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he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inChinaLecturerPanXuzhouIntroductiontothecourseBasicrequirementsRecommendedreferencebooksReferenceBooks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Lecture1Differentviewson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theoryinChinaFourstagesdiscussedhereAncienttime古代LateQingDynasty晚清Theyear1911民國Theyear1949建國后周代有關翻譯的明確記載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國以三象胥而獻白雉,曰:“道路遙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周代對翻譯人員的不同稱呼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同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禮記·王制》寄,言傳寄外內語言;象者,言放象外內之言;狄鞮者,鞮知也,謂通傳夷狄語與中國相知;譯,陳也,謂陳說外內之言。象寄、鞮譯“反舌,夷語與中國相反,因謂反舌。”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職也。“翻譯”說法的來由“疑漢以來,多事北方,故‘譯’名爛熟矣”--《宋高僧傳》“翻”字出現于東漢摩騰之譯《四十二章》“翻譯”連用則于南北朝時期的佛經翻譯孔子的翻譯思想《大戴禮·小辯》公曰:“寡人欲學小辯,以觀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天子學樂辯風,制禮以行政。諸侯學禮辯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大夫學德別義,矜行以事君。士學順,辯言,以遂志。……如此猶恐不濟,奈何其小辯乎?"公曰:"不辯則何以為政?"子曰:"辯而不小。夫小辯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是故循弦以觀于樂,足以辯風矣;《爾雅》以觀于古,足以辯言矣;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佛經翻譯理論佛經翻譯的第一階段(148-316)最早的兩位翻譯家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支婁迦讖,西域月支人,簡名支讖“辭質多胡音”之謙的佛經譯論之謙一名越,原為月支人,故姓支。受業于支亮,支亮受業于支讖,人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諸佛典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仆初嫌其辭不雅,維祇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用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徑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法句經序》)之謙的翻譯風格“謙辭旨文雅,曲得圣意”“謙以季世尚文,時好簡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法句經序》在中國譯論史上的意義一首次提出譯事之不易“名物不同,傳實不易”佛經翻譯的第二階段(317-617)自東晉開始,到隋末結束。代表人物:(釋)道安;鳩摩羅什;慧遠;僧睿;彥琮等道安論五失本三不易梁啟超:“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驟熾,而尊尚直譯之論起.”“或辭句出入,先后不同;或有無離合,多少各異;或方言訓詁,子乖趣同;或其文梵越,其理亦乖;或文義混雜,在疑似之間。”--《合維摩詰經序》道安生平簡介東晉高僧、般若六家七宗之一“本無宗”的代表。(314-385)道安俗姓衛,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縣)錢鐘書:“吾國翻譯術開宗明義,首推此篇。”《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于嘆詠,叮嚀反復,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及騰前辭,已乃后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階,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十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道安的翻譯風格?其序稱:“趙郎謂譯人曰:‘《爾雅》有《釋古》、《釋言》者,明古今不同也。昔來出經者,多嫌胡言方質,而改適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傳胡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眾咸稱善。斯真實言也。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時改倒句,余盡實錄也。”道安“質直”的原因一譯經意識二僧人造詣三不通曉梵文與華文的特點鳩摩羅什論西方辭體鳩摩羅什,后秦僧人,華名童壽。祖籍天竺,生于西域。與真諦、玄奘、不空齊名,稱為四大佛經翻譯家。梁啟超:“鳩摩羅什者,譯界第一流宗匠也。”鳩摩羅什的翻譯情況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于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圣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于茲顯然。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交辯文旨。秦王(姚興)躬覽舊經,驗其得失,諮其通途,坦其宗致,與諸宿舊,義業沙門五百余人,祥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后書之。鳩摩羅什的翻譯風格“時有僧睿法師,甚為(姚)興(所)知,什所譯經,睿并參政。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至(此),曰:‘此語與域義同,但在言過質。’睿應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鳩摩羅什主張“文飾”的原因一他的時代,佛經翻譯傳播廣泛,經驗積累,開始注重譯文的藻味。二本人博學多文,通曉梵,漢,對兩種語言的文辭特點有所了解,取舍變通較大。三對初期太注重“質直”的糾正。慧遠其人慧遠,俗姓賈,雁門人(今山西)。少時學儒,“博綜六經,尤善老莊”。21歲時和弟慧持于太行恒山(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迂見道安,聽其講《般若經》,頗有領悟,感嘆說:“儒道九流,皆糖秕bǐ耳。”與弟慧持俱投道安門下,出家為僧。道安很贊嘗慧遠的聰明和勤奮,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慧遠對于佛典譯傳的貢獻一請僧伽提婆翻譯法勝的《阿毘pí曇心論》(Abhidharmahrday’sastra)“釋和尚昔在關中,令鳩摩羅跋提出此經。其人不閑晉語,以偈jì本難譯,遂隱而不傳。……其年冬,于尋陽南山精舍,提婆自執胡經,先譯本文,然后乃譯為晉語,比丘道慈筆受。至來年秋,重復與提婆校正,以為定本。時眾僧上座竺僧根、支敏純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剌史王凝之,優婆塞西陽太守任固之為檀越,并共勸佐而興立焉”。二、請僧伽提婆翻譯《三法度論》(tridhaka’sastra),并作序言。提婆于是自執胡經,轉為晉言,雖音不曲盡,而文不害意,依實去華,務存其本。自昔漢興,逮及有晉,道俗名賢,并參懷圣典,其中弘通佛教者,傳譯甚眾。或文過其意,或理勝其辭。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來賢哲,若能參通晉胡,善譯方言,幸復詳其大歸,以裁厥中焉。”三慧遠曾把《大智度論》節抄成二十卷,已佚dié,同迭,更替《大智論抄序》童壽以此論深廣,難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約本以為百卷。計所遺落,殆過三倍。而文藻之士,猶以為繁,咸累于博,罕既其實。譬太羹不和,雖味非珍;神珠內映,雖寶非用。信言不美,固有自來矣。若遂令正典隱于榮華,玄樸虧于小成,則百家競辯,九流爭川,方將幽淪長夜,背日月而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靜尋所由,以求其本,則知圣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質文有體,義無所越。”厥中論的意義僧睿論翻譯名實問題僧睿,魏郡長樂人(河南安陽),18歲出家為僧,24歲游歷各方。曾師從道安,后入長安,受秦王姚興禮遇,參與鳩摩羅什譯場助譯,為其主要弟子之一。夫寶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廣,囑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屢增,良有以也!。而經來茲土,乃以秦言譯之,典摸(謨)乖于殊制,名實喪于不謹,致使求之彌至,而失之彌遠,頓轡pèi重關,而窮路轉廣。不遇淵匠,殆將墜矣--《大品經序》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書之。是以異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實匠者之公謹,筆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實崇本之賢,推而體之,不以文樸見答、煩異見慎也對于前人的批評鳩摩羅什“法師于秦語大格,唯譯一往;方言殊好,猶隔而未通。茍言不相喻,則情無由比;不比之情,則不可以托悟懷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于一致?理固然矣!”之謙“恭明前譯,頗麗其辭,仍迷其旨,是使宏標乖于謬文,至味淡于華艷。”彥琮其人彥琮,俗姓李,出身士族,趙郡柏人。(今河南)十歲出家,通梵語。隋初開皇三年(583),開始參加譯經。開皇十二年,奉詔入京,居大興善寺主持譯經。至大業二年,又去東都洛陽,進上林園翻譯館,仍從事整理與翻譯佛經。《彥琮傳》“琮久參傳譯,妙體梵文。此土群師,皆宗鳥跡,至于音字訓詁,罕得相符。乃著《辯證論》,以垂翻譯之式。”彥琮《辯證論》思想“胡本雜戎之胤yìn。梵惟真圣之苗。根既懸殊。理無相濫。不善諳悉,多致雷同。見有胡貌,即云梵種。實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真偽,良可哀哉。語梵雖訛,比胡猶別。改為梵學,知非胡者。”翻譯十條“安之所述,大啟玄門;其間曲細,猶或未盡。更憑正文,助光遺跡。粗開要例,則有十條。字聲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呪zhòu功七,品題八,專業九,異本十。各疏其相,廣文如論。”《辯證論》之八備《辯證論》之八備《辯證論》之八備佛經翻譯第二階段特點佛經翻譯第三階段(618-906)玄奘其人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姓陳名祎,洛州人(今河南)。他不僅在印度鉆研了瑜伽行學說,還兼學了唯識、中觀,以及小乘各部的毗曇、因明(邏輯)、聲明(文字音韻)諸學。參加多次佛學辯論,所向披靡,“名震五天”。玄奘翻譯的質與量20年間,先后住長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最后住玉華宮。共主持譯出經論75部,1335卷。譯經質量也達到佛經漢譯以來的最高水平。“自前代以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些本文;次乃回之,順同此俗;然后筆人觀理文句,中間增損,多墜全言。今所翻傳,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些,即可批玩。”(《續高僧傳》)”若玄奘者,則意譯直譯,圓滿調和,斯道之極軌也。“--梁啟超玄奘譯場的翻譯職司玄奘譯場的翻譯職司玄奘譯場的翻譯職司玄奘譯場的翻譯職司玄奘之五不翻其一為秘密故,如“陀羅尼”(直言,咒語)。其二為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其三為無此故,如“閻浮樹”(勝金樹),中夏實無此木。其四為順古故,如“阿耨nòu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其五為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迷淺。而七迷之作,乃謂“釋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義,位卑周孔;“阿耨nòu菩提”,名“正偏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無上正真之道,無以為異;“菩提薩埵duǒ”,名“大道心眾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五不翻的理解角度玄奘的翻譯技巧一補充法compensatione.g.大德復作是言大德法救復作是言。e.g.為對治彼故,世尊宣說八萬蘊。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蘊。二省略法omission玄奘的譯文刪略原文之處極少,而且限于無關緊要之處。如在“adi,等”之前刪節一些“等”字可以包括的字詞。三變位法rearrangementofwordorder改變梵文的次序,如《集論》“avinirbhayarttyatiniyatamupadaya”,玄奘譯成“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顛倒了兩句的次序四分合法division&combination玄奘運用此法翻譯梵文復合詞,有時“分”,如《集論》中“satcetanakayahcaksuhsamsparsajcetanasrotraghranaphvayamanahsamsparjacetana”,被譯成“六思身,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在原來的“耳鼻舌身”每個字后添加“觸所生思”;有時“合”,如《集論》中“yascapurvantaklpikadrstayahyascaapararrakalpikadrstayah”,直譯應為“計前際見,計后際見”,但玄奘合譯為“計前后際見”。五譯名假借法使用另一種譯名來改譯專門術語,使含義格外清楚。如一般使用“識”來譯“vijnana”,但玄奘有時用它來譯“citta”(心);“心”字一般用來譯“citta”,但他有時用“心”來譯“dharma”(法)。六代詞還原法把原文中的代名詞譯成代名詞所代的名詞,有時在名詞前加“此、彼”等字樣。贊寧總結譯經理論贊寧,俗姓高,祖籍渤海。精于南山律,時人稱之為“律虎”。主持編撰了《宋高僧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為枳,枳橘之呼雖殊,而辛芳干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翻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后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凈師為得其實。此二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凈之才智,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yú。《宋高僧傳》中觀點“有緣則遇,無道則違”“周、秦輶yóu軒使者,秦籍通別國方言,令君王不出戶庭坐知絕遐異俗之語也.”“懿乎東漢,始譯《四十二章經》,復加之為‘翻’也。’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傳教士的翻譯理論Missionaries’TranslationTheoriesBackgroundintroduction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四個時期明末清初基督教傳入的原因該時期翻譯的特點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四個時期一唐代景教的傳入,即聶思脫里派;Nestorius二元代也里可溫派,即蒙語之福音教;Evangelism三明末清初羅馬教,即天主教;Catholicism四清朝復元新教,即耶穌教。Protestantism該時期翻譯特點“學術傳教”時間、譯者、及數量上無法與佛經翻譯相比自然類科學著作的翻譯傳教士翻譯的目的“原利子之譯《司鐸日課》,……蓋欲為培植中華本籍神職班;即因中華外教人之眾多,傳教須有大宗之中國神夫;而欲達到此目的,非多選擇品學兼優之壯年學者不可而壯年學者學習拉丁文勢又不能,……又清初之際,圣教根基未固,一旦風波暴起,西士驅逐,中國始初之圣教,危險極大,為此宗旨,教皇保祿第五明頒諭旨,準耶穌會士多譯《圣經》、《彌撒經》等等,以便中華司鐸以中國經言作祭,行圣事誦日課。”傳教士翻譯所見一譯事之難“中華語言文字,迥不相通,苦心習學,復似童蒙;近稍曉其大略,得接講論。”--龐迪我D.dePantoja《七克》“東西文理,又自絕殊,字義相求,仍多闕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圖,肆筆為文,便成艱澀矣。”--利瑪竇MatteoRicci《幾何原本》“對譯”之可行“自慚才智庸陋,下筆維艱,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數限,反復商求,家增新語,勉完第一支數卷,然猶未敢必其盡當于原文也。”--利類思L.Buqie《超性要學》翻譯的信達問題“中西音阻,辭未達意,樸陋寡文,所不能免。幸諒我于語言文字之外可也”--羅雅各J.Rho“會撮要略,粗達言義,言之無文,理可長思,令人心會身體。雖不至隕越經旨,然未敢云譯經也。”--艾儒略重視翻譯的“俗語常言”“所慮理本精微,辭多華藻。……既難應對親朋,何以兼通雅俗?若欲得心應口,必須俗語常言。……得此一編,各人自己批閱,既與聽講無異。……正所謂書中有舌,如獲面談也。”--馮秉正直譯“本文文意”“翻譯圣經的人,虔誠敬慎,惟恐背離圣經本意。圣經大道即錯亂了,那翻譯的名士,也知道各國有各國文理的說法。他們不按各國文章的文法,完全按著圣經的本文文意,不圖悅人,惟圖保存圣經的本文文意。自古以來,圣賢既然都是這樣行,我亦效法而行,共總緊要的是道理,貴重的是道理。至于說的體面,文法奇妙,與人真正善處有何裨益?”--賀清泰徐光啟論翻譯與超勝徐光啟其人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死后謚shì文定,上海人。《幾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梁啟超他的翻譯思想“由顯入微,從疑得信。蓋不用為用,眾用所基。真可謂萬象之形囿,百家之學海。私心自謂,不意古學廢絕二千年后,頓獲補綴唐虞三代之闕典遺義。其裨益當世,定復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傳之。”“此書為用至廣,在此時尤所急需。”“臣等愚心以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歷書總目表》CommentsonXuGoodEvening晚清民初/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譯學理論一雙向流動的歷史過程二當時國內的四大政治勢力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曾國藩等代表的洋務派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組織翻譯活動的先驅林則徐林則徐(1785-1850),字無撫,一字少穆,晚號竣村老人,福建候官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瀾“欽取翻譯第一名”,曾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等書。“講求外國情況之始”--康有為馮桂芬的《采西學議》馮氏(1809-1874)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官至右中允。曾參與組織攻打太平軍活動。早年受教于林則徐,又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學術的影響,主張“采西學”、“制洋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對洋務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都有影響。在上海曾“設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采學西議》中的翻譯思想顧今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比矣……騶衍談天,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當時疑為荒唐之言。顧氏炎武,不知西海。夫西洋,即西海,彼時已習于人口,《職方外紀》等書已入中國,顧氏或未見,或見而不信,皆未可知。今則地球九萬里,莫非舟車所通,人力所到。《周髀》、《禮》疏、騶衍所稱,一一實其地。據西人輿圖所列,不下百國。此百國中,經譯之書,惟明末意大里亞及今英吉利兩國書,凡數十種,其述耶穌教者,率猬鄙無足道。此外如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等,皆得格物至理。輿地書備列百國山川厄塞風土物產,多中人所不及。昔鄭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子產能舉晉國實沈臺駘之故。列國猶有其人,可以中華大一統之邦而無之乎?亦學士之羞也。《采西學議》中關于翻譯人才的看法今之習于夷者曰通事。其人率皆市井佻tiāo達游閑,不齒鄉里,無所得衣食者,始為之。其質魯,其識淺,其心術又鄙,聲色貨利之外,不知其他。且其能不過略通夷語,間識夷字,僅知貨目數名,與俚淺文理而已。安望其留心學問乎?惟彼亦不足于若輩。特設義學,招貧苦童稚,兼習中外文字。不知村童沽豎,穎悟者絕少,(余嘗于吾鄉村塾義塾中物色異敏之士,數十年無所得。)而又漸染于夷場習氣,故所得仍與若輩等。今欲采西學,宜于廣東、上海設一翻譯公所,選近郡十五歲以下穎悟文童,倍其廩lǐn餼xì,住院肄業,聘西人課以諸國語言文字,又聘內地名師課以經史等學,兼習算學。三年之后,諸文童于諸國書,應口成誦者,許補本學。諸生如有神明變化,能實見之行事者,由通商大臣請賞給舉人,如前議。中國多秀民,必有出于夷而轉勝于夷者,誠今日論學一要務矣。《采西學議》中對翻譯工作的看法通市二十年來,彼酋之習我語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讀我經史,于我朝章吏治輿地民情類能言之。而我都護以下之于彼國,則懵měng然無所知。相形之下,能無愧乎?于是乎不得不寄耳目蠢愚謬妄之通事,詞氣輕重緩急,轉輾傳述,失其本指,幾何不以小嫌釀大釁!夫馭夷為今天下第一要政,乃以樞紐付之若輩,無怪彼己之不知,情偽之不識,議和議戰,汔qì不得其要領。此國家之隱憂也。《采學西議》中的美好愿望“至西人之擅長者,歷算之學、格物之理,皆有成書,經譯者十之一二耳。必能盡見其未議之書。如能由粗跡而入精微,我中華智巧聰明,必不出西人之下。安知冰寒于水,青出于藍。”鴉片戰爭后的翻譯情況介紹甲午戰爭之前甲午戰爭之后洋務派的翻譯主張一恭親王奕于咸豐十年提議在北京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至同治七年設同文館。“臣等伏思: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國均以重資聘請中國人講解文義,而中國訖無熟悉外國語言文字之人,恐無以悉其底蘊。”同文館的翻譯活動一同文館情況簡介二同文館翻譯書籍丁韙良翻譯《萬國公法》、《陸地戰役新選》、《西學考略》及《格物入門》畢利于M.A.Billequin譯《法國律例》、《化學指南》,編有《漢法詞匯》汪風藻譯《新加坡律例》、《富國策》德貞Dudqeon譯《全體通考》及《藥材通考》歐禮菲C.H.Oliver譯《電理測微》……洋務派的翻譯主張二同治二年,李鴻章要求在上海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即廣方言館。三1865年,洋務派辦起了“江南制造局”,該局于次年成立了翻譯館。“槍炮火藥與輪船相維系,翻書與制造相表里,皆系今日要圖,不可偏廢。”翻譯館的譯書方法“至于館內譯書之法,必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義,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之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張之洞十年以來,各省學堂嘗延西人為教習矣,然有二弊。師生言語不通,恃翻譯為樞紐,譯者學多淺陋,或僅習其語而不能通其學,傳達失真,豪厘千里,其不解者則以意刪減之改易之,此一弊也。即使譯者善矣,而洋教習所授,每日不過兩三時,所教不過一兩事,西人積習,往往故作遲緩,不盡其技,以久其期,故有一加減法而教一年者矣。即使師不憚勞,而一西人之學能有幾何,一西師之費已為巨款。以故學堂雖建,迄少成材,朱子所謂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者也,此二弊也。前一弊學不能精,后一弊學不能多,至機器制造局廠用西人為工師,華匠不通洋文,僅憑一二翻譯者,其弊亦同——《廣譯》若能明習中學而兼通西文,則有洋教習者,師生對語,不惟無誤,且易啟發。無洋教習者以書為師,隨性所近,博學無方,惟是翻譯之學有深淺,其僅能市井應酬語,略識帳目字者不入等;能解淺顯公牘、書信,能識名物者為下等;能譯專門學問之書,[如所習天文、礦學,則只能譯天文、礦學書]非所習者不能譯也,為中等;能譯各門學問之書,及重要公牘、律法深意者為上等。下等三年,中等五年,上等十年,我既不能待十年以后譯材眾多而后用之,且譯學雖深,而其志趣才識固未可知;又未列于仕宦,是仍無與于救時之急務也。是惟多譯西國有用之書,以教不習西文之人譯書之法有三一、各省多設譯書局,一、出使大臣訪其國之要書而選譯之,一、上海有力書賈、好事文人,廣譯西書出售,銷流必廣,主人得其名,天下得其用矣。夫不通西語,不識西文,不譯西書,人勝我而不信,人謀我而不聞,人規我而不納,人吞我而不知,人殘我而不見,非聾瞽而何哉?學西文者,效遲而用博,為少年未仕者計也;譯西書者,功近而效速,為中年已仕者計也。若學東洋文,譯東洋書,則速而又速者也。是故從洋師不如通洋文,譯西書不如譯東書。傅蘭雅論科技翻譯科技翻譯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明末至清雍正初,代表人物徐光啟、利瑪竇,標志為1607年翻譯的《幾何原本》前六卷。第二階段道光末年1848年起繼續中斷已久的科技翻譯標志為李善蘭與英國人偉烈雅力翻譯的《幾何原本》后九卷。兩個階段的對比一相似性傳教士的參與,如傅蘭雅、偉烈亞力、林樂知等。二不同點1 “雖創始于客卿,繼起者則均國人”2 基本與宗教脫離關系傅蘭雅JohnFryer簡介傅蘭雅(1839-1928),出生于英格蘭的一個牧師家庭。1861年,22歲大學畢業即任香港圣保羅書院院長。翌年,京師同文館成立,赴北京任教習。1868年,轉至江南制造局編譯館人編譯;1885年,創辦格致書院。1896年離華赴美,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學教授。傅蘭雅的譯學主張一“然推論此說,實有不然。蓋明時利瑪竇諸人及今各譯書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難,以至中止。譯西書第一要事為名目,若所用名目必為華字典內字義,不可另有解釋,則譯書事永不能成。然中國語言文字與他國略同,俱為隨時逐漸生新,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前時能生新者,則后日亦可生新者,以至無窮。”駁斥了漢語難譯科技書的說法,指出中國也可創造科技新詞匯從理論上闡明了漢語與世界上其它發達語言一樣有其強大的生命力與自新力。傅蘭雅的譯學主張二“初譯格致各書,須留意于名目,互相同意,則用者初時能穩妥,后亦不必大更改。”“若翻譯時配準各名,則費功小而獲益大。”“用相同之名,則所譯之書,益尤大焉。”傅蘭雅的譯學主張二最早倡導科技譯名統一,并制定了譯名的具體規則。一華文已有之名設擬一名目為華文已有者,而字典內無處可察,則有二法:1 可察中國已有之格致或工藝等書2 可訪問中國客商或制造或工藝等應知此名 目的人。二設立新名1 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為新名,仍讀其本音如:鎂、鉀、矽2 用數字解釋其物,即以此解釋為新名,而 字數以少為妙如:養氣、輕氣、火輪船、風雨表3 用華字寫其西名,以官音為主,凡前譯書 人已用慣者則襲之三作中西名目字匯譯書時所設新名,無論是事物、人名、地名等,都要附錄書末,最后編成總匯,“制成大部,則以后譯書者有所核察,可免混名之弊”。傅蘭雅的譯學主張三“至于館內譯書之法,必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義,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之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后,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于中國文法”傅蘭雅的譯學主張三“平常選書法,為西人與華士擇其合己所緊用者,不論其書與他書配否。故有數書,如植物學、動物學、名人傳等尚未譯出。另有他書雖不甚關格致,然于水陸兵勇武備等事有關,故較他書先為講求。”論述了翻譯科技書的選擇方法,以及中西譯者的配合問題傅蘭雅的譯學主張四論述了中國必將靠翻譯西方進步有用之書而獲得新生與進步“況中國書文流傳自古,數千年來未有或替,不特國人視之甚重,即國家亦賴以治國焉。有自主之大國棄其書文,而盡用他邦語言文字者耶?若中國為他邦所屬,或能勉強行以西文;惟此事乃斷不能有者,故不必慮及焉!”維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譯思想康有為的翻譯思想一 時代背景介紹二康有為,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詒, 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 1879游香港,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化1882到上海,精心研讀西學譯著1888以各人名義上書清帝1895“公車上書”上海強學會建立“最要者四事:譯印圖書、刊布報紙、開大書藏、開博物院.”“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商以濟有無;互譯者,通士以廣問學。嘗考講求西學之法,以譯書為第一義。……凡自明以來所譯西書,并許著錄,以譯書為根,得其本矣。”維新派與洋務派不同的譯學思想“今此會先辦譯書,首譯各國各報以為日報取資;次譯章程、條教、律例、條約、公法、日錄、招牌等書;然后及地圖暨各種學術之書。……并設譯學堂,專任此事。”強調翻譯東籍的便利“若因日本譯書之成業、政法之成績而妙用之,彼與我同文,則轉譯輯其成書,比其歐美之文,事一而功萬矣。彼與我同俗,則考其變政之次第,鑒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誤,取其精華,在一轉移間,而歐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規,悉發現于我神州矣。”梁啟超的翻譯思想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一關于“翻譯強國”思想 “今日之天下,則必以譯書為強國第一義,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義:其一,使天下學子,自幼咸習西文;其二,取西人有用之書,悉譯成華字。斯二者不可缺一。”論述諸國強盛之原因“且論者亦知泰東西諸國,其盛強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學,原于希臘;法律政治之學,原于羅馬。歐洲諸國各以其國之今文,譯希臘、羅馬之古籍,譯成各書,立于學官,列于科目,舉國習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損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極于今日。” --《論譯書》譯書“三義”“一曰,譯當譯之本”洋務派弊病 “中國官局舊譯之書,兵學幾居其半” “當知西人之所強者兵,而所以強者不在兵” 當譯之本一 當以盡譯西國章程之書,為第一義二 當譯學校用之教科書“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三 當譯政法之書“夫政法者,立國之本也。”四 當譯西國史書“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國之鑒也。”二曰,定公譯之例“譯書之難讀,莫甚于名號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書既與彼書異,一書之中,前后又互譯,則讀者目迷五色,莫知所從。”人名、地名音譯“以京語為主,以天下所通行”官制,“有義可譯則譯義,義不可譯乃譯音。”名物,“必以造新字為第一義。”“譯書有二弊:一曰徇華文而失西義,二曰徇西文而梗華讀。夫既言之矣:翻譯之事,莫先于內典;翻譯之本,亦莫善于內典。故今日言譯例,當法內典。自鳩摩羅什、實叉難陀,皆深通華文,不著筆受。玄奘先游身毒,學其語,受其義,歸而記憶其所得,從而筆之。言譯者當以此義為上;舌人相承,斯已下矣。凡譯書者,將使人深知其意,茍其意靡失,雖取其文而刪增之,顛倒之,未為害也。然必譯書者之所學,與著書者之所學相去不遠,乃可以語于是。”三曰,養能譯之才“通學通文說”“凡譯書者,于華文西文及其所譯書中所言專門之學,三者具通,斯為上才;通二者次之;僅通一則不能以才稱矣。”“三者之中,又以通學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二關于“翻譯文體革命”思想“嚴氏于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此書(《原富》)復經數年之心力,屢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吾輩所猶有撼者,其文章太務淵雅,刻意摹仿先秦文體,非多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久矣。歐、美、日本諸國文體之變化常與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況此等學理之書,非以流暢銳達之筆行之,安能使學童受其益乎?著譯之業,將以播文明思想于國民也,非為藏山不朽之名譽也。”--《新民從報》三關于翻譯小說理論的影響“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梁氏小說理論的弊端 “小說決定一切”四關于翻譯文學與佛典的關系“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納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強,此定理也。我民族對于外來文化之容納性,惟佛學輸入時代最能發揮。”“近代文學與大乘經典,實有如是之微妙關系”“佛恐以辭害意且妨普及,故說法皆用通俗語。譯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語亦務求喻俗。”嚴復杰出的譯論建樹個人簡介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后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后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并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后升為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嚴復翻譯思想的靈魂嚴復提倡西學,反對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為學也,中國夸多識,而西人恃人力。”西學“于學術則黜偽而崇真。”“中國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嚴復的“體用一致”思想“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兩止”“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和”嚴復翻譯八大名著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約翰穆勒《群已權界論》《穆勒名學》孟德斯鳩《法意》斯賓塞爾《群學肆言》歐克斯《社會通詮》耶芳斯《名學淺說》《天演論》EvolutionandEthicsItwaswrittenbyBritishbiologistT.H.Huxley.揭示生物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是維新派的重要理論基礎。近代引進的第一部哲學理論著作,改變了中國古代“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哲學觀念。“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康有為《原富》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WrittenbyBritishAdanSmith“《原富》者,計學之書也”“擴而充之,為邦國天下生食為用之經。蓋其訓之所苞至眾,故日本譯之以經濟,中國譯之以理財。”《群學肆言》StudyofSociologyWrittenbyBritishH.Spencer“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肆言何?發專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所以治之方。”《穆勒名學》ASystemofLogicWrittenbyBritishJ.S.Mill“此書一出,其力能使中國舊理什九盡廢,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得轉漢文,死不朽矣”《社會通詮》HistoryofPoliicsWrittenbyBritishE.Jenks討論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名學淺說》PrimerofLogicWrittenbyBritishW.S.Jevons西方邏輯學名著《法意》DeL’espritdesLoisWrittenbyFrenchBarondeMontesquieu西方資產階級法學經典《群己權解論》OnLibertyWrittenbyBritishJ.S.Mill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重要著作八大名著的歷史意義“非為天地人三學,則無以盡事理之悠久博大與蕃變也,而三學之中,則人學為尤急切。”“西人之所以立國以致強盛者,實有其盛大之源。”“信、達、雅”-中國傳統翻譯思想的綱領“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擇猶不擇也,則達尚焉。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而任取一書,責其能與于斯二者,則已寡矣。其故在淺嘗,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天演論》“信”與“達”“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于心。則下筆抒詞,自然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于共喻,則當前后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信”與“達”與“雅”《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厘千里。審擇于斯二者之間,夫固有所不得已也。“雅”的三層含義一譯作的文學藝術價值“所謂‘雅’,不是高深或講修飾,而是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比較高。”--郭沫若二代表桐城派文人的雅俗觀,“雅”是為“達”“理之精者不能載以粗狂之詞,情之正者不可達以鄙倍之氣。”三與時俱進的理論框架嚴復譯名、譯作分析Economics經濟學日譯:理財學、經濟學 梁譯:平準學復譯:計學“顧必求吻合,則經濟既嫌太廓,而理財又過狹,自我作故,乃以計學當之。雖計之為義,不止于地官之所掌,平準之所書,然考往籍,會計、計相、計諸語,與常俗國計、家計之稱,似與希臘之聶摩較為有合。”Philosophy哲學復譯:理學、愛智學“理學,其西文本名,謂之出形氣學,與格物諸形氣學為對,故亦翻神學、智學、愛智學。日人謂之哲學。顧晚近科學,獨有愛智以名其全,而一切性靈則歸于心學,哲學之名似尚未安也。”《天演論》首段譯文對比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itmaybe,byraisingafewsepulchralmounds,suchasthosewhichstill,hereandthere,breaktheflowingcontoursofthedowns,man'shandshadmadenomarkuponit;andthethinveilofvegetationwhichoverspreadthebroad-backedheightsandtheshelvingsidesofthecoombswasunaffectedbyhisindustry.Thenativegrassesandweeds,thescatteredpatchesofgorse,contendedwithoneanotherforthepossessionofthescantysurfacesoil;theyfoughtagainstthedroughtsofsummer,thefrostsofwinter,andthefuriousgaleswhichswept,withunbrokenforce,nowfromtheAtlantic,andnowfromtheNorthSea,atalltimesoftheyear;theyfilledup,astheybestmight,thegapsmadeintheirranksbyallsortsofundergroundandovergroundanimalravagers.Oneyearwithanother,anaveragepopulation,thefloatingbalanceoftheunceasingstruggleforexistenceamongtheindigenousplants,maintaineditself.Itisaslittletobedoubted,thatanessentiallysimilarstateofnatureprevailed,inthisregion,formanythousandyearsbeforethecomingofCaesar;andthereisnoassignablereasonfordenyingthatitmightcontinuetoexistthroughanequallyprolongedfuturity,exceptfortheinterventionofman.1971年現代譯本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當凱撒到達不列顛南部之前,從我正在寫作的這間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個原野是一種所謂“自然狀態”。也許除了若干突起的墳墓已在幾處破壞了連綿的丘陵的輪廓以外,此地未經人工修葺整治。薄薄的植被籠罩著廣闊的高地和峽谷的斜坡,還沒有受到人的勞動的影響。本地的牧草和雜草,分散在一小塊一小塊土地上的金雀花,為了占據貧乏的表面土壤而互相競爭著;它們同夏季的烈日斗爭,同冬季的嚴霜斗爭,同一年四季從大西洋或北海不斷吹來的狂風斗爭;它們盡其最大可能來彌補為各種地上和地下動物所造成的破壞。年復一年,在本地植物中不停的生存競爭,在不平衡的狀態下,維持了它們自己的通常種群數量。無可懷疑,凱撒到來之前的幾千年,在這個地區主要的是類似的自然狀態占優勢;除非由于人的干預,也沒有可以申明的理由來否定它能夠經過同樣長的將來繼續生存下去。嚴復譯文: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坡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刪治如今日者,則無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勢如爭長相雄,各據一抔壤土。夏與畏日爭,冬與嚴霜爭,四時之內,飄風怒吹,或西發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上有鳥獸之踐啄,下有蟻蝝之嚙傷。憔悴孤虛,旋生旋滅。菀枯頃刻,莫可究詳。是離離者亦各盡天能,以自存種族而已。數畝之內,戰事熾然,強者后亡,弱者先絕。年年歲歲,偏有遺留。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茍人事不施于其間,則莽莽榛榛,長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詰之者誰耶?“信、達、雅”思想的歷史局限性一盲目崇古的錯誤傾向二雅與俗的絕對對立,有違辯證法林紓的翻譯思想林紓(1852年11月“譯才并世數嚴、林”--康有為“今人長于譯學者有二人:一嚴又陵,一林琴南。嚴長于倫理,林長于敘事。皆馳名海內者也。”嚴復V.S.林紓一相同點 擅長古文,古文翻譯二不同點1 精通語言 2 翻譯方向 3 各自貢獻林紓譯西方文學作品早期(1897-1907)特點:思想生氣勃勃;譯作名著多,政治小說多;譯筆精湛。翻譯思想:譯書強國1897年,與王壽昌合譯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AlexandreDumasfils,TheLadyoftheCamellias“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嚴復林紓翻譯的政治小說: 《黑奴吁天錄》 UncleTom’sCabinbyHarrietBeecherStowe 《伊索寓言》 《霧中人》林紓翻譯的戰爭小說: 《滑鐵盧戰血余腥記》 《利俾瑟戰血余腥記》林紓翻譯的探險小說: 《魯濱孫飄流記》(RobinSonCrusoe) 《鬼山狼俠傳》《斐洲煙水愁城錄》 林紓的愛國主義翻譯思想“今欲與人斗游,將馴習水性而后試之耶?抑攝衣入水,謂波浪之險可以不學而狎xiá試之,冀有萬一之勝耶?不善彈而求鴟chī靈,不設機而思熊白,其愚與此埒liè耳!亞之不足抗歐,正以歐人日勵于學,亞則昏昏沉沉,轉以歐之所學為淫奇而不之許,又漫與之角,自以為可勝。此所謂不習水而斗游耳!吾謂欲開民智,必立學堂;學堂功緩,不如立會演說;演說又不易舉,終之唯有譯書。”林紓譯西方文學作品中期(1907-1911)翻譯特點:鄭重、熱情、投入主觀感情翻譯思想:“實業”翻譯作品: 《塊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 《賊史》OliverTwist 林紓以情譯情的譯法“言哀則讀者哀,言喜則讀者喜。至令譯者啼笑間作,竟為著者作傀儡之絲矣。”“和他翻譯的東西關系親密,甚至感情沖動得暫停那支落紙如飛的筆,騰出工夫來擦眼淚。”--錢鐘書“且泣且譯,且譯且泣”林紓譯西方文學作品后期(辛亥革命后)特點:重點轉向詩歌小說創作,翻譯已成“鈍筆”翻譯作品: 《魔俠傳》即《唐吉訶德》 林紓譯作一覽《巴黎茶花女遺事》,法國小仲馬,林紓、王壽昌合譯(1895)《吟邊燕語》,莎士比亞著,林紓、魏易合譯。(1903)《伊索寓言》,希臘伊索(1903)《利俾瑟戰血余腥記》林紓、曾宗鞏譯(1904)《黑奴吁天錄》,即《湯姆叔叔的小屋》,美國斯托夫人,林紓、魏易合譯(1905)《迦因小傳》,英國哈葛德(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記》,林紓、曾宗鞏合譯(1905)《英孝子火山報仇錄》,林紓、魏易合譯(1905)《鬼山狼俠傳》,林紓、曾宗鞏合譯(1905)《斐洲煙水愁城錄》,林紓、曾宗鞏合譯(1905)《玉雪留痕》,林紓、魏易合譯(1905)《埃斯蘭情俠傳》,林紓、魏易合譯(1905)《撒克遜劫后英雄略》(1905)《洪罕女郎傳》,林紓、魏易合譯(1906)《霧中人》,英國哈葛德,林紓、曾宗鞏合譯(1906)《蠻荒志異》,英國哈葛德著,林紓、曾宗鞏(1906)《橡湖仙影》,英國哈葛德著,林紓、魏易合譯(1906)《紅礁畫槳錄》,英國哈葛德著,林紓、魏易合譯(1906)《海外軒渠錄》,英國斯威夫特,林紓、魏易合譯(1906)《拊掌錄》,英國歐文,林紓、魏易合譯(1907)《金風鐵雨錄》,林紓、魏易合譯(1907)《滑稽外史》,英國狄更斯,林紓、魏易合譯(1907)《劍底鴛鴦》,英國司各德,林紓、魏易合譯(1907)《神樞鬼藏錄》,林紓、魏易合譯(1907)《旅行述異》,英國歐文,林紓、魏易合譯(1907)《大食故宮余載》,英國歐文,林紓、魏易合譯(1907)《空谷佳人》,英國博蘭克巴勒著,林紓、魏易合譯(1907)《雙孝子喋血酬恩記》,英國大畏克司蒂穆雷著,林紓、魏易合譯(1907)《孤星淚》,法國囂俄(雨果)著,林紓、魏易合譯(1907)《旅行述異》,英國歐文,林紓、魏易合譯(1907)《愛國二童子傳》,法國沛那,林紓、李世中合譯(1907)《花因》,林紓、魏易合譯(1907)《孝女耐兒傳》,英國狄更斯,林紓、魏易合譯(1908)《賊史》,英國狄更斯,林紓、魏易合譯(1908)《塊肉余生錄》,英國狄更斯,林紓、魏易合譯(1908)《塊肉余生述后編》,英國狄更斯,林紓、魏易合譯(1908)《新天方夜譚》,斯蒂文森(1908)《髯刺客傳》,柯南達利著,英國柯南達利,林紓、魏易合譯(1908)《恨綺愁羅記》,柯南達利著,英國柯南達利,林紓、魏易合譯(1908)《電影樓臺》,柯南達利著,英國柯南達利,林紓、魏易合譯(1908)《蛇女士傳》,柯南達利著,林紓、魏易合譯(1908)《西北亞郡主別傳》,馬支孟德著,林紓、魏易合譯(1908)《荒唐言》,林紓、曾宗鞏合譯(1908)《大俠繁露傳》,林紓、魏易合譯(1908)《鐘乳骷髏》,林紓、曾宗鞏合譯(1908)《不如歸》,日本德富健次郎著,林紓、魏易合譯(1908)《黑太子南征錄》,英國柯南達利,林紓、魏易合譯(1909)《璣司刺虎記》,英國哈葛德著,林紓、陳家麟合譯(1909)《藕孔避兵錄》,英國斐立伯倭本翰著,林紓、魏易合譯(1909)《西奴林娜小史》,安東尼?霍普,林紓、魏易合譯(1909)《蘆花余孽》,林紓、魏易合譯(1909)《慧星奪婿案》,林紓、魏易合譯(1909)《歇洛克奇案開場》,英國柯南道爾《玉樓花劫》,法國大仲馬(1908)《凱撒遺事》,英國莎士比亞《鹯巢記》,瑞士威斯《鬼山狼俠傳》,英國哈葛德《洞冥記》,菲爾丁《梅孽》,挪威易卜生的《魯濱孫飄流記》(RobinSonCrusoe),英國笛福,林紓、曾宗鞏譯《利俾瑟戰血余腥記》林紓、曾宗鞏譯《美洲童子萬里尋親記》,林紓、曾宗鞏合譯《天囚懺悔錄》,林紓、魏易合譯(1908)《脂粉議員》,林紓、魏易合譯(1909)《三千年艷尸記》,英國哈葛德著,林紓、曾宗鞏合譯(1910)《古鬼遺金記》,英國哈葛德著,林紓、陳家麟譯(1912)《離恨天》,森彼得著,林紓、王慶驥合譯(1913)《哀吹錄》,法國巴魯薩(巴爾扎克)著,林紓、陳家麟合譯(1915)《薄辛郎》,林紓、陳家麟合譯(1915)《鷹梯小豪杰》,林紓、陳家麟合譯(1916)《織錦拒婚》,林紓、陳家麟合譯(1916)《香鉤情眼》,林紓、王慶通合譯(1916)《奇女格露枝小傳》,林紓、陳家麟合譯(1916)《橄欖山》,林紓、陳家麟合譯(1916)《詩人解頤語》,林紓、陳家麟合譯(1916)《社會聲影錄》,林紓、陳家麟(1917)《癡郎幻影》,林紓、陳家麟合譯(1918)《現身說法》,林紓、陳家麟合譯(1918)《恨樓情絲》,林紓、陳家麟合譯(1919)《鐵匣頭顱》,林紓、陳家麟合譯(1919)《賂史》,英國亞波倭得著,林紓、陳家麟合譯(1920)《顫巢記》,林紓、陳家麟合譯(1920)《金梭神女再生緣》,林紓、陳家麟合譯(1920)《歐戰春閨夢》(續編),林紓、陳家麟合譯(1920)《戎馬書生》,林紓、陳家麟合譯(1920)《炸鬼記》,英國哈葛德著,林紓、陳家麟合譯(1921)《僵桃記》,林紓、毛文鐘合譯(1921)《馬妒》,林紓、毛文鐘合譯(1921)《雙雄義死錄》法國預勾(雨果),林紓、毛文鐘合譯(1921)《情海疑波》,林紓、林凱合譯(1921)《魔俠傳》,即《唐吉訶德》,林紓、陳家麟合譯(1922)《矐目英雄》,林紓、毛文鐘合譯(1922)《情翳》,林紓、毛文鐘合譯(1922)《情天補恨錄》,林紓、毛文鐘合譯(1924)林紓的翻譯理論一“存旨”論:“神會,步境,怡神”“存其旨而易其辭,本意不亡失”譯書非著書比也。著作之家,可以抒吾所見,乘虛逐微,靡所不可;若譯書,則述其已成之事跡,焉能參以己見?彼書有宗教言,吾即譯之,有胡能諱避而鏟之?故一一如其所言。”林紓忠實翻譯三原則一要求合作者“逐字逐句口譯而出”,首先“形似”二要求“二人口述神會,筆逐綿綿延延,至于幽眇深沈之中,覺步步有意境可尋。文字至此,真足以賞心而怡神矣!”三“于講舍中敦喻諸生,極力策勉其恣肆于西學,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譯語歸化domestication與思想異化foreignization 譯文賞析WhetherIshallturnouttobetheheroofmyownlife,orwhetherthatstationwillbeheldbyanybodyelse,thesepagesmustshow.Tobeginmylifewiththebeginningofmylife,IrecordthatIwasborn(asIhavebeeninformedandbelieve)onaFriday,attwelveo'clockatnight.Itwasremarkedthattheclockbegantostrike,andIbegantocry,simultaneously.大偉考伯菲而曰:余在此一部書中,是否為主人翁者,諸君但逐節下觀,當自得之。余欲自述余之生事,不能不溯源而筆諸吾書。余誕時在禮拜五夜半十二句鐘,聞人言,鐘聲丁丁時,正吾開口作呱呱之聲。林紓的翻譯理論二“文心”論“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即“文之樞紐”,“綱領” “紓不通西文,然每聽述者敘傳中事,往往于伏線、接筍、變調、過脈處,以為大類吾古文家言。”--《撒克遜劫后英雄略》譯序 “是書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可知中西文法,有不同而同者。”--《黑奴吁天錄》例言“吃透”作者的“用筆”和“用心”“英文之高者曰司各得Scott.W.,法文之高者曰仲馬,吾則皆譯之矣。然司氏之文綿褫chǐ,仲氏之文疏闊,讀后無復余味。獨迭更司先生。臨文如善弈之著子,閑閑一置,殆千旋萬繞,一至舊著之地,則此著實先敵人,蓋于未胚胎之前已伏線矣。故雖一小物小事,譯者亦無敢棄擲而刪節之,防后來之筆,旋繞到此,無復以應”林紓的翻譯理論三“支點”論“我在翻譯某個作家的作品時,總是努力在俄羅斯文學中尋找與之對應的作家。這并不是說我在鼓勵自己或別人‘照葫蘆畫瓢’,我是要尋找一個支點”--柳比莫夫林紓以中國文章魁率司馬遷、韓愈為支點“哈葛德之為書,可二十六種。言男女事,機軸祗有兩法,非兩女爭一男者,則兩男爭一女。若《情俠傳》、《煙水愁城錄》、《迦茵傳》,則兩女爭一男者也。若《蠻荒志異》,若《金塔剖尸記》,若《洪罕女傳》,則兩男爭一女者也。”林紓的翻譯理論四“足音”論“林氏雖不審西文,然日聞其口譯,卻能區別文章之流派,如辯家人之足音。”“沒有血肉般聯系的翻譯不會酷似。”予嘗靜處一室,可經月,戶外家人足音頗能辨之了了,而余目固未之接也。今我同志數君子,偶舉西士之文字示余,余雖不審西文,然日聞其口譯,亦能區別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其間有高厲者、清虛者、綿婉者、雄偉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歸本於性情之正,彰癉dàn之嚴,此萬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jiàn越,而獨未若卻而司·迭更司文字之奇特。--《孝女耐兒傳》TheOldCuriosityShop序林紓的歷史貢獻一 開創中國文學翻譯事業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二中國新文化運動所從而發生的“不祧之祖”三二元性文學語言觀:促進中國文學語言的進化TheEnd“五四”新文學時期的翻譯思想翻譯文體的徹底革命一關于“直譯與意譯”二關于“信與順”三關于“形似與神似”一關于“直譯與意譯”觀點一:直譯用白話,意譯用文言“直譯若不用白話,則譯俱不得稱為十分完備;意譯若用文言,則漢文之美可以自由表出。”觀點二:直譯意譯皆用白話“文言為傳統習慣所縛,較難針對愿意,不適直譯。白話則與兩種皆無困難。”觀點三:直譯意譯無關白話文言“只求意義明了,無關白話文言。總須看材料。”“須依譯者的文言或白話程度而定。”直譯法的主流時代代表人物:周作人主要譯作: 《伊索寓言》 《希臘神話》 《日本小說集》 《現代日本小說集》 《浮世澡堂》周作人的翻譯觀點“我現在還是相信直譯法,因為我覺得沒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譯也有條件,便是必須達意,盡漢語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存原文的風格,表現原語的意義,換一句話說就是信與達。”--《陀螺》序E.g.Lyingonhisback直譯:“仰臥著”死譯:“臥著在他的背上”胡譯:“坦腹高臥”或略去不譯“臥北窗下自以為羲皇上人”死譯和胡譯(曲譯)死譯--陳西瀅先生說:“他們非但字比句次,而且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先,一字不可后,名曰翻譯,而‘譯猶不譯’,這種方法,即提倡直譯的周作人先生都謚之為‘死譯’。”“死譯”這個名詞大概是周作人先生的創造了。曲譯--曲譯誠要不得,因為對于原文太不忠實,把精華譯成了糟粕,但是一部書斷斷不會從頭至尾的完全曲譯,一頁上就是發現幾處曲譯的地方,究竟還有沒有曲譯的地方;并且部分的曲譯即使是錯誤,究竟也還給你一個錯誤,這個錯誤也許真是害人無窮的,而你讀的時候竟還落個爽快。死譯就不同了:死譯一定是從頭至尾的死譯,讀了等于不讀,枉費精力。況且犯曲譯的毛病的同時決不會犯死譯毛病,而死譯者卻有時正不妨同時是曲譯。所以我以為,曲譯固是我們深惡痛絕的,然而死譯之風也斷不可長。--梁實秋二關于“信與順”順派觀點:“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梁實秋“我以為譯書應為讀者打算;譯得錯不錯是第二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譯得順不順。”--趙景深信派觀點:“我是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的”--魯迅“翻譯絕對不容許錯誤。可是,有時候,依照作品內容的性質,為著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順,倒可以容忍。”--瞿秋白三關于“形似與神似”代表人物: 矛盾、陳西瀅、曾虛白父子翻譯思想: 陳西瀅“形似、意似、神似” 曾虛白“神韻與達”魯迅翻譯活動的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03-1919)日本留學階段翻譯作品:《月界旅行》--凡爾納(法國)《哀塵》--雨果《斯巴達之魂》《域外小說集》翻譯思想:“呼號、戰斗”“后來我看到一些外國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干諸小國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命運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斗。”第二時期(1920-1927)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翻譯作品:文藝理論作品:《苦悶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廚川白村 《文學與革命》--托洛茨基俄國東歐和北歐的文學作品: 《小約翰》--望·靄覃(荷蘭) 《桃色的云》、《愛羅先珂童話集》--愛羅先珂(俄國) 翻譯思想:“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第三時期(1927-1936)翻譯作品都是“戰斗的作品”《藝術論》--普列漢諾夫《毀滅》--法捷耶夫《小彼得》--至爾·妙倫(匈牙利)《死魂靈》(1935年,最后一部譯作) --果戈理(俄國) “與翻譯為終始,畢生以之的了。”魯迅關于翻譯的目的與宗旨一科學的文藝理論和革命的文學作品“為什么而譯”——“我的回答是:為了我自己,和幾個以無產文學批評家自居的人,和一部分不圖‘爽快’,不怕艱難,多少要明白一些這理論的讀者。”“為起義的奴隸搬運軍火,是直接為革命服務的.”“竊火”與“煮肉”“于是我想,可供參考的這樣的理論,是太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涂。對于敵人,解剖,咬嚼,現在是在所不免的,不過有一本解剖學,有一本烹飪法,依法辦理,則構造味道,總還可以較為清楚,有味。人往往以神話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為竊火給人,雖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堅忍正相同。但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以為倘能味道較好,庶幾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較多的好處,我也較不枉費了身軀……然而,我也愿意于社會上有些用處,看客所見的結果仍是火和光。”二翻譯各種作品“如果讀者長期不能獲知外國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事,就會變成精神上的“聾”,最后就會招致“啞”導致“聾”和“啞”的原因:五四時代的翻譯界“急于事功,竟沒有譯出什么有價值的書籍來。”有的人“故意遷怒,至罵翻譯者為媒婆。”“甘為泥土的作者和譯者的奮斗,是已經到了萬不可緩的時候了,這就是竭力運輸些切實的精神的糧食,放在青年們的周圍,一面將那些聾啞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門里面去。”魯迅的翻譯理論一“易解、豐姿”雙標準論與“移情、益智”雙功能說……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日本文的譯者上田進君,是主張用前一法的。……所以他的譯文,有時就化一句為數句,很近于解釋。我的意見卻兩樣的。只求易懂,不如創作,或者改作,將事改為中國事,人也化為中國人。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面當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著原作的豐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寧可譯得不順口。雙標準的意義一對“信、達、雅”理論的傳承和發展真諦所在“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和形式這個統一體,包括對構成原作一切要素的全面忠實。”二解決了外國作品“歸化”還是“洋氣”的問題“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二“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與“以信為主,以順為輔”思想?°我是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ˉ的。自然這所謂??不順?ˉ,決不是說??跪下?ˉ要譯作??跪在膝之上?ˉ,??天河?ˉ要譯作??牛奶路?ˉ的意思,乃是說,不僅不像吃茶淘飯一樣幾口可以吃完,還必須費牙來嚼一嚼。?-?-這樣的譯本,不但在輸入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滾針操作流程護理
-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
- 避孕藥知識培訓課件下載
- 物聯網行業分析24
- 移動互聯網技術產業進展與發展趨勢講義
-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3月高三適應性考試(一)語文試題含解析
-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數字移動通信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中醫藥大學《口腔頜面外科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水資源利用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京津冀地區農業減污降碳增效協同: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
- 《遺傳病的治療》課件
- 《MATLAB編程及應用》全套教學課件
- 《銷售技巧培訓》課件
- 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
- 2023年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生產技術規范
- 2024年有關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示范文本)
-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解讀
- 頂管施工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
- 燃氣熱水鍋爐調試方案
- 石英砂采購合同(2024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