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_第1頁
畢業論文-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_第2頁
畢業論文-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_第3頁
畢業論文-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_第4頁
畢業論文-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武警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第1頁,共15頁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地下建筑火災煙氣的擴散流動分析學號姓名系隊專業指導教師二○○八年六月武警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武警學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本科畢業論文(設計)PAGEIV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地下建筑開發使用越來越多,發生火災的幾率越來越大,也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地下建筑由于出入口少,又沒有直通室外的窗、洞,發生火災時,人們只能從同為排煙口的出入口逃出,增加了傷亡程度。為了系統的掌握地下建筑控煙技術和煙氣流動規律,有效的實施火災發生初期階段和發展階段的防排煙,進行科學合理、分工明確、組織到位的滅火救援現場組織指揮,確保地下建筑火場排煙工作緊張有序的進行。本文通過介紹地下建筑火災的特點及類型,分析研究地下建筑火災煙氣擴散流動規律,系統的闡述了地下建筑火災中固定設施在火災發展初期,移動式排煙裝備在火災發展中期的應用戰術——正壓送風,負壓排煙,并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了固定和移動設施在地鐵火場中的應用,以及應用這些設施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其中,靈活的運用移動設施解決火災發展階段的排煙問題,加快地下建筑的排煙,將為戰斗員疏散物資,營救被困人員以及撲災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關鍵詞地下建筑煙氣蔓延控制措施移動設施AbstractSincereformandtheopeningtotheoutsideworld,thenationaleconomysustaineddevelopingwithhighspeed,theundergroundconstructionarebeexploitedandusedmoreandmore,asthefirearehappenedfrequently,alsoitreceivespeople'sattentionunceasingly.Puetothatthetheundergroundconstructionhaslittleexitandhasnowindowandholethroughoutside,whenfiretakeplace,peopleonlycanrunawayoutfromtheexitwhichalsosmokegooutfromthere,andtheinjuriesanddeathsquantityareincreasing.Inordertomasterthesmoke-controlteachnologyandsmoke-flowregularinundergroundconstruction,sothattocarryoutthemeasurestoagainstandexcludesmokeeffectivelyintheinitialstagethatthefirehappened.Makethedirectscientificandational,dividetheworkclearanddefiniteandarganizedaccuratelyinthesceneofafiretoguaranteethesmoke-exculdeworkgoonorderlyandeffectiveway.Thisarticlethroughtheintroductionundergroundconstructionsceneofafiretodischargefumeworkintensebutorderlymarch.Thisarticlethroughtheintroductionundergroundconstructionfirecharacteristicandthetype,theanalysisresearchundergroundconstructionfiresmokeproliferationflowingrule,inthesystemelaborationundergroundconstructionfirethefixedfacilityinthefiredevelopmentinitialperiod,themotiontypehasdischargedfumetheequipmenttodeveloptheintermediatestageapplicationtactic-positivepressureblastatthefire,anegativepressurerowofwind,andanalyzedthroughtheillustrativecasehasfixedandmovesthefacilityinsubwaysceneofafireapplication,aswellasneededtocausethevalueaspectusingthesefacilities.Amongthem,thenimbleutilizationmovesthefacilitytosolvethefiredevelopmentphasetodischargefumethequestion,speedsuptheundergroundconstructiondischargingfume,willdispersethecommodityforthecombatant,willrescueisbeenstrandedthepersonnelaswellasthrowsoneselfthedisasterandsoontoplaytheextremelyvitalrole.KeywordsUndergroundSmokespreadControlmeasuresTranslationmotion目錄中文HYPERLINK摘要 ⅠHYPERLINK\h\z\u 1HYPERLINK2.1地下建筑的分類 1HYPERLINK3.3地下建筑火災煙氣流動的一般規律 4HYPERLINK\l"_3.3.1_滅火作戰組"3.3.1著火房間 4HYPERLINK\l"_3.3.2_信息收集報告組"3.3.2走廊 5HYPERLINK\l"_3.3.3_后勤保障組"3.3.3樓梯間 5HYPERLINK\l"_4_構建跨區域滅火作戰現場處置組織體系結構模型"4固定式排煙設施的運用 5HYPERLINK\l"_3.1_領導機構"4.1自然排煙方式 6HYPERLINK\l"_3.1_領導機構"4.2機械排煙方式 6HYPERLINK\l"_5_消防部隊跨區域滅火作戰現場處置組織體系"5移動式防排煙方式的運用 6HYPERLINK\l"_5.1_組織體系"5.1移動式防煙裝備的應用 6HYPERLINK\l"_5.1.1_領導機構"5.1.1室內鼓風機 7HYPERLINK\l"_5.1.2_工作機構"5.1.2消防水槍 7HYPERLINK\l"_5.2_組織指揮流程圖"5.2移動式排煙裝備的應用 8HYPERLINK\l"_5.1.2_工作機構"5.2.1移動式排煙機 8HYPERLINK\l"_5.1.2_工作機構"5.2.2排煙消防車 9HYPERLINK\l"_6_結束語"6典型案例 10HYPERLINK\l"_5.1_組織體系"6.1案例概要 10HYPERLINK\l"_5.1_組織體系"6.2案例分析 10HYPERLINK\l"_5.1_組織體系"6.3研究措施 12HYPERLINK\l"_6_結束語"7結束語 13HYPERLINK\l"_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4HYPERLINK\l"_致_謝"致謝 15PAGE第15頁,共15頁1引言地上建筑一旦發生火災,煙氣在垂直方向的擴散流動路線與人們的疏散行動路線相反,只要人逃到著火層以下就比較安全。但是地下建筑有其特殊性,出入口少,又沒有直通室外的窗、洞,發生火災,人員逃生別無選擇,往往從進出口逃生。但是,此時的進出口在沒有排煙設備的情況下,將會成為噴煙口,高溫濃煙的擴散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同,而且煙氣的擴散速度比人的逃逸速度快得多,人們無法逃避高溫濃煙的危害。所以,防排煙在地下建筑中顯得尤為重要。統計資料表明:火災死亡的人員中,有62.4%是由于窒息、吸入煙塵、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屬于燒傷而死亡的為26%,屬于其他原因死亡的為11.6%。因此,迅速控制地下工程火災煙氣的蔓延,對減少因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有極其重大的意義?!?〕2地下建筑的分類及火災特點所謂地下建筑,一般是指建造在巖石和土層中的比附近地面標高要低2m,以上的建筑。2.1地下建筑的分類目前,地下建筑還沒有統一的分類方法和標準,只能按我國地下建筑的習慣分類方法,大體上按施工方法和使用功能兩種情況分類。2.1地下建筑可分為明挖和暗挖兩種。明挖施工后完全回填土,上部地面不再有建筑物時,稱為單建式地下建筑,如城市地下廣場、游藝場、地下街、商場,車庫等。在頂部有建筑物時,稱為附建式地下建筑。附建的地下建筑都附建在高層、多層建筑的地下,其層數有1層、2層、3層乃至更多,它們的用途繁多,如地下商場、醫院、旅館、餐廳、展覽廳、電影院、禮堂、舞廳、停車庫以及印刷車間、機械加工車間、木器加工車間、機器修配車間、儀器加工車間、糧食庫、冷藏庫等。2.1根據我國的情況,可分為軍用建筑、生產建筑、民用建筑、交通建筑、倉庫建筑和公用服務性建筑。軍用建筑包括各種野戰工程、指揮通信、物資倉庫、軍火炸藥庫等。生產建筑包括各類地下工廠、車間。民用建筑包括電影院、娛樂城、地下街、商場、旅館、文體游藝場、餐廳等。交通建筑包括地下鐵道、公路隧道、鐵路隧道等;而道路(公路和鐵路)隧道又分為陸地隧道和江、河、海隧道等。倉庫建筑包括各種地下貯庫,如油庫、糧庫、車庫、物資庫、冷庫、軍火炸藥庫等。公用服務性建筑包括通信機房、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大規模興建地下工程,陸續建成了大量人民防空工程。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又提出了平戰結合的方針,把已建的人民防空工程轉為平時利用。總之,各類地下建筑越來越多,功能也越來越復雜,對防排煙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2地下建筑的火災特點2.2地下建筑是通過在地下挖掘掏空的方法而獲得的建筑空間,其外部由巖石或土壤包圍,因而它只有內部空間,而不存在外部空間,不象地面建筑那樣有窗與大氣相通,當室內著火溫度達到280℃時,窗戶就會破碎,80%的熱煙能夠從窗口排出建筑物之外,在熱煙從窗口排出的同時,窗口下部還可進入新鮮空氣,降低火災房間內的溫度。對于地下建筑則不同,絕大多數無窗,與建筑物外部相連的孔洞少且面積小。發生火災以后,熱煙排不出去,熱量大量集聚,散熱緩慢,空間溫度提高很快,可能較早地出現“轟燃點”,著火房間溫度可由400℃很快上升到800至2.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可燃物燃燒所需氧氣,是通過與地面相連的出入口及其它孔洞供給的。當地下建筑出入口不斷增加時,火災燃燒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傊叵陆ㄖ馂某跗谂c地面建筑基本相同,但到中期后的燃燒狀況,要根據出入口所能供給空氣量的多少而定。2.2國內外研究認為,煙的水平擴散速度一般為0.5-1.5m/s,煙的垂直上升速度比水平方向快了3-5倍。地下建筑出現火災時,會造成嚴重缺氧現象,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氣體,對人的危害很大。據統計,火災中傷亡,煙害缺氧死亡人數占總的死亡人數的55%-85%,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造成缺氧的情況比地面建筑火災嚴重得多。地下建筑出現火災時,撲救困難。一是消防人員無法直接觀察地下建筑中火場位置及燃燒情況,這給現場組織指揮滅火造成較大困難;二是滅火進攻路線少(出入口),滅火人員在高溫濃煙情況下難以接近著火點;三是地下通訊信號微弱甚至無信號,通訊聯絡受阻,照明和視線也比地面差得多。根據上述原因,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排煙,將大大減緩滅火救援工作的進度。因此,地下建筑的滅火應該重視從防排煙方面解決問題。〔2〕3地下建筑煙氣流動的基本規律分析3.1煙氣形成理論火災是指在時間和空間上失控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扇嘉锱c氧化劑作用產生的放熱反應稱為燃燒,燃燒通常伴隨有火焰、發光和發煙現象。實際上在燃燒的同時,還伴隨著熱分解反應(簡稱熱解)。熱解是物質由于溫度升高而發生無氧化作用的不可逆化學分解。在一定的溫度下,燃燒反應的速度并不快,但熱分解的速度卻快得多。熱分解沒有火焰和發光現象,卻存在發煙現象。火災時,熱分解的產物和燃燒產物參混在一起,形成了火災煙氣。3.2煙氣蔓延的驅動力煙氣與其他的氣流一樣,當其中出現壓力差時,產生流動。隨著火災在火區和地下通道的不斷發展,火災煙氣沿地下通道的頂棚不斷向前蔓延〔5〕。將地下通道分為若干區間,則區間之間的壓力差為:ΔΡ-h=ΔP+(ρ-1-ρ-2)gh式中h———區間高度,m;ΔΡ-h———區間壓力差,Pa;ΔP———區間1、2的壓力差,Pa;ρ-1,ρ-2———區間1、2中的氣體密度,kg·m-3?!?〕3.3地下建筑火災煙氣流動的一般規律當地上建筑發生火災時,煙氣在其中的流動擴散一般有三條路線。第一條,也是最主要的一條:著火房間→走廊→樓梯間→上部各樓層→室外;第二條是:著火房間→室外;第三條是:著火房間→相鄰上層房間→室外。而地下建筑火災煙氣流動路線一般是:著火房間→走廊→樓梯間。3.3.火災中產生的高溫煙氣,其密度要比冷空氣小,同時,由于受到浮力作用向上升起,遇到水平樓板或頂棚時,改為水平方向繼續流動,這就形成了煙氣的水平擴散。這時,如果高溫煙氣的溫度不降低的話,那么,上層圖1著火房間內的自然對流流動將是高溫煙氣,而下層則是常溫空氣,形成明顯分離的兩個層流流動。實際上,煙氣在流動擴散過程中,一方面總有冷空氣參混,另一方面受到樓板、頂棚等建筑維護結構的冷卻,溫度逐漸下降。沿水平方向流動擴散的煙氣碰到四周維護結構時,進一步被冷卻并向下流動。逐漸冷卻的煙氣和冷空氣流向燃燒區,形成了室內的自然對流流動,火越燒越旺,如圖1所示。3.3從著火房間流到走廊中的高溫煙氣由于浮力作用會向上流動,碰到頂棚(樓板)后改為水平方向流動,這使煙氣只在走廊上部流動,走廊的下部仍為低溫空氣。與走廊墻壁和頂棚接觸的煙氣逐漸被冷卻,慢慢向下流動,最后形成中間煙氣稀薄而四周濃煙的狀況。由于地下建筑的走廊為封閉式走廊,沒有外部氣流的擾動,走廊中煙氣這種分層狀態能夠保持40~50m的流程。可以采用移動式機械加壓送風,但不采用固定設施進行加壓送風。3.地下建筑樓梯間為機械防煙樓梯間。機械防煙是通過風機加壓送風,使樓梯間和前室或合用前室保持正壓,從而阻止煙氣的侵入,保證人員安全疏散與避難。主要用于地下建筑的封閉避難層、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和兩者合用前室等部位。雖然防煙效果顯著,可靠性和穩定性高,但具有設計比較繁瑣,設備復雜,投資高等缺點。當防煙樓梯間、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防煙時,防煙樓梯間應保持40-50Pa的壓差,前室25-30Pa的壓差。4固定式排煙設施的運用地下建筑的排煙設施有多種,包括固定的排煙機、排煙管道、排煙口等都可以用來排煙。地下建筑的固定排煙設施,是根據設計條件來決定的,有的采用自然排煙方式,也有的采用機械排煙方式,還有的將自然排煙作為機械排煙的補充。由于影響排煙效果的各種因素較多,因此我們在利用建筑物排煙設施的時侯,應該根據火場實際情況和排煙設施的具體條件,有選擇地加以利用。通常情況下,當火災發生時,應先降下防火卷簾、活動擋煙垂壁,將煙氣包圍在一個區域里,關閉各層豎井門和防火門,形成防火分區,從而防止煙氣進入疏散通道。然后迅速啟動送風設備,對樓梯前室、消防電梯前室、避難區域、防煙樓梯間等持續正壓送風,及時排除著火點周圍防煙分區的煙霧,引導煙氣向對滅火有利的方向流動。設有水幕設備的要啟動噴灑設備,增加阻止煙火的效果。4.1自然排煙方式自然排煙是最普通的排煙方式。幾乎絕大多數地上或地下建筑都能采用這種排煙方式。它是利用煙氣流的浮力作用和外部的風力作用,通過建筑物的對外開口,將煙氣從室內排至室外的排煙方式。它的實質就是熱煙氣和冷空氣的對流運動。自然排煙通常包括冷空氣的進口和熱煙氣的排出口。煙氣排出口即為建筑物的外窗,或者是專門設置在側墻上部的排煙口。在平常,由于建筑物內空氣溫度一般比室外高,產生浮力,使氣流上升,便于房間排放空氣。發生火災時,由于室內溫度較大幅度上升,室內外溫差較大,形成煙囪效應,成為排煙的一種動力,稱為抽風力。所以排煙效果好,它不受室外條件的影響,貫穿于地下建筑火場撲救的整個過程。但是,這種排煙方式很不穩定,容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利于指揮員對火場情況的準確把握。還必須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靈活掌握。4.2機械排煙方式用排煙機把著火房間中產生的煙氣通過排煙口排到室外的排煙方式稱為機械排煙方式。在火災發展初期,這種排煙方式能使著火房間內壓力下降,造成負壓,煙氣不會向其它區域擴散。在火災旺盛階段,由于煙氣大量產生,排煙機如果來不及把它完全排除,煙氣就有可能擴散到其它區域中去。但當溫度達到280℃5移動式防排煙方式的運用目前,國內外消防部隊用于地下建筑火場排煙作業的移動式裝備主要有:移動式防煙裝備和移動式排煙裝備。5.1移動式防煙裝備的應用在地下建筑的火場中,消防中隊一般用得較多的是利用加壓送風機進行正壓送風。5.1通常在運用室內鼓風機進行加壓送風時,應該先觀察當日的風向,盡量選擇在上風方向送風推進,可以有效的控制地下建筑火災中煙氣的擴散,確保被困人員能夠安全的撤離通道。另外,還可使消防戰斗員在進入建筑內部時,能夠處于沒有煙氣流的安全狀態,并為尋找火源和滅火救援作業提供有利的保障。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利用室內鼓風機進行正壓送風時應備有足夠長度的送風通道,以確保其足夠的送風量以及起到有效的作用。大型復雜的地下建筑,要考慮設專門的疏散通路,將疏散通路設為獨立的防煙分區,采用正壓送風防煙方式。在利用室內鼓風機進行正壓送風或阻止煙氣進入時,如果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充分發揮其引射空氣的作用。根據地下建筑出入口的大小位置選擇設置室內鼓風機的位置,位置的選擇與鼓風機的型號,功率,轉速等有關。(如圖2)圖2鼓風機的位置由上圖可看出,如果防煙裝備的位置放置不合理,就無法起到煙氣加速排出的作用,因而無法建立送風的正壓。位置的選擇可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具體確定。另外,送風隧道較長或截面較大時,可以將多臺鼓風機串聯或并聯使用,以增加送風量。5.1消防水槍的噴霧水流防煙是一種既方便又有效的防煙手段和方法。水槍手用該方式進行防煙時,煙氣遇到霧狀水流降溫、降塵,可起到驅煙作用。同時,這種方法還具有滅火和凈化空氣的功能,并能減輕煙氣對消防員的危害。一般在使用時要求選擇在進風口的一面設置噴霧水槍,下風的一面為排煙口。并且要注意在排煙口附近位置設置一定的水槍保護,這樣才便于防煙。噴霧水流防煙的技術要求比較高。在走廊內防煙時,噴霧水流應將走廊的截面積全部遮住,阻止煙氣的倒流,防煙時應逐步推進;在房間內防煙時,應以房間的入口處作噴霧前端,要求在能全部覆蓋入口的位置上固定水槍。進入室內要注意形成正壓,以防煙火倒流;如在面積較大的空間防煙時,應充分利用防火分隔物,依托防火分隔縮小進風口截面積,形成一定的正壓,然后噴射水流;對設有采光窗的地下建筑,選擇開啟處于背風面的窗戶,對排煙十分簡單有效。如果地下建筑有地面建筑時,應設水槍在火災層上部進行監控。5.2移動式排煙裝備的應用在地下建筑火場中,當建筑內的固定排煙設施失效時,移動式排煙裝備是進行滅火救援的重要裝備,而在固定排煙設施起作用時,移動式排煙裝備也可作為有效的補充。5.2消防中隊到達火場后,應積極排煙,為滅火戰斗做好準備。除固定排煙設施外,還可利用移動的設備排煙,但在使用時,要防止排煙口的熱氣流引燃鄰近建筑及周圍可燃物,造成二次災害事故。因此要考慮著火房間周圍的情況,煙火有無蔓延的可能。要根據現場情況選擇安全地段組織排煙,必要時可配備一定的滅火力量,防止火災蔓延擴大。還應注意單通道地下建筑的全面通風排煙,送風機出口的送風管應伸入到遠離地下建筑出入口的盡頭下部,排煙機的吸入口則應設置在地下建筑出入口內側上部。這樣布置,可形成良好的對流,新鮮空氣從里到外驅趕煙氣,有利于排煙。多通道地下排煙,一般從一個出入口送風,另一個出入口排煙。送風口應盡量遠離排煙口。其余出入口仍可作為自然排煙口。移動式排煙機根據動力源可分為電動機、汽油機、柴油機和水力驅動,其風量一般不超過30000m-3/h。電動排煙機能承受高溫下的排煙,電機容易啟動,轉速較快。但它需要較大的起動電流,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或在易燃易爆場所無法使用,從而限制了消防中隊的排煙工作。汽油機作動力源的排煙機功率通常在2kW-5kW之間,重量較小,機動性好,便于戰斗員在火場中移動排煙。但容易產生汽油泄漏和中途熄火,防爆性能差。柴油機作動力源的排煙機為內置式點火,防爆性能要比汽油機好。但重量較大,無形中增加了基層中隊的負擔,這對需要長期作戰、堅守陣地的惡性火災撲救,對需要經常移動的火場排煙非常不利。水力驅動的排煙機包括水力排煙機和水力排消煙機,據了解,國外消防使用的比較多,但國內近幾年才開始用,部分基層中隊配備也還不夠全。這兩類產品體積小、質量小、移動方便、排煙量大、防爆效果好。目前消防部隊常用的水力排煙機根據驅動原理分為兩種形式:反力驅動式和沖擊水輪式。移動式排煙機根據風機的型式又可分為離心式和軸流式。離心式排煙機的風壓高,風量小,輸入功率大,適用于遠距離加壓送風排煙,體積相對龐大;軸流式排煙機的風壓低,輸入功率小,但風量大,體積相對較小,可用于大多場合。水力排消煙機無需汽油機或電動機,利用消防壓力水作為動力,驅動水輪機轉動,從而帶動風機轉動。排消煙機上裝有水霧噴頭,排煙機工作時既可以排煙,又可利用噴出的水霧粒子與煙氣中的固體粒子結合降落起到消煙功能(如圖3)。水力排消煙機將大量的新鮮空氣以及水霧輸送到火災現場除了具有排煙功能以外,還具有降低周圍的溫度,對火災圖3水力消排煙機現場起到冷卻降溫作用,同時水力排消煙機工作時形成一道屏障,阻擋熱量蔓延,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另外,可用排煙機形成負壓排風。該方式用于火場后期的清理工作,主要是利用排煙機在出煙口抽排煙??膳c排煙風管配合使用。當排煙風管長度不夠時,可采用多個排煙風管串聯排風。移動式排煙裝備在負壓排風時有兩個要注意的地方:一是有條件的情況下,可結合正壓送風排煙使用一抽一排,效果更好。二是負壓排煙時,應將排煙設備安置在排風口的出口處。如果要把排煙設備放在煙霧里面時,應準備足夠的送風量。5.2大型排煙消防車上裝備有風機、導風管,用于火場排煙或強制通風,以便使消防隊員進入著火建筑物內進行滅火和營救工作,特別適宜于撲救地下建筑和倉庫等場所火災時使用,但是難于深入地鐵內部。在保證地下建筑內送排風系統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調集移動式送風排煙裝備到達災害處置現場,加大送風排煙力量。利用大功率排煙車在地下建筑兩端入口處分別實施正圖4排煙消防車壓送風和負壓排煙,人為控制煙氣流向,建立救生通道,確保救生通道內無煙氣侵害,保證施救與被救人員的安全。(如圖4)6典型案例2003年2月18日韓國大邱廣域市中央車站地鐵發生了特大放火事件,造成了世界地鐵歷史上罕見的特大火災。我們通過回顧這場特大火災的發生及其防排煙方面的情況,從中總結出一些能為我所用的東西。6.1案例概要2003年2月18日9時53分,當開往安心方面的地鐵抵達中央路車站時,放火犯從放在座席右側的皮包中取出裝有約2L汽油的塑料瓶,打開瓶蓋使用打火機點燃,火焰迅速從該放火犯衣服及座席處蔓延到整個列車六節車廂和4min后到達反向站臺的第二列地鐵的六節車廂,共造成12節車廂燒毀,站臺、地下1、2層(車站共三層)有關設施損壞。滅火后發現,首先起火的第一列地鐵只有駕駛員室站臺側車門、第一節車廂站臺側4個車門、第二節車廂站臺側4個車門、第6節車廂站臺側從后數3個車門處于開放狀態,其它車門全部關閉。第二列地鐵僅有駕駛員室站臺側車門、第一節車廂兩側第3個車門、第5節車廂站臺側前2個車門處開放狀態,其它車門全部關閉(經過事后調查,該列車的駕駛員拔掉列車的總操作鑰匙后逃生,使其備用電池不能工作,操作駕駛室內的車門開啟栓也無法打開車廂的車門)。由于地鐵調度員的人為錯誤,在第一輛地鐵列車起火后仍允許另一輛列車進站,而供電中斷又使得第二輛列車進站后無法駛離已起火的站臺,隨即也被卷入火海。此外調度員在隨后組織救援工作時猶豫不決,浪費了一些時間。這些人為的錯誤導致這次火災事故傷亡慘重,這次大邱市地鐵火災共造成198人死亡,如圖5?!?〕6.2案例分析此次火災是韓國方面始料不及的,很多工作都沒做到位,包括一些設施也不全,其中排煙系統就存在不少缺陷。當煙霧和毒氣蔓延的時候,這些設施幾乎沒有發揮作用。導向燈的故障讓乘客找不到出口,許多乘客在逃難中窒息死亡。該地鐵隧道內沒圖5“2·18”有設置排煙口,煙沒有擴散到隧道內,而傾斜的樓梯成為唯一的煙道,煙以近似于垂直的方向上升,使逃生通道濃煙滾滾,人群很容易就被煙氣困在地下空間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煙和熱氣應該用排煙系統恰當的予以控制,以利于人員的安全疏散。所以,隧道內排煙的原則就是沿乘客安全疏散方向相反的方向送風。這樣既可以阻止煙氣與人員同向流動,又給疏散逃生人員送去新鮮的空氣。地鐵隧道內起火部位與客車的位置關系決定了乘客的疏散方式。而乘客的疏散方式又決定了隧道內的排煙方向。因此,隧道內發生火災時,起火部位與客車的位置關系既決定了乘客的疏散方向,又決定了區間兩端站臺風機與區間風機的送風排煙方向。發生火災時,起火部位與客車大致有三種位置關系,即起火部位位于車頭、車中和車尾。當起火部位位于車頭時,乘客必然向車尾即后方車站疏散,后方車站的風機送風,前方車站的風機排風,使隧道內的煙氣流動方向與乘客的疏散方向相反。當起火部位位于車尾時,乘客必然向車頭方向即前方車站疏散,前方車站的風機送風,后方車站的風機排風,使隧道內的煙氣流動方向與乘客的疏散方向相反。若火災發生在客車的中部,起火處前部車廂的乘客將向前方車站疏散;起火處后部車廂乘客將向后方車站疏散。無論客車迫停在區間隧道的任何位置,乘客自然分成兩部分分別向隧道兩端進行疏散。在此種情況下,用地鐵隧道現有的排煙設施無論采取怎樣的排煙措施,隧道內煙氣流向必然與部分乘客的疏散逃生方向相同,威脅同向逃生乘客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見,現在地鐵隧道采用的通風和排煙共用一個系統的方式,勢必造成煙氣在排入風道前與疏散逃生人員均同處隧道內,這種通風排煙方式既不科學合理也不安全有效,無法從根本上保證隧道內避難人員的安全疏散,因此沒有徹底解決地鐵隧道的通風排煙問題。該地鐵站在設計時其通風設備是可以用作火災時的排煙系統的,但是其負荷量不夠,只能保障平時的空氣流通,在該次大火當中卻無能為力。假如有足夠負荷量的排煙設備起作用的話(用并聯或串聯的方式設置移動排煙機排煙),也許就能減少傷亡人數。而且還可能有效的控制火災的蔓延。6.3研究措施總的原則應該是實施人、煙分流。即在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用設施將人員和火災煙氣有效分隔,使避難人員在無煙氣的環境中進行避難和逃生。

固定設施方面可通過在站臺、隧道頂部設置排煙管道,將通風系統和排煙系統分開設置,用垂直方向的排煙方式取代水平方向的排煙方式。因為自下向上是煙氣本身的擴散規律,且排煙管道內氣體的流動降低了煙道內部壓力,使隧道和煙道形成壓差,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快了隧道內的煙氣進入煙道中的速度,從而提高了排煙效率。此外通過排煙管道也使避難人員和煙氣進行了有效的分隔,從而使避難人員的安全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