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七里海形成和演化_第1頁
01七里海形成和演化_第2頁
01七里海形成和演化_第3頁
01七里海形成和演化_第4頁
01七里海形成和演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例一^^山臣向何壟壓招性斷裂1_圖例一^^山臣向何壟壓招性斷裂1_幸苦向內理氏性.反知性相雙-■,鄰菖祖蘭山學形相堵壓性.岳田性晰艮上山磨干好連片性擠壓帝1-新隼1包擊壓也一壓相性林股1一哥華曼兩造雄性,強扭忤斷裂45格用追擊性一壓超性需空一體辨產住股不M斷器 王凄品幼甑取 履喑司新援---尊激斷裂表現出明顯

的升降差異,第一章七里海形成和演化七里海,一個讓人魂縈夢繞的名字。到底七里海何時形成,如何演化?又何時為何稱為“七里海”?這些都有待于我們作出回答。一、七里海形成的地質背景地質和地貌是構成一個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在中生代中晚期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七里海地域所在的華北地區發生了“燕山運動”,運動在北部地區的地殼上產生了東西走向的深大斷裂,斷裂北側的地殼開始抬升,斷裂南側的地殼則表現為下沉。后來在新生代以來的構造運動中,繼續圖1:天津市地質構造圖(天津地方志修編委員會編:《天津通志地震志》,88頁,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本文,作于2012年10月,參加了2013年9月的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收入《城市發展與區域環境演變?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華北地區)學術年會論文集》。

斷裂帶北部形成燕山山脈,斷裂帶以南山巒起伏的地區則一邊沉降、一邊接受來自山區河流的沉積物的堆積,數千萬年后終于被巨厚的新生界的松散沉降物所覆蓋,形成了埋藏于數千米之下的“古潛山”,而地表則形成了廣袤的大平原。就本地區大的方面來說,地質構造位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滄縣隆起和黃驊坳陷上。具體七里海地域位于次一級構造單元的潘莊凸起和北塘凹陷之間的桐城斷裂等構造上(見圖1)。新生代開始下沉,沉積蓋層厚度近3000米。這里從地貌成因上看屬于海積沖積平原,它的形成是海洋沉積和河流沉積共同作用完成的,其中古黃河、白河、潮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沉積作用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二、海洋瀉湖的形成到淡水湖泊的演化以及人類的開發距今約8000年前的全新世,發生了一次較大的海浸叫“天津海浸”。當時的海岸線深入內陸幾十公里,相當于現代海拔8米高的地方。圖2:渤海灣西北岸全新世牡蠣礁平原主要礁體分布圖(王宏提供)距今于約5500年前,海水開始后退。在海退成陸過程中,發生過幾次相對穩定的停頓,每次停頓約1000年左右。這時,由于河流的淤積與海浪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好幾道壟崗高地和高地兩側的古海岸。經科學工作者王宏先生等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在天津東部平原發現了八、九道以牡蠣礁為標志的古海岸遺跡。這些遺跡與現代海岸線基本平行,其年代由北而南自內陸向沿海依次排列。其中前七里海和后七里海之間的一道為第m道牡蠣礁堆積,距今的年齡為5800?4067年(見圖2)。這些壟崗普遍高出兩側平地5圖2:渤海灣西北岸全新世牡蠣礁平原主要礁體分布圖(王宏提供)6米。在這些壟崗形成的同時,內側的洼地便形成為古瀉湖和碟形區。距今4000年左右,形成西起現在西塘坨西嶺,往東經東塘坨、俵口、落藜坨、后辛莊,至嶺頭村所在的橫貫東西綿延數十里的壟崗高地,本地俗稱為“五福嶺”而本壟崗南北兩側現在的前、后七里海,當時就是古瀉湖。后來海水繼續后退和陸地不斷抬升,致使海洋瀉湖逐漸演化成為淡水湖泊。關于五福嶺,本地至今仍流傳有句古語:“南有五福擋海水,北有長城擋韃兵”,說“五福嶺”是當年秦始皇所筑。清初顧祖禹《方輿紀要?卷十一》載:“紅心堤《志》云:在縣(寶垠)東南二百里,逼近海口。相傳秦始皇所筑。潮水雖滿,而堤不沒”自古以來關于秦始皇的傳說太多了,簡直就是一個筐。首先“五福嶺”純為天然形成(后文有述)根本不存在什么“紅心”,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海退托出五福嶺這一壟崗高嶺時期比秦始皇年代起碼早了1000多年。清《寧河縣志?卷十六》又說:“紅心堤,在縣西四十里小海北莊,據莊北五里,道旁有土埝一條。故老相傳,即秦始皇所筑。紅心堤今去海甚遠,潮水不至矣”這且不說后七里海北岸的大小海北、張莊、董莊一帶本身就是一道古海岸形成的壟崗高地,往北直到姜莊、史莊、東西棘坨一帶的又一個壟崗高地之間是一平坦低洼的碟形區,想筑堤卻舍高而就洼本身就說不通。再者秦始皇時期海岸線已經退到淮淀以南,秦始皇再傻也不會去大小海北以北去筑什么紅心堤來擋海水。現在講這些已經不重要,因為是否人工所筑無據可考,只是傳說,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客觀的講是大自然的杰作。海退人進,約2400年以前,我們的先民就來到這里,在前后七里海之間的壟崗高地上搭起了第一間蘆棚魚箔舍甫,踏出了最初的漁獵之路,成為第一代在這里勞作的居民,開始了最早的漁獵文明。經考古發現,戰國時期,七里海地域的壟崗高地上已有人類聚居。從西塘坨的西嶺東至嶺頭村一帶有:西塘坨雙坨遺址、西塘坨村遺址、東塘坨村遺址、落藜坨村遺址等8處均為戰國至漢代居住遺址和墓葬地。文化層深約0.4至2.0米,暴露遺物有: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夾砂灰陶三種,有釜、罐、盆、豆、甑殘片,繩紋板瓦,筒瓦,五銖錢、陶仿玉壁、鐵塊,并有少量貝殼散布。還有,后七里海北岸,由潘莊、大海北、小海北至桐城一帶的壟崗上,遺址有七處,均為戰國至西漢遺址。以上這些古文化遺址歷史跨度大,文化層深厚,證明了我們的先民從那時候起,就已經在這里從事漁獵、農耕、制鹽等生產生活活動。并經過戰國時期和秦代的開發,到了西漢年間,作為退海之地,已經人煙輻輳,成為了富饒之地,雖然不會有多少剩余產品,但也應該自給自足。這樣的歷史,在這里從戰國至西漢末年存在了約400余年。三、雍奴藪超大沼澤的形成與歷史的隔斷以及稱為大河油淀400年后的西漢末年,距今最近一次海浸發生,海平面在相當現代4米等高線以下均被淹沒。海進人退,這一帶又恢復到原始的荒涼狀態。

據漢書記載,公元前48年,“元帝初元元年……其五月,渤海水大溢”(《漢書?卷二十六》)。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秋七月,詔曰:……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漢書?卷九》)。北海也就是渤海。“王莽時,……大司空掾(大司空的屬員)王橫言:'……海水溢……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漢書?卷二十九》)。可見當年災害的規模是相當之大,因而這一地區又成為一片汪洋,一度斷了人煙(見圖3)。直到東漢晚期(公元167年)海溢才漸平復。也就因此,才有后來的超大型沼澤“雍奴藪”。到南北朝時期《水經注》載:圖3:公元2年海浸范圍圖(《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圖3:公元2年海浸范圍圖(《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當時七里海的前身為九十九淀之一,處于雍奴藪的中心位置,稱為“大河油淀”。1913年出版的白月恒先生所著《燕趙水利論》,文獻記載“天津府城東北有大河油淀,西北有支水通白河,東南有支水通薊運河。”又載“薊運河有支流西通天津東北之大河油淀,而大河油淀與減河通,減河接白河,是薊運河西與白河已相通連矣。”(見《地學雜志》五冊四八八頁)文獻中所說白河即現北運河筐兒港,西北支水減河即青龍灣河,通薊運河的東南支水即罾口河,“大河油淀”非七里海莫屬(見圖4)。在此范圍內,其他稱為“淀”的至今仍然大有遺圖4:《燕趙水利論》附圖?白月恒存,比如,塌河淀(又名筐兒港)、鯽魚淀、香油淀、得勝淀、火燒淀、三角淀、東淀、西淀(見《畿輔通志?河渠》《方輿紀要》)等等,現已不稱為淀的如,大黃堡洼、青淀洼、黃莊洼、里子沽洼、爾王莊洼、大鐘莊洼等等,當時都稱為何淀,已無法考證。白月恒先生是清末民初時期中國地學中水利方面一流的大家,也只有像他這樣的學者能掌握在稱名七里海之前的雍奴藪時期的“大河油淀”名稱史料。四、七里海稱名的時間及原由又一次海退人進,唐代后期,各個洼淀和碟形區之間的壟崗又變成陸地,逐漸又有了人煙,壟崗高地上又出現一些漁范鋪之類的人家,軍糧城、潘莊等重要據點隨之出現。這時的海退已使“五福嶺”再次托出水面形成陸地,同時致使后七里海完全形成,或許人們就是在這時候看到后七里海大約寬七里,便稱為“七里海'。五代以后,本地區又成為宋、遼南北對峙的前沿。雖然唐晚期至北宋年間生產力會有所發展,但是因為后來的金人南下,生產力必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元代,這里主要是蒙古人的居住區,20世紀50~60年代搞農田基本建設,在五福嶺這一壟崗高地上發現了很多“韃子墳”,這些韃子墳沒有墳頭,地表上沒有痕跡,地下墓室長約2米,寬1米余,均由麻磚麻瓦砌成,大多是空墓穴,只有少量發現遺骨。到明代早期,從洪武至永樂年間,朝廷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才使本地域的生產力正式得到恢復

和發展,七里海周邊的現大多數村莊是在此期間形成,有些村莊的名稱就以七里海的方位命名。據此推測,七里海之稱名,最晚應在明代初期以前。按照一般規律,地名的文字記載,尤其是官方文件,肯定遠滯后于語言流傳。“七里海”一名在文字上最早出現于明代的《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該典籍兩次提到七里海,其中卷八十二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庚寅載“寶垠縣七里海有荒地二萬一千五百六十余頃計二百五十二里”。圈猊盟西南四十里白極海殳青荒滑之狼而注恐七里」閡其小林,士里收名闔內村K典黑內小於-Ar里板名圖圈猊盟西南四十里白極海殳青荒滑之狼而注恐七里」閡其小林,士里收名闔內村K典黑內小於-Ar里板名圖5:《寧河圖說》原文由此推論,明初以前人們為七里海起名時,海退自北而南,先形成的后海,或許前海尚未形成,遂將后海起名為七里海,后來前海出現就一概名為七里海,只分前海、后海。至于到清代乾隆或光緒年間的寧河縣志先表述前七里海再而后海,已是二、三百年以后的事了。至于“后海受青龍灣之水”的青龍灣河(上游又稱“王家務引河”、“上引河”,下游還稱“東引河”),開挖于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上游于河北香河境內“青龍灣”接北運河而名,東南進入現天津境內,為武清和香河、武清和寶垠的界河。次年(公元1730年)又于大口哨至高莊戶段續開青龍灣引河90里,高莊戶以下筑東西兩堤至寧河七里海,但只是筑堤并不挖河槽,兩堤之間寬48丈(約合160米)。北運河洪水之一部,由此漫入七里海(見《清史稿》《畿輔通志》)。其路程,上游下游都不算,僅大口哨至高莊戶段即長90里。青龍灣河于1729年開挖,“七里海”稱名則早在明代嘉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