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_第1頁
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_第2頁
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_第3頁
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_第4頁
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求模式但見精神獲獎科研報告一、改革背景

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始建于1915年,是貴州省一類示范高中,現有學生4747人,教職工352人。作為貴州省的百年老校,遵義四中歷史悠久,沉淀厚重,繼承了許多年輕學校所不及的優良“血統”和品質。但是,就像一個德高望重的人,背負盛名難免步履沉重,也難免潛藏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光環掩蓋下的虛弱。名校老校幾乎都在精英教育的時代有過輝煌的辦學業績,是一個區域內有過較大影響力的學校。政策優勢、資源優勢、辦學條件優勢,特別是良好的生源條件給學校帶來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應。因為名校老校的教學質量尤其是升學率較高,因此獲得的幾乎都是贊譽和追捧,集各式各樣的榮譽于一身,一俊遮百丑,良好的辦學效益遮蔽了老化鈍化的體制,但榮耀的光環下有掩蓋不了的內在虛弱。

二是經驗帶來的觀念固化。厚重的歷史在沉淀厚重文化的同時,也沉淀了一份自滿、固執和保守。名校老校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但是同時,傳統習慣和經驗形成的慣性深重,自我感覺良好,很難產生來自于自身的批判與否定,因此改革和創新面臨著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師的功臣意識和名校優越感較強。名校老校享有榮譽和具備資歷的教師數量多,影響力大。學校的呵護、學生的尊敬、社會的推崇既可以成就教師的榮譽,也可以助長教師的自傲。不少教師常常以曾經取得的成績和榮譽為驕傲,在功臣意識和名校優越感支配下產生了舍我其誰的自負,以自我為中心,不愿關注時代變化,對標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危機感沒有普通學校的教師那么強烈,因此很難產生“空杯心態”。而在今天,當教育生活面對“雙新”——新常態和新高考的挑戰時,特別是福利待遇被規范之后,有些教師內心失落,心生抱怨,甚至對政策、對改變產生了消極抵觸的心態。

四是新老融合的認識誤區。人們常常認為,有資歷有經驗者缺乏創新精神,有創新精神者缺乏經驗和資歷,所以老校總是在不斷強調新老融合,幾乎每個學校都在做“青藍工程”,做“傳幫帶”。但事實上,就像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存在就是合理,沒有代溝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落后和停滯。新老融合其實是個偽命題,甚至是謬命題。一個學校,越是強調新老融合,對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就越是不利,就越是壓制了青年教師的發展和個性彰顯,最終很難實現多維發展和創新發展。承認新老差異,各顯其能,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不糾結于新老融合,應該是老校的明智選擇。

面對這樣的危機,我們要思考怎樣才能沖出重圍,負重前行,讓老校重新煥發活力。那么,沖出重圍的出口在哪里?轉變觀念統一思想的切入口在哪里?經過反復調研,學校確定,把教學方式的革命作為學校整體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從改革課堂入手,通過課堂觀念的轉變來尋找老校逢春的契機。只有打開這個通道,觀念的藩籬才能沖破,思想的閘門才能打開,學校綜合改革才有基礎保障。

二、改革思路

課堂改革,首先要研究課堂存在的問題。按照雅斯貝爾斯的分法,教育的基本類型分為三類。

一是經院式教育。這種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要照本宣科。學生到學校就是學習知識,學會一些現成的結論和答案,“將白紙黑字的書本——明白無誤的東西帶回家即可”。

二是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具有個人的傳統色彩,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

三是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師生處于一種平等地位,教學雙方均可自由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只有通過無止境的追問,喚醒學生的潛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發的力量,這是一種“催產式”的教育。

我們的課堂缺少的正是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缺少課堂的平等對話,缺少在平等對話中師生對真理的探究和探究后的頓悟。搞清了課堂存在的問題之后,再來研究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研究知識類型。知識類型可分為三類。一是事實性知識,如概念、記憶、判斷等。這類知識只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基礎性知識,是學生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二是方法性知識,如閱讀、討論、爭辯、歸納總結、推理拓展。這類知識回答“怎么做”的問題,需要通過訓練來解決。三是價值性知識,如體驗、反思、創造、信仰,這類知識回答的是“怎么好”的問題,需要通過導向性教育來解決。

教學的創新需要的是轉變教學方式,優化知識結構,體現學科價值。其根本上要解決的是知識的價值觀和信仰問題。事實性知識是在“記中學”,方法性知識是在“做中學”,價值性知識是在“悟中學”。我們過去的教學方式過于注重前面兩個方式,耗費大量時間讓學生在“記中學”和“做中學”上,忽略了“悟中學”。而“悟中學”才是學習方式變革的最終追求。所以,課堂改革的方向就是實現“悟中學”。正如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教育不是知者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師生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尋找難題,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兩位對話者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其實真理都已經在那里,兩位對話者繞著真理轉,并被真理所引導。”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確定課堂構建的基調為“不求模式,但見精神”。

作為一個有著較好底蘊和優勢資源的百年老校,課堂改革不是機械地追求模式,模仿或照搬其他學校的成功模式,而是最好能夠摒棄模式,彰顯本校的個性和精神。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大膽糾正一些慣性思維,樹立新的觀點,如:講得好不是真的好,學得好才是真的好;講得好學得不好是最大敗作;信息時代最不缺的是知識,缺的是知識的活化。而骨干教師最大的問題是喜歡“講”,教學方式轉變的最大障礙恰是骨干教師。三、改革實踐

確定了課堂改革的方向,接下來就是對課堂內涵的研究。通過深入調研以及各教研組和各備課組的廣泛討論,教師們發出了共同的聲音:反對課堂教學模式化。遵義四中的課堂應該是各顯神通、各美其美的,但可以從中提煉出絕大多數教師都認可的課堂精神追求,并最終將這種精神追求概括為“三元課堂”。

“三元課堂”的內涵:一是激情課堂——調動學生激情,讓課堂有比賽的激情,學生能夠平等對話,敢于爭辯與質疑;二是人文課堂——關注人文精神培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關注,讓每一個學生的話語權得到尊重;三是真灼課堂——關注師生對真理的探索過程,讓每一堂課包含智慧,也包容困惑和個性見解。總之,摒棄固定模式,不追求高大全的課堂,摒棄表面的熱鬧,追求貨真價實的對話。為此,可分成五步走。

1.深入調研,形成問題清單

通過開展聽課周活動和推門聽課活動,以查找問題的心態走進課堂,發現和總結問題。對全校各班的教學日志記錄員進行了專題培訓,讓記錄員對教師的“講課”時間計時。結果顯示,在40分鐘的一節課上,“講課”時間30分鐘以上的占了將近一半,留給學生自主研討、爭論、激辯和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時間不足10分鐘的接近一半。

召開師生代表座談會,理出了問題清單。一是一些教師課堂觀察與課堂組織意識淡薄,甚至學生上課兩三分鐘了還沒有反應過來;二是課中觀察和教學情緒調動不佳,存在學生分心和打瞌睡現象;三是不少教師講得多,學生回應少,教學互動走形式;四是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五是課中問題設置隨意,甚至沒有問題探討,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方向和結果反饋;六是教師“霸課”,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充分置疑的時間和空間,探究性學習被忽略;七是學生沒有預習便進入新課,沒有帶著問題進課堂,被動接受講解;八是學生之間缺乏討論,特別是爭論,缺少思維碰撞的機會;九是教師生怕課堂講解有遺漏,過精過細,學生成為承載機器;十是教學使用多媒體頻率過高,超量信息和快速瀏覽讓學生跟不上節奏,身心疲憊。

分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慣性使然,教師習慣講,學生習慣聽;二是部分教師也曾試圖把更多的時間大膽還給學生,但是“三兩句話便把學生引向縱深思考”的功力還比較欠缺,課堂效率不高,在嘗試一段時間后又回到了比較“穩妥”的傳統課堂,似乎這樣心里更踏實;三是備課量問題,表面上看,如果教師少講,備課量就會減少,實則不然。因為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課堂生成資源和不確定性因素就會增多,教師的準備量反而需要增加;四是整個學校還缺乏大家都認可并能自覺主動追求的課堂精神價值。

2.擬定實施方案和評價體系

在廣泛研討之后,學校出臺了《遵義四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遵義四中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性意見》《遵義四中三元課堂評價標準》(參考),為課堂改革明確了思路和辦法。

從時間維度來看激情課堂,重點是課前情緒調動和課中情緒調動,為此可參照一些基本范式和指導性意見,并輔以下列措施:一是陶醉晨讀,二是激情午歌,三是激情班歌。人文課堂強調人文關懷與人文滲透,為此提出了“三個是否”:是否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努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是否尊重了學生個性、保護了學生尊嚴。真灼課堂要求不玩花哨、務實高效,讓課堂充滿質疑色彩,成為文化的殿堂;如果一堂課有熱鬧無深思,浮躁有余積淀不足,那就不是真灼課堂。為此提出了真灼課堂的“六有五不”:有充分準備(師生都有備而來),有目標呈現,有任務驅動,有自主研習,有探究活動,有學生展示;不獨(不唱獨角戲),不霸(不奪學生話語權),不冷(人文仁厚),不浮(不虛浮),不空(內容不空洞)。

不管是備課、上課還是評課,教師們心里都裝著這三個課堂要素,圍繞這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實現好了,課堂自然出彩。

3.自主申報研討課,以實例研判課堂問題

各備課組自行申報研討課,教務處統一安排,組織評委和教師參與評課。三個主評委根據分工,在課堂上有側重地觀察與思考,課后分別從“激情、人文、真灼”三個元素展開評課,然后是聽課教師評課,整個過程緊緊圍繞三個元素來展開。在研討課階段,教師們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了問題,同時發現了平時忽略的課堂亮色,拓寬和明確了“激情、人文、真灼”三個元素的具體實現途徑。

4.廣泛賽課和曬課,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備課組推薦和觀課發現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具有引領示范價值的優課,組織全校教師觀摩,并將示范課制成視頻課程,供教師們觀摩和學生們自主學習。同時,每個學期都推出“課改之星”,通過活動和儀式讓這些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凸顯,讓整個校園充滿濃厚的課改氛圍。

5.讓反思與總結成為常態

在備課組呈交的“三元課堂”階段性反思總結中,有一位生物教師這樣寫道:

通過研討嘗試,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自主學習的超強能力,而且也發現,一些學生在講臺上的講解與掌控全局的能力并不輸于教師。

高一英語備課的總結中有以下內容:

我組認為,激情課堂的實施途徑有:①教師需要基本功扎實,發音標準,口齒清楚,指令明確;②教師要有效地設計課堂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參與領會,一節課的內容在精不在多,活動時間一定要充分,活動任務要清楚。

人文課堂的實施途徑有以下三條。①教師要廣泛讀書,既要基于課本又要走出課本,充分利用我們生活中的資源,對資源進行整合后再傳遞給學生。②教師關注學生課堂表現,在問題明確并給予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后,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③設計小組活動要考慮到盡可能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

真灼課堂的實施途徑有以下三條。①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英語理論知識,盡可能避免知識性錯誤。②教師教學態度要力求嚴謹,精益求精,教師嚴謹的教學態度才能夠給學生好的導向。英語也是一門人文科學學科,科學知識的學習要求嚴謹的治學態度。年輕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足,上課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問題,因此需要特別注意。③英語教學中的知識性教學可以嘗試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方式進行,利用導學案,發揮課代表的功能作用,把一些簡單的知識性問題放在課后去解決,在課堂上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任務導向性的活動,給學生更多智慧的啟迪。”

每個組都在認真反思,認真總結,在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