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外)課件_第1頁
魏晉南北朝(外)課件_第2頁
魏晉南北朝(外)課件_第3頁
魏晉南北朝(外)課件_第4頁
魏晉南北朝(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第二章兩晉詩壇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章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第三章陶淵明第八章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第六章永明體與齊梁詩壇第七章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第五章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第九章魏晉南北朝小說目錄第一章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第一節曹操與曹丕一、曹操生平黃巾軍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專擅朝政,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并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統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極端利己、殘民以逞的封建統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韜略、長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賢妒能的一面。內容:(1)樂府詩寫漢末戰亂(2)樂府詩表雄心壯志(3)山水詩3、曹操的詩歌創作。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háng。勢利使人爭,嗣還xuán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公元189年(東漢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沈德潛“時露霸氣。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

神龜雖壽,尤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前人評曹操詩文鐘嶸《詩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睿不如丕,亦稱‘三祖’”敖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詩概》:“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小結形式上:主要用四言為主的樂府古題,抒寫全新的時代感受。內容上:一是用樂府記時事,二是用樂府抒壯懷。風格:蒼勁有力,慷慨悲涼,已完全脫出“三百篇”境,更非漢人四言可比。(一)曹丕《典論·論文》《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門性的論著。《典論》是一部學術性的著作,已逸,《論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來的一篇。涉及到文學的價值、作家評論、作家的氣質、作品的風格、文體的區別等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為此后的文學批評理論的繁榮開了先河。

《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這是曹丕關于文章價值的觀點,曹丕對文章的價值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評價。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這種文章價值觀是他對傳統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學自覺的一種表現。

2、文體說(“四科”八體說)《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本”指文章的本質,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他提出文體共有“四科”八種體裁的文章。奏、議用于朝廷公事,故重“雅”,書、論貴在說理,故宜“理”,銘、誄用于稱頌功德和悼念親故,常流于浮夸,故應重“實”,詩、賦是最風行的題材,應寫得“麗”。

此外,在《典論·論文》中還對文學批評的態度提出了有價值的意見。比如反對“文人相輕”和“貴遠賤近”,主張“君子審己以度人”,這對文學批評也是良好的倡議,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燕歌行》從對方反寫游子懷鄉,惆悵思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小結

與曹操相比,曹丕的詩表現出新的變化:(1)更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2)文人化藝術表現手法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這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工麗綺練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一、曹植生平。第二節曹植

《三國志·魏志·陳王傳》: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臨菑侯。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萬戶。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墓:位于東阿縣城西南10公里魚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謝靈運嘗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繼之?(李瀚《蒙求集注》)漢、魏以來,二千余年,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眾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二、曹植的創作。曹植的創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詩歌的內容,抒發理想和抱負,對前途充滿信心。《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壓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憂憤悲傷。他的后期詩歌,又開啟了正始詩風。《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曹植《贈白馬王彪》結構全詩分七章,詩前有小序,交代寫作緣由。第一章,離開京師的依戀與感傷。第二章,歸藩途中的艱難與孤苦。第三章,讒巧離間激起的胸中悲憤。第四章,秋日暮景觸動的內心凄涼。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發的人生感喟。第六章,與白馬王彪的惜別之情。第七章,與曹彪的絕望之別。《贈白馬王彪》全詩共七章,感情豐富復雜:旅途的艱辛,骨肉分離的悲傷,對人生的失望,對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對監視者的詛咒,兄弟之間強作達觀的慰勉等等,層見錯出,真切感人。而且詩中還出現了一種從根本上對人生表示懷疑、否定的傾向。曹植既不能放棄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現實矛盾有任何解決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虛妄,人生無常,現實世界一片黑暗。寫法上:1、“憤而成篇”為一篇之警策,無論寫景、敘事,都滲透了作者強烈的悲憤感情。2、章章蟬聯,層層頂針,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際,層層加深感情抒發,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復深入。小結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他的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風格兼有父兄之長,達到風骨與文采的完美結合,成為建安詩壇最杰出的代表。鐘嶸《詩品》評曹植詩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輝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于廊廡之間矣!第三節王粲、劉楨和蔡琰曹丕《典論·論文》論“七子”文風王粲長于辭賦,徐干時有齊氣(舒緩之氣),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潮戲。及其所善,揚、班之儔也。……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人體,不可力強而致。第四節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征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征,亦即“建安風骨”。所謂“建安風骨”,即建安文學(“三曹”、“七子”的詩歌創作)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格、氣骨。其內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揚。造成悲涼慷慨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2、人生短暫的哀嘆。表現為三種不同的態度(見教材41頁)。3、強烈的個性表現。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詩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鐘嶸《詩品》)。4、濃郁的悲劇色彩。以曹植詩最有代表性。這些時代特征也正構成了“建安風骨”美學范疇的內涵。建安風骨建安時期文學的基本特點是:真實地反映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的情感,在藝術精神上繼承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式上亦帶有鮮明的民歌風調。作品內容充實,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補充劉師培把“建安風骨”總結為四個方面(見《中古文學史》):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術治理天下,于鞍馬間為詩為文,用語簡潔,詞氣峭厲,不傍經典,直抒胸臆,故文風清峻。2、通脫。即隨便之意。詩文的隨便由思想的隨便而來。這跟漢末儒學衰微,玄學興起有關。故這一時期的文學,既有直面現實人生,積極建功立業的樂觀精神,也有命運無常、人生短促的感嘆。但總的看來,建安文人對生命短暫的感嘆,最終導向及時建功立業、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壯,乃成為建安文學的又一風格特征。3、騁詞。即氣盛詞壯。建安文人思想束縛較少,精神比較自由,故其議論時事,抒寫情志,無不暢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現自我,由此形成“騁詞”的藝術風格。4、華靡。即華麗。曹操尚質樸為文,而注重詩文華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學之漸趨華靡,表明文學已擺脫經學的附庸地位,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始受到文人的自覺重視。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五節阮籍、嵇康與正始文學一、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齊王曹芳的年號(240-249),文學史上所說的正始文學,還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晉立國(265)這一時期的文學。正始時期,魏國內部發生了殘酷血腥的權力斗爭,司馬氏擅權,大肆屠殺異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晉書·阮籍傳》)。

活著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禍端;或曲折為文,借以發泄不滿。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詩風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為詞旨淵永、寄托遙深,詩歌表現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體現出正始詩風的獨特面貌。二、“竹林七賢”魏晉之際文學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賢”。其名稱始見于《世說新語·任誕》:

陳留阮籍、譙郡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參顏延之《五君詠》、《世說新語·劉伶病酒》,見作品選。]《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圖中的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名士,他與七賢有共同之處,故被畫在一起。南壁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為向、劉、阮、榮四人。人物之間以銀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種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的姿態來表現,有的撫琴嘯歌,有的頜首傾聽,有的高談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寬衣博帶,孤傲高雅;崇尚老莊之情,追求個性之心,溢于畫面。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畫像磚上得到充分地表現.

“竹林七賢”,實際上是個名士集團。山濤、王戎后來投靠司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莊,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對禮法名教,對司馬氏的篡權奪位不滿。文學成就上,向秀的《思舊賦》為悼念好友嵇康和呂安所作,十分感人,但無詩流傳;劉伶只有一首五言詩傳世;山濤、王戎、阮咸沒有詩歌傳世。因此,七賢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學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三、阮籍1、生平、性格

籍容貌環杰,志氣宕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閉門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忘其形骸,時人多謂之癡。(《晉書·阮籍傳》)籍早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文帝(司馬昭)初欲為武帝(司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備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晉書·阮籍傳》)2、創作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非一時一地而作,是總計平生所作詩,總題為“詠懷”。是詩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充滿苦悶和孤獨的情緒。《詠懷》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詠懷》其三:佳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址。一身不自保,何況憐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3、阮籍詩小結:(1)、阮籍的詠懷詩體現了正始文學最基本的特點,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他的詩重在寫心,從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會壓迫人性、人權的本質。是另一種形式的憤世疾俗之情的發泄。2、阮籍的詠懷詩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詩的先河,它擺脫了對樂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詩中,同時與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相結合,表現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隱的風格特點,使詩歌的內涵更為深厚。3、阮籍的詠懷詩首創了我國五古抒情組詩的體例。四、嵇康1、生平、性格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鳳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晉書·嵇康傳》)。“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V初康居貧,常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穎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恨)之。(晉書·嵇康傳)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jìn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世說新語·雅量》2、嵇康詩歌創作

嵇康的“使氣命詩”(《文心雕龍·明詩》),以表現其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風格清峻。他的四言詩(如《憂憤詩》)成就較高,詩經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淵明,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但總的看,嵇康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如散文。3、嵇康的散文創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公元261年,山濤被任命為吏部郎,這說明“竹林七賢”發生了分化。山濤舉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給山濤寫了一封信,要與他絕交。這封信在中國書信史上是繼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信中反復申說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個人的性格、愛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為不能出仕的理由,說自己不能舍其所樂而從其“九患”。信中鮮明的表明自己的個人意識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這正是魏晉文學最顯著的特色。寫法上,主要用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的筆調進行反語諷刺。體現在兩點:1、故意以言過其實的言詞,放縱的態度,極度的丑化自己。這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襯出自己的清白、山濤的墮落;二是他丑化自己——那“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讓明眼人一看就是虛假的,自己并非沒當官的素質,而是官場太腐敗,太黑暗,這才是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理由,即不愿與司馬氏集團同流合污。2、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在文中指桑罵槐,出語鄙俗,毫無禮節,表示出對受信者的極大不恭敬。有時用比喻憤怒的責罵對方(如“自以嗜腐臭,養鴛雛以死鼠也”)。其實,罵山濤變節只是個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馬氏集團的虛偽和官場的腐敗黑暗。3、一般書信皆以言事為主,以簡要為重。而此信卻有多種文體風格:其犀利透辟的辨析,近似政論文;其引經據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而富有哲理,又像諸子散文;而其嬉笑怒罵,幽默諷刺,又類小品雜文。魯迅的雜文受魏晉散文影響很大,我們從他的大量雜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思考與作業】1、“建安風骨”與“正始詩風”的內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區別是什么?2、翻譯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返回第二章兩晉詩壇第一節陸機、潘岳與太康詩風“太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文學史上所說的“太康文學”,是指從“泰始”(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公元264年)到“元康”(晉惠帝司馬衷年號,公元299年)約30多年間的文學。陸機、潘岳是西晉詩壇的代表,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機、潘岳為代表的西晉詩風。

太康詩風總的特點:繁縟。主要體現在:(1)語言由樸素古直趨向華麗藻飾;(2)描寫由簡單趨向繁復(3)句式由散行趨向駢偶。

爾后陵遲衰微,迄于有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鐘嶸《詩品序》左思的詩歌創作。左思博學多才,其文學成就是賦和詩歌。其賦名作《三都賦》(班固有《兩都賦》,張衡有《二京賦》,“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曾名震京師,一時引起“洛陽紙貴”。但奠定其文學地位的,則是他的《詠史》詩8首。詠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詠史·其二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小結

左思的詠史詩主要寫寒士的不平與抗爭,其詩多引史實,不再是“就史(事)敘史(事)”。而是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懷。名為詠史,實為詠懷。開創了詠史詩借詠史以詠懷的新傳統。2、陸機、潘岳陸機(261-303),吳郡吳縣華亭(上海市松江縣)人。吳亡,十年不仕。后與弟陸云入洛,頗為張華推重,名動一時。后為成都王后將軍、河北大都督,討長沙王,兵敗,為成都王所殺。年僅四十三。潘安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西晉著名文學家,字安仁。“貌若潘安”是中國人對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獎。“擲果盈車”《世說新語》:“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劉孝標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潘安再世”“貌若潘安”荏苒冬春樹,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爙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蠅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佛,翰墨有馀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岳猶可擊。3劉琨(271-318)字越石,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八王之亂,中原動蕩,與祖逖聞雞起舞,以豪杰相推許。劉琨身當離亂,慨然有天下之志,代表作有《答盧諶》,抒寫家國之恨;《扶風歌》、《重贈盧諶chén》,寫志士的艱危處境,英雄的末路悲哀,慷慨悲涼。感情深厚,風格雄峻,不獨有建安風骨,而別有一種悲涼之氣。第三節、游仙詩與玄言詩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先是,郭景純用雋上之才,變創其體;劉越石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然彼眾我寡,未能動俗。——鐘嶸《詩品序》詩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1、郭璞與游仙詩詩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郭璞南渡后,深感世路坎坷,禍福難測,又目睹晉室豪族爭權奪利,不思北伐,乃作《游仙》以明志。今存19首,其中9首為殘篇。辭多慷慨、乖遠玄宗、坎壈詠懷。形象鮮明,造語奇麗,名為游仙,實為詠懷,在東晉詩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2、玄言詩盛行于東晉,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等。其特點是以玄理入詩,以詩為老莊哲學的說教和注解,喪失了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價值不高,但對山水詩的發展和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第四節王羲之與蘭亭唱和1、《蘭亭集序》與蘭亭詩

王羲之和朋友于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蘭亭聚會,欣賞山水,唱和賦詩,成詩37首,編為《蘭亭集》,王羲之作《蘭亭集序》。2、蘭亭詩的主題是抒寫山水游賞之樂,表現山水審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發玄理。蘭亭詩標志著山水詩的興起。3、蘭亭雅集對中國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響,同時對詩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動作用。返回第三章陶淵明陶淵明

一個在詩中能“開其心扉”的人

他的詩作象打開一本書,毫無掩飾地顯露他的個性,記錄了一個謙和自耕的詩人的生活史和他對自然與人生的而深刻的思考。他的詩表現出一種與自然與環境和諧一致的沖淡閑適的奇妙意境,構成了中國哲學所認為的最高幸福。陶淵明成就的秘密在于,他在詩中能開其心扉陶淵明畢生走過三個時期,界線分明:少年、青年的閑居時期。壯年的輾轉出仕時期。中晚年的隱居時期。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出身望族,少有壯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性愛丘山與游好六經少年、青年的閑居時期陶淵明先后五次出仕:394年,29歲,為江州祭酒,不久辭歸;召為主薄,不就。398年,33歲,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歸家居母喪。404年,39歲,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405年,40歲,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405年8月,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辭歸。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輾轉出仕時期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躬耕田園的隱者簞瓢屢空,不慕榮利。最超脫、最徹底的隱士。抱樸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誠的詩人。詩酒自娛,縱浪大化。最藝術化的人生。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隱居終老時期王維論陶淵明之棄官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后貧,《乞食》詩云“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慚也。嘗一見督郵,安食公田數頃。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計)其后之累也。———《與魏居士書》,見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十八寫田園風貌、鄉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棄官歸里之后。為陶氏最具個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詩風,自成一體,在詩歌史上影響也最大。陶淵明的田園詩多組詩,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三良》、《讀山海經》等。明顯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又有陶氏自己的特點,多圍繞仕與隱的矛盾,表現他與世俗的隔閡和對恬淡生活的安然;當然也有憂憤激越時。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等。陶詩的另一面詠懷與詠史陶淵明的行役詩悲嘆行役的辛苦,表達對仕宦的厭倦,反復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是陶淵明行役詩共有的主題。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等。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平淡自然,親切淳真。——陶詩主體風格。渾融完整,意境高遠。情景事理的融合。語言自然而精工。陶詩用語質樸無華,而又精煉傳神。如:“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傾耳希無聲,在目皓已白。”(《癸卯歲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風格多樣。陶詩以自然沖淡的風格為主,但有時也顯得抑郁悲戚。如《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其五(憶我少壯時)等;而《詠荊軻》、《讀〈山海經〉》等作品,則又露出如魯迅所言的“金剛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氣。朱熹論陶詩“自豪放”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真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來?

——《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鐘嶸評陶詩

宋征士陶潛,其源出于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典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云”,風華清麗,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詩品》沈德潛《說詩啐語》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維)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閑遠,儲太祝(儲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韋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潔。”陶淵明的影響

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

——《與蘇轍書》蘇軾談陶詩蕭統評陶淵明詩文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乎?卒無諷諫,何足搖其筆端?惜哉!無是可也。并粗點定其傳,編之于錄。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風教也。

———《陶淵明集序》《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寶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返回黔婁出身于貧寒的平民家庭,黔婁夫人卻是貴族出身,黔婁夫人叫施良娣,知書達禮,明媚靈巧,稱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親官居“太祝”,黔婁是戰國時齊國的賢士,齊、魯國君都請他做官,他堅持不做。齊威王曾親臨此洞請教,為了表示尊重,他遠遠就下馬脫靴,徒步進洞。黔婁死后,因家貧如洗,蓋體的被子太短不能蓋滿全身,曾參建議將被子斜蓋以蓋住全身,黔婁的妻子說:“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無懷氏也是燧人氏風姓的一個支脈,是大伏羲氏族的一個比較大的部落。其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焦作市的武陟縣和溫縣一帶。武陟縣古稱懷城,是無懷氏部落的政治活動中心。氏族聯盟時代結束后,無懷氏部落解體,大多數族人以懷為姓,并建有懷國。西周時,懷國被周武王所征服,成為臣服于西周的諸侯國。春秋初年,懷國歸鄭國所有;戰國時期歸魏國所屬。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谷、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后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最近,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稱之為“葛天氏”。第四章南北朝民歌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江南》第一節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類: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歌與西曲兩類。二、南朝民歌的內容和情調: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滿足聲色之欲,加上統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別發達。這類情歌表現的感情真摯細膩,情調艷麗柔弱,哀怨纏綿。吳歌的產地多是長江流域商業發達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層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較多的市井氣息。西曲則多寫水邊船上旅客商婦的離別之情,且能結合勞動來寫,情調較吳歌開朗明快。三、南朝民歌的特點:1、體制小巧,多為五言四句。2、語言清新自然。3、大量運用雙關語。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長詩《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形式上,南曲多為整齊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詩;而北歌則于四、五、七言和雜言的靈活運用。用語上,南曲多綺麗精工,而北歌多質樸剛健。第二節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現存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另有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鼓角橫吹曲是軍樂,也用于儀仗、典禮、娛樂等場合。這些歌曲從北方流入南方,為梁朝的樂府機構所采錄,所以在樂曲名稱上冠以“梁”字。陳曉《漢魏樂府》一、北朝民歌的內容1、反映北地風光、游牧生活。《敕勒歌》2、尚武精神的歌頌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瑯琊王》3、反映離鄉漂泊之悲,徭役、從征之苦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隴頭歌辭》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狄谷中,自骨無人收。——《企喻歌》4、反映愛情與婚姻

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

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折楊柳歌辭》二、北朝民歌特色1、感情上:北直率粗獷2、語言上:質樸剛健、富有力感3、形式上:五言四句體式為主,約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為整齊的七言、四言詩,雜言體較少。

【作業】

比較賞析《西洲曲》和《木蘭詩》,并進一步辨析南北詩風的區別。返回第五章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第一節謝靈運所開啟的新風與山水詩的興盛一、山水詩(也包括田園詩)的源起、興盛的原因:在《詩經》、《楚辭》的時代,詩中就出現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為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而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曹操的《觀滄海》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晉宋時代則是山水詩興盛的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談到:“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概括了這個時期山水詩的特點。劉宋時期山水詩興盛的原因大致是:1、文人生活環境變遷的影響。2、受魏晉之后隱逸之風的影響。3、玄學的影響。二、謝靈運的山水詩謝靈運是真正大力創作山水詩并起了巨大貢獻的詩人。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是鮮麗,清新,自然,他的詩開啟了南朝一代的新詩風,實現了詩歌藝術由魏晉的古樸向南朝追求聲色的轉變。《登池上樓》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過始寧墅》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緇磷謝清曠,疲薾慚貞堅。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葺宇臨回江,筑觀基曾巔。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旋歸,且為樹枌槚,無令孤愿言。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象昆山姿,緬邈區中緣。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三、謝詩與陶詩的比較

1、謝詩善于描繪畫境,在移步換景中領略山水之美,把敘事與寫景結合起來。而陶詩寫田園山水,往往是靜觀;靜觀須心境純凈,方能物我親切交流。2、謝詩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結,且哲理往往游離于詩外,形成敘事—寫景—說理的程式,往往在詩的最后拖上一個玄言的尾巴,這說明他的詩脫胎于玄言詩但仍留著玄言詩的尾巴。而陶詩的哲理則融于體物之中,故能達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3、語言上,謝詩精工綺麗,刻意追求,多用深奧的書面語和典故,深澀難懂,有佳句而無佳篇。而陶詩則樸素、平淡、自然。四、其他山水詩詩人:1、除謝靈運之外,南朝寫山水詩的詩人還有謝惠連、顏延之、鮑照、謝朓、王融、沈約、何遜、陰鏗等人。2、謝靈運與顏延之并稱“顏謝”,與顏延之、鮑照并稱“元嘉三大家”。他們的詩的共同特點是“尚巧似”,但顏延之的山水詩成就不及謝靈運。五、山水詩的文學價值:1、山水詩的產生,標志著人對自然美的認識加深了,標志著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大自然已經從作為陪襯的生活環境或作為比興的媒介變成具有獨立美學價值的欣賞對象。山水詩啟發人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即美學的角度去親近大自然,發現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現,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這無論在文學史上還是美學史上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2、山水詩的出現,改變了“詩言志”的傳統,打破了儒家功用主義的詩教觀,為詩歌走向純審美的藝術化鋪平了道路,南朝詩歌所具有的美學特征,正是隨著山水詩的建立而產生的。第二節鮑照及其創新一、鮑照的生平。鮑照字明遠。鮑照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本籍東海。鮑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氣,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后,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后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但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里,他始終是“下僚”,不能有所作為,為此,胸中郁結著憤憤不平之氣。后因宮廷內部斗爭,死于亂兵之中。二、鮑照的詩歌創作他的詩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邊塞詩,如《代出自薊北門行》;有描寫游子、思婦、棄婦的詩,如《代白頭吟》;而以《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愿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較左思的詩,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猖,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三、鮑照詩的創新

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還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它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七言體的形式,并且變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同時還可以自由換韻,為七言體詩的發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參文學史教材119頁注釋23,同時與曹丕的《燕歌行》作比較)【思考與作業】1、背誦并賞析謝詩中寫景的名句;2、從內容、題材、風格等方面將陶詩與謝詩作比較。返回第六章永明體與齊梁詩壇第一節沈約、謝朓與永明體一、永明體:永明是齊武帝蕭賾的年號(483-493)。永明年間,沈約、謝朓、王融、周颙等詩人創造了一種跟古體詩不同的新體詩,史稱“永明體”。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永明體的興起與聲律的追求有關。齊、梁、陳三代是永明體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隨著文人五言詩創作的不斷繁榮,五言詩逐漸擺脫樂律的依附而創造符合詩之聲律,已成為必然的追求。隨著音韻學的發展,四聲的提出,在沈約等人的探索、創作中,詩歌聲律的規范要求逐漸完美起來。永明體為唐代格律詩的出現及其繁榮奠定了基礎。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次劃時代的革命。二、沈約、謝朓的詩歌創作:沈約是著名的永明體詩人,鍾嶸在《詩品》中將其詩歌風格概括為“長于清怨”,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他的山水詩和離別哀傷詩中。謝朓是永明體詩的代表詩人,也是齊梁時期最為杰出的詩人,與謝靈運并成為“二謝”,后代稱他為“小謝”。謝眺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山水詩的發展和對新詩體的探索,體現在:①在山水詩方面,他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細致、清新的特點,通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情感意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②在新詩體的探索方面,他將永明聲律運用于詩歌創作中,其詩音調和諧,體現出圓美流轉的特點。謝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對仗工整,和諧流暢,清新雋永,體現了“新詩體”的特點。第二節齊梁詩人集團及宮體詩一、家族文學向以宮廷為中心的詩人集團的轉變:東晉時期門閥士族的勢力達到鼎盛,一些名門望族世代習文,注重家族內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諸多以家族為中心的文學集團,王、謝可為代表。劉宋之際,門閥政治向皇權政治回歸,以門閥家族為中心的文學集團,也逐步向以宮廷和諸王勢力為中心的文學集團轉變。二、齊梁詩人集團:齊梁時期文學集團的詩歌創作活動,方式大體一致,多是應制、應教、同題共賦、相互唱和的作品,視野大多停留在宮廷,題材單調狹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1、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文學集團以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2、梁代蕭衍、蕭統文學集團蕭衍喜好文學,倡導并鼓勵文學創作。蕭統受父親影響和自己愛好,也召集文士進行詩賦創作和學術研討,他們在學術研究中成就突出,編篡了《文選》。3、蕭綱文學集團他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創作宮體詩。

三、裴子野與蕭綱的論爭

梁中大通三年(531),蕭統病卒之后,蕭綱被立為太子,以其為代表的新變派占據了梁代文壇。《隋書·文學傳序》曰:“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

蕭綱大膽提出立德修身與文學創作相分離的觀點。《誡當陽公大心書》曰:“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他的這種主張使得其文學群體自由抒發真情實感,敢于大膽描寫情欲和女性之美。蕭綱代表作:《詠內人晝眠》、《詠舞》、《美人晨妝》

蕭綱《詠內人晝眠詩》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鉤落綺障。插捩(liè)舉琵琶。

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

簟(diàn)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

夫壻恒相伴。莫誤是倡家。簟文:席紋。裴子野(469—530)出生于封建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著有《三國志注》,祖父裴骃著有《史記集解》,因此裴子野亦長于史學及應用之文。《梁書·裴子野傳》曰:“為文典而速,不尚靡麗,制多法古,與今文體異。”裴子野《雕蟲論》曰:“自是閭閻年少,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淫文破典,斐爾為功,無被于管弦,非止乎禮義。”

閭閻:泛指平民百姓。博依:繁縟之文。專魯:固執遲鈍。

裴子野思想保守,看不慣當時的綺靡文風。蕭統主張文質并重蕭統(501—531),梁武帝長子,曾被立為太子,未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曾編集《文選》30卷。(一)折衷派的理論主張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曰:“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為之,但恨未逮耳。”蕭統既不像裴子野那樣排斥形式技巧方面的新成果,也不像蕭綱等人那樣摒棄思想方面的歷史傳統,而是提倡典而不野、麗而不浮、文質彬彬的理論主張。體現了當時折衷派的理論主張。(二)《文選序》中的觀點《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全書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等38類。其中以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占有相當比重,詩歌則多選對偶嚴謹的顏延之、謝靈運等人作品,陶淵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則入選較少。杜甫《宗武生日》中告誡兒子“熟精《文選》理”,宋代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

1他發揮了葛洪的觀點,認為文學的形式和技巧是不斷發展的,總趨勢是由質樸走向華麗。《文選序》曰:“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為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椎輪:無輻原始車輪;大輅:古代大車;增:同層;踵:追隨,繼續。2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學主張《文選序》曰:“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也即是說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四、南朝民歌從市井進入了宮廷——宮體詩: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來自社會下層,留戀、學習市井之風。南朝樂府機構曾采集大量民歌配樂演唱,滿足統治者縱情聲色的需要。統治者及宮廷文人也有潤色或擬作新聲歌曲的習慣。這樣南朝民歌便從市井進入了宮廷,形成“宮體詩”。返回陳后主《三婦艷》其十一大婦年十五,中婦當春戶。小婦正橫陳,含嬌情未吐。所愁曉漏促,不恨燈銷炷。陳后主《三婦艷》其五大婦上高樓,中婦蕩蓮舟。小婦獨無事,撥帳掩嬌羞。丈夫應自解,更深難道留。

第七章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第一節南北文風的交融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學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文學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響南北文化實力懸殊的基本因素,但南北朝政權的對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絕,這一時期南北朝文化之間的接觸與交流仍然是廣泛而深刻的。在南北之間,通過使臣往來,導致人才、書籍交流,并逐漸促進了南北文風的交融。第二節庾信文章老更成一、庾信生平。(見教材153-154頁)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學家。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他早年曾任梁湘東國常侍等職,隨同庾肩吾及徐攡、徐陵父子出入宮禁,陪同太子蕭綱(梁簡文帝)等寫作一些綺艷的詩歌,被稱為“徐庾體”。他還曾出使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因此被留在長安,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又稱“庾開府”。二、庾信前期詩文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內容輕淺單薄,宮廷趣味濃厚。但由于這些詩在詩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為庾信積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內容上的經驗,他的詩已經有了“流連哀思”的審美趣味,以綺艷之辭抒哀怨之情。這些經驗結合后期的生活經歷,使他的后期詩歌達到了“窮南北之勝”的高度。三、庾信后期作品主要抒寫鄉關之思,包括感傷時變,魂牽故國和嘆恨羈旅憂嗟身世兩方面。內容豐富,筆調勁健蒼涼,藝術上更為成熟。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賦》《小園賦》。詩歌代表作是《擬詠懷》27首。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說明了庾信后期詩歌的特點。南北朝形勢與創作背景魂兮歸來哀江南(《楚辭·招魂》)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杜甫《詠懷古跡》之一六世紀中期的中國段落從國家動亂,自己到北方去的過程,寫到作賦的目的。(國家自己同時寫)申述在異國他鄉的痛苦和對江南故國的懷念,是前一段的深化。(寫自己)對梁朝滅亡發表感慨,并說明自己的處境和心情,歸結到作賦的強烈自我要求。(先寫國家再寫自己)文章內容與作者思想個人的身世遭遇:竄身荒谷;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出使被羈留);但悲身世,無處求生;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從此成異鄉孤魂);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內心生活非常痛苦)對故鄉故國的思念: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非河橋之可聞(永恒的失落感);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亡國的悲痛感);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徹底的絕望)——缺乏歸宿感自己在西魏、北周做官的矛盾復雜心情羞恥感、內疚、悔恨、痛惜:“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兩度不忠)為自己辯解:“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受騙);“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其實是忠心的)最終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上天注定)作為駢文名篇的藝術特色總的說,情調沉痛動人,風格蒼涼雄健,能收到回腸蕩氣、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1)語言上駢文很容易受拘束,小家子氣,但本文意象廖闊廣大。自然意象:南山、東海、大樹、寒風山河、天下、星漢、風飆人的活動:燕歌、楚歌、魯酒(2)用典典故有鮮明形象,能產生象征意義如:荒谷(形象鮮明);秦庭、周粟(雙關);荊璧睨柱(活用)用的好的“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意義豐富,幾個字寫盡生平過程,表達了內心痛苦、悔恨;句子本身有跳躍性,但同時很流暢用的不好的“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從歷史上尋找比擬,讀者面相對縮小(3)對仗本文對仗句為主,兼用散文句,對仗句本身,大部分也并不十分工整,比較靈活。(4)聲律本文聲律和諧,并不字字符合平仄,這點越到唐宋要求越嚴格。《擬詠懷》其二十六

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

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

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寄王琳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四、庾信承前啟后的地位由南入北的經歷,使庾信的藝術造詣達到“窮南北之勝”的高度,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的意義。他吸取了齊梁文學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準備。返回第八章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第一節別開生面的魏晉文壇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風“以氣質為體”,影響及建安文章注重“氣質”。曹丕提出“詩賦欲麗”,加速了東漢以來文章漸趨駢化的進程,推動駢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氣”與“麗”的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