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六、七章課件_第1頁
生理第六、七章課件_第2頁
生理第六、七章課件_第3頁
生理第六、七章課件_第4頁
生理第六、七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消化和吸收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目錄第三節(jié)胃內消化第二節(jié)口腔內消化第四節(jié)小腸內消化第一節(jié)概述第六節(jié)吸收第五節(jié)大腸的功能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人體的消化道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一節(jié)(二)消化道平滑肌的電生理特性

1.靜息膜電位幅值為-50~-60mV,形成原因由K+向膜外擴散和生電性Na+泵。在靜息電位的形成中少量Na+向膜內擴散和Cl-向膜外擴散起著重要的作用。2.慢波電位

消化道平滑肌細胞在靜息膜電位的基礎上產生自發(fā)去極化和復極化的節(jié)律性電位波動,稱為慢波電位。因慢波決定平滑肌的收縮節(jié)律,又稱為基本電節(jié)律不同部位頻率不同,人胃的平滑肌慢波3次/分鐘,十二指腸為11-12次/分鐘。3.動作電位當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去極化超過閾電位時就產生動作電位。又稱為快波。它的上升支主要是由慢鈣通道開放,大量Ca2+(以及少量Na+)內流造成的,加強平滑肌的收縮;降支是由K+通道開放,K+外流引起的。消化道平滑肌的慢波、動作電位和肌肉收縮之間的關系是:動作電位是慢波去極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又可以引起平滑肌收縮。慢波本身并不能直接觸發(fā)平滑肌收縮,但它能決定收縮機的收縮頻率、傳播方向和速度。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腺每日分泌的消化液約6-8L。包括唾液、胰液、膽汁、小腸液、和大腸液等。消化液主要有各種消化酶、水、無機鹽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有:①將食物中復雜的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②為各種消化酶提供適宜的pH環(huán)境;③稀釋食物,使之與血漿滲透壓相等,利于消化產物的吸收;(4)消化液中的黏液、抗體和大量液體,具有保護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因素的損傷作用。二、消化的神經調節(jié)消化道神經支配包括內在神經和外來神經系統兩大部分。

(二)內在神經系統

內在神經系統又稱為腸神經系統,包括位于縱行肌與環(huán)行肌之間的肌間神經叢(或稱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一節(jié)為歐式神經叢)和位于環(huán)行肌和黏膜層之間的黏膜下神經叢(或稱為麥氏神經叢)是由大量不同的神經元和神經纖維組成的復雜的神經網絡。分為:①肌間神經叢,位于縱行肌和環(huán)行肌之間,主要參與調節(jié)消化道運動。②黏膜下神經叢,位于消化道粘膜下,粘膜下神經叢主要調節(jié)消化道腺體和內分泌細胞的分泌,腸內物質的吸收和局部的血流量。(三)外來神經系統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及肛門外括約肌有軀體神經支配外,主要接受自主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其作用途徑有:①小范圍內通過去甲腎上腺素直接抑制平滑肌;②大范圍內通過去甲腎上腺素抑制腸神經系統的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而交感神經興奮時能抑制消化道活動,減少腺體分泌和減少消化道血流量。使消化道括約肌收縮。

副交感神經來自迷走神經和盆神經。興奮時大多數節(jié)后纖維釋放乙酰膽堿,通過激活M受體,引起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增加腺體分泌,而消化道括約肌卻松弛。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一節(jié)四、消化道的內分泌功能(一)胃腸內分泌細胞從胃到大腸的黏膜層內存在多種內分泌細胞,有消化道內分泌細胞合成和釋放的激素,稱為胃腸激素。在化學結構上,胃腸激素幾乎都是肽類,又稱為胃腸肽。重要的有胃泌素、膽囊收縮素、促胰液素、抑胃肽和胃動素等。胃腸內分泌細胞都具有攝取胺前體,進行脫羧而產生肽類或活性胺的能力,將這樣的細胞稱為APUD細胞多數胃腸肽也存在與中樞神經系統中,.如胃泌素、膽囊收縮素、胃動素、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腦啡肽和P物質等,具有雙重分布得肽稱為腦-腸肽。(二)胃腸激素的分泌方式1.內分泌

胃腸激素直接釋放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送到遠處靶細胞而起作用。2.旁分泌

胃腸激素通過細胞間隙,擴散到鄰近靶細胞而發(fā)揮作用,稱為旁分泌。3.神經分泌

胃腸激素作為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起作用的,屬于神經分泌。4.自分泌

胃腸激素分泌到細胞外,擴散到細胞間隙,再作用于分泌該激素的細胞的受體而發(fā)揮作用,稱為自分泌。5.腔分泌

內分泌細胞把胃腸激素直接分泌入胃腸腔內發(fā)揮作用,稱為腔分泌。(三)胃腸激素的作用1.調節(jié)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運動。2.對其他激素釋放的調節(jié)作用。3.營養(yǎng)作用

具有促進胃腸道組織的代謝和生長作用,稱為營養(yǎng)性作用。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二節(jié)口腔內的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一)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唾液是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無色無味、中性,水分約占99%,無機物有Na+、K+、Ca2+、Cl-;有機物主要為粘蛋白,免疫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可達1.0--1.5L.(二)唾液的生理作用①濕潤口腔,利于說話與吞咽;②溶解食物引起味覺。③對口腔起清潔和保護作用;④化學性消化作用;(5)排泄功能,某些藥物隨唾液排泄。(三)唾液分泌的調節(jié)

屬于神經反射性調節(jié),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調節(jié)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樞在延髓。

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以副交感神經為主,其末梢釋放乙酰膽堿,伴有唾液腺的血管擴張,加強腺細胞分泌活動,唾液分泌增多。阿托品可阻斷乙酰膽堿的作用使唾液分泌減少。交感神經興奮也能引起粘稠唾液分泌增加,其釋放去甲腎上腺素。這種調節(jié)引起的唾液分泌稱為非條件反射性分泌。

二、咀嚼與吞咽(一)咀嚼

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順序收縮而實現復雜的節(jié)律性動作。咀嚼的作用:切碎、研磨和攪拌食物,使之形成食團便于吞咽;使食物與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觸而產生化學性消化作用;咀嚼動作能反射性的引起胃腸、肝、膽囊等活動加強,從而為食物的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做準備。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三節(jié)胃內消化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三節(jié)胃內消化4.內因子由壁細胞分泌一種糖蛋白,與食物中B12結合,促進維生素B12在回腸的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調節(jié)空腹時胃液分泌很少,稱為消化間期胃液分泌。進食后,在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解下,胃液大量分泌,稱為消化期胃液分泌。進食便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

1.調節(jié)胃酸分泌的主要內源性物質(1)促進胃酸分泌的物質l)乙酰膽堿:大部分支配位的迷走神經節(jié)后纖維末梢釋放乙酰膽堿,ACh與壁細胞膜上的膽堿能M3型受體結合,促進鹽酸的分泌,其作用可被M受體拮抗劑(阿托品)阻斷。2)胃泌素:是由胃竇及上段小腸黏膜G細胞分泌的一種肽激素,其主要的生理作用①刺激胃酸分泌;②刺激腸嗜鉻樣細胞組胺的分泌,間接促進胃酸分泌③促進胃腸道粘膜生長及刺激胃、腸、胰的蛋白質,RNA和DNA合成增加,稱為營養(yǎng)作用;④加強胃腸運動和膽囊收縮,促進胰液、膽汁分泌。3)組胺:由腸泌酸區(qū)黏膜的腸嗜鉻細胞(ECL)細胞分泌的組胺與鄰近壁細胞膜上的H2型組胺受體結合后,有很強的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H2受體的阻斷藥可阻斷組胺與壁細胞的結合而抑制胃酸分泌。4)乙酰膽堿、胃泌素和組胺在引起胃酸分泌中的相互作用:這三種內源性物質的受體同時興奮時,才能引起胃酸的有效分泌。(2)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質1)生長抑素:可通過直接抑制壁細胞的腺苷酸環(huán)化酶從而抑制胃酸分泌、抑制G細胞分泌胃泌素及抑制ECL細胞釋放組胺等多種途徑使胃酸分泌減少。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三節(jié)胃內消化腸期的特點:胃液分泌量少、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都較低。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調節(jié)(1)胃酸:當胃竇pH≤1.2--1.5和十二指腸內的pH≤2.5時,可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抑制胃腺的分泌。①胃酸直接抑制胃竇粘膜中的G細胞,使胃泌素釋放減少。②胃酸刺激胃黏膜的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通過后者間接地抑制胃泌素和胃液的分泌。胃酸作用小腸黏膜,釋放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抑制胃酸分泌。

(2)脂肪:脂肪及其消化產物進入小腸后可刺激小腸黏膜釋放縮膽囊素、抑胃肽、促胰液素等多種抑制胃液分泌的激素,統稱腸抑胃素。(3)高張溶液:①興奮小腸內滲透壓感受器,通過腸一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②刺激小腸粘膜釋放一種或幾種能抑制胃酸分泌的激素。三、胃的運動

胃運動的主要功能是:①胃消化期其主要功能是容納和貯存食物,調節(jié)胃內壓及混合、研磨食物形成食糜;非消化期胃運動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胃內殘留物。(1)近端胃,其主要功能是容納和貯存食物,調節(jié)胃內壓及促進液體排空;(2)遠端胃,其主要功能是混合、研磨并加快固體食物的排空。

(一)胃運動的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張:進食時,由于食物對咽、食管等部位的感受器產生刺激作用,使近端胃和食管下括約肌立即舒張,胃腔容量增大,以利于胃容納食物,為容受性舒張。當食物進入胃后,胃內壓上升,刺激胃內壓力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反射使近端胃舒張,故胃內壓升高不明顯,這種活動被稱為適應性舒張。生理意義在于防止食糜過早的排入小腸,使食物在胃內充分消化。2)蠕動:胃的蠕動是一種起始于胃體的中部并向幽門方向推進的波形運動。形成一種幽門泵的作用。“幽門泵”可將約1--2m1的食糜排入十二指腸,當蠕動收縮波超越胃內容物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三節(jié)胃內消化抵達胃竇末端時,該部位的平滑肌收縮增強,可將部分食糜反向推回到近側胃竇或胃體。胃蠕動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磨碎固體食物;促進食物與胃液混合,加強化學性消化;將食糜從胃體向幽門部推進,并排入十二指腸。3)緊張性收縮:生理功能是:維持胃腔一定壓力,促進胃液進入食物內部,有利于化學性消化,并協助食糜向十二指腸推動;

對保持胃的位置與形態(tài),防止出現胃下垂(二)胃的排空及其影響因素

l)胃排空的過程: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胃排空的速度還與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有關。在三種營養(yǎng)物質中,排空速度的快慢依次為糖類、蛋白質、脂肪。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約需4~6小時。2)胃排空的影響因素:胃排空的動力是胃內壓、十二指腸之間的壓力差。近端胃緊張性收縮及遠端胃收縮產生胃內壓;幽門及十二指腸的收縮產生十二指腸內壓。①胃內促進排空的因素:胃內食物量變化促進胃排空的主要機制是食物對胃壁產生擴張性機械刺激,通過壁內神經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經反射促進的胃運動,胃排空加快。另外食物的擴張刺激和某些化學成分,刺激胃泌素分泌。胃泌素引起胃酸分泌,增強胃體和胃竇的收縮,有利于增加胃內壓,增強幽門括約肌的收縮,綜合作用延緩胃排空。②十二指腸內抑制排空的因素:十二指腸壁上的化學感受器和機械感受器,受到酸、脂肪、滲透壓和機械擴張刺激時,可反射性地抑制胃的運動,使胃的排空減慢,此為腸--胃反射。胃腸激素,胃內食糜特別是胃酸和脂肪進入十二指腸后,可刺激小腸上段黏膜釋放多種激素,如縮膽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活動,從而減緩胃的排空。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三)移行性復合運動

胃運動呈現以間歇性強力收縮并伴較長的靜息期為特征的周期性運動,稱為移行性復合運動,分為4個時相。1相為運動靜止期,只能記錄到慢波,不出現胃腸收縮,持續(xù)40-60min,2相出現間斷的不規(guī)律收縮,持續(xù)時間為30-45min,3相每個慢波電位上均疊加有成簇的峰電位,胃腸出現規(guī)律的高振幅收縮,持續(xù)5-10min;4相是從3相轉至下一個周期1相之間的短暫過渡期,持續(xù)5min。3相強力收縮起著胃腸“清道夫”的作用。可能與胃動素的分泌有關。1相可能與NO有關。第四節(jié)

小腸內消化

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便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內,食物受到胰液、小腸液及膽汁的化學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作用,小腸是食物消化與吸收最重要的部位,食物的性質不同,停留時間也不同,一般混合性食物在小腸停留3-8h.一、胰液的分泌胰腺具有內分泌和外分泌雙重作用。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由腺泡細胞及小導管細胞組成)分泌,具有很強的消化作用。(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胰液是無色、無臭的堿性液體,PH為7.8-8.4,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為1-2L,滲透壓和血漿相等。胰液的成分包括水(97.6%)、無機物和有機物。

無機成分主要由小導管和上皮細胞分泌,主要有HC03-、Cl-、Na+和K+等,HC0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保護腸粘膜免遭強酸的侵蝕,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活動提供最適pH環(huán)境(pH7-8)。2.胰液的有機成分和作用(1)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糖原和大部分其他碳水化合物為糊精、麥芽糖和麥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纖維素,不需激活就有活性,最適PH6.7--7.0水解速率快。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四節(jié)

小腸內消化

(2)蛋白質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蛋白酶一方面可正反饋地自我激活胰蛋白酶原,另一方面又能激活糜蛋白酶。而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能使蛋白質分解為多肽,羧基肽酶分解多肽為氨基酸。此外胰液中的RNA酶、DNA酶被胰蛋白酶激活,水解成相應的單核苷酸。(3)脂類水解酶: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最適宜PH7.5--8此外胰液中還有膽固醇酯水解酶和磷脂酶A2,分別水解膽固醇酯和磷脂。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功能最全面、消化力最強的一種消化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胰液分泌減少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但對糖無影響。

(二)胰液分泌的調節(jié)1.胰液的分泌也分為頭期、胃期、和腸期三個時相,受神經和體液的雙重作用,但以體液為主。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四節(jié)

小腸內消化

(1)頭期:食物直接刺激口、咽等部位的感受器以及條件反射所引起的,通過迷走神經末梢釋放ACh作用于胰腺的胰泡細胞來調節(jié)胰液分泌。迷走神經興奮時引起胰液分泌的特點是水分和HC03-較少,酶的含量高。頭期的分泌量占消化期分泌量的20%。(2)胃期:①食物擴張胃體和胃底,通過迷走--迷走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引起含酶多但液體量少的胰液分泌。食物擴張胃或酸、堿溶液刺激胃竇部可釋放胃泌素,間接引起胰液分泌;②蛋白質的消化產物能刺激胃泌素釋放而引起胰酶分泌增多。③胃內食糜的成分,特別是胃酸,可影響碳酸氫鹽的分泌。此期的分泌量占消化期分泌量的5%-10%。(3)腸期:腸腔內食糜中的蛋白質、脂肪的水解產物可刺激膽囊收縮素和促胰液素分泌,從而刺激胰液的分泌。此外,小腸粘膜上廣泛分布著各種感受器,可通過迷走-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胰液分泌。此期胰液分泌量最大,占消化期分泌量的70%。碳酸氫鹽和酶的含量也高,故腸期的胰液分泌是消化期胰液分泌最重要時相。2.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對胰液分泌的調節(jié)(1)胰泌素:由小腸上段黏膜的S細胞分泌,促進水分和碳酸氫鹽分泌。胃酸是引起胰泌素分泌最強的刺激因素,其次是蛋白質水解產物和脂肪酸,糖類無作用。(2)膽囊收縮素(CCK):由小腸上段黏膜I細胞所釋放一種多肽,又稱促胰酶素。引起CCK釋放的因素由強至弱為: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酸、鹽酸、脂肪。糖類無作用

CCK具有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分泌及促進膽囊平滑肌收縮、促進胰腺組織蛋白質和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多種生理作用。3.調節(jié)胰液分泌的各種激素之間和激素與神經因素間存在著協同作用。4.胰液分泌的反饋調節(jié)蛋白質水解產物及脂肪酸可刺激小腸黏膜中的I細胞釋放一種胰蛋白酶敏感物質,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四節(jié)

小腸內消化

(二)膽汁的作用機體通過分泌膽汁還可排泄隊中內源物性和外源性物質,如膽固醇、膽色素、堿性磷酸酶、某些藥物和重金屬等。膽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具有以下功能:1.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為乳化劑以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其成為脂肪微滴,增加與胰脂肪酶的接觸面積,從而促進脂肪的分解與消化。這種作用稱之為膽鹽的乳化功能。

膽鹽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形成微膠粒,與脂肪的分解產物,如脂肪酸、膽固醇、甘油一酯及其他脂類相結合,形成水溶復合物。微膠粒具有高度水溶性,可通過小腸粘膜而被吸收,促進脂肪消化產物的吸收。2.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通過促進脂肪的吸收,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3.中和胃酸4.刺激膽汁合成和分泌

(三)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jié)

引起膽汁分泌和排泄的自然刺激物為消化道中的食物,高蛋白食物引起的膽汁分泌排放量最多,高脂肪或混合性食物次之,糖類的刺激最小。1.神經因素的作用

進食動作以及食物對胃、小腸等部位的機械和化學性刺激,可通過神經反射的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方式引起膽汁分泌少量增加,膽囊收縮也輕度加強。其傳出神神經為迷走神經,迷走神經還可通過刺激胃泌素的釋放間接引起肝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2.體液因素的作用(1)膽囊收縮素:蛋白質水解產物、鹽酸和脂肪等作用下,小腸黏膜釋放的CCK可通過血液循環(huán)興奮在膽管、膽囊和Oddi括約肌的CCK受體,引起膽囊強烈收縮,Oddi括約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四節(jié)

小腸內消化

肌舒張,可促使大量膽汁排入十二指腸。(2)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促進胰液的分泌以及作用于膽管系統引起膽汁分泌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對膽鹽無影響。(3)胃泌素:通過血液循環(huán)直接作用于肝細胞和膽囊,促進肝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也可通過促進胃酸分泌間接作用于十二指腸,促進促胰液素釋放而再促進肝膽汁分泌。(4)膽鹽:通過腸--肝循環(huán)吸收的膽鹽對肝細胞刺激引起肝膽汁分泌。三、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內有兩種腺體,即十二指腸腺和小腸腺,小腸液是兩種腺體分泌的混合液,是消化液中最多的一種,成人每日分泌量1-3L,變動較大。(一)小腸液的性質和成分1、弱堿性,PH7.6,滲透壓與血漿相似。含大量水分,無機成分有Na+、K+、Ca2+、HCO3-、Cl-等。有機物主要有黏蛋白、IgA和腸激酶等。此外還常混有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白細胞以及有腸上皮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等。

其分泌到腸腔的消化酶只有腸激酶一種,它能激活胰蛋白酶。2、小腸液的作用1.保護作用

可起潤滑作用,并保護十二指腸粘膜免受機械性損傷,以及胃酸的損傷。2.消化作用腸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有助于蛋白質的消化。3.稀釋作用

稀釋腸內消化產物,使其滲透壓降低,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三)小腸液分泌的調節(jié)受神經和體液的雙重調節(jié),其中主要的機制是食糜對腸黏膜的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由腸壁內神經叢活動的局部反射以及引起小腸液的分泌。小腸黏膜對擴張性刺激最敏感,小腸內食糜量越多,小腸液的分泌就越多。許多體液因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血管活性腸肽和胰高血糖素等,都能刺激小腸液的分泌。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添加文本(三)回盲瓣的功能靜息狀態(tài)下,回盲瓣是關閉的,當食物進入胃后,可通過胃--回腸反射引起回腸蠕動加強,當蠕動波到達回腸末端時,回盲腸括約肌舒張,有3-4ml食糜被排入結腸。盲腸充盈時,通過腸斷局部的壁內神經叢反射,引起回盲括約肌收縮和回腸運動減弱,延緩回腸內容物的通過。主要功能是阻止結腸內容物反流入回腸,可防止回腸內容物過快進入大腸,有利于小腸內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第五節(jié)

大腸內消化

大腸沒有消化的功能,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為:①吸收腸內容物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參與機體對水、電解質平衡的調節(jié);②吸收由大腸內某些細菌合成的維生素B復合物和維生素K;③對食物殘渣進行加工,形成糞便并暫時貯存。一、大腸液及其作用

大腸液由大腸粘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和杯狀細胞分泌,主要成分為粘液和碳酸氫鹽。大腸液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粘液蛋白保護腸壁和潤滑糞便。二、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大腸內有大量的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其物質分解是由細菌完成。細菌對糖和脂肪的分解稱為發(fā)酵,對蛋白質的分解則稱為腐敗。某些細菌還能利用腸內較為簡單的物質合成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在腸內被吸收。三、大腸的運動(一)大腸的運動形式1.袋狀往返運動

空腹和安靜時最常見,由環(huán)行肌不規(guī)則的收縮引起的。作用是使結腸袋中的內容物向前、后兩個方向作短距離的移動,有利于揉搓腸內容物,使其與腸黏膜充分持久接觸,促進水和無機鹽的吸收。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五節(jié)

大腸內消化

2.推進運動是人在餐后或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大腸的運動形式,包括分節(jié)推進運動和多袋推進運動,是指環(huán)行肌有規(guī)則的收縮引起的,將一個結腸袋的內容物推移到鄰近腸段,環(huán)形肌收縮結束后,內容物不返回原處稱為分節(jié)推進運動。當多個結腸同時發(fā)生收縮,并使其內容物向下推移,稱為多袋推進運動。3.蠕動大腸蠕動的意義也在于將腸內容物向遠端推進。大腸還有一種行進快速、向前推進較遠的強烈蠕動,稱為集團運動。可將部分腸內容物快速推送到乙狀結腸和直腸。集團運動每日發(fā)生3--4次,常在進餐后發(fā)生。這種餐后結腸運動增強稱為胃--結腸反射。四、排便受意識反射的脊髓反射,正常人的直腸中通常沒有糞便,當腸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沖動經盆神經和腹下神經傳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產生便意。大腦皮層可以控制排便活動,如環(huán)境允許,皮層發(fā)出下行沖動到脊髓初級排便中樞,傳出沖動經盆神經傳出,使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同時陰部神經傳出沖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出體外。這個過程稱為排便反射。另外,腹肌和隔肌收縮,可促進糞便排出。第六節(jié)

吸收

一、吸收概述

小腸是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部位。一般認為,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產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的,回腸主動吸收膽鹽和維生素B12;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二、小腸吸收的有利條件:

營養(yǎng)物質在小腸內已被消化成結構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吸收面積大。正常成人的小腸長4--5m,小腸黏膜有許多環(huán)形皺襞,皺襞上有大量絨毛,絨毛的上皮細胞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六節(jié)吸收(三).脂肪的吸收脂類的消化產物,包括甘油一酯、游離脂肪酸、膽固醇、溶血卵磷脂、與膽鹽結合,以水性混合微膠粒的方式進入腸黏膜細胞表面的靜水層到達細胞的微絨毛,之后再從中釋出,順濃度梯度擴散入細胞。在胞內形成乳糜微粒,以出胞的形式釋放到組織間隙,擴散至淋巴管。中、短鏈的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可通過擴散直接進入血液。(四).水的吸收

水在小腸上段通過擴散方式被吸收。各種溶質,特別是NaCl的主動轉運造成的滲透梯度,是水吸收的主要動力。水可以同時通過跨細胞和旁細胞兩條途徑而被吸收。(五).無機鹽的吸收(1)鈉的吸收:小腸對鈉的吸收是主動的。腸上皮基底膜側膜鈉泵的活動將胞內的Na+主動轉運入血液,造成胞內低Na+,細胞內Na+的減少和正電荷的減少。腸腔內的Na+在電化學梯度的推動下,借助多種轉運體進入細胞內。(2)鐵的吸收:正常成人每日吸收鐵約1mg,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被吸收。亞鐵離子與絨毛上皮細胞頂端膜上的轉鐵蛋白結合被轉運至細胞內,血紅素鐵則以入胞方式進入細胞,在細胞內與血紅素加氧酶結合后釋放出亞鐵離子。細胞內的部分鐵與去鐵鐵蛋白形成鐵蛋白,儲存于細胞內留待以后緩慢釋放;另一部分與小腸轉鐵蛋白結合,后者可能通過基底側膜上的受體轉運出細胞。(3)鈣的吸收:吸收鈣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腸及空腸內被吸收。十二指腸對鈣的吸收能力最強。鈣鹽只有離子狀態(tài)才能被吸收。影響鈣吸收的因素有:①可與小腸黏膜細胞的微絨毛上的鈣結合蛋白結合;②可通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頂端膜上的鈣通道順電-化學梯度進入胞質;③由細胞旁途徑被吸收

;④維生素D3誘導小腸上皮細胞鈣結合蛋白及Na+-H+-ATP酶的合成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4)負離子的吸收腸腔內的Na+主動轉運產生的電位差,可促進負離子的吸收。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六節(jié)吸收(六)維生素的吸收大部分維生素在小腸上段被吸收,只有維生素B12是在回腸被吸收的。大多數水溶性維生素是通過依賴的同向轉運體被吸收的。維生素需先與內因子結合成復合物后,再到回腸被主動吸收。脂溶性維生素與脂類消化產物的吸收相同。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第一節(jié)能量代謝第二節(jié)體溫及其調節(jié)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物質分解釋放的能量儲存在ATP中,ATP轉變?yōu)锳DP和磷酸提供熱能;能量過剩時ATP將高能磷酸鍵移給肌酸生成磷酸肌酸;機體過度消耗能量時,磷酸肌酸也會將高能磷酸鍵轉移給ADP(二磷酸腺苷)生成ATP。磷酸肌酸是體內ATP的儲存庫。ATP的合成和分解是體內能量轉化與利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能量的去路體內代謝釋放的能量,約有50%以上迅速轉化為熱能,維持體溫。其余不足50%轉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鍵中貯存。ATP既是機體的重要貯能物質,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質。除肌肉收縮外,其余都轉化為熱能,主要維持體溫。

(三)能量平衡人體每日消耗的能量包括基礎代謝的能量消耗、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身體運動的能量消耗和其他生理運動。若攝入等于消耗,則體重不變。若攝入大于消耗,則體重增加,導致肥胖,稱為能量正平衡;若攝入小于消耗,則體重減輕,稱為能量負平衡二、能量代謝的測定(一)能量代謝的測定原理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即在整個能量轉化過程中,能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能量代謝測定是指定量測定機體單位時間所消耗的能量,即能量代謝率。(二)能量代謝的測定中常用的參數(1)食物熱價:1g食物分解氧化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該食物的熱價。食物在體外氧化分解(或燃燒)時測得的熱價稱為物理熱價,食物在機體內分解氧化時測定的熱價稱為生理熱價。糖和脂肪的物理熱價和生理熱價是相同的,而蛋白質的生理熱價比理熱價少。(2)食物的氧熱價:某種食物分解氧化時消耗1L氧所釋放的熱量,稱為該食物的氧熱價。它表示某種物質氧化時的耗氧量和產熱量之間的關系。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3)呼吸商與非蛋白呼吸商:一定時間內機體的CO2生成量與耗O2量的比值,稱為呼吸商。糖的呼吸商等于1。蛋白質的呼吸商為0.8。脂肪呼吸商僅約0.71左右。正常人混合膳食的呼吸商約為0.85。因為機體不僅能同時氧化多種營養(yǎng)物質,還能是一種營養(yǎng)物質轉變?yōu)榱硪环N營養(yǎng)物質。一定時間內,氧化糖和脂肪產生的CO2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稱為非蛋白呼吸商。(一)能量代謝的測定方法1、直接測熱法直接測熱法是指通過收集機體在安靜狀態(tài)下一定時間內散發(fā)出的總熱量求得能量代謝率的方法。1.間接測熱法

就是糖、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時耗氧量和CO2產生量及釋放的熱量的定比關系來測定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一種方法。2.與間接測熱法的基本步驟1)測定耗氧量和CO2產量的方法:一般有閉合式和開放式兩種測定方法閉合式測量法常用肺量計來測定耗氧量。在肺量計內充有一定量的O2,受試者通過呼吸口瓣吸入裝置中的O2,氣體回路中的吸收劑吸收呼出氣中的CO2和水。自動記錄曲線,一定時間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內耗氧量等于該時間內秒筆下降的高度乘以容器的換算系數。開放式測量法又叫氣體分析法,收集并測定受試者在一定時間內呼出的氣量,分析其中O2和CO2的百分比。根據呼入氣和呼出氣中的容積百分比的差值,算出該時間內好氧量和CO2的排出量。2)計算能量代謝率:分別計算蛋白質熱量、非蛋白質熱量和總產熱量。蛋白質熱量:根據尿氮排出量算出,非蛋白質熱量根據總好氧量和CO2排出量中減去蛋白質耗氧量和CO2產生量算出,蛋白質熱量和非蛋白質熱量之和便為總產熱量。3、雙水標記法受試者在自由活動狀態(tài)下進行,給予受試者一定量的氫和氧標記水,在一定時間內間斷采集尿液,測定的O2和CO2代謝率。三、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

影響機體能量代謝的因素有:(一)個體因素1.性別與年齡同齡男性的能量代謝率高于女性。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和少年,新陳代謝旺盛。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2.肌肉活動

肌肉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明顯。機體耗氧量的增加與肌肉活動強度成正比關系。可以把能量代謝率作為評價肌肉活動強度的指標。3.精神緊張

人體處于激動、恐懼和焦慮等緊張狀態(tài)下,能量代謝率可顯著增加。4.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

由食物刺激機體產生“額外”消耗能量的現象,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蛋白質的特殊動力效應最強,可增加產熱量約30%,糖和脂肪為6%和4%左右,進食混合性食物約為10%。5.環(huán)境溫度

在20-30℃的環(huán)境溫度中,人在安靜時的能量代謝最為穩(wěn)定,環(huán)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能量代謝都增加。(三)其他因素:體溫升高1℃,代謝率約增加13%。四、基礎代謝(一)基礎代謝的定義

基礎代謝是指人體在基礎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所謂基礎狀態(tài)是指清醒而又極其安靜的狀態(tài),室溫在20-25℃、空腹、在這種狀態(tài)下,未作肌肉活動、環(huán)境溫度、食物特殊動力效應和精神緊張等因素的影響,是人體清醒時的最低能量代謝水平。能量代謝高低與體表面積成正比,與體重無關系。故能量代謝常以單位時間內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產熱量為單位,公式:體表面積(m2)=0.0061×身高(cm)+0.0128×體重(kg)-0.1529,可作為某些疾病的輔助檢查。第二節(jié)體溫及其調節(jié)一、體溫(一)表層溫度和核心溫度

體溫是指人體深部的平均溫度。人體內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是以酶促反應為基礎的,而酶的生物活性最適宜的溫度為37℃左右,體溫低于34℃可引起意識的喪失,體溫高于42℃時可引起細胞實質損害,高于45℃將有生命危險。

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1、機體核心部分的溫度,稱為核心溫度。體溫是指體核溫度。核心溫度相對穩(wěn)定,肝臟的溫度最高,為38℃左右;腦接近38℃;腎、胰腺及十二指腸等器官溫度稍低;直腸溫度最低。2、接近體表部分的溫度稱為表層溫度,低于核心溫度。其中最外層皮膚表面的溫度為皮膚溫度。腦、軀干、皮膚的溫度越高,四肢末端的溫度最低。皮膚溫度與局部血流量有關系。

核心溫度和表層溫度易受環(huán)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動,(二)體溫的測定

臨床上通常采用測定直腸溫度、口腔溫度、腋窩溫度來反映體溫。正常值分別為36.9-37.9℃、36.7-37.7℃、36.0-37.4℃.食管溫度比直腸溫度低0.3℃左右。2.體溫的生理差異(1)晝夜變化:正常人的體溫呈現明顯的周期性晝夜變化。清晨最低,午后最高,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體溫的這種周期性晝夜變化稱為晝夜節(jié)律或日節(jié)律,與下丘腦視叉上核的控制有關。(2)年齡:兒童、青少年的體溫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體溫逐漸降低,老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低,體溫偏低。(3)性別:成年女性的體溫平均比男性高0.3℃,女性體溫隨月經周期呈現節(jié)律性波動,卵泡期體溫較低,排卵期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是由于黃體分泌孕激素的作用所引起。(4)肌肉活動:肌肉張力增加時,由于代謝增強,產熱量增加,使體溫升高。(5)其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進食、氣溫(一般夏季的體溫較冬季體溫高),麻醉等都對體溫有一定的影響。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二、產熱與散熱

機體產熱和散熱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稱為體熱平衡。這對維持機體的體溫相對恒定有重要意義。(一)產熱

1、主要的產熱器官主要的產熱器官肝臟和骨骼肌。在安靜狀態(tài)下,肝臟的產熱量最多,當機體進行勞動或體育運動時,肌肉是主要的產熱器官。2、產熱的形式

(1)基礎代謝產熱:基礎狀態(tài)下,70%左右的基礎代謝產熱量來自于內臟和腦部組織器官,它們是基礎狀態(tài)下主要的產熱器官。肝臟和腦的代謝水平高,產熱多。(2)骨骼肌運動產熱:骨骼肌是肌肉運動時主要的產熱器官,其產熱量可占機體總產熱量的90%。(3)食物特殊動力效應產熱。(4)寒戰(zhàn)產熱與非寒戰(zhàn)產熱:在寒冷環(huán)境中此種方式可增加產熱量,維持體溫的相對穩(wěn)定。1)寒戰(zhàn)產熱:機體受到寒冷刺激時,最初骨骼肌出現寒冷性肌緊張而增加產熱量,以維持體溫。在寒冷刺激繼續(xù)加強時,骨骼肌發(fā)生不隨意的節(jié)律性收縮,即寒戰(zhàn)。2)非寒戰(zhàn)產熱:機體處十寒冷環(huán)境中時,除寒戰(zhàn)產熱外,機體會通過提高組織的代謝率來提高產熱量。這一現象稱為非寒戰(zhàn)產熱又稱代謝產熱。寒冷環(huán)境中,交感神經興奮,可使棕色脂肪組織細胞迅速分解產熱。3、產熱活動調節(jié)受到神經和體液的雙重調節(jié)。寒冷刺激可使位于下丘腦后部釋放促甲狀腺激素,引起寒戰(zhàn);還可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引起腎上腺髓質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點擊添加文本第七章能量代謝和體溫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在體液調節(jié)中

主要是甲狀腺激素起作用。(二)散熱1.人體的散熱部位皮膚是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而且受體溫調節(jié)機制的調控。2.皮膚散熱方式(1)輻射散熱:人體都以熱射線形式將體熱傳給外界較冷的物質的過程,這稱為輻射散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