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常考知識及名詞解釋匯總一、填空:1、漢語字典的編排方式主要有三種:A、按音序排列。現在通行按照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漢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韻106韻排列(上、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B、按部首和筆劃排列。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字的先后以筆劃多少為序。筆劃相同時,在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筆分成點(、、橫(一、直(ㄧ、撇(ノ四種或點、橫、直、撇、折(┐五種依次排列。C、按編碼排列。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漢字方形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十種,用0至9代表。角的順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碼。2、《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編,在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正字通》基礎上編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釋字體例先音后義。先列主要韻書的反切,再釋義,每義引古書為證。3、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進行糾正。4、《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1915年中華書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韻》的反切,還加注直音。5、《辭源》1915商務印書館,陸爾奎、方毅等人編寫,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漢語現代詞典的編纂體例格局。1958年修訂為“以語文為主,百科為輔”的工具書,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負責。采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廣韻》的反切。6、《辭海》1936中華書局編印,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1958年修訂為綜合性辭書。舒新城、陳望道主持。7、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鉉采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9、清代阮元《經籍籑詁》,一部專門收集唐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韻母排列法,以平水韻一韻一卷。還有清代劉淇《助字辨略》,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10、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古聲母排列和近人楊樹達《詞詮》(注音字母,解釋虛詞。11、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1953中華書局,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一部專著。12、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以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單變復主要有三種情況:A、換成完全不同的詞。B、加上詞頭詞尾。C、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合成。13、單純的復音詞,絕大部分是聯綿字。文字學主要憑字形辨別本義。14、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15、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16、押韻分為三種:A、句句押韻。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如《詩經》C、交韻。奇句與奇句押韻,偶句與偶句押韻17、《詩經》押韻主要格式: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首句入韻而后隔句押韻的句尾韻。18、古韻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現在被分為三十部。《詩經》押古韻。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江有誥《詩經韻讀》、王念孫《詩經群經楚辭韻譜》19、注解古書開始于漢代。20、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A、釋詞。B、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C、通釋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確。21、常見古書術語:A、曰、為、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不僅用來釋義,且用于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差別。B、謂。被釋詞放于其前。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謂之,被釋詞放于其后。C、貌。于動詞或形容詞后。被釋詞往往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的形容詞。等于“…的樣子”。D、猶。釋者與被釋詞往往是同義或近義關系。等于“等于說”。上面單純用于釋義。E、之言、之為言。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外,釋者與被釋詞有時是同音關系,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系。F、讀為、讀曰。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G、讀如、讀若。一般用來注音。有時說明假借字。22、唐人為漢下其他古書注釋。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張守節《史記正義》;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蕭統《文選》。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莊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有時一個字下注“如字”,又注別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傳統有不同的讀法。25、古書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異讀有時只是音調的差異,有時不僅是聲調、詞義上的差異,還有詞性上的轉變。26、利用四聲區別詞義和詞性,是漢語的特點之一。27、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辭集注》等。28、清代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劉寶楠《論語正義》、焦循《孟子正義》、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29、阮元為《十三經注疏》作《校勘記》。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30、姚鼐《古文辭類篹》把文章分為十三類。31、古代斷句用“、”作為標志。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點于兩字之間。句終在字的旁邊。錯誤因為三種情況:意義不明、語法不明、音韻不明。32、《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主要特點鋪陳事物。33、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分賦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A、漢代為古賦,又稱辭賦。一般較長,多用問答體的形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六言為主。B、六朝賦是俳賦,又叫駢賦。篇幅短小,用韻。駢偶、用典,實際為押韻的駢體文。C、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試體賦。押韻嚴格限制,由考官命題,出八個韻字,規定八類韻腳,所以說八韻律賦。甚至押韻詞序、平仄也有規定。字數有限制,不超過四百字。D、文賦,受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隨意。不重鋪排和藻飾,用散文方法寫賦,貫穿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十分接近散文。34、賦的結構:前面有序,中間為賦,后有“亂”或“訊”等。35、古漢語的修辭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跡來證實自己的論點。敘述一些歷史事實,有正反兩面。B、引經:正面援引古代圣賢的言辭。E、代稱。a、以事物的特征或標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體。如“風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魚網”。d、以具體代抽象。如“絲竹”。e、以地代人。如“彭澤”。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軍”。g、專名用作通名。如“扁鵲”。h、割裂式的代稱。如“吞舟”。D、倒置,詞序顛倒為了修辭押韻。E、隱喻,沒有比喻詞。F、迂回,一種隱晦難懂的修辭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轉彎抹腳地說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外交辭令和謙詞屬于委婉語。H、夸飾,一種極度形容語,使語言增加生動性。36、唐后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古體詩又叫古風。超過八句的叫做排律。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古絕一般只限于五絕。37、四言詩句式一般為二二,五言詩為二三,七言詩為四三。38、句句入韻的詩歌,因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群臣共賦七言聯句,句句入韻,故名柏梁體。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龍?聲律》提到“聲律”的問題,南朝沈約發明四聲,寫作《四聲譜》。40、三平調是古風的專用的形式,是古風的特點之一。律絕一般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41、清代戈載《詞林正韻》分為十九詞韻部,用《集韻》的韻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雜劇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據北曲寫成《中原音韻》分平水韻為十九韻部。二、名詞解釋。1、直切: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合聲調,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復音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只是作為陪襯。如“有緩急,非有益也。”“緩急”指的是“有急”,“緩”字無意義。4、本義:詞的本來意義。如,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5、引申義: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展出來的意義。,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引申意義是“朝著”、“對著”。直接引申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為間接關系。6、假借義:如同朱駿聲所說是“本無其義,依聲托字”,與本義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書: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漢字形體的構造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構成一個字,如日、月。B、指事: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如及。D、形聲: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上大都合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如貝與財物有關,言與言語有關,心與心理有關。E、轉注:說法不一。F、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本為“發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歷史的發展,漢字的演變,產生樂一個新的字代表一個字的一個或者幾個意義,分擔那字部分的意義,那么前一個字為古字,新產生的字為今字。如“責”,其“債務”等意義已經為“債”所替代,但“責任”等意義擔任著,故而兩者為古今字。9、異體字:由于時間或地獄的關系,人們為同一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樂形體結構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10、簡繁字:由于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生的現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筆畫較少,往往是一對一的關系,也有一對多的情況。今天所用的許多簡化字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禮、氣氣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適適、征征、余餘。11、判斷句: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在古漢語中一般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在謂語后用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時在主語后用語氣詞“者”表示提頓。現代漢語中主謂之間一般用“是”。12、敘述句: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須有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否定詞可以是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可以是代詞如“莫”。14、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臨時改變詞性,如名作動、形容詞作如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等等情況。如“秦師遂東”。15、韻母:指一個音節中除聲母以外其他因素的總和,包括韻頭、主要元音和韻尾。16、韻:只指主要元音和韻尾(如果有的話。17、詩韻: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18、韻腳:韻頭不同而韻相同的字如干、滿、南、嘆可以互相押韻,這些互相押韻的字放在同樣的位置上就構成詩韻。漢語詩韻一般放在句尾,習慣上叫韻腳。19、韻例:就是關于用韻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韻,什么地方不用韻和怎樣用韻。20,換韻:不一韻到底,中途變換成不同的韻押韻的押韻方式,交韻的情況不是。21、天籟:民歌隨口而唱,隨口用韻,隨時換韻的情況。22、葉韻:古人為了說明《詩經》的押韻和諧,認為某字是改讀某音,就是“葉韻”,或稱“葉句”(葉,同“協”,和諧之意。23、葉音法: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沒有根據。24、雙聲: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現代漢語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雙聲。25、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韻頭不同也可以,如現代漢語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無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兩個字本來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傳統認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聲母,古代沒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如見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時期漢語聲母系統的情況。而上古的聲母現在研究為三十二個,被分為牙音、舌音、唇音、齒音、喉音、半舌、半齒。28、連綿字: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或有雙聲疊韻的關系,如玲瓏、徘徊、參差,或沒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復,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時代的變遷,前人的注解已經不再容易理解,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為“疏”,也叫“正義”。《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唐代孔穎達等正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指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30、《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注疏》多為漢朝或魏晉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衍”,也叫“衍字”。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如“‘漢水以為池’,‘水’字衍”。32、脫文:校勘學術語,簡稱“脫”,也叫“脫字”。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如“‘孔世家云:頎然而長’”“‘孔’下脫‘子’字”。33、韻文:指有韻的文章,有完全的韻文,也有不完全的韻文。34、平水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并,成107韻,后人漸為106韻,被成為平水韻,一般叫“詩韻”。35、平仄;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詩和韻文中構成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奏,即所謂的“聲律”。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古代的入聲現在轉入其他三聲中。36、黏: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失黏:詩歌中不合乎黏的規則的現象。37、對:每聯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類型的。也就是對句的平仄對立。失對:詩歌中不合乎對的規則的現象。38、孤平:詩歌中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是律詩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拗救:詩人對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40、對仗:詩歌特別是近體詩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另外又一種情況,只要求字面相對即詞類相同,不要求句法結構相同。對仗一般平仄相對。同類的詞相對是工對。41、合掌:一聯對仗出句合對句完全或者基本同義,是詩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與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43、借對:對仗中的特殊類型。一個詞有兩種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令一詞相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取“尋常”本為“平常”之意,但又為古代測量單位,借對數目。44、填詞:詞初稱為“曲子詞”,了解音樂的詞人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稱為填詞或倚聲。45、詞調:本指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后指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的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46、雜劇:一種帶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劇,唱詞往往是劇中人唱。只有套數,沒有小令,一個套數稱為一折,全劇通常四折,有時加上一個楔子。散曲:不是戲劇,沒有科白,與詞的性質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種,等于一首單調的詞。套數: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的套曲。48、贅韻:曲中不必用韻的地方用韻。49、襯字:曲律中在規定的字數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第二個版本第一部分古代漢語基礎知識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1字典辭書的編排: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號碼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相同。如:“呼報反”,即用“呼”的聲母h和“報”的韻母ao聲調(ˋ相拼,是“號”或“愛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釋義方式:1直訓:也叫語詞式。它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元,始也。2描寫:對被釋對象的特征、形狀、位置、作用等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3義界:也稱為定義式。如:斗,十升也。4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書: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我國規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開始編寫的,參加編寫的有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編成。這部字典按部首筆畫的多少,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等單位聯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于1993年問世。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6《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名詞術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7《漢語大辭典》:由《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編纂處編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書十二卷,共收單字二1萬二千個左右,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8《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這部書收集了古書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及一部分代詞、動詞、副詞,說明它們的用法、意義并引書證。(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這部書匯集了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魚詞537個,作者從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較推敲,考釋語辭的含義和作用。這部著作是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二、漢字的結構1、漢字的結構與“六書”1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3指事:許慎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現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4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系來表達某種意義。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聲: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楊、柳等。6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7轉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即兩個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系。如:考、老。8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的位置:(1左形右聲。如:松、理、越。(2右形左聲。如雕、期、鴻、救。(3上形下聲。如茅、空、簡。(4下形上聲。如基、裳、姿。(5外形內聲。如園、閭、街。(6內形外聲。如辯、聞、讎。9形符和聲符位置有反常的情況:如“視、祁、錦、欽、馮、和、蝕”是右形左聲,“釗、到”是左形右聲,“悶、問”是內形外聲,“閨、閣”是外形內聲,“孟”是上形下聲,“篤、筑、竺”是下形上聲。10形符和聲符不能按自然結構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騰、滕、裁、栽、穎、潁、佞、疆。(2聲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聲符中間:贏、羸、辯、辨、哀。(4聲符藏于形符中間: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離奇:隨、游、賴。11省形和省聲:有少數形聲字,它的形符或聲符已經簡省,必須補全才能起表意或表聲作用。如:釜,從金省,父聲。雷,從雨,田省聲。12最早成系統的文字,現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的演變階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2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14隸變: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15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為“亻”,“心”變為“忄”。(2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16本義: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17如何探求本義: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若撇開字形,僅從文獻用例追溯詞義的源頭,是無法或難以辦到的。如誅;若僅根據字形而脫離文獻語言,探求本義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三、古書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獻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錄的詞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伸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的分類:(1本無其字:某些詞原先并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有兩種結果:A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還同時用于表示本義,有兩種情況:a有的假借字自從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如“莫”本義是昏暮,后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自從它被借用后,為本義又造了一個“暮”字。“莫”的本義反而不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義和假借義兩種功能,如“汝”本義是水名,假借義為第二人稱代詞,現本義和假借義同時存在。B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時期以后,為了區別用法,人們為假借義另造新字。如“辟”,本義是刑法,假借義是避開,為假借義造了后起本字為“避”。(2本有其字: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種情況:A、在某種意義上借字與本字通用。a本字是規范字,如“早蚤”、“疲罷”、“伸信”前面一個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盡管兩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為規范字。b假借字人們習以為常,把它視同本字。如“彼匪”。B、平時用本字,偶爾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借為“牾”,即寫了別字。C假借字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沒有或亡失,“無”只表示求雨的舞蹈;從西周金文開始,有無的無既用“亡”,也用“無”;先秦古書中“無”的用例已大大超過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無”字了。3、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4、古今字的形體:(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變形符→今字。如“說→悅”“振→賑”“沒→歿”“張→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太”“閑→間”“陳→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體上可能無關。如“亡→無”“伯→霸”。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正→征”“隊→墜”“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責→債”“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導”。(4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避”“厭→饜”“與→歟”。6、古今字與假借字的關系:二者有交叉現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7、異體字:(1狹義的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2廣義的異體字除包括狹義異體字外,還包括文獻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討論的是前者。8、異體字的形體類別:(1文字結構類型的不同。如“淚--”“野--”“看--”。(2同是會意字,而構成成分不同。如“明--”“棄”。(3同是形聲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煙”“歌--”“村--”“嶺--”“鞍--”。(4隸變不同或文字訛變。如“春--”“享--”。(5為了書寫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冊”“別--”。(6還有一些是古體字。如“禮--”“無--”。9、異體字的辨識:(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確。如“烏”和“於”原先是同一個字,春秋后才逐漸分化為不同形體,二字分工明確,意義不同。因此它們曾經是異體字,現在卻不算了。(2雖然通用,但有一個義項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關系,而不是異體關系。10、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的繁寫楷書字體。11、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形字:有些簡化定與古書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實際上是讀音和意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形體相同純屬于巧合。如“臘--”“術--”“適--”。(2同音替代字:簡化字中有一些來源于原先意義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藥--”“仆--”“幾”“谷--”。(3兩字共簡為一形,必須注意判別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個字。如“鐘”是“鍾”和“”的簡化字。另外還有“歷--、”“復--、”。時也。四、古今詞義的異同1詞義異同的情況:1有些詞古今都用,詞義不變。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廢詞。古代曾經使用而現代不用的舊詞。如“觥”等。3古今義絕對不同。古代和現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與今義卻迥然不同。如“齋”本來是動詞,指古代祭祀或典禮前的清心潔身,以示虔誠。魏晉時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義。4大多數詞古今義有聯系有區別。2造成舊詞消亡的原因:1它們隨著所表示的歷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嘍臘”的“嘍”,是古代楚地祭祀飲食神的節日,后來祭祀這種形式消亡了,“嘍”這個詞也就不用了。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祲”。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后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現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舊詞“倡優”也就死亡了。3古今詞義的差別:1意義的多少不同。一個詞有本義,有引申義,一個詞的古今意義的多少,往往會產生變化,有的舊義消亡了,有的新義產生了。如“池”在古代意義是a護城河b池塘。現代意義是a池塘b旁邊高中間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義一增一減。另外還有:國、防、家、列、憐、仇、除、僅、書、信、將等。2詞義的側重點不同。如“售”,古義側重行為的結果,指把商品賣掉,今義側重行為的本身,是賣。“再”,古義是側重行為的數量,是兩次是第二次。今義側重于行為的重復,是“又”。3詞義的輕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詞在發展中意義的輕重發生了變化。如“恨”的古義輕,是遺憾、不滿,今義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義重,是恨的意思,今義輕,是埋怨和不滿。還有一些詞在發展中褒貶意義發生了變化。如“謠言”古義是中性的,今義是貶義。另外“下流”古中今貶,“吹噓”古褒今貶,“謗議”古中今貶,“爪牙”古褒今貶,“鍛煉”古貶今褒。4詞義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兩膝著席或床榻,臀部壓在腳后根上,今指臀著席位上。4詞義變化的類型:從古今詞義的范圍著眼,可以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的縮小、詞義的擴大、詞義的轉移三類。5、詞義的縮小:其特點是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如“墳”古義是用土堆積而成的高地,今義是埋尸體的土堆。“臭”古義是氣味,今義是難聞的氣味。另外還有“親戚”“宮”“禽”“丈夫”“丈人”等。6、詞義的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焚”古義是放火燒山進行圍獵,今義泛指一切焚燒。另外有:“響”“色”“河”“江”“裁”等。7、詞義的轉移: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詞義中心轉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如“封”古義指積土成堆,今義指封閉。另外還有“走、腳、獄、誅、貨”等。8、怎樣掌握詞的古義:我們必須勤查有關的工具書與閱讀古代作品相結合,對詞義的古今義例反復參證比較,還可以通過一些文字的和語言的手段幫助我們掌握詞的古義。分三方面談:1從字形上分析。如“勸”從“力”,可見本義是勉力、奮力。“醒”從酉,本義是酒醒。2從語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對,垂頭而睡。”證明“睡”的本義是“打瞌睡”。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同義詞上分析。如“進退”“高下”“富貧”“窮達”“治--亂”。4從今語中保存的古詞古義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義是誠懇。“捐軀”中的“捐”古義是舍棄。“呼天搶地”中的“搶”古義是觸、碰。“舉世無雙”中的“舉”古義是“全”。等。五、詞的本義和引申義1詞的本義: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其中一個意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我們所講的本義是指詞在文獻語言所使用的幾個意義中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2、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二者間的關系有遠有近。1)近引申義同本義之間一般是一詞多義的關系。2)遠引申義同本義之間可以是一詞多義,也可以是兩個同源詞。3、依據什么來探求詞的本義:1)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如“誅”從言,本義是譴責。2)考察文獻語言用例。如“獄”在先秦文獻中都是“訴訟”、案件義,到漢代文獻才有當“監獄”講的,因而本義是“訴訟”。4、詞的引申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5、引申義和本義的聯系方式:1)相似:a形貌性狀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關”由門閂引申為關卡。c方式情態相似。如“奮”由鳥展翅引申為舉起、揚起。2)相關。a甲事物對乙事物具有標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齒”由門牙、牙齒引申為年齡。b借動作行為指代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如“倡”由領唱引申為一般的唱,再引申為以演唱為職業的人。C借形狀特點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堅硬引申為金屬鋼。D借方位處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為帝王的墳墓。3)相因。引申義和本義間具有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通過推導實現引申。如“危”本義為陡峭、高峻。陡而高則易傾,故引申為不穩定。6、詞義引申的趨勢:1)從個別到一般。如“江”從專稱長江引申為泛指河流。2)從具體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方法。7、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直接引申義。由直接引申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對本義來說,就是間接引申義。如“防”的本義;堤壩。直接引申義:堵水、防水。間接引申義:禁阻、防備、防止→約束→規范、標準。8、引申的方式:1)以本義為起點,向著同一方向遞相派生出幾個意義的引申脈絡,叫連鎖式引申。如“防”。2)以本義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數個直接引申義的詞義引申脈絡,叫輻射式引申。如“問”、“時”。9、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形式:1)通常是用一個字來表示的,讀音也相同。2)有的后來為引申義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為松懈、懈怠。改讀(xi)后來寫作“懈”。(3)有的只改變讀音,未另造新字。如“說”(shu)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說、說服。改讀(shu)(4)有的讀音未變,但卻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轉引申為返回,后來寫作“返”。10、研究詞義引申的意義:1)舉綱張目,以簡馭繁。2)窮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規律,舉一反三。六、同義詞的辨析1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2同義詞間的差別:1)范圍廣狹不同。如“人”和“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木制支架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無鉛玻璃色釉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方便粉絲調味醋包數據監測報告
- 2025年中國數學繪圖尺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生物三:2種群數量的變化第2課時導學案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歷史三:第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案
- 新疆奎屯市第八中學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年級語文試題第四次調研試卷含解析
- 2025-2030年中國LED用市場發展前景分析與投資風險評估報告
- 新鄉工程學院《數字信號處理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烏蘇市小學2024-2025學年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2025云南煙草專賣局(公司)高校畢業生招聘90人(非定向)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職教高考對口升學 護理類 專業綜合模擬卷(4)(四川適用)(原卷版)
- 酒業銷售有限公司組織架構及崗位職責
- 農村街道電網改造合同范例
- 綠化 保潔合同范例
- 病理科危險品管理
- 零售店員工管理
- 《通信概論》課件 任務1 4G網絡建設
- 業財融合視角下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升級
- 2024-2025學年杭州市余杭區七年級上英語期中試題(含答案和音頻)
- 揚塵治理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