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_第1頁
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_第2頁
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_第3頁
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_第4頁
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xxx公司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評定標準檔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第1.0次更改批準審核制定方案設計,管理制度中醫科57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標準。

本標準適用于中醫臨床醫療質量評定,中醫科研、教學亦可參照使用。

2感冒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感冒病系外感風邪,客于肺衛,以鼻塞、流涕、咳嗽、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2.1診斷依據

2.1.1鼻塞流涕,噴嚏,咽癢或痛,咳嗽。

2.1.2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酸楚。

2.1.3四時皆有,以冬春季節為多見。

2.1.4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2.2證候分類

2.2.1風寒束表: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2.2風熱犯表:發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

數。

2.2.3暑濕襲表:見于夏季,頭昏脹重,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胸悶泛惡。

舌苔黃膩,脈濡數。臨床尚有體虛感冒,以及挾濕、挾滯等兼證。

2.3療效評定

2.3.1治愈:癥狀消失。

2.3.2好轉:發熱消退,臨床癥狀減輕。

2.3.3未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3咳嗽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的病癥。多見于急、慢性支氣管

炎。

3.1診斷依據

3.1.1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

3.1.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

3.1.3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3.1.5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

3.1.6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3.2證候分類

3.2.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咯痰稀薄色白,惡寒,或有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3.2.2風熱犯肺:咳嗽氣粗,咯痰粘白或黃,咽痛或咳聲嘶啞,或有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舌尖紅

,苔薄白或黃,脈浮數。

3.2.3燥邪傷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

3.2.4痰熱壅肺:咳嗽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2.5肝火犯肺:咳嗆氣逆陣作,咳時胸脅引痛,甚則咯血,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3.2.6痰濕蘊肺: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晨起為甚,胸悶脘痞,納少。舌苔白膩,脈滑。

3.2.7肺陰虧虛: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夾血絲,咽干口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3.2.8肺氣虧虛:病久咳聲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氣短胸悶,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脈弱。

3.3療效評定

3.3.1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傷咳嗽在兩周以上未發作者為臨床治愈。

3.3.2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

3.3.3未愈:癥狀無明顯改變。

4風溫肺熱病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風溫肺熱病是由風熱病邪犯肺,熱壅肺氣,肺失清肅所致,以發熱,咳嗽,胸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相當

于急性肺部炎性病變。

4.1診斷依據

4.1.1以身熱、咳嗽、煩渴,或伴氣急、胸痛為主癥。

4.1.2.病重者可見壯熱,顏面潮紅,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四肢厥冷等癥。

4.1.3冬春兩季較多。具有起病急、傳變快、病程短的特點。

4.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者,屬細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為主。

4.1.5肺部有實變體征,或可聞及干濕性羅音。

4.1.6痰直接涂片或培養可以找到病原體。

4.1.7胸部X線透視或攝片,可見一側或兩側肺葉或肺段炎性陰影。

4.2證候分類

4.2.1風熱犯肺:身熱無汗或少汗,微惡風寒,咳嗽痰少,頭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4.2.2痰熱壅肺:身熱煩渴,汗出,咳嗽氣粗,或痰黃帶血,胸悶胸痛,口渴。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滑

數。

4.2.3肺胃熱盛:身熱,午后為甚,心煩懊依,口渴多飲,咳嗽痰黃,腹滿便秘。舌紅,苔黃或灰黑而

燥,脈滑數。

4.2.4熱閉心包:壯熱,煩躁不安,口渴不欲飲,甚則神昏譫語、痙厥或四肢厥冷。舌絳少津,苔黃,

脈弦數或沉數。

4.2.5氣陰兩虛:身熱漸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納少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4.2.6邪陷正脫:呼吸短促,鼻翼煽動,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甚則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紺,煩躁

不安,身熱驟降。或起病無身熱,面色淡白,神志逐漸模糊。舌質淡紫,脈細數無力,或脈微欲絕。

4.3療效評定

4.3.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及X線等檢查恢復正常。

4.3.2好轉: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有所改善,x線檢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3未愈:病情未見好轉。

5肺癰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肺癰是由風熱邪毒蘊滯于肺,熱壅血瘀,血腐化膿而成。以發熱,胸痛,咳吐腥臭膿血痰為主要癥狀的肺

化膿癥。

5.1診斷依據

5.1.1發病多急,常突然寒戰高熱,咳嗽胸痛,呼吸氣粗。

5.1.2咯吐大量黃綠色膿痰或膿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氣味腥臭。

5.1.3局部叩診呈濁音,呼吸音減弱或增強,語顫音增強,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或濕性羅音。

5.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5.1.5痰培養有致病菌。胸部X線攝片,肺部可見大片濃密炎癥陰影,或透亮區及液平面。

5.2證候分類

5.2.1初期:惡寒發熱,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時加重。舌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滑數。

5.2.2成癰期:高熱寒戰,繼則壯熱不寒,汗出煩渴,咳嗆氣急,咯痰黃濁,胸滿痛,轉側不利。舌質

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5.2.3潰膿期:咳吐膿血,狀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滿,心煩懊依。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滑數。

5.2.4恢復期:熱退咳減,膿血痰減少,胸脅隱痛,氣短神疲,自汗盜汗,低熱。舌質紅或淡紅,苔薄

,脈細或細數無力。

療效評定

5.3.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

5.3.2好轉: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膿腔范圍縮小。

5.3.3未愈:癥狀及體征未見改善。

6肺癆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肺癆系由感染“瘵蟲”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傳染性疾患。可見咳嗽、咯血、潮熱、盜汗、消瘦等主癥。

相當于肺結核。

6.1診斷依據

6.1.1初期僅感疲勞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體逐漸消瘦,病重者可出現咳(咯)血,潮熱,顴紅,

盜汗,形體明顯消瘦等癥。

6.1.2常有與肺癆者密切接觸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減弱,或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及濕羅音。

6.1.4痰液涂片、濃縮或培養,結核菌多呈陽性。

6.1.5血沉增快

6.1.6結核菌素皮試呈強陽性。

6.1.7X線攝片示肺部可見結核病灶。必要時可作X線斷層攝片。

6.2證候分類

6.2.1肺陰虧虛:干咳,痰少粘白,或帶血絲,口干咽燥。舌質紅,苔薄,脈細帶數。

6.2.2陰虛火旺:咳嗆氣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黃,口干咽燥,午后顴紅,潮熱,骨蒸,盜汗。舌紅或

絳,苔薄黃或剝,脈弦細數。

6.2.3氣陰兩虛:咳嗽氣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盜汗,或食少腹脹,便溏。舌質紅

嫩,苔薄,脈弱而數。

6.2.4陰陽兩虛: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狀或夾血,形寒自汗,聲嘶音啞,形體消瘦。或伴有浮腫、腹瀉

等癥。舌質淡而少津,苔光剝,脈微數或虛大無力。

6.3療效評定

6.3.1治愈:癥狀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鈣化,痰菌檢查轉陰。

6.3.2好轉:癥狀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癥狀及病灶無變化。

7咯血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咯血是肺絡受傷,血溢脈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帶血等為主要表現。多見于支氣管擴張。

7.1診斷依據

7,1.1咯(咳)鮮紅血,常呈泡沫狀或與痰液混雜。

7.1.2多數患者有反復咯(咳)血史。

7.1.3胸部X線攝片,可無特異性改變。病變明顯時可見蜂窩狀或卷發樣陰影。

7,1.4必要時作支氣管碘油造影或支氣管鏡檢查,可見柱狀、囊狀或混合型的擴張。

7.2證候分類

7.2.1肝火犯肺:咳嗆氣逆,咯(咳)血鮮紅,脅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7.2.2陰虛火旺:反復咯血,血色鮮紅,干咳咽燥。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

7.2.3痰熱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鮮紅或夾有黃痰,或膿痰腥臭,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

數。

7.2.4氣虛血瘀:反復咯(咳)血,血色淡紅或夾紫黯血塊,氣短胸悶,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

薄白,脈細澀。

7.3療效評定

7.3.1治愈:咯(咳)血控制,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7.3.2好轉:咯(咳)血減少,癥狀改善。

7.3.3未愈:咯(咳)血無變化。

8懸飲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懸飲是指肺氣不足,外邪乘虛侵襲,肺失宣通,胸絡郁滯,氣不布津,以致飲停胸脅,出現咳唾胸脅引痛

,或見脅肋飽滿。多見于滲出性胸膜炎。

8.1診斷依據

8.1.1初期以咳唾胸脅引痛,或伴有惡寒發熱為主癥。發病緩急不一。

8.1.2積飲形成后,胸痛減輕,胸悶逐漸明顯。重者有呼吸困難。

8.1.3積飲消退,可后遺胸脅疼痛,咳聲不揚,少痰,遷延不已。

8.1.4少量積液時,患側可聞及胸膜摩擦音。積液量多時病側呼吸運動受限制,胸滿隆起,肋間隙增寬

。叩診呈濁音或實音。

8.1.5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8.1.6胸部X線攝片檢查,可見肋隔角變鈍或消失。積液多者患側有密度均勻致密陰影,縱隔向健側移位

。包裹性積液邊緣光滑飽滿,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超聲波探查有積液。

8.1.7胸水常規檢查呈透明黃色或微混,少數可呈血性;比重大于,蛋白含量大于%;細胞汁

數以淋巴為主。胸水結核菌培養可為陽性。

8.2證候分類

8.2.1邪郁少陽:寒熱往來,或惡寒發熱,胸脅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

8.2.2飲停胸脅:咳唾時胸脅引痛,轉側不利,偏臥于病側則痛緩,肋間脹滿,呼吸息促。舌苔薄白,

脈象沉弦。

8.2.3肺絡不暢:胸脅疼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遷延不已。百苔薄,脈弦細。

8.3療效評定

8.3.1治愈:癥狀消失,胸腔積液吸收,實驗檢查正常。

8.3.2好轉:癥狀明顯改善,胸腔積液減少。

8.3.3未愈:癥狀、胸腔積液均未改善。

9喘病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臟病變影響,致肺氣上逆,肅降無權,出現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

肩,不能平臥等癥。多見于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1診斷依據

9.1.1以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紺為特征。

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

9.1.3呈桶狀胸。叩診胸部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肝濁音界下移。肺呼吸音減低,可聞及干

、濕性羅音或哮鳴音。或肝腫大、下肢浮腫、頸靜脈怒張。

9.1.4合并感染者,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必要時查血鉀、鈉、二氧化碳結合力及X線胸部攝

片,心電圖,心、肺功能測定,血氣分析等。

9.2證候分類

9.2.1風寒束肺:喘急胸悶,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癥。舌苔薄白,脈浮緊。

9.2.2風熱犯肺:喘促氣粗,咳嗽痰黃而稠粘,心胸煩悶,口干而渴,可有發熱惡風。舌邊紅,苔薄黃

,脈浮數。

9.2.3痰濕蘊肺:喘咳胸悶,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悶,口膩,脘痞腹脹。舌質淡,舌苔

白膩,脈弦滑。

9.2.4水氣凌心:氣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肢體浮腫,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

滑,脈弦細數。

9.2.5肺脾兩虛:喘息短促無力,語聲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脈

弱。或口干咽燥,舌紅,脈細。

9.2.6肺腎兩虛: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動則喘咳,氣不接續,胸悶如窒,不能平臥,痰多而粘,或心

煩不寐,唇甲紫紺。舌質紫或舌紅苔少,脈微疾或結、代。

9.3療效評定

9.3.1治愈:喘息及其它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

9.3.2好轉:喘息及其它癥狀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9.3.3未愈:主癥未改善或惡化者。

10哮病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致氣滯痰阻,氣道攣急、狹窄而發病。以發作性喉

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為主要表現。相當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10.1診斷依據

10.1.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鉗。

10.1.2呈反復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

、咳嗽、胸悶等先兆。

10.1.3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10.1.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羅音。

10.1.5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

10.1.6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

10.1.7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

10.2證候分類

10.2.1發作期

10.2.1、1冷哮: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咳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熱、身痛。舌質淡,

苔白滑,脈浮緊。

10.2.1.2熱哮:喉中哮鳴如吼,氣粗息涌,胸膈煩悶,嗆咳陣作,痰黃粘稠,面紅,伴有發熱、心煩

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10.2.1.3虛哮:反復發作,甚者持續喘哮,咯痰無力,聲低氣短,動則尤甚,唇爪甲紫紺。舌質紫暗

,脈弱。

10.2.2緩解期

10.2.2.1肺氣虧虛: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病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

涕。舌苔薄白,脈濡。

10.2.2.2脾氣虧虛: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舌苔薄白,脈細緩。

10,2.2.3腎氣虧虛:平素氣息短促,動則為甚。腰酸腿軟,腦轉耳鳴,不耐勞累,下肢欠溫,小便清

長。舌淡,脈沉細。

10.3療效評定

10.3.1治愈:哮喘控制,哮鳴音消失。

10,3.2好轉:哮喘緩解,或發作次數減少。

10.3.3未愈:癥狀無變化。

11胃脘痛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胃脘痛系因胃氣郁滯,氣血不暢所致。臨床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多見于胃、十二指腸

炎癥、潰瘍、痙攣等疾病。

11.1診斷依據

11.1.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

11.1.2發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

11.1.3上消化道鋇餐X線檢查、纖維胃鏡及組織病理活檢等,可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癥、潰瘍等病變

11.1.4大便或嘔吐物隱血試驗強陽性者,提示并發消化道出血。

11.1.5B超、肝功能、膽道X線造影有助于鑒別診斷。

11.2證候分類

11.2,1肝胃氣滯:胃脘痞脹疼痛或攻竄脅背,噯氣頻作。苔薄白,脈弦。

11.2.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嘔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脈弦緊。

11.2,3胃熱熾盛: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口苦或粘。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

11.2.4食滯胃腸:胃脘脹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緩。苔厚膩,脈滑或實。

11.2.5瘀阻胃絡:胃痛較劇,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質紫暗,脈澀。

11.2.6胃陰虧虛:胃痛隱作,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11.2.7脾胃虛寒: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溫,大便

多溏。舌質淡,脈沉細。

11.3療效評定

11.3.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

11.3.2好轉:胃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

11.3.3未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12噎膈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噎膈系因痰氣交阻,或痰瘀阻滯,致胃失和降,出現飲食梗噎難下,或食入即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

多見于食道、賁門部疾病。

12.1診斷依據

12.1.1吞咽食物時,自覺胸骨后有梗噎難下之感。

12.1.2久則飲食難下,甚則食入即吐,夾有痰涎,形體逐漸消瘦。

12.1.3上消化道鋇餐x線檢查可顯示食道或賁門部痙攣、狹窄、腫瘤等病變。

12.1.4食道鏡檢作組織病理活檢,或食道脫落細胞檢查,可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

12.2證候分類

12.2.1痰氣阻膈:吞咽梗噎,胸膈痞滿,泛吐痰涎,病情可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苔薄膩,脈弦滑。

12.2.2瘀血阻膈;飲食難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舌質紅有

紫點、紫斑,脈細澀。

12.2.3津虧熱結: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形體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結,五心煩熱。舌質光紅少

津,脈細弦數。

12.2.4氣虛陽微:水飲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腫。舌質淡紫,苔白滑

,脈弱。

12.3療效評定

12.3.1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鋇餐X線透視、攝片或食道鏡檢查恢復正常。

12.3.2好轉:臨床癥狀改善,X線鋇餐攝片或食道鏡檢查明顯好轉。

12.3.3未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惡化。

13嘔吐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嘔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出現以胃內容物從口吐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

13.1診斷依據

13.嘔吐食物殘渣,或清水痰涎,或黃綠色液體,甚則兼夾少許血絲,一日數次不等,持續或反復發

作。

13.1.2伴有惡心,納谷減少,胸脘痞脹,或脅肋疼痛。

13,1.3多有驟感寒涼,暴傷飲食,勞倦過度及情志刺激等誘發因素。或有服用化學制品藥物,誤食毒物

史。

13.1.4上腹部壓痛或有振水聲。腸鳴音增強或減弱。

13.1.5嘔吐控制后,胃腸X線攝片及內窺鏡檢查可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

13.1.6血查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氣分析,B超探查肝、膽、胰等有助于鑒別診斷。

13.2證候分類

13.2.1寒邪犯胃:嘔吐食物殘渣,量多如噴,胸脘滿悶,可伴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苔白膩,脈浮滑

13.2.2食滯胃腸:嘔吐酸腐食物,吐出為快,大便秘結或穢臭不爽,噯氣厭食,脘痞腹脹。苔厚膩或垢

,脈滑或沉實。

13.2.3痰飲停胃:嘔吐清水痰涎,脘悶痞滿,口干不欲飲,飲水則吐,或頭眩心悸。苔白滑或膩,脈弦

滑。

13.2.4肝氣犯胃:嘔吐泛酸,口苦噯氣,脘脅煩悶不適,嘈雜。舌邊紅,苔薄膩或微黃,脈弦。

13.2.5脾胃虛寒:嘔吐反復,遷延日久,勞累過度或飲食不慎即發。神疲倦怠,胃脘隱痛,喜暖喜按,

畏寒肢冷,面色huang(恍)白。舌質淡或胖,苔薄白,脈弱。

13.2.6胃陰虧虛:時時干嘔,嘔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復發作。胃脘嘈雜,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

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13.3療效評定

13.3.1治愈:嘔吐控制,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13.3.2好轉:嘔吐次數減少,或間歇時間延長,部分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13.3.3未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4吐血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吐血系胃絡受損,絡傷血溢,出現血從口中嘔吐而出的病癥。指上消化道出血。

14.1診斷依據

14.1.1嘔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紅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鮮紅色,多夾有食物殘渣,混有胃液。

14.1.2初起常有惡心,胃脘不適或疼痛。吐血量多者頭暈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暈厥。

14.1.3脘腹有壓痛,腸鳴音活躍。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面色蒼白。

14.1.4嘔吐物或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

14.1.5胃腸X線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可明確出血病灶部位及性質。

14.1.6肝功能、甲胎蛋白測定、癌胚抗原及膽、胰、肝、脾B超等檢查排除肝臟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吐血

14.2證候分類

14.2.1胃熱熾盛:吐血量多,色紅或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脘腹脹悶甚則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

黑。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14.2.2肝火犯胃:吐血色鮮紅或紫暗,嘔噦頻作,嘈雜泛酸,胃脘痞脹灼熱,心煩易怒,脅痛口苦。舌

質紅,苔黃,脈弦數。

14.2.3瘀阻胃絡: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或刀割,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或有瘀斑,

苔薄,脈澀。

14.2,4脾不統血:吐血反復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胃脘隱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氣短,自汗

,便溏色黑,面色蒼白。舌質淡,苔白,脈弱。

14.2.5肝胃陰虛:吐血員多色紅,脘脅隱痛,嘈雜吐酸,煩熱顴紅,盜汗,咽干口燥。舌紅無苔,脈細

弦數。

14.3療效評定

14.3.1治愈:吐血控制,癥狀消失,大便隱血試驗連續3次轉陰,血色素正常,X線或內窺鏡檢查正常。

14.3.2好轉:吐血量明顯減少,癥狀改善。

14,3.3未愈:吐血,及其他癥狀無變化。

15便血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便血系胃、腸絡脈受損,出現血液隨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可見于消化道出

血。

15.1診斷依據

15.1.1血液隨大便而下,或血與糞便夾雜,或下純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見便下鮮血;出血部位

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濁而暗,色黑呈柏油狀。

15.1.2可伴有畏寒,頭暈,心慌,氣短及腹痛等癥。

15.1.3出血過多可現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腹部按痛。

15.1.4內窺鏡、X線鋇劑造影、肛門指檢及乙腸直腸鏡檢查,可助明確出血的部位及性質。

15.1.5詢問有無傳染病及疫水接觸史,血、尿、糞病源體檢查及培養,有助于鑒別診斷。

證候分類

15.2.1胃腸積熱:便干挾血,色鮮紫或暗紅,口苦口干,嘈雜煩渴,脘腹痞滿脹痛。舌紅,苔黃燥,脈

洪數。

15.2.2濕熱蘊結:大便下血,色暗紅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濁腥臭,便解不暢,脘腹脹痛;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

15.2.3腸風傷絡:便下鮮血,血下如濺,大便干結或為便泄。舌紅苔黃,脈弦。

15.2.4脾胃虛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樣,脘腹隱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脈細弱。

15.3療效評定

15.3.1治愈:便血控制,臨床癥狀消失,大便隱血連續3次轉陰,X線鋇劑造影或內窺鏡檢查正常。

15.3.2好轉:便血量減少,臨床癥狀好轉,或大便隱血間歇性陽性。

.3未愈:便血及臨床癥狀無改善。

16痢疾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痢疾系因感受濕熱病毒,積滯腸腑,脂膜血絡受傷,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粘凍或膿血為

主要臨床表現。相當于細菌性痢疾或腸阿米巴病。

16.1診斷依據

16.1.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膿血粘凍。

16.1.2急性痢疾發病驟急,可伴有惡寒發熱;慢性痢疾則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16.1.3常見于夏秋季節,多有飲食不潔史。

16.1.4急性菌痢,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16,1.5大便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及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大便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

16.1,6腸阿米巴病的新鮮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

16.1.7必要時作X線鋇劑造影及直腸、結腸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16.2證候分類

16.2.1濕熱蘊結: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膿血,每日數次到數十次,肛門灼熱,可伴發熱。舌紅,

苔黃膩,脈滑數。

16.2.2寒濕困脾:腹痛,大便赤白粘凍,伴有頭身困重,脘痞納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膩,脈濡緩。

16.2.3脾陽虧虛:病久遷延不已,大便呈白粘凍狀,排便不暢,腹部冷痛時作,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滑,脈弱。

16.2.4熱毒熾盛:發病驟急,腹痛劇烈,大便呈鮮紫膿血,氣味腐臭。或惡心嘔吐,噤口不食。或腹瀉

前即見高熱,腹滿脹痛,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甚至昏迷。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16.2.5正虛邪戀:腹瀉時發時止,發時大便赤白粘凍或果醬樣,腹痛后重;不發時疲勞乏力,食少,腹

脹或隱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16.3療效評定

16.3.1治愈:癥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培養連續3次陰性。

16.3.2好轉:癥狀消失或減輕,大便鏡檢正常,培養致病菌轉陰或未轉陰。

16.3,3未愈:臨床癥狀及大便鏡檢無改善。

17泄瀉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泄瀉系因感受外邪,或飲食內傷,致脾失健運,傳導失司,以大便次數增多,質稀溏或如水樣為主要表現

的病癥。相當于急、慢性腸炎或腸功能紊亂等疾病。

17.1診斷依據

17.1.1大便稀薄或如水樣,次數增多。可伴腹脹腹痛等癥。

17.1.2急性暴瀉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癥。

17.1.3慢性久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時輕時重。

17.1.4飲食不當、受寒涼或情緒變化可誘發。

17.1.5大便常規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大便培養致病菌陽性或陰性。

17.1.6必要時作X線鋇劑灌腸或纖維腸鏡檢查。

17.2證候分類

17.2.1寒濕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樣,腹痛腸鳴,畏寒食少。苔白滑、脈濡緩。

17.2.2腸道濕熱:腹痛即瀉,瀉下急迫,糞色黃褐穢臭,肛門灼熱,可伴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

數。

17.2.3食滯胃腸:腹滿脹痛,大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納呆,噯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膩,脈滑。

17.2.4肝氣郁滯:腹痛腸鳴泄瀉,每因情志不暢而發,瀉后痛緩。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17.2.5脾氣虧虛: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

,脈細。

17.2.6腎陽虧虛:晨起泄瀉,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臍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脈沉

細。

17.3療效評定

17.3.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

17.3.2好轉: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

17.3.3未愈:癥狀未見改善。

18黃疸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黃疸系感受濕熱病邪,阻滯肝膽,氣機受阻,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所致。以目黃、身黃、溲黃為主要臨床

表現的病癥。多見于肝膽系統疾病。

18.1診斷依據

18.1.1目黃、膚黃、尿黃,以目黃為主。

18.1.2初起有惡寒發熱,納呆厭油,惡心嘔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顏色變淡。黃疸嚴重者皮膚瘙癢。

18.1.3有飲食不節,肝炎接觸或應用化學制品藥物等病史。

18.1.4肝臟、脾臟或膽囊腫大,伴有壓痛或觸痛。

18.1.5血清膽紅素(直接或間接),尿三膽試驗,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r—谷酰轉酞酶,,

堿性磷酸酶以及B超、膽囊造影、X線胃腸造影等有助病因診斷。

18.1.6必要時作甲胎球白測定,胰、膽管造影,CT等檢查,以排除肝、膽、胰等惡性病變。

18.2證候分類

18.2.1肝膽濕熱: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心中懊憹,口干而苫,惡心欲吐,腹滿脅痛,大便

秘結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18.2.2濕困脾胃:身目俱黃,黃色晦滯,頭重身困,胸脘痞滿,惡心納少,腹脹,大便溏垢。苔膩微黃

,脈弦滑或濡緩。

18.2.3熱毒熾盛:發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色黃如金。伴有高熱煩渴,神昏譫語,或見衄血、便血、

肌膚瘀斑。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數。

18.2.4寒凝陽衰:病程較長,身目俱黃,黃色晦暗。納少脘悶,或腹脹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

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18.3療效評定

18.3.1治愈:黃疸消退,其他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正常。

18.3.2好轉:黃疸及其他癥狀減輕,膽紅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實驗室指標好轉。

18.3.3未愈:黃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無改善。

19水臌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水臌系因肝脾受傷,疏運失常,氣血交阻,致水氣內停,出現腹滿脹大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相當于肝

硬化腹水。

19.1診斷依據

19.1.1初起脘腹作脹、腹膨大,食后尤其。叩之呈鼓音或移動性濁音。

19.1.2繼則腹部脹滿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臍孔突出。

19.1.3常伴乏力,納呆,尿少,浮腫,出血傾向等。可見面色萎黃,黃疸,肝掌,蜘蛛痣。

19.1.4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

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

19.1.5腹部B超或CT檢查,可見腹腔內大量積液,肝臟縮小,脾臟增大及門脈增寬。X線食道鋇餐造影及

胃鏡檢查,可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檢查符合漏出液。

19.1.6本病要與腹腔內腫瘤及結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鑒別。

19.2證候分類

19.2.1氣滯濕阻: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痛,飲食減少,食后作脹,噯氣不適,小便短少。舌苔白膩,

脈弦。

19.2.2寒濕困脾: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脘腹痞脹,精神困倦,怯寒懶動,

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

19.2.3濕熱蘊結: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溏垢,兩目、皮

膚發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或數。

19.2.4肝脾血瘀: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肋刺痛,面色黯黑,面頸胸臂有血痣,呈絲紋狀,手掌赤痕

,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19.2.5脾腎陽虛:腹大脹滿,早輕暮重,面色蒼黃,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食少便溏

,小便短少不利。舌質淡紫,脈沉弦無力。

.6肝腎陰虛:腹大脹急,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燥,心煩失眠,牙齦出血,鼻衄時作,

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19.3療效評定

19.3.1治愈:腹水及全身癥狀緩解或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19.3.2好轉:腹水及其他癥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

19.3.3未愈:腹水未見減輕,其他癥狀及肝功能無改善或惡化。

20便秘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便秘系因氣陰不足,或燥熱內結,腑氣不暢所致,以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大便干結難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

病癥。常指習慣性便秘。

20.1診斷依據

20.1.1排便時間延長,二天以上一次,糞便干燥堅硬。

20.1.2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

20.1.3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

20.2證候分類

20.2.1腸道實熱:大便干結,腹部脹滿,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黃燥,脈滑實。

20.2.2腸道氣滯:大便不暢,欲解不得,甚則少腹作脹,噯氣頻作。苔白,脈細弦。

脾虛氣弱:大便干結如栗,臨廁無力努掙,掙則汗出氣短,面色huang(恍)白,神疲氣怯。舌淡,

苔薄白,脈弱。

脾腎陽虛:大便秘結,面色萎黃無華,時作眩暈,心悸,甚則少腹冷痛,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舌

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20.2.5陰虛腸燥:大便干結,狀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納差。舌紅,苔少,脈細小數。

20.3療效評定

20.3.1治愈:2天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短期無復發。

20.3.2好轉:3天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

20.3.3未愈:癥狀無改善。

21紫癜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紫癜是由血絡受傷,血滲于肌膚之間,皮膚表現點狀或片狀青紫斑塊的病癥。相當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或

血管性、過敏性紫癜。

21.1診斷依據

全身或四肢可見點狀或斑塊狀出血,不高出皮膚,反復發作。或出血斑點略高出皮膚,色鮮紅或暗

紅,微癢,可伴腹痛或關節酸痛等癥。

21.1.2可伴低熱,齒衄,鼻衄,月經過多。嚴重者可出現頭痛,昏迷,便血,尿血。

21.1.3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出、凝血時間延長,束臂試驗陽性。骨髓象:巨細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

形成減少或缺如。若均正常者多為過敏性紫癲。

21.1.4必要時查免疫球蛋白PAIgG和IgA,PAC3有助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

21.2證候分類

21.2.1風熱傷絡:起病較急,皮膚紫斑色較鮮紅,呈腰部以下對稱性分布,略高出皮膚,或有癢感。伴

有發熱,腹痛,關節酸痛等癥。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21.2.2血熱傷絡:皮膚驟見青紫或鮮紫色點狀或斑塊,此起彼伏。身熱煩渴,面紅升火,可伴有齒衄、

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經過多。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

21.2.3陰虛火旺:皮膚有青紫點或斑塊,時發時止。手足煩熱,顴紅咽干,或午后潮紅,盜汗,月經過

多,伴有齒衄、鼻衄。舌紅,少苔,脈細數。

21.2.4氣不攝血:病程較長,皮膚紫斑反復發作,色暗呈烏青斑塊。面色huang(恍)白,神倦乏力,頭

暈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1.3療效評定

21.3.1治愈:紫斑紫點及全身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

21.3.2好轉:皮膚青紫斑點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減輕,實驗室指標有改善。

.3未愈:皮膚青紫斑點、全身癥狀及實驗室指標均無變化。

22濕溫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濕溫是由濕熱病邪,阻遏脾胃,壅滯腸道,致身熱不揚,頭重身困,胸痞腹脹,苔膩脈緩等為主癥的腸道

傳染病。多見于傷寒、副傷寒。

22.1診斷依據

22.1.1初起身熱不揚,繼則發熱呈梯形上升,高熱持續,汗出不解。伴有面色晦垢,表情淡漠,納呆,

脘痞腹脹,便溏或秘、舌苔白膩,脈緩。

22.1.2病程中可見胸腹部紅疹、白pei(陪)。或皮膚、鞏膜發黃,或心悸自汗,胸悶氣短。后期可出現

腹痛急劇,大便出血,甚則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

22.1.3多見于夏秋季節,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22.1.4血白細胞總數減少,嗜酸性細胞減少或消失。

22.1.5血清肥達氏反應“O”凝集素大于1:80、“H”凝集素大于1:160以上,隨病程而遞增。

22.1.6血、骨髓、大便或肛拭培養,可有傷寒或副傷寒桿菌生長。

22.2證候分類

22.2.1濕郁衛氣:身熱不揚,形寒少汗,頭身困重,脘痞腹脹,納呆,不欲飲水,小便短少。苔白膩,

脈緩。

22.2.2氣分濕熱:身熱起伏,午后熱甚,持續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飲,脘腹痞滿,便

溏或秘。或胸腹出現紅疹、白pei(陪),或皮膚鞏膜發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2.2.3熱入營血:身熱夜間為甚,煩躁不安,或神識昏蒙,循衣摸床。身發斑疹,甚則大便下血,或伴

腹痛。舌絳少苔而干,脈細數。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見身熱驟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等危象。

22.3療效評定

22.3.1治愈:體溫正常,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且無復發。

22.3.2好轉:體溫下降,癥狀好轉,實驗室指標改善。

22.3.3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無變化。

23霍亂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霍亂系由飲食不潔,感受疫毒,致突然劇烈泄瀉,繼則嘔吐,呈揮霍撩亂之勢的烈性傳染病。

23.1診斷依據

23.1.1突然發生劇烈腹瀉,繼而嘔吐,呈稀黃水或米泔水樣,多無腹痛里急后重,呈地區流行。

23.1.2多發于夏秋季節。有飲食不潔史或病人接觸史。

23.1.3劇烈吐瀉后,迅即出現皮膚松弛,目眶凹陷,指尖螺癟,或下肢痙攣轉筋。可伴有心煩口渴,精

神萎靡,少尿或尿閉,聲嘶音啞等癥。

23.1.4嚴重者,驟即汗出肢冷,口唇紫紺,體溫不升,血壓下降,神志不清。

23.1.5吐瀉物標本涂片可找到革蘭氏陰性霍亂弧菌,快速培養或血清凝集試驗陽性。

23.1.6血液濃縮,血漿比重和紅細胞壓積升高,血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尿液檢查可見蛋白質、紅細胞

及管型,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

23.2證候分類

23.2.1中焦濕熱:突發吐瀉頻作,吐出物熱臭酸腐,瀉下黃水或帶有粘液泡沫,口臭,心煩口渴。舌苔

黃膩,脈滑數。

23.2.2寒濕困脾:胸脘痞滿,吐瀉交作,嘔吐瀉下物為稀水或米泔水,口不渴或喜熱飲,腹部冷痛,形

寒喜溫,汗出肢冷。舌苔白膩,脈沉細。

23.2.3亡陰證:吐瀉頻急,目眶凹陷,指尖螺癟,神萎倦縮,口渴引飲,心煩聲嘶,舌卷囊縮,氣急

,尿閉。舌質干紅萎縮,脈微細數。

23.2.4亡陽證:吐瀉頻繁,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聲微氣怯,血壓下降。舌淡紫,脈微欲絕

23.3療效評定

23.3.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大便培養連續3次陰性。

23.3.2好轉:吐瀉停止,癥狀改善,實驗室指標基本正常。

23.3.3未愈:吐瀉不止,危篤身亡。

24中暑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溫環境下勞動,因暑熱侵襲,致邪熱內郁,體溫調節功能失常,所發生的急性病變

24.1診斷依據

24.1.1在高溫環境下出現全身乏力,頭昏肢倦,胸悶惡心,口渴多汗等癥。如離開高溫環境,休息后可

恢復正常,為先兆中暑。

24.1.2面色潮紅,胸悶煩躁,皮膚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為輕

度中暑。

24.1.3上述癥狀持續不解,繼現汗閉高熱,頭痛嘔吐,神昏肢厥,或肢體痙攣抽搐等癥,為重癥中暑。

24.1.4多有夏季暴曬或高溫環境下體力勞動、長途行走、田間作業史。年老、產婦、慢性體弱病員可在

通風不良及過度疲勞、過量飲酒等情況下發生。

24.1.5須與暑瘟、疫瘧、中風、食物中毒等鑒別。

24.2證候分類

24.2.1陽暑:頭昏頭痛,心煩胸悶,口渴多飲,全身疲軟,汗多,發熱,面紅。舌紅,苔黃,脈浮數。

24.2.2陰暑:精神衰憊,肢體困倦,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惡心欲吐,渴不欲飲

。舌淡,苔薄膩,脈濡細。

24.2.3暑厥: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痙攣,高熱無汗,體若燔炭,煩躁不安,胸悶氣促,或小便失禁。舌

紅,苔燥無津,脈細促。

24.2.4暑風:高熱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皮膚干燥,唇甲青紫。舌紅絳,脈細弦緊或

脈伏欲絕。

24.3療效評定

24.3.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精神恢復。

24.3.2好轉: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體力未能完全恢復。

24.3.3未愈:癥狀無改善或惡化。

25瘧疾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瘧疾是由感受瘧邪所致的傳染病。以寒戰壯熱,汗后熱退,休作有時為主癥。據休作時間分每日瘧、間日

瘧、三陰瘧;據證候分溫瘧、癉瘧、牝瘧、疫瘧等。

25.1診斷依據

25.1.1發作時寒戰,高熱,汗出熱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頭痛身楚,惡心嘔葉,發

作后口唇出現瘡疹等癥,或者但寒不熱,或但熱不寒,寒熱不清。

25.1.2疫瘧重癥可出現持續高熱,頸項強直,抽搐,昏迷等癥,相當于惡性瘧。

25.1.3多發于夏秋季節和流行地區,或有輸血史。反復發作后可出現貧血和脾臟腫大。

25.1.4寒戰時,未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瘧原蟲。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病久紅細胞及血紅蛋

白降低。

25.2證候分類

25.2.1邪郁少陽:寒戰壯熱,汗出熱退,休作有時。伴有頭痛面赤,惡心嘔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黃膩

,脈弦或弦數。

25.2.2暑熱內郁: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汗出不暢,頭痛,骨節酸楚,口渴引飲。舌質紅,苔黃,脈

弦數。

25.2.3暑濕內蘊: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身楚,口不渴,胸脅滿悶,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弦緊。

25.2.4疫毒侵襲:發病急,病情重,熱型不一。若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痛面赤,煩渴飲冷,甚則

神昏諺語,痙厥,舌紅絳苔黑垢,脈洪數者為熱瘴。若寒甚熱微,或寒戰無熱,渴不欲飲,或嘔吐泄瀉,

或神昏不語,舌苔白膩,脈弦者為冷瘴。

25.2.5正虛邪戀:遇勞即發,反復發作,寒熱不清。脅下痞塊,神倦乏力,面黃肌瘦,懶言氣短,自汗

心悸。舌淡、苔少,脈細弱。

25.3療效評定

25,3.1治愈:癥狀消失,血涂片未見瘧原蟲。

25.3.2好轉:癥狀控制或減輕,血涂片可見或未見瘧原蟲。

25.3.3未愈:癥狀無改善或惡化。

26血吸蟲病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血吸蟲病是因日本裂殖體血吸蟲寄生在人體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26.1診斷依據

26.1.1急性血吸蟲病

26.1.1.1接觸血吸蟲疫水后數小時至2~3天內,局部皮膚出現粟粒或黃豆大小的紅疹,發癢,3~5天

后消失。

26.1.2繼則可見惡寒發熱,汗出熱退,或高熱持續數周至數月,狀如瘧疾、溫熱病。嚴重者出現精神異

常、譫語、昏迷。或出現黃疸,腹水。

26.1.1.3可伴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夾血,或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利下稀水或紅白粘凍,肝脾腫大等

26.1.1.4血白細胞總數增高,嗜酸性細胞顯著增高,嚴重者嗜酸性細胞可減少或消失。

26.1.1.5大便沉渣鏡檢見血吸蟲卵,大便孵化可見毛蚴。

26.1.1.6必要時作血培養,肥達氏反應,血涂片找瘧原蟲,結核菌素皮試,腦脊液檢查等可助鑒別診

斷。

26.1.2慢性血吸蟲病

26.1.2.1急性期病程迂延6個月以上,或曾居住流行地區,或有疫水接觸史。

26.1.2.2輕者僅感乏力,無明顯癥狀。重者常見慢性腹瀉,腹痛,食欲不振,神倦乏力,逐漸出現貧

血、消瘦。

26.1.2.3肝脾腫大,可因肝硬化出現門靜脈高壓,腹腔積水。

26.1.2.4血白細胞總數基本正常或減少,嗜酸性細胞輕度增高。肝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

26.1.2.5大便鏡檢或孵化可見到血吸蟲卵及毛蚴。必要時作直腸鏡檢查,腸粘膜壓片可找到蟲卵。

26.1,3晚期血吸蟲病

26.1.3.1慢性血吸蟲病遷延不愈或反復感染。

26.1.3.2明顯乏力,暖脹,納呆,低熱,出血傾向,下肢浮腫。

26.1.3.3肝臟縮小,脾臟明顯腫大,可出現門脈高壓癥(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等),尚可見蜘蛛瘡、

肝掌、男性乳房發育。

26.1.3.4肝功能檢查,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增高。腹水化驗符合

漏出液。

26.2證候分類

26.2.1急性血吸蟲病

26.2.1.1蠱毒侵肺:發熱惡寒,汗少,頭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夾血,或皮膚紅疹瘙癢。苔薄白,脈

浮數。

26.2.1.2濕熱內蘊:高熱微寒,持續不退,口渴神呆,嗜睡,腹痛,泄瀉或下痢赤白。甚則可現黃疸

、腹水。舌質偏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26.2.1.3熱毒陷營:高熱口渴,煩躁譫妄或神昏,或頭痛嘔吐,抽搐,狀如癲痛。舌紅絳,苔黃,脈

細滑數。

26.2.2慢性血吸蟲病

26.2.2.1氣滯濕阻:胸悶,脘腹作脹,食后尤甚,噯氣則舒,脅痛或有腹痛,大便溏薄或帶膿血,排

便不爽。苔膩,脈濡緩。

26.2.2.2肝郁脾虛:脅肋脹痛,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大便不實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脈細弦

26.2.2.3氣滯血瘀:脅肋疼痛或刺痛,脘腹悶脹,納少噯氣,面黑唇紫。舌質暗紅,苔薄膩,脈弦數

26.2.3晚期血吸蟲病

26.2.3.1肝腎陰虛:腹脹脅痛,口干尿少,心煩失眠,牙齦出血,面色晦滯,形體消瘦。舌質紅或絳

,少津,脈弦細數。

26.2.3.2脾腎陽虛:腹大脹滿,神倦乏力,脘悶納呆,肢冷畏寒,食少便溏,腰酸膝軟,面色huang(

恍)白。舌質淡白,脈沉細。

26.2.3.3瘀血阻絡:病延日久,肝脾腫大,面黃色暗,疲勞乏力,食少腹脹,形體消瘦,面頸紅痣。

唇舌紫暗,苔薄白,脈細澀。

26.3療效評定

26.3.1急性血吸蟲病

26.3.1.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大便鏡檢蟲卵及孵化陰性。

26.3.1.2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大便鏡檢蟲卵及孵化陰性。

26.3.1.3未愈:癥狀、體征無變化,大便仍有血吸蟲卵,孵化毛蚴陽性。

26.3.2慢性血吸蟲病

26.3.2.1治愈:癥狀消失,體征改善,實驗室指標正常。

26.3.2.2好轉: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均有改善。

26.3.2.3未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均無變化。

26.3.3晚期血吸蟲病

26.3.3.1治愈:腹水消失,癥狀基本消失,體征改善,實驗室指標好轉。

26.3.3.2好轉:腹水、癥狀及部分實驗室指標有改善。

26.3.3.3未愈:癥狀無變化或病情惡化。

27絳蟲病、囊蟲病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絳蟲病是由豬、牛絳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囊蟲病是由絳蟲囊尾蚴寄生于人體各部組織引起的疾

病。二者均屬腸寄生蟲病。

27.1診斷依據

27.1.1上腹部或滿腹隱隱疼痛,腹脹或有腹瀉,肛門作癢,大便或內褲上有白色節片。病久則形體消瘦

乏力。

27.1.2有進食未煮熟或生的豬、牛肉史。

27.1.3大便可見帶狀白色節片,鏡檢發現絳蟲卵。肛拭涂片檢查陽性率較高,尤以牛肉絳蟲為著。

27.1.4若有皮下結節,可作組織病理活檢。出現昏仆抽搐、癱瘓、視力障礙、共濟失調等臨床表現,應

作腦CT檢查,有助于腦囊蟲病的診斷。

27.2證候分類

27.2.1絳蟲病

27.2.1.1蟲積腸道:脘腹隱痛,腹脹或腹瀉,肛門作癢,大便中有白色節片。苔薄白膩,脈細。

27.2.1.2脾胃虛弱:納食減少,腹脹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脈細弱。

27.2.2囊蟲病

27.2.2.1囊蟲侵腦:發作性昏倒或抽搐,反復發作。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或失明,甚者精神異常。舌

苔白膩,脈弦滑。

27.2.2.2蟲痰互結:肌肉、皮下結節分批出現,結節可活動,頭部及軀干處多見,不痛不癢,可自動

消失。苔膩,脈滑。

27.3療效評定

27.3.1絳蟲病

27.3.1.1治愈:成蟲頭頸節排出,癥狀消失,大便鏡檢及肛拭涂片檢查多次陰性。

27.3.1.2好轉:成蟲節片排出,癥狀改善,大便鏡檢及肛拭涂片檢查陰性。

27.3.1.3未愈:癥狀無變化,大便仍見節片。

27.3.2囊蟲病

27.3.2.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

27.3.2.2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

27.3.2.3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28鉤蟲病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由于鉤蟲寄生于人體腸道所致的寄生蟲病。別名“桑葉黃”、“黃胖病”、“懶黃病”。

28.1診斷依據

28.1.1初起足趾、足底有紅腫、灼痛、奇癢,局部皮膚出現紅斑、癢疹。常伴咳嗽,重者劇烈干咳,痰

中夾血絲,呼吸困難。

28.1.2善食無力,食后腹脹,胃脘隱痛,或嗜異物癖。病久面色萎黃,浮腫,神倦乏力,食欲減退,頭

暈眼花,口唇爪甲蒼白。

28.1.3有鮮糞便或泥士接觸史。

28.1.4大便漂浮法可找到鉤蟲卵,血紅細胞及血色素減少,嗜酸性細胞輕度或中度增高。

28.2證候分類

28.2,1脾虛濕滯:面黃虛浮,善食無力,食后腹脹。或嗜異物(如生米、茶葉、木炭、塵土等),精神

疲乏。舌淡,苔薄,脈濡。

28.2.2氣血虧虛:面黃或蒼白,下肢或全身浮腫,頭昏耳鳴,或眩暈眼花,心慌氣短,食欲欠佳。舌質

淡胖,苔薄,脈細弱。

28.3療效評定

28.3.1治愈:癥狀消失,大便蟲卵連續3次陰性,紅細胞、血色素恢復正常。

28.3.2好轉:癥狀改善,大便蟲卵陰性,紅細胞及血色素有改善。

28.3.3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指標無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

中醫外科

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中醫外科38個病證的病證名、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本標準適用于中醫臨床醫療質量評定,中醫科研、教學亦可參照使用。

2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癤是指肌膚淺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包括有頭癤、無頭癤、螻

蛄癤、癤病。相當于癤、皮膚膿腫、頭皮穿鑿性膿腫及癤病。

2.1診斷依據

2.1.1局部皮膚紅腫熱痛。

2.1.2可有發熱,口干,便秘等癥狀。

2.1.3.1石癤(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指頭大小的紅色腫塊,灼熱疼痛,突起根淺,中心有一膿頭

,出膿即愈。

2.1.3.2軟癤(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范圍約3公分左右,無膿頭,表面灼熱,觸之疼痛,2

~3日化膿后為一軟的膿腫,潰后多迅速愈合。

2.1.3.3螻蛄癤:多發于兒童頭部,未破如蛐蟮拱頭,已破如螻蛄串穴。

2.1.4“癤病”的特點是此愈彼起,經久不愈,應檢查有無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證候分類

2.2.1熱毒蘊結:常見于氣實火盛的患者。輕者癤腫只有一、二個,多者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

此愈彼起。可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苔黃,脈數。

2.2.2暑熱浸淫:發于夏秋季節,以兒童及產婦多見。可有發熱,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膩,脈滑

數。

2.2.3體虛毒戀:癤腫常此愈彼起,不斷發生。常見于體質虛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應的全身

證候。

2.3療效評定

2.3.1治愈:癤腫消散或漬后愈合,全身癥狀消失。

2.3.2好轉:再發癤腫數減少,癥狀減輕。

2.3.3未愈:癤腫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痰毒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痰毒是感受風熱濕毒,氣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間,繼而煉液成痰,痰毒互阻,結塊而腫的急性化膿性疾

病。本病包括頸癰、腋癰、胯腹癰。相當于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3.1診斷依據

3.1.1在頸、腋、腹股溝等處,起核狀腫塊。初起皮色不變掀熱疼痛;化膿時皮色轉紅,疼痛加重,核

塊變軟,有應指感;潰后膿出稠黃。

3.1.2有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

3.1.3發病前多數有外感風熱及在相應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膚創傷史。

3.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3.2證候分類

3.2.1風熱痰毒:腫塊發生在頜頸部,全身惡寒發熱,頭痛,口干,咽痛。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3.2.2肝郁痰火:腫塊發生在腋下,全身發熱,頭痛,胸脅牽痛,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3.2.3濕熱蘊結:腫塊發生在腹股溝部,全身發熱,患肢拘急,小便黃熱。苔黃膩,脈數。

3.2.4熱勝釀膿:局部皮膚紅腫發亮,焮熱疼痛,腫塊變軟,有應指感。全身發熱,口干。舌紅,苔黃

,脈滑數。

3.2.5余毒凝滯: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紅腫熱痛亦輕,唯腫塊僵硬不消。

3.3療效評定

3.3.1治愈:未化膿者局部腫塊消散;潰后瘡口愈合,發熱等全身癥狀消退。

3.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紅腫熱痛減輕,腫塊僵硬縮小者。

3.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加重。

4有頭疽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有頭疽是因外感風熱、濕熱、火毒之邪,氣血瘀滯,結聚于肌膚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以局部紅腫熱痛,

有多個膿栓堆積為特征。多發于中老年尤其以消渴病多見,易出現“陷證”。相當于癰。

4.1診斷依據

4.1.1初起局部紅腫,中央有白頭,逐漸增多,潰后膿出黃稠。

4.1.2有惡寒,發熱,頭痛,口渴,脈數等。一、二候時癥狀明顯,三、四候時逐漸減輕或消失。

4.1.3局部癥狀分為四候,每候7天左右。

4.1.3.1一候成形:在紅腫熱痛的腫塊上有多個膿頭。

4.1.3.2二候化膿:腫塊增大,從中心開始化膿潰爛,狀如蜂窩。

4.1.3.3三候脫腐:壞死皮肉逐漸脫落,紅腫熱痛逐漸減輕。

4.1.3.4四候生新:腐肉脫落,膿液減少,新肉生長,逐漸愈合。

4.1.4本病以中老年為多見,好發于頸后或背部。

4.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常規檢查血糖、尿糖。

4.2證候分類

4.2.1火毒凝結: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根腳收束,膿液稠黃,能迅速化膿脫腐。全身發熱,口渴

,尿赤。苔黃,脈數有力。

4.2.2濕熱壅滯:局部癥狀與火毒凝結證相同。全身壯熱,朝輕暮重,胸悶嘔惡。苔白膩或黃膩,脈濡

數。

4.2.3陰虛火熾: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紫滯,疼痛劇烈,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全身發

熱煩躁,口渴多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細弦數。

4.2.4氣虛毒滯: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灰暗不澤,脹重木痛,腐肉不化,膿液稀少,易成空腔。

全身畏寒高熱或身熱不揚,小便頻數,口渴喜熱飲,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苔白或微黃,脈數

無力。

4.3療效評定

4.3.1治愈:全身癥狀消失,傷口愈合。

4.3.2好轉:全身癥狀基本消退,瘡口未完全愈合。

4.3.3未愈:全身及局部癥狀加重,或并發“陷證”。

5顏面疔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顏面疔瘡是感受火熱之毒,或因昆蟲咬傷,皮膚破損染毒,蘊蒸肌膚,氣血凝滯而發生的病變迅速、危險

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顏面部癤和癰。

5.1診斷依據

5.1.1多發于唇、鼻、眉、顴等處。

5.1.2局部開始為一個膿頭,腫塊堅硬根深,如釘丁之狀,或麻或癢。繼之紅腫高突,可發展為數個膿

頭,焮熱疼痛。

5.1.3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癥狀。如有神昏譫語,皮膚瘀點應考慮“疔瘡走黃”。

5.1.4頸頜部多有臖核腫大疼痛。

5.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癥狀嚴重者應作血細菌培養。

5.2證候分類

5.2.1熱毒凝結:紅腫高突,根腳收束,發熱頭痛。舌紅,苔黃,脈數。

5.2.2火毒熾盛:瘡形平塌,腫勢散漫,皮色紫暗,焮熱疼痛。有高熱,頭痛,煩渴,嘔惡,搜赤,便

秘。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5.3療效評定

5.3.1治愈: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瘡口愈合。

5.3.2好轉:全身癥狀減輕或消失,局部硬結未完全消散。

5.3.3未愈:局部和全身癥狀未見改善或發展為“疔瘡走黃”。

6手部疔瘡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手部療瘡是因外傷后感染毒邪,火毒阻于皮肉,患處出現紅腫劇烈疼痛,容易損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包

括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手指化膿性健鞘炎、掌中間隙感染等。

6.1診斷依據

6,1.1蛇眼疔:初起時多局限手指甲一側邊緣,有輕微的紅腫熱痛,一般2~3日即化膿;若膿液侵入指

甲下,則在指甲背面現黃色或灰白色的膿液積聚陰影,甲床潰空或有胬肉突出,甚或指甲脫落。

6.1.2蛇頭療:生于指頭,初起或癢或麻,灼熱疼痛,化膿時腫大如蛇頭,紅熱顯著,疼痛劇烈,伴有

惡寒發熱。若不及時切開,潰后則膿液不斷,腫痛不消,多是爛筋損骨的征象。

6.1.3蛇腹疔:生于指腹,患指整個紅腫,不能屈伸,疼痛逐漸加重,伴有畏寒發熱等。化膿時脹痛劇

烈。潰后膿出,癥狀逐漸減輕。如損傷筋骨,則愈合緩慢,并影響手指功能。

6.1.4托盤疔:生于手掌,成膿時掌部凹陷消失,手背腫脹反而明顯,腫脹可波及前臂,伴有惡寒發熱

。因患處皮膚韌厚,雖已化膿,不易向外穿透,亦有損傷筋骨可能。

6.1.5本病手部常有創傷史。

6.1.6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潰后不愈合者,作X線攝片檢查確定有無損骨。

6.2證候分類

6.2.1火毒凝結:局部紅腫疼痛,全身有畏寒發熱。舌紅,苔黃,脈數。

6.2.2熱勝肉腐:紅腫明顯,疼痛劇烈,肉腐為膿,潰后膿出腫痛消退;如潰后腫痛不退,膿液不斷,

可能是筋骨腐蝕。舌紅,苔黃,脈數。

6.3療效評定

6.3。1治愈:全身癥狀消退,腫痛消失,瘡口愈合。

6.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腫痛、瘡口未全愈合。

6.3.3未愈:局部和全身癥狀加重,有朽骨形成或手部有嚴重功能障礙。

7紅絲疔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紅絲疔多因手足皮膚損傷,感染邪熱火毒,走注經絡,呈紅絲顯露,迅速上攻手膊或小腿的急性感染性疾

病。邪毒重者可內攻臟腑,發生“走黃”。本病指急性淋巴管炎。

7.1診斷依據

7.1.1紅絲顯露先從手、前臂或足、小腿部開始,可延伸至肘、腋或膝、股縫處,同時有臖核腫痛,腫

脹疼痛。病變深者,皮膚微紅或不見紅絲,但可觸及條索狀腫脹和壓痛。

7.1.2一般有惡寒,發熱,頭痛,脈數等癥狀。

7.1.3四肢遠端有化膿性病灶或創傷史。

7.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7.2證候分類

7.2.1火毒入絡:患肢紅絲較細,全身癥狀較輕。

7.2.2火毒入營:患肢紅絲粗腫明顯,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戰高熱,煩躁,頭痛,口渴。苔黃膩,

脈洪數。

7.3療效評定

7.3.1治愈:紅絲退凈,全身癥狀消失。

7.3,2好轉:紅絲消退,全身癥狀消失,留有索條和壓痛。

7.3.3未愈:患肢紅絲不消,甚至結塊化膿,或合并“走黃”。

8爛疔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爛疔多由皮肉破損,接觸污泥、臟物,感染毒邪,以致毒聚肌膚,皮肉迅速腐爛,流出臭穢污血的危急重

癥。毒邪走散可并發“走黃”。相當于氣性壞疽。

8.1診斷依據

8.1.1多發于足及小腿,偶見于手背、臂部。

8.1.2初起皮膚破傷部位感覺脹痛,創口周圍皮膚紅、熱不明顯。數日后,腫脹、疼痛劇烈,皮膚出現

水皰,破后流出淡棕色漿水,氣味臭穢,瘡口周圍呈紫黑色,輕按患處可有捻發音,重按可有污膿溢出,

混以氣泡。

8.1.3伴有寒戰,高熱,頭痛,神識時昏時清,煩渴引飲,小便短赤。

8.1.4若腫熱蔓延,腐爛不止,持續高熱,神識昏迷,為合并“走黃”。

8.1.5發病前多有肢體創傷和泥土污物接觸史。

8.1.6局部膿液涂片檢查和細菌培養,可發現革蘭氏陽性棱狀芽胞桿菌和大量紅、白細胞。血白細胞總

數增高,紅細胞總數顯著下降,血紅蛋白下降。X線檢查見有氣泡陰影。

8.2證候分類

8.2.1濕火熾盛:初起患肢有沉重和緊束感,以后逐漸出現脹裂樣疼痛,創口周圍皮膚呈紅色、腫脹發

亮,按之陷下,迅速蔓延成片。1~2日后腫脹劇烈,可出現水皰,皮肉腐爛,高熱持續。舌質紅,苔薄白

或黃,脈弦數。

8.2.2毒入營血:壯熱頭痛,神昏譫語,氣促,煩躁不安,呃逆嘔吐。局部脹痛,傷口周圍高度水腫發

亮,迅速成暗紫色,有血皰,肌肉腐爛,膿液稀薄,混有氣泡溢出,惡臭。舌質紅絳,苔薄黃,脈洪滑數

83療效評定

8.3.1治愈:局部和全身癥狀消失,傷口愈合。

8.3.2好轉:局部和全身癥狀有改善。

8.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與體征不能控制,合并“走黃”。

9發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發頤多由外感或手術后,汗出不暢,余邪熱毒未能外達,結聚于頤頜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以頤頜部腫

脹疼痛,張口受限,伴高熱為特征。相當于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9.1診斷依據

9.1.1初起頤頜部腫脹疼痛,逐漸增大延及耳之前后,口頰內第二臼齒相對的腮腺管口紅腫,壓迫局部

可有粘稠的分泌物溢出。化膿時腫痛加劇,腮腺管口溢膿。

9.1.2伴有高熱、口渴、便秘等癥。如體質極度虛弱,可出現神昏譫語等。

9.1.3發病前多有某些急性熱病史,或胸腹部手術史。一般單側多見,也有雙側同時發病者。

9.1.4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9.2證候分類

9.2.1熱毒蘊結:頤頜之間結塊疼痛,張口不利,繼則腫痛漸增,檢視腮腺管口常現紅腫,壓迫局部有

粘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熱。苔薄膩,脈浮數。

9.2.2毒盛釀膿:頤頜間結腫疼痛日增,甚至腫勢延及面頰和頸項,掀紅灼熱,張口困難,繼之釀膿應

指,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高熱口渴。苔黃膩,脈弦數。

9.2.3熱毒內陷:頤頜間腫塊多平塌散漫,腫勢可延及臉面和頸項,焮紅灼熱,疼痛劇烈,湯水難咽,

壯熱口渴,痰涌氣粗,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少而干,脈細數。

9.2.4余毒未清:病程日久,經常反復發作,發作時頤頜部腫痛,腮腺管口能擠出膿性分泌物,每在進

食時頤頜部感到脹痛,口內常有惡臭。苔薄黃或膩,脈滑。

9.3療效評定

9.3.1治愈:局部及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

9.3.2好轉:全身癥狀緩解,局部疼痛減輕,腫塊未消。

9.3.3未愈:全身及局部癥狀未見好轉,或合并“陷證”。

10丹毒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丹毒多先由皮膚、粘膜破損,外受火毒與血熱搏結,蘊阻肌膚,不得外泄,致患部鮮紅灼熱,有如涂丹為

特征的急性感染疾病。生于下肢者稱“流火”;生于頭面的稱“抱頭火丹”;新生兒多生于臀部,稱“赤

游丹”。相當于急性網狀淋巴管炎。

10.1診斷依據

10.1.1多數發生于下肢,其次為頭面部。新生兒丹毒,常為游走性。

10.1.2局部紅赤灼熱,如涂丹之狀,腫脹疼痛,紅斑邊緣微撬起,與正常皮膚有明顯分界,紅斑上有時

可出現水皰、紫斑,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病變附近有臖核腫痛。

10.1.3開始即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癥狀。

10.1.4可有皮膚、粘膜破損或腳癬等病史。

10.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10.2證候分類

10.2.1風熱毒蘊:發于頭面部,惡寒發熱,皮膚掀紅灼熱,腫脹疼痛,甚則發生水瘡,眼胞腫脹難睜。

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10.2.2濕熱毒蘊:發于下肢。除發熱等癥狀外,局部以紅赤腫脹,灼熱疼痛為主,亦可發生水皰、紫斑

,甚至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苔黃膩,脈洪數。反復發作,可形成大腳瘋(象皮腿)。

10.2.3胎火蘊毒:發于新生兒。多見于臀部,局部紅腫灼熱,可呈游走性,并有壯熱煩躁。

10.3療效評定

10.3.1治愈:全身及局部癥狀消退,血象正常。

10.3.2好轉: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癥狀未全消。

10.3.3未愈:全身與局部癥狀未能控制,出現“陷證”。

11流注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竄血絡,阻于膜理肌肉之間,出現一處或數處漫腫、微熱疼痛的膿腫。有暑濕流注

,濕痰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骼窩流注之分。相當于膿血癥、肌肉深部膿腫和骼窩膿腫。

11.1診斷依據

11.1.1多發于軀于或四肢。一處或相繼數處肌肉深處出現膿腫。初起患處酸痛漫腫,皮色不變;成膿時

患處腫痛顯著,皮色轉紅,按之應指;潰后膿出稠厚,腫痛漸消,瘡口愈合。發于骼窩者,患肢屈曲難伸

11.1.2發病前有瘡癤等化膿性病灶,或跌仆損傷、感受暑濕等病史。

11.1.3有惡寒發熱、汗出而熱不退。

11.1.4以夏秋季節發病為多。

11.1.5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可有致病菌生長。

11.2證候分類

11.2.余毒攻竄:發病前有疔瘡、癰、癤等病史。全身伴有壯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苔黃,脈洪數

11.2.2暑濕交阻:多發于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熱,頭脹,胸悶嘔惡,周身骨節酸痛,胸部可布白pei(

陪)。苔白膩,脈滑數。

11.2.3瘀血凝滯:勞傷筋脈誘發者,多發于四肢內側。跌打損傷誘發者,多發于傷處。局部漫腫疼痛,

皮色微紅,或呈青紫,潰后膿液中央有瘀血塊。婦女產后惡露停滯而成者,多發于小腹及大腿等處。發病

較緩,初起一般無全身癥狀或全身癥狀較輕,化膿時出現高熱。

11.3療效評定

11.3.1治愈: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消失,瘡口愈合,血象正常,膿腫不再出現。

11.3.2好轉:全身癥狀減輕,腫塊未完全吸收,或瘡口未愈。

11.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未能控制。

12癭瘤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癭瘤是內有郁火,外感風熱邪毒,結于癭囊而成。證見喉結兩旁結塊腫硬疼痛。相當于急性甲狀腺炎。

12.1診斷依據

12.1.1突然發病。頸前一側或兩側結塊疼痛,隨吞咽上下活動。皮色不變,按之疼痛,其痛可牽及耳后

枕部,活動及吞咽時加重。

12.1.2嚴重者可伴有聲音嘶啞,氣促,吞咽困難,潰破后膿出臭穢。

12.1.3發病前常有口腔、咽喉及頸部等化膿性感染病史。炎癥一般發生在甲狀腺原有結節或囊腫內。

12.1.4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有助于診斷。

12.2證候分類

12.2.1風熱痰凝:局部結塊疼痛明顯,伴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咽干。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12.2.2氣滯痰凝:腫塊堅實,輕度作脹,重按才感疼痛,其痛常反射至后枕部,或有喉間梗塞感,痰多

,一般無全身癥狀。苔薄膩,脈弦滑。

12.3療效評定

12.3.1治愈:局部及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退。

12.3.2好轉:腫塊局限,疼痛減輕,全身癥狀消失。

12.3.3未愈:局部及全身癥狀無明顯改善。

13肉癭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

肉癭多因情志內傷,痰濁凝結,聚而成塊,發于結喉兩旁,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相當于甲狀腺腺瘤。

13.1診斷依據

13.1.1癭囊內腫塊,呈圓形,表面光滑,隨吞咽上下移動,無疼痛和壓痛。并發出血時,腫塊可迅速增

大,伴有脹痛。

13.1.2腫塊增大時,可有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壓迫癥狀。

13.1.3本病多見于青中年婦女。

13.1.4超聲波檢查及同位素掃描有助診斷。

13.1.5血清三碘甲狀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狀腺原胺酸(T4)及促甲狀腺素(TSH)的檢查可了

解甲狀腺功能。

13.2證候分類

13.2.1氣滯痰凝:頸部腫塊,不紅,不熱,不痛,隨吞咽上下移動,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一般無

明顯全身癥狀。苔薄膩,脈弦滑。

13.2.2氣陰兩虛:局部癥狀同上。性情急躁,易怒,怕熱,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夢,手顫,善

食,消瘦,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脈弦。

13.3療效評定

13.3.1治愈:局部腫塊及全身癥狀消失。

13.3.2好轉:局部腫塊縮小,全身癥狀減輕。

13.3.3未愈:局部腫塊無縮小,全身癥狀無改善。

14瘰疬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瘰疬因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結于頸項而發病。以結核累累成串,潰后膿出清稀,瘡口經久不

愈為特征。相當于頸部淋巴結結核。

14.1診斷依據

14.1.1初起頸部一側或兩側有單個或多個核狀腫塊,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亦不疼痛。病情發展,核塊

與皮膚粘連,有輕度疼痛。

14.1.2化膿時皮色轉為暗紅,腫塊變軟,膿腫破潰后膿液稀薄,夾有敗絮樣物。瘡口潛行,久不愈合,

可形成竇道。

14.1.3可有肺癆病史或肺癆病接觸史。

14.1.4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血沉降率增快。病理活撿可助診斷。

14.2證候分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