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_第1頁
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_第2頁
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_第3頁
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_第4頁
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播音主持事業發展概說(上)第一節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基礎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抗日戰爭)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解放戰爭)第四節解放區播音的形成期(解放戰爭)第一節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基礎一、語文基礎二、廣播基礎

第一節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基礎一、語文基礎(一)漢語拼音運動、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二)語言運動對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作用第一節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基礎二、廣播基礎(一)技術條件(二)節目安排(三)人員選拔(四)語言訓練第一節人民廣播播音形成的基礎舊中國的廣播事業概況P222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一、人民廣播播音的傳播基礎二、人民廣播播音的生成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一、人民廣播播音的傳播基礎(一)人民無線電事業的誕生和發展1931年1月6日,中央紅軍無線電隊在江西寧都的小布正式成立。電臺可直接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1931年11月,中央根據地利用無線電臺辦起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播發文字廣播的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通訊社的前身),11月7日,紅中社首次對外廣播,報道當天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僵代表大會在江西現金開幕。紅色新華通訊社舊址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一、人民廣播播音的傳播基礎(一)人民無線電事業的誕生和發展長征途中,紅中社停止了對外播發新聞,1936年6月,紅中社恢復播發新聞業務,1937年1月,紅中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通訊業務不斷擴展。1937年到1940年間,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的重視和關懷下,人民無線電事業從人員、設備到管理水平都有較大發展和提高。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一、人民廣播播音的傳播基礎(二)人民廣播和籌建1940年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在延安籌建廣播電臺。廣播電臺臺址選在延安西北19公里處的王皮灣村。這里地勢偏僻,人煙稀少,便于隱蔽。當時播音室條件十分艱苦,但也有最基本的隔音材料——羊毛氈。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動力間和發射機房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室播音室舊址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一、人民廣播播音的傳播基礎(二)人民廣播和籌建40年代初期的女播音員先后有徐瑞璋(麥風)、姚雯、蕭巖和孫茜。她們沒有做過播音員,也未學不定期播音,但是有較好的語文基礎、政治基礎和語言基礎,她們都能說國語(普通話),這為播音語言規范奠定了基礎。右為蕭巖中國人民廣播第一位播音員徐瑞章,被喻為延安的第一個麥克風二、人民廣播播音的生成(一)人民電臺的開播1940年12月30日,從陜北高原的革命圣地延安發出了一個明朗響亮、振奮人心的聲音:“延安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這是人民廣播第一位播音員徐瑞璋發出的第一聲呼號。是有普通話呼出的,體現了人民廣播播音的鮮明的語言特色。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二、人民廣播播音的生成(二)在實踐中摸索規律(三)提高播音語言規范水平(四)延安整風運動的影響第二節解放區播音的生成期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一、延安臺恢復播音

1945年9月11日延安臺終于恢復了由播音員播音。李慕琳、孟啟予兩位女同志先后走上播音崗位。延安臺的第一個男播音員是王恂。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恢復播音,李慕琳是首位國語播音員。朱總司令于8月10日發布的《受降華北地區敵偽令》的播音者。后致力于舞蹈事業。前排右一為孟啟予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二、《細則》促進新聞播音語言規范的形成1946年6月,由溫濟澤主持制定的《新華總社語言廣播部暫行工作細則》對播音語言規范的形成有重要作用。P233三、陜北臺轉戰奇跡般地中的播音從1947年3月中旬至1948年5月下旬,延安臺四次遷址,三次戰斗轉移,從子長到太行再到平山,行程2000多公里,始終堅持播音不中斷。1947年夏,晉察冀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員丁一嵐(后排右一)、蘇安(后排右二)、陳今(前排右二)等在河北省阜平縣合影。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四、《總結》、《意見》促進播音語言規范雛形的建立(一)《XNCR陜北階段工作的簡單總結》促進新聞播音語言規范形成的重要文獻。(二)《對目前改進語言廣播的幾點意見》對提高新聞播音質量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和幫助作用。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五、東北、華北等解放區電臺初始階段的播音(一)東北解放區的播音1945年8月底,殲滅了日本關東軍主力后,接管了東北境內的15座電臺,并陸續改建為人民廣播電臺。(二)華北解放區的播音

1、張家口臺

2、邯鄲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位英語播音員魏琳第三節解放區播音的雛形期六、邯鄲臺《口播經驗》和《播音經驗》細化了播音語言要素(一)《口播經驗》(二)《播音經驗》第四節解放區播音的形成期一、毛澤東等談話、指示和重要新聞播音實踐推進播音規范系統形成(一)兩篇談話推進播音規范(二)播音實踐推進播音規范第四節解放區播音的形成期二、各類文獻促進播音理論建設(一)往來書信(二)溫濟澤《從文播稿改寫成口播稿的幾個原則》(未完成稿)(三)陜北臺的《編稿發稿工作細則》和《口播清樣送審辦法》(四)《新華總社經中央批準關于用語的指示》(五)《新華總社在關于使用統計數字時要學習列寧的精細作風的指示》第四節解放區播音的形成期三、齊越的總結顯現播音的評價標準四、陜北臺《播音手續》、《陜北臺播音組關于訓練和培養播音員的意見》促進播音制度建設五、北平臺的播音標志解放區人民廣播播音系統形成曾用名齊斌濡。1922年2月生于內蒙古滿洲里1949年10月1日,與丁一嵐一起向全世界現場直播開國大典的盛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的幾十年漫長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莊重、深沉的聲音感染了千百萬聽眾,許多人便是從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名篇的魅力。于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齊越是我國老一輩播音藝術家,我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第一位男播音員,是新中國廣播事業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國第一位播音專業教授。齊越中國老一輩播音員——丁一嵐

丁一嵐(1921-1998),女,著名播音員。原名劉孝思,曾用名劉嘯詩、于虹、路群。1921年生于河北省塘沽鎮。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延安陜北公學、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到華北敵后晉察冀邊區參加婦女群眾工作,兼任《晉察冀日報》通訊員。1945年10月開始從事廣播事業。抗戰勝利后,在陜北新華廣播電臺任播音組組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部主任、總編輯室主任等職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的西側城臺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