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_第1頁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_第2頁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_第3頁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_第4頁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二一、教學目的依照時代先后,介紹歷代文化的發展歷程,讓學生從縱向上把握各個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為學習中編內容各專題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教學重點本章為上編的重點。每一節都有教學重點。(1)殷商西周時期,重點介紹文化從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維新;(2)春秋戰國時期重點介紹,諸子百家興起的原因及其學派特征;(3)魏晉時期,重點介紹此時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4)隋唐時代,重點介紹唐文化繁榮的背景及氣魄,唐代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一節上古:中國文化的產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幾百萬年以前,至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階段。(殷商之前)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我們可以把上古界定為:170萬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這段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內,人類的進化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即拉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這是世界人類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一、中國人的起源:廣義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國文化的起源應該從中國人的起源說起。(一)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猿人”。經科學家研究,元謀人距今已有170萬年。元謀人更象古猿。他們在密林中采摘果實,追獵野獸,還能蹣跚直立行走。(二)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內陸續發現了不少猿人的牙齒、頭蓋骨、肢骨等化石,這種猿人被稱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北京猿人為了抵御災害和獲取生活資料,不得不幾十個人結成一個群體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們白天采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里,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和手勢交談。(三)1.8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發現了距今1.8萬年以前的人類遺骨化石。這種人被稱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進步。山頂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較豐富,有了裝飾品。從猿到人是生命物質所實現的質的飛躍,而文化就是在這種轉變中被創造出來的。70年代以來,人類各個發展階段的豐富材料在我國相繼發現,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在人類起源的各個環節中唯一沒有缺環的國家。根據人種學分類,中國人屬蒙古人種,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從猿到人是生命物質所實現的質的飛躍,而文化就是在這種轉變中被創造出來的。在古代人們對人類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盤古開天地,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淮南子》、《山海經》)。二、原始物質文化原始物質文化是指原始社會人化自然過程中所創造的實體文化。我們可以把原始物質文化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加以介紹:(一)舊石器時代:是指從人類開始使用簡單加工過的石塊開始。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現的物質文化。從元謀人到距今約7000年前的四川資陽人,相當于人類歷史上從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現的時期。共經歷了大約二三百萬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簡單加工的石塊。中國猿人在那個時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巖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狀器和刮削器。2.火的使用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創造。北京猿人已經熟練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領。火能用來軀寒照明,圍捕獵物,還可以燒烤食物,熟食能促進身體和智力的發明。火的使用標志著人與動物的最后訣別。3.農業、畜牧業的發明使原始物質文化更為豐富(二)新石器時代:開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國人廣泛使用經過磨光或鉆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廣泛出現。迄今為止,我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七八千處,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幾個。1.仰韶文化:最早發現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澠池縣。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1921年發現,發掘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仰韶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后泛指中原的同時期的文化。2.大汶口文化:最早發現于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發掘年代:1959年。大汶口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3.紅山文化:大約與仰韶文化同期,最早的遺址發現于遼寧。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遺址發現于浙江。5.龍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的遺址發現于山東。三、原始觀念文化(一)原始宗教原始先民的觀念文化主要可以從原始宗教崇拜的對象和原始藝術上看出來。通過先民遺留下來的崇拜物和藝術品可以看出原始先民的觀念文化。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對象方面,大致分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三大類:1.自然崇拜: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嶺等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現太陽圖形的紋飾。也有以動植物和自然物形象為紋飾內容的。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另外,太陽、土地之外的自然物,也為中華先民所崇拜:“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禮記·祭法》)自然崇拜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對自身的繁衍非常關注,由此產生幟熱的生殖崇拜。而且,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對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認為是繁殖人種的決定因素,因此,人們把女性作為創世神、始祖神加以頂禮膜拜。后來,隨著男性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轉向了男性崇拜。

3.圖騰崇拜:圖騰是印第安語“它的親族“詞的音譯。圖騰是指原始人認為自己的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想象出來的生物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并以他作為整個氏族崇拜的對象,與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圖騰崇拜是較為高級的宗教形式,這種原始宗教是原始時代觀念文化的主流。(二)原始藝術在原始觀念文化中,原始藝術也有長足發展,其主要藝術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繪、原始雕刻,原始巖畫。四、原始社會組織

(一)原始社會的組織形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上古時代主要有婚姻關系,氏族關系,其組織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等。1.就婚姻關系而言,在原始社會,中華先民經歷過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血親雜交(群居雜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關系、導致人口繁殖能力和體質低下)其次是:血緣群婚(形成血緣家族的婚姻關系稱血緣婚)再次是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須同別人的氏族公社實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會,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會,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婚姻關系的不斷變化,證明人類逐步走向文明。2.就氏族關系而言,經過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母系氏族是以母親的血緣關系結成的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大致說來,母系氏族社會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氏、庖犧氏、神農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時期中華先民創造的神,其中后代稱謂的三皇,即地皇神農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這一時期。

父系氏族社會是以父親的血緣關系為中心結成的原始社會晚期的基本單位。隨著男子勞動地位的改變,使他們逐漸取代了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族社會里,人們按照父親的血統確定親屬關系。父系氏族社會大約產生于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二)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時期。堯舜禪讓是這一時期制度文化的典范。禹的時代開始了“夏文化”的進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態由石器、陶器過渡到青銅器;2.農業生產己有相當發展;3.私有制確立;4.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建立起來。五、上古文化分布(一)文獻資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團。我們依據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及神話傳說將上古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分布,劃歸為三個文化集團:1.華夏文化集團。包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它發祥于黃土高原、后沿黃河東進,散布于中國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區。黃帝、炎帝就生活在這個區域。黃帝和炎帝是傳說中的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兩個部落首領。他們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陜西境內,后來沿著黃河兩岸向東發展到達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族共同祖先。黃帝墓在今陜西黃陵縣。中國人和海外華僑、華人經常到華夏文化區拜謁。2.東夷文化集團:大致在今山東、河南東南和安徽中部一帶,即大汶口、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布區。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這個生活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詩句)。蚩尤也生活在東夷文化區域內(涿鹿大戰,炎帝、黃帝合戰蚩尤)。

3.苗蠻文化集團:主要活動在湖北、江西一帶,即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布區。東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歸入此文化區。傳說中伏羲、女媧都生活在這個區域。傳說伏羲、女媧是一對兄妹,他們相婚而產生了人類。又傳說女媧曾用黃土捏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鰲足用以支撐四極,殺死猛獸,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傳說伏羲教民結網,從事漁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創制的。以上三個文化集團經過多年征戰,最后由華夏文化集團占據了統治地位,華夏族的最終形成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在長達500多年的時間里,經過幾百次的兼并戰爭,以華夏為主體的中原民族與周邊各族不斷融合,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禮儀文化等方面,其他區域的文化與華夏文化趨與一致。就文化區域分布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不存在上古時期的東夷、苗蠻文化區域,華夏文化集團在中華大地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這些都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第二節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

在遠古時代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它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共傳16代16王,歷時約500年。夏朝的社會組織結構方式、婚姻演進方式,經濟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術等精神生活,都和其它民族的原始文化大體一致。故此,夏朝的文化發展歷程不作專門介紹。此外,夏朝人生活的確切年代尚在考證之中,夏朝的歷史大事也無準確的史料可考。一、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商朝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憑借商代的甲骨文,人們能夠對商朝的歷史進行更多的了解。(一)商代人尊神重巫。商朝的文化觀念,集中體現在“尊神重巫”,表現出強烈的巫覡文化的特色。比如,國家大事都要由巫師占卜決定,并常常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來表示對鬼神的敬意。(二)神秘性和籠統性是商代文化的思維特征。殷人觀念中的最高神是上帝或帝。商王是政治首領,同時也是最大的祭司。祭祀時要用許多牲畜,在上古還有用活人祭祀的現象。商周之際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了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度。(三)甲骨文的成熟是商代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四)文字、典籍、青銅器是商代的主要文化成就。二、周人的文化維新周部落原來活動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棄,后經周文王姬昌廣求人才,四面征戰,統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發繼位后,在河南孟津與800諸侯會盟,興兵滅商。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約800年,共傳30代37個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電視劇《封神榜》就是在武王滅商的史實基礎上演義而成的。周王朝建立后,進行了一系列文化維新。(一)宗法分封制度。這是西周建立后,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礎上確立的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雙重功能的國家政治制度。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型范式正是肇始于此。1.分封姬姓貴族子弟2.分封伐紂滅商的功臣3.分封殷商后代據荀子的說法,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0多個諸侯,其中姬姓的達53個之多,但實際的數目恐怕比這個還要多。另外,規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諸侯的封爵由嫡長子繼承。(二)確立了禮制1.《周禮》:也稱《周官》或《周官經》,儒家經典之一。講周朝官制,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周禮的內容豐富多彩,在內容上最重要的是確立了君臣的禮儀原則。一是“親親”,貫徹血緣宗族原則,強調父子、兄弟關系來維系宗族,二是“尊尊”,執行政治關系的等級原則,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級。《周禮》1、周天子:最高統治者,奴隸主貴族代表2、三公:太師、太傅、太保3、六卿:三左:太史(作冊)、太祝、(祭祀官員)太卜(人神之間的媒介)三右:太宰(政務總管)、太宗(宗族譜系)、太士(神職人員)4、五官:司徒(土地、農業生產、)司馬(軍賦)司空(百工職事)司土(版籍爵祿)司寇(刑罰)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又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論,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上》)這些行為規范主要見于《禮記》、《儀禮》等書。2.樂:是周禮的表現形式,即在各種禮節和儀式上,依照周禮所規定的各級貴族在祭祀、用兵、朝聘、婚喪等方面所使用的音樂。周代的禮制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當時各級人士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生活各種行為規范的準繩。它為后世各朝各代的統治階級所推崇,特別是到了后世,儒家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光大,使其以強勁的力量規范著中國人的生活行為、心理模式和是非觀念。中國傳統的“禮文化”或“禮制文化”,即創制于西周。周人推行的種種典制,實質上無不滲透著一種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納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團體。”他們提出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輔”、“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主義、民本主義、憂患意識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趨向的最根本的源藪。第三節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從周平王遷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公元前221年)這500多年間,習慣上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公元前476年以前為春秋時期,這段時期同孔子所編的魯國史書《春秋》的時間大體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統一中國為戰國時期。在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戰國時期發生大小戰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與變革的時期,但是,就是在這動蕩與變革的時期,中國文化卻奏起了輝煌的樂章。有關專家總結了中國歷史,發現動蕩與變革時期,既是人們的精神發生變化的時期,也是社會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遼夏金元時期都曾產生了輝煌的文化。而安逸、舒適的生活可能意味著思想的僵化,文學和藝術的衰退,文化的墮落。一、軸心時代我們在這里稱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義是指通過諸子百家這樣一個獨步古今的文化學術思想大論辯,使得中國文化精神的各個側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和升華,從此基本確立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格局和主動脈。其主要依據有:(一)在社會生產力上,由青銅時代進入了封建社會。(二)在民族方面,以華夏為主體的中原民族與周邊各族不斷融合,形成了華夏族。(三)在文化上進入了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哲學思想尤為活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為什么能達到中國文化的顛峰狀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宗法制度破壞,社會各階層的力量都在尋找社會重新走向秩序化的道路,這是百家爭鳴產生的必要條件。周代末年,周天子失去了統領諸侯的權力。諸侯間為了爭奪霸主地位,連年進行戰爭,有的諸侯在戰爭中衰敗了,也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各個集團都在尋找自身發展壯大的新思想、新學說。原來由諸侯列國畜養的家庭文人、武士、樂師紛紛流落四方,這些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直接推動了私人學術集團的興起,也進一步促進了當時諸子峰起,學派林立的局面。這就使百家爭鳴的主體——諸子百家的形成成為可能。(二)社會全方位的急劇變革為人們正確認識社會提供了可能,許多人從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開始用理性的眼光來研究、認識社會,這是中國“哲學突破”的客觀基礎。激烈的兼并戰爭,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在相互兼并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傳播和影響,各種不同的文化學術應運而生。當時的天子、諸侯和新崛起的政治勢力集團,在社會的巨變面前,探討如何走上富國強民成為最迫切的問題,這使得各種流派和各種學說應運而生,社會變革為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提供了歷史舞臺。(三)“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大批知識分子游離于政權之外,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士階層”,為百家爭鳴的產生提供了主體。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近百個政治主權,他們割地而治,誰都沒有控制整個社會的力量,這就使得士階層迅速崛起,那些自以為掌握了治國之術的“士”,為了名利地位,試圖找到一個可以發揮才干的地方,他們東奔西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有“朝秦暮楚”之說。這種情形在春秋戰國之間、之后都是不可能的。在前是周天子的一統天下,在后是政治統治越來越嚴密的秦漢帝國,都不允許各種社會思潮的存在。士階層的崛起意味著一個以“勞心”為務,從事精神生活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從此形成。(四)統一政權不復存在,列國竟雄,爭奪人才,使知識分子有一個相對自由的思想空間,為百家爭鳴提供了社會保障。春秋戰國獨特的政治局面為百家爭鳴的形成提供了社會保障。竟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觀念。學術環境活潑濃厚,滋養了不同的文化學派。在周代,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是處于最低層的統治者。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取得了獨立的地位,再加上諸侯爭霸,渴求人才,養士之風大盛,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戰國“四君子”即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在當時都是以培養賢士,用人所長而聞名。正是由于以上幾個原因,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三、百家的興起及其學派特征所謂諸子百家,“諸”是指各個;“子”是對“士”的尊稱,百家是指學派林立的現象。西漢史學家司馬談將諸子百家概括為“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家”,西漢末劉歆又補充了“農、縱橫、雜、小說”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響的學派。各學派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觀點和學派特征,我們主要介紹其中最有影響的四家。(一)儒家、道、法、墨、陰陽等各學派的思想特征1.儒家學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1、孔子家世:

2、孔子的思想內容:(1)以“仁”為內在的思想核心“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人生哲學的最高概括和總結。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豐富了“仁”的內涵,升華了“仁”的意義。把仁由一個具體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抽象上升到了一個道德哲學概念,這是孔子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2)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由來已久。孔子曾經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商朝繼承了夏朝的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人象這樣傳承周朝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就是一百世之間的情況,也是可以了解的。)”

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所以,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

(3)以“中庸”為辯證的思維方法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對于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中,成為人的美德。他曾經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為人的風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們的尊敬。

(4)“教”與“學”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對于學習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善于發現學生各自在性格和學業上的特點,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他循循善誘,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舉一反三)因為他不用心思考。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儒家思想的學派特征:儒家學說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修養,是一種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的具有二重性的嚴密的、關于人倫道德的學說,他們在天道觀、歷史觀、社會倫理觀及修身論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為鞏固封建國家政權體制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自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正統的思想意識。第一,在天道觀方面,儒家繼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與“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現實人生的從屬地位。第二,在歷史觀方面,他們將捍衛三代的典章文物當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時也不排斥對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禮俗政令加以適當的修改。第三,在社會倫理方面,他們以“仁”釋“禮”,試圖把社會外在的規范內化為個人內在的、自覺的道德倫理意識。第四,在修身論方面,他們設計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發展人格和安邦定國的方案,為鞏固封建政權體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學說,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為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未艾的封建大一統宗法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2.道家學派道家學說是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的、以探究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之內在關系為對象的文化學派,是中國文化的主干之一。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老子簡介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經》五千言。后世道教將他尊奉為祖師。傳說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曉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稱為萬法之師。老君雖歷代都有所顯化,但始終沒有得到誕生的機會。遂和光同塵,借以臨凡傳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顏常少,神氣安閑。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氣和平,眾惡不侵,冬無凝寒,夏無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獸守衛堂前。這樣,經過了80年,有一天,玉女夢見天開數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邊玄云繚繞。玉女醒后,起身來到渦水園中。此時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樹上,手扳樹枝,對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見日精漸漸變小,從天空墜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飛到口邊,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從左肋下涎生一小兒。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動植眾生”。玉女將他扶坐道李樹下,他又指著樹說:"這樹的名字就是我的姓。"這時,陽景重耀,瑞靄蔭庭,萬鶴翔空,九天稱慶。玉女看去,只見他鶴發龍顏,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門,美眉廣頰。玉女帶他到池中洗澡,忽見九條龍飛駕而來,化做九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此時,他已能言語行動,見到他的人都覺得非常奇異。此子生下9天,身體便有九變。到了6歲時,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陽。人們因他生下來就是白頭發,便稱他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靈飛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來老子說:"我就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完已有千車萬馬,五帝上真,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升天。老子拜送了母親,便開始遠游山澤,求煉神丹。他來到嶗山,遵圣母囑咐向太乙元君問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煉神丹之術及各種法術。老子曾經問元君:"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流血,見了叫人傷悲,想給他們神藥,叫他們都得長生不死。可以嗎?”元君說:"不可。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者應該叫他生存,惡者應叫他滅絕,不能都給什么長生之藥。"老子得此言,便尊從其理,勸諭世人;即所謂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而老子自己則因此守真抱一,煉丹服氣,直到能乘空凌虛,出有入無,變幻莫測。周文王時,被召為守藏史。武士、成王時又為柱下史。昭王時,去官歸隱。后來為要開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騎著青牛,準備過函谷關而去。關令尹喜知道后,特來求道。老子見他很虞誠,便留下五千真言,這就是后世傳誦的道德經。因這五千言,他成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為道教的祖師。到了唐朝初年,晉州有個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遠遠看到一位老公公,騎著一匹白馬緩緩而來。他儀表堂堂,容貌偉岸。老者來到吉善面前,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吉善,吉善轉告給了唐高祖。高祖覺得非同小可,正好可借此夸耀祖宗,便認老者為祖。于是,就在羊角山見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廟宇,追尊這位老者為太上玄元皇帝,又稱做老君。這樣,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2、道家的學派特征:(1)“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2)“有”和“無”的辨證同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3、)“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道家思想的學派特征:第一,道家是先秦諸子中最哲學化的一個學派。第二,道家在關注世俗人生的同時,為自己在精神上找到了一個絕對自由的“逍遙”之境。第三,道家的“任運自然”和“清靜無為”對儒家的過于事功是一個有力的制衡。*縱觀以上儒道兩家學說,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他們的異同。從同中求異看: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第二,儒家講求文飾,道家向往自然。第三,儒家主張有為,道家倡導無為。第四,儒家強調個人對家族、社會的責任,道家醉心于個人對社會的超脫。從異中求同看,道家和儒家既相互接近、又相互溝通。第一,在天人關系上,儒家雖然有“天人合一”之說,但其主調仍然是宗法倫理,所以天人諧調還是要歸結為人際諧調。道家有所不同,它既以超脫社會倫常為目的,于是把復歸自然當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門,這就使天人諧調從人際諧調的從屬地位獨立出來而成為人生的“第一義”。而且,道家所謂的“自然”決不等同于儒家的天命或天理,它是一種超功利的境界,帶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適的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夠補救儒家思想過于事功的缺陷,給局限于人倫道德的儒家學說打開一個新的天地。第二,儒家在濟世無門,壯志難酬的困境中,發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妙諦,而這恰恰是通往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之門徑,由“獨善”而至超脫了功名利祿,這樣,儒、道兩家從這里由對立走向了互補,相反而又相成。3.法家學派的思想內容法家的先驅人物是齊國的管仲與鄭國的子產,后有所謂的齊法家、晉法家、秦法家之稱,此派與儒家的禮治相對立,主張法治。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申不害、和商鞅等。在他以前,法家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線。一派以慎到為首。慎到與孟子同時,他以“勢”即權勢為政治和治術的最重要因素。一派以申不害為首。申不害強調“術”(辦事、用人的方法藝術,也即政治手段)是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派以商鞅為首。他最重視法(法令、法制)。法家的思想對封建君主集權國家的建立及其政策有重大影響。(1)法:就是法令(2)術:就是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3)勢:就是國君的權位。法家學派特征:法家的思想方法是一種“矛盾不可和而解”的專講對立的極端辯證法,其特點有二:其一,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嚴刑峻罰。其二,在文化政策上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戰國時期,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學說適應了當時由諸侯割據過渡到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的需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它起到了鞏固新興封建制度的作用,促進了秦政權的統一。但是韓非基于人性惡的理論,反對儒家的仁義愛惠,實際上是主張對人民進行殘酷的鎮壓,這是法家不及儒家高明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由于實行極端的專制獨裁,刑法嚴苛,甚至焚書坑儒,對農民實行繁重的賦役和殘酷的剝削,結果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矛盾的激化,秦末暴發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的暴政。漢以后,統治者大多吸取秦亡的教訓,采取“霸王道而雜之”,也就是仁義和刑罰并重的統治策略進行國家治理,這就是被稱做“儒表法里”或“陽儒陰法”的政治統治術。4.墨家學派的思想內容(1)“尚賢”,就是尊重賢人。(2)“尚同”。認為專制統治是消滅戰爭的最好方法。(3)“兼愛”,希望用普遍的愛來停止戰爭、取得太平。他設想如果諸侯相愛,兼愛各國之人,就不會打仗了。(4)非攻。他反對不義之戰。(5)明鬼,墨子信鬼神。6)“天志”,認為有鬼神存在。(7)“節用”,反對除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消費。(8)非樂。認為音樂和藝術沒有用,是浪費。(9)非命。不要相信命運,只要做個好人,一切就會好起來。(10)節葬。他認為厚葬是極大的浪費。墨家學派特征:墨子的信徒多系直接從事勞動的下層群眾,尤以手工業者為多,故墨家學說強調物質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對生存基本需要以外的消費(節用),企圖以“普遍的愛停止戰亂取得太平”(兼愛),同時,墨家學派尊崇鬼神(天志),鼓吹專制主義(尚同),典型地反映了小生產者,小私有者的性格,秦漢以后,漸成絕響。墨子主張兼愛,這與儒家的仁愛有明顯的區別。墨家的兼愛不分等差,不分親疏,不分先后,他們對儒家仁愛理論中那種分親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遠的愛人之道持否定的態度。他們認為,這種愛人的理論,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先秦諸子中有許多人非難他的學說,但不論是他的同情者,還是他的論敵,大都贊佩他見義勇為,勞身苦志以救天下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品格,就連激烈辟墨的孟子,盡管罵他“無父”,但也承認他“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是個絕對的利他主義者。《莊子·天下》篇中也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第四節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一統

一、宏闊的文化精神(一)秦漢王朝宏大的規模和氣象在中國歷史上,能稱雄世界,林立于世界性大國,稱得上“帝國”的有:秦帝國,漢帝國,唐帝國,元帝國,清帝國。其中秦帝國是與當時地中海的羅馬,南亞次大陸的孔雀王朝(即古印度),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國。漢帝國的版圖與事功更在秦之上,與其同時并立的世界性大國唯有羅馬帝國。故此我們稱秦始皇創立的秦朝和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為一統帝國。這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的一段歷史。(二)宏闊的文化精神成為秦漢文化的主旋律1.萬里綿延,千秋巍然的秦長城,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宏闊氣派的追求。據史料記載,秦時的長城長達三千余里,修建長達十年。最近在新疆發現秦漢時修建的長城廢墟。秦漢時的長城西起甘肅岷縣(說法有誤),東至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修筑長城,全長五千余公里,號稱“萬里長城”。2.覆蓋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的阿房宮體現了宏闊的氣勢。阿房宮三百里。3.秦始皇陵,氣勢磅礴;秦俑藝術,規模浩大。兵馬俑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米,成為氣勢宏闊的世界奇跡。4.水域面積超過北京頤和園五倍的長安昆明湖也體現了浩大的氣勢。5.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全書一百余篇。記載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也體現了宏闊的氣勢。因此,秦漢的文化精華無不體現出宏闊的氣勢。豪華氣派壯觀。(三)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秦漢時期,中國文化與外部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