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_第1頁
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_第2頁
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_第3頁
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_第4頁
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V:1.0精細整理,僅供參考腦出血中醫診療方案日期:20xx年X月中風(腦出血)的中醫診療方案(2009年)定義:中風病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是由于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產生風、火、痰、瘀等,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沒有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腦出血是指原發性腦實質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屬中醫“中風”范疇。占全部腦卒中的10%-30%。診斷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診斷。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診斷。中醫治療(一)中經絡1、風痰瘀阻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弦,痰多,舌質暗,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法: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代表方:自擬熄風化痰通絡湯。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鉤藤(后下)30克,懷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蠶20克,陳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膽星9克,生甘草6克。如年老體衰者,加炙黃芪15克;舌苔黃膩或痰多色黃者,加全瓜蔞15克,浙貝12克,竹瀝12克,天竺黃6克;如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瘀象明顯者,加紅花12克,當歸20克;如頭暈、頭痛明顯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中成藥:(1)鎮腦平肝丸(院內制劑,天麻、鉤藤、懷牛膝、石決明、白蒺藜、僵蠶、制半夏、枳實、全蝎、膽星),6克,每日3次。(2)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點。每日一次。2、風陽上擾證癥狀:頭暈頭痛,或伴耳鳴目眩,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黃,脈弦。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克,鉤藤后下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12克,懷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黃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惡心、嘔吐:加膽星6克、郁金12克。頭痛較重:加羚羊角粉3克沖、夏枯草6克。痰熱較重:膽星6克、竹瀝12克,大貝母12克,天竺黃9克。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3、痰熱腑實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化痰通腑。代表方:星蔞承氣湯加減。全瓜蔞30克,膽星6克,生大黃后下9克,芒硝沖服9克。大黃、芒硝的用量應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以大便通瀉為度。若效不顯,可改用大承氣湯。心煩易怒:黃連6克,山梔9克中成藥:醒腦顆粒(院內制劑,藥物組成:膽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黃、山梔、玄參、水蛭)15克,每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4、陰虛風動證癥狀:頭暈耳鳴,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代表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參20克、枸杞子12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龜板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懷牛膝12克、鉤藤后下15克。痰熱重:膽星6克、川貝12克;陰虛陽亢,心中煩熱:加梔子9克、黃芩9克。(二)、中臟腑1、閉證(1)陽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神志欠清,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基本方: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沖0.6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丹皮12克,天竺黃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遠志9克;面赤、壯熱、煩躁不安:生石膏先煎24克、寒水石15克;熱痰上涌:猴棗散3克,一日三次;嘔吐、呃逆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血壓過高:牛膝12克、夏枯草6克、草決明12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黃粉3克,一日2次,云南白藥3克、三七粉6克,一日2次,鼻飼管注入。中成藥:(1)安宮牛黃丸,化水后頻次點舌下;(2)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2)陰閉:癥狀:面色青灰,唇色黯,身無熱,多痰涎,安靜無躁動,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基本方:滌痰湯加減。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實15克、橘紅9克、膽南星9克、石菖蒲12克、遠志12克丹參12克、僵蠶9克。面白、自汗、肢涼、脈微或細弦:附子9克、黃芪15克、川芎9克、蘇木9克、當歸12克、細辛后下3克、牛膝12克;痰聲漉漉,舌苔厚膩者:蘇子12克,瓜蔞15克。中成藥:蘇合香丸,鼻飼,1丸,一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一日一次。2、脫證:癥狀:昏迷不醒,目合口張,呼吸短促或間歇止;肢體軟癱,手撒肢冷、周身冷濕,二便自遺,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血壓下降。閉證中如見脫象,血壓呈下降趨勢,即應及時兼用救脫方藥,否則危殆立至。基本方:參附湯。生曬參另煎兌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時9克。汗出不止:黃芪15克,煅龍牡各15克;冷汗肢厥:四逆湯。中成藥:參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合參脈注射液60—80ml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二、針灸治療: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針灸治療以醒腦開竅針刺法和頭針療法為主,體針治療根據Brunstrom分期選用不同的針刺方法。腦出血早期(24小時內)不予針刺治療,以避免引起血壓波動,加重病情。針灸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辯證取穴。中醫辨證分型、癥狀、治法同腦梗死的中醫診療方案。(一)辯證取穴1、中經絡(無意識障礙)⑴、風陽上擾:風池、外關、太沖、太溪、合谷⑵、風痰瘀阻: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豐隆⑶、痰熱腑實: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外水道、外歸來、豐隆1、中臟腑(有意識障礙)脫證不予針灸治療⑴、陽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⑵、陰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腦開竅”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在選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并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范,有別于傳統的取穴和針刺方法。對于各種并發癥,配用相應的穴位。具體方法如下:1、選穴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委中、尺澤。

2、手法

內關:直刺~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

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3、治療時間

每日針1-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治療3~5個療程。(三)、頭針療法

1.單側肢體病,一般選用病肢對側的刺激區。雙側肢體病,選用雙側刺激區。

2.一般針對不同疾病在腦部的定位,選用該代表刺激區為主,還可根據兼證選用其他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如下肢癱瘓,除選用雙下肢運動區外,還可配足運感區;上肢癱瘓又肩關節疼痛時,可針上肢運動區配上肢感覺區等。(四)、中風的體針針刺方法1、BrunstromⅠ-Ⅱ級,軟癱期。取穴:上肢:肩內陵、俠白、尺澤、孔最、間使、大陵、郄門、曲澤。下肢:髀關、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上巨虛、豐隆、解溪、太沖、丘墟、足臨泣。2、BrunstromⅢ-Ⅳ級(痙攣期)。取穴:上肢:肩廖、肩貞、肩禹、臑會、小海、曲池、陽池、天宗、秉風、陽谷、陽溪、曲垣、臂臑、三陽絡、手五里、外關、八風、后溪、二間。下肢:環跳、承扶、風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陰陵泉、太沖、光明、承山、承筋、飛揚、昆侖、太沖。(五)、失語及吞咽困難的針灸治療1、項針治療取穴:風府、啞門、天柱、治嗆、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2、舌針治療: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脈穴。(六)、肩手綜合癥針刺治療:取穴:常選患側極泉、手三里、陽溪、合谷、八邪、血海、健側曲池、豐隆,或患側夾脊穴。康復治療:腦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沒有嚴重精神、行為異常,生命體征平穩,不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合并癥時即可開始康復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復方法的選擇。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對于意識不清或不能進行自我被動運動者,為預防關節攣縮和促進運動功能改善,應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1)良肢位的設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①良肢位保持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雙上肢置于身體的兩側,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關節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保持背伸位(約30度),手指伸展。雙下肢自然平伸,患側膝關節外下方墊一軟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髖關節外旋。患側踝關節保持中間位,防止足尖下垂。患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下方,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呈90度,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輕度跖屈。健側下肢髖關節屈曲呈90度,膝關節屈曲呈90度,踝關節呈跖屈位。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方,患側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關節屈曲呈90度,胸前放置一枕頭,肩、肘關節放置于枕頭上如抱物狀,腕關節輕度屈曲,手指伸展。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②定時更換體位: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動作適度,防止褥瘡發生和關節攣縮。西醫治療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規范化治療。五療效評價腦出血屬于中醫范疇,占我科常見疾病的10%以上,實施方案一年來所有入院的腦出血患者均依照其中醫診療方案進行辨證治療,辨證準確率達85%以上,在早期及病情穩定時應用醒腦開竅等針刺法、理療、康復等手段進行干預配合治療,能有效地促蘇醒,減少患者的致殘程度。“風痰瘀阻”證型為腦出血急性期的常見證候,約占腦出血急性期的30%左右。我們應用熄風化痰通絡方治療此證型,能促進血腫吸收,比單純應用脫水劑,其血腫的吸收速度加快,可能與其兼具活血化瘀作用有關。經過臨床觀察,初步統計,臨床癥狀,主要是頭暈的改善率達85%以上,在一個標準住院日(14天)NIHHS評分減少3分以上率達72%,腦血腫的吸收與單純西醫治療比較,總有效率達80%。“風陽上擾”證型為腦出血急性期中最常見的證候,約占腦出血急性期的40%左右,在臨床上“天麻鉤藤飲”在辯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中使用頻率最高,療效確切。明顯改善患者的頭暈頭痛癥狀,有一定的降血壓及降低顱內壓的作用。總有效率達85%。對腦出血后的中樞高熱的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在75%。在一個標準住院日(14天)NIHHIS評分減少4分以上達75%。對減輕腦水腫、促進血腫的吸收療效確切,總有效率為86%。痰熱腑實證候也是腦出血急性期的常見證候,“星蔞承氣湯”在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中,經過臨床驗證,療效確切。“醒腦顆粒”為我科經驗方,臨床用于痰熱腑實證具有醒腦開竅、化痰通腑作用,臨床應用療效較為滿意。明顯改善患者的頭痛癥狀,有一定的降血壓及降低顱內壓的作用。總有效率達89%。對腦出血后的中樞高熱的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在82%。在一個標準住院日(14天)NIHHIS評分減少4分以上達77%。對減輕腦水腫、促進血腫的吸收療效確切,總有效率為88%。“陰虛風動”證候是腦出血急性期的較為常見證候,通過應用“鎮肝熄風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頭暈、耳鳴癥狀,對于加快其他癥狀的改善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明顯改善患者的頭暈、耳鳴癥狀,有一定的降血壓及降低顱內壓的作用。總有效率達80%。在一個標準住院日(14天)NIHHIS評分減少4分以上達72%。對減輕腦水腫、促進血腫的吸收療效確切,有效率為82%。中風“陽閉證”見于腦出血急性期重癥患者,該證型患者,往往是出血量較大,出血部位不良的患者,對于有顱高壓,生命指征不穩定者考慮腦外科手術治療后轉入我科繼續內科治療,對于出血部位不良的患者,如腦干出血者,只能采用保守治療。運用羚羊角湯、醒腦顆粒、安宮牛黃丸等治療,療效如下:對中樞高熱有效率達80%,對意識障礙的改善,有效率達84%,NIHHSS評分減少3分以上達76%對減輕腦水腫、促進血腫吸收的有效率達83%。中臟腑陰閉證在腦出血急性期的患者中為數較少,屬重癥患者。“滌痰湯”具有燥濕化痰、醒腦開竅的作用,臨床上一旦出現此證型,宜及時應用,有望對病情的進一步加重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中藥治療此型患者療效欠佳,預后不良。中臟腑脫證在急性腦出血患者中屬危重證候,隨時可能出現心跳呼吸停止,難以救治,目前中藥治療效果不滿意。六中醫治療難點分析難點分析:(1)、腦出血后腦水腫(2)、肺部感染(3)、上消化道出血(4)、認知功能障礙(5)、吞咽功能障礙(6)、卒中后焦慮、抑郁狀態七解決的方法和思路(1)、針對腦水腫,我們在辯證用藥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也在這些環節積極有效的參入中藥的辯證治療,如在辯證用藥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利水、淡滲利濕之品促進腦水腫的改善,通過給于病人大黃粉口服,既可以瀉熱通腑、減輕顱內壓,又可以預防和治療應激性潰瘍的發生,都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對于肺部感染,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同時加強護理,充分發揮專業護士的作用,定時翻身拍背,鼻飼時嚴格按操作規范執行,有效的預防了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發生及嚴重程度。(2)、針對腦出血病人肩手綜合征、言語障礙、吞咽困難等治療上的難點,我們通過針灸、康復訓練相結合的方法予以綜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肩手綜合征的發生率,將進一步總結經驗形成規范化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療效,針對言語障礙我們擬采用一對一語言訓練的方法,期望能使一部分患者的語言功能有所恢復。(3)、以上的解決難點的措施已在臨床上應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確切的療效,尚需進一步規范、細化和及時的總結進一步優化診療方案。中風(腦出血)的中醫診療方案(優化)(2010年)定義:中風病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是由于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產生風、火、痰、瘀等,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沒有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腦出血是指原發性腦實質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屬中醫“中風”范疇。占全部腦卒中的10%-30%。診斷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診斷。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診斷。一中醫治療(一)中經絡1、風痰瘀阻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弦,痰多,舌質暗,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法: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代表方:自擬熄風化痰通絡湯。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鉤藤(后下)30克,懷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蠶20克,陳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膽星9克,生甘草6克。如年老體衰者,加炙黃芪15克;舌苔黃膩或痰多色黃者,加全瓜蔞15克,浙貝12克,竹瀝12克,天竺黃6克;如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瘀象明顯者,加紅花12克,當歸20克;如頭暈、頭痛明顯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中成藥:(1)鎮腦平肝丸(院內制劑,天麻、鉤藤、懷牛膝、石決明、白蒺藜、僵蠶、制半夏、枳實、全蝎、膽星),6克,每日3次。(2)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點。每日一次。2、風陽上擾證癥狀:頭暈頭痛,或伴耳鳴目眩,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黃,脈弦。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克,鉤藤后下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12克,懷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黃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惡心、嘔吐:加膽星6克、郁金12克。頭痛較重:加羚羊角粉3克沖、夏枯草6克。痰熱較重:膽星6克、竹瀝12克,大貝母12克,天竺黃9克。煩躁、夜不能寐者,加用珍珠母30克、酸棗仁30克、柏子仁15克。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3、痰熱腑實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化痰通腑。代表方:星蔞承氣湯加減。全瓜蔞30克,膽星6克,生大黃后下9克,芒硝沖服9克。大黃、芒硝的用量應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以大便通瀉為度。若效不顯,可改用大承氣湯。心煩易怒:黃連6克,山梔9克中成藥:醒腦顆粒(院內制劑,藥物組成:膽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黃、山梔、玄參、水蛭)15克,每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4、陰虛風動證癥狀:頭暈耳鳴,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代表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參20克、枸杞子12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龜板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懷牛膝12克、鉤藤后下15克。痰熱重:膽星6克、川貝12克;陰虛陽亢,心中煩熱:加梔子9克、黃芩9克。煩躁失眠者加用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龍牡各30。(二)、中臟腑1、閉證(1)陽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神志欠清,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基本方: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沖0.6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丹皮12克,天竺黃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遠志9克;面赤、壯熱、煩躁不安:生石膏先煎24克、寒水石15克;熱痰上涌:猴棗散3克,一日三次;嘔吐、呃逆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血壓過高:牛膝12克、夏枯草6克、草決明12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黃粉3克,一日2次,云南白藥3克、三七粉6克,一日2次,鼻飼管注入。中成藥:(1)、醒腦顆粒(院內制劑)15g,一日三次。(2)、安宮牛黃丸,化水后頻次點化舌下;(3)、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2)陰閉:癥狀:面色青灰,唇色黯,身無熱,多痰涎,安靜無躁動,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基本方:滌痰湯加減。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實15克、橘紅9克、膽南星9克、石菖蒲12克、遠志12克丹參12克、僵蠶9克。面白、自汗、肢涼、脈微或細弦:附子9克、黃芪15克、川芎9克、蘇木9克、當歸12克、細辛后下3克、牛膝12克;痰聲漉漉,舌苔厚膩者:蘇子12克,瓜蔞15克。中成藥:蘇合香丸,鼻飼,1丸,一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一日一次。2、脫證:癥狀:昏迷不醒,目合口張,呼吸短促或間歇止;肢體軟癱,手撒肢冷、周身冷濕,二便自遺,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血壓下降。閉證中如見脫象,血壓呈下降趨勢,即應及時兼用救脫方藥,否則危殆立至。基本方:參附湯。生曬參另煎兌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時9克。汗出不止:黃芪15克,煅龍牡各15克;冷汗肢厥:四逆湯。中成藥:參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合參脈注射液60—80ml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二、針灸治療: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針灸治療以醒腦開竅針刺法和頭針療法為主,體針治療根據Brunstrom分期選用不同的針刺方法。腦出血早期(24小時內)不予針刺治療,以避免引起血壓波動,加重病情。針灸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辯證取穴。中醫辨證分型、癥療效評價、難點分析及中醫解決思路(2010年)療效評價:經過對2008年實施診療方案一年來的療效觀察,我們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與評價。對于不同證型的腦出血患者,中醫療效存在一定的差別。對于風痰瘀阻、風痰上擾、痰熱腑實、痰瘀阻絡型臨床療效較好,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快,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9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83%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6%。對于陰虛風動、痰瘀阻絡型,臨床治療起效速度、療效及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慢,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8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70%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2%。對于閉證中醫治療效果較差,在借助西醫強力脫水降顱壓或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后,再采用中醫相應的辨證治療,臨床療效難盡人意。對于脫證的治療,該型乃重中之重的證型。我們觀察目前中醫治療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效果。經過近幾年來的臨床觀察,我們發現腦出血病人中,痰瘀阻絡型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故在2010年的診療方案中加入此型,并采用自擬化痰活血湯加減和院內協定處方中風煎方,療效正在觀察中。在臨床證型辨證準確率不斷提高的前提下,臨床療效也相對穩定并穩步提高,我們近年來的關注重點逐漸轉移到恢復期的并發癥的治療上,1、針對患肢的痙攣,我們采用按摩、推拿、電針刺激及運動療法進行治療,同時配合西藥的肌松劑,如妙納、巴氯芬等,療效較好,有效率達82%2、針對言語障礙,經過綜合治療,總有效率達78%3、針對吞咽困難,經過近兩年的摸索、不斷的改進方法,使得療效穩步提高,有效率達78%4、針對肩手綜合征,臨床效果較好,治療有效率達80%5、卒中后焦慮抑郁狀態,經過辨證分型,針對性治療,必要時加入西藥抗焦慮、抗抑郁藥物,總有效率達87%。中醫治療難點分析難點分析:1、肩手綜合征2、吞咽功能障礙3、認知功能障礙4、目前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二)解決的方法和思路1、針對以上在腦出血治療上的難點,我們除了運用針灸、推拿、電針刺激,我們還采用國家中管局的肩手綜合征的驗證方案即中藥熏洗等的治療方法,大大降低和減輕了肩手綜合征的發生。總有效率在95%以上。2、吞咽功能障礙,我們運用針刺加吞咽功能訓練的方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頑固者采用電療和食道球囊擴張術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通過電療刺激患者吞咽肌表面,食道球囊擴張術改善患者環咽肌的痙攣狀態。這項技術的運用使得那些在綜合性醫院都難以治療的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了能自行進食的能力總得有效率在90%。3、針對認知功能障礙,我們除了對特征性較強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辨證治療外,在一般情況下應用“通脈益智膠囊”并堅持服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總有效率在70%。4、針對目前急性腦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如何降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唯一解決的辦法是進行健康教育宣傳,雖然我們在3年前就成立了健腦延年俱樂部,每月一次的開展腦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但我們覺得這項工作做得還不夠,還要加大宣傳的力度,使得那些健康的、亞健康的、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們都能對該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遠離腦血管病,遠離殘疾,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質量。這才是我們工作的真正的目的所在。法同腦梗死的中醫診療方案。(一)辯證取穴1、中經絡(無意識障礙)⑴、風陽上擾:風池、外關、太沖、太溪、合谷⑵、風痰瘀阻: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豐隆⑶、痰熱腑實: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外水道、外歸來、豐隆1、中臟腑(有意識障礙)脫證不予針灸治療⑴、陽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⑵、陰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腦開竅”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在選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并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范,有別于傳統的取穴和針刺方法。對于各種并發癥,配用相應的穴位。具體方法如下:1、選穴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委中、尺澤。

2、手法

內關:直刺~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

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3、治療時間

每日針1-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治療3~5個療程。(三)、頭針療法

1.單側肢體病,一般選用病肢對側的刺激區。雙側肢體病,選用雙側刺激區。

2.一般針對不同疾病在腦部的定位,選用該代表刺激區為主,還可根據兼證選用其他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如下肢癱瘓,除選用雙下肢運動區外,還可配足運感區;上肢癱瘓又肩關節疼痛時,可針上肢運動區配上肢感覺區等。(四)、中風的體針針刺方法1、BrunstromⅠ-Ⅱ級,軟癱期。取穴:上肢:肩內陵、俠白、尺澤、孔最、間使、大陵、郄門、曲澤。下肢:髀關、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上巨虛、豐隆、解溪、太沖、丘墟、足臨泣。2、BrunstromⅢ-Ⅳ級(痙攣期)。取穴:上肢:肩廖、肩貞、肩禹、臑會、小海、曲池、陽池、天宗、秉風、陽谷、陽溪、曲垣、臂臑、三陽絡、手五里、外關、八風、后溪、二間。下肢:環跳、承扶、風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陰陵泉、太沖、光明、承山、承筋、飛揚、昆侖、太沖。(五)、失語及吞咽困難的針灸治療1、項針治療取穴:風府、啞門、天柱、治嗆、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2、舌針治療: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脈穴。(六)、肩手綜合癥針刺治療:取穴:常選患側極泉、手三里、陽溪、合谷、八邪、血海、健側曲池、豐隆,或患側夾脊穴。三康復治療:腦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沒有嚴重精神、行為異常,生命體征平穩,不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合并癥時即可開始康復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復方法的選擇。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對于意識不清或不能進行自我被動運動者,為預防關節攣縮和促進運動功能改善,應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1)良肢位的設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①良肢位保持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雙上肢置于身體的兩側,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關節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保持背伸位(約30度),手指伸展。雙下肢自然平伸,患側膝關節外下方墊一軟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髖關節外旋。患側踝關節保持中間位,防止足尖下垂。患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下方,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呈90度,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輕度跖屈。健側下肢髖關節屈曲呈90度,膝關節屈曲呈90度,踝關節呈跖屈位。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方,患側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關節屈曲呈90度,胸前放置一枕頭,肩、肘關節放置于枕頭上如抱物狀,腕關節輕度屈曲,手指伸展。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②定時更換體位: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動作適度,防止褥瘡發生和關節攣縮。四西醫治療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規范化治療。五療效評價:經過對2008年實施診療方案一年來的療效觀察,我們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與評價。對于不同證型的腦出血患者,中醫療效存在一定的差別。對于風痰瘀阻、風痰上擾、痰熱腑實、痰瘀阻絡型臨床療效較好,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快,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88%;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76%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6%。對于陰虛風動、痰瘀阻絡型,臨床治療起效速度、療效及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慢,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8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70%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2%。對于閉證中醫治療效果較差,在借助西醫強力脫水降顱壓或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后,再采用中醫相應的辨證治療,臨床療效難盡人意。對于脫證的治療,該型乃重中之重的證型。我們觀察目前中醫治療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效果。六、難點分析:1、患肢的痙攣2、言語障礙3、吞咽困難4、肩手綜合征5、卒中后焦慮抑郁狀態七解決的方法和思路1、對中風病人進行早期的認知功能評定,希望通過早期發現,并建立中醫藥的有效的干預方案,進一步評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發揮用中醫藥在控制中風患者認知障礙進展方面的作用,延緩血管性癡呆的發生或控制癡呆病癥的惡化。我們仍將通過對患者治療經驗的進一步總結,制定出一套較完整的的規范通過整體調整而減輕和預防其發生、發展。2、針對腦出血病人的偏癱患肢的痙攣,我們采用按摩、推拿、電針刺激及運動療法進行治療,為進一步肢體的康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3、對于言語功能障礙,我們除了一對一的語言訓練外,還運用圖片、視頻、錄音機等手段進行訓練,使運動性失語的病人和構音障礙的病人的語言功能在很大程度得以恢復。4、針對卒中后焦慮抑郁狀態的患者我們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適時運用“舒郁膠囊”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悲觀厭世和抵觸情緒,為患者盡早的恢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中風(腦出血)的中醫診療方案(優化)(2011年)定義:中風病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是由于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產生風、火、痰、瘀等,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沒有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腦出血是指原發性腦實質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屬中醫“中風”范疇。占全部腦卒中的10%-30%。診斷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診斷。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診斷。一中醫治療(一)中經絡1、風痰瘀阻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弦,痰多,舌質暗,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法: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代表方:自擬熄風化痰通絡湯。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鉤藤(后下)30克,懷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蠶20克,陳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膽星9克,生甘草6克。如年老體衰者,加炙黃芪15克;舌苔黃膩或痰多色黃者,加全瓜蔞15克,浙貝12克,竹瀝12克,天竺黃6克;如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瘀象明顯者,加紅花12克,當歸20克;如頭暈、頭痛明顯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中成藥:(1)鎮腦平肝丸(院內制劑,天麻、鉤藤、懷牛膝、石決明、白蒺藜、僵蠶、制半夏、枳實、全蝎、膽星),6克,每日3次。(2)、中藥協定處方(風眩寧煎方法半夏、白術、天麻、川芎、茯苓、陳皮、石菖蒲、澤瀉、葛根、炙甘草等)每日兩次,每次125毫升,口服或鼻飼。(3)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點。每日一次。2、風陽上擾證癥狀:頭暈頭痛,或伴耳鳴目眩,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黃,脈弦。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克,鉤藤后下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12克,懷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黃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惡心、嘔吐:加膽星6克、郁金12克。頭痛較重:加羚羊角粉3克沖、夏枯草6克。痰熱較重:膽星6克、竹瀝12克,大貝母12克,天竺黃9克。煩躁、夜不能寐者,加用珍珠母30克、酸棗仁30克、柏子仁15克。便秘者加決明子30克、生地15克、玄參30克。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3、痰熱腑實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化痰通腑。代表方:星蔞承氣湯加減。全瓜蔞30克,膽星6克,生大黃后下9克,芒硝沖服9克。大黃、芒硝的用量應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以大便通瀉為度。若效不顯,可改用大承氣湯。心煩易怒:黃連6克,山梔9克中成藥:醒腦顆粒(院內制劑,藥物組成:膽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黃、山梔、玄參、水蛭)15克,每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4、陰虛風動證癥狀:頭暈耳鳴,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代表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參20克、枸杞子12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龜板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懷牛膝12克、鉤藤后下15克。痰熱重:膽星6克、川貝12克;陰虛陽亢,心中煩熱:加梔子9克、黃芩9克。煩躁失眠者加用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龍牡各30。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二)、中臟腑1、閉證(1)陽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神志欠清,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基本方: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沖0.6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丹皮12克,天竺黃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遠志9克;面赤、壯熱、煩躁不安:生石膏先煎24克、寒水石15克;熱痰上涌:猴棗散3克,一日三次;嘔吐、呃逆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血壓過高:牛膝12克、夏枯草6克、草決明12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黃粉3克,一日2次,云南白藥3克、三七粉6克中成藥:(1)、醒腦顆粒(院內制劑)15g,一日三次。(2)、安宮牛黃丸,化水后頻次點化舌下;(3)、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可選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2)陰閉:癥狀:面色青灰,唇色黯,身無熱,多痰涎,安靜無躁動,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基本方:滌痰湯加減。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實15克、橘紅9克、膽南星9克、石菖蒲12克、遠志12克丹參12克、僵蠶9克。面白、自汗、肢涼、脈微或細弦:附子9克、黃芪15克、川芎9克、蘇木9克、當歸12克、細辛后下3克、牛膝12克;痰聲漉漉,舌苔厚膩者:蘇子12克,瓜蔞15克。視病情,可加用澤瀉湯口服。中成藥:(1)、蘇合香丸,鼻飼,1丸,一日三次。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一日一次。(2)、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2、脫證:癥狀:昏迷不醒,目合口張,呼吸短促或間歇止;肢體軟癱,手撒肢冷、周身冷濕,二便自遺,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血壓下降。閉證中如見脫象,血壓呈下降趨勢,即應及時兼用救脫方藥,否則危殆立至。基本方:參附湯。生曬參另煎兌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時9克。汗出不止:黃芪15克,煅龍牡各15克;冷汗肢厥:四逆湯。中成藥:參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合生脈注射液60—80ml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二、針灸治療:腦血管病急性期的針灸治療以醒腦開竅針刺法和頭針療法為主,體針治療根據Brunstrom分期選用不同的針刺方法。腦出血早期(24小時內)不予針刺治療,以避免引起血壓波動,加重病情。針灸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辯證取穴。中醫辨證分型、癥狀、治法同腦梗死的中醫診療方案。(一)辯證取穴1、中經絡(無意識障礙)⑴、風陽上擾:風池、外關、太沖、太溪、合谷⑵、風痰瘀阻: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豐隆⑶、痰熱腑實: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外水道、外歸來、豐隆1、中臟腑(有意識障礙)脫證不予針灸治療⑴、陽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⑵、陰閉:“醒腦開竅”針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腦開竅”針刺法“醒腦開竅”針刺法在選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并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范,有別于傳統的取穴和針刺方法。對于各種并發癥,配用相應的穴位。具體方法如下:1、選穴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委中、尺澤。

2、手法

內關:直刺~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

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3、治療時間

每日針1-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治療3~5個療程。(三)、頭針療法

1.單側肢體病,一般選用病肢對側的刺激區。雙側肢體病,選用雙側刺激區。

2.一般針對不同疾病在腦部的定位,選用該代表刺激區為主,還可根據兼證選用其他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如下肢癱瘓,除選用雙下肢運動區外,還可配足運感區;上肢癱瘓又肩關節疼痛時,可針上肢運動區配上肢感覺區等。(四)、中風的體針針刺方法1、BrunstromⅠ-Ⅱ級,軟癱期。取穴:上肢:肩內陵、俠白、尺澤、孔最、間使、大陵、郄門、曲澤。下肢:髀關、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上巨虛、豐隆、解溪、太沖、丘墟、足臨泣。2、BrunstromⅢ-Ⅳ級(痙攣期)。取穴:上肢:肩廖、肩貞、肩禹、臑會、小海、曲池、陽池、天宗、秉風、陽谷、陽溪、曲垣、臂臑、三陽絡、手五里、外關、八風、后溪、二間。下肢:環跳、承扶、風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陰陵泉、太沖、光明、承山、承筋、飛揚、昆侖、太沖。(五)、失語及吞咽困難的針灸治療1、項針治療取穴:風府、啞門、天柱、治嗆、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2、舌針治療: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脈穴。(六)、肩手綜合癥針刺治療:取穴:常選患側極泉、手三里、陽溪、合谷、八邪、血海、健側曲池、豐隆,或患側夾脊穴。三康復治療:腦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沒有嚴重精神、行為異常,生命體征平穩,不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合并癥時即可開始康復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復方法的選擇。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對于意識不清或不能進行自我被動運動者,為預防關節攣縮和促進運動功能改善,應進行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1)良肢位的設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時體位變換為主。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①良肢位保持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雙上肢置于身體的兩側,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關節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保持背伸位(約30度),手指伸展。雙下肢自然平伸,患側膝關節外下方墊一軟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髖關節外旋。患側踝關節保持中間位,防止足尖下垂。患側臥位:患側肢體在下方,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呈90度,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輕度跖屈。健側下肢髖關節屈曲呈90度,膝關節屈曲呈90度,踝關節呈跖屈位。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方,患側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關節屈曲呈90度,胸前放置一枕頭,肩、肘關節放置于枕頭上如抱物狀,腕關節輕度屈曲,手指伸展。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②定時更換體位:每2小時更換體位1次,動作適度,防止褥瘡發生和關節攣縮。四西醫治療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規范化治療。五療效評價:經過對2008年實施診療方案一年來的療效觀察,我們對其臨床療效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與評價。對于不同證型的腦出血患者,中醫療效存在一定的差別。對于風痰瘀阻、風痰上擾、痰熱腑實、痰瘀阻絡型臨床療效較好,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快,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9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83%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6%。對于陰虛風動、痰瘀阻絡型,臨床治療起效速度、療效及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較慢,初步統計,效果如下:1、對于頭痛、頭暈癥狀改善率達80%;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率達70%3、影像學檢查,血腫的吸收、減輕腦水腫腦水腫有效率達82%。對于閉證中醫治療效果較差,在借助西醫強力脫水降顱壓或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后,再采用中醫相應的辨證治療,臨床療效難盡人意。對于脫證的治療,該型乃重中之重的證型。我們觀察目前中醫治療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效果。經過近幾年來的臨床觀察,我們發現腦出血病人中,痰瘀阻絡型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故在2010年的診療方案中加入此型,并采用自擬化痰活血湯加減和院內協定處方中風煎方,療效正在觀察中。在臨床證型辨證準確率不斷提高的前提下,臨床療效也相對穩定并穩步提高,我們近年來的關注重點逐漸轉移到恢復期的并發癥的治療上,1、針對患肢的痙攣,我們采用按摩、推拿、電針刺激及運動療法進行治療,同時配合西藥的肌松劑,如妙納、巴氯芬等,療效較好,有效率達82%2、針對言語障礙,經過綜合治療,總有效率達78%3、針對吞咽困難,經過近兩年的摸索、不斷的改進方法,使得療效穩步提高,有效率達78%4、針對肩手綜合征,臨床效果較好,治療有效率達80%5、卒中后焦慮抑郁狀態,經過辨證分型,針對性治療,必要時加入西藥抗焦慮、抗抑郁藥物,總有效率達87%。六中醫治療難點分析難點分析:1、肩手綜合征2、吞咽功能障礙3、認知功能障礙4、目前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七解決的方法和思路1、針對以上在腦出血治療上的難點,我們除了運用針灸、推拿、電針刺激,我們還采用國家中管局的肩手綜合征的驗證方案即中藥熏洗等的治療方法,大大降低和減輕了肩手綜合征的發生。總有效率在95%以上。2、吞咽功能障礙,我們運用針刺加吞咽功能訓練的方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頑固者采用電療和食道球囊擴張術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通過電療刺激患者吞咽肌表面,食道球囊擴張術改善患者環咽肌的痙攣狀態。這項技術的運用使得那些在綜合性醫院都難以治療的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了能自行進食的能力總得有效率在90%。3、針對認知功能障礙,我們除了對特征性較強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辨證治療外,在一般情況下應用“通脈益智膠囊”并堅持服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總有效率在70%。4、針對目前急性腦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現狀,如何降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唯一解決的辦法是進行健康教育宣傳,雖然我們在3年前就成立了健腦延年俱樂部,每月一次的開展腦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但我們覺得這項工作做得還不夠,還要加大宣傳的力度,使得那些健康的、亞健康的、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們都能對該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遠離腦血管病,遠離殘疾,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質量。這才是我們工作的真正的目的所在。中風(腦出血)的中醫診療方案(優化)(2012年)定義:中風病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是由于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產生風、火、痰、瘀等,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沒有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腦出血是指原發性腦實質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屬中醫“中風”范疇。占全部腦卒中的10%-30%。診斷參照2005年中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進行診斷。中風病的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診斷。一中醫治療(一)中經絡1、風痰瘀阻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弦,痰多,舌質暗,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法: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代表方:自擬熄風化痰通絡湯。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鉤藤(后下)30克,懷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蠶20克,陳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膽星9克,生甘草6克。如年老體衰者,加炙黃芪15克;舌苔黃膩或痰多色黃者,加全瓜蔞15克,浙貝12克,竹瀝12克,天竺黃6克;如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瘀象明顯者,加紅花12克,當歸20克;如頭暈、頭痛明顯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中成藥:(1)鎮腦平肝丸(院內制劑,天麻、鉤藤、懷牛膝、石決明、白蒺藜、僵蠶、制半夏、枳實、全蝎、膽星),6克,每日3次。(2)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點。每日一次。2、風陽上擾證癥狀:頭暈頭痛,或伴耳鳴目眩,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黃,脈弦。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克,鉤藤后下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12克,懷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黃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惡心、嘔吐:加膽星6克、郁金12克。頭痛較重:加羚羊角粉3克沖、夏枯草6克。痰熱較重:膽星6克、竹瀝12克,大貝母12克,天竺黃9克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3、痰熱腑實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法:化痰通腑。代表方:星蔞承氣湯加減。全瓜蔞30克,膽星6克,生大黃后下9克,芒硝沖服9克。大黃、芒硝的用量應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以大便通瀉為度。若效不顯,可改用大承氣湯。心煩易怒:黃連6克,山梔9克中成藥:醒腦顆粒(院內制劑,藥物組成:膽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黃、山梔、玄參、水蛭)15克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4、陰虛風動證癥狀:頭暈耳鳴,口眼歪斜,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代表方:鎮肝熄風湯加減。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參20克、枸杞子12克、龍骨先煎15克、牡蠣先煎15克、龜板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懷牛膝12克、鉤藤后下15克。痰熱重:膽星6克、川貝12克;陰虛陽亢,心中煩熱:加梔子9克、黃芩9克。煩躁失眠者加用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龍牡各30。便秘者加生地15克、麥冬12克、柏子仁12克,當歸20克。5痰瘀阻絡癥狀:半身不遂或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重,納呆,心悸,胸悶,氣短,惡心欲嘔,舌質紫暗或紅絳、有瘀點或瘀斑,苔白膩,脈沉弦或弦滑或澀。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方藥:(1)、自擬化痰活血湯加減。當歸15g,紅花12g,丹參12g,川芎12g,法半夏10g,陳皮9g,香附10g,木香9g,石菖蒲9g,膽星9g,生姜9g,生甘草6g。如伴乏力,舌邊有齒痕,脈象弱者,加炙黃芪15g-30g,白術12g益氣,氣足則血化,氣足則痰化。如瘀象明顯者,加水蛭3g,全蝎3g以破血逐瘀。如痰濕征象明顯,加薤白12g,竹瀝12g,枳實9g以走竅逐痰,通其經絡。(2)、可選用院內制劑中風煎方(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龍、僵蠶、全蝎、水蛭、丹參、白介子、白附子、青皮。)一日兩次,每次125毫升口服或鼻飼。中成藥:可選一種具有活血減輕水腫的中藥針劑:β-七葉皂甙鈉15-2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二)、中臟腑1、閉證(1)陽閉: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神志欠清,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基本方: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沖0.6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丹皮12克,天竺黃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遠志9克;面赤、壯熱、煩躁不安:生石膏先煎24克、寒水石15克;熱痰上涌:猴棗散3克,一日三次;嘔吐、呃逆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血壓過高:牛膝12克、夏枯草6克、草決明12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黃粉3克,一日2次,云南白藥3克、三七粉6克,一日2次,鼻飼管注入。中成藥:(1)、醒腦顆粒(院內制劑)15g,一日三次。(2)、安宮牛黃丸,化水后頻次點化舌下;(3)、醒腦靜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日一次。(2)陰閉:癥狀:面色青灰,唇色黯,身無熱,多痰涎,安靜無躁動,舌淡苔白膩,脈弦滑。基本方:滌痰湯加減。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實15克、橘紅9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