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第03章-社會保障理論smm課件_第1頁
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第03章-社會保障理論smm課件_第2頁
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第03章-社會保障理論smm課件_第3頁
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第03章-社會保障理論smm課件_第4頁
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第03章-社會保障理論smm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保障學》第3章社會保障理論宋明岷上海金融學院/保險學院/社會保障系課件郵箱:shebaoshfc2008@郵箱密碼:shebao20081/24《社會保障學》第3章社會保障理論宋明岷1/24本章教學要求學習目標:了解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知悉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過程掌握主要社會保障理論的學術觀點熟悉馬克思主要社會保障理論關鍵概念:福利經濟學新歷史主義凱恩斯主義理論2本章教學要求學習目標:2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3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禮運》中記載了中國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的設想。我國歷史上的官吏都有退休制度,最早是“世卿世祿”,到漢代形成了較完善的退休制度,稱為“致仕”。對于自然災害,各個朝代實行“荒政”,主要措施是賑濟、調粟、養恤和除害等。4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4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在國外在古巴比倫,國家就開始征收供救災之用的賦稅。在古希臘,社會設“公共柜”,積攢余錢作為戰時傷亡的撫恤費中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的城市出現各種行業的協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提出了人道主義、民主、平等和人權等口號。5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5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初表現為慈善或恩賜思想如建立孤兒院、濟貧院、發放救濟金等主要是解決貧困問題其次表現為平等或公平思想這種思想比慈善或恩賜思想更加進步,層次更高。平等或公平思想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理論基礎;6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初表現為慈善或恩賜思想6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后表現為空想社會主義這種思想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被理性化的與社會保障思想。《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千年王國》空想社會主義中的一些思想則發展為社會保障理論的一部分,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實踐。7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后表現為空想社會主義7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8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出現時間: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理論盛行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理論代表人物:德國學者古斯塔夫·斯穆勒等理論的學術立場:反對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自由主義,也反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折中主義主張。9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出現時間:9一、新歷史主義理論主要觀點:國家的職能不僅在于安定國內秩序和發展國家軍事力量,還應當具備管理經濟的職能。國家的法律法規至上,并決定著經濟的發展。解決經濟問題應當同倫理道德相聯系。當時德國最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是勞工問題。國家應當通過立法建立起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一系列社會政策措施。10一、新歷史主義理論主要觀點:10一、新歷史主義理論政策主張:強化國家職能,國家應當直接干預和控制經濟生活。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應當建立在法律和法規的基礎之上。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僅局限于滿足物質需要,而且應當滿足道德和倫理的需要。制定“全國最低生活標準”。擴大對工人的損失補償標準。支持老年人年金制度。改善住房條件。增加教育設施等。11一、新歷史主義理論政策主張:11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影響:在新歷史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德國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保險制度,標志著人類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式誕生。新歷史主義理論處處維護剛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是德國率先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的理論依據。新歷史主義理論長期以來是英國工黨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新歷史主義理論對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綱領也發生過深遠影響。12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影響:12二、舊福利經濟學形成時間: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CecilPigou)代表著作:《福利經濟學》(1920)《產業變動論》(1926)《財政學研究》(1928)理論評價:福利經濟學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基本和重要的理論基礎。13二、舊福利經濟學形成時間:13二、舊福利經濟學理論觀點:社會的經濟福利是組成社會的元素,個人福利是個人滿足的總和影響經濟福利的因素一是國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情況。低收入階層的貨幣邊際效用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邊際效用不同14二、舊福利經濟學理論觀點:14二、舊福利經濟學政策主張:把收入從相對富裕的人轉移到相對貧困的人手中,提高窮人實際收入的絕對份額。建立社會福利設施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實行收入均等化,增大經濟福利理論評價: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使得西方經濟學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國民福利方面,使增加社會福利成為經濟增長追求的目標,其理論成為后來西方福利國家制定社會保障政策的依據。其理論存在諸多漏洞,引起經濟學家的質疑和爭論。15二、舊福利經濟學政策主張:15三、新福利經濟學產生時間:20世紀30年代后代表學者:羅賓斯、希克斯、卡爾多、薩繆爾森新福利經濟學對舊福利經濟學的繼承和批判:否定收入再分配論點,提出了補償原則基數效用論存在缺陷,提出序數效用論要增進社會福利就必須進行社會變革,但是變革會產生受益者和損失者。16三、新福利經濟學產生時間:16三、新福利經濟學卡爾多補償原則根據帕累托最優理論,國家應通過財政、價格、稅收等政策,讓變革的受益者補償受損者使變革的受損者保持原有的福利水平變革的受益者在補償受損者之后仍有剩余,福利水平高于變革之前結果是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在變革和補償之后提高,變革值得肯定。17三、新福利經濟學卡爾多補償原則17三、新福利經濟學希克斯的“假定補償”原則不需要變革的受益者對受損者進行補償只要增加的福利超過減少的福利,變革就是可取的。由于經濟變革經常發生,此次變革的受損者可能是下次變革的受益者,長期來看,變革的受損者都會得到補償。只要變革以提高效率為導向并且每次變革都能提高生產效率,經過足夠長時間后,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都會提高。18三、新福利經濟學希克斯的“假定補償”原則18四、凱恩斯主義理論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代表人物: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代表著作: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理論作用:提出了一套對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該主張成為“二戰”后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由于主張政府對經濟干預,因此,凱思斯理論被作為官方經濟學,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正統理論。19四、凱恩斯主義理論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19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理論觀點: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它直接表現為有貨幣支付的需求和能力。經濟蕭條和危機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只有擴大總需求,刺激總供給,從而增加就業機會,才能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20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理論觀點:20四、凱恩斯主義理論政策主張:經濟蕭條時期,要擴大總需求,除了鼓勵私人消費和通過稅收政策鼓勵資本家投資,擴大中央銀行信用等措施之外,政府還要積極干預經濟,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應直接興辦公共工程,以增加有效需求和就業機會;擴大社會福利設施,增加消費傾向,以達到足夠的總需求和充分就業。提出建立累進稅制和最低工資制等觀點。21四、凱恩斯主義理論政策主張:21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的形成:1941年,英國戰時聯合政府經國會同意,設立“社會保險及相關事業委員會”由倫敦經濟學院院長威廉?亨利?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出任主席,研究英國福利政策的改革。貝弗里奇于1942年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保險及相關服務》研究報告,通常簡稱貝弗里奇報告。22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的形成:22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簡介:貝弗里奇著眼于重建戰后和平,使英國永獲安全感的長遠安排,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制定了對英國全體公民實行福利制度的指導原則,設計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整套福利措施。制定了一個以社會保險制為核心的全面的社會保障計劃。報告的影響:對英國乃至西方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福利國家論。23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簡介:23五、貝弗里奇報告目標:消除貧困、疾病、骯臟、無知和懶散五大社會病害主要內容:第一,凡有收入的英國公民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險,參加者按全國統一的標準交納保險費,按統一標準享受有關福利,而不問其收入多少。這就是社會保障的所謂“普遍性”原則。第二,改分散的管理制度為全國統一的制度。24五、貝弗里奇報告目標:24五、貝弗里奇報告主要內容:第三,按照這一制度所發放的救濟與津貼應使領取人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享受社會保障的時間以本人需要為準,不受其他限制。第四,社會保險的范圍應包括全體有收入的公民,其內容應包括他們生活需要的各個主要方面。第五,因為沒有收入而不能交納國民保險費,無權享受國民保險待遇的人,由國家制定國民補助法,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活水平達到國民最低生活標準。25五、貝弗里奇報告主要內容:25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26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滿足人的需要是人們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這一基本觀點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礎之一。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條件下,通過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得到的。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產生和滿足人的需要,決定人的本質的需要是社會性的需要,即人的需要是相互得到滿足的。27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滿足人的需要是人們進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需要的層次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經濟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的層次由低到高在低層次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之后,才能發展到較高層次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繼續存在,只是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作用減低而已。28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28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馬克思關于社會產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確了社會保障基金需要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來建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總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首先應該扣除以下幾部分。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部分;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29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馬克思關于社會產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社會總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應該扣除的部分:第三,用來償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就是現在屬于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剩下來的社會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中扣除幾項。第一,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險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定的基金,如官辦濟貧事業。。30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社會總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應該扣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終歸結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大部分。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調節社會成員的收入,保障最低生活需要,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不平等,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良性運行。國民收入積累基金消費基金社會消費基金個人消費基金擴大再生產基金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基金社會后備基金31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終歸結三、“兩種生產”理論社會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中心內容勞動力再生產(人口生產)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因為勞動力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承擔者。兩者的關系物質資料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相輔相成,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兩種再生產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社會才能協調發展。32三、“兩種生產”理論社會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32三、“兩種生產”理論社會保障同物質資料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物質生產是社會保障的經濟基礎,人口生產同社會保障存在著重要聯系。在勞動力基本停留在簡單再生產時,家庭負擔勞動力(人口)再生產的一般費用,勞動者在遇到喪失生活來源的風險時,主要依靠家庭保險度過。產業革命后的工業化社會,生產社會化,家庭已不能承受為了確保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能夠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勞動力在其生命歷程中經受的風險,必須通過社會保障來保證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進程的順利進行。33三、“兩種生產”理論社會保障同物質資料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之本章小結社會保障思想的三種表現:慈善或恩賜的思想、平等或公平思想、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在新歷史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建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舊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新福利經濟學的兩大補償原則:卡爾多補償原則和希克斯假定補償原則34本章小結社會保障思想的三種表現:慈善或恩賜的思想、平等或公平本章小結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指導理論:凱恩斯主義理論提出政府要干預經濟英國二戰后基于貝弗里奇報告宣稱建立福利國家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滿足人的需要理論、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兩種生產理論35本章小結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指導理論:凱恩斯主義理本章課后題簡答題德國新歷史學派是否認同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觀點?簡要總結舊福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新福利經濟學與舊福利經濟學的理論分歧是什么?面對美國的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理論開出的“藥方”是怎樣的?簡述貝弗里奇報告的內容與影響。36本章課后題簡答題36《社會保障學》第3章社會保障理論宋明岷上海金融學院/保險學院/社會保障系課件郵箱:shebaoshfc2008@郵箱密碼:shebao200837/24《社會保障學》第3章社會保障理論宋明岷1/24本章教學要求學習目標:了解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知悉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過程掌握主要社會保障理論的學術觀點熟悉馬克思主要社會保障理論關鍵概念:福利經濟學新歷史主義凱恩斯主義理論38本章教學要求學習目標:2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39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禮運》中記載了中國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的設想。我國歷史上的官吏都有退休制度,最早是“世卿世祿”,到漢代形成了較完善的退休制度,稱為“致仕”。對于自然災害,各個朝代實行“荒政”,主要措施是賑濟、調粟、養恤和除害等。40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4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在國外在古巴比倫,國家就開始征收供救災之用的賦稅。在古希臘,社會設“公共柜”,積攢余錢作為戰時傷亡的撫恤費中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的城市出現各種行業的協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提出了人道主義、民主、平等和人權等口號。41一、社會保障思想溯源社會保障的思想淵源很早5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初表現為慈善或恩賜思想如建立孤兒院、濟貧院、發放救濟金等主要是解決貧困問題其次表現為平等或公平思想這種思想比慈善或恩賜思想更加進步,層次更高。平等或公平思想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理論基礎;42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初表現為慈善或恩賜思想6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后表現為空想社會主義這種思想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被理性化的與社會保障思想。《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千年王國》空想社會主義中的一些思想則發展為社會保障理論的一部分,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實踐。43二、社會保障思想的表現最后表現為空想社會主義7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44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出現時間: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理論盛行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理論代表人物:德國學者古斯塔夫·斯穆勒等理論的學術立場:反對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自由主義,也反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折中主義主張。45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出現時間:9一、新歷史主義理論主要觀點:國家的職能不僅在于安定國內秩序和發展國家軍事力量,還應當具備管理經濟的職能。國家的法律法規至上,并決定著經濟的發展。解決經濟問題應當同倫理道德相聯系。當時德國最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是勞工問題。國家應當通過立法建立起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的一系列社會政策措施。46一、新歷史主義理論主要觀點:10一、新歷史主義理論政策主張:強化國家職能,國家應當直接干預和控制經濟生活。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應當建立在法律和法規的基礎之上。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僅局限于滿足物質需要,而且應當滿足道德和倫理的需要。制定“全國最低生活標準”。擴大對工人的損失補償標準。支持老年人年金制度。改善住房條件。增加教育設施等。47一、新歷史主義理論政策主張:11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影響:在新歷史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德國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會保險制度,標志著人類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式誕生。新歷史主義理論處處維護剛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是德國率先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的理論依據。新歷史主義理論長期以來是英國工黨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新歷史主義理論對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綱領也發生過深遠影響。48一、新歷史主義理論理論影響:12二、舊福利經濟學形成時間: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CecilPigou)代表著作:《福利經濟學》(1920)《產業變動論》(1926)《財政學研究》(1928)理論評價:福利經濟學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基本和重要的理論基礎。49二、舊福利經濟學形成時間:13二、舊福利經濟學理論觀點:社會的經濟福利是組成社會的元素,個人福利是個人滿足的總和影響經濟福利的因素一是國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情況。低收入階層的貨幣邊際效用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邊際效用不同50二、舊福利經濟學理論觀點:14二、舊福利經濟學政策主張:把收入從相對富裕的人轉移到相對貧困的人手中,提高窮人實際收入的絕對份額。建立社會福利設施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實行收入均等化,增大經濟福利理論評價: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使得西方經濟學界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國民福利方面,使增加社會福利成為經濟增長追求的目標,其理論成為后來西方福利國家制定社會保障政策的依據。其理論存在諸多漏洞,引起經濟學家的質疑和爭論。51二、舊福利經濟學政策主張:15三、新福利經濟學產生時間:20世紀30年代后代表學者:羅賓斯、希克斯、卡爾多、薩繆爾森新福利經濟學對舊福利經濟學的繼承和批判:否定收入再分配論點,提出了補償原則基數效用論存在缺陷,提出序數效用論要增進社會福利就必須進行社會變革,但是變革會產生受益者和損失者。52三、新福利經濟學產生時間:16三、新福利經濟學卡爾多補償原則根據帕累托最優理論,國家應通過財政、價格、稅收等政策,讓變革的受益者補償受損者使變革的受損者保持原有的福利水平變革的受益者在補償受損者之后仍有剩余,福利水平高于變革之前結果是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在變革和補償之后提高,變革值得肯定。53三、新福利經濟學卡爾多補償原則17三、新福利經濟學希克斯的“假定補償”原則不需要變革的受益者對受損者進行補償只要增加的福利超過減少的福利,變革就是可取的。由于經濟變革經常發生,此次變革的受損者可能是下次變革的受益者,長期來看,變革的受損者都會得到補償。只要變革以提高效率為導向并且每次變革都能提高生產效率,經過足夠長時間后,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都會提高。54三、新福利經濟學希克斯的“假定補償”原則18四、凱恩斯主義理論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代表人物: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代表著作: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理論作用:提出了一套對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該主張成為“二戰”后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的理論依據。由于主張政府對經濟干預,因此,凱思斯理論被作為官方經濟學,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正統理論。55四、凱恩斯主義理論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19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理論觀點: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它直接表現為有貨幣支付的需求和能力。經濟蕭條和危機的根本原因有效需求不足只有擴大總需求,刺激總供給,從而增加就業機會,才能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56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理論觀點:20四、凱恩斯主義理論政策主張:經濟蕭條時期,要擴大總需求,除了鼓勵私人消費和通過稅收政策鼓勵資本家投資,擴大中央銀行信用等措施之外,政府還要積極干預經濟,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應直接興辦公共工程,以增加有效需求和就業機會;擴大社會福利設施,增加消費傾向,以達到足夠的總需求和充分就業。提出建立累進稅制和最低工資制等觀點。57四、凱恩斯主義理論政策主張:21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的形成:1941年,英國戰時聯合政府經國會同意,設立“社會保險及相關事業委員會”由倫敦經濟學院院長威廉?亨利?貝弗里奇(WilliamBeveridge)出任主席,研究英國福利政策的改革。貝弗里奇于1942年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保險及相關服務》研究報告,通常簡稱貝弗里奇報告。58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的形成:22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簡介:貝弗里奇著眼于重建戰后和平,使英國永獲安全感的長遠安排,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制定了對英國全體公民實行福利制度的指導原則,設計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整套福利措施。制定了一個以社會保險制為核心的全面的社會保障計劃。報告的影響:對英國乃至西方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福利國家論。59五、貝弗里奇報告報告簡介:23五、貝弗里奇報告目標:消除貧困、疾病、骯臟、無知和懶散五大社會病害主要內容:第一,凡有收入的英國公民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險,參加者按全國統一的標準交納保險費,按統一標準享受有關福利,而不問其收入多少。這就是社會保障的所謂“普遍性”原則。第二,改分散的管理制度為全國統一的制度。60五、貝弗里奇報告目標:24五、貝弗里奇報告主要內容:第三,按照這一制度所發放的救濟與津貼應使領取人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享受社會保障的時間以本人需要為準,不受其他限制。第四,社會保險的范圍應包括全體有收入的公民,其內容應包括他們生活需要的各個主要方面。第五,因為沒有收入而不能交納國民保險費,無權享受國民保險待遇的人,由國家制定國民補助法,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活水平達到國民最低生活標準。61五、貝弗里奇報告主要內容:25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思想淵源62第三章社會保障理論第二節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第三節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滿足人的需要是人們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這一基本觀點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理論基礎之一。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條件下,通過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得到的。人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產生和滿足人的需要,決定人的本質的需要是社會性的需要,即人的需要是相互得到滿足的。63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滿足人的需要是人們進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需要的層次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經濟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的層次由低到高在低層次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之后,才能發展到較高層次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繼續存在,只是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作用減低而已。64一、滿足人的需要理論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28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馬克思關于社會產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確了社會保障基金需要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來建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總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首先應該扣除以下幾部分。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部分;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65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馬克思關于社會產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二、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社會總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應該扣除的部分:第三,用來償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就是現在屬于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剩下來的社會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中扣除幾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