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態美學研究綜述_第1頁
國內生態美學研究綜述_第2頁
國內生態美學研究綜述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內生態美學研究綜述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H°Hackei1834—1919)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重要用于研究有機體與其四周環境之間的關系。到了20中期,隨著環境毀壞曰趨嚴重,生態問題日漸突出,生態學特有的思想觀念和嶄新的思維方式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們國家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生態美學的相關課題,并圍繞這一論題展開了各種形式的研究和討論。據資料顯示,〔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刊物分別設立了‘生態美學研究〞、“文藝與生態〞等專欄。首屆全國生態美學研討會和全國第二屆生態美學學術研討會分別于2001年10月和2003年11月召開。在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生態美學不僅在研究思路拓展、理論體系建構和審美思想運用上獲得明顯進展,而且在維護精神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狀態等方面也顯示出宏大智慧和發展潛力。同其他相關學科一樣,生態美學的提出與當下全球化背景下生態環境惡化親密相關。它是人類對天然、社會和人本身的認識在審美思維中的一種反映,是美學研究者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災難和危機的一種反思。人們認識到,天然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問題日趨嚴重,這不僅僅僅是環境自己的問題,而且與人類的現代觀念,與現代社會中人們二元對立的思維形式親密相關。格里芬說:這種統治、征服、控制、支配天然的欲望是現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1|(P5)當下國內外學者正在從各個角度對現代性問題進行反思。美學也成為人類這一自省運動的構成部分。對當下環境問題的關注,對人類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進行反思,這是國內學者開展生態美學研究的一個理論起點。生態美學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國內美學界為解決當下學術問題,解脫美學研究窘境所進行的一次積極嘗試,是對既往的審美觀念進行的全面審視。不可否認,我們國家現代美學研究獲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無論是理論本體論美學還是生命本體論美學,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美學研究中的形式化、技術化傾向日益明顯,越來越缺少詩性魅力和人文蘊涵,美學學科同樣面臨著“生態〞問題。因而,一種新的美學觀念即生態美學的出現就成為現代美學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契機,也成為重建人與天然新型審美關系的開端。正如已故美學家劉恒徤先生指出的:生態概念“能為美學啟示出一種主要的新思維,使美學成為一種新的生態性的虎虎有生氣的活的美學,同時帶給美學一種源頭活水滾滾來的活思維的生動勢態〞,“一種新的具有生態性活思維的生態美學的誕生,對于新世紀的美學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定能成為新世紀伊始美學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生長點21把生態思想引入美學研究,以生態價值觀來反思人類傳統的美學觀念,從新討論人與天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本身多重審美關系,將大大拓展美學研究的視野,為美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思路。一、生態美學的基本觀念我們國家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生態美學的相關研究。據當前資料來看,最早以生態美學為題的論文是李欣復的〔論生態美學〕(〔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十多年來,在國內眾多學者的推動下,生態美學研究出現了空前活潑踴躍的場面。徐恒醇的〔生態美學〉是國內第一部生態美學研究專著。他以生態美的范疇為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生態審美創造為目的,在生態審美觀的構成、生態美的意義和作用等方面做出理論討論,初步建構起生態美學的理論框架。他以為,“生態美所具體表現出的是人與天然的生命關聯和審美共感。這種生命關聯是基于人對天然的依存關系,人的生命活動恰是在這種天然生命之網的普遍聯絡中展開的,建立在各種生命之間、生命與生態環境之間互相依存、共同進化的基礎上的。由此也使人感遭到這種生命的和諧共生的必定性并喚起人與天然的生命之間的共鳴〞13(P136)同時他還把生態美學的原理運用于生活環境的審美塑造、生活方式的審美尋求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中,為克制生態異化解脫生態窘境指明了方向。曾繁仁明確提出“生態存在論美學觀在相關論著和一系列文章中,他全面闡述了“生態存在論美學〞思想,內容牽涉生態美學的界定、生態美學的內涵、生態美學研究的意義以及生態美學與哲學、倫理學,生態美學與現代科技等一系列問題。在他看來,生態美學“是在后現代語境下,以嶄新的生態觀為指點,以探尋求索讓人與天然的審美關系為出發點,牽涉人與社會、人與宇宙以及人與本身等多重審美關系,最后落腳到改善人類當下的非美狀況,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的存在狀況。曾繁仁從“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理論出發,以為生態美學產生于‘后現代的經濟與文化背景下〞,是對現代化弊端和人類生存狀態的反思。他以為,生態美學研究不僅顯示出20世紀哲學領域進一步由機械論向存在論的演進,而且標記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由“人類中心主義〞向人與天然“系通通一,觀念的改變。生態美學研究不僅實現了由理論美學向“以理論為基礎的存在論美學〞的轉移,而且有力地推動美學資源‘由西方話語中心到東西方平等對話的改變51把生態美學建基在存在論基礎上,吸收生態哲學以及以往美學研究的合理因素,致力于改善人類日益惡化的生存境遇。這就為生態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深切厚重的理論基礎,對于培育生態觀念,改善人類生存狀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主要的指點意義。朱立元從當下國內外的生態狀態出發,明確肯定生態美學研究的需要性。他以為把生態問題與美學、文藝學聯絡起來加以考慮是需要的,“絕對是一個嶄新的思路〞,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研究“應當對解決我們國家和人類的生態問題,推進可連續發展盡可能做出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奉獻在詳細研究思路上,朱立元主張生態美學的研究視野應該擴大,應該把文學藝術放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加以闡釋,“生態文藝學和美學研究的重點應是作為人的自在自發生命活動的文藝活動外在條件和內在規律,而不是文藝描寫的有關生態方面的內容據此,他以為‘生態文藝學和美學應當重點研究文藝創造和欣賞活動〔作為精神活動〕中的精神生態(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怎樣協調,平衡的問題。袁鼎生則從美學觀念演進的角度,考察審美范式的變遷。他在〔審美生態學〕中提出“審美場〞概念和“審美生態學’思想。他以為,審美場是由審美活動、審美氣氛、審美風范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審美構造。在他看來,審美場的“生發是審美生態整體運動的起點和關鍵,影響和決定審美生態學的建構審美生態學“不僅僅僅是美學體系的更替,也不僅僅僅是美學主潮的變換,而更是一種新的美學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宇宙精神的高揚〞,審美生態學‘促成審美人生,培養審美生態場,規范審美主客體協同發展,匯入人與天然協和并進的滾滾大潮,使整個大天然到達更高層次水平的有序化,以實現人與天然更高層次的整體目的7(P17)吸收物理學中“場〞的觀念,把生態思想與美學范式的演變相結合,顯示出生態美學研究開放的姿勢以及向縱深拓展的趨勢。除此之外,王德勝以為,在生態問題上,美學要確立“生命存在與發展的整體意識〞,確立“人與世界關系的審美把握他提出“親和〞概念,并將其作為審美生態觀的核心。在他看來,要構建起這種審美生態觀,人“首先必需培養自己對于天然、社會以及人本身外部存在形式的親和力,養成一種對于生命整體的直覺與敏感。二、生態觀念和生態美學思想的詳細運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的顯露,生態學觀念逐步浸透到其他學科并產生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正如法國學者J一M?費里所說,“將來環境整體化不能靠應用科學或政治知識來實現,只能靠應用美學知識來實現〞,“我們四周的環境可能有一天會由于美學革命’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學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預示著一種受美學理論支配的現代化新浪潮的出現。在我們國家,文藝創作和文學作品中的生態色彩和美學意蘊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慶西就敏銳地看到當時張承志、烏熱爾圖、鄧剛和韓少功等人的作品中具體表現出出的“生態學意識〞和獨特“美學情致〞。他以為,“這是新時期以來最值得留意的文學現象之一。丁鳳熙則從生態美學的基本理念出發,考察了韓國現代有名小說家黃順元的〔雞祭〕、〔星星〕等作品生態美學韻致。另外,劉捷的〔莫厄特作品中的生態意i識(〔現代外國文學1996年第3期〕〕、張鑫的〔蒙昧、迷戀與親和一丁登寺旁的生態美學解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等在學術界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國內學者同時還留意到文學藝術與精神生態之間的聯絡。在葉舒憲主編的〔文學與治療〉中,李亦園、葉舒憲、魯樞元、莫雷爾等國內外有名學者從人類學、宗教、精神分析、醫學和文學活動等各個角度,考察了文學藝術與精神治療之間的親密關系。丨121葉舒憲以為,文學能夠知足人類“符號〔語言)游戲〞、“夢幻想象補償〞、“排解釋放壓抑和緊張’、“自我確證〞以及“自我沉醉〞等五方面的精神需要。魯樞元的〔藝術與EUPSYCHIAN〕指出,文學藝術應當成為一種“獨立自立、自得其樂、自我完善〞的人生態度,應當成為“一種生存境界,一種留戀忘返,陷溺沉醉的高峰體驗〞。藝術實質上是人們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徤〞。“文學治療〞這一命題的提出,不僅有助于全面認識文學的實質和功能,而且也為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理論范例。當下的生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現代社會人類精神危機的一種反映。要解脫這些危機,以生態思想為指點的藝術教育也許是人類能夠選擇的主要方式。在〔藝術與創生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中,滕守堯提出“生態式藝術教育’思想。藝術能夠凈化心靈,能夠使人的精神愈加純粹和高尚,但是“并非所有被稱為藝術的東西都能起到這種作用“對藝術的創造、承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的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主要途徑,就是徤康的藝術教育〞。生態式藝術教育,就是要“通過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造等多種不同學科之間的生態組合,通過經典作品與學生之間、作品具體表現出的生活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等多方面和多條理的互生與互補關系,提升學生的藝術感覺和創造能力〞。進而改變各種知識之間生態失衡的狀況,實現各專業、各學科、各類知識之間生態和諧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培養合適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穿而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智慧的人。113(P2生態式藝術教育’在藝術課程的設置、藝術教育的方式及辦法、藝術欣賞與批評能力的培養、藝術教育活動的評價等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生態式藝術教育’克制了以往教育形式的缺陷與不足,明確指出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主要地位,是學者在現代生態觀念的指點下為解脫生存危機而進行的積極探求。三、生態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關系研究生態美學在國內引起廣泛的影響,成為世紀之交美學研究領域中一個熱門。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話語和生態智慧大有關聯。當西方學者面對著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重重弊病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特有的生態理念。美國學者卡普拉就以為,老莊的陰陽學說就是“一種廣義上的生態觀〞正視我們國家古代文化的價值,深切進入開掘并從新整理我們傳統的文化思想,對于生態美學研究具有主要的理論價值和理論意義。葉維廉1998年在北大的講演集〔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能夠被看作是討論傳統美學思想討論我們國家古代生態美學觀念與西方文化關系的代表性著作。他從跨文化和比較詩學的角度,對中國道家的美學思想做出了精彩的分析。他以為,道家思想是對“詳細、整體宇宙現象和全面生命未受概念左右的世界的肯定〞,是“把抽象思維加諸我們身上的各種偏、減、縮、限的感悟、表現方式離異,來從新擁抱詳細的世界〞。在他看來,佩特、休謨、懷特海等西方學者以及龐德、羅斯洛斯、柯爾曼等美國現代詩人已經開始質疑和反思西方的傳統理論。而在這一經過中,中國道家美學起到“觸媒,作用。王先霈在;(陶淵明的人文生態觀〕中側重討論了陶淵明的生態思想,他以為陶淵明看重“個人精神的自在〞、人在與天然的和諧相處中得到的“寧靜、恬適〞以及“人的同情心、共鳴感對于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性他指出,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應當“推動精神生態與天然生態的良性互動’,應當‘推動國民徤康的生態觀和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的消費觀、人生觀161由張皓主編的“文藝生態探尋求索叢書〞(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是國內關于生態美學思想研究的第一套叢書。其中他的〔中國文藝生態思想研究〕分別討論儒家、道家和禪宗文化的生態思想,并就全球化語境下生態批評的特點、文學藝術與現代科技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富有開創建立性的見解。1171近年來出現的牽涉古代生態美學思想的論文還有:拂曉〔論中國山水田園詩的生態美〕(〔廣州大學學J報〉1999年第3期〕羅移山〔論周易審美思想的生態意蘊〕(〔孝感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王玉蘭〔簡論中國古代天道觀對生態美學的啟示〕(〔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何悅玲的〔共生與和諧:人類家園的古典理想境界〕(〔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王磊的〔先秦時期的生態美思想——孟子、莊子解讀〕〔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鄧紹秋〔論禪宗的生態美學智慧〕(〔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張宜〔對周易〕的生態美學思想解讀〕(〔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等。對傳統生態觀念進行認真清理和開掘,不僅為生態美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深切厚重的理論資源,同時也有助于改變當下國內學術界“失語’的為難處填為實現“由西方話語中心到東西方平等對話的改變〞提供了契機。四、生態美學研究還有待于解決的問題由于生態美學研究起步較晚,當前在一些問題上,研究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分歧。重要集中在下面方面:首先,生態美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生態美學研究的逐步展開,國內有學者提出建立一門獨立的生態美學學科的設想。針對這種看法,曾繁仁以為,“構成一個學科要有獨立的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學科發展的趨勢這樣五個基本要素〞,而當前生態美學研究尚不具備這些條件。因而,他建議臨時把生態美學作為美學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特別主要的理論課題〞。151朱立元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以為,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最終是能夠建立起來的。但是“在建立新學科的基本理念、范疇系統、邏輯推理、理論框架等等還不明晰、不成熟的情況下,倉皇拼湊新學科體系,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主張,在當下情況下,“首先致力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念、理路、目光、視角來審視、思考、研究、討論文藝學、美學問題,應當是愈加符合實際,愈加有效的選擇。其次,關于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徐恒醇以為生態美學要研究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的是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統一,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他以為,“生態審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態經過和生態環境作為審美對象而產生的審美觀照〞,要“把審視的焦點集中在人與天然的關系所產生的生態效應上’,生態美具體表現出的是“人與天然的生命關聯和生命共感〞。I3(P136)曾繁仁則以為,生態美學不僅要關注人與天然的關系,還應當考慮人與社會、人與本身之間的關系。生態美學是以人與天然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基礎,同時應該牽涉到人與社會以及人與本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