耗。

5在重心保持中線位置,雙足并攏訓練完成的基礎上,練習雙足分開站立編輯課件28(二)注意事項編輯課件3重心左右轉移訓練

單腿站立訓練中常見的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錯誤的代償模式:患者身體向支撐側傾斜,體重幾乎全部轉移到支撐側。此時,非支撐側下肢通過其重量調整身體的平衡,達到平衡后,該下肢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位置,不能隨意移動。這種運動被稱為反向負荷模式,是導致異常步態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種是反向控制模式:

這種模式可以正常的控制使頭,頸,軀干保持在中線上,體重以骨盆為中心向側方移動,利用支撐側髖關節為主控制身體的重心,非支撐側下肢可以在空間不受限制地移動。是正常步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此成為步行前必須達到的治療目標之一。

編輯課件29重心左右轉移訓練編輯課件4(一)反向控制模式動作分析

1從骨盆開始運動,伴隨著骨盆向側方移動,支撐側軀干伸張,同側髖關節外展肌群充分收縮。非支撐側下肢放松,抬起時軀干幾乎不引起運動。

2支撐側體重負荷不充分時,另一側不能抬起

3通過骨盆的移動量,使平衡活動作用于髖關節外展肌群。如果移動量過大,達到運動終末時,骨盆的固定作用是依靠肌腱完成的。如果移動量小,為了對抗重力產生的旋轉,需要外展肌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

編輯課件30(一)反向控制模式動作分析編輯課件5(二)訓練要點

1骨盆稍微向將要成為支撐側的方向移動(設為左側),另一側下肢(右側)仍維持負荷狀態。訓練左側軀干伸張,右側短縮,右側下肢的負荷隨著骨盆的牽拉逐漸減少。

2骨盆被支撐側(左側)髖關節外展肌群和另一側軀干的側屈肌群牽拉,將骨盆固定,防止出現向下方的傾斜與旋轉。

3非支撐側(右側)下肢抬起,并可以在空間自由活動,也就是說可以將抬起的下維持在隨意運動的狀態下。

4治療師要選擇適當的移動量,使具有不同控制能力的患者,通過適應骨盆移動量的變化,達到提高控制能力的效果。

5在判斷支撐腿(左側)能否充分支撐體重時,首先要求患者在頭和軀干維持現有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慢慢將右腿抬起。編輯課件31(二)訓練要點編輯課件6(三)注意事項

1骨盆的移動量不要過大,否則骨盆的固定是肌腱作用,而不是肌肉的控制。

2一側下肢負荷時頭部和軀干上部向支撐側方向側屈說明運動不是從骨盆開始的,是錯誤的反向負荷。

3運動開始的部位是骨盆,運動的標志點為大轉子。

4骨盆移動時,標志點描記的運動軌跡應是直線。編輯課件32(三)注意事項編輯課件7三重心前后移動訓練

通過對邁步時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分析,可以看出當體重移動到位于前方的下肢后再將體重返回到后方下肢,這樣一個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過程,需要支撐側的膝關節抗重力,并能夠利用伸肌群的反向控制,使膝關節大致保持在伸展位。同時,髖關節的屈曲,伸展,踝關節的趾屈,背屈以及髖關節的屈曲,外展肌群和伸展,外展肌群的反向控制,都是完成正常步態時身體重心前后移動的基本條件。(一)動作分析

1身體重心位于前方的下肢時,骨盆向支撐側下肢移動。

2髖關節周圍如果能夠充分固定,移動就能夠從骨盆開始。

3支撐側下肢膝關節大致維持在伸展位。

4伴隨著體重向前方移動,膝關節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活動因抗重力的需要而被誘發,髖關節向伸展方向,踝關節向背屈方向運動。

5體重充分地移動到前方下肢后,后方的下肢伸展,足跟抬起,此時下肢放松,足跟向內側旋轉。支撐側髖關節的外展肌群和屈曲肌群出現反向控制模式活動。編輯課件33三重心前后移動訓練編輯課件86當體重向后方下肢移動時,后方下肢膝伸展的同時,骨盆向外側,后方移動,髖關節向屈曲,踝關節向趾屈方向運動。在充分支撐體重時,前方下肢的踝關節向趾屈方向運動,當超過趾屈活動范圍時足尖抬起。

7前方下肢放松,完全用后方支撐時,后方下肢的髖關節外展肌群和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模式活動得到提高。(二)訓練要點

1體重向外前方,外后方交替移動,一側下肢支撐全身體體重。

2身體前后移動時,以骨盆作為開始運動的部位,股性標志點為大轉子。

3前方下肢的大轉子在體重向前移動時,向前,外側方向呈直線移動。體重向后移動時,向后方向呈直線移動到開始的位置。

4確保髖,膝,踝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容易出現反向負荷的代償動作。

5髖關節,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在反向控制活動中應具有支撐體重的肌肉或控制能力。編輯課件346當體重向后方下肢移動時,后方下肢膝伸展的同時,(三)注意事項

1防止出現從頭部,軀干上部開始運動和軀干向支撐側下肢傾斜。這種現象往往是由于髖外展肌群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反向控制模式不充分所致。

2防止體重向前方移動時軀干前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是前方下肢髖關節伸展,內收,踝關節背屈的活動度低下和膝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所致。

3防止體重向后方移動時軀干后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往往是后方下肢髖關節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所致。編輯課件35(三)注意事項編輯課件10步行訓練一共性問題及其訓練要點(一)軀干前傾在行走支撐末期(站立相末期),不僅僅是將下肢向前擺動,而且必須使身體重心向前方移動。而向前擺動的下肢要求髖關節有充分的伸展,踝關節背屈,重心移動到前足部,然后利用足前部用力蹬地動作,使足跟抬起,身體向前方移動加速。這個動作可以使在后方的下肢離地的一瞬間,克服由于下肢重量構成的重心向前移動的制動力,也就是抑制反向負荷作用,使下肢向前移動。在上述移動動作中,身體移動方向和足蹬離地面的力量是推進身體向前移動并使其平穩無制動行進的重要環節。患側下肢在支撐末期時頭和軀干上部首先移動或下肢于支撐末期蹬離動作不充分都是引起軀干前傾的主要原因。這種異常的運動模式破壞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關系,與正常的步行相比,需要較多肌肉活動的參與,因此在步行訓練中應注意矯正。編輯課件36步行訓練一共性問題及其訓練要點編輯課件11(二)軀干后傾患側下肢在擺動前期時蹬離動作不充分以及被誘發和強化的軀干前傾的反向負荷導致患側下肢與軀干出現重量均等的平衡關系。此時,患側下肢(位于后方)要通過支撐足向前方移動,為了維持原來的下肢與軀干重量的平衡,軀干必須向后方移動,再次激活,強化了反向負荷。下肢屈曲模式顯著的偏癱患者軀干后傾與下肢屈曲模式同時發生時很容易跌倒。此外,周圍神經損傷導致的下肢屈肌肌力低下者,在擺動期軀干也會因代償而后傾。無論導致后傾的原因如何,其結果都是利用反向負荷模式完成的動作。因此,為了矯正步態應進行軀干后傾的抑制訓練。

編輯課件37(二)軀干后傾編輯課件12(三)軀干側傾軀干側傾是由于一側下肢于支撐中期軀干與髖外展肌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對側下肢髖關節內收受限時,利用反向負荷而引起的代償動作。這種異常的動作模式很容易使下肢盡快的完成擺動,雙足著地以確保平衡。這也是不行中健側擺動期(邁步相)變短的主要原因之一。與軀干前傾相比,側傾更容易發生。但是,如果患者能單腿站立保持側方平衡,軀干側傾的情況就會減少。

(四)下肢的支撐性支撐期膝關節的穩定性問題非常重要,因此要強化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的肌力訓練。以及加強下肢整體穩定性的旋轉功能的訓練。支撐后期,體重向拇趾移動,足向外翻方向旋轉。此時如果下肢不能出現對抗旋轉的活動,就會引起膝內翻。下肢外旋功能減弱或散失導致下肢支撐期穩定性下降,在下肢以屈曲模式占優勢的偏癱患者中常見。膝關節僅僅具有防止折膝的伸展力也不能獲得膝關節的穩定性。因此,通過髖關節外旋肌群的活動,防止膝內翻是提高下肢支撐性的非常重要的訓練內容。編輯課件38(三)軀干側傾編輯課件13注意事項

1患者往往對上,下肢的活動非常重視,什么部位不能運動心里很清楚。但是,患者對軀干的活動缺乏理解,例如:哪些運動模式是異常的,哪些運動時代償動作,哪些動作應該予以抑制等。因此,凡是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問題都應該充分理解,并且制定計劃,作為訓練的目標。

2在日常生活中,以步行作為目的的動作的情況是很少的,因此在治療中不能僅限于訓練場地的步行,還應在生活的環境中練習。既要設計出使患者精力集中的步行訓練,也要特意的設計成使患者精力分散的訓練情況,如一邊拍球一邊行走,按節拍器變化的節奏行走等。同時治療師也應該對異常步態進行全面的分析,重視步行中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訓練。

3步態矯正是基本功能與綜合能力相結合的訓練,不能片面的強調任何一個方面。編輯課件39注意事項編輯課件14臨床特點

1平行杠內重心轉移良好

2可以維持單腿站立

3具有骨盆運動控制能力

4立位下肢分離運動充分康復目標

1拄拐獨立步行

2徒手獨立步行

3室內獨立安全步行

4上下階梯

5復雜地面的獨立步行

6室外獨立步行編輯課件40臨床特點編輯課件15訓練方法1平行杠內步行訓練首先將平行杠高度調節在與患者股骨大轉子相同的位置。步行模式一般采用兩點支撐步行。患者立于平行杠內,伸出健手握住平行杠,向前邁出患足,利用健手,患足兩點支撐邁出健足。即健手——患足——健足,按三個動作的程序練習,同時注意握杠的手從握杠變為扶杠再變成手指伸展用手掌按壓平行杠。步幅也應從小到大,即從不超過患足的“后型”到與患足平齊的“平型”最后為超過患肢的“前型”,為過渡到拄拐步行打好基礎。2拄拐步行訓練

當在平行杠內步行穩定后應轉換為拄拐步行,具體方法與平行杠內步行相同。區別在于平行杠是穩定的支持物,患者用健手抓握平行杠可以向前后,左右,上下各個方向用力,以保持身體平衡,而手杖穩定性差,只能向下按壓。因此,必須使平衡功能良好,步行穩定的患者才能轉為拄拐步行訓練。常采用的方式有:仗——患足——健足,杖患足——健足兩種。健側足跨步的大小可分為前型,后型,平型。手杖也可根據穩定性從大到小依次分為肘拐,四腳拐,手杖三種。訓練中還要注意重點練習步行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提高耐力和速度。編輯課件41訓練方法編輯課件163控制雙肩步行訓練治療師位于患者身后,雙側輕輕搭在患者肩上(拇指在后,四指在前)當患肢處于支撐期,健側下肢擺動時,在足跟著地前肩胛骨向后方旋轉,可以防止足外旋。當患肢處于擺動期時,治療師誘發患者雙上肢呈對角線方向有節奏地自然擺動可使軀干旋轉,為出現正常步態創造條件。4控制骨盆步行訓練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骨盆兩側,用拇指或掌根抵住臀部,使髖關節伸展,骨盆后傾。在健側下肢處于擺動期時,治療師協助將體重轉移到患足,防止膝關節過伸展,并維持患肢穩定的支撐,同時協助患者將重心緩慢地向前方移動。當患側下肢處于擺動期時,髖,膝關節放松,足跟向內側傾斜,即髖關節外旋。治療師將患者骨盆向前下方加壓,防止骨盆上抬,并協助其向前方旋轉。

編輯課件423控制雙肩步行訓練編輯課件175特殊步行訓練(1)向患側橫向邁步訓練治療師立于患側,一手置于患側腋窩,使患側軀干伸展,另一手置于健側骨盆,使患者身體重心移向患肢,然后囑患者健側下肢從患肢前方橫向邁出。患側下肢從健側下肢后方,向患側方邁出。治療師可用旋轉患側軀干和骨盆的方法協助動作的完成,當步行能力改善時,逐漸減小旋轉的角度。當患者能控制骨盆和下肢時,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肩部,根據患者的能力給與輔助,或施加外力破壞患者的平衡以增加步行難度。(2)向健側橫向邁步訓練治療師一手置于患側骨盆,另一手放在健側肩部,前者協助調整軀干的姿勢,后者協助身體重心的轉移。令患側下肢在健側下肢前方橫向邁步,邁出的患足要與健足平行(足尖方向一致)。再將健側下肢向健側方向邁出。治療師也可將雙手置于骨盆處,協助控制身體的平衡和重心的轉移,用上肢協助患者控制軀干的伸展。(3)倒退步訓練患者一手扶于治療臺上,將患側下肢放松,由治療師輔助,將膝關節,踝關節屈曲向后方邁一小步。如此反復練習,當無抵抗感時,指示患者健手離開治療臺,獨立完成,治療者的輔助力量逐漸減小。健側,患側交替練習,達到稍加輔助就可完成的水編輯課件435特殊步行訓練編輯課件18

平時,開始學習倒退步行,治療師一手置于下腹部使軀干前屈,另一手置于骨盆的后面保持骨盆水平,并將重心向后誘導。6上下階梯訓練上階梯訓練的要領是先練“兩足一階法”

(1)健手抓住扶手(2)健足上臺階(3)利用健手與健足將身體重心引向上一層臺階(4)患側下肢盡量以內收內旋的狀態上抬,與健足站到同一層臺階上(5)治療師在患者身后予以保護。當患者熟練掌握后,或為了練習重心轉移,患側支撐等,可訓練“一足一階法”,方法同上。區別是患足不與健足站在同一層臺階上,治療師的輔助重點是協助患肢上抬得正確模式及患肢支撐的穩定性。下階梯訓練的要領是先練習“兩足一階”法(1)健手握住前下方的扶手(2)利用健側手足支撐身體,患足先下一層臺階(3)再將健足下到與患足同一層臺階上(4)治療師在患者前方予以保護。患者熟練掌握后,同樣可以訓練一足一階法。編輯課件44平時,開始學習倒退步行,治療師一手置于下腹部使軀步行輔助具及其使用訓練步行輔助具的種類(一)拐杖手杖(T型或問號型手杖,三足手杖,四足手杖)前臂支撐型拐杖(又稱肘拐)肱三頭肌支撐拐(又叫上臂拐)腋窩支撐型拐杖(又叫腋拐)(二)助行器(助行架和助行車)編輯課件45步行輔助具及其使用訓練步行輔助具的種類編輯課件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