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初設說明_第1頁
橋梁初設說明_第2頁
橋梁初設說明_第3頁
橋梁初設說明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橋梁初設說明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3.1.3.4橋涵結構物設計原則針對本項目橋梁特點,特提出以下幾點橋涵總體設計原則:1)大橋在服從路線走向的前提下,作為路線的控制點,路橋綜合考慮。中小橋、涵洞位置服從路線布設的要求。橋涵跨徑選擇綜合考慮滿足功能要求,處理好泄洪排水。特點,確定了以下設計原則:1)中、小橋橋位服從路線總體布設的要求。2)橋型總體布置依據橋位處地形、地質、線形、水文和跨越溝谷的要求以及將來的規劃發展,以合理的跨徑和橋高組合與其適應,以安全、適用、經濟、協調、美觀為原則進行布設。3)橋長及跨徑布置以滿足水文計算確定橋長,盡量不壓縮河床或沖溝斷面,以保證滿足泄洪、2)涉水橋梁不降低河道、溝渠功能,盡量不壓縮河道斷面、不破壞原有水系,與自然相和諧。快速排出山洪等的需要。3)路線穿越良田、植被覆蓋率高及水土易流失路段時,采用高架橋梁跨越,以保護環境,盡量少占基本農田等不可再生資源。4)橋型結構選擇結合路線平縱指標、地形、地質、施工條件,兼顧景觀并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般大、中橋橋型結構以中、小跨徑為主,全線標準跨徑種類不宜過多,以兩到三種為宜,力求標準化、以方便施工、縮短工期、降低工程投資。5)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質條件,合理選擇重力式U臺、樁柱式或肋板式等橋臺形式,臺后填土高度盡可能控制在5?12m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因橋頭沉降引起跳車。6)高墩橋梁設計應控制變位,加強結構的整體性,并充分考慮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的難易程度等。7)涵洞布設盡量考慮暗涵,其孔徑主要根據水文計算結果、填土高度、地形、地質條件、施工條件等確定。8)涵洞主要考慮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涵。4)橋梁結構型式選擇充分考慮橋位特點、地質水文條件、當地材料來源、施工方法及使用功能等因素,遵循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養護的原則,同時結合橋梁規模、路線平縱線形特點,有條件時盡量采用標準跨徑預制構件。以保證工程質量,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工程造價。5)橋型選擇,本項目橋梁分布距離較大且多數橋梁位于小半徑平面曲線內,為滿足道路線形要求及方便施工,橋梁上部結構優先選擇鋼筋混凝土現澆箱梁。6)當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0m時,一般考慮設置橋梁,中心填土高度小于20m但地質條件差或橫坡陡峻,無法放坡且擋墻設置困難路段,也考慮橋跨通過。7)本項目為二級公路,道路交叉時皆考慮平交。橋梁跨徑為20m、30m,場鎮段橋梁標準寬度為11.0m(1.5m人行道+8.0m行車道+1.5m人行道),其余橋梁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8.0m行車道+0.5m防撞墻)。橋梁位于變寬段內時,橋梁與道路加寬相適應。20m跨徑現澆箱梁梁高采用1.4m,采用等高度截面,直腹式結構形式。8)在跨越深溝時,根據溝底縱坡、填土高度以及附近的工程地質等因素具體分析;填土高度較高,溝底工程地質較差或由于溝底縱坡較陡,路基放坡侵占溝下游構造物或主河道而路基擋墻又設置困難時,采用縱向高架橋跨越。9)橋跨分聯根據橋梁跨徑和橋墩高度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聯長控制在120m以內。10)支座設置:支座類型根據橋梁受力特點及支反力大小等因素綜合選定,連續箱梁均采用盆式橡膠支座。11)護欄:橋梁在兩外側采用鋼筋碎防撞墻(人行道欄桿)。12)橋臺搭板:橋臺搭板長度設計為8m。13)橋臺臺后最大填土高度一般盡可能控制在10m以內,以減少因橋頭沉降引起跳車或橋頭溜坡擋土墻設置困難。6、橋梁、涵洞6.1設計原則6.1.1橋梁設計原則橋型選擇遵循“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適用耐久、經濟合理”的原則,兼顧美觀與周圍景觀協調。橋孔布設結合橋位處的地形、地質、施工條件、施工工期及水文計算成果等因素進行;在選擇孔徑時還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材料供應及施工要求和使用效果等進行綜合考慮。針對本項目的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14)當橋頭有高路堤,占用農田較多,且需大量借方或遠運填料時,可適當延長橋孔。6.1.2涵洞設計原則1)根據逢溝設涵原則,涵洞孔徑設計依據規范推薦的小流域經驗公式推算的設計流量來確定,并綜合考慮地方的實際水文特點。涵洞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水、灌溉農田以及與其他構筑物的交叉。2)用于灌溉的溝渠,主要是根據規劃要求,結合現狀。由于本項目為三級公路,采用開放式,所有交叉道路采用平交,因此涵洞跨徑未考慮通道功能。3)對于與水塘連接的排水涵以及溢洪道附近的溝渠時,主要是根據溢洪道及排水道的設計流量及校核流量,并結合小流域經驗公式計算流量綜合確定孔跨徑。4)涵洞型式綜合填土高度及涵位的實際地形特點選用鋼筋混凝土蓋板涵。5)涵洞洞口形式根據涵位的實際地形特點及排水功能,一般采用八字墻、一字墻結合開溝、進口跌水或集水井等;洞口側墻及其基礎采用漿砌片石。6)涵洞設置綜合結合當地的農田水利、灌溉、管線需要,凡有上述功能要求的孔跨徑一般按需要設置,并盡可能滿足灌溉要求。7)根據沿線沖溝深、寬的特點,在涵洞進出口一定范圍內應考慮加強防護,保證涵洞、路基免受沖刷破壞。8)涵洞設計時考慮了與排水溝、通道形成整體排水系統,保證路基排水順暢、路基安全。6.2技術標準采用情況621設計依據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2)《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04)3)《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D62-2004)4)《公路壇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6)《公路涵洞設計細則》(JTG/TD65-04-2007)7)《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8)《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技術規范》(JTGD81-2006)9)《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交公路發[2007]358號)10)《道路工程制圖標準》(GB50162-92)11)《公路勘測規范》(C01-2007);12)《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JTGD80-2006);13)《公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JTGC30-2002)。6.2.2技術標準1)設計荷載:公路一11級。2)場鎮段橋梁標準寬度:1.5m(人行道)+8.0m(車行道)+1.5m(人行道)=11.0m; 非場鎮段橋梁標準寬度:0.5m(防撞墻)+8.0m(車行道)+0.5m(防撞墻)=9.0m。3)設計速度:40km/h。4)設計洪水頻率:大、中橋采用1/50;涵洞采用1/25o橋面鋪裝:預制裝配式T梁橋采用8cm整體化混凝土現澆層+防水粘結層+10cm厚瀝青混凝土;現澆連續結構采用防水層粘結層+10cm厚瀝青混凝土。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為VI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6.3沿線橋梁、涵洞的分布情況K、A線方案橋涵分布情況統計如下:橋梁數量匯總一覽表6.4橋梁抗震設計情況6.4.1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及烈度橋梁是交通運輸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橋梁在地震時所遭受的震害,不僅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且還會因中斷交通,影響抗震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地震區的2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橋梁還必須能夠抗御地震的襲擊,以保障交通運輸的暢通。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B18300-2001圖A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GB18300-2001圖B,路段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VI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簡易設防。6.4.2本次設計采取的抗震設防措施在本次設計中,根據對已有地震震害資料的對比分析,充分考慮了橋梁震害的成因。在結構計算的基礎上,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抗震設防:1)加強結構連續設計以及墩梁固結設計。2)加強防震擋塊設計,擋塊與梁之間應加設防震橡膠墊塊。3)加強防止落梁的措施設計。4)適當加大橋墩、橋臺蓋梁寬度,保證梁端至墩、臺蓋梁邊緣的距離不小于70+0.5L厘m(L為梁板計算跨徑,以m為單位取值)。5)適當加大橋墩及其樁基的截面尺寸,加強橋墩及其樁基的鋼筋構造,增強其剛度及抗彎慣性矩。6)適當加強墩、樁結合潛在塑性較區域處的鋼筋構造,增強此處的抗震能力。7)適當加長輕型橋臺臺長,加大橋臺樁基、蓋梁、耳背墻截面尺寸,同時加強其鋼筋構造。6.5橋梁耐久性設計及措施結構的防腐蝕耐久性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設計方法、施工質量、監理控制及管理部門后期對結構的養護維修措施等各方面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結構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與保證以及結構使用過程中例行檢測與正確維修,因此,建設單位、設計、施工及監理四方應緊密協作,共同解決結構耐久性各項措施的實施。6.5.1結構耐久性設計依據本項目結構耐久性設計依據交通運輸部批準《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范》(JTG/TB07-01—2006)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標準CCES01-2004《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施工指南》(2005年修訂版)提出的標準、要求進行設計。652結構環境本項目結構所處環境類別按I類考慮。環境作用考慮到對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侵蝕的嚴重程度為A級,即可忽略作用影響,這樣環境作用等級為I-A級。6.5.3結構設計基準期本項目橋梁結構工程設計基準期為100年。6.5.4設計基本要求1)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的各項指標除須滿足現行設計、施工規范的要求外,同時也須滿足下列方面要求;(1)工作性能預制構件用混凝土坍落度:6±2cm;泵送混凝土坍落度:14±2cm,同時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坍落度、均勻性、保水性能。(2)力學性能混凝土強度等級符合設計要求,并保證有一定的富余。(3)常規耐久性能抗滲等級2W82)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具體措施(1)控制混凝土中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各種混凝土構件的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擬定參見下表。主要混凝土構件保護層厚度2、泥下區指陸地地面線以下范圍。(2)控制裂縫寬度鋼筋混凝土結構通過增加配筋、增大截面尺寸等措施限制裂縫寬度。(3)采用真空吸漿預應力管道采用真空吸漿施工工藝,確保壓漿密實。3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4)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材料抗氯離子滲透的根本方法是采用高性能混凝土(HPC)。對各種混凝土構件定期檢查和維護,具體要求詳見相關養護規范。6.5.5支座要滿足結構的設計使用壽命,支座的耐久性也是很重要,設計從支座的結構、材料、防腐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墩頂留有足夠的起頂位置和高度,定時檢查,必要時應立即更換支座,確保結構安全。656結構使用運營階段維修、養護對結構在使用年限內作出詳細的養護、維修、檢測規劃及相應監控措施,必要時應委托有一定檢測資質的單位進行定期檢測和維修,確保結構的正常使用。657施工要求1)混凝土原材料選擇采用品質穩定的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為42.5和52.5級,最大水膠比和膠凝材料最小用量應符合相關規定。選用低水化熱、含堿量偏低、品質穩定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避免使用早強水泥和高C3A(鋁酸三鈣)含量的水泥。礦物摻和料是配制耐久混凝土的必需組分;應使用優質粉煤灰、礦渣等礦物摻和料或復合礦物摻和料。優先選用吸水率低、線脹系數小的骨料,盡量采用碎石;應特別重視混凝土骨料的級配合理、粒形良好,并保持潔凈。外加高效減水劑,盡量降低拌和水用量。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土試配中,應進行混凝土和膠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對比試驗,并擇優選擇抗裂性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為改善混凝土體積穩定性和抗裂性能,水泥細度不宜超過350m7kg,水泥含堿量不宜超過0.6%,摻合料必須保證品質穩定。配制骨料應滿足:骨料質地堅固、均勻,級配良好,吸水率低、孔隙率小。細骨料含泥量應控制在1%以內,粗骨料粒徑與保護層厚度比值不宜超過2/3o配制耐久性混凝土所用化學外加劑應注意配比、計量要求,要通過實驗分析外加劑對混凝土品質的影響。3)混凝土施工注意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結構施工順序、攪拌振搗要求、混凝土養生措施等。(1)混凝土結構的施工順序應經仔細計劃,如結構分段分塊的施工縫位置與澆筑順序和后澆帶的設置等,以盡量減少新澆混凝土硬化收縮過程中的約束拉應力與開裂。(2)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及鋼筋定位的準確性。(3)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4)加強施工養護過程中的濕度和溫度控制。(5)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4)混凝土質量檢測進行無破損檢測,測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測定混凝土表面強度、抗滲性等。5)裂縫控制措施(1)當結構分層澆筑或分段澆筑時,層間應按照施工縫處理,加強混凝土結合;對新老混凝土連接部,應進行有效增強結合力的界面處理,除抹界面劑外還應在混凝土表層進行局部防水處理。(2)應重視并加強結構表層鋼筋網和預應力管道四周定位鋼筋的設置。(3)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鋼筋保護層厚度、預應力管道的保護層厚度的施工負允差對梁、柱構件不大于5mm,對鋼筋混凝土板構件不大于3mm。6)其他防護預應力混凝土應注意對鋼絞線防護和錨頭的防護,分散預應力體系,提高結構的防水性能,提高結構的延性。6.6沿線水系及水文概況及特征路段區地表水系均屬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多呈樹枝狀,次有羽毛狀,橫剖面多呈深峽之“V”、"U”字形,坡降較大,水流湍急,階地不發育的特點。路線區以金佛山風吹嶺為界,嶺西為烏江主要干流大溪河支流鳳咀江水系,嶺東為烏江主要干流芙蓉江支流梅河水系。烏江屬長江一級支流,烏江為區域最低侵蝕基準面大河為路段區主要地面水體,為常年性河流,河床寬度一般20?60m,其最高洪水位低于擬建道路設計路面高程,對擬建道路無影響。金佛山電站位于線路K5+600大河段。大河已于2012年1月在K0+800處南側河道修建金佛山水庫,擬于2018年竣工,水庫正常蓄水位836.00m,水庫回水到柏枝溪的兩河口一帶,相應回水長度約9km,相應庫容9614.6萬m,總庫容10345萬m。橋位區位于水庫上游,其設計標高高于水庫正常蓄水位,水庫大壩蓄水后擬建道路無影響。路段區內發育多條沖溝及河溝,但切割淺,其流量及水位受大氣降水控制影響明顯,水勢通常334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陡漲陡落,持續時間短(約1?3天)。6.7水文計算、孔徑確定依據沿線所有橋梁橋位均進行了逐橋勘察,尤其對線路經過的主要河流(或季節性河道)進行了現場水文勘測及資料收集、包括河段類型、河床斷面及地質情況、河岸堤防及通行要求;對旱橋(高架橋)橋位處的村莊密集程度、汛期匯水面積大小及地質條件、橋臺處山坡的坡率及穩定性均進行了現場調查和鉆探。橋涵水文分析在1:5萬地形圖上勾繪匯水面積的基礎上,根據當地氣象暴雨資料,并參考規范中相關的暴雨徑流推理公式和地方經驗公式,并結合調查洪痕分析比較后,確定其采用值,然后根據形態法求橋址處水位。橋涵孔徑以不壓縮河、渠斷面,不降低排洪、排灌能力為原則;通過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結合當地水利規劃建設,根據設計水位和設計流量確定。6.8沿線工程地質、筑路材料與橋涵結構類型選擇的關系681沿線工程地質路段區出露地層為第四系松散堆積層、碎屑巖類;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分別賦存于各不同的含水巖組中。路線區大氣降水及地表水部分通過地表滲入土層孔隙及基巖風化、構造裂隙中外,大部分直接沿斜坡沖溝排入斜坡下沖溝或者河溝中。擬建路線大部處于斜坡部分,地下水多貧乏。大河河床位置存在地下水。根據本次勘察,沿線主要不良地質現象為崩坡積體。682筑路材料路線區橋涵填料豐富。外業勘察中對沿線筑路材料進行了全面調查,建設區域地表多砂巖出露,可作片塊石、碎石和機制砂料場,項目區域內無天然砂、鋼材、瀝青等材料,需外運,可集中采購。擬建公路沿線均近鄰縣級公路,材料運輸條件較好。在工程建設期間,橋涵填料應集中設置取土坑和利用路基開挖土石填筑路基。對取、棄土坑的設置,應本著節約用地,保護周圍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的原則,選擇荒地或結合當地土地開發綜合利用。6.821塊、片石、碎石、機械砂路段沿線砂巖蘊藏豐富,其巖石堅硬致密,一般單軸抗壓強度Rb在30MPa左右,可用于橋涵、防護、排水、路面工程,基巖裸露,易于人工開采,成材率在85%以上,儲量豐富,價格低廉。料場選擇時,可充分利用路基棄方或在擬建公路兩側選擇儲量大、開采條件好的料場開采。6.8.2.2天然砂烏江邊有儲量較豐富的河沙,質量較好可采購使用。但運距長,最遠運輸距離約100kmo6.8.23水泥重慶嘉南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位于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腳下,年生產能力200萬噸,可生產32.5(R)、42.5(R)、52.5(R)級標號硅酸鹽、道路硅酸鹽水泥,該廠水泥可用于防護、路面工程、橋涵工程及排水工程。材料可通過現有公路運輸。6.824工程用水、用電沿線大河流水較豐富,沿線高壓電網覆蓋較廣,用電可與用電部門協商就近解決,水源好,水質清潔,無污染,微腐蝕性。6.8.2.5鋼材、水泥等大宗材料來源及供應本項目所需的瀝青、木材、鋼材、水泥、原木、鋸材等材料主要由市場供應,為保證材料數量和品質,可根據市場情況,選擇信譽好的商家和廠家,直接在重慶、南川城區大宗購買,也可采用招標方式購進。6.8.3沿線工程地質、筑路材料與橋涵結構類型選擇的關系本路段根據沿線工程地質和工程材料的實際情況,橋梁設計時密切結合以上因素,橋梁材料盡量選取當地既有可用材料。橋梁橋墩采用鋼筋混凝土雙柱墩,樁基采用鋼筋混凝土樁基礎,橋臺以重力式片石混凝土橋臺為主,部分橋臺采用鋼筋混凝土肋板式的輕型橋臺。橋梁樁基本次設計均按照嵌巖(端承)樁設計,樁基采用機械鉆孔施工。橋臺臺后回填采用砂礫石回填,臺身及基礎采用片石混凝土。涵洞一般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涵。涵洞涵臺后回填采用砂礫石回填。路線沿線各橋位場地整體穩定,均適宜建橋。6.9橋型方案擬定及比選6.9.1大、中橋橋型方案擬定原則橋型方案的選擇是在橋位、凈空標準和平面線形確定后,結合橋址區的地質、水文、橋梁功能、施工條件、景觀協調和造價等因素,進行綜合比選后確定。選擇方案的原則:1)選用設計施工技術成熟、標準化程度高的橋型,確保橋梁品質。山區一般大中橋梁以跨越溝谷、河流或地方道路為主,且量廣面大,設計的合理直接對工程的5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可靠性、運營養護的可實施性、結構的耐久性甚至整個項目的投資效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盡可能選取技術成熟、標準化程度高、養護要求低的混凝土梁式橋作為首選橋型。20m跨徑板梁工程量、經濟指標比較表2)小半徑曲線橋梁優先采用現澆連續箱梁本項目為山區二級公路,部分路段適應地形變化道路平曲線指標較低,橋梁位于小半徑曲線內。考慮橋梁結構復雜的受力需要,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箱梁。3)充分考慮施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針對本項目地處山區、路線平面以曲線為主,在橋梁方案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設計的合理性,施工的可行性。4)注重環保、景觀要求,選用合理的墩臺形式。本項目高架橋大部分沿山腰展布,橫向地形變化大,墩、臺、基礎的設計對邊坡開挖、山體穩定等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同時也對工程的景觀產生重大影響,一般采用雙柱式墩。6)考慮建橋條件,以使上下部結構施工難度小、工期短,以爭取早建成、早發揮效益。7)本階段橋跨考慮施工時模板統一利用、方便施工、加快進度等因素,同一合同段的結構形式、跨徑盡量統一。692橋梁橋型結構比選本項目為山區二級公路,橋梁除跨越沿線分布較廣的U型和V型溝谷外,受地形限制陡坡路段及需跨越既沖溝河流等因素亦需設置一定數量的橋梁,大多數橋梁平均墩高一般介于10m至35m之間,橋址處基巖埋深較淺,墩、臺樁長一般不超過30m,大部分介于10m?20m,且下部樁長隨上部跨徑的不同變化不大。因此普通大橋上部跨徑比選是控制橋梁施工工期、影響橋梁造價、體現最優橋型方案的控制因素。上部構造盡量采用標準化以提高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價,以下分別對相同標準跨徑不同上部構造、不同跨徑橋型方案進行綜合比選,選取出最優方案。1)相同標準跨徑上部構造經濟指標的比較下面選取本項目20m標準跨徑為例,進行上部結構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出,20m跨徑的上部構造形式中,T梁主要經濟指標最低,其次是預應力碎空心板,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主要經濟指標略高;三種結構形式施工工藝均較成熟。考慮到本項目橋梁分布距離較大,預制梁模板利用率較低,且多數橋梁位于小半徑平曲線內,為更好的適應路線超高加寬的需要,減少施工難度,本項目橋梁上部結構選用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不同標準跨徑橋型方案的比選往往取決于橋梁高跨比、地形地質條件、設計施工經驗、地區的習慣作法以及橋梁美學方面的要求,通過對大量橋型上、下部結構綜合篩選分析,選擇出最優橋型方案,從而避免在設計文件中同類橋型反復比選、簡單重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以點代面、事半功倍的效果。(1)不同標準跨徑上部構造經濟指標的比較,就上部構造而言,材料指標總體隨著跨徑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對橋梁不同跨徑橋型方案的選取,還須結合橋梁功能及下部構造的材料指標和施工條件綜合考慮。(2)下部結構形式的選取橋梁結構的選型除應重視上部跨徑和下部墩高的高跨比的協調,最經濟的跨徑是橋梁上、下結構總造價最低。橋梁下部結構的選型結合地形、地質、施工工藝、施工工期、造價、結構安全可靠等因素綜合確定。橋址處地形起伏較大,以殘坡積和基巖全風化為主的覆蓋表層厚度較薄,其下的基巖埋深較淺。橋臺的填土高度一般控制在12m以內,橋臺選型根據地基承載力情況,并結合橋臺處具體地形情況,考慮分別選用重力式U臺(配擴大基礎)、肋板式橋臺(配承臺樁基礎)兩種結構型式。6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在大橋橋墩的類型選擇上,根據山區橋梁設計的經驗和要求,結合橋墩墩高(H)確定采用原則如下:H<50m,卜部選用雙圓柱式橋墩,配樁基礎;H250m,下部選用空心薄壁橋墩,配承臺樁基礎;(3)結論本項目的小半徑曲線橋梁優先采用現澆連續箱梁;下部構造橋墩主要推薦采用雙圓柱墩或空心薄壁墩,橋臺根據臺高、地形、地質條件考慮分別選用重力式U臺(配擴大基礎)、肋板式橋臺(配承臺樁基礎)兩種結構型式。6.9.3本路段初設大中橋情況初設大、中橋設置情況參見橋梁表。6.10大、中橋說明及橋型方案本線路對常規大、中橋簡述不同墩高、不同跨徑、不同橋型綜合比選論證,選定合理的墩高、跨徑及橋型組合,全線橋梁統一按此組合合理布置,橋型布置說明不再作多方案比較。6.10.1K線大中橋梁初步設計情況6.10.1.1K1+062響水溝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坡角40?60°,中部分布一砂巖陡坎,陡坎高約30?40m,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30?40°。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25?36°,局部達60°,寬約5?12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13?860m,相對同差47mo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沖溝底部覆蓋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Qel+dl)塊碎石土,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K1+062,起點樁號K1+026,終點樁號K1+098,橋梁全長72.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3-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直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上坡段內。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II)2.5盆式支座,1號橋墩設墩梁固結,2號橋墩設GPZ(II)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1.2K1+652宗樹林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坡角20-40°,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10?20°。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15?25°,局部達40°,寬約10?15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60?895m,相對高差35m。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沖溝底部覆蓋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Qel+dl)塊碎石土,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頁巖、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K1+652,起點樁號K1+606,終點樁號K1+698,橋梁全長92.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4-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R=160.45m,Ls=70m的圓曲線及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上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II)2.5盆式支座,3號橋墩設墩梁固結,其余橋墩設GPZ(II)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1.3K2+350花英臺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坡角40?60°,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20?30°。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15?25°,局部達40°,寬約10?15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63?925m,相對高差62m。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土層零星覆蓋,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頁巖、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K2+350,起點樁號K2+297,終點樁號K2+403,橋梁全長106.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3-30m預應力混凝土橋面連續結構簡支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7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本橋平面位于R=350m,Ls=60m的圓曲線及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上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各墩臺頂設板式橡膠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1.4Kl+652K3+453沙溝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坡角20?30°,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10?15°。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15?20°,局部達35°,寬約10?30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905?942m,相對高差37m。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土層零星覆蓋,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頁巖、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K3+453,起點樁號K3+415,終點樁號K3+491,橋梁全長76.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3-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R=153.9m,Ls=75m的圓曲線及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下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H)2.5盆式支座,1號橋墩設墩梁固結,2號橋墩設GPZ(II)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1.5K3+943后頭溝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為砂巖陡坎,坡角60~70°,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10~25°□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15?20°,局部達40°,寬約10?20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54?934m,相對高差80m。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山溝底部覆蓋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層(Qel+dl)塊碎石土,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頁巖、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K3+943,起點樁號K3+909,終點樁號K3+977,橋梁全長68.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2-30m預應力混凝土橋面連續結構簡支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直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下坡段內。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各墩臺頂設板式橡膠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1.6K5+637頭渡大橋橋位區屬構造侵蝕-剝蝕低山溝谷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溝谷,兩側橋臺位于兩岸斜坡上。小里程岸斜坡地形相對平緩,坡角一般15?25°,局部被開挖整平成臺階狀;大里程岸斜坡地形相對較陡,坡角一般25?45°。大河寬約30m,縱向坡角平緩,一般2?5°。地形標高796?871m,相對高差75mo橋址區地表第四系土層覆蓋,分布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4al+pl)>崩坡積層(Q4c+dl)和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大河兩岸崩坡積體整體穩定。橋型方案擬定:本橋橋址處現狀地面距離橋面較高,此類地形可考慮標準化預制結構方案或大跨徑現澆結構方案,對應的橋型方案分別為預制T梁和連續剛構橋。從工程造價、施工工期、工藝要求、技術難度等多方面比較,預制T梁方案均具備一定優勢,同時兼顧本項目橋梁結構的標準化,以方便施工、縮短工期、降低工程投資,本橋采用30m預制T梁橋。橋梁中心樁號為K5+637,起點樁號K5+528,終點樁號K5+746,橋梁全長218.0m,橋面標準寬度為11.0m(1.5m人行道+凈8.0m+l.5m人行道)。本橋上部結構采用7-30m預應力混凝土橋面連續結構簡支T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肋板式輕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本橋平面位于直線上,縱面位于i=1.25%的上坡段內。全橋分兩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4號橋墩設CD-160型伸縮縫,各墩臺頂設板式橡膠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2A線大中橋梁初步設計情況8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6.10.2.1AK6+115三合頭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為砂巖陡坎,坡角60~70°,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10~25°o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5?15°,局部達25°,寬約4?10m:橫向地形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27?955m,相對高差128m。橋址區地表基巖出露,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AK6+115,起點樁號AK6+089,終點樁號AK6+141,橋梁全長52.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2-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R=396.4m,Ls=50m和R=100m,Ls=50m的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1.2%的下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H)2.5盆式支座,1號橋墩設置GPZ(II)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2.2AK6+463.5耳子山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為砂巖陡坎,坡角60-65°,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5?25°。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20?35°,局部達40°,寬約20?40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61?935m,相對高差74m。橋址區地表基巖出露,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AK6+463.5,起點樁號AK6+443,終點樁號AK6+484,橋梁全長41.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l-3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下部結構重力式U型橋臺,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R=350m,Ls=60m的圓曲線及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上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板式橡膠支座。6.10.2.3AK6+765平灘河中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地形較緩,為砂巖,坡角15~25°o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15?25°,局部達40°,寬約10?25m;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95?930m,相對高差35m。橋址區地表大部分基巖出露,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橋梁中心樁號為AK6+765,起點樁號AK6+737,終點樁號AK6+793,橋梁全長56.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2-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本橋平面位于兩條R=63.01m,Ls=45./0m的緩和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下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II)2.5盆式支座,1號橋墩設置GPZ(II)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2.4AK7+020風巖壩大橋橋位區屬構造剝蝕低山斜坡地貌,總體呈北東高南西低。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山溝,兩側橋臺位于斜坡中的山脊上,山溝岸坡下部地形較陡,坡角40~60°,中部分布一砂巖陡坎,陡坎高約35?50m,上部地形相對較緩,坡角25?35°。沿山溝縱向坡角一般25?40°,局部達60°;橫向地形(即沿線路縱向)呈兩端高,中部低。地形標高870?930m,相對高差60m。橋址區地表基巖出露,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下統小河壩組(Six)砂巖。據野外工程地質測繪,橋位區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等不良地質現象。橋型方案擬定:本橋橋址處現狀地面距離橋面較高,此類地形可考慮標準化預制結構方案或大跨徑現澆結構方案,對應的橋型方案分別為預制T梁和連續剛構橋。從工程造價、施工工期、工藝要求、技術難度等多方面比較,預制T梁方案均具備一定優勢,同時兼顧本項目橋梁結構的標準化,以方便施工、縮短工期、降低工程投資,本橋采用30m預制T梁橋。橋梁中心樁號為AK7+020,起點樁號AK6+960,終點樁號AK7+080,橋梁全長120.0m,橋面標準寬度為9.0m(0.5m防撞墻+凈8.0m+0.5m防撞墻)。本橋上部結構采用5-20m現澆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雙柱式墩、重力式U型橋臺,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及明挖擴大基礎。9CI-2S406彭豐路彭水段(高谷至沿河村)公路改造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本橋平面位于R=700m的圓曲線上,縱面位于i=-3%的下坡段內,墩臺均按路線法向布置。全橋分一聯,在橋臺處設CD-80型伸縮縫和GPZ(11)2.5盆式支座,3號橋墩設置墩梁固結,其余橋墩設置GPZ(H)5.0盆式支座。全橋在兩岸橋臺處設8m搭板。6.10.2.5K7+627水止壩大橋橋位區屬構造侵蝕-剝蝕低山溝谷地貌。橋位區跨越一寬緩不對稱“V”字型溝谷,兩側橋臺位于兩岸斜坡上。小里程岸斜坡地形相對較陡,坡角一般30?50°:大里程岸斜坡地形相對較緩,坡角一般15?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