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東鹽文化學習任務群2當代文化參與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1.學習目標與內容(1)聚焦特定文化現象,自主梳理材料,確定調查問題,編制調查提綱,訪問調查對象,記錄調查內容,完成調查報告,就如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等專題展開交流研討。(2)關注當代文化生活,開展社區文化調查,搜集整理材料,對社區的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生活演變等進行分析討論,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通過各種傳媒,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熱點,聚焦并提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解釋文化現象,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識能力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3)建設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文學社團、新聞社、讀書會等),在閱讀、表達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語文能力;通過社會調查、觀看演出、參與文化公益活動等,豐富語文學習的方式,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2.教學提示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0.5學分,9課時;可由教師根據教材相關內容或學校實際情況,在三類學習內容中有選擇地組織教學。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單設學分,可與其他學習任務群組合,設計一些課內外相結合的學習活動。(1)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建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2)引導學生自主創建各類社團,開展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如讀書交流、習作分享、辯論演說、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3)利用家庭資源以及學校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研究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美術館、音樂廳、影劇院、名人故居、革命遺址、名勝古跡,以及其他文化遺產等,通過實地考察,深化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學習目標】1.認識鹽在運城乃至全國的重要地位;2.了解有關池鹽的制作方法;3.了解有關池鹽的相關制度、建筑、文化;4.了解鹽池的發展與保護;5.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參與家鄉建設。【學習重點】2.了解有關池鹽的制作方法;3.了解有關池鹽的相關制度、建筑、文化;4.了解鹽池的發展與保護;5.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參與家鄉建設。【學習難點】5.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參與家鄉建設。【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習課時】1課時一、導入一個民間的廚子,和一位御廚在皇上面前爭辯什么東西最好吃?民間的廚子說:“天下之大,當數鹽最好吃。”御廚:“笑話,我這廚房收集了天下最珍貴的食材,哪一個不比你的鹽好吃?”后來民間廚子請陛下當見證,讓御廚做的每一道菜里都不許放鹽,果然,原本的山珍海味失去了鹽味的調和都沒了滋味兒!所以一盤菜其他調料再香、沒鹽肯定就沒味兒。被稱“百味之首”的食鹽,對于我們來說真的太熟悉不過了,熟悉到平常不會刻意提起,更鮮少有人去關心鹽的種類、起源、形成等…大多都只會在菜淡味兒的時候嘀咕一句,“今天這菜咋沒啥鹽”……我們國家鹽分很多種,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從幾千年前“夙沙氏煮海為鹽”的故事,到唐宋時期中國制鹽業的巨大轉折,從海鹽湖鹽到巖鹽、井鹽,從一粒改變食物味道的晶體,到掌控著明清兩代的經濟載體之一,鹽,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文明,從未缺席。二、認識“鹽”1.你認識這個字嗎?鹽鹽的繁體字2.戰國“包山楚簡”有字形作圖1,有學者釋為“鹽”。從字形上看,上部為“鹵”字,其字形一說像盛鹽的容器,還有鹽堿地的意思;下部為“皿”,應即牢盆、鹽盤之類,是用以煮鹽的工具。這一字形屬會意字,本義是煮鹽。圖2是戰國金文,在圖1字形基礎上加上了“水”。古代制鹽通過煮咸水得來,這一字形可以說是煮咸水為鹽的寫照。戰國秦系文字(圖3)演化成形聲結構,作從鹵、監聲,為篆文、隸書、楷書字形所相承。現代楷書改換了原字上的部件,繁體“鹽”(圖7)簡化成“鹽”。三、了解鹽池1.鹽池又名鹽湖、銀湖,位于南中條山下,涑水河畔。它誕生于新生紀第四代,即至少3000萬年前,因地殼變化,海退山出,積聚的大量海水沉積而成。滄海桑田,歷史變遷,留下了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萬米,寬0.3~0.5萬米,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的鹽池。人類對資源的依賴決定了早期文明的分布。河東得以在文明初始階段扮演重要角色與鹽池密切相關。“鹽之所出,品類頗多。就其最著者言之,其出于海與井者,須資人力烹煉而成,出于解之兩池者,則治畦其旁,盛夏引水灌之,得東南風起,一夕成鹽,蓋資于天,非人力所能與出。”這個“解”即解州,又稱解梁,即在河東范圍。舜帝時著名的《南風歌》唱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名贊南風,實則是對河東鹽厚賴天賜,南風一夕而自然生鹽過程的驚嘆和欣喜。在發明能力不足時,這種發現直接決定了堯舜禹都城分布的特點。殷商時期武丁曾對傅說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期許,以飲食作比,反映出鹽已上升到生活常識的層面,從而成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晉國大夫們以“郇、瑕之地,沃饒而近盥(ɡuàn),國利君樂”為由不肯遷都。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盥,河東鹽池。”《周禮注疏》也持此解,故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歷史和鹽》中考證∶商賈的“賈”字來源于“盥”,認為“賈出于鹽”,中國最早的商人是鹽商。不論此解是否有爭議,但此期周邊小國及中原列國對河東鹽的依賴促成了晉國商業的興盛是事實。被奉為晉商鼻祖的猗頓即以畜牧、池鹽起家,富可敵國。鹽池從單純的經濟意義放大到政治意義,標志性事件是因鹽建城。歷代針對鹽的政策均以稅為主,只有較短時期免征。對河東鹽池行政意義上的管理,自漢代始。西漢武帝時在全國設鹽官28郡,河東居其首。“漢代設管理鹽業的私鹽都尉于潞村,所以,這里又名司鹽城”。當時鹽銷豫、魯、冀、甘、陜等地。后魏及隋,時稅時廢。唐時,復歸于官,隸度支。據載唐代∶鹽池十八,蒲州安邑、解縣有五,總稱“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唐大歷年間(776~779),曾設治于潞村,并于大歷12年,在鹽池內的臥云崗上修建了池神廟。宋時“兩池置官八,而州有榷鹽院……一歲之出無慮四十萬席。其利既博而法益密矣。”元時,"就泉(兩池中間的淡泉)北二里治鹽司事”。彼時,潞村雖為運司所在,但規模較小。自元太宗八年(1236),應鹽運使姚行簡議立運司于潞村。至正十六年(1356),那海德俊任鹽運使時開始筑城,初名鳳凰城。圍繞鹽運司所在,還有池神廟、學宮、譙(qiáo)樓和隸役處所等,因為鹽運司所在,后更名為運城,成為全國唯一的鹽務專城。明時,運城在解州治下,隸平陽府,就行政概念而言,這也標志著運城正式成為河東的一部分。因鹽而興建立鹽務專城后,政府開始大規模對城墻、池神等進行增建。明時,袁翱說∶人們“紛紛然皆都于路村(運城),而居解(州)之民浸以凋落”。“運鹽征收岸稅后,居民依鹽務為生者,如畦丁、池腳、散車、縫袋、搖鹽及辦公員役,幾于兩萬余人,而外縣來此經商者,亦無不獲利”。這座因鹽而興的城市,"人集五萬","商民輻轅,煙火萬家”,人稱“安邑縉紳,運城居半”。由于秦晉豫“三省商民群萃”,原有的規模顯然不足以支撐,從明至清,不斷對該城進行增建、鞏固。"明天順二年(1458),運使馬顯,將城改作西門。正德六年,御史胡正,奏請增高城墻。嘉靖三年,加石于城東。四年,其西。十三年,其北。十五年,其南。”嘉靖十二年,對池神廟進行了不斷修葺、增建,構成如今池神廟的建筑群落的主體。在鹽池經濟支撐下實現的繁榮在清代雍正年間被提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解州改為直隸州,轄四個縣∶安邑、夏縣、平陸和芮城。圍繞產鹽、鹽運,運城的作用被日益放大,使原來放大意義上的河東概念逐步匯聚到這里來。鹽池,又叫銀湖。2.池鹽制作方法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朝取夕復,終無減損”;“水出石鹽,自然印成”,不僅可以看出當時鹽的儲量之大及其易提取的特征同時說明了在北魏時期所使用的仍是自然曬制技術。到隋唐兩朝,人口逐漸增加,對鹽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社會需要對鹽的提取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傳統的自然曬制法逐漸被墾畦澆曬法取代,鹽的產出量增加,更加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滹沱(hūtuó)是挑挖黑河的副產品。雖然相當耗費工力,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鹵水來源問題,是黑河淹沒后發掘鹵水來源的一個重大成果。因此,“合場效益之,產鹽頗旺。”滹沱出現之后,又經過一百多年,到清光緒六、七年間(即公元1880—1881年)在李傳典鹽號里,又出現了鹵井。滹沱和鹵井的相繼出現,是人們和自然斗爭戰勝自然災害,探索新的生產方式的結果,是重大的成就。由于這兩個成果的出現,使得潞鹽生產得以從黑河淹沒造成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得到了轉機。滹沱取鹵技術由于黑河被淹,經濟遭受創打,急需復蘇,單純依賴于滹沱取鹵技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使經濟快速發展,提高鹽產量,鹽工發明了鑿井取鹽技術。鹵井比滹沱要深一些,類似于農村的水井,深度為25-35米。它比滹沱更簡單、更省力。井臺上裝有井轱轆,相比于滹沱用人工提水的方法更先進。鑿井取鹽有地理條件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東場,西場和中場打不出鹵井,因為鹵水的來源不同,產量要高于西場和中場。3.鹽池相關制度、建筑、文化池鹽生產對淡水蓄泄有較高要求,正所謂“鹽池有不得不蓄之水,以資內潤,尤多不得不洩之水,以防內侵,總聽命于渠堰”。因此自漢末起,鹽池周圍逐步修筑起規模龐大、支脈眾多的“渠堰體系”。諸渠堰中以鹽池北岸的主干“姚暹渠”修筑最早,也最為重要。姚暹渠前身為“永豐渠”,最早于漢魏正始二年(241)都水校尉元清開鑿。《水經注》中有云“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說的正是這一早期人工渠堰。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都水監姚暹重開舊渠,一為解決客水之患,二為灌溉周圍民田。民賴其利,遂以“姚暹”為渠命名。該渠全長120余里,自夏縣王峪口合流山麓諸水,又東合巫咸水而西流,先后經夏縣南門、安邑北門、運城北門、解州北境,至永濟孟明橋而入黃河。除引流、灌溉之用外,姚暹渠還具備行舟運鹽的功能。除姚暹渠外,環池渠堰切要者還有21條,如池東有李綽堰等7條,池南有趙家灣堰等6條,池西有五龍堰等8條。它們關系鹽池存亡,故明清時期由周邊州縣官民分工定期修濬,形成“歲修”制度。為加強鹽池管理、抵御牲畜破壞及人為盜搶,鹽池四周還筑有“禁墻”。唐大中年間開始環池修筑“壕籬”,所謂“壕籬者,鹽池之堤禁”也。宋代環池筑有“攔馬短墻”,自安邑至解州長140余里,“寬廣規池而有加”。池分東、西二場,墻開東、西二門(分別通向安邑和解州)。但短墻高僅“及肩”,只能攔馬、防水而難以御敵。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又在攔馬墻外新筑“禁墻”,墻長17422丈,高隨地勢,南北1丈3尺,東西1丈。墻外“有馬道以便往來,有隍塹以蓄野水”,“經畫頗為周詳”。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58年)開中、東、西三禁門,中“祐寶門”與運城相對,東“育寶門”距安邑五里,西“成寶門”距解州十里。明清兩代重視禁墻,持續維護。為保佑鹽池豐產,唐代中葉開始封池為“神”,并納入國家祀典定期遣官致祭。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因河東產瑞鹽,代宗始賜鹽池名“寶應靈慶池”,封池神為“靈慶公”,并創建神祠。長慶、寶歷年間(公元821-827年),嫌“神之舊宮僻在幽阻”,于是遷廟于臥云岡今址“開殿設像,容衛畢備”。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分別封東、西二池神為“資寶公”“惠康公”,又封鹽風之神為“薦寶侯”、淡泉之神為“普濟公”,分別置廟。前述元憲宗時(公元1253年)仰仗鹽池之利征服大理國,故建新廟以酬神,賜額“弘濟”。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加封東、西二池神為“永澤資寶王”“廣濟惠康王”,并封淡泉神為“福源慶靈公”,命行中書省定期遣官致祭。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向西擴建新建以宿兩池神,葺舊廟以祀風神。明洪武初,合封兩池神為“鹽池之神”,又封“中條風洞之神",各新修廟。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分列條山、風洞二神廟于池神廟左右,又于廟左增建“池中關帝廟”。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分別增建“日神廟”“雨神廟”,逐步形成今日池神廟之空間格局。清初加封池神為“昭惠裕阜鹽池之神”,并多次修葺神廟。可見,歷代不僅對鹽池封神,也對促成池鹽生產的中條山、風洞、太陽、淡泉、雨水等皆封為神,形成保佑池鹽生產的完整祭祀體系。相較而言,在古代海鹽、井鹽生產中似未形成如此復雜的神祗體系。自唐宋迄明清,對池神的不斷加封和池神廟的不斷擴建,均反映出國家對運城鹽池的高度重視與仰仗。元憲宗公元1233年,丞相耶律楚材推薦姚行簡為解鹽使,始于鹽池北岸路村創建解鹽司。鹽司跳出鹽池所屬行政轄區解州治城而單獨建立,標志著鹽池管理獨立于地方行政。這也是運城規劃建設的實際起點。據元人記載“姚行簡繪鹽池之圖,獻于太祖皇帝。上可之,……,立解鹽司于池之北滸曰潞村”。先建運司于……。約六十年后(公元1292年),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遷治路村,以舊解鹽司為鹽運司。但彼時尚未筑城。運司位于運城內西街北,清乾隆后期改為河東道臺衙門,遺構今存。據方志記載,其南北主軸線上依次布置∶正南坊、通惠樓、大門、儀門、戒石亭、經國堂、和衷堂、萬笏樓等,經國堂左、右又有豐濟庫,收貯正雜鹽課21。運司的這一空間布局與普通府州衙署頗為相似,只是名稱不同,功能以鹽務管理為主。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即運司遷駐路村七年后,運使奧屯茂于運司東南創建“運學”。這是一所專收鹽商及鹽丁子弟的普通官學,明清一直延續。當時全國其他運司皆與府縣同城,學附設于府縣。而唯有河東運司設立“專學”,為何?見鹽利之區亦重視道德教化,促成了這所全國唯一的鹽“運學”。運司、運學相繼建立后,路村商民漸聚,人口漸繁,元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設為圣惠鎮。至正年間,鎮上已有四千戶居民,分南、北、中三社。鎮上“行用庫、譙樓、鐘樓、館傳、場敖、隸屬之所,靡不具。萬商輻輳,為貨泉之淵藪,室廬聯駢,樓閣輝映”。只可惜“散漫縱橫,無山谷城隍之固”。于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新到任的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那海德俊開始規劃建設新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為防敵寇增高城垣。嘉靖年間又陸續將土城甃以磚石,于城角增建望樓。清代亦多次修葺。運城的官方設施配置,內有城隍廟、旗纛廟、文廟(學宮)、武廟(關帝廟)等官方祠廟,外則有社稷壇、先農壇、風流雷雨山川壇、厲壇等官方四壇,完全按照府州治城的壇廟制度規劃建設。運城內外還設有養濟院、漏澤園等官方慈善救濟設施,也是明清府縣治城皆有的配置。城內居住區劃分九坊,名曰厚德、和睦、寶泉、貨殖、榮恩、賢良、甘泉、永豐、里仁,秩序井然。始建于元代的譙樓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改為“鐘樓”,明萬歷年間(公元1572-1620年)新建鹽政察院署時又在其東側新建“鼓樓”———遂形成“察院署”居中、“鐘樓”“鼓樓”分列兩側、“運司”居西北、“運學”居東南的整體格局。黃帝戰蚩尤文獻中所說“血入池化鹵”在當地仍有流傳。在每年山西運城鹽池部分湖水會變成紅色,筆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了解到當地有些民眾認為蚩尤被殺死了,血流到鹽池里面,所以說夏天鹽池的水會泛紅,人們說是蚩尤的血在作怪。其實,運城鹽池湖水部分變紅這種現象,是因為湖水中的一些礦物質和一種微藻,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血紅素,從而使鹽湖部分湖水變紅。在每年根據氣候條件的不同,這種現象發生的時間和湖水變色程度也不同。關公戰蚩尤此處記述為鹽池顆鹽不生,為蚩尤作祟。張天師求關羽來收服蚩尤,恢復鹽池生產。其后描述更加詳盡關羽與蚩尤作戰的過程中加入當地民眾的幫助,且記述有具體的地名,為這一神話增添了地方性色彩。反映出運城鹽池解鹽在國家財賦發揮的重要作用。統治者對于關公的加封和身份的拔高,使得關公戰蚩尤神話中對蚩尤與關公的表述形成了比較。野姑泉傳說在很久以前,鹽池周邊是白茫茫一片的鹽堿地,鹽工們需要每天到鹽池曬鹽和背鹽。鹽工們的勞作十分辛苦。曬鹽的時候,需要鹽工一遍遍的刮板和潑水。鹽工為了能把鹽背回去,需要往返多次。在曬鹽時,大家都希望附近可以有一口甘泉,這樣既可以方便曬鹽也可以用來解渴,只是大家都尋訪無果。鹽工里有個老漢的女兒叫甜姑,這姑娘模樣長得好,格外俊俏。甜姑很會唱歌。每天老漢都要背水去曬鹽,在甜姑歌聲里裝的水,潑到鹽池里曬出的鹽都很好。啞姑泉傳說甜姑一次生病,大家都來幫助她,愿意把背回來的鹽分給老漢換錢給甜姑治病。后來甜姑為了報答大家,就去到鹽池給鹽工們唱歌。這樣大家就都能曬出好鹽。甜姑的歌聲惹怒了刺牛怪,刺牛怪用妖風鎖住鹽池,人們就不能曬鹽。在仙人的指點下,甜姑邊唱歌,邊用簪子挖泉。最后終于挖出了甜泉水,但是甜姑的嗓子也啞了,眼睛也看不見了。人們為了紀念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376-2025鎳和銅電鑄工藝規范
- GB/T 38178.1-2025液壓傳動10 MPa系列單出桿缸的安裝尺寸第1部分:普通系列
- 結構化思考的行政管理師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相關機構的支持與協作及試題及答案
- 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協同作用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綜合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廣連高速花都至從化段定測項目測量技術總結
- 公司財務管理的關鍵措施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培養條件的優化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性價比分析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南陽科技職業學院單招綜合素質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5 ACC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管理指南》解讀
- 雙休背后: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高三家長會
- 2025-2030中國行李物品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分析研究報告
- 駕校管理系統答辯
- 心理咨詢師的倫理與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勞務員考試題庫完美版
- 2025年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附答案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正文
- IATF16949-應急計劃評審報告
- 輸血病人的個案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