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前學案……………..…課堂導案……………..…23隨堂訓練……………..…4學習目標……………..…1課后練案……………..…5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1精選ppt學習目標課標要求學習重點
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農業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農耕生活2精選ppt課前學案課前預習,夯實基礎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時間:距今約(1)______年地點:(2)______流域,陜西西安半坡居民生產和生活狀況農作物:主要種植(3)______工具:使用(4)______石器和弓箭等,處于新石器時代家畜:飼養豬和狗等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是(5)_______,會紡織和制衣房屋:住(6)______________圓形房屋,過著定居生活6000半地穴式黃河粟磨制彩陶3精選ppt課前學案河姆渡居民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時間:距今約(7)______年地點:(8)______流域,浙江余姚生產和生活狀況農作物:主要種植(9)________工具:使用磨制石器,以骨耜最為典型,處于新石器時代家畜:飼養豬、狗和水牛生活用具:制造陶器、玉器,會紡織、織布,制作樂器,運用雕刻技術,使用天然漆房屋:住(10)__________房屋,過著定居生活干欄式水稻7000長江4精選ppt課堂導案合作與探究探究: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
比較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用表格總結并比較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內容。1.閱讀教材P6~P9,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表。比較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距今
時間
流域
生產
工具
約7000年約6000年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磨制石器;骨耜,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弓箭,新石器時代5精選ppt課堂導案主要
農作物
原始
畜牧業養豬、狗和水牛養豬、狗原始
手工業制造陶器和玉器;紡紗織布、縫制衣服制造彩器;紡織、制衣住房
樣式
生活
狀態
水稻粟干欄式半地穴式定居;原始農耕生活定居;原始農耕生活6精選ppt課堂導案2.完成上表后,再找出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異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異:河姆渡居民生活在南方,生活時間比半坡居民早,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種植粟,半地穴式房屋,會制造彩器。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工具方面都使用磨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都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原始農耕生活,進入氏族。7精選ppt課堂導案3.思考探究,造成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由于我國南北緯度(地域條件)差異較大,南北方自然環境的不同。8精選ppt隨堂訓練知識點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2016·廣東)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存,距今約6000年。同一時期生活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原是居民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C9精選ppt隨堂訓練2.(2017·廣東模擬)歷史老師要求同學們寫一篇作文——《半坡人的一天》,下面四項內容均摘自小明的作文,你能判斷出他表述中錯誤的那項嗎?(
) A.早晨,一部分半坡人走出半地穴式房屋準備狩獵 B.另一部分人開始下地干活,種植糧食作物粟C.女人們在制作彩陶,并且在一些器物上刻畫簡單的符號 D.少年們則去水井邊用陶罐取水D10精選ppt隨堂訓練知識點二:河姆渡人的生活3.(2018·蘇州模擬)在下列圖片中,反映出我國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B11精選ppt隨堂訓練4.(2017·東營)某同學繪制了一幅我國原始居民生活場景的想象圖,下列內容與河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
①生活在黃河流域 ②種植水稻
③住干欄式房子 ④挖井飲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B12精選ppt隨堂訓練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的黃河流域,地點是今天陜西西安半坡村。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叫作新石器時代。農業生產上,主要種植粟,飼養豬、狗等家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如最典型的是魚紋彩陶盆;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住在半地穴式的圓形房屋里,過著定居的生活。13精選ppt隨堂訓練D【精例】(2016·婁底)過上農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經會建造房屋。如下圖所示,居住在該樣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謀人B.北京人 C.河姆渡人D.半坡人【分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半坡居民的生活歷史知識的認知能力,細心觀察圖片可知是半坡居民住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答案】D14精選ppt課后練案達標檢測,學習提升1.(2017·懷化)黃河與長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國黃河流域的農耕居民代表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2.(2018·岳陽模擬)“稻花香里說豐年”。據考古發現,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C.半坡人 D.山頂洞人BB15精選ppt課后練案3.(2018·鹽城模擬)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經進入到農耕文化的時代。下列表述符合這兩個氏族農耕文化特征的是(
) A.開始使用鐵制農具 B.逐步推廣牛耕技術
C.飼養家畜制造陶器 D.確立土地私有制度C16精選ppt課后練案4.(2018·聊城模擬)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人工取火的發明
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D17精選ppt課后練案5.某班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收集的下列圖片構成一組。它們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屬于(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D18精選ppt課后練案6.(2017·煙臺模擬)記者2014年10月11日從農業部獲悉,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稻第四期攻關項目獲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我國古代最早種植水稻的是(
) A.山頂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C19精選ppt課后練案7.(2017·聊城)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代表當時生產力最高水平的生產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鐵農具 D.曲轅犁B20精選ppt課后練案8.(2017·蘇州模擬)探究歷史遺跡是后人挖掘歷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觀察下面幾幅圖片,我們從中能得出的關于原始人類的認識有(
)
①建房造屋過定居生活②手工制作技術的進步
③磨制石器使用于生產④原始農耕文明的出現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21精選ppt課后練案9.(2017·廣東)右圖的考古發現,為距今六七千年我國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
具。從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看,此類工具的出現和使用佐證他們生活在(
)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朝代
D.鐵器時代B22精選ppt課后練案10.(2017·海南)右圖是近年來我省考古的重大發現——三亞海棠灣的英墩遺址貝殼堆積。據考證,此遺址距今約有6000年。同一時期,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遺址是(
) A.元謀人遺址 B.周口店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C23精選ppt課后練案11.材料分析題。
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洋油氣開采中的深海鉆探技術考核試卷
- 電商客服職業素養小課堂
- 靜脈留置針的應用與維護 2
- 克拉瑪依市白堿灘區2024-2025學年三下數學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宜昌市虎亭區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2025屆六年級下學期小升初數學試卷含解析
- 遼寧省昌圖縣2025年初三下學期開學收心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豫章師范學院《高等代數與幾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喀什大學《計算機組成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民族學考試試題和參考答案
- 日本工業標準JISH8641中文
- 專題五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課件
- 四川裕寧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產60000噸電池級磷酸鐵項目環評報告
- 盤磨機傳動裝置設計
- 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診療
- GB/T 918.1-1989道路車輛分類與代碼機動車
- GB/T 6365-2006表面活性劑游離堿度或游離酸度的測定滴定法
- GB/T 12496.19-2015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鐵含量的測定
- 核反應堆熱工課件
- 英軍馬島登陸作戰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