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高 輝)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_第1頁
12(高 輝)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_第2頁
12(高 輝)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_第3頁
12(高 輝)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_第4頁
12(高 輝)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集體制作第12講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主要內容一、良好的開端二、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曲折三、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與成就一、良好的開端

(一)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

“第二次結合”(二)早期探索的積極進展(三)轉折——全黨整風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一)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背景國內: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全新課題。

國際:

A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秘密報告《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B波蘭事件、匈牙利事件的發生

提出第二次結合的問題“問題在于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什么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4月4日

(二)早期探索的積極進展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1.《論十大關系》的提出

《論十大關系》的意義: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作了理論準備。毛澤東回顧說,“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

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政治報告》;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鄧小平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2.中共“八大”——正確路線的制定大會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些論述,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以后黨確定正確路線的基本依據。

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要從國家的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管理體制方面,要求適當擴大地方管理權限,并調整一些經濟管理體制。

肯定陳云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國家與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和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個體經營、自由生產和自由市場作為補充。

在政治關系方面,強調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展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指導方針,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這期間,自由市場一度活躍,個體工商戶有明顯增長,其中還出現人們稱之為“地下工場”的較大的個體戶手工業和手工工場。1956年12月毛澤東提出:地下工廠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場、有原料,這樣的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劉少奇認為“地下工場”對人民有利,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周恩來提出:主流是社會主義,小的給些自由,這樣可以幫助社會主義的發展。

從借鑒斯大林的錯誤和波匈事件的歷史教訓入手,總結自己的經驗,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就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著重思考的重大課題。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提出

兩類矛盾的內容: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兩類矛盾的性質: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是性質不同的兩類矛盾,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兩類矛盾的解決方法。敵我之間的矛盾是分清敵我的問題,用專政的方法解決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問題,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概括為一個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指出:由于黨在全國范圍內處于執政地位,有必要在全黨進行一次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1.全黨整風(三)轉折——全黨整風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根據中共中央的設想,這次整風應當是一次既嚴肅認真又和風細雨的思想教育運動,是一次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自我教育運動,通過發動群眾向黨員和黨的各級組織提意見,幫助黨來糾正官僚主義等問題。這場運動采取開門整風的形式。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機構、文化藝術單位的黨組織紛紛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和小組會,聽取黨內外群眾的意見。迅速在全社會形成一個“鳴放”的高潮。

6月8日,中央發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黨內指示,《人民日報》發表《這是為什么?》的社論。大規模的反右派斗爭開始進行。2.反右派斗爭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的嚴重后果之一,是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和社會階級關系狀況的分析,使黨的指導思想開始出現“左”的偏差。毛澤東在1957年10月至11月間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八大二次會議正式肯定這一論斷。這就改變了八大一次會議關于我國社會階級關系的正確分析,成為后來黨在階級斗爭問題上屢犯擴大化錯誤的理論根源。二、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曲折

(一)“大躍進及其糾正(二)人民公社——失敗的實驗(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大躍進”運動從1957年底開始發動,1958年全面展開。“大躍進”是一場違反科學的狂熱的群眾運動。它的發起緣于一句口號—“超英趕美”1.大躍進運動的發起(一)“大躍進及其糾正“超英趕美”從中共領導人的思想上來說是由來已久的。究其歷史原因,在于近百年中國發展的歷史就是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欺侮和侵略的歷史,這就容易使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落后就要挨打,要振興中華就必須要在短時間里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1957年11月毛澤東訪問莫斯科的時候,在當時召開的81個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上,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要用15年趕超美國。這時毛澤東就說了,我們中國在人口上是個大國,政治上是個大國,但經濟上還是個小國,你們蘇聯15年趕超美國,那么我們要能趕超第二個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就行了。(1)農業“大躍進”——浮夸風、虛報風驟起。1958年大躍進最初的狂熱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煽動起來的。原因之一,就是從1949年建國以后,通過土地改革以及農業合作化,整個國民經濟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所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信任度非常高。原因之二,就是經過1955年的農業合作化高潮后,農民土地都成了集體的了,盡管有一點自留地,但是主要是靠集體,這種情況下,農民是上邊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干。毛澤東在1955年冬天找各省省委書記進行討論,到1956年時,正式擬定出一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四十條的核心就是一個關于糧食增產的規劃;當時提出的目標是:黃河以北畝產糧食要達到400斤,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畝產要達到500斤,長江以南畝產糧食要達到800斤,簡稱就叫做“四、五、八”規劃。群眾的狂熱是怎么樣被煽動起來的?

農村的發展究竟應該怎么搞?1957年冬季,全國范圍掀起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冬季農業生產高潮,“大躍進”運動的序幕由此拉開。當時動員農民的力量,最初是幾百萬,然后發展到幾千萬。有的省一天出去的勞動力就可達到1000多萬。安徽、河南最突出。農田水利建設中的豪言壯語“山硬硬不過決心,山高高不過腳心”。

“保水保土如保命,治山治溝如治家”。“要使九百一十三個山頭,一個一個地向人民低頭”。(河南禹縣)“男女老少齊出征,為完成二十七萬土方干的兇,青年勁頭賽趙云,壯年力氣賽武松,少年兒童年像羅成,老人干活似黃忠,干部策劃勝諸葛,婦女賽過穆桂英”。(河南滎縣王溝農業社)“清早上地滿天星,晚間歸來雞叫聲”。“抓晴天,搶陰天,小風小雪是好天,汽燈底下是白天,爭取一天當兩天”。那么要達到一個什么目標呢?

“不靠老天靠自家,興修水利戰勝它;就是老天不下雨,也叫禾苗出嫩芽”。目標就是要改天換地。這個改天換地的目標,不僅群眾這么說,領導也這么說。毛澤東就曾在成都會議上提出,“我們要苦戰三年改變面貌”。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表決心說河南要苦戰一年改變面貌。毛主席說,“你提這個口號倒是可以,但是咱們不要宣傳。也不要登報,內部可以通報。像土改一樣,開始不要登報,告一段落再登。大家搶先,會搞得天下大亂,實干就是了。各省不要一陣風,說河南一年,大家都一年,說河南第一,各個省都要爭第一,那就不好,總得有個第一,‘狀元三年一個,美人千載難逢’。可以讓河南試驗一年,讓河南當狀元。如果河南靈了,明年各省再來一個運動,大躍進。豈不更好”。見諸報端的高產衛星一個個騰空而起:6月8日:河南省遂平縣畝產小麥2105斤6月9日:湖北省谷城縣畝產小麥2357斤6月12日:河南省遂平縣畝產小麥3530斤6月16日:湖北省的谷城縣畝產小麥4353斤7月23日:河南省西平縣農業社畝產小麥是7320斤9月22日:青海蹇什克農場畝產小麥8585斤9月1日:河北省徐水小麥畝產120000斤稻堆稻堆堆得圓又圓,社員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湊上太陽吸袋煙。大躍進時代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

“以糧為綱,全面發展”;

“以鋼為綱,帶動一切”(薄一波) “超英趕美平常事。”(群眾)

“踏翻地球頂破天。”(群眾)(2)工業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貽害無窮趕超英國的時間表,十五年很快變成十年,再變成七年、然后變成五年,最后變成兩年。首先就是冶金工業部的計算。1957年我國的鋼產量是535萬噸,而英國是2300~2500萬噸。部長王鶴壽帶人計算,得出十年趕超英國的數據。不僅是冶金部一家,其他各個部也都在計算,比如說化工部,還有水電部、鐵道部都紛紛在各自進行計算。我們這個部門,什么時候趕超英國,可以說,不約而同的都提出了一個十年實現超過英國的時間。1958年3月20日,中共河南省封丘縣委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報告,介紹了河南北部封丘縣的應舉農業社,依靠集體力量,戰勝自然災害,改變落后面貌的事跡。看了報告后,4月15日毛澤東以十分興奮的心情和飽含激情的筆調,親自寫了一篇短文叫《介紹一個合作社》文中他寫道:“‘一個苦戰兩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這篇文章值得一讀。共產主義精神在全國蓬勃發展。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由此看來,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面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除了黨的領導之外,六億人口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干勁大。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像現在這樣精神振奮,斗志昂揚,意氣風發。”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在這次會議上,對1958年的鋼產量又有進一步的提高,就是由原來定的700萬噸,提高到800萬噸或850萬噸。所以這個時候毛又說,我們現在應該掌握一個基本的口徑,就是要7年趕英,15年趕美。6月19日毛澤東問王鶴壽,我們57年是535萬噸,我們今年能不能翻一番啊!王鶴壽就說,我們布置一下看吧!這樣就出來了一個1070數字,即1958年要完成1070萬噸鋼產量的指標。那么1070萬噸鋼鐵指標怎么來實現?9000萬人上山大煉鋼鐵。“鋼鐵元帥升帳”。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8月31日結束,9月1日發表了一個會議公報,題目叫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斗”。1070萬噸鋼鐵的任務具體怎么落實呢?當時采取的是攤派的辦法。所以從公報發表以后,各地土高爐紛紛上馬,數字急劇上升。8月底是17萬座,9月底是60萬座,10月底是幾百萬座;相應的勞動力也是不斷上升,幾十萬增加到幾百萬,9月底增加到5000多萬,10月底增加到6000多萬,到年底達到9000多萬。

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萬噸9000萬噸3000萬噸大躍進時期的煉鋼指標1070萬噸山西省故縣“小土群”一角(3)各行各業的大躍進哲學社會科學界、文藝界、教育界等各行各業都在不顧國情地搞大躍進。紛紛定躍進的計劃和指標。高等學校的科研也在大躍進清華、北大自稱半個月內完成的科研項目超過了過去三年科研項目的總和,其中尖端科學有5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58年八大二次會議后,8月10日開始,南開黨委領導4000多名師生,掀起群眾性的大搞科學研究、大辦工廠的高潮。第一夜就提出2000多個科研項目。南開師生提出了“與火箭爭速度,和日月比高低”的口號,從8月11日到25日(2周),共完成研究工作165項,其中理科各系試制成功屬于全國第一次生產的產品30多種,達到“國際水平”的19種,“世界獨創”的2種。(《光明日報》1958.9.30“南開大學科學研究之花怒放”)。不到一個月,《人民日報》報道說,南開大學僅在45天中就完成了1761個科學研究項目,其中575項已趕上或超過國際水平。該校制成的離子交換劑更是了得,“它能使海水變為淡水,由海水中提取黃金,提煉稀有元素,凈化工廠廢水……在醫學和國防上也有很大用處”。深耕細作產量高,一顆玉米穿云霄,順著梯子往上爬,半月才到玉米腰。1958年民歌描述的豐收景象:稻粒趕黃豆,黃豆象地瓜,芝麻賽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象山芋,山芋趕地瓜,一幅豐收圖,躍進農民畫。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冬瓜比人大58年2-3月份開始掀起,到9月,河南、山西、江蘇、廣東、湖南等很多省就宣布基本掃除文盲。同時,全國農村還出現一股大辦紅專大學的熱潮。1958年全國正規高校在數量上也來了一個大躍進。

58年6月劉少奇在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指示中指出:“縣辦大學,將來勢必每個縣有一所大學,準備十年達到這個目的。現在是否給每個縣派一個、兩個、或幾個大學生,這樣學校就可以辦起來了。世界上第一個辦大學的總不是大學生吧?現在有一個大學生,大學就應該好辦了。一個縣,既辦了大學就要辦高中;既辦了高中,就要辦初中,既辦了初中,就要普及小學。”據不完全統計,從這年的4月到5月底,全國17個省市新辦大學、專科學校達130多所。2.糾“左”及“反右傾”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我們黨先后召開了兩次鄭州會議和八屆六中全會、八屆七中全會,毛澤東提出并要求糾正已經覺察到的“左”的錯誤。但是,由于對錯誤的嚴重性還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糾“左”的努力,還局限在堅持“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左”的指導思想的大框架內,因而形勢并沒有根本好轉。國防部長彭德懷1958年12月16日,回到家鄉烏石,后到韶山,又到平江縣。發現糧食數字弄虛作假。湖南鄉親們希望他能向中央反映意見。湖南平江縣一位傷殘老紅軍的一首詩:

谷撒地,薯葉枯,青壯勞力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請為人民鼓嚨胡!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廬山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總的形勢是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根本問題是經濟工作中的平衡問題。他要求大家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前提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動員全黨完成1959年的大躍進任務。廬山會議廬山會議與糾“左”進程的中斷

先糾左,后反右傾7月14日,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信陳述意見。他在肯定1958年成績的基礎上,著重指出大躍進以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嚴重問題及其原因。廬山會議7月16日,毛澤東批示將彭德懷的信印發與會全體同志。政治局候補委員、外交部副部長張聞天、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黃克誠、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等分別在小組會上發言,明確表示支持彭德懷信中的基本觀點。7月23日,毛澤東在大會講話中對彭德懷等人的不同意見進行了批駁,認為是右傾的表現。8月2日至16日舉行黨的八屆八中全會通過決議,認定彭、黃、張、周犯了“具有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性質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隨即在全黨范圍內展開大規模的“反右傾”斗爭。

后果:

廬山會議及全黨范圍的反右斗爭,中斷了糾左,使我們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60年國民經濟已經出現嚴重困難,但各行各業仍在掀起新的躍進高潮。這一年,蘇聯決定的撤走在中國的全部專家。毛澤東表示:“手中沒有一把米,叫雞都不來,我們處在被輕視的地位,就是鋼鐵不夠。……資本主義國家看不起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也不給技術,憋一口氣有好處。”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全國大煉“爭氣鋼”。指標一再提高。結果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大幅下降,糧油蔬菜食品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陳伯達在1958年6月底在北大有一個演講叫“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其中就傳達了毛澤東的一個思想。

他說“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向應該是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農、商、學、兵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演講稿在7月1日他主編的《紅旗》雜志上發表。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

1958年8月29日北戴河會議,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最后北戴河會議《公報》上講到: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的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動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決議》在9月10日《人民日報》全文登載。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全國74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為2.6萬多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其基本特點被概括為“一平二調”、“一大二公”。所謂“一平”,是指平均主義(大鍋飯)的供給制和食堂制。所謂“二調”,是指對生產隊的勞力和財物無償調撥。所謂“一大”,就是指第一規模大,原來一二百戶規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被合并為擁有四五千戶甚至一兩萬戶的人民公社;所謂“二公”,就是指第二公有化程度高,原來經濟條件各不相同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被合并以后,主要財產歸人民公社所有,收入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和分配。

人民公社嚴重地脫離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調”之風泛濫,損害了廣大的社員和小集體的利益。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評價與分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這一失誤有它的由來。主要在于黨對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估計不足,對掌握經濟規律和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認識不足。全黨普遍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雖然初步積累了一些好的和比較好的經驗,但也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在過去的斗爭取得一連串勝利后,黨內驕傲情緒明顯增長。這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難以避免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提出在嚴重困難面前,全黨上下決心認真調查研究,糾正錯誤,調整政策。毛澤東在1960年6月寫的《十年總結》一文中說,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要以十年時間去調查研究它。11月中央發出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要求全黨用最大的努力來堅決糾正各種“左”的偏差。(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961年1月,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要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會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1961年3月,毛澤東在廣州主持起草《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農業六十條”)。6月,取消了農村部分供給制和公共食堂。9月,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相當于原來初級社規模的生產隊。八字方針貫徹之初,工業的調整力度不夠。9月,中央發布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這個條例實行后,國營企業一系列規章制度恢復和建立起來,工業調整有了明顯的起色。同經濟工作的調整相配合,科學、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也進行調整。中央先后批發試行《關于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十四條意見(草案)》(簡稱“科學十四條”)、《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關于當前文學藝術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草案)》(簡稱“文藝十條”,以后改為“文藝八條”)。為了進一步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在1962年3月于廣州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會議上,周恩來發表講話,重新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屬于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而不是屬于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使知識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七千人大會”發揚了民主,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強調要恢復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優良作風,對全面貫徹八字方針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七千人大會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劉少奇代表中央向大會提出的書面報告草稿,認為產生缺點錯誤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建設工作中經驗不夠,另一方面是幾年來黨內不少領導同志不夠謙虛謹慎,違反黨的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的傳統作風,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妨礙了黨及時地盡早地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

毛澤東1月30日在大會上發表講話,中心是講民主集中制,強調不論黨內黨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鄧小平、周恩來、毛澤東分別在大會上做了自我批評,并分別講了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克服目前困難的主要辦法。會后,國民經濟和政治關系等方面的調整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國民經濟大刀闊斧地進行調整,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力精簡職工,減少城市人口;壓縮基本建設規模,停建緩建大批基本建設項目;縮短工業戰線,實行必要的關、停、并、轉;進一步從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加強和支援農業戰線,加強農村基層的領導力量。政治關系方面的調整著重在恢復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調整與民主黨派和非黨人士的關系,消除“大躍進”以來產生的消極影響,加快了對在“反右傾”運動中受到批判和處分的黨員、干部的甄別平反工作。

經過七千人大會前后將近兩年的調整,國內形勢逐步好轉。但是黨在政治思想上的“左”的錯誤并沒有從根本上糾正,而且還在發展。

1962年9月的八屆十中全會,聯系對蘇聯赫魯曉夫觀點的批評和對國內形勢的觀察,強調資產階級復辟的危險性,提出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這樣,就把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進一步擴大化和絕對化。它標志著黨在這個問題上“左”的錯誤再度發展起來。這樣,全會以后全黨全國的工作出現這樣一種復雜的情況:一方面,政治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左”的錯誤一步步發展;另一方面,經濟上調整和恢復的任務基本上還能夠按原定計劃繼續進行。

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后來發展成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八屆十中全會八屆十中全會后,針對農村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賬目不清等現象,在部分農村和城市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次運動,雖然對于解決干部作風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各種不同性質的問題都認為是階級斗爭或者是階級斗爭在黨內的反映,使不少干部受到不應有的沖擊。

1964年底至1965年初,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制定《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簡稱“二十三條”),部分地糾正了1964年下半年“四清”運動中的一些過左做法,但它強調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甚至認為在省和中央部門存在反對社會主義的人。

“左”的錯誤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調整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重要貢獻。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造成嚴重后果。整風運動為了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反右派斗爭有其必要性。出現“左”傾錯誤。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混亂。國民經濟在1962年得到恢復和發展

中共“八大”的召開(四)十年探索的主導方面

工業建設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工業逐步建設起來,初步改善了工業布局,形成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

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并逐步收到成效。

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近140萬人,為前七年的4.9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國防科學技術的進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