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_第1頁
某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_第2頁
某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_第3頁
某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_第4頁
某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火磚廠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報告書***[2013]***號評價單位:************有限公司編制日期:二零一四年一月聲明1、本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工作依據有關法規、標準進行;2、本檢測評價報告只對檢測時現場狀況進行評價;3、本檢測評價報告只向被檢測單位報告;4、對本檢測評價報告有異議者,請于收到報告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我公司提出書面意見,過期不再受理;5、本報告應加蓋************有限公司公章,無章或涂改無效;6、本報告未經許可請勿復印,不得做廣告宣傳用;7、本報告正文共16頁。

目錄TOC\o"1-2"\u1企業概況 12檢測評價目的 13檢測評價依據 13.1法律法規 23.2標準、規范 23.3************有限公司技術文件 23.4檢測評價基礎依據 33.5委托書 34評價范圍、內容、方法 44.1評價范圍 44.2評價內容 44.3評價方法 45評價程序 45.1準備階段 45.2實施階段 45.3完成階段 56質量控制 56.1評價方案的質量控制 56.2采樣和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 56.3報告編制的質量控制 67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 67.1生產工藝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 67.2生產環境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 77.3勞動過程中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 78工人作業情況及職業衛生防護措施調查 79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分析 89.1檢測內容 89.2檢測方法 89.3檢測條件 89.4采樣點設置 89.5采樣及檢驗方法和儀器 99.6檢測結果計算方法 1010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分析評價 1110.1粉塵檢測結果分析評價 1110.2高溫 1411職業衛生防護措施分析評價 1411.1防塵措施分析評價 1511.2防高溫措施分析評價 1512建議 15前言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保障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的安全、健康及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主席令52號)和《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安監總局令47號)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有限公司受******火磚廠委托,于2013年12月對該公司機磚生產線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粉塵、高溫)進行了現場檢測,并結合有關資料的分析,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對該公司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了客觀、真實、科學的評價。1企業概況******火磚廠位于河南省*******高廟村五組與劉源溝村一組交界處,建于1996年,原屬村辦集體企業,總投資400萬元,年產5000萬塊煤矸石燒結多孔磚,現已發展為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私營企業。2檢測評價目的1、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識別和分析該項目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2、檢測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強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其變化,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3、為用人單位建立職業衛生檔案、及時了解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變化情況提供技術依據。4、針對該工作場所的特征,提出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的建議。5、為行政監督檢查提供檢測依據。3檢測評價依據3.1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主席令52號)2、《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國務院令[1987]105號)3、《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法監發63號)《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安監總局令[2012]47號)5、《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安監總局令[2012]48號)6、3.2標準、規范1、2、3、《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2004)4、《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2007)5、6、8、9、《公共場所空氣溫度測定方法》(GB/T18204.13-2000)10、《公共場所空氣濕度測定方法》(GB/T18204.14-2000)11、《公共場所風速測定方法》(GB/T18204.15-2000)12、《公共場所氣壓測定方法》(GB/T18204.16-2000)13、《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2003)14、《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GB/T11651-2008)15、16、《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3.3************有限公司技術文件1、************有限公司程序文件《樣品檢驗程序》2、************有限公司程序文件《樣品管理程序》3、************有限公司程序文件《證書/報告管理程序》4、************有限公司程序文件《樣品采集(抽樣)程序》5、************有限公司程序文件《儀器設備運行檢查程序》6、************有限公司程序文件《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程序》7、************有限公司程序文件《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審核程序》8、************有限公司作業指導書《儀器操作規程分冊》9、************有限公司作業指導書《采樣細則分冊》10、************有限公司作業指導書《測定細則分冊》3.4檢測評價基礎依據1、檢驗報告總粉塵濃度檢驗報告:粉塵分散度檢驗報告: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檢驗報告:2、檢測報告高溫檢測報告:3.5委托書******火磚廠于2013年11月向************有限公司提交對該公司機磚生產線工作場所存在或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粉塵、高溫)進行檢測評價工作委托書(見附件1)。4評價范圍、內容、方法4.1評價范圍本次檢測評價受******火磚廠的委托,僅對該公司機磚生產線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粉塵、高溫)進行檢測評價,生產工藝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不在本次評價范圍內。4.2評價內容本次評價內容包括對******火磚廠機磚生產線工作場所粉塵、高溫進行檢測,檢測其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其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或強度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限值的要求。4.3評價方法本次檢測評價根據******火磚廠機磚生產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特點,采用現場調查法和檢測檢驗法等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現場調查法是采用職業衛生學調查方法,了解生產工藝過程,確定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查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使用及職業管衛生理的實施情況;檢測檢驗法是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通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對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進行評價。5評價程序5.1準備階段收集和研讀有關資料、開展初步現場調查、編制評價方案并對方案進行審核,確定質量控制原則及要點等。5.2實施階段依據評價方案開展工程分析、職業衛生現場調查,并測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5.3完成階段主要工作為匯總、分析資料和數據,通過分析、評價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完成評價報告書的編制,對評價報告書進行審核等。6質量控制按照************有限公司質量體系的有關文件規定,對該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由質量監督員對評價過程進行監督,包括對評價方案、采樣及檢測過程及評價報告書編制和校核工作等的監督。6.1評價方案的質量控制根據對有關資料的分析和現場的初步調查,按照有關標準和規范制定評價方案;審查方案是否依據標準和規范設置采樣點和檢測對象。6.2采樣和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根據國家有關標準、規范和************有限公司質量體系程序文件,對采樣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保證被采集樣品具有客觀性、代表性和公正性。6.2.1采樣前準備人員培訓:根據評價方案,有針對性的對采樣和現場檢測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使采樣檢測人員了解建設項目概況、現場工作概況,掌握采樣方法及檢測方法。6.2.2現場采樣按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2004)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程序》等采樣規范進行現場采樣和檢測。對現場檢測和采樣儀器的使用及檢測過程進行記錄,有流量要求的采樣器使用前校準流量,現場采樣和檢測記錄由用人單位現場工作人員或陪同人員簽字。現場采樣由現場采樣、檢測質量監督員監督和檢查。6.2.3實驗室質量控制按照《樣品管理程序》的規定做好樣品的接收(識別、登記和交接)、流轉、貯存、處置,保證檢測樣品的完整性。按照有關測定規范、標準和《樣品檢驗程序》對采集的樣品進行檢測。對各種記錄和報告進行校核/審核;工作曲線和報告存檔。實驗過程由檢測、檢驗質量監督員監督和檢查。6.3報告編制的質量控制對評價報告實行三校、技術負責人審核,簽發制度,確保使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充分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檢測和分析的全面性,檢測數據應用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分析與評價的準確性,確保評價結論科學、客觀和完整。評價過程由質量負責人及評價質量監督員監督檢查。7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7.1生產工藝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7.1.1主要生產工藝原料處理采用混合料(主要為煤矸石和頁巖)集中處理,經過粗碎、細碎、高頻振動篩篩選后攪拌陳化,陳化后的原料再經多次攪拌后擠出成型放到窯車上以備干燥,干燥后送入隧道窯焙燒制得成品。主要生產工藝流程見圖7-1。頁巖、煤矸石破碎頁巖、煤矸石破碎篩分攪拌成品焙燒干燥成型

7.1.2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一、原料制備工段原料制備工段主要是將混合原料破碎篩選后攪拌陳化,主要設備有破碎機、篩選機、攪拌機、對輥機、皮帶輸送機等,工藝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矽塵、其他粉塵、噪聲等。二、成型工段成型工段主要是將陳化后的原料攪拌后擠出成型,主要設備有攪拌機、制磚機等,工藝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其他粉塵、噪聲等。三、焙燒工段焙燒工段主要是對干燥后的磚坯在隧道窯進行焙燒制成成品,工藝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矽塵和高溫等。7.2生產環境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由于自然環境和不良氣象條件變化,如夏季高溫季節以及通風不良引起的中暑,冬季寒冷季節引起的感冒和上呼吸感染;采光和照明不足等對作業工人產生視覺疲勞,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起事故的發生。7.3勞動過程中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識別長時間單調作業易產生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8工人作業情況及職業衛生防護措施調查該公司各工種實行1班/天作業,8小時工作制,工作時間為早上7:00-11:00,下午13:00-17:00;按工種崗位詳細調查勞動者工作內容、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時間、接觸途徑、方式及職業衛生防護措施,結果見表8-1。

表8-1工人作業情況及職業衛生防護情況調查一覽表工段工種工作內容職業病危害因素個人防護措施接觸時間h/d原料制備工段原料粉碎操作工操作和查看粉碎機、篩選機、攪拌機等矽塵防塵口罩3下料工輔助下料矽塵防塵口罩8對輥機操作工操作和查看對輥機其他粉塵防塵口罩8混合皮帶操作工操作和查看混合皮帶其他粉塵防塵口罩4成型工段攪拌機操作工操作和查看攪拌機其他粉塵防塵口罩8碼坯工半成品碼坯其他粉塵防塵口罩8焙燒工段窯工給隧道窯添煤高溫—8該項目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見附件2。9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分析9.1檢測內容通過對該公司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及本次檢測評價報告合同委托內容確定本次檢測項目為:粉塵:檢測的項目有粉塵濃度、粉塵分散度、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高溫:工作場所WBGT指數。9.2檢測方法粉塵采用短時間定點采樣。高溫采用直讀法測量。9.3檢測條件1、應滿足工作場所有害物質職業接觸限值對采樣的要求。2、應滿足職業衛生評價對采樣的要求。3、應滿足工作場所環境條件對采樣的要求。9.4采樣點設置粉塵和噪聲檢測設置依據《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2004)的要求,采樣點設置見表9-1。表9-1職業病危害因素定點采樣檢測一覽表工段采樣點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粉塵粉塵分散度游離SiO2含量高溫原料制備工段粉碎機1—1—篩選機11——攪拌機11——下料口1———對輥機11——混合皮帶1—1—成型工段攪拌機1———切斷機11——碼坯處1———焙燒工段隧道窯頂———1出磚口111—9.5采樣及檢驗方法和儀器本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檢驗方法和儀器見表9-2。表9-2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儀器及檢測、檢驗方法檢測項目收集器檢測儀器采樣流量L/min采樣時間min粉塵濃度(定點)丙綸濾膜TFC-30粉塵采樣器2015粉塵分散度過氯乙烯濾膜TFC-30粉塵采樣器2010~20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自封袋———高溫(定點)———氣溫氣濕—TES-1360A型溫濕度計——風速—ZRQF-F30J——氣壓—DYM3型空盒氣壓表——9.6檢測結果計算方法9.6.1采用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檢測結果為在該作業地點有害物質濃度最高時所測有害物質15min時間加權平均濃度。15min時間加權平均濃度的計算方法為:1、采樣時間為15min時,15min時間加權平均濃度為該樣品檢驗結果,mg/m3。2、采樣時間不足15min,進行一次以上采樣時,按下式計算:CSTEL=(C1T1+C2T2+.……CnTn)/15式中:CSTEL-15min時間加權平均濃度,mg/m3;C1、C2、Cn-測得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mg/m3;T1、T2、Tn-勞動者在相應的有害物質濃度下的工作時間,min。3、勞動者接觸時間不足15min,按下式計算:CSTEL=CT/15式中:C-測得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mg/m3;T-勞動者在相應的有害物質濃度下的工作時間,min。9.6檢測結果為在該作業所場所采職業病危害因素8小時時間加權平均濃度。8小時時間加權平均濃度按下式計算:CTWA=(C1T1+C2T2+.……CnTn)/8式中:CTWA-空氣中有害物質8h時間加權平均濃度,mg/m3;C1、C2、Cn-測得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mg/m3;T1、T2、Tn-勞動者在相應的有害物質濃度下的工作時間,h。9.6粉塵評價標準依據:按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2007)標準,以評價各工作場所粉塵濃度,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評價標準見表9-3。表9-3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粉塵種類PC-TWA(mg/m3)EL(mg/m3)12其他粉塵816注:對粉塵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學物質,采用超限倍數控制其短時間接觸水平的過高波動。漂移限值(EL)是對未制定PC-STEL的化學有害物質,在符合PE-TWA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PC-TWA的倍數值。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粉塵的超限倍數是2,即EL=PC-TWA×2。高溫評價標準依據:按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標準,并參照附錄B常見職業體力勞動強度分級,以評價各工作場所高溫作業職業接觸限值。工作場所不同體力勞動強度WBGT限值標準見表9-4。表9-4工作場所不同體力勞動強度WBGT限值(℃)序號接觸時間率體力勞動強度ⅠⅡⅢⅣ11003028262527531292826350323029284253332313010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分析評價10.1粉塵檢測結果分析評價10.1.1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根據《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第4部分:游離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測定方法,采集工作場所沉降塵進行粉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測定,結果見表10-1。

表10-1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檢測結果工段采樣地點游離SiO2含量(%)原料制備工段粉碎機19.8混合皮帶9.7結果分析:本次對該公司工作場所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測定,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在9.7~19.8%范圍。結合各工段具體工藝及現場調查情況分析判定:原料制備工段粉碎機、篩選機、下料口處等工作地點粉塵為矽塵,原料主要為煤矸石和頁巖,原料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較高;原料制備工段對輥機、混合皮帶處和成型工段各工作地點粉塵為其他粉塵;焙燒工段工作場所粉塵為矽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是導致肺部纖維化改變的主要原因,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吸入以后其發病時間越短,病變發展速度越快。10.1.2根據《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第1部分:總粉塵濃度》(GBZ/T192.1-2007)規定的測定方法,通過定點采樣的方法,檢測該公司工作場所各工作地點粉塵短時間濃度,并計算各工種接觸粉塵8小時時間加權平均濃度,結果見表10-2。

表10-2各工種接觸粉塵濃度及工作場所粉塵濃度檢測及計算結果工段工種8h時間加權濃度(mg/m3)采樣地點(mg/m3)結果判定CTWAPC-TWA檢測濃度EL原料制備工段原料粉碎操作工13.51粉碎機22.12超標篩選機64.9攪拌機20.8下料工0.71下料口0.72未超標對輥機操作工6.88對輥機6.816未超標混合皮帶操作工36.58混合皮帶72.916超標成型工段攪拌機操作工5.78攪拌機5.716未超標———切斷機3.116未超標碼坯工1.58碼坯處1.516未超標焙燒工段———出磚口1.52未超標結果分析:該原料制備工段原料粉碎操作工、混合皮帶操作工接觸粉塵8h時間加權平均濃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2007)限值要求;原料制備工段粉碎機、篩選機、攪拌機、混合皮帶工作處粉塵短時間濃度超過國家職業接觸限值要求。分析其超標原因為:1、原料制備工段下料、破碎、皮帶輸送過程均為開放式作業,粉塵逸散嚴重;2、生產車間地面和設備上積塵較多,設備運行過程中振動易造成“二次揚塵”發生;3、混合皮帶處為地下皮帶,工作場所自然通風差。10.1.3根據《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第3部分:粉塵分散度》(GBZ/T192.3-2007)規定的測定方法,采用定點采樣方法,采集工作場所呼吸帶高度的粉塵,測定粉塵分散度,結果見表10-3。

表10-3粉塵分散度檢測結果采樣點分散度(﹪)<2μm2μm~5μm~≥10μm原料制備工段篩選機處504244原料制備工段攪拌機處474364原料制備工段對輥機處395263成型工段制磚機處554032焙燒工段出轉口處474652結果分析:本次對該公司工作場所粉塵分散度的檢測結果顯示該工作場所粒徑小于5μm粉塵占90%~95%,說明該工作場所粉塵以呼吸性粉塵為主。分散度是指物質被粉碎的程度,粉塵分散度越高,其在空氣中漂浮的時間越長,沉降速度越慢,被人體吸收的機會就越大,粉塵分散度在﹤5μm的粉塵危害最大。10.2高溫根據按照《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7部分:高溫》(GBZ/T189.7-2007)要求測量焙燒工段隧道窯頂工作場所WBGT指數,結果見表10-4。表10-4工作場所高溫強度測量結果測量地點測量WBGT(℃)高溫接觸時間(分鐘)接觸時間率(%)體力勞動強度分級WBGT指數限值(℃)結果判定隧道窯頂9.7480100I30未超標結果分析:對存在高溫的工作場所測量WBGT值未超過《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職業接觸限值的要求。本次檢測時非高溫季節,檢測結果僅供參考,不作為判定高溫作業依據,如需要應在高溫季節重新檢測。11職業衛生防護措施分析評價11.1防塵措施分析評價該公司各工段以自然通風為主,原料制備工段破碎機、篩選機、攪拌機設備根據工藝集中在一區綜合管理,據其他工段崗位較遠,避免相互影響并在此區設置有粉塵職業病危害告知卡;該公司為作業人員配發了防塵口罩,檢測期間部分工人按要求佩戴防塵口罩。根據現場調查結果,結合現場檢測結果,分析認為該公司在原料制備工段破碎機、篩選機、攪拌機和混合皮帶等工作地點處采取的防護措施未達到防護要求。11.2防高溫措施分析評價隧道窯通道兩側窯墻和吊頂采用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和保溫材料切成,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熱量向外傳遞。根據現場調查結果,結合現場檢測結果,分析認為該公司在焙燒工段工作場所采取的防護措施達到防護要求。12建議針對本次現場職業衛生調查和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1、督促接塵作業工人在作業時按要求佩戴防塵口罩特別是原料制備工段接塵作業超標的原料粉碎操作工和混合皮帶操作工,作業人員必須在正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后再進行接塵作業。2、在原料制備工段破碎機、篩選機、攪拌機、混合皮帶處設置排風扇、抽風機等設施加強機械通風,降低粉塵濃度;定期對工作場所積塵進行灑水、清掃,減少二次揚塵。3、制定職業病防護設施日常維護、保養與管理制度,加強對工作場所通風除塵設施定期檢查維修,作業人員必須在通風除塵設施正常運行下方能進行作業。4、按照《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安監總局令[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