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_第1頁
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_第2頁
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_第3頁
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_第4頁
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報告高爾夫在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幾乎是一面倒的討伐,占地、耗水、環境污染等都是“罪證”。《小康》調查顯示,65.7%的受訪者認為高爾夫球場對環境破壞嚴重,62.6%的公眾認為高爾夫球運動是一項環境不可持續的休閑方式,應嚴格限制。事實究竟怎樣?本刊記者訪問多位業內專家,以期對這些問題給出冷靜的答案下午3點,李源來到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這里位于北京市中軸線北端,與鳥巢近在咫尺。剛一到球場,他就深深呼吸,這里空氣清新,安靜怡人。湖畔水景風格的球場,與碧草白沙的地理環境融為一體。僅僅看到這些,就已經讓人心生向往。盡管李源家距離這里有一段距離,但是一個星期至少有五天,再忙他都會堅持來這里“泡一泡”,“即便不打球,只是在草地上散散步,也非常舒服。”打球代替吃飯從事金融行業的李源今年51歲,他不僅是這家俱樂部的資深會員,也是中國高爾夫行業的“老玩家”。早在1997年,當時在深圳工作的李源就開始正式接觸這項運動。那時,在深圳,世界聞名的高爾夫俱樂部觀瀾湖已經建成了,而這座城市也被冠上中國“高爾夫的故鄉”之名,在高爾夫設施的發展上,比較完善。由于毗鄰香港,在周末,許多港人都會相約來深圳打球。把李源拉向高爾夫球場的,也是他的幾個來自香港的客戶。“陽光,空氣,運動!”李源用三個詞形容他迷上了高爾夫的理由。而更重要的是,他發現高爾夫是一項兼具休閑與商務的運動,高爾夫球場也是與客戶建立良好關系的絕佳場所。“與陌生人談判的時候,需要了解雙方的各個方面,專業知識、這個人的特點、公司的特點等等,打一場球四個半小時,這個過程全部壓縮在里面。”李源說,擁有大片綠色的草地,呼吸新鮮的空氣,人的心情也會變好,這個時候,最適合溝通。很多需要幾天談下來的事情,可能在那幾小時內就談完了。而且,“球品看人品”,在高爾夫球場上更能從細枝末節中了解一個人的為人,進而決定是否在商務中有合作的可能。在一場球里,如果前方遇到障礙物,有的人或許因為性格直爽一些,就會勇往直前;有的人性格溫吞一些,就會采取穩妥、安全一些的處理方式。從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傾向。除此之外,李源更看重的是球友的文明禮貌:“比如穿衣戴帽、舉止言談、對同伴的態度、對球場工作人員、球童的態度等等。”在李源看來,打一場球后,基本上對方的人品,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在接觸了高爾夫之后,李源和朋友越來越喜歡通過高爾夫談事情,而不是參加傳統的、大多要拼酒的飯局。確實,用打球替代吃飯,成為了中國更多商務人士的選擇。而且,在行內也流傳著一句話: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十萬億美元的交易發生在高爾夫球場上。現在,13年后,高爾夫已經成為了李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其中,他可以清晰感到13年間的變化,中國高爾夫球發展的速度。《朝向白皮書——中國高爾夫行業報告》指出,2010年國內球場共產生992萬打球輪次,相較去年的872萬輪次上升了13.8%。高爾夫核心人口數增至33.3萬。而近兩年隨著一些運動員打出成績,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項運動,更多的青少年也開始投入到這項運動中來。

“現在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練習高爾夫,學習本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享受這項運動。”北京SGA高爾夫培訓中心的教練大衛說。大衛來自高爾夫的發源地蘇格蘭,在那里,高爾夫一直是一項非常大眾的運動,各個年齡、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去。在他看來,盡管中國有部分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職業高爾夫球手,但是更多的人還是把它當作一種鍛煉、休閑方式。“中國的高爾夫行業發展迅速,有的人從小就開始學,有的人退休后才開始學習,每個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健康、快樂。”

這種向大眾化的轉變不僅體現在年齡上,還有價格上。早在2002年11月,一向打上“貴族”標簽的高爾夫,在深圳市龍崗建成開放了標準18洞的公眾高爾夫球場。平時打一場球,平均消費在300元左右,相當于一般高爾夫球場的30%。“從行業本身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高爾夫這些年的發展應該是很不錯的。”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院長張曉春總結道。而這個“不錯”體現在這幾方面:從球場的數量來說,達到了600多家;從高爾夫產業本身來說,球場拉動了經濟的發展。據《朝向白皮書》的最新調查與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高爾夫球會中工作人員約有14萬人,平均每個球會從業人員為280人/18洞;還有高爾夫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國際上占有很大的份額。據國際高爾夫球協會統計,中國在2004年就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高爾夫球用具生產國。堵,是行不通的“以后,中國的高爾夫或許會發展得更快更好吧。”李源滿心期待,但是話語間,卻有些猶豫。李源從會所的透明玻璃窗望出去,球場邊傳來一聲聲“好球!”這個會所一向都是李源最喜歡的球場,這里無論地理、環境、質量還是服務都是一流的。可是,最近李源卻敏感地意識到這里被籠罩上了沉重的氣氛。而這股沉重,似乎也籠罩在中國整個高爾夫行業上。2011年5月,央視在《焦點訪談》欄目以“目無禁令的高爾夫球場”為題,曝光了云南石林縣新建的高爾夫球場用地問題。這無疑是個導火索,使人們的視線再次聚焦在高爾夫土地占用問題上——其實早在7年前,國家就對高爾夫下發了禁令。2004年10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國土資源部門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對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分別實行禁止和限制用地,繼續停止高檔別墅類房地產、高爾夫球場等用地審批。當時,全國有170家高爾夫球場。等到2011年,當國家發改委、監察部、國土部、環保部等11部委掀起的“整治高爾夫球場風暴”席卷全國時,這一數字變成了600多家。“這說明堵的措施根本行不通,國家應將其視為一個產業加以疏導。”張曉春說。之所以禁令止不住,他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社會需求很大。張曉春發現,在東南沿海地區,打球的人越來越多,對球場的需求量也必然增大。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喜歡把高爾夫球場當做一個很好的構建城市環境、招商引資的條件。“還有一個就是中國的高爾夫往往是跟房地產緊密結合在一起,房地產通過這樣一種優化環境達到增值。”而球場的需求量,最先體現的則是對土地占用的需求。2004年,正是因為觸碰了占用大量土地、引發農民糾紛這條紅線,高爾夫球場才在蓬勃發展的初期遭遇到了禁令。“事實上現在大部分球場都不會占用耕地。”張曉春說。行內人都很清楚,真正的高爾夫球場并不需要平坦的耕地,高爾夫球場的樂趣在于地形的起伏變化,離開了起伏的丘陵地貌,球場的質量必將大打折扣。“現在一面倒地說高爾夫球場占用多少土地,實際上缺乏一些精準、科學的數據。”張曉春認為,外界在占地方面對高爾夫確實存在誤解。“我們在給別人做咨詢的時候,從來都是首先強調國家的耕地政策是一個不能碰的底線。”禁地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橫亙在眼前的,是引起更為廣泛關注的、受到輿論詬病的高爾夫生態問題。對高球破壞生態要科學分析2011年8月初,央視《經濟半小時》持續聚焦高爾夫球場耗水現象。報道指出,許多看似美輪美奐的高爾夫球場,竟都是直接用城市飲用水水庫的水來澆灌草坪,又把混雜著農藥、殺蟲劑的污水回贈給了水庫。從那時起,輿論似乎一面倒地開始批評高爾夫。有報道指出,在西部修建一座36洞的球場,每年耗水量會高達500萬噸,更有人推算,北京的高爾夫球場一年會抽取高達4000萬噸的地下水。網友評論,這種行為跟吸血無異。那么,這些情況到底是否屬實呢?“就拿央視二套報道的數據來說,那個數據其實是一個簡單化的計算。”張曉春說,它只是算球場有多少個噴頭,每天噴頭噴多少水再乘以365天,得出來的數字肯定驚人。“但實際上,在管理當中肯定不是這個樣子。”“我們不能否認它是一個用水量非常大的地方,”張曉春說,“但是,在行內,其實大家都非常清楚,水的循環使用是高爾夫球場管理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因為如果完全是用買水這種方式進行澆灌,任何一個球場都沒法維系它的基本生存。”中國高爾夫行業年度報告《朝向白皮書》統計了國內51家球場2010年全年的灌溉用水量,測算出我國一個18洞標準高爾夫球場設施的年均灌溉用水大約為27.6萬噸。白皮書也提到,“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且差異較大。用水量最多的球場樣本,18洞一年灌溉水超過60萬噸,同時也有不足15萬噸的樣本。”“一畝草坪需要多少水,這跟天氣的變化有關,比如下雨的時候就不用灌溉,降雨量在15毫米的時候就不用灌溉,15毫米以下就需要灌溉。”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對草坪深有研究的馬宗仁教授說道。而且,在馬宗仁看來,設計也是一個重要要素,如果設計得好,高爾夫球場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用水問題。“用大氣降水可以把水儲存起來,設計的時候,需要把全年的用水量計算出來,然后在此基礎上,乘上30%的保有量、緩沖量,然后再把池塘挖出來,這樣,高爾夫球場就有了一個內循環系統了。”“這也是為什么在球場當中有很多的湖、荷塘,一個是作為球場障礙,另一個是利用天然降水,存水,循環使用。”張曉春解釋。從他所了解的情況來看,對于水資源這一塊,更多的球場是在利用循環水,利用中水,進行處理之后,循環使用。至于涉及到生態的另一個方面,目前眾多報道中提到的中國高爾夫球場濫用農藥、殺蟲劑,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問題,張曉春告訴記者,超過標準就是污染,這是他們對污染的界定,但是現在他們并不知道實際情況究竟怎樣。“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確鑿的數據來說明,另一方面是國家并沒有下達確定的污染標準。”“由于沒有一個標準,很多時候只有參考類似的標準,比如農作物。”馬宗仁說,長時間以來,高爾夫球場的肥料和農藥都是與農田共通的,而實際上,農作物所需要的農藥量要比草坪高得多。對此,作為東方高爾夫集團的CEO兼總裁,潘仲光曾在博文中指出,美國調查過91個球場,他們發現球場使用藥量平均是77公斤,其中64%是殺菌劑、2%是殺蟲劑、34%是除草劑。而另外有一個統計是在一個城市里面,關于私人庭院、果菜、花苗等行業和個人的農藥使用量。調查結果發現,換算成球場大小每1000畝的庭院、果菜、花苗等行業和個人的使用量每年是300公斤,也就是高爾夫球場用量的2到20倍。“在新加坡,由于所有的球場都建造在飲用水水庫旁邊,所以農藥的種類和使用量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中國也能做相同的規定的話,則球場農藥的使用量就只有庭院、果菜、花苗的二十分之一而已。”潘仲光說。前途未卜的高球命運“我的看法是這樣,只要用國家所規定的農藥,這些農藥是高效低毒的,在球場設計上,如果設計成環保型的球場,大部分問題都會避免。”從事多年高爾夫研究并兼任中國高爾夫場地委員會常務理事的馬宗仁說。他表示,如果規范自身,高爾夫球場不僅不破壞環境,甚至還可以給環境帶來積極的作用。“高爾夫球場的用地主要以荒坡地、廢棄地、垃圾場為主,把它們改建成環境優美的綠地,難道這不是好事嗎?”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院長張曉春反問。李源打球的高爾夫球場就是在垃圾填埋場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熟知當時情況的內部人士說,那絕不是一項便宜的工程,地上鋪了一層覆膜,采用了先進的技術,用了兩年的時間,把臭氣熏天的垃圾場改造成了空氣清新的綠地。現在,在11部委的整頓還沒有出來一個最終的結果前,高爾夫行業里幾乎所有人都在焦慮地等待。但在張曉春看來,這一次的整頓,未必就是壞事。“一個是確實需要摸清家底,在高爾夫的發展當中,球場和相關產業,到底處于一個什么狀態;第二,與其讓別人不得不去走一些比較曲折的路,倒不如由國家訂立標準、規范,然后根據這些標準、規范去進行嚴格地審批,這對于高爾夫的健康發展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是,張曉春在心底也有一個顧慮,擔心這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